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跨文化交際的論文參考(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W

跨文化交際的論文參考(多篇)

外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非言語交際能力 篇一

外語教學應重視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能力的培養。因為非言語交際行為的形成是一個學習和模仿的過程,所以在其培養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教師

首先,教師應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充分認識到非言語行為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作用和獲得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其次,要注重外國文化和習俗的學習,通過蒐集資料、系統研究、比較差異,使自己具備對目的語和本族語非言語交際行為的理解能力,具有較高的英文和漢文化修養,並積極參與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當中,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使自己成為兩種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釋者,教學中有意識地使用非言語手段傳遞信息,並做到行為得當、舉止規範。

(二)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應增加目的語文化背景的知識含量,注重俗約、習慣及文化禁忌的介紹,要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使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語言交際實際。多采用音像教材,增加交際內容,將非言語交際知識滲透到教學內容中。

(三)教學方法

教師要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如課堂交流教學法、場景教學法等,使教學過程形象化、交際化。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和技術,使學生在真實、自然、有趣的環境中,學習和領會語言交際與非言語交際及其文化差異。

(四)實練機會

給學生創造實際鍛鍊機會,當然是最好的學習途徑。將學生送出去和聘請高質量的外籍教師都是捷徑,但教育成本高,不可能滿足所有普通高校學生的願望。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國交往頻繁,外籍人士增多,應鼓勵學生走向社會,尋找機會,儘可能參加一些跨文化交際活動,如與外國留學生的各種聯歡及其他交流活動,參加涉外導遊活動或涉外賓館的接待活動,以及中外學校之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生交流活動等。

結語 篇二

言語交際手段和非言語交際手段相結合,組成了人類完整的交際系統。非言語交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是感情的不自覺流露。所以,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言語教學和非言語教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交際中理解不同文化的體態語的具體含義,並能夠恰當合理地使用對方文化的體態語,避免跨文化交際衝突。

參考文獻 篇三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6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65

[3]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

[4]程曉莉。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思考[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版)。2003(5)

常見的非語言交際行為 篇四

(一)空間距離

這裏指的空間,是社會學上的概念。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當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交際雙方在空間所處位置的距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告訴我們交際雙方的關係、心理狀態,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點。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己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這個空間的大小會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環境、行業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談話時,對雙方保持多大距離有不同的看法。據研究,歐美人生活中有四種距離表示不同情況:

(1)一般距離(360cm~750cm),適用於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聽演出等。

(2)禮貌距離(120cm~360cm),用於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

(3)私人距離(45cm~120cm),朋友、熟人或親戚之間往來一般以這個距離為宜。

(4)親密接觸(0cm~45cm),交談雙方關係密切,身體的距離從直接接觸到相距約45釐米之間,這種距離適於雙方關係最為密切的場合,比如説夫妻及情人之間。

從這四種分法可以看出,人類在不同的活動範圍中因關係的親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離。不同民族與文化構成人們之間不同的空間區域,多數講英語的人在交談時不喜歡離得太近,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談會湊得很近,拉美人交談時幾乎貼身。更有趣的是英國人與意大利人交談時,意大利人不停地“進攻”,英國人不斷地“撤退”。實際上他們交談時都只不過是要佔據對自己適當的、習慣的實際距離。西方文化注重個人隱私,東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電梯、巴士或火車上,素不相識人的擁擠在一起,東方人可以容忍身體與身體接觸的那種擠,西方人無法容忍。在對個人空間的要求方面,中國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數亞洲人要比西方人小得多,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習俗的緣故。

空間的觀念是立體的,不僅包括領域的大小距離,還包含領域的高度。“拉開距離”具有保持身份的威嚴的功能,而保持空間領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權利的一種方式。法庭、教堂、禮堂、會議廳的佈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間距離來發揮這一功能,以表現優越感與從屬關係。

在中國,長輩和領導面朝南坐,在西方則坐在橢圓桌子頭的位置,等等。這些都説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空間的運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從而構成無數文化差異,讓空間的使用具有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視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交往對象保持目光接觸是十分必要的。“眼睛是透露人的內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人的一切情緒、情感和態度的變化,都可從眼睛裏顯示出來。”幾乎所有的人類之間的活動和感情交流都依靠眼神,某些文化所特有的傳播實踐也體現在目光接觸的運用之中。

兩個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時會用非常熱情的目光凝視對方,因為他們認為雙目是個人存在的鑰匙。如果從美國文化角度來看,這種目光是不適用於兩個男人之間的,這種長時間凝視常常是同性戀的亞文化羣使用的非語言代碼的一部分。有教養的英國男子認為直接凝視與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種紳士風度,而瑞典人在交談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數多於英國人。法國人則特別欣賞一種鑑賞似的注視,這種眼光看人就是傳達了一種非語言信號:雖然我不認識你,但我從內心裏欣賞你的美,所以法國男子在公共場合對婦女的凝視是人們公認的一種文化準則。日本人與人交談時的目光一般落在對方的頸部,而對方的臉部和雙眼要在自己眼簾的外緣,他們認為眼對眼是一種失禮的行為。中國人則對緊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

(三)姿態動作

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了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中國人豎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壞”;美國人將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車,將拇指朝下則表示“壞”;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卻表示“情人”。在美國,人們用揮手來表示再見;而在南美,人們見到這種動作時不但不會離去,反而會向你跑過來。在美國,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圈,其餘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則表示“OK”一詞;在日本,這種手勢則表示錢;在阿拉伯國家,這種動作常常伴以咬緊牙關,表示深惡痛絕。用手指在太陽穴旁邊轉圈兒,中國人表示動腦筋,美國人和巴西人則表示發瘋。俄國人把手指放在喉嚨上表示吃飽了;日本人用此動作表示被“炒了魷魚”。美國人、日本人抿着嘴吃東西才算得體,而印第安人卻以張口大嚼為禮貌。美國人用手指着太陽穴表示用自殺,反映的是美國私人擁有不足為奇的社會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殺,反映了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不同文化在姿態動作上的這些微妙的差別常常容易導致交往失當,甚至會使交際完全中斷。瞭解這些差異並採取必要的補償手段,對於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互相理解,避免誤會,對於填平文化溝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面部表情

相對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別對方心情、態度的線索。面部表情對於交際的重要性是公認的,但表情中的多種文化內涵卻難以估量。微笑,是最有益於人際交往的面部表情。笑臉不只是快樂和友好的表示,也能傳遞道歉與諒解的信息。中國人習慣用面部來遮掩感情,而不是顯露感情。

前言: 篇五

隨着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我國需要越來越多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由於受傳統語言教學的影響,長期以來,傳統語言教學與研究往往只注重語言本身,即只強調語音、語法和詞彙的練習和掌握,很多學生的交際能力常存在缺陷。非言語行為包括言語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境所產生的刺激,這些刺激是語言反應連續發生的必要條件,對於信息發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潛在信息價值或意義。如不能順利排除文化差異的干擾,不能準確理解非言語行為,會引起誤會,造成事與願違。在外語教學中介紹有關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非言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培養進行國際交流所需的複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外語教學面臨的一個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