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醫養生論文2000字【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3W

中醫養生論文2000字【通用多篇】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字 篇一

文獻標題:基於CNKI的中醫養生保健文獻計量學分析

參考文獻:

[1]劉敏。北京市公務員和科技人員亞健康及生活狀況調查[D].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

[2]於琦,李敬華,高宏傑,等。中醫養生數據庫建設[J].中國數字醫學,2015,10(8):73-75.

[3]薄智雲。亟須系統構建“治未病”學科[N].中國中醫藥報,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傑,高燕。我國養生保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策略研究[J].中醫研究,2014,27(9):4-7.

[5]朱吉,賈楊,陸超娣,等。上海市長寧區醫療機構與社會養生保健機構聯動下的“區域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平台”建設[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15,22(5):13-15.

[6]袁尚華。中醫健康體檢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附1: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法律問題研究

參考文獻:

[1]喻文迪。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及發展趨勢探析。世界中醫藥。2009(2).

[2]黃建銀。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戰略選擇的探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醫藥國際服務需求曲線模型。中醫藥管理雜誌。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傑、高燕。我國中醫養生保健發展的現狀及思考。中醫研究。2013,26(7).

[4]劉薇。WTO對法律服務貿易的規制及中國應對。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0.

[5]木泉。中國國際旅遊服務貿易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石靜霞。WTO服務貿易法專論(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吳益民主編。國際服務貿易法學(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藥谷景區發展中醫養生旅遊產業市場分析

參考文獻

[1]苑慶磊。中國芍藥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2]宋煥芝,於曉南。中西方芍藥花語及其景觀應用_宋煥芝[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醫養生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方法研究

參考文獻

[1]邸朝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資訊,2010,(23):210.

[2]伍婷。簡論文化中的情緒養生[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醫養生儒家思想探討

參考文獻:

[1]毛淳。論儒家思想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誌,2006,(03).

[2]徐正德。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0.

[3]彭昊。曾國藩與道家思想[D].湖南大學,2010.

[4]張時。中醫個體化運動養生體系的構建[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

[5]魏勝敏。中國傳統導引養生術的方法論特徵及其當代價值[D].福建師範大學,2012.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字 篇二

按照我院20xx年對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培訓學習工作的要求,一年來,在上級衞生行政主管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登封市20xx年度中醫藥知識強化培訓項目實施方案》要求,結合我院實際,採取集中學習的方式組織開展了20xx年度對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培訓。現將培訓情況總結如下:

一、計劃周密,準備充分

為保證我院中醫藥知識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一是院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於培訓前向制定了培訓計劃和步驟,就培訓相關事項在院職工例會上做了通知和安排,進行了充分動員;二是成立了以院長張青仁為組長,中醫科長為副組長的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培訓工作的組織和協調,並落實專人蔘見是級師資培訓後,再從事本院的知識傳授和講解工作。

二、完成目標任務

本年一季度中醫藥知識培訓參訓人員包括本院從事中醫藥工作的全部醫務人員和各村衞生室鄉村醫生,共有35名人員參加了培訓,其中本院中醫藥人員8名,鄉村醫生27名,培訓時間為5月19日10月19日,共2天,採取了以鄉衞生院為培訓點、集中學習的方式進行,培訓所用教材為運用祖國傳統醫學,預防和治療農村多發病、常見病的知識。同時培訓運用鍼灸、推拿、艾灸技術,為廣大村民解除疾病痛苦。培訓期間未發現應參訓人員缺席現象,培訓後的考核合格率為98%,全部參訓學員培訓合格。通過培訓的開展,使我院中醫藥人員和鄉村醫生的中醫藥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一)少部分鄉村醫生對培訓工作的認識不夠,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培訓積極性不高。

(二)基層中醫藥人員多為跟師學醫出身,沒有受過正規、系統化教育,往往理論知識底子薄,在培訓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鄉村醫生不能完全接受、消化和吸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培訓質量的提高。

(三)對廣大羣眾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

四、整改措施

(一)深入持久地開展中醫藥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提高基層中醫藥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業務素質,搞好轄區內的中醫藥預防保健工作,使鄉村醫生能為當地羣眾診治一些常見病、多發病,以減少疾病的發生,進一步解決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

(二)在以後的培訓工作中,繼續加大對我院轄區內鄉村醫生在崗人員培訓工作的力度,將培訓工作作為經常性重要的工作抓緊、抓好,以提高鄉村醫生衞生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術和水平,更好地為人民羣眾服務;

(三)爭取培訓項目資金,加強對中醫中藥衞生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工作,加強中醫藥知識業務骨幹培養,帶動全院整體上提高培訓質量。

(四)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我鎮目前鄉村醫生隊伍現狀,爭取進一步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加大各項工作的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中醫中藥業務診療技術水平,以調動鄉村醫生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我鎮中醫藥衞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字 篇三

中醫婦科學就是要運用中醫的基本理論,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系統地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和預防。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中醫婦科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中醫婦科論文範文篇1 淺探中醫婦科腹診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婦科腹部診斷的方法及意義,方法:對多年臨牀經驗進行總結,並結合傳統中醫腹診方法,當代中醫的新發展、研究成果,總結歸納,以其促進中醫婦科臨牀診斷的發展。結論:作為中醫的重要部分,中醫婦科腹診是一種傳統的診斷方法,源於《內經》、《難經》、並在隨後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有所發展,逐漸形成,腹診的內容豐富,辯證思想貫穿其中,從而為其臨牀應用打下的堅實的基礎,使得中醫婦科腹診成為中醫臨牀診斷中的重要分支,在結合當代的腹部探查方法,使得診斷技巧更佳豐富,大大降低了誤診率,促進了治癒率的提高。 【關鍵詞】中醫婦科病 腹診 四診 中醫診斷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醫腹診是中醫診斷的一個分支,但隨着醫療水平的提高,各種器械輔助檢測使得內診廣泛應用,傳統的腹診在臨牀上越來越少,本文就臨牀腹診經驗,文獻、歷史資料、展開討論,淺談腹診在婦科臨牀上的應用。 1 腹診在中醫婦科應用中的臨牀意義 腹診主要作為一種臨牀手段,用於中醫臨牀上的辨證,最早出現在《內經》、《傷寒論》等古老的醫學專著之中,《內經》中關於腹診的記載是後來腹診發展的起源,《傷寒論》則是將腹診與辨證進行了完美的結合,並將其運用在對治病機理的分析,臨牀辨證,預後判斷中,形成了初步較完整的腹診理論體系,對腹診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醫婦科腹診作為中醫腹診中的重要部分。但在近年看來,已經被傳統的內診取代,滯後了診斷技術的發展,使得中醫婦科腹診已經逐漸走向狹窄,偏離了傳統中醫的發展方向,並且不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現代中醫腹診包括較為廣泛,不應當只侷限在腹腔,還包括了胸腔的望聞問切。若腹診只單單指腹部的診斷,或只是內診中某一項檢查,那是對腹診的狹隘理解。 現代腹診主要包括胸腹以及五臟六腑的城廓,因此中醫腹診是包括了胸腹部內所有臟器的,即使只是從臨牀上對腹診進行狹隘的理解,即指的是胸腹部的切診,這一塊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五臟六腑當中就有三髒五腑是位於腹部內的,十二經脈當中,只有足太陽膀胱經脈不是循行於腹部當中,而女性生殖系統中的主要器官均是在腹部內,因此,若出現婦科疾病的症狀、體徵,就會表現在腹部內,中醫腹診是中醫四診在胸腹部診斷中的具體應用,因此,中醫婦科腹診在內科診斷中具有廣闊的視野,能從全局出發,提高了確診的概率。 2 中醫婦科腹診的具體應用 腹部在醫學上,泛指胃脘下至恥骨毛際的部位,中國中醫研究院,對腹診中的腹部進行了如下定義:腹部是指包括胸區、心區、左脅部、右脅部、左脅下、右脅下、臍部、小腹、左小腹、右少腹、心下十一個區域。其中在中醫婦科腹診中主要檢測的區域是上腹、臍腹、少腹、小腹等區域,應廣泛的包括望聞問切四診。 腹診的概念:腹部診斷即腹診,腹診的定義主要有兩種,一種主要是指對胸腹部的按診、觸診,應屬於中醫四診中的切診範疇,即被臨牀上普遍理解的腹診,清代醫學家俞根初這樣描述:“胸腹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知其臟腑如何,則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診。”而另一種腹診則是指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在胸腹部診斷中的綜合運用,即廣義的腹診,這一觀點主要在日本漢方界多見,不僅僅是對胸腹部的觸診,還注意觀察胸腹部的整體形態變化,塌陷或膨隆,腹白線的異常等,也受到我國很多學者的支持,包括王邦言等人在內。 腹診的基本內容和方法:腹診的主要內容包括了胸腹診、虛裏診、臍診及腹部穴位診斷四個方面,胸腹部的診斷則是指對胸腹外在形態、顏色、温度、緊張度、脹氣度、疼痛、痞硬、急結等症象診察,屬於腹診的一部分;而虛裏診則是指,對非實物虛裏的位置、脈搏、音量、色澤、等多角度的診斷,屬於腹診中的核心內容。臍診則是對臍形態、周圍氣血運行的狀態的診斷;通過腹部周圍穴位的診斷而判斷內部臟器的病理變化。具體的將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 望診:望診主要是通過對腹部形狀、色澤、潤枯等外在的變化來判斷內部器官的形態和狀態,即望診主要是醫生運用視覺對胸腹部的形態、色澤、心尖搏動、腹形、臍部改變及腹部動悸等情況進行有目的地觀察,瞭解人體胸腹體表的正常和異常狀態及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臨牀辨證提供客觀依據,一般來説,腹部色澤暗淡、腹部形態塌陷、多可以歸屬於虛證;反之若腹部的顏色光亮,腹形飽滿圓潤,那多可歸為實症;具體在臨牀上的應用如下,若患者腹部皮膚鬆弛、乾枯色黃、疑為氣血虧虛或胎兒不正常,也可能胎死腹中;又若當患者妊娠時,腹部過大,可能為羊水過多。 聞診:聞診指的是,醫生運用聽覺去了解胸腹部的情況,主要可以依據聽診來診查腹部的聲響去了解內在病變的方法,必要時也可藉助聽診器輔助診斷。診察內容:包括臟腑自然發出的聲音和叩診或按壓胸腹時所出現的音響,(如患者形體素肥,今見消瘦,腸鳴漉漉,多為痰飲作祟;腹中鳴響,噯氣時作,多為肝鬱氣逆;食後腹脹,搖腹聲作,多屬中氣下陷,常伴陰吹正喧,前者如呼吸咳喘、嘔吐呃逆、噯氣、太息等),按壓音則主要依據不同部位扣壓後所反映出來的鼓音、實音、濁音具體情況,來判斷內在臟腑組織的脹氣、腫塊、水飲、瘀血等不同病變情況;此外,腹部聽診還可以檢測胎兒在體內的發育的狀況等。 問診:問診是指醫生通過詢問病人或陪診家屬,以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過程進行初步瞭解、判斷現在症狀和其他與疾病相關的情況,是輔助診察疾病的方法之一 切診:所謂切診是指,醫生用手去按壓、切壓患者腹部的多個部位,通過反饋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腹證的一種診斷方法,切診在腹診中佔有主導地位,因此是診斷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腹證奇覽》一書中將按壓法分為覆手按壓法、三指探按法,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婦科腹診中主要的診斷手段,主要通過醫生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去切觸腹壁、以探查內部腹壁的堅硬、温寒、以及其他積壓疼痛情況來確診。傳統上講,若腹中按壓出積塊,需要細心診察腫塊小大、形狀、硬度、活動度及喜按拒按等情況以辨識其良惡性質。 參考文獻 [1] 王邦言。中醫腹診淺議[J].陝西中醫,2004,25(4):336-337. [2] 孫忠年,陳選平。中醫腹診學[M].西安:陝西科技出版社,1991:1-276. [3] 稻葉克,和久田寅。腹證奇覽[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中醫婦科論文範文篇2 淺談女性婦科不孕育的中醫治療 摘要:不孕症是指婚後同居,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達1年以上而未能懷孕者。女性不孕的臨牀表現主要有:輸卵管不通、子宮體小、黃體功能低下、不排卵、月經不調、閉精等。 關鍵詞:婦科不孕不育中醫治療臨牀 近些年來,女性不孕不育症的發生率顯著提高,造成了家庭和社會的很多困擾。經過多方面研究,中醫專家認為,造成了女性不育(孕)症的原因很多,有遺傳因素、營養缺乏等,而近年來不育(孕)症上升的原因包括了化學污染、環境污染、濫用藥物、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加重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患者開始尋找眾多多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據專家介紹,在診斷明確的前提下,一些疾病往往很難用西醫治療,有的疾病儘管診斷明確,但治療也沒有很好的方法。而中醫對此有獨到之處,很有優勢。由於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中醫藥對不孕症的治療在2000多年來也沒有間斷過,流傳發展至今。中醫藥治療不孕症有其獨特的優勢,治法多種多樣,毒副作用較小,用藥期間就可以受孕,療效也較高。 1中醫對女性不孕不育的症狀分析 中醫治療主要是運用鍼灸,偏方藥方等治療不孕症,中醫治療認為不孕症可分為五型:腎陽虛,腎陰虛,肝鬱,痰濕,血淤等。對於女性不孕治療,中醫認為凡女子不孕以腎虛為根本,或為素體虧虛,稟賦不足;或為不慎房事,損傷腎精;或久病多產傷腎。脾為後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脾虛則生化無源而致不孕。女子以肝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肝鬱氣滯亦可使女子不孕。論治則當安五臟、通氣血,調經種子,孕育乃成。[1] 若肝鬱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也隨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婦女,月經後至,甚至閉經,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於痰濕內阻,升降失控,清陽不升故病人頭暈心悸,胸悶泛惡,脾虛濕困故腹漲,濕熱下注故白帶多質粘稠,苔白膩詠沉滑亦為痰濕內藴之象。治療上宜舒肝理氣化痰祛濕,使氣血調和自會出現排卵。 腎陽虛型不孕症的中藥治療:婚久不孕不育,月經後期,量少色淡,或月經稀少,閉經,面色晦暗,腰痠腿軟,性慾淡漠,小便清長,大便不實,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治宜温腎補氣養血、調補衝任。方藥:毓麟珠(人蔘、白朮、茯苓、白芍、川芎、炙甘草、當歸、熟地、菟絲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加紫河車、丹蔘、香附。 由宮寒引起腎陽虛所致的不孕症,治療原則應温補腎陽,可服用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治療。針對宮寒的女性,中醫婦科專家介紹了幾種藥膳療法:雞煮益母草:烏雞1只,益母草500g(分4份,分別用酒、醋、薑汁、川芎汁浸透炒幹)。將制好的益母草,放入雞膛內,用清湯煮,雞淡吃,或酒送下亦可。雞骨並藥渣焙乾為末,加當歸120g、續斷60g、姜18g為末,煉蜜為丸,每丸9g。每日早、中、晚各服l丸。主治久不孕者;紅花孕育蛋:取雞蛋1只,打一個口,放入藏紅花,攪勻蒸熟即成,月經來潮的第二天開始服,每天吃1個,連吃9個。持續服3~4個月經週期。主治氣虛夾瘀不孕,則血也隨之而瘀,所以不排卵的婦女,月經後至,甚至閉經,甚至造成不孕不育。由於痰濕內阻,升降失控,清陽不升故病人頭暈心悸,胸悶泛惡,脾虛濕困故腹漲,濕熱下注故白帶多質粘稠,苔白膩詠沉滑亦為痰濕內藴之象。治療上宜舒肝理氣化痰祛濕,使氣血調和自會出現排卵。[2] 2中醫治療不孕不育的注意事項 治療不孕不育症,專家還指出一些注意事項。首先,女性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均衡飲食、注意勞逸結合,根據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鍛鍊項目,如散步、慢跑、舞蹈等增強體質。戒除酗酒及過度吸煙惡習、注意經期衞生;重視婚前檢查,以便預先發現生殖系統之先天性畸形或生理上異常;避免過早性生活、性生活要適度,避免傷精耗陰。注意產後或流產後感染;把握排卵期,在排卵期間(包括排卵時及其前後的一兩天這段時間)^v^,能增加受孕的機會。排卵在下次月經前的第14天左右。如月經週期28天,則排卵正好是兩次月經中間。月經不規律的婦女,最好是探測基礎體温3個月以上,尋找自己的排卵期。(婦女在排卵前期,基礎體温較低,在℃之間,排卵後體温上升℃,直到月經來潮前下降。)亦可同用LH試紙探測排卵時間。[3] 再者,女性還要按時接種疫苗,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以預防各種危害女性生育能力的傳染病,如性傳播疾病等;要掌握一定的性知識,瞭解女性生理特徵和保健知識,如果發現卵巢有不同於平時的變化一定要及時診治;如果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高温及毒物,一定要要嚴格按照操作規定和防護章程作業,千萬不要疏忽大意,如果近期想要孩子,最好能夠脱離此類工作半年後再生育;改變不良的習慣,戒煙戒酒;不要吃過於油膩的東西,否則會影響性慾;另外還要注意避免接觸生活當中的有毒物品,如:從乾洗店拿回來的衣服要放置幾天再穿,因為乾洗劑會影響性功能;要重視婚前的體檢,早期發現異常,可以避免婚後的痛苦。結婚以後要經常夫妻雙方交流性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互相配合、互相諒解。 簡而言之,中醫的辨症施治能對某些功能性疾病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如精神心理性因素),女性不孕症患者應該遵循科學治療不孕不育的原則,不要盲目用藥,要先確診、後治療,依據不同的病種選用不同的助孕措施。同時專家提醒,中藥治療也需對證,女性不孕不育者切忌隨意就診,多家嘗試,而應問診於專業的老中醫,以免耽誤治作為中醫治法。 參考文獻 [1]肖承悰,吳熙。《中醫婦科名家經驗心悟》.人民衞生出版社。2009年版 [2]羅頌平,許麗綿,劉雁峯。《中醫婦科學科發展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華中醫藥學會編著。2008年版 [3]畢煥英。《中醫婦科問診方法淺談》,《中醫教育》.2003年第02期 猜你喜歡: 1. 有關中醫婦科護理論文 2. 婦產科畢業論文範文 3. 關於婦產科的論文範文 4.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 5. 婦產科醫學論文範文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字 篇四

【關鍵詞】教育;臨牀醫學;“5+3”一體化;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構建與探索;培養模式;健康

中國黨的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而醫療的發展正是社會與人民最關注的問題,影響着醫療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便是醫學教育,同時也是實現健康中國的必然途徑[1]。教育部於2015年3月出台《關於做好七年制臨牀醫學教育調整為“5+3”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確將7年制醫學教育調整為“5+3”一體化人才培養,並給出了具體改革時間表。2017年6月《關於進一步做好“5+3”一體化醫學人才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詳細地指出了3個大方面和細節上的9個要注意的小方面,為醫學教育院校針對“5+3”一體化臨牀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進一步細化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改革目標。國家提出醫學教育“5+3”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後,“5”與“3”被明確區分,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針對“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依然尚未成體系或不健全,缺乏針對“5+3”臨牀醫學生的全方位職業素養培養體系。要做到有效地開展“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需要從多角度地考慮這一部分精英學生羣體的特點,構建出合理的培養體系[2]。

1職業素養的闡述

2“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特徵

3“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

4“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探索

醫學經典名著《希波克拉底誓言》《論醫生》《論可貴的品行》中都大篇幅的提到了醫生的職業素養。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醫學教育最終目的首先是要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同時要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優良的品德風貌、過硬的診療技術和廣博的知識儲備[7]。針對“5+3”醫學生首先要創新職業素養培養方案;在校級層面上聯合教務處,科研院,研究生院,附屬教學醫院,以及學生工作部等相關部門組成“5+3”一體化人才職業素養培養體系聯合修訂小組,進行多部門跨學科的培養體系的構建與修訂,全方位多角度落實國家要求的培養目標[8]。突出“5+3”培養的特點,將醫學生本科與碩士階段的職業素養教育進行有效合理地統籌,開展一體化一貫制的教學與培養。採取一對一教學、漸進式教學、小班制教學和混合式教學;優化合理結合臨牀實踐與職業素養教育的相關培訓,實現參加實踐早、實踐內容多、實踐效果好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同時要做好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有機銜接;給予學生全程的臨牀職業素養訓練和臨牀科研能力培養。開展基礎課程-臨牀實踐有機結合,患者疾病-系統治療有機結合為主要目標的整體式職業素養整合培養體系改革。改革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固化的培養目標職業素養培養模式,構建靈活的培養體系,將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醫學基礎的所有知識進行靈活的整合,以系統為單位,將基礎醫學、人文素養、臨牀醫學、科研創新等各學科的內容進行有機高效地結合;從而在新的一體化職業素養培養體系中同時包含基礎課程、臨牀課程和實踐課程,這些內容相輔相成[9]。面對“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實踐、人文、創新”的職業素養培養定位。從學生在“5”基礎課程學習開始時到進入“3”研究生階段全程圍繞“職業道德、人文素養、臨牀技能、科研創新”四個方面,展開“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並構建有效的培養體系[10]。開展職業道德方面的培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於醫學生的實際,汲取以往7年制與5年制教育的先例與成功經驗,在順應合理教育規律上重點突出臨牀能力、創新研究等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明確“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在職業道德方面的培養目標,即首先具有充分詳實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儲備[11];同時在臨牀實踐上具備靈活的思維能力與嫻熟實操能力;最後在科學研究和教學階段上具備高水平和高素質的主要目標。開展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將人文溝通變為潛移默化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的課程,長期開展人文溝通技能培訓課程,提高醫學生對醫患溝通的重視和與患者溝通的能力;由於“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在學業上面臨的壓力比一般醫學生更大,會出現將全部精力用在學習上的情況[12]。所以要建立鼓勵學生參加校、院各類大型文化、科技、體育、藝術活動的機制,讓醫學生在參與或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思想素質、溝通能力;加醫學強道德素養和醫學人文素養教育,實現人文素養教育和專業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和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等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教學方式上進行進一步地改革[13]。打造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融合的體驗式醫學人文素養教育實踐體系,實現醫學人文素養培養一體化。不間斷地廣泛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求“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在寒暑假期進行公益醫療、扶貧、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引導學生展開針對基層醫療、環境狀況、人口健康情況的調研等,讓學生時刻與社會環境保持同步;開展“名醫大講堂”系列活動,邀請學校與學界內知名專家學者,在成長曆程、醫患溝通、科研思維等方面為學生打開視野,提升人文素質[14]。開展臨牀技能方面的培養。在學生“5”即將結束即實習前開設臨牀技能訓練課程,制定長學時培訓課程,同時全方位的涵蓋所有臨牀基本技能;將醫學生臨牀技能培養階段化、清晰化、課程化;通過在教學醫院實習加強技能的訓練,開設臨牀技能訓練課程,每個科室實習結束進行出科考核,通過遞進式的培訓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定期通過安排標準化病人(,SP)和對模擬人進行操作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在“3”階段的科研做好鋪墊,同時為畢業後的工作打下專業基礎;通過開展多角度的臨牀技術比武競賽提高“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對臨牀專業技能的實際掌握,讓學生在競賽的實際操作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提升自己,讓SP和專家擔任評委,不斷提高學生的臨牀技能[15]。開展科研創新方面的培養。“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在進入“3”階段時,主要的學習和工作重心將轉向科研,如何培養學生強大的科研創新能力,並能產出有效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創新培養要實現的重要目標。首先要合理利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在寒暑假期間組織成立科研訓練營:依託醫學院校和教學醫院的部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在校老師的在研科研項目;邀請跨學科的科研實力強的老師,階段性地根據不同專題開展科研培訓課程,培養學生的臨牀科研能力,儘可能的進行手把手的指導一對一的訓練,並開展主題論壇、科研經驗分享交流會、撰寫總結與心得,培養“5+3”一體化臨牀醫學生早期的科研習慣與意識;圍繞校級的各種科創賽事開展大型的專題講座:通過組織“5+3”學生和普通五年制本科學生進行大型互動交流活動,建立興趣小組共同進行科研創新活動,通過雙方交流溝通,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對醫學專業範疇產生職業興趣。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滿足社會對良好醫療條件的急切需求,臨牀醫學“5+3”一體化人才培養應運而生。這個新的醫學生培養體系同樣也符合醫學教育的改革的要求與目的。臨牀醫學“5+3”一體化人才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尚未有完全成功的先例,改革之路猶如摸着石頭過河,雖然稍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但如果穩紮穩打,適時抓住先機,及時地進一步深化職業素養培養模式改革,不斷地進行反饋探索、逐步完善與實踐,不斷提升培養質量;最後摸索總結出具有通用性同時在不同醫學院校具有自身專長學科特色的“5+3”一體化人才職業素養培養模式,便能成功為國家新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撐,形成有效的醫教協同機制。從而加快構建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5+3”一體化人才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為實現“健康中國”的建設目標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呂宏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釋義及其解決路徑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9.

[2]包璟崟。醫教協同“5+3”學段重構式培養體系的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148-149.

[3]王海威,王宏,申明達,等。美國醫學教育體制對我國臨牀教學模式的啟示[J].醫院管理雜誌,2006,13(2):174-174.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字 篇五

【關鍵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口腔醫學生;人文素養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醫學的對象是人,在臨牀工作中,需要將醫學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統一,病與人相統一,心理和情感融入疾病診治過程當中,加強醫患之間認知和情感交流[1]。因此,要求具有更高的人文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口腔醫學專業作為醫學的一級學科,肩負口腔的疾病預防、診療以及科研等,促進醫學從注重醫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模式向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專業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醫學生全面的發展,在醫學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在此,就醫學、口腔醫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徑進行闡述。

1醫學的特點

現代臨牀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認為行醫是一種使命,要求對待患者用心如同用腦。“用心”與“用腦”是醫療過程中兩條並行不悖的準則,“用心”追尋醫學的人文屬性,體現於敬畏生命、感知人性,體察患者痛苦,尊重患者權利;“用腦”追尋醫學的科學屬性,藴含着對真理的探尋、對創新型的追求。醫患溝通是用心和用腦的過程,雙方的誠意是溝通的前提和基礎,需要“誠於中而形於外”。在共同的理念下,學習提高並應用溝通知識和技能,在科學與人文兩道光輝同時照耀下,醫學的“善”之本性才能真正實現。作為醫學的傳承者,醫學生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而且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

2醫學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質,由多種因素構成,比如知識、信仰、觀念、意志和情感等,表現於氣質、人格、修養及綜合能力,屬於內在品質和潛能。其內涵包括人文的知識、精神及行為三方面。其中,知識是人文素養的前提和基礎,精神是內在養成和精神追求,行為則為具體行動和實踐[2]。在醫學中,人文素養主要體現在尊重患者生命、維護患者尊嚴。對臨牀醫學生醫療實踐醫學人文素養現狀調查結果顯示,醫患之間和醫際溝通方面人文素養不足,大多數醫學生對人文素養的教育現狀不滿意[3]。對某校口腔醫學院本科五年級120人實習學生的一項調查發現,同學認為口腔醫學人文教育在校培養期間奠定了臨牀實習的溝通基礎,同學認為人文素質養成與實習環境薰陶以及教師言傳身教相關。楊叔子院士曾説,人文教育可以薰陶高潔人性,練就非凡靈性;科學有助於練就嚴密靈性,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交融,才可以培養出具有高素質、完整人格的人才,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其必要性。

3口腔醫學人文素養培養途徑

張大慶教授認為,培育人文精神需要多種形式和多種途徑,如文化知識傳承、人文環境薰陶、社會實踐活動、政策制度規約等實現。下面將從環境、教師、學生等角度討論分析。

校園文化

校園是培養醫學生專業知識、理論、技能和人文教育的主要環境[4],學生作為校園文化主體,體現了校園精神,以課外活動為主要手段。醫學院設置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配置資源,並設置傳播文化的廣播台、學會、團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豐富的人文活動,多專業、多個年級學生共同參與的課外活動,思想的交流,文化素養相互滲透,營造了良好的學風、校風、教風。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在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中耳濡目染,在課堂內外可持續的提升。

醫院文化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字 篇六

中國中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是以我國古代哲學為基石,並在我國古代文化的沃土中孕育、生長,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藥人才培養與中醫藥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中醫藥人才培養成功與否的關鍵。其改革應當立足於中醫藥學科特點,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醫學模式轉變及國家衞生政策的變化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對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大膽嘗試與創新。

我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演變的歷史

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最早模式是師帶徒,這種模式又稱師承教育模式,有業師親炙、家學相傳、私塾遙承等多種形式。伴隨着我國中醫藥的發展,師帶徒模式一直存續至今,在我國古代醫學教育史上,通過這種模式曾經培養了一大批名醫,它一度成為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中醫政策扶植下,這種模式不僅得到了保存,而且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現階段,我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有兩種基本的形態,其一是移植於前蘇聯的院校培養模式,其二是傳統的師承培養模式。前者是我國現階段中醫人才培養體系的主體模式,我國現有絕大部分中醫人才都是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後者雖然在我國曆史上曾長期處於主流模式的地位,但由於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在現階段只能作為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輔助模式而存在。師承教育模式和學校教育模式並存互補,是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突出特點。

我國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真正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歷了從知識教育向能力教育,進而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改革涉及教育觀念轉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學制調整等諸多方面。21世紀以來,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廣度到深度都得到了進一步擴展,尤其是伴隨高校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工程的實施,系統化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一部分中醫藥院校中開展,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建立了一批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從全國中醫院校範圍看,統覽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從總體上講,最突出的特點是人才培養機制越來越靈活,長期一成不變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社會的變革已經深刻地滲透到中醫學校教育中,中醫人才的培養已經融入社會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大系統中,中醫人才培養模式也越來越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但我們也看到,現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許多與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問題有:

培養目標不明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院校培養的中醫人才都具備相當多的西醫知識,可以説是中西醫兩用人才。他們學習中醫、西醫的時間一般是:60%~70%的時間學習中醫,40%~30%的時間學習西醫,其結果是中醫院校的畢業生走向社會,進入臨牀階段後,普遍出現中西醫兩法都會、兩法都不精的現象。實際上,學習西醫知識技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中醫作用,用中醫思維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否實現了預期目標,還值得商榷。另外,長期以來,中醫院校教育培養目標指向學術型人才,注重學術研究和學科知識的完整,忽視了能夠解決臨牀實際問題的臨牀實用型人才培養。中醫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學制不穩定。中醫教育的學制變動較大,出現過3年制、5年制、6年制、7年制等多種學制,這種狀況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是比較少見的。目前,我國中醫院

轉貼於論文聯盟

校教育的學制狀況是3年制、5年制和7年制並存。

招生政策不靈活。我國中醫院校的招生對象長期以來均是直接從高中畢業生中錄取,學生在進入中醫院校之前,沒有接受任何中醫專業的基礎訓練,中醫傳統文化底藴薄弱。中醫人才培養與體育、音樂、美術和戲劇人才培養相似,但招生制度一直沒有變化,若能招收有一定中醫基礎訓練、中醫傳統文化底藴深厚的學生,經過中醫院校系統的培養,一定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過度分化。中醫院校的主幹專業一般設有中醫學專業、中藥學專業、鍼灸推拿專業,教學機構也相應地設為3個獨立的學院。學生自進入中醫院校,便接受這種過度分化的專業學習,導致了專業知識結構的偏狹,難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中醫人才。由於中醫院校教育移植於原蘇聯醫學教育模式,課程設置上分化過細,教學模式實行先理論後臨牀,不符合中醫藥學科理論與臨牀不分、各科融合的特點。

由於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尚存在諸多問題,以致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適應中醫藥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中醫藥人才提出的要求,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

北京中醫藥大學是我國最早成立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與其他中醫藥高校一樣,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一直沿用原蘇聯的醫學教育模式,幾乎沒有變動,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學制及招生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共同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大潮,學校也開始對原有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涉及招生、學制、課程、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局部的改革可謂持續不斷,系統化的改革也在逐步開展起來。

20世紀末,學校原校長鄭守曾主持開展了世界銀行貸款教改項目—“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從此拉開了系統化中醫藥培養模式改革的帷幕。該課題對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首次提出了以“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為核心理念的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概念。同時,還相應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如在實踐教學中實行“早臨牀、多臨牀、反覆臨牀”;在整個醫學教育過程中推行“循環兩段式” 教學等,即把教學過程分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階段,每次從理論到實踐為一個循環,如此往復;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校堅持“邊研究、邊實踐、邊修正”的原則,把研究成果及時地付諸教學改革實踐,使得學校中醫人才培養現狀得到了較大改觀。由於學校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的特殊地位,這項課題研究及由此引發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動了整個中醫藥行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熱潮,在我國高等中醫教育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字 篇七

【關鍵詞】醫學高專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滲透

隨着醫學模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人們對生命權、健康權的日益重視,醫療衞生服務已經逐漸由醫療服務擴大到預防保健、心理治療、社區服務為一體的多元模式。這些都對醫學生的以人生態度、道德行為和職業價值觀等為重要內容的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和更迫切的要求。新形勢下,建立富有特色的醫學高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模式,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一、醫學高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緊緊圍繞^v^制定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即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二)緊緊結合醫學高專學校的培養目標及“90後”學生的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

醫學高專的臨牀醫學專業以培養面向農村、社區醫院的助理執業醫師為主要目標,相關醫學類及藥學類專業以培養醫學技術、輔助醫療和藥學專門人才為主,即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對醫學高專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圍繞醫學高專學校的培養目標展開,體現醫學性、實踐性的特點。另外,“90後”醫學生已經成為醫學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從“90後”醫學生思想現狀入手,探索具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醫學高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的“四個滲透”

(一)滲透醫學職業道德教育

加強醫學生德育教育對全面提升醫學生整體素質,培養德才兼備的新型實用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於提高醫療工作質量。二是有利於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三是有利於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醫學生的醫學職業道德教育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完成。一是醫德的理論教育,一是醫德的實踐教育。醫德的理論教育包括兩大課程設置。一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側重強化世界觀和人(本站☆)生觀教育。二是包含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護理心理學、醫學語言藝術、醫學哲學、醫學美學、醫學語言藝術等更具專業化的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決定了醫學高專的醫德教育不可能等同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醫德教育,因其學制短的特點,別説把上述的醫學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都開齊、開足,就連醫德教育的核心課程《醫學倫理學》的課時都難以保證。因此,基於實際情況,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的任務,把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有機融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內容之中。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職業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為例,在授課過程就必須強化醫學職業道德修養這一核心內容。

(二)滲透衞生法律法規及醫療衞生政策教育

醫學的職業性質,決定其基本關係是醫患關係。隨着患者法律觀念、經濟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患者用法律衡量醫療行為和結果及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日益增強。在臨牀教學中加強學生防範糾紛意識的培養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加強醫藥衞生法制教育是防範醫患糾紛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在一些醫學高專學校,或是因為課時安排緊張或是因思想上的本來不重視,衞生法律法規教育幾乎就是空白。法制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法制教育中凸出衞生法教育是實現醫學高專培養目標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還是以《職業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在法律基礎這部分內容上,除了講授民法、刑法等基礎法律知識外,輔助補充講授衞生法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有效防範醫療糾紛。醫療衞生政策往往反映了醫療衞生行業的動態,如瞭解醫療體制改革及現階段的公立醫院改革等,大多數醫學生都很關注醫療衞生行業發展,這事關醫學生的前途和未來。因思想政治理論課緊扣了他們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也就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滲透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理念與方法教育

人際關係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具有特別的重要性。行為失諧,尚可挽正;人際失諧,百事難成。只有以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為基點,才能協調各種社會關係,化解各種現實矛盾,促進個體素質的提高和個體全面發展,建設健康和諧的美好社會。對於醫生這一職業來説,近些年,隨着醫療糾紛的增多,醫患衝突愈演愈烈,醫務人員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差,危及醫護人員健康生命的案件時有發生,醫患關係持續緊張。如果廣大醫務人員能夠掌握一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策略,掌握一些化解衝突的技巧,積極溝通,誠心誠意地同患者進行交流,絕大部分糾紛是能夠解決的,衝突是可以避免的,和諧的醫患關係也是能夠建立起來的。對於個體來説,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習慣或者説是一種能力,作為一種習慣和能力來説,越早培養越好。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作為促使教育對象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理所應當關注社會關係中的人際關係因素。在醫學高專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滲透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理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何把和諧人際關係的理念滲透進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表現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下同)的教學中,如緒論《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就應該針對如何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的關係舉一些現實的例子,傳授一些科學實用的方法。另外,在第五章《遵守社會功德 維護公共秩序》及第六章《培養職業精神 樹立家庭美德》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建立和諧醫患關係及和諧家庭關係的理念及知識。表現在《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下同)的教學中,第十一章《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適合結合人際關係的內容教學,因為和諧社會理所應當就包括和諧的人際關係。

(四)滲透中醫藥文化教育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中醫藥文化載體的典籍大致分為3個類別。第一類是有關“醫德”的典故,例如“孫思邈大醫精誠”“範彬救人”“何澄醫德高尚”等。據有關文獻研究顯示,中醫藥文化具有醫德風範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有36位醫家的醫德言論在醫德文化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第二類是有關“醫術”的典故,例如“張仲景望診侍中”“華佗指戒”“張至和一診值百金”等。除前述兩類之外的則統歸為第三類,即“醫趣”類。主要是醫學界的奇聞異事,可以激發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以上3類中醫藥文化的內容都可以在《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第十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展現。

中醫藥文化的教育可以促進醫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醫學高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徑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任務是藉助於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方法來實現的。好的方法可以極大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除了講解、提問、案例及使用多媒體等常規教學方法手段外,醫學高專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可以根據學生及專業特點採取以下方法、途徑。

(一)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引導培養學習興趣

中醫養生論文範文字 篇八

醫學屬於實踐科學,以生命為其研究目的,中醫學也不例外。中醫學通過解剖瞭解人體的基本結構之後,並沒有沿着“解剖”的路線發展出與其相對應的生理學,而是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戰國時期“方士”的影響下,與古代“天人哲學”相結合,形成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以“氣化學説”為學術特點的理論體系。中醫學界曾對中醫生理學的學科構建作出努力,但最終因無法對解剖形體作出合理解釋而失敗,以至民國時期,中醫界人士也開始懷疑和批判中醫“生理學”的合理性。通過了解中醫“生理學”的學術沿革,有助於準確把握中醫學解剖形體與氣化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好地建設和完善中醫生理學的理論體系。

1中醫學術特點的衍變

目前,有關中醫學理論起源的問題,大多認為可遠溯夏、商、週三代,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戰國至秦漢,國家完成了統一,“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漸融並,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與完善。《黃帝內經》便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成書的,後世醫家的學術思想,都是在該書基礎上發展建立的。因此,《黃帝內經》一直被看做中醫基礎理論建立的標誌。

中醫生理學的內容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1]。《黃帝內經》中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內容,多散見於各個篇章,不成系統,但涉及面非常廣泛,內容大體包括:①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變化機制,如以“天癸”為中心的男女七八節律;②人體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理特點及其機制,如根據氣血的盛衰和形體的變化總結出以“十歲”為基數的“好走”“好趨”“好步”“好卧”等生理特點(《靈樞天年》);③飲食的消化吸收、物質代謝及呼吸機制;④人體氣血運行的日節律(營衞的循行)、月節律(氣血與月之陰晴圓缺的關係)、季節律(五臟主時規律)及精神活動與形氣盛衰的關係、形體與氣化的關係等有關人體生理的多方面內容。因此,有人把《黃帝內經》看作中醫生理學的古典鉅著[2]。雖然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在民國至建國前後作出了嘗試,但由於中醫界自唐宋以來對解剖形體的忽視,始終沒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醫生理學理論體系;而中醫藏象學和中醫基礎理論都沒有對臟腑實質等形體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因此均不能取代中醫生理學的意義。

中醫生理學的理論特點

《黃帝內經》有關人體生理學內容的特點為注重“氣化”,即人體生命活動是在“氣化”作用下完成的。“氣化”的結果,通過顏色、氣味、功能、形體變化等形式在“形體”上表現出來,重視“形神並重”或“形氣並重”。魏晉隋唐時期的文化,保留了漢代遺風,在醫學上仍有《黃帝內經》的學術特點,只不過對生理基礎的態度,已不能與漢代同日而語。首先,人們對形體解剖的認識逐漸淡化;其次,方劑學的發展也導致對醫學理論的探討從生理轉向了病理和臨牀。受各種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及《傷寒雜病論》的廣泛流傳,宋代以後醫家出現了“重病理”和“重氣化,輕形跡”的醫學觀念。《傷寒論》是歷代醫家推崇的中醫臨牀著作,其重要內容正如惲鐵樵所説:“《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可以説“六經”是打開《傷寒論》理、法、方、藥一體性的鑰匙。晉唐以來,研究《傷寒論》的醫家,多從運氣、病理、方法論等角度立論,從人體生理學角度解讀六經的少之又少。試看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一書所參考的書籍———《素問》《九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所研討的內容———五運臟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等,可以推知張仲景掌握的醫學內容涉及了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診療等多方面;而其所講的六經,不會限於多數醫家所認為的諸如經絡、六氣甚或辨證方法等。如果站在人體生理的角度看六經,可以説三陰三陽理論是在“形體”與“氣化”基礎上,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即“藏象系統是由五臟結構性器官按六經臟腑經絡三級陰陽規律組成,內合臟腑,外應五行陰陽,六氣標本是其屬性”[3]。宋代以後中醫學的變革,除了唐代方書盛行引發“不重辨證”的時代影響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宋儒的發展和理學的興起。宋明理學對中醫生理學最為明顯的影響就是“命門學説”。以儒家為中心,旁採佛、道兩家融會而成的宋明理學,針對宇宙的本原問題,產生了“理”與“氣”的爭論;而“命門學説”即是明代醫家對生命“本原”或“原始主宰”思考的結果。但是與理學家一樣,主張“命門為人身之大主”的醫家都是在“有形世界”糾纏,一直沒有進入“無形之道”的境界。因此,由《黃帝內經》建立起的中醫生理系統,並沒有因為“命門學説”有所動搖。此外,北宋張元素的《醫學啟源》,把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以五臟為單位劃為五大系統,開啟了後世部分醫家著書立説的基本模式。近現代“中醫藏象學”“中醫基礎理論”及部分醫家的“中醫生理學”等教科書,大都為此模式。但張元素並非首創,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可以看作該模式的雛形。嚴格説來,這種模式是以“氣化”為中心的中醫“解剖學”,仍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中醫生理學系統,並且忽略了臟腑實質和解剖形體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等問題。其他如李杲的“脾胃論”、朱震亨的“相火論”及其他醫家對脾腎關係的論説等,基本都屬於對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某個部分或個別單位的功能的發揮。綜上所述,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關係密切,其學術特點也因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衍變。中醫生理學作為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包含了“形體”與“氣化”兩部分內容,對生命的全過程及生命活動的具體機制都有詳細的描述,但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唐宋以後,眾醫家分別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充實了中醫生理學的內容,但對“形體”認識的不足,影響了後世對中醫理論的準確理解。直到今天,中醫的“形體”仍是阻礙中醫學發展的首要問題。

2中醫“生理學”的淵源

清代的考據之學的興起,影響了醫學界對經典的回顧[4]。部分醫家並不滿足於僅對理論進行解讀,更在日常生活中認真體察陰陽的變化,感悟醫學的真諦,對人體的生理基礎進行深入思考。明代肖京在《軒岐救正論》中總結了中醫學“氣化”特點。清代以張志聰為代表的“錢塘醫派”,不僅發展了中醫學的“氣化論”,同時對陰陽的變化、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之道、經絡對“形體”與“氣化”的溝通等生理基礎性問題均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此後陳修園、唐宗海等多尊崇該學派的“氣化”思想。另外,乾隆年間黃元御所著《四聖心源》的前半部分,也可視為以“氣化為中心”的生理學內容。此後,西醫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中醫界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反思。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西醫“生理學”書籍由日本傳入中國,更加促進了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

生理學的概念

“生理”一詞,中國古已有之,但並不具備醫學意義。醫學上的“生理”在光緒年間已經出現,如康有為的《日本書目志》(1896年)載有“生理門”,嚴復在1898年題為“西學門徑功用”的演講中提到“生理之學”,1907年出現了中國人自己編著的人體生理學著作《生理學課本》。該時期“生理學”實由日本傳入,“齋田氏、高橋氏之《生理學》流傳坊肆”。在此之前,“歐美新説東漸,通行之生理學為全體新論、全體闡微、全體通考等”[5]。此後,“生理學”作為學科名稱逐漸在中國醫學界確立,中醫界相關著作也相繼問世。西醫入華之前,中醫學界多用“醫理”“理”“道”“醫道”等概念來概括包括養生、生理、病理、診療、處方、用藥等有關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部內容,與現代醫學生理學意義相近的名詞是“內景”,但其內容主要介紹各臟器的位置、不同部位的名稱及飲食的代謝過程,是人體生理的小部分內容。實際上,中醫學對中醫生理學的認識,受中國傳統文化直接影響。

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醫生理學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與中國文化有密切關係。秦漢是諸子思想相互融合與各家學説逐漸統一的時期,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在此背景下日漸完善,《黃帝內經》是其代表作。中國文化向來被認為源於“伏羲畫卦”,至黃帝時期進入“初期集成”,中國原始科學文化也在此時建立。堯舜時期,不僅繼承了早期的“科學”,同時發展了“人文”,大家所熟知的“天人合一”觀念,便是“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產物,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成熟[6]。因此,屬於實踐科學範疇的中醫學,具備人文哲學屬性也就不足為奇了。中醫學屬於生命科學,從考古發現和現有資料記載來看,在其理論建立之初,已經對形體解剖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7];而中醫學之所以沒有發展出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解剖學”,除了中醫學對“形體”的認識與現代醫學不同之外,與其帶有人文特點的“氣化”思想有關,這並不代表中醫學輕視“解剖”。後世醫家對“形體”的冷漠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説,中醫學的理論包含形體與氣化兩部分內容,而氣化理論則與形體解剖並列存在,而非形體的附庸。因此,“形氣並重”成為秦漢之前中醫學最大的理論特點,這也是中醫生理學的重要內容。該時期中醫生理學最主要的任務是為養生修煉和臨牀診療作理論指導,與後世醫界只重臨牀有很大差別。清末匯通醫家,都“主張以中醫理論為本位參合中西醫學,達到形理或形氣兼備的理想目標”[8]。這與中醫生理學“形氣並重”的特點不無關係。建國以後,伴隨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中西醫基礎理論,即中西醫生理學的結合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目標[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