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毛概論文關於中國改革開放2000字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8W

毛概論文關於中國改革開放2000字

毛概論文關於改革開放2000字範文篇一:《應對改革開放的考驗,堅定改革開放的決心》

摘 要: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35年來,在改革開放引領下,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我們也面臨着很多挑戰。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觸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改革開放。

關鍵詞:改革開放;考驗;決心

改革開放考驗是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一、改革開放引導我們取得了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改革開放。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與進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使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截止到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1.9萬億元,躍升到世界第二位;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成就,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北斗衞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入列;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後恢復重建重大勝利。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就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二、改革開放帶來的現實考驗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給黨的建設帶來巨大挑戰。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黨所處的環境和條件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經濟、社會生活出現了許多未曾遇到的新情況,黨員隊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衝擊着黨的執政基礎;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使人們選擇多樣;就業方式多樣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樣化,促進人們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覺醒,導致人們思想活動獨立性增強;物質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使得羣眾自主性增強,對黨依賴減弱。具體言之,

(1)社會經濟成分多樣化。隨着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已由過去的比較單一向多元複雜轉變。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主要表現為:貧富差距成為社會問題的焦點,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地方社會治安不容樂觀,中等收入陷阱亟待規避,社會不良心理和傾向令人擔憂……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嚴峻的挑戰。

(2)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隨着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利益格局出現了深刻的調整。人們的社會心理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預期較低向對改革發展的社會預期普遍提高、對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要求明顯增強轉變,就業、教育等問題成為各社會階層和利益羣體關注的焦點,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難度加大。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調整過程中,統籌協調好各種利益關係,妥善處理好各種利益矛盾,不僅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諧,而且直接關係到黨執政基礎的穩固。

(3)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隨着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發展,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和多變性日趨增強。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羣體必然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同時,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在一定時期內,反映改革開放的新觀念、新思想和與此不相適應的各種思想觀念並存;一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識阻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前進的步伐;西方國家鼓吹的“民主化”、“自由化”仍有市場。因此,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成為解決問題的難點和焦點。

三、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着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觸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改革開放。黨的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黨的結束不久,就來到廣東,接連視察了深圳、珠海、廣州等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重温改革開放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覺醒,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宣示了我們党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

參考文獻:

[1]報告文件起草組:《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2.

[2]顧亞奇:《偉大的歷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

毛概論文關於改革開放2000字範文篇二:《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

摘要:本文主題是論述改革開放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意義。第一,改革開放使我們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第二,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找到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正確途徑;第三,改革開放注重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給社會主義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開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

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制度創新;理論創新

從1978年十一屆三種全會開始,改革開放譜寫了中國社會的主旋律。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所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變革實踐頂住了蘇東劇變所帶來的衝擊,在經濟總量上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初步改變了中國的窮困面貌,使社會主義理念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顧過去三十年的歷史,更加堅定我們沿着改革開放之路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的信心。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思想解放的革命,使我們重新認識社會主義

回顧歷史,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最大的問題,是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是用實踐去豐富、發展理論,而是用理論來剪裁現實。因而在左傾思潮影響下,我們的實踐越來越脱離了世界發展潮流。

粉碎“_”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過去社會主義的實踐進行了深入反思後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橫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為了衝破禁錮打開局面,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實質是實事求是,領導和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標誌着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使廣大幹部羣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脱了出來,為改革開放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這場思想解放運動中最大的收穫,是對社會主義的重新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革命過程中,不斷提出和反覆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歸根到底就在於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對這個事關大局的問題,鄧小平進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工作中心是經濟建設以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為我們重新認識社會主義指示了方向,使社會主義的實踐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二,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途徑的偉大探索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擺在全黨面前的首要課題是通過什麼途徑來完成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歷史使命。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設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985年10月鄧小平會見美國時代組織的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就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是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説,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發展,把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更進一步提出計劃和市場只是發展生產力的手段,和社會制度沒有關係,從根本上解除了發展市場經濟的思想束縛。因而黨的十四大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為中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找到了突破口。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年均增長近10%的奇蹟,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貿易大國和外匯儲備大國。人均4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正是市場經濟的改革和實踐釋放了經濟活力,因而發展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社會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在總結我國曆史經驗後提出,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因此,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他提出堅定不移地搞對外開放,是我們一項長期的政策。在他的推動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建立經濟特區、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外資等多種形式向世界開放,特別是本世紀初加入WTO使中國經濟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發展潮流,對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是改革開放,完成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途徑的探索,引導中國經濟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

三,改革開放,體制創新,理論創新,給社會主義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當我們在反思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時,不難認識到,除了經濟上沒能建立起有效的體制促進生產力發展外,最大的敗筆就是發生了““””。這場浩劫充分暴露了我們傳統政治體制的弊端。首先是人治重於法治。以黨代法、以言代法是釀成十年內亂的主要原因。小平同志深刻認識到存在於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中的問題,他指出:“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作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問題首先是法制問題,即領導制度中缺乏法律規範,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辦事有法律根據而是隨心所欲。因此在改革開放中,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制度建設,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不因領導人改變而改變。”這場制度創新的重點是加強法制建設。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同志更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使這場制度創新的變革更具有十分長遠的意義。

毛概論文關於改革開放篇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影響》

一、引言

縱觀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每一階段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總少不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30餘年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的偉大創舉,其理論依據,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經濟理論,其精髓已經被實踐所證明。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成為歷史的必然,我國在吸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基本國情與實踐實際,開創了一條適合我國發展的正確道路。未來很長時間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趨勢還會深化,我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成就,依然會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產物。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與我國經濟發展

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體現於社會發展變遷之中,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衍進,其實質就是經濟規律對不同時期經濟活動指導作用的表現。經濟規律隱含於這五種生產關係的運動之中,是在特定經濟條件的基礎上運行和發揮作用的,並隨着這些經濟條件的消亡而改變其外在形式。雖然經濟規律存在於不同形態的社會之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本質並未發生改變,具體形式的差異主要在於不同階級對發現和利用經濟規律的程度和態度是不相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深刻闡釋了五種社會生產關係的本質,由表及裏,透過經濟現象去發現具有本質特徵的經濟規律,揭示社會主體的經濟關係(周文和朱富強,2010),高度概括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由此設計了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核心――勞動價值論與剩餘價值,其理論中國化對我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項經濟成就,都是我國廣大羣眾用勞動創造的,廣大人民羣眾的勞動是社會價值創造的源泉,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現階段所堅持的按勞分配這項基本分配製度,就是對堅持勞動價值論最有力的證明。同時,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承認資本等生產要素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資本是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資本為技術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本支撐,是連接勞動者和其他生產資料的紐帶,也是解決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對於勞動成果佔有、歸屬矛盾的基礎工具。剩餘價值理論能夠解釋我國現階段許多特殊的經濟現象,對於外界釋疑這些經濟現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趙玉琳,2009)。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與我國改革開放

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具體經濟學理論是否迎合而改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客觀地解釋了經濟規律,觸動了資本主義社會一直迴避的基本矛盾以及社會經濟衝突、資本家剝削勞動工人等事實,許多西方國家一直難以接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張俊山,2009)。經濟學理論是在探討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解釋社會經濟現象,是在不斷創新與發展的,不能因為不迎合現階段社會統治的需要,就遭到排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特別是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是不斷創新和發展的,中國化特徵越來越明顯,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改革開放至今已有30餘年,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最典型的時間段,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精髓和特徵是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而且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具有演化特徵,這一特徵使我國經濟實際情況能夠較好地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相融合,深刻的演化內涵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生命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指明瞭大方向。調動社會一切可調動的資源,集思廣益、充分發揮人類的創造力,在創新中失敗、在失敗中總結,在總結中進步,雖然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但改革開放的前途是光明的、可期待的。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經濟思想,堅持發展勞動價值學説和剩餘價值學説,借鑑蘇聯的經濟體制建設,始終以國家為主導,以公有制為主體,把勞動作為經濟成果分配的一個重要依據。改革開發政策,避免了蘇聯受到西方“休克療法”影響而解散的危機,是在實踐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我國進行了經濟改革,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持國家宏觀調控的原則,分階段、分步驟實施經濟改革,在改革的同時注重開放,逐步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集中表現。

四、對我國經濟改革的思考

回顧整個經濟改革的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存在一些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進程中必然會出現的新情況,需要在以後的經濟發展中加以重視並有效解決(薛宇峯,2009)。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國際社會大環境和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目標來看,我國進行經濟改革、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實施改革開放的發展政策,是在積極借鑑馬克思主義及其經濟學理論精髓,是在結合我國經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具體體現,但這不意味着我們是在一成不變照搬馬克思主義及其經濟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為我國經濟改革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指導,但這些理論只能作為我國經濟改革的借鑑,而不能左右我國的經濟改革,更不能完全照搬,必須在經濟改革中吸收、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精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才是符合我國國情和特色改革道路之舉。

第二、現階段,我國進行的是經濟體制改革,不是經濟制度改革,必須清楚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基礎,無論改革中採用何種手段,都必須堅持基本的經濟制度不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經濟改革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性,避免“休克療法”式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思想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對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精髓的吸收,也必須堅持基本制度不改變、不動搖,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在中國的發展,否則,科學的理論也會失去生存之基。

第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有效地指導了我國的經濟改革,但我國的經濟改革還必須深化,政府應該堅持宏觀調控職能,適時轉變調控手段,放權給市場經濟的微觀參與主體,合理引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讓多種資源、多種主體參與到社會分配之中。同時,着力解決好一些嚴峻的社會問題,避免這些嚴峻的社會問題對我國改革成效與發展成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