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外國文學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2W

外國文學論文(新版多篇)

中西方文學論文:《中西方文學復仇形式的比較》 篇一

復仇是人類情感和文學的一個永恆主題。而有關復仇的表現形式,首要的問題是雙方仇怨因何而起,復仇主體(復仇者)行使復仇行為的動機意念由何而來,他(她)怎樣形成了堅定的復仇意志,為此有了哪些情緒表現與心靈搏鬥。對於這些,中西方文學中的表現卻因各自的文化模式、價值觀念的不同而各有偏重。本文謹就其中的一個方面――中西方文學中的復仇形式來略加闡述。

一、西方精細對等的復仇

相比之下,“睚眥必報”一語往往更適用於西方,只不過其含義不是側重於些微小事也要報復,而是側重在報復時的嚴格的對等性質。法國思想家拉法格在《思想起源論》一書的第三章《正義思想的起源》中即認為,人類報復的情感起源於平等的願望,能夠以相應的懲罰給首先作惡的一方以教訓,則是正義的體現。而復仇觀念反過來又在人類頭腦中產生了“報仇的正義”的思想,對於分配中的正義觀念預作準備:“為了抑制攫取的本能,人類曾走過比抑制和消滅復仇欲還要多得多的階段。這種原始的本能的剋制促成了正義觀念的建立,而正義觀念已由復仇的剋制預作準備。”〔1〕古代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漢穆拉比法典》第196至197條中也早就規定,實行同態復仇法:“如果一個人傷了貴族的眼睛,還傷其眼;如果一個人折了貴族的手足,還折其手足。”比較講究復仇的對等性。這些都足以證明在西方世界有關復仇的文化觀念,是具有較早重視“法”的意識,而且較為講求復仇對等的,這對於西方後世的復仇觀念以及相關大量文學作品,都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因此,從西方復仇文化觀念的總體傾向相對説來,法的觀念較強,且由此還受到西方人重視契約的原則薰染,較為普遍地實行過贖金制,而又比較注意分寸。不過這一點稍有例外的是,在西方中世紀的英雄史詩中不是太突出,像《羅蘭之歌》歌詠查理大帝為羅蘭復仇,就有復仇擴大化傾向。但是,雙方勝負仍舊是以般那貝和梯埃利決鬥的方式來最後實現的。不過,當梯埃利獲勝後,法蘭西人歡呼着要把為奸臣甘尼倫作擔保的親戚也處死,擴大了復仇的應有範圍。

這一觀念,在西方小説主人公復仇情感的具體表現上,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突出體現出來。像美國作家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1891)長篇小説《白鯨》中所描寫的那位亞哈船長,指揮該船航行了幾乎整個世界,不惜代價地向南太平洋上那條巨大的白鯨復仇,因為他自以為白鯨莫比・狄克不僅是咬掉了他的一條腿,直接地致殘了他的身體,更嚴重的是造成了精神上難以癒合的創傷,以至使他成為一個痛恨邪惡的偏執狂。這條巨大的白鯨,彷彿是一個誠心要與人類為敵的魔鬼的化身,而亞哈船長自己則是率領着眾位船員在同它代表的惡勢力奮戰:

……它令我作苦工,它拼命增加我的負擔;我在它身上看到殘暴的力量,以不可測的狠毒心腸支持這股力量。我所恨的主要是那種不可測的東西:不論白鯨是走卒,也不論白鯨是主子,我都一定要把仇恨發泄到它身上。不要對我講什麼冒瀆神靈,老兄;假如太陽侮辱了我,我也要戳穿它。因為假如太陽可以那麼幹,我也就可以還手。

這裏,亞哈船長顯示的是一種不分等級貴賤的平等式的報復思想,因而儘管同伴非議他不該向一個不會説話的畜生開戰,他也毫不改變既有的復仇的念頭,毫不因為所要復仇的對象是那樣一個極其可怕、特殊的角色,就降低自己個體人格尊嚴的階位,而稍有姑息和動搖,而是對仇敵不依不饒,窮追猛打。

而古代中國,雖然也有上古時代神話中的“精衞填海”、“夸父逐日”那樣的抗爭復仇氣概,然而,這種對待正義復仇剛毅執着的神話精神,卻在後世日漸強大的儒家文化整合和君權強化過程中,逐漸可悲地失落了。像武松打虎那樣的人向猛獸抗暴復仇故事,大多存在於野史傳聞中,復仇主體則被視為俠氣縱橫,而人物可貴的俠氣,卻成為非主流文化――下層民間的一種亞文化倫理。

顯然,西方文學描寫復仇的公平對等,與古代長期來盛行於西方的“決鬥”之風不無關係。決鬥,即往往因一方或雙方的名譽利益受到侵害而起。講求公平競爭,在對等的交手過程中解決事端。究其原因,至少可以有這樣的中西之別,即古巴比倫《漢穆拉比法典》“同態復仇”規定所影響下的西方復仇觀,較為講求復仇雪恨的公平對等性質,而兩漢之後的古代中國盛行的復仇擴大化、殘忍化傾向,則受“族”的專制酷刑影響而長期持續。而豈有仇怨是能用贖金來化解的?可是在西方,人類學家卻早就指出,其實,以酬金贖罪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因為以金錢贖買人命或人受到的傷害,體現出對人的價值、尊嚴的一種重視,而精確地計算人身體哪怕一個最小的部位所受傷害的賠償金,亦同此理。這種對人的尊嚴的維護,不僅與復仇動機關注的偏重點有關,也與西方復仇偏重摧殘折損仇人精神,而非偏重肉體毀滅有關。例如,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這樣有名的英國哲人即曾批評個體私自復仇是“一種野生的裁判”:

“人類的天性越是向着它,法律就越應當耘除它。因為頭一個罪惡不過是觸犯了法律;可是報復這件罪惡的舉動卻把法律的位子奪了。……確信所羅門有言:‘人有怨仇而不報是他的光榮。’……復仇中最可原諒的一種就是為了報沒有法律糾正的那一種仇的;可是在這種情形裏那報仇的人也應當留神,他那報復的行為要沒有法律懲罰才好;否則他的仇人仍然要佔先的,因為二人之間吃虧的比例仍是二比一也。”〔2〕

他甚至還注意到復仇之心對於復仇者本人的精神壓力和折磨,認為這些人的精神負擔也是相當沉重的:“銜怨深而喜報復的人所度的生活是妖巫一般的生活,這種人活着的時候於人不利,死了也是於己不幸。”

早在20世紀20年代,在西風東漸的華夏之邦,就有思想敏鋭的學者注意到,中外小説(這裏的“外”其實主要指的就是西方、歐洲)中對於那些慘酷場面的描寫、以及彼此讀者接受的態度大為不同〔3〕,這之中除了別的原因之外,其實就主要與中國人傳統上對於復仇的理解,和復仇習俗的明確而強大的導向有關。似乎,正義的一方在懲惡復仇之時,就應該是無所不用其極的。

19世紀德國思想家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指出:“由於復仇就是報復,所以從內容上説它是正義的,但是從形式上説復仇是主觀意志的行為,主觀意志在每一次侵害中都可以體現它的無限性,所以它是否合乎正義,一般説來,事屬偶然,而且對他人來説,也不過是一種特殊意志。復仇由於它的特殊意志的肯定行為,所以是一種新的侵害。”〔5〕並不是像中國古人那樣,因為復仇的動機是屬於正義的,就連同其過程和後果也都被認為是合理的,而是充分認識到復仇的負面價值,尤其是對於社會正常法制的危害作用。

二、中國復仇範圍擴大化情緒化

然而在中國古代,復仇卻往往呈現出在復仇者和復仇對象之間是不對等的,至少有着下列三重具體表現:

(一)不願向上司和有勢位者復仇,如同小説名著《水滸傳》寫林沖那樣,這位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地位可算不低,拳腳功夫也不算不高,可是,他一看到調戲妻子的是高衙內,是自己的上司高俅的兒子,舉起來反抗的手先自軟了。雖然也不乏那些反抗貪官污吏的鬥爭,但是民間還是持久地流傳着“民不與官鬥”的諺語。一般説來,復仇者除非抱有深怨大怒,無路可走時才去義無反顧地實施復仇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充分泛化,“人治”社會形態無所不在的影響,難免不制約到中國古代復仇的視對象變化而隨機性的有輕有重,或有或無。

(二)復仇敍事在“好人向壞人復仇”一面倒的模式支配下,排斥那些壞人向好人復仇、好人遭遇復仇的文學描寫。在傳統社會長期專制酷刑的重要參照下,中國古代的復仇文化,明顯地體現出因復仇對象身份、倫理品位的變更,導致復仇消減或擴大化的傾向。忠良之輩,因為稟賦良善的道德作用,甚至可以使得仇家怨心頓時消解,如清代金豐、錢彩的小説《説岳全傳》中寫金兵統帥金兀朮,偏偏總是不記敵國忠臣之仇,而也莫名其妙地總是憎恨宋朝奸臣,樑王夫人也勸告兒子不要向岳飛雪報父仇。就像《水滸傳》寫梁山好漢們無端殺了人或殺死了人家一家滿門,如雙槍將董平殺了正直的程太守一家,搶走了程太守的女兒為妻,小説就沒有寫她向董平報家仇。梁山泊好漢們常常濫殺無辜,也不必擔心被複仇,而且就真的沒有人來向他們復仇,小説《後水滸傳》裏岳家軍、名將岳飛殺死洞庭湖楊麼一夥起義造反者,也沒有被複仇。這些都不僅僅是作者們為了偏向好漢團伙而進行的有意疏漏,而是古代中國復仇邏輯“好人向壞人復仇”的主導傾向決定的。

(三)因為中國古人的復仇對象,除了孝子報父仇的小範圍復仇外,非常關注復仇如何在懲治國家朝廷大奸大惡上泄憤,力求復仇行為社會化時符合大眾的倫理期盼,使敍事者們在敍述奸臣惡棍遭到復仇時,被着意渲染慘烈的一面。而且,如果我們翻檢這一類小説有關復仇的情節,有關奸臣所遭受到的仇報,其擴大化與殘酷化的描寫,可真稱得上是比比皆是。

此外如上所述,中國古代行使正義復仇而卻不講究對等,更體現在中國文學總體講基本上寫的都是──善先受到惡的侵害、好人向壞人的復仇,似乎所有的值得文學家筆下一提的復仇壯舉,都成了具有正義屬性的,而正義的復仇就應該無所不用其極。主流文化倫理觀念的明顯介入,影響了復仇原本具有的公平對等性質,從而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損害、削減了復仇行為實際上應有的正義性。

參考文獻:

[1][〔瑞士〕弗朗西斯・約斯特:《比較文學導論》,廖鴻鈞等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2]〔英〕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論説文集》,水天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3]〔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論》,王子野譯,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版

外國文學論文 篇二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小婦人》的主要內容,然後從寫作目的、創作形式、現實意義以及內容等方面,詳細分析了《小婦人》中的寫作特徵。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參考和啟發。

【關鍵詞】外國文學;《小婦人》;寫作特徵

《小婦人》是外國文學的代表之一,對於我國文學創作而言也能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學史的進步和發展。小説通過講述幾位女性的生活故事,表達了期待女性獨立的願望,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小婦人》主要內容介紹

該部作品的故事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當時有位馬奇先生住在新英格蘭小鎮上,後來趕到戰場成為了隨軍牧師。他家中有四個女兒,還有一位妻子。當他去了戰場以後,妻女都過得十分艱苦,但她們都有着積極樂觀的精神。她們樂於助人,經常幫助鄰居赫梅爾一家。雖然作為女性的她們,也有着愛美之心,渴望能夠過上優渥的生活,可以天天穿美麗的服裝,吃好吃的食物。在這樣貧困潦倒的生活中,她們對將來充滿了幻想,不管現實如何殘酷,她們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面對命運的種種挑戰。小説的前半部分寫了馬奇一家在戰爭時期的家庭生活情況,後半部分則講述了當馬奇趕去戰場之後他的妻女追求幸福生活的經歷。大女兒叫做梅格,她天生愛打扮,對愛情有着濃厚的期望。二女兒叫做喬,性格獨立,文筆很好。三女兒叫做貝思,是一位聽話的乖乖女,十分討人喜歡。小女兒叫艾美,非常喜歡畫畫。小説講述了這四位女兒逐步成長的故事,也描寫了她們追逐幸福的過程。其突出表達了人的尊嚴以及自強自立的個性,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喜愛。

二、《小婦人》的寫作特徵

1、將解放女性作為目的。這部小説的寫作背景是美國夫權統治時期,那時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較低,基本都是為了家庭而犧牲自己的全部。這樣的傳統思想禁錮了女性的個性發展,也阻礙了女性的精神成長。作者意識到了當時社會存在的這一問題,所以決定創作這部作品,希望可以促使女性得到解放,讓其發揮出自己的個性特點。小説中塑造了幾個追求夢想和獨立的女性形象,並且每個人都有着自己鮮明的性格特徵。四姐妹雖然在艱苦的生活中掙扎,但都在積極尋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即使在現實中碰到種種難關,但皆能堅持下去,成為新時代女性。馬奇的妻子是一位頗有威望的女性,她的生活自律而活躍,最終她和自己的幾位女兒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這部小説看似平淡,實則藴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在女性地位不受重視的當時,該小説的創作將解放女性作為目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具有獨特的形式。在當時的背景下,社會對於優秀女性的定位就是賢妻良母,這種傳統思想阻礙了女性的發展。所以,作者寫下這部小説,希望藉此喚醒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識,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該部小説的創作形式比較獨特,為讀者構建出一個有一個鮮活生動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都有着各自的主見,不為生活的困難所屈服。這是一部以家庭日記作為基本表達形式的作品,講述馬奇夫人及四個女兒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小説將馬奇一家的生活日記作為主要線索,逐步鋪展開來,記載了每個人的不同經歷,用這種特別的方式把小説中的人物形象描繪得呼之欲出。這樣的創作形式在當時屬於文學領域的創新形式,可以説是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先河。該寫作形式具有貼近生活的優點,能夠更為深入地表達出文中的主題思想。

3、具有現實意義。男女平等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這種矛盾就開始凸顯,乃至於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之後,為了提高女性的地位,不少有關解放女性的文學作品先後出現,而《小婦人》就是其中之一。該部作品較為深刻的體現瞭解放女性思想的需求,點醒了許多處於困惑中的傳統女性。小説中的四姐妹都經受了情感的糾葛,在這之中又表現出了獨立和堅強。這對於當時禁錮女性思想的社會背景而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該部小説的寫作特點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4、女性多於男性。小説中重點講述的是馬奇夫人及其四個女兒的故事,對於女性的描寫明顯多過對男性的描寫。男性形象主要有馬奇先生和勞倫斯等,但是出現的頻率都比較低。即便有男性形象出現,也是為了對女性形象進行烘托。比如馬奇先生病重時,是他的妻子對他悉心照顧,才慢慢恢復了健康。勞倫斯先生由於痛失愛女而受了嚴重打擊,是在貝思的關心下他才逐漸走了出來。由此可見,小説中的男性形象描寫並不高大,着重突出的是女性的樂觀和堅強。不管生活多麼艱難,她們也積極樂觀地面對。這也是該部作品的寫作特點之一。

三、結束語

《小婦人》是一部倡導女權的作品,其通過講述馬奇夫人與四位女兒的故事,表達了女性的樂觀和堅強,呼籲女性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發揚自己的個性。小説具有許多特點,比如將解放女性作為目的,具有獨特的創作形式,現實意義濃厚並且女性多於男性。其能夠喚醒女性的潛在思想,最終促進社會的進步。

有關外國文學論文 篇三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小婦人》的主要內容,然後從寫作目的、創作形式、現實意義以及內容等方面,詳細分析了《小婦人》中的寫作特徵。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參考和啟發。

【關鍵詞】外國文學;《小婦人》;寫作特徵

《小婦人》是外國文學的代表之一,對於我國文學創作而言也能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學史的進步和發展。小説通過講述幾位女性的生活故事,表達了期待女性獨立的願望,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小婦人》主要內容介紹

該部作品的故事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當時有位馬奇先生住在新英格蘭小鎮上,後來趕到戰場成為了隨軍牧師。他家中有四個女兒,還有一位妻子。當他去了戰場以後,妻女都過得十分艱苦,但她們都有着積極樂觀的精神。她們樂於助人,經常幫助鄰居赫梅爾一家。雖然作為女性的她們,也有着愛美之心,渴望能夠過上優渥的生活,可以天天穿美麗的服裝,吃好吃的食物。在這樣貧困潦倒的生活中,她們對將來充滿了幻想,不管現實如何殘酷,她們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面對命運的種種挑戰。小説的前半部分寫了馬奇一家在戰爭時期的家庭生活情況,後半部分則講述了當馬奇趕去戰場之後他的妻女追求幸福生活的經歷。大女兒叫做梅格,她天生愛打扮,對愛情有着濃厚的期望。二女兒叫做喬,性格獨立,文筆很好。三女兒叫做貝思,是一位聽話的乖乖女,十分討人喜歡。小女兒叫艾美,非常喜歡畫畫。小説講述了這四位女兒逐步成長的故事,也描寫了她們追逐幸福的過程。其突出表達了人的尊嚴以及自強自立的個性,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喜愛。

二、《小婦人》的寫作特徵

1、將解放女性作為目的。這部小説的寫作背景是美國夫權統治時期,那時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較低,基本都是為了家庭而犧牲自己的全部。這樣的傳統思想禁錮了女性的個性發展,也阻礙了女性的精神成長。作者意識到了當時社會存在的這一問題,所以決定創作這部作品,希望可以促使女性得到解放,讓其發揮出自己的個性特點。小説中塑造了幾個追求夢想和獨立的女性形象,並且每個人都有着自己鮮明的性格特徵。四姐妹雖然在艱苦的生活中掙扎,但都在積極尋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即使在現實中碰到種種難關,但皆能堅持下去,成為新時代女性。馬奇的妻子是一位頗有威望的女性,她的生活自律而活躍,最終她和自己的幾位女兒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這部小説看似平淡,實則藴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在女性地位不受重視的當時,該小説的創作將解放女性作為目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具有獨特的形式。在當時的背景下,社會對於優秀女性的定位就是賢妻良母,這種傳統思想阻礙了女性的發展。所以,作者寫下這部小説,希望藉此喚醒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識,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該部小説的創作形式比較獨特,為讀者構建出一個有一個鮮活生動的女性形象。這些女性都有着各自的主見,不為生活的困難所屈服。這是一部以家庭日記作為基本表達形式的作品,講述馬奇夫人及四個女兒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小説將馬奇一家的生活日記作為主要線索,逐步鋪展開來,記載了每個人的不同經歷,用這種特別的方式把小説中的人物形象描繪得呼之欲出。這樣的創作形式在當時屬於文學領域的創新形式,可以説是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先河。該寫作形式具有貼近生活的優點,能夠更為深入地表達出文中的主題思想。

3、具有現實意義。男女平等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這種矛盾就開始凸顯,乃至於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之後,為了提高女性的地位,不少有關解放女性的文學作品先後出現,而《小婦人》就是其中之一。該部作品較為深刻的體現瞭解放女性思想的需求,點醒了許多處於困惑中的傳統女性。小説中的四姐妹都經受了情感的糾葛,在這之中又表現出了獨立和堅強。這對於當時禁錮女性思想的社會背景而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該部小説的寫作特點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4、女性多於男性。小説中重點講述的是馬奇夫人及其四個女兒的故事,對於女性的描寫明顯多過對男性的描寫。男性形象主要有馬奇先生和勞倫斯等,但是出現的頻率都比較低。即便有男性形象出現,也是為了對女性形象進行烘托。比如馬奇先生病重時,是他的妻子對他悉心照顧,才慢慢恢復了健康。勞倫斯先生由於痛失愛女而受了嚴重打擊,是在貝思的關心下他才逐漸走了出來。由此可見,小説中的男性形象描寫並不高大,着重突出的是女性的樂觀和堅強。不管生活多麼艱難,她們也積極樂觀地面對。這也是該部作品的寫作特點之一。

三、結束語

《小婦人》是一部倡導女權的作品,其通過講述馬奇夫人與四位女兒的故事,表達了女性的樂觀和堅強,呼籲女性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發揚自己的個性。小説具有許多特點,比如將解放女性作為目的,具有獨特的創作形式,現實意義濃厚並且女性多於男性。其能夠喚醒女性的潛在思想,最終促進社會的進步。

外國文學論文 篇四

中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重要,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需要國人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

高校外國文學生態化教學路徑

摘要:在全球化、多元化視野下,高校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教學需求。

本文在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理論具體分析高校外國文學生態化教學路徑,即採用“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態化教學模式,以期為高校外國文學教學路徑的理論探索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教育;外國文學教學;生態化教學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學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面臨着嚴峻挑戰,有關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就我國而言,教育部啟動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新世紀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等研究項目,試圖推進大學教改的順利進行。

目前,許多大學雖然進行了所謂的改革,但大都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很多教師不能深入理解教改的精髓,過於注重對教學外在形式的翻新,未能從多元化視角對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主客體進行再認識,從而使教改形成表面上繁榮但實際虛空的現象,這種狀況也突出表現在大學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

二、生態化教學相關概述

大學教育應保持獨立的品格,不但要對社會變化迅速做出反應,而且要運用多學科的話語解讀教學的意義。

20世紀初,生態學理論體系已初具規模,並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甚至可以説是“顛覆性的學科”,其“顛覆”的是3來支配人類社會突飛猛進的價值觀、世界觀,但“顛覆”的同時意味着一種知識體系和文明範式的轉換。

目前,一些生態學的思想觀點和研究方法已滲透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高等教育也逐漸引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形成了教育生態學。

教育生態學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英美等國興起的一門新興科學,最早由美國學者克雷明提出,旨在把教育看作一個有機系統,研究其結構、功能和規律,進而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

我國台灣地區較早開展教育生態化研究,以方炳林、李聰為代表,而大陸相關主題研究較晚,代表人物是鄭雪。

目前,生態化教學模式已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並決定了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但縱觀國內外,學者們對於大學生態化教育的研究多從宏觀角度入手,主要闡述環境與人類教育活動的交互關係,而從微觀角度運用生態學理論研究某一具體課程教學問題的並不多。

目前,我國高校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凝滯、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高校外國文學的教學質量。

因此,建設生態化課堂已成為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三、實現高校外國文學生態化教學的路徑

教育教學之所以能夠與生態學相聯繫,是因為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從生態學角度看,學校中的教學活動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信息傳遞過程,是人對自然和社會環境所具有的信息的採集、編碼、翻譯和利用過程,也就是人和環境的對話過程。”也就是説,教學活動體現了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

同時,由於教學活動是培養人的活動,所以又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因此,在大學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筆者結合生態學原理提出“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態化教學模式。

(一)“三自”——從主導者到引導者,從被動學習者到主動研究者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擁有絕對權威的主導者,而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服從者。

生態化課堂強調教師和學生是平等、和諧、互動、共生的關係,因此,應強調教學過程中的“三自”原則——“自主合作”“自我調控”“自我內省”。

1.自主合作傳統教學過分強調師生關係中教師的主導性,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是自主合作,其包括學生自身內部的自我合作,以及學生之間個體化的合作,其中自我合作是基礎,個體化合作是深化。

自我合作,是指學生在課前可通過各種媒介主動探索與所學內容相關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加強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

個體化合作,是指學生在自我研究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合作研究,可採用討論、辯論、演繹的方式,這是由外國文學課程的特殊性決定的。

外國文學首先突出的是“史”的線索,其次是對重點作家作品進行分析。

因此,討論、辯論、演繹的教學方式能實現不同的學習效果。

由於學生個人喜好和知識結構不同,討論可將學生研讀時發現的問題和各自的觀點呈現出來,從而拓展思維。

辯論,是比較集中的對一個或幾個爭議較大的觀點進行深入探討,其有助於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演繹,是對作品進行外化形式的反饋,外國文學作品體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戲劇、散文和詩歌,教師可將課堂變換為舞台,讓學生化身演員或者朗誦者,以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創作思想和人物的心路歷程。

2.自我調控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會在課前明確設立總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即要求所有學生接受統一的教學內容,採用統一的思維方式,得出相同的結論,這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由於外國文學課程容量大,而教學課時有限,所以外國文學生態化教學既要有教師的統籌,又要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

教師在課前設計好總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每個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從教學總目標中選取與已有研究相匹配的目標作為專題性研究目標,並自發採取不同的學習形式,收集相關信息資料,解決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這種專題研究中,教師起到的是引導作用,而學生在研究過程中要不斷反思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自我的思維方式及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及時調整研究方法,做整個研究過程的自我調控者。

3.自我內省自我內省是在每一次自我調控式的研究之後,學生總結研究經驗

這種經驗往往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外國文學課程性質和規律更為深入的把握;二是學習外國文學課程最切合自身狀況的方法。

(二)“三化”——從單一、粗暴的評價到立體人性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考量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傳統外國文學教學中,這種評價往往單一、粗暴,主要以期末考試試卷得分為準,且試題內容往往重記憶輕能力,答案設置缺乏開放性和創造性。

這種考核方式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學習負擔。

而生態化教學評價是一種立體、多元、人性化的評價體系,其採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學生的動態學習過程,主張“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方式多樣化”。

1.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即由過去教師作為單一的評價主體拓展為由眾多因子參與的多元化評價。

也就是説,除教師外,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學生、學校都可以參與到教學評價中。

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其有資格對教學狀況作出評價;學校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教學質量的監控者,也有資格對教學情況作出評價。

這種多元化評價的目的只有一個,即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2.評價內容全面化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學內容的設置較為豐富,所以教學內容的評價也需要全面,即不僅要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還要重視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此外,還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自我完善做出評價,以顯示學習對生命和生活的巨大指導意義。

3.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必然帶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教學評價不應侷限於試卷的得分情況,而應通過觀察學生對問題的研討情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作出評價。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採用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三)“三面向”——從固守知識到可持續育人

“三面向”是指“面向自我,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這是外國文學生態化教學的目標。

傳統外國文學教學目標往往是取得優異的卷面成績,這導致學生對教師的盲從及對知識的死記硬背。

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外國文學教學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即把教師所教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用幾千年的人類思想豐富當代人的生活,並最大限度地指導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同時,為實現學以致用,學生要面向自我,尊重自我的情感態度、認知能力和個性特徵,以使自身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綜上所述,為改變高校當前的外國文學教學現狀,突顯教學價值,需要探索積極有效的新教學路徑。

生態主義價值觀為重新構建教學價值,實現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新的方向,並體現了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的生態價值意義。

因此,運用生態學理論開發以“三自、三化、三面向”為主要實施路徑的高校外國文學生態化教學模式,將極大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張玉華,李美華,顧玲玲。構建和諧課堂心理環境:一種生態學分析[J].宜賓學院學報,,(3):97-99.

[3]汪霞。轉變課程觀:來自杜威和懷特海過程理論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3):32-35.

談外國文學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的方式

[摘要]我國在經濟與社會等方面快速發展,增加了對於高素質人才的現實需要,而與此同時,外國文學教育作為高等院校教育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卻一直以來被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所忽視,使得學生素質出現短板。

為此,我們極有必要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補充外國文學知識的力度,並細緻思考具體的有效補充方式,從而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真正提升上去。

[關鍵詞]外國文學;大學英語;課堂引入;有效方式

因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再加上全球化進程的穩步向前,近一段時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在高校內處於日益重要的地位,成為各所院校學時較長、學生耗費時間與精力較多的課程。

但是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教育並非是完善的,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顯著問題。

比如,教師處在教學定式框架之中無法脱身,過於關注學生語言能力卻忽視對文化背景的介紹,學生以四六級考試為指針走應試學習的老路等。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出變革,真正提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到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妙處,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外國文學知識的引入,毫無疑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金鑰匙。

一、外國文學知識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的必要性

(一)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語言是表達的藝術,而文學則是這種表達藝術中的獨秀之枝。

不同的語言,會產生不同特質的文學,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存在風格的不同、背景的差異,其語言結構可以給英語技巧訓練提供很大的幫助,特別在進行語法分析和解釋過程中,這種幫助的效果尤其明顯。

此外,一部甚至一篇文學作品中,通常都含有極為豐富的語境功能,受此影響,相應的詞彙和句子學習與記憶便會變得非常容易,而將文學作品的閲讀和英語寫作結合起來,則可以讓學習者接受到詞語妙用、文學風格、體裁變化的訓練。

像莎士比亞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數不盡的俚詞妙語,生動再現了英語語言的精髓,如果能夠善加利用,無疑會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提升起到很大幫助。

(二)豐富語言文化知識

毋庸置疑,文學作品具有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並且可以讓人類共性的基本命題得到呈現。

從這個意義上説,文學作品是一種文化上的悠久積澱,也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映照,它可以將時間上的限制、空間上的隔膜化解開來,使處在相異文化環境之中的人們得以完成思想深處的交流,保證了語言的流動性。

也就是説,在高等院校中開展外國文學知識進英語課堂的活動,將會使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如各地風土人情、歷史變遷等。

(三)提高語言應用素養

在學習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高校學生能夠在作品中接觸到比較具體生動的語言知識,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從另一方面來説,文學作品裏面所包藴的語言之美、音韻之妙,

雖然並不在具體語言知識考點範圍之內,卻同樣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有益內容,接觸與認知這些內容後,學生將會更進一步體悟到西方文化的魅力。

可以説,這是一種視野上的開拓、情操上的陶冶、心靈智慧上的啟迪,是另一種對語言應用能力提升的補益。

二、外國文學知識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的策略

(一)文學知識和教材的結合

文學知識和教材的結合,是外國文學知識引入大學英語課堂策略的基礎,其中,切入點的尋求非常關鍵,它能夠讓外國文學教學有機會成為平時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部分。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 篇五

選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作為一種思潮,唯美主義歷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義也仍舊在啟發着當代藝術思潮。

在古希臘時期,卡利馬科斯曾創造出一種 亞歷山大里亞詩體 ,被認為是西方唯美主義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後來的古羅馬晚期詩歌和文學中,得到進一步發展。18世紀,康德首先提出審美活動的獨立性,這是從理論上論證唯美主義的開端。康德之後,萊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對唯美主義進行探討,而19世紀戈蒂耶 為藝術而藝術 (Art for art s sake)的口號推動了唯美思想明確理論體系的建立。美國詩人、作家愛倫坡在《詩的原理》中響應 為藝術而藝術 的口號,英國的藝術家和文藝理論家亦積極迴應戈蒂耶的主張。在19世紀的英國,唯美主義兩次達到高潮,王爾德是這一思想的中堅代表,是繼承者亦是實踐者。

唯美主義者反抗社會功利、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強調超然於生活的藝術純粹、形式完美和藝術技巧。他們尖鋭批判物質社會,倡導應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個性。作為歐洲文藝思潮中有深遠影響的藝術流派,對唯美主義的研究從來是藝術理論探討的重點話題。

唯美主義的特徵在於 超現實、超道德和無目的性 ,所謂超現實是指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藝術高於生活 ,正如王爾德所説, 生活模仿了藝術,遠甚於藝術模仿生活 ;藝術可以反映道德,但藝術是純粹的,僅受藝術家道德觀念的影響,藝術本身並無道德與不道德之分;而 所有的藝術都是無用的 (All arts is quite useless),不應該被利用來獲得任何經濟或社會效益,或者鞏固道德的地位。

唯美主義與功利主義觀點相對,不僅開拓了題材,也建構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對唯美主義理論的批評也不少見,比如有學者認為唯美主義 反對為教義而藝術,這是進步的,但是他們矯枉過正,宣揚藝術並非來源於生活,力圖以藝術來美化生活,顛倒了藝術與生活的關係,並是藝術脱離現實,這又註定是行不通的 ;並且 由於過分強調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 。最新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最新英美文學論文開題報告。(張莉、劉曉茜,2015,p38-39)

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界影響也很深遠。20世紀初,隨着林紓等人譯介的西方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在中國問世,唯美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本土。周作人對王爾德童話《快樂王子》的譯介是唯美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端,隨後陳獨秀對王爾德喜劇《莎樂美》的介紹,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雜誌對王爾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紹,使中國現代文壇出現一股 王爾德熱潮 ,還有朱維基翻譯的《謊言與頹敗》,林語堂翻譯的《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以及梁實秋的《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等等,將王爾德唯美主義文藝思想的譯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20世紀90年代,唯美主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又受到中國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的重視,認為唯美主義雖然 唯心 ,卻明確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辯證關係;雖然 極端 ,卻構建了真、善、美相結合的審美觀;雖然 片面 ,卻主張藝術與現實的關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本選題的研究意義

本選題的重點、難點及創新點

本選題撰寫框架

擬參考的書目

專著:

[1] 王佩蘭。 英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M] .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 龔翰熊。 歐洲小説史[M] .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3] 徐葆耕。 西方文學之旅[M] .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

[4] 薛家寶。 唯美主義研究[M].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期刊:

[5] 宮昀。 王爾德《道林 格雷的畫像》中的唯美主義體現[ J] . 考試周刊,2015(11)。

[6] 田紅燕。 王爾德的藝術和人生[ J] . 聊城大學學報,2015.

[7] 張介明。 從《道林 格雷的畫像》看王爾德的唯美主義[J] . 外國文學研究, 2015, (4) .

[8] 傅琦。 《從《道林。格雷的畫像》看王爾德的唯美主義》[J].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7)。

[9] 王柯童、曾海珠。 《論唯美主義產生的背景及其特徵》[J]. 中國比較文學,2015,(3)。

[10] 張莉、劉曉茜。 《清醒的撲火飛蛾》[J]. 中州大學學報,2015,(4)

中西方文學論文:《論中西方文學俠客形象異同》 篇六

摘要:“俠客”作為中西方文學世界共有的人物形象,自誕生始一直深受中外讀者的喜愛。但是由於各自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外文學中的俠客形象有所異同。其“異”在於,出身、價值取向等不同;其“同”在於,都秉持着揚善懲惡、伸張正義的俠客之心。俠客文學的產生及繁盛,揭示出了世界人民不畏暴政、反抗壓迫的英雄氣質。

關鍵詞:中西方文學;俠客;異同點;價值觀

“俠客”對於中國讀者來説絕不陌生,在世俗文化裏,遊俠小説較之於其他純文學更受人們青睞。這種現象不單存在中國文學裏,外國文學中游俠身影在某種層面上更顯大放異彩。然而,由於文化差異,中外文學中的俠客形象卻大不相同。

一、俠客的定義

“俠客”一詞的解釋,中西方有所差異。中國古代稱豪爽好交遊、輕生重義、勇於排難解紛的人善傳遊俠。西方“俠客”有“聖武士”與“巡林客”兩意,一般所指乃前者,但與東方傳統的俠客相去甚遠。事實上西方文化中的巡林客,從心態和理念上説更接近東方的俠客。他們以森林為家,以動物為友,與自然之間有着某種奇妙的聯繫。其性格叛逆,行事原則遵循自然的選擇或是自己的心,幾乎可視為東方俠客的翻版。

二、中國文學俠客形象

中國文學特別是武俠小説中,俠客形象基本被固化了。

從身份上來看,中國俠客出身多不是貴族階層,沒有高貴的血統,也不是隸屬於門閥世家的武士。他們大多為草莽英雄,可能是佔山為王的大盜巨賊,也可能是江湖名宿,可能是隱居深山的樵夫,也可能是江邊垂釣的漁父,總而言之與統治階級沾不上關係,他們先天就與“富貴”兩個字隔離,就算個別的出身高貴,也會後天與權貴保持距離,比如貴為帝王卻時時嚮往江湖的段譽和將帥之子卻厭惡仕途的袁承志。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俠客紮根民間,在平民階級中有着深厚的基礎。

我們也可從文化上加以分析。如前所述,中國俠客多出身平民,這就決定了他們與學問文化無緣。他們大都不是什麼文人墨客,僅粗通文墨,有的甚至目不識丁,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叱吒江湖。相反,如果他們當中誰要是整天之乎者也,擺出一副文化人的架子,肯定會被人譏笑為酸腐儒生,為人不齒。在江湖中文化是可有可無,甚至是最好沒有的。俠客們看中的是手中的劍,“劍”就是俠客的文化。一個人的武藝越強越受到江湖人的欽佩。

劍是中國俠客的文化,那麼“義”就是俠客的心。

義分大小。小義就是江湖義氣:簡而言之就是通行江湖的道德標準。何為江湖?江湖就是眾多俠客不自覺組成的團體。作為團伙成員,要想繼續留在這個團體中,就必須維護這個團體,也就是維護這個團體的成員。這就決定了江湖義氣根本上是“朋友義氣”。

“朋友義氣”的非理性的成分居多,儘管有時我們會對俠客們為朋友兩肋插刀、自我犧牲的行為肅然起敬。如《水滸傳》中的及時雨宋江,為了保全晁蓋一夥寧願擔負殺妻之罪,因而受到江湖的稱讚。可是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感情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與其説他們是在維護朋友義氣,不如説他們是在維護規矩。儘管這規矩在他們看來很無理,但必須遵守。金庸所著的《書劍恩仇錄》中有段情節很能説明這個問題:紅花會文泰等人為了躲避朝廷鷹犬張召重的追捕而來到江湖名宿周仲英的家中,是時恰逢周外出不在,其幼子在無意中向張召重泄露了文泰的藏身處,從而導致文的被捕。周仲英得知後,明知幼子是無意而為,但為了維護這種朋友義氣,扔狠心下手擊斃愛子。我們看到這幕時應該不難看出這種義氣的偏頗和狹隘的地方。

與小義相對,大義在中國俠客中就是愛國主義。如前所述,俠客們與權貴互不往來,那麼維護權貴的國家政權應該得不到俠客的真心擁護,因而王朝更替也不會牽動俠客的注意。但事實上,俠客們總是能夠超越這種階級情感,為了民族和國家,他們能夠放棄所有成見,與統治階級中的忠良派結盟,共赴國難。這種情懷更像是與生俱來,沒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這一點在金庸的武俠小説中是俯拾即是的,例如《天龍八部》中作為武林異端勢力存在的天山派三十六洞七十二島,本應該是與世隔絕不問俗世的狀態,可當金兵南下時他們竟然可以自發起來不顧生死阻擋強敵,沒有人提出異議。又如梁羽生《白髮魔女傳》中的練霓裳,自小被狼養大,儘管後來為人所救,教授絕技,但是仍時不時表現出與常人相異的野性。就是這樣的綠林女盜生平最為痛恨的不是惡人為非作歹,而是賣國求榮。這很難讓人理解,但又似乎自然而然。

在中國武俠小説構築的武俠世界裏,江湖人可以藐視一切王法,可以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必須有義氣。義氣就是他們行為的最高準則。

三、外國小説中的俠客形象

外國俠客脱胎於騎士階層。而騎士本身就屬於統治階層,這就意味着外國文學中的俠客與中國俠客有所不同。

顯而易見,外國文學中的俠客多出身貴族階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彬彬有禮,富有教養,浪漫多情,愛情和榮譽是他們的人生目標。中世紀騎士文學就是典型代表。

儘管他們也會鋤強扶弱,但是他們的出發點卻是維護法律的尊嚴。只有他們認定有人在破壞法律才會拔出正義之劍。如美國小説《佐羅傳奇》中,出身貴族家庭的狄亞哥就是就是不滿殖民者的違法勾當,才會假借佐羅之名伸張正義。

當然,外國文學中的俠客並不都是統治階層出身,也不都彬彬有禮。如法國文豪亞歷山大。仲馬的小説《俠盜羅賓漢》的主人公羅賓漢就是以綠林好漢的身份和豪爽開朗的形象廣為人知。

四、不同點

從上面可以看出,中國俠客和外國俠客還是有較大的差別。具體來説就是:一是身份不同。中國俠客趨向於平民階級,而外國俠客則是貴族出身;二是對文化的認同感不同。中國俠客排斥文化,外國俠客則醉心於文化;三是人生追求不同。中國俠客總是在追尋大義:匡扶正義或兼濟天下,兒女長情與俠客精神相悖;外國俠客對比則是處在自然狀態,他們的義舉總是無意而為,追求的目標較為現實,如世俗情感等等。四是與權貴者和主流文化關係不同。中國俠客反叛當權者,挑戰主流文化,而外國俠客特別是騎士則忠君護教,維護主流文化。

五、導致差異的原因

(一)文化原因

中國俠客所代表的是草莽文化,它根植於民間,有根深蒂固的草根性,是一種遠離廟堂的平民文化;而外國文學中的俠客,尤以騎士文學中騎士為代表則是象徵着上層的貴族文化,成為騎士是一種榮耀,是進入上層社會的標誌。正因如此,中國俠客和外國俠客才會在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上以及價值取向上大相近庭,南轅北轍。

(二)時代原因

儘管中外文學中的俠客大都同處於封建時代,但是兩者所經歷的時代背景卻不相同。

中國經歷一段相當長的大一統王朝時期。這對國民性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從內心深處不願看見國家分裂,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俠客總是會將維護國家統一作為最高利益的原因。另一方面,隨着封建王朝活力的衰退,吏治腐敗,民生貧困的局面日益惡化,官府與民眾的矛盾激烈,這也造就了中國俠客不願接近權貴,反而站在統治階級對立面鋤強扶弱的性格特點。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的封建史就是一部國家分裂史,民眾對國家統一的渴望並不十分的強烈,而且鬆散的邦聯狀態削弱中央集權,民眾與統治階級的矛盾相對並不突出,人的天性並未受到過大的壓制,這就養成了西方民眾追求自由和個人幸福的價值取向。

如果説早期的俠客小説是滿足了民眾對無法探知的新奇世界的好奇心從而受到歡迎的話,那麼到了科技如此發達,信息高度共享的今天,俠客還是讓無數讀者如痴如醉的原因該怎麼解釋呢?

我大膽猜測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讀者是“人”。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身處何種文明背景下,人都保存着崇尚自由,反對壓迫的天性。他們或許出身高貴,或許生活卑微,但都沒有喪失天性。而且這種天性會隨人類的成長而永不消失。

參考文獻:

[1]孫中山。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A]。孫中山文集[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18-19.

外國文學新穎論文題目 篇七

論文題目是吸引讀者閲讀你論文的重要步驟,你的選題一定要新穎,才有用。下面整理了些外國文學新穎論文題目,希望對您有幫助~

外國文學新穎論文題目

1 古希臘神話傳説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碼及其解構――荷馬史詩主要形象論析

3 論《俄狄浦斯王》的衝突藝術美

4 俄狄浦斯與自我認識

5論《美狄亞》在戲劇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

6 中西文學中怨婦形象比較

7 從古希臘到

18世紀西方文學中人的觀念

8《埃涅阿斯紀》主題的原型意義

9 試論基督教倫理在西方文學中的演變

10 但丁與基督教文化

11 哥特式小説與中國古代志怪小説比較研究

12 中國武俠小説與騎士文學的比較

13《堂吉訶德》的多重意義

14《堂吉訶德》元小説特徵

15《巨人傳》的狂歡化特特徵

16 論流浪漢小説的藝術特徵

17試論《威尼斯商人》的衝突藝術

18 《奧瑟羅》悲劇衝突藝術

19 論《李爾王》的人文主義思想

20 論《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21 《羅密歐與朱麗葉》與《西廂記》抒情藝術之比較

22 試論莎士比亞喜劇風格

23 莎士比亞的喜劇與莫里哀的喜劇藝術比較

24莎士比亞悲劇風格的特殊性及其歷史意義

25《偽君子》的喜劇藝術技巧

26論《湯姆・瓊斯》人物刻畫的美學原則

27 《浮士德》的善惡衝突論

28 論《浮士德》思想體系的矛盾

29 論盧梭《懺悔錄》的自審意識與超俗意識

30 濟慈及其《夜鶯頌》的美學魅力

31 歐洲社會的諷刺畫卷――《唐璜》淺析

32 論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33《巴黎聖母院》中的美醜對照原則

34論《紅與黑》中於連的形象

35 論司湯達小説心理描寫的藝術

36 司湯達在現代小説史上的地位

37 成功與幻滅――拉斯蒂涅(《高老頭》)與呂西安(《紅與白》)之比較

38 於連與高加林(路遙《人生》)比較

39於連與拉斯蒂涅比較

40 巴爾扎克小説的現代文化意藴

41論《包法利夫人》

外國文學教學論文 篇八

外國文學在我國的國中語文教材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通過學習外國文學有助於學生了解和認知外國文化。

外國文學教學與大學生價值觀培養思考

摘要:價值觀教育是大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念有利於大學生心智的成長與成熟。

外國文學教學不僅要傳授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積極向上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該文以《遠大前程》中皮普的命運起伏為例,揭示了成長過程中養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遠大前程》;皮普;外國文學教學;價值觀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國民的價值觀念、思想觀念正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利益格局也在進行深刻調整,多種價值觀共存。

大學生的價值觀、思想觀念也深受影響,呈現出多元化、實用化、物化、矛盾化等特點。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否具有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

1大學生價值觀現狀

一直以來,高校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十分重視,但網絡和各種媒體中不乏有關大學生價值觀的負面報到,如國家觀念淡化、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學習上急功近利,

部分大學生人生職業理想缺失,陷入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中,其中部分女大學生沉迷於各類選美選秀,功利型婚戀觀念嚴重,傍大款,充當外圍女等。

大部分大學生思想還不成熟,容易搖擺,在社會急劇變化和轉型的特殊環境下,他們無所適從,加上對某些貪腐行為的強烈不滿以及對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許多大學生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陷入迷惘,不知什麼才是正確的價值觀、該怎樣實現人生價值、怎樣走好人生道路,有的甚至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把金錢作為評價成功的標準,信奉拜金主義抑或把當官作為一生求職的奮鬥目標,崇尚權力,有的把出名作為職業的支撐,追求虛榮。

總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出了多元的不穩定態勢。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亟待加強,學校應該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應該多樣化,各門學科教師應努力挖掘學科的人文內涵,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人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現人文精神的機會,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價值觀。

外國文學作品中藴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人文實踐機會,能讓學生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質。

以下將以《遠大前程》為例,分析皮普的價值觀的變化及後果,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

2皮普的價值觀

1)童年的夢想

《遠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代表作。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當時的英國社會等級秩序分明,造成了窮人攀龍附鳳的心態,皮普的姐姐和潘波趣舅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皮普自幼父母雙亡,由處於社會底層的鐵匠姐夫和姐姐喬氏夫婦帶大。

若沒有和罪犯馬格維奇在墓地裏相遇的經歷,他的成長路線應該就是在姐夫的鐵匠鋪裏當學徒,等成年之後再自立門户成為一名平凡的鐵匠。

雖然在他的內心時刻湧動着想要擺脱下層人生活狀況的遠大夢想,時刻譏諷那些粗俗的下層人士,如伍賽先生、伍賽甫姑奶奶以及潘波趣舅舅,但他從未想過能做一個有錢的上等人。

可是當他踏入郝薇香小姐家的大宅,見到美麗高貴而又驕傲蠻橫的艾斯黛拉後,淳樸善良的皮普的價值觀開始發生了轉變,他喜歡上艾斯黛拉,開始因為自己的卑微而感到羞恥,他不顧郝薇香和艾斯黛拉百般羞辱和嘲笑,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她和她的生活方式。

在打牌時,艾斯黛拉鄙夷地説:“你瞧這孩子!他把‘奈夫’叫做‘賈克’呢!瞧他的鞋有多笨重!……説我是個幹粗活的、笨手笨腳的蠢孩子。

”【1】p.66-67出於對艾斯黛拉高貴、富足的生活羨慕和渴望,敏感而叛逆的皮普沒有做出任何的反駁。

他竟然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艾斯黛拉的價值判斷,產生自慚形穢的感覺:“以前我從來也沒為這些(粗糙的手和蹩腳的皮鞋)煩惱過,現在卻煩惱了起來,只怪自己什麼都粗俗不堪……要是喬當年受到的教養高尚一些,我也就不會這般沒有教養了”。

【1】p.68這些心理上的變化,“其實表徵了皮普‘做紳士’遠大前程夢想的開始:他對自己低下的勞動階層身份和生活方式感到不滿,想要成為像艾斯黛拉那樣的‘上等人’”。

【2】p.150隨着與郝薇香小姐和艾斯黛拉接觸的增多,對金錢的崇拜侵蝕着匹普的內心,上等社會五光十色的生活像吸鐵石一樣吸引着皮普,他更加看不起自己的家庭,不滿足於自己的學徒生活,幻想着郝薇香小姐能讓自己飛黃騰達,整天鬱鬱寡歡,終於向畢蒂吐露了想做上等人的心聲。

此時的皮普內心其實是矛盾的,“也明白我是這樣的出生,我要過這種平凡而清白的自食其力的生活並沒有什麼丟臉之處,相反倒是很值得自尊,引為幸福……突然之間又痰迷心竅,記起了在郝薇香小姐家裏的光景,於是我的神智頓時像中了一顆毀滅性的飛彈,給攪得心煩意亂。

”【1】p.164-167這種矛盾的價值觀為皮普後來連下等人都不如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匹普式的悲劇在當今社會中也是屢見不鮮。

悲劇的導火線是整個社會對道德判斷標準似乎總是對物質的力量控制,道德判斷標準要求自己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對上帝的忠誠上,更要求在實際社會中得到認可。

”【3】p.314而社會地位、金錢是最為直接的認證方式。

2)夢想實現

在皮普對過上“上等人”生活的夢想滿懷憧憬之時,上帝眷顧了他,倫敦律師賈格斯的出現讓皮普的生活出現了重大轉機,一扇通向“上等人”生活的大門向他開啟了。

聽到這個天大的好消息後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頭換面,定製了很多華麗的服裝,並與自己熟識的人保持距離,覺得撫養自己長大的喬在讀書寫字和禮貌規矩方面很欠缺。

懷揣夢想走向了繁華都市倫敦,皮普開啟了其遠大前程中的第一步。

倫敦奢華的生活讓皮普逐漸散失了正確的價值觀而終日沉迷於“提升自我形象,他儘量將自己包裝成紳士,如改換衣食樣式、模仿措辭用語、注重舉止儀態、僱傭僕人、拜師提升學識”【2】p.151,良好的教育沒有使他內心善良本性得到昇華,反而使他在“上等人”奢華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他變成了他曾經痛恨的那種冷漠而高傲的人。

得知喬要到倫敦,他就開始不快,“非但不快意,還相當心煩,感到有些羞愧”【1】p.241更為過分的是喬來探望他時他不但不熱情地招待他,還因為喬拘謹、侷促、手足無措的'行為而羞愧懊惱,認為很丟他的臉。

事後,他反思了自己的行為,“事情弄到這個地步,其實都是我的錯;我如果對喬隨和些,喬也會對我隨和些。

可惜我不識好歹,又不知體諒因此迷住了心竅,反而對他不耐煩,對他發脾氣……”【1】p.247他雖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卻沒有改正,他能特意回到家鄉看望郝薇香小姐,妄想她會把艾斯黛拉嫁給自己,但卻為自己編好種種理由和藉口不回去看他那卧病在牀的姐姐和撫養自己的喬。

皮普獲得財富資助後過上了他夢寐以求的“上等人”的生活,但是在社會金錢崇拜風氣薰陶下他已經失去發達前的純真和善良,整天渾渾噩噩,毫無事業心與進取精神,蜕變成一個自私冷酷、愛慕虛榮的偽君子。

3)遠大前程的破滅

好運並非時刻存在。

匹普二十三歲那年,得知了自己的恩人不是郝薇香,而是自己曾經幫助過的逃犯馬格韋契時,他才知道到自己能飛黃騰達原來是拜一個社會地位遠比自己低的逃犯所賜,他覺得他的一輩子算是完了。

他明白了郝薇香小姐只不過把當他當作一枚棋子,利用他來刺激她那些貪婪的親戚,讓他充當訓練艾斯黛拉折磨男人的道具。

所有的祕密大白於天下,心愛的艾斯黛拉嫁給了他人,皮普的遠大前程徹底斷送了!然而當他落魄的時候他最先想到的還是自己曾經看不起的喬,然而他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喬那裏去了,再也回不到畢蒂那裏去了,原因很簡單:我自己知道幹了醜事,對不起他們,即使拿得出什麼可以回去的理由,也覺得沒臉。

”【1】p.364最終他負債累累,身心俱疲,病倒了。

他的遠大前程在真正的恩主病逝之後終於完全破滅,他不名一文,只得背井離鄉尋找新的生活。

3皮普遠大前程破滅的啟示

皮普以物質為基礎、以實用為導向的價值觀令他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喪失了鬥志和進取心,最終前程破滅,淪落到社會的底層。

皮普之所以結局悲慘,這和他缺乏正確價值觀念息息相關。

喬和畢蒂是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人,但是他們對皮普的影響不敵社會大環境的作用。

“蕭伯納對皮普的財富觀嗤之以鼻,將他稱作趨炎附勢的‘寄生蟲’(parasite),認為他欣然接受神祕恩主的資助去倫敦過起紳士生活的做法屬於不勞而獲。

”【4】p.49皮普的命運啟示我們:無論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應該具有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明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人不應把對物質的追求當作自己一生的最高理想,還應該具有精神追求;更不應該想着有“恩主”的出現,讓自己一夜暴富過上“上等人”生活的幻想,自己的命運靠自己掌握,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幸福才可以讓人心安理得。

4結語

當今飛速發展的物質文化逐漸侵佔了人們的精神領土,很多人以金錢的多寡作為評判成功的標準。

“在現在的多元文化的大環境下,我們對學生分析問題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就變得更為重要。

文學經典……是培養學生分析和判斷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課程。

”【5】p.40外國文學作品具有令人新奇的異域色彩、極強的文學感染力,具有有別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容與情懷,又有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文通識內容,對學生心智成長的培養具有獨特的魅力。

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人生閲歷,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堅定他們的思想抱負與理想追求。

參考文獻:

[1]狄更斯。遠大前程[M].王科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陳禮珍,李思蘭。文化、資產與社會流動:《遠大前程》財富觀再批判[J].外國文學研究,(1).

[3]王培培。匹普命運的現代價值———試析《遠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命運[J].科技信息,(7).

[4]Shaw,bleEstellaandPipasFunctionofClassSnobbery[M]lesDickens’adel?phia:ChelseaHousePublishers,.

[5]童燕萍。經典文學教學和我們的教學目標[J].鄭體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論認知詩學下外國文學教學研究

摘要:當下很多高校都將認知詩學引入外國文學教學中,而這種創新式的方法可以較好地輔助教學,同時也對學生文學能力的提升有着較大的幫助。

本文將着重研究認知詩學對當下高校閲讀的影響,根據當下高校的文學教學現狀對其課程設計提出幾點關於認知詩學教學的建議,以求能對高校研讀外國文學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閲讀教學;外國文學;詩學;理論

引言

“認知詩學”是文學教學領域的一種應用理論,它指代對現有的文學作品做出相應的文本解讀,並且將現實能力與文學造詣聯繫在一起。

因此認知詩學對當下的文學教學有着重要的引導作用,將認知詩學充分地融入到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外國名著的閲讀理解能力,同時也與當下教育部倡導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聯繫。

[1]當今很多高校過分注重文學理論課程的安排而忽視了外國文學的重要作用。

這種做法顯然是對外國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學內涵的極大忽略。

引導學生進行外國名著的閲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開拓其文學視野,並且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人文思想的領悟力和文學素養。

很多高校在外國文學課程的安排上僅僅保留六十個左右的課時,這對於充分領略外國名著的深刻內涵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老師很難將外文精讀的方法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在外文名著的閲讀上很難做到詳盡細緻。

結合我國當下文學教育的現狀,很多文學家教育家都對外文課程改革提出了較多建設性的意見。

很多學者對高校文學教學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論探索和實踐。

例如,後現代主義理論、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等,這些都可以引進外國文學教學之中去。

本文將結合對文學理論的研究,探究認知詩學對我國外文教學的啟發性和建設性作用。

一、外國文學教學現狀分析

當今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學教學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在文學教程領域,認知詩學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對文學內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據,能夠將個人的現實經歷與文學主旨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