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創新能力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1W

大學生創新能力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生創新能力論文範文 篇一

(一)從集體教學轉變為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由單向化的信息傳輸轉變為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在集體教學模式下,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學生的思維侷限於教師教授的引領,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學生的思維侷限於教師講授時的思路引領,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沒有形成與發展的機會。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有效地改善這種狀況,現代網絡、多媒體系統所具有的強大的交互功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選擇。在網絡、多媒體狀態下的現代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興趣、學習基礎、學習條件等因素去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和內容,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教育、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況。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充分解放自己的思維,用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方式,主動積極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認知主體迴歸與學生。這顯示出現代教育技術獨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隨着各種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現代交互式課件廣泛研製和運用以及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各種類型多媒體圖書的出現,特別是網絡的普及,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和操作熟練程度的普遍提高,學習形式已經徹底打破了一兩本教科書和教師簡單講解方式,使學生擁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和自主性,學習積極性被更好地調動起來,教學的效果也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充分的解放,為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提供了開放的空間。

(二)由封閉式教學轉變為開放式教學

隨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網絡、遠程教學已經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動已經並永遠不可能再僅僅侷限於固定的教室、固定學校之內,再也不是教師面對教室內學生的單一模式,現代教育技術使高等教育實現了教育者孜孜追求的夢想,實現了教育的開放,實現了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平等、自由、自主、積極地接受教育。計算機、網絡和遠程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全球化教育程序的引入,交互式教育環境的實現,高等教育正在逐步發生顛覆性的重大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來源不再只是教材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在學習中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模式也不再侷限於教材內容的設置和教師的思路。學生們能夠更加開放自己的思維,能夠根據自己的思考或疑惑,及時地去尋找所需的知識和資料,可以在不受限制的空間中自由地去思考和創造。因此,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中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將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場新的教育革命。

(三)被動學習能夠轉變為自主探究,從而增加學生的創新體驗,強化創新思維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的核心是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無論是硬件、軟件還是網絡方面的功能,都已經具有相當完備的功能。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互聯網變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資源寶庫。這為人們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這樣的便利條件也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和自主創新,從而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成為可能。例如,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教學方法。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課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而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習寓於課題的研究中,把學習、探究和創造有機地結合到一起。這種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是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與以往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把以往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了主動探究知識,學習過程變成了研究過程,使學生獲得了創新體驗,強化了創新思維能力,因而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對課題的研究沒有現成的範式與樣例,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猶如科學家面對一個前所未見的課題。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科研創造的過程。因此,學生需要查閲大量的資料,檢索課題研究所需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提出種種構想。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去做大量資料的查詢和相應知識的檢索,離開互聯網是根本無法做到的。而沒有對資料的查閲和相關知識的學習,解決課題的構想更是無從談起。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能夠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創新教育的開展,提供物質與技術上的有力支持。

二、現代教育技術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理想手段之一

現代教育技術中多媒體CAI課件成為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主要形式。CAI可以營造出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又貼近現實的問題情境,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多媒體手段教學集聲、像、字、畫等動態顯示於一體,豐富多彩,形象生動,達到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良好效果,易於理解接受,讓學生得到實際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多媒體計算機、軟件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理想的認知工具,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中,學生面對的是非線性的相互關聯性很強的大量信息,能夠最充分地蒐集資料,可以進行獨立的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看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有自己特點的作品。多媒體CAI課件成為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主要形式,CAI營造出的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又貼近現實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習興趣。

(一)現代教育技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主動學習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基礎,更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前提條件,而現代教育技術將學生從枯燥的抽象教學中解脱出來,特別是形象逼真、生動新穎、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建設了豐富的、多樣化的學習情境,通過深受學生歡迎的感官刺激,使學生成為真正的教育參與者,使學生始終處在強烈的感受之中。正是這種獨特性、感受性和新穎性,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體驗,並能迅速轉化為積極的求知慾望,從而獲得學習的主動性。

(二)現代教育技術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創新思維能力對於問題的探討和解決的方式方法從來就不侷限於一種,而是通過不同的、多種多樣的、多渠道的推導和演繹實現發散性。以現[]代教育技術為知識載體所帶來的學習對象和學習素材所具有的可組合性和可擴充性,能夠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模式和思維方式,為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提供了廣闊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從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三)現代教育技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創性

“新”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基本要素,沒有“新”就根本談不上創新思維能力。所謂“新”就是要善於發現新問題,尋找新事物,創造新產品,提出新見解,也就是所謂的獨創。對於學生來説,培養獨創性就是培養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和積極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些“新”之所在。可能這些“新”已經是“舊”的問題,但對於學生來説需要培養髮揚,是非常珍貴的屬於學生自己的獨創性。交互性是現代教育技術教學過程中的特點之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能力等,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自己安排學習進程,自己解決教育教學中提出的各種問題,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培養方式,實現培養學生思維獨創性的教學目的,學生也只有在這種不斷髮現、不斷探索、不斷尋找規律性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培養思維的獨特性品質,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三、現代教育技術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創新思維能力是指不受現成的常規的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全新的獨創性的解答方法的思維過程。創新思維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只有突破思維慣性,具備創新思維能力,才能適應社會要求,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教師的創新思維教育理念是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基本條件

在高等教育教學中,教師是基本要素之一,教師創新思維教育理念的認識和掌握程度,決定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程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黨的十提出的着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推行創新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樹立符合黨的十要求的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獨有的現代教育特點,打破傳統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賦予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形式鮮明的時代特色,呈現出多角度、多樣化、視野廣闊的特點。教師應在實踐層面上認真實施素質教育和推行教育創新,在教育創新實踐的過程中深刻理解黨的十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學識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興趣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激情

興趣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必須激發學習興趣,開展興趣教學。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和培養技能的主要動力,推動學生積極努力學習的巨大推動力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可以使學生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設計一些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想象空間,創造性地提供學生髮表見解、質疑的條件和機會,在教師創造的疑難情景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被喚醒並積極主動地發生。教師要掌握並充分使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和教學中的藝術魅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多彩和多樣化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將這種興趣始終貫穿於教學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在提出新見解、發現新問題、尋找新事物的過程中努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三)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培養學生思維求異性和創新性,激發學生髮散思維

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精神、創新素質的核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手段和方法能夠使教師有意識地、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創新思維能力,實現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的有機結合。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對同一研究對象提出不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選出最佳方案,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創新思維的縝密性、發散性、獨到性、求異性和創造性。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巧設教學環境,引導學生探索創新

大學生創新能力論文範文 篇二

【關鍵詞】多元智力理論,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運作模式

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把培養創新人才定位成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非常重視團隊對創新型人才的積極影響。政府在一些知名大學中設立了創新中心,積極指導學生的發明創造活動。為能夠系統地支持學生參與科研,創新中心建立了一套基於學生創新意識及能力培養的課程和專業訓練體系,包括:學科研究方法論、創造技能、智力與創造力訓練等。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要“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國內眾多高校開始重視對本科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做了相應的嘗試。如,舉辦科技作品競賽,設立科研興趣小組,建立專門機構和相關基金等,為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些可借鑑的經驗

一、國內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現狀

目前國內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無論在制度的建立,支撐設施的建設,還是相應的師資配備,資金投入,理論指導等方面都遠遠不足,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科技創新團隊構建機制尚不成熟,團隊構建還處於探索階段。國內高校的科技創新團隊大多是自由組合成隊的,相關部門對團隊的支持力度不大,使團隊效能大打折扣。

第二,國內有很多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在選題時,沒有很好的理論支撐,不能很好的根據自身團隊的智力構成來選擇更加適合的科技項目,導致團隊成員的科研積極性下降。

第三,大多數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不能根據團隊成員的智力優勢來規劃團隊的運作模式,不能充分發揮出不同智力優勢的大學生在團隊中的作用,很難形成富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團隊。第四,教輔資源的明顯不足,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和運作模式缺乏理論支持。

二、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對智力的定義是:“一種處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會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加德納認為,學校中的學生沒有優劣之分,每個學生都不同程度地擁有多種智力,並且各自擁有着不同的智力強項,學校的教育和教學要考慮學生的智力差異,並針對學生的智力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

三、我院利用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指導科技創新團隊的經驗

我校是一所重視科技創新的綜合類院校,機電工程學院十分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和科技動手能力的培養,如何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建立科技創新團隊,並協助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根據成員特點探索合理的運作模式非常必要。針對國內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運作模式理論研究不足的現狀,結合我院在通過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從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的遴選、團隊的組建、科研項目的選擇和團隊的運作模式等方面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進行全方面的優化,充分激發大學生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性,同時充分發揮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優勢,使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探析如下:

1、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分析、瞭解我院大學生智力特點

1)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明晰加德納概括的九種智力不同特點,分別是語言――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係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存在智力;

2)根據我院大學生實際情況,以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為理論依託,結合數據庫的有關知識,合理制定智力優勢量表;

3)根據智力優勢量表,初步確定不同學生的智力優勢歸屬,將學生分類。

2、選擇適合我院大學生智力組成與科研方向的科技項目

1)依託於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實踐問題,與企業工程師討論探索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科技創新類項目;

2)在學院範圍內走訪學科帶頭人、研究生導師等有科技創新項目經驗的老師們,蒐集適合我院大學生開展的科技創新類項目;

3、運用多元智力理論選擇科技項目所需不同智力優勢的大學生組建團隊

1)走訪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調研TCL公司的優勢創新企業團隊,探析適合於大學生團隊合理的智力組成要素;

2)對之前學院較為成功的科技團隊進行分析,並結合1)歸納出合理的團隊智力構成表;

3)結合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在有意願、有興趣加入科技創新團隊的大學生中,根據智力優勢量表評測的智力優勢歸屬,選擇適合的學生,組建團隊;

運用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明顯優化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有助於提升學校科技創新水平,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的運用,能夠使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更加合理化,運作更加高效化;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不僅適用於科技創新團隊,它還可以應用於高校裏幾乎所有的學生團隊的建設,是有效提升高校學生管理質量的一種新理論。

參考文獻:

[1]張文濤。基於多元智力理論開展高中生智力結構之研[D],河北師範大學,2010.

大學生創新能力論文範文 篇三

關鍵詞:畢業設計;大學生;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004-02

為了適應愈來愈激烈的國際競爭,各大高校必須加強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在於學生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誠然,創新能力培養的渠道和方式多種多樣,但其中畢業設計這個環節對於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最為直接有效的一個途徑。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概念

大學生創新能力是指大學生理論創新、概念創新或新技術、新產品發明創造的能力。它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人格和創新方法等方面。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到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時代的發展不僅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對高校如何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能急於事功,必須遵循大學生創新活動的規律和創新素質形成的規律,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知識的積累,對前人的超越;②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③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畢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科畢業設計是教學計劃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增強學生自身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極為重要的教學過程,在其創新人才的培養中有着其他環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我多年指導畢業設計過程中,發現大學生畢業設計普遍存在着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不強,在探索研究問題的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面對一些畢業設計題目,學生往往不知從哪方面的知識入手,不知道怎樣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中,只是機械地一味按照指導教師的指示查閲參考文獻,根據教師的實驗設計要求完成數據採集工作,在畢業設計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究其原因在於學生平時掌握的基礎知識不夠紮實,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加之平時教師的教育理念僵化,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忽略了培養他們創新知識的能力。

2.畢設設計(論文)的質量普遍不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實行雙向選擇,競爭非常激烈,就業壓力非常之大。而大學生進行畢業設計的時間段也正是學生參加各種面試、應聘尋找工作的階段,這就造成學生在找工作和進行畢業設計上的時間衝突,往往造成學生在畢業設計上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不足,嚴重地影響了畢業設計的進度,從而影響畢業設計質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更談不上創新。

3.專業指導教師的缺乏。畢業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指導教師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指導經驗。近幾年由於高校的擴招,導致一個指導教師指導許多學生的現象頻頻發生,特別是一些年輕的教師,由於自身理論和經驗的缺乏,不具備指導畢業設計的能力,也就談不上畢業設計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畢業設計中培養創新能力的方法

針對以上問題,必須對畢業設計過程進行改革,採取有力措施,以體現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探索方法如下。

1.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大部分學生覺得專業基礎性課太枯燥、理論性太強、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聯繫太少,因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要改變過去我講你聽的灌輸式教學法為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法,以發現式教學法取代演繹式教學法,啟發學生勤于思考、敢於突破,引導學生們將其本專業知識與分析實際的生產生活問題聯繫起來,從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前介入畢業設計環節。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平時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結合一些畢業設計題目、格式、內容等基本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和講解,並佈置學生課後閲讀前幾屆優秀的畢業論文,使學生對畢業設計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和提前的介入,這為學生在將來畢業設計過程中能更快地適應畢業設計的要求,也為畢業設計過程中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先決條件。

3.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型教學環節是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其它教學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平時應加強“數學建模”、“數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倡導生產實習採取與校內其它專業橫向聯合的形式,讓學生在實驗室解決實際問題,到實習基地的工廠、公司去感受,這些可大大提升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必將為畢業設計過程中創新意識的培養奠定重要的基礎。

4.選擇適合本專業學生的畢設課題。高等院校的許多專業是結合數學、計算機、信息工程等學科的交叉學科,其學生具備信息技術和計算技術的數學基礎。基於這些專業的特點,畢業設計要選擇既要有一定學術或應用價值又要符合學生的興趣的交叉學科的選題,而且選題的範圍要適當,選題的內容不能因循守舊,在探索性和創新性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同時,選題還應與社會實踐、生產應用和科研課題相結合,是實際生產中的熱點問題。如果學生能做自己感興趣的而且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的課題,通常在查閲文獻、設計實驗方案、收集實驗數據等方面就會表現得非常積極,即使實驗出現問題,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加以解決,這將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鍛鍊與培養之目的。

5.指導教師要進行啟發、引導、討論式的指導。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從文獻查閲與整理到數據的收集、現象分析和結果探討以及畢業論文的撰寫等各方面,指導教師應充分鍛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變過去畢業設計過程中的操作工模式,而重點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觀點的培養。

6.提高指導教師的教育創新意識。指導教師的創新意識是畢業設計過程中創新能力提高的關鍵因素。指導教師要密切跟蹤本專業的發展動向,找到本專業的創新點。自身要具備自覺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和途徑。只有通過自己對知識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和指導任務。

畢業設計是本科生教學計劃中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是各個教學環節的繼續、深化和拓展,是鍛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綜合能力提高的重要階段,它是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效果的全面檢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茜。在畢業設計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0).

[2]馬芹永。畢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3]陳衞,張灝,趙建新,田豐偉。本科畢業論文改革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2,(02).

[4]胡麗竹。培養高校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創新能力的探索與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07,(05).

大學生創新能力論文範文 篇四

關鍵詞: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培養;綜述

中圖分類號:C961;G649.2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4-0004-02

創新人才培養是21世紀以來我國實施人才強國、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什麼是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本文在梳理國內外關於創新人才的有關界定及理論和實踐研究基礎上,分別從心理學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和終身教育理論對創新人才進行理論闡釋。

一、國內外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文獻研究綜述

國內外相關文獻在理論上一般從創新人才的人格特質、能力結構等層面進行界定;實踐上一般是從政府、高等院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支持措施、培養模式和方法的角度進行研究。

1. 國外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文獻研究綜述

國外文獻對創新人才的研究一般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對創新人才內涵的理解大都強調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同時,突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Guilford)的《創造性才能》和《創造力與創新思維新論》兩本著作的問世使創造性人才研究成為一個熱門課題。他把富有創造性的人的人格特點總結為8個方面: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慾;有強烈的好奇心;知識面廣,善於觀察;工作講求理性、準確性與嚴格性;有豐富想象力;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質出眾。麻省理工學院強調給學生打下牢固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基礎,培養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許多大學都在追求培養創新人才,截止到1998年,僅哈佛大學就已有35名教師、38名畢業生獲得諾貝爾獎。英國大學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紳士型領袖和學者。19世紀教育家紐曼認為,紳士型領袖和學者就是“學會思考、推理、比較、辨別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斷力強,視野開闊的人”。德國大學受洪堡的“完人”與雅斯貝爾斯的“全人”教育理念影響,注重完善學生的人格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學術人才與高級專門人才。

2. 國內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文獻研究綜述

1919年,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養具有創造精神的人。”國內代表性的觀點有:“所謂創新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並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對於不思創造、缺乏創造能力的比較保守的人而言的。”

關於具備哪些知識最利於創新能力培養有兩種最具代表意義的觀點:一是“知識結構三層次論”,以宋彬提出的“膠團模型理論”和創造學家莊壽強提出的“知識層次模式理論”為代表,這兩種知識結構理論都認為知識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專業知識或核心知識,能夠在創造活動中直接解決創造難題,第二類是與專業知識相關的知識,第三類是與專業知識相距較遠的知識;二是知識結構多層次論,這種觀點以彭宗樣的“王”牌知識結構模式理論和殷石龍的創新主體基本知識結構理論為代表。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外對創新人才界定的共同之處在於:都強調創新人才必須具有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等素質。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國內有比較明確的界定,而國外只有創造性思維、創造型人格等外延較窄的概念;其二,國內理解大多侷限於“創新”,對創新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個性品質關注不夠,國外則強調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創新能力等素質,強調個性的自由發展;其三,國內理解表現出很強的實用性,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而國外大多把社會對創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之中。

本文認為,所謂創新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並能夠通過相應的創新能力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從社會意義上講,就是指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以科學探究態度不斷實現自我創新和超越,為社會發展做出創新貢獻的人才。

二、國內外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

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更關鍵的是創新人才的競爭,發達國家都把創新人才培養作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根本。

1. 國外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

(1)美國跨世紀創造性人才培養計劃。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2061計劃》提出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的目標,以提高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大學不斷進行教育創新,堅持一個“中心”、三個“結合”,即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另外,美國大學非常注意與工業界密切合作建立各種研究中心來培養創新人才。

(2)英國政府建立高等教育創新基金。英國政府啟動了“高等教育創新基金”,與高等教育及企業和社區聯繫基金相結合,支持在大學周圍建立各種科技網絡羣。同時,該基金還支持各大學內部建立專門機構從事專利申請與保護、公司籌建和市場開發等活動,促進英國大學周圍高科技網絡羣的形成。

(3)日本提出“卓越研究基地計劃”。日本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基本的教育國策,提出“創造性科技立國”口號,實行“21世紀卓越研究基地計劃”。從2002年起,日本文部科學省每年選擇資助50所大學的100多項重點科研項目,資助金額每年1億~5億日元。旨在培養出一批世界頂尖的科技創新人才。

2. 國內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

20世紀90年代,國家教委實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首次明確提出開展研究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改革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下面介紹國內有一定成效的高等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武漢大學:“創新學分”實踐教學模式。2003年起,武漢大學在全國高校中首次設立了“創新學分制”。指學校創新學分專家評審委員對全日制本科生在學術論文、競賽、科技成果、專利發明、文藝和體育等6個方面取得優秀成績授予的學分,體現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

(2)南京大學:研究生“3+2”創新基金。南京大學推出“3+2”模式的研究生創新工程來激勵創新,“3”是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研究生國際學術交流資助基金、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2”是啟動兩種經費提升研究生課程質量,即“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資助經費與“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經費。

(3)南京工業大學:“1+4”碩博連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1+4”碩博連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推行“自主學習”,儘量在1年時間內學完基礎理論課程,留下4年時間讓博士研究生進入實驗室,激發創新思維。而原有“提前攻博2+3方案”是縮短碩士研究生學制,免除碩士論文的撰寫與答辯,總學制為5年,這種模式在研究生單位時間內增加了學習課程,減少了科研訓練時間,造成學生科研能力下降。新的“1+4”模式方案有利於促進學生與導師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闡釋

1. 心理學理論的解釋

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性人人皆有,它是人的智力發展和創新心理的集中體現。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美國心理學家、創造學家吉爾福特(J・Guilford)指出: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發展的只是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創造性未得到發揮。心理學研究表明,由於個體心理基礎不同,創造力的最佳年齡區會表現出一定差異,培養具有高水平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需要從娃娃抓起。大學生精力旺盛、樂於探索、可塑性強,在知識、智力、情感上具備了成為創新人才的前提條件和素質。因此,高等院校要遵循大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展。

2. 人力資本理論的解釋

舒爾茨(1961)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源泉,人的知識、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能夠產生遞增的收益;盧卡斯的“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型”表明,人力資本積累具有通過學校學習積累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和“幹中學”積累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總體來説,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接受教育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

首先,人力資本效能的發揮要求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必須有良好的外部激勵機制。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生產過程僅僅是人力資本形成過程,而人力資本中所藴含的知識和技能的有效使用必須在人力資本主體和客體相得益彰的機制中進行,也即人力資本效能發揮的好壞還取決於是否具有對其構成激勵的外部機制。因此,高校必須優化人力資本發展環境,要形成“以制度激勵人,以學術氛圍吸引人,以資源保障人”的人才健康成長的優良環境。要鼓勵創新,支持冒尖,形成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良好氛圍。

其次,人作為知識的載體,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有更多投資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第一生產要素被列入生產函數中,造成管理者對知識型員工的大量需求。人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這就決定了管理的目標只有依靠人的能動性的發揮才能得以實現,人才資源開發的績效不僅取決於個人能力、觀念和對羣體的適應性,更取決於高校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管理取向、教學科研及管理機制。高校的管理使命應在塑造人的基礎上,以人的知識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為本,通過對人力資本的合理配置、科學規劃,大力投資、引導人才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設計,使人才獲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全面的自由發展,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

3. 終身教育理論的解釋

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事實上,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已成為一個重要潮流,一些國家和地區紛紛將終身教育法制化、體系化。我們普遍認同的終身教育理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關於終身教育的闡釋,該著作把“培養人的創造性、走向科學的人道主義、培養承擔社會義務的態度及培養完人”作為終身教育的4個目的。終身教育的目的有社會本位、個人本位、文化本位等差異,該著作將各種價值取向融為一體,並重點倡導培養人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它體現了當前創新人才培養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建成,李勇。發達國家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9(01).

[2]劉寶存。什麼是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創新人才[N].中國教育報,2006-10-09.

[3]冷餘生。論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與條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4]彭宗祥,徐衞。大學生創新創造讀本[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5]殷石龍。創新學引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大學生創新能力論文範文 篇五

關鍵詞: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244-02

隨着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軟硬件的逐步完善,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和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研究生的總體科研創新能力仍比較薄弱。2013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哈工大等校牽頭的首批14家國家協同創新中心通過了“2011計劃”認定。該計劃全稱是“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該計劃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四種類型。目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背景和國際人才競爭的大格局下,發揮協同創新機制的優勢,集中優質資源,培養和造就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已成為新時期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和共同選擇。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現狀分析

(一)研究生學位論文水平

江蘇省2009年抽檢研究生學位論文,博士論文963本,碩士論文3228本。經過專家評審,抽查的博士論文中“優秀”佔26.38%、“良好”佔53.67%、“合格”佔的18.07%、“不合格”佔1.86%。碩士論文中“優秀”佔13%、“良好”佔53.86%、“合格”佔29.2%、“不合格”佔3.89%。

江蘇省2010年抽檢研究生學位論文1410篇,免除論文,最終抽檢評議了1404篇論文。其士論文374篇,佔27%;碩士論文1030篇,佔73%。送檢的4212份(每篇論文送3名專家評議)研究生學位論文中,一共有4118份論文獲得合格及以上等次評議結果,通過率為97.8%。其中有1108份博士論文順利通過評議,通過率為98.8%;3010份碩士論文順利通過評議,通過率為97.4%。不少單位通過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加大論文盲審比例等一系列措施,學位論文的整體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江蘇省2011年抽檢研究生學位論文,博士論文1032篇,碩士論文3195篇。經過專家評審,抽查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優秀”佔20.8%;“良好”佔58.1%;“合格”佔18.7%;“不合格”佔2.3%。抽查的碩士論文中“優秀”佔11.4%;“良好”佔60.1%;“合格”佔26.8%;“不合格”佔1.7%。

三年的抽檢各項數據體現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優秀率比較低,論文的良好率佔到半數以上,不合格的論文也有一定的比例,這些説明了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總體水平令人堪憂,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也提示研究生培養存在一些問題:科研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文獻查閲和綜述能力不強;科研實踐不強;學術論文寫作能力不強等。

(二)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待於提高。隨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受到關注。目前比較普遍存在現象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缺失,導致有些研究生的科研素質偏低、科研能力較弱。這個問題表現在多方面,如研究生科研氛圍不濃,學位論文中資料堆積的文字多、自己的研究創新內容少等。

2.高校間協同創新機制缺失。當前高校間協同創新機制的缺失是限制培養科研創新人才的障礙和瓶頸。各個高校內部缺少跨學科、跨院系、跨部門的科研組織形式以及具體配套政策和實施機制,合作創新的體制機制環境不夠完善。高校採取了一些機制激勵措施雖然能夠體現一定的導向性,但其廣泛性、長期性、可操作性不足,應按照實際情況不斷地健全、完善[1]。

3.導師隊伍不夠完備。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背景之下,目前各高校師生比例都很高,如何更好地實施導師制已成橄拗婆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瓶頸。高校導師隊伍不夠完備,研究生培養仍採用導師負責制模式,較難培養綜合型、學科交叉型人才,難以造就能適應科學和社會發展趨勢的高級人才。

4.研究生的教育與科研實踐脱節。大學研究生教育與科研、社會實踐脱節現象比較嚴重。當前高校的師資隊伍和科研設施相對薄弱,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夠,致使研究生的科研理論學習與實踐鍛鍊環節有所脱節,特別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加強高校科研創新平台建設

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等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礎和載體,彙集了高校的優質資源,具備良好的科研設施條件。高校需加大對科研平台的經費投入,改善各種平台的硬件條件,持續完善各類實驗室的設施、技術裝備等的建設工作,積極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為創新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2]。

(二)健全研究生教育培養機制

高校內部的協同創新可以為研究生進行跨學科教育和培養,構建創新所需的合理知識結構。以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學科方向特色為指導,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可以搭建跨學科的教育資源平台,鼓勵研究生進行跨院跨學科選課,帶給他們不同學科的研究視野和綜合知識結構,進而更高效地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加強研究生導師的隊伍建設

研究生擴招致使高校研究生的導師數量和公用資源不足,導師和研究生的比例嚴重失調。高校應結合學科建設的需求,聘請外單位的優秀人員做兼職導師[3]。嚴格按照研究生導師的遴選要求、培養與評價條例,將研究生導師的聘任、培訓、考核有機結合起來。

(四)嚴格審查學位論文質量

撰寫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主要途徑。提高學位論文質量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核心意識,積極創新培養模式和機制,高校應嚴格做好學位論文評審環節工作,不斷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和整體培養質量。

(五)按社會需求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高校的高級人才教育應該適應社會經濟結構、職業需求複雜多樣的變化[2]。高校應積極開展校企之間的合作,可以通過共建實驗室、創新實踐基地、戰略聯盟等,組建產學研合作平台,聯合開發產品等,開設應用型實踐課程、專題研討會等新課,為培養創新人才打下紮實的基礎。

(六)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通過與國際知名大學開展高水平的合作交流,聘請海外知名學者擔任研究生兼職導師,在雙語教學、國際會議、聯合培養博碩士生等方面進行國際合作,積極為研究生提供出國深造的機會,注重對其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的培養,培養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級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制約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開展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研究[J].張樹霞,科技資訊,2012,(35):164-165.

[2]曉豔,範學工。論科技創新與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J].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13,23(3):107-109.

[3]馬革蘭,連漪。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63-164.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for College Postgraduates under New Situation

YANG Rong-min,Ma Ge-lan,Wang Hai-ju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Nanjing,Nanjing,Jiangsu 21004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