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高中化學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5W

高中化學論文(精品多篇)

高中化學論文 篇一

關鍵詞:高中化學;演示實驗;趣味導入;放大細節;直觀演示

以往的化學課堂上,教師往往只會以口頭表達的方式按照書本跟學生講解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學生並沒有真正體驗到實驗的快樂,對實驗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表面,大部分整體氛圍還是比較沉悶跟無趣的,這導致許多學生並不喜歡這門課程,只是為了考試而去學習,今天,我們就來討論探究一下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開展實驗教學的策略。

一、高中化學課堂中開展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參與到實驗中來,這對於提高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着促進作用。通過化學實驗,學生能在老師的帶領下更快、更好、更深入地學習高中化學,深刻理解、掌握老師課上提到的知識。

二、高中化學課堂中開展實驗教學的策略分析

1、提高實驗教學的趣味性

課間休息時,高中生的心理狀態相對比較輕鬆,但進入課堂後,學生需要時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過去,化學教師通常都是按照課本上的備課內容進行教學,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狀態的轉變,化學教師可以在化學課堂中精心設計,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演示實驗給學生看,並要求學生上台親自參與實驗,還可以選擇一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驗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課堂的快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專注於觀看老師的演示實驗,有效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課堂教學時,恰當的情景創設往往能極大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氯氣的性質》這一章節時,通過播放PPT和演示實驗雖説能較清楚地向學生傳授氯氣的相關知識,但這種基於記憶的被動學習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實驗:兩根乾燥的紅色布條,一根放在盛有乾燥氯氣的瓶中,另一根放在盛有氯水的瓶中,用蓋子蓋上,很快就可以看到氯水中的布條褪色了,而氯氣中的布條卻沒有變化。這一明顯的反差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學習新知,尋找問題的答案,將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極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枯燥無味、照本宣科的課堂,相信只有機器人才願意聽。好的教師應該把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引入課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自己操作實驗,以實踐的方式獲得認知,會比之前看書、聽講更容易掌握知識。

2、突出實驗教學的關鍵內容

化學實驗一般包含很多步驟,內容複雜,需要一定的細心,在實驗步驟中有主要的分項,一些關鍵操作決定着實驗的成功與否,教師需要注意教學過程。在現代化學課堂上,教師在演示實驗時應放大細節,突出實驗的關鍵內容,讓學生掌握複雜實驗過程中的要點,這樣學生在自己進行實驗時,會更加有經驗,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關鍵點;同時,還能培養高中生的實踐能力,使其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願意自己動手,不再依靠別人。所以,在化學實驗課中,一定要向學生解釋並突出實驗的關鍵內容,使學生在觀看實驗的過程中掌握重點。通過演示實驗的細節,突出實驗的關鍵部分以及重點內容,激發學生的靈感,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3、直觀演示,加深高中生對於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難度有所增加,不僅理論部分的知識要求變高了,實驗知識方面也有了更高要求。有些實驗操作比較困難,且參與實驗的化學物品,會有一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險性,實驗的操作需要注意一定的手法,比較危險,稍有疏忽就會對學生造成傷害,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對於這種實驗,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效果,保障教師跟學生們的安全,化學教師可以選擇直接向高中生演示實驗。例如,在防護措施到位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用少量鈉演示鈉在水中爆炸的情景;可以演示酒精燈傾倒,酒精燃燒的情景;可以用NaOH或濃酸演示對豬皮的腐蝕以及燃燒鎂條時廣口瓶底未鋪細沙或者水導致儀器炸裂等等,這樣做可以直接避免學生自己操作具有一定危險性實驗時帶來的風險,既加強學生要規範操作的意識,又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總的來説,化學課堂中的實驗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高中化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開拓化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在化學課堂中要注意突出實驗的關鍵信息,提升學生實踐活動的動手能力。對於具有危險性的實驗,教師可通過直觀演示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化學成績才能獲得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文斌.淺析高中化學教學中高中生創新和動手能力的培養[J].科技展望,2014(18):58.

[2]徐亞楠.現代教育技術與高中化學課程整合的案例設計與實踐[D].河南大學,2014.

高中化學論文 篇二

摘要:教育是社會發展之根本,教育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社會中人才的能力。尤其是高中的教育,很多內容均涉及學生的生活,對學生未來的成長也會起到一定的啟蒙作用。就目前的高中生以及教師而言,過於重視課本中的知識,缺乏對勞動的認知,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學生只要學習好,勞動與否不重要。很明顯這種思想會使得學生逐步厭惡勞動,也會影響學生的發展。文章就勞動教育進行概述,闡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勞動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存在的問題,提出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化學;勞動教育;必要性;問題;策略

一、引言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對勞動教育進行落實是非常重要的。其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謂的勞動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完成基礎的體力勞動,更應該在思想上正確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並主動地完成各個學習任務,養成良好的習慣。化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其和日常的生活生產實踐是息息相關的,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符合該門課程的特徵,也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提升化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勞動教育的概述

勞動教育即是指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以及態度,讓學生能夠對勞動產生熱愛,養成良好的勞動的習慣。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內容之一。在西周時代的六藝教育和孔子所強調的學思行教育中均包含了勞動教育,很明顯我們的祖先對教育的看法是實現勞動實踐和生活之間的結合。在工業革命時代,馬克思也提出了要實現生產勞動和教育的結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現代教育學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要從做中學。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是以生產勞動以及生活實踐為基礎的,想要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就需要融入勞動教育。在現代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能夠了解勞動最光榮、最美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化學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徵

在高中階段,化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其會對學生大學聯考的成績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化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除了一些計算需要量化之外,其他的很多成果都是通過實驗這種勞動的方式分析得來的。化學和人們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勞動均是息息相關的。其次在新課程改革的相關標準中指出,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以及創新的意識,其中所指出的科學探究,就是要通過實踐勞動的方式對一些成果進行認知。因此化學教師將勞動和化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相結合,符合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徵,也有利於落實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

(二)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高中階段學習化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更好地生活。但是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師和學生將高分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在開展化學教學時,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很多學生並不瞭解化學知識和生活、生產之間存在的關聯。比如,有些學生了解了化學中的一些化學式氯化鈉,卻不知道其和生活中食鹽的關係;有些學生了解了氮磷鉀元素的相關理論,但是在日常培育花種時,卻不知道如何對其進行施肥。很明顯,這樣的教育方法是落後的,也不利於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反之,將勞動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融入,就可以拉近學生和化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基於所學習的內容,和生活的實際相連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有利於創新化學教學的方法

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很多化學教師使用的還是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根據課本中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向學生傳遞,並不注重勞動教育和高中化學教學的結合,這也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死板的,很難對其活學活用。反之,如果將勞動教育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滲透,則需要教師能夠創新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到化學的一些實驗以及活動中。在這樣的活動中落實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還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構建高效的高中化學課堂。

四、勞動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存在的問題

(一)化學課堂氛圍較為古板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師在課堂中講述知識時,主要是學生坐在座位上,傾聽教師所講述的教材中的知識。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身體無法得到勞動,思維也不能夠徹底被激活。加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都認為學生在考試中只要能考到一個較好的成績即可,並不注重學生自主動腦的能力,這也使得整個化學課堂氛圍較為古板,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

(二)教學和生活的聯繫不緊密,缺乏動手實踐活動

化學和生活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很多知識均可以在生活中應用。然而很多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認為填鴨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到新的知識,考出較好的成績,從始至終都不注重教材和生活的關聯,也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動腦能力。在這種背景之下,課堂中師生缺乏有效的互動,學生無法主動地對知識進行學習,實踐動手能力也較差,和新時代所要求的人才不相符合。

(三)化學教師對勞動教育和化學課堂的結合認知度不夠

化學這門課程知識點是比較多的,同時各個知識點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的。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某個知識點並未充分掌握,那麼就可能會導致其他知識點無法理解的情況。很多化學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時,都不能夠將化學和勞動教育的理念相結合,讓學生對勞動正確認知,併產生一定的化學活動。一味以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直接運用前人的一些實踐成果,這也導致學生的化學思維不夠活躍,綜合素養難以提升。

五、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途徑

(一)基於化學史,滲透勞動教育

化學科學知識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道路,其隨着人類不斷的進步而完善。綜觀所有的科學成果,其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是無數的科學家在不同階段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最終研究出的重要成果。因此科學研究本就是比較艱苦的勞動,其背後是無數個科學家辛勤勞動的成果。高中教師在日常的化學教學中,可以對教材中潛在的化學史進行挖掘,讓學生明白勞動的意義,培養學生踏實肯幹的勞動精神,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基於化學史的背景之下,將勞動教育進行滲透。比如《元素週期表》這一內容,其需要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的週期的變化,能夠對元素週期律認識,對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及週期和族的概念進行了解。在學習該節課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對元素週期表形成的過程進行闡述,讓學生了解每一項化學成果,均是前任不斷努力的結果,是勞動果實。如1829年,德國段柏萊納從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分析,提出了三素組的分類法。1862年,德國邁耶按照元素的原則量,將元素分成六組,在同一縱行中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排列其中。1865年,英國的紐蘭茲基於原子量將當時已有的元素按照順序排列,挖掘出了八音律。1869年,俄國的門捷列夫在對前人成果不斷研究的背景下,發現了元素週期表。元素週期表並不是簡單的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因為其提出的元素表更為繁複且正確,是門捷列夫將近20年的勞動成果。教師在滲透化學史時,可以通過時間表向學生進行闡述,讓學生能夠珍惜現有的一些化學課本中的成果,瞭解這些成果的來之不易,進而達到對勞動教育滲透的目的。

(二)生活和化學的結合,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知

化學和人類的生活聯繫是非常密切的,像日常的衣食住行實際上均和化學息息相關。如住的房子大多數都是採用化工產品,水泥、玻璃等。穿的衣服也基本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滌綸。如果教師能夠將這種枯燥的化學知識,和生活的實際相結合,那麼整個課堂將會變得極其生動且具有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知。比如《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這一內容,需要學生能夠了解合金的概念以及性質,能夠對常見的合金的概念和性質進行明確,對合金的主要組成以及機械性能進行了解,能夠基於生活的實際對金屬材料進行正確選擇,探究金屬材料和人類生活存在的關係。在該節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基於自己的瞭解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瞭解生活中廣泛的金屬材料。在學習完該節課程之後,教師可以佈置習題,如正確選用金屬材料。一個家庭想要對門窗進行裝修,計劃使用的年限是10年,現在可以選擇的材料有鋼板、鋁合金、木材,需要學生在計算、分析的過程中,選出合適的材料,不僅要考慮到其中的外觀、物理化學性質、裝修難度,還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因素。通過這個例子的探究,學生就會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項勞動均是智慧的體現,能夠對每一份工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融入化學實驗,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勞動習慣

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落實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同時通過化學實驗的滲透,還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勞動習慣。因為在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每一項儀器的選擇和操作都必須要有一套標準的步驟,否則就可能導致實驗的失敗,在這個過程中便可以培養學生專心致志的勞動習慣。例如《化學反應和能量》這一內容中,有一個實驗是中和反應熱的測定,在開展該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6人一小組,對該實驗進行探究。比如該實驗需要採用的實驗的工具、實驗的假設、實驗的步驟、實驗的過程、實驗的結果。在未開展實驗之前,整理好思緒,明確實驗所需要的工具和步驟等,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勞動習慣,也可以為後期的實驗奠定基礎。課本中是包含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實驗的步驟和過程的,但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師可設置讓學生自主在班級中探討實驗步驟的環節。同時在實驗結束之後,要求學生對相關的儀器進行洗刷,合理擺放,妥善處理遺棄物。很明顯,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化學實驗不僅是對學生動手和動腦的結合,更是滲透勞動教育的一種體現。

(四)融入化學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

化學是一門和生活聯繫較為緊密的學科,同時其也比較深奧。因為在化學這門課程中存在很多的化學元素、化學方程式、化學的實驗需要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知識架構。但是就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過於注重課本中知識的傳遞,忽略了教師的授人以漁的作用,這也使得學生在化學領域的學習能力較差,很多知識都是靠死記硬背。這就需要教師設置化學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對一系列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同時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例如《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這一節課程,需要學生了解化石燃料屬於比較重要的自然資源,瞭解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探究化石燃料開發及利用的意義。在該節課程結束之後,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帶領學生對塑料製品進行回收,讓學生了解聚乙烯以及聚丙烯和白色污染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對環境進行保護,禁止出現亂丟垃圾的情況。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勞動,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六、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幾個注意點

(一)注重教學主體本位的確立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學生進行教育,要認可學生的可塑性,促進個體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在開展化學教學時,就需要融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收集,對知識進行獲取,培養學生的交流和協作的能力。其次要明確教育的目標,將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教育的宗旨。要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價值觀這三個角度對課程目標體系進行構建,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最後則是要突破原有的封閉式教育,能夠將學科和生活的通道打通,提升化學教學的色彩性。將課程資源在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延伸,對生活中的各個教育資源進行利用,建立開放式的化學教育體系。

(二)注重勞動教育和教學內容的結合

在高中化學中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符合該門課程的特徵。但是有很多的化學教師找不到勞動教育的切入點,這也使得勞動教育在融入時過於生硬,學生無法從中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時,就需要將教學內容和勞動教育內容緊密進行結合,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這樣才能夠構建一個高效的高中化學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三)注重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引導

在化學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比如開展實驗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勞動過程,在進行實驗教學時,很多學生的能力不一,並不能夠真正地把握住實驗需要的器材、實驗的整個過程、實驗的嚴謹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實驗的過程中感受動手和動腦的結合,提升對勞動的正確認知,培養對勞動的尊重以及勞動過程的嚴謹性。

七、結語

在高中化學中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符合化學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徵,也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提升化學教師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具體融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四個途徑進行滲透,分別是融入化學史、將生活和化學進行結合、融入化學實驗以及化學的實踐活動、逐步在化學課堂中將勞動教育進行滲透,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真正踐行新課程改革對於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高質量的高中化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龐定亮.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幾點做法[J].試題與研究,2021(9):48-49.

[2]尹莉娜.淺談高中化學課堂怎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J].新課程,2020(42):26.

[3]張婧.生活化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大學聯考,2020(25):86+88.

[4]宋愛波.基於高中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化學教學設計案例與實踐[D].延吉:延邊大學,2020.

高中化學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教育工作者對於其教育理念逐步產生改進,我們國家對於高中生的全面素質發展教育展開一系列的討論。就高中化學這一門學科而言,化學是與我們生活聯繫最緊密的學科之一,在現實生活中化學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它是由無數的實驗堆積出來的結果無時無刻不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關鍵詞】高中化學;議題性;化學教學

探討高中化學議題性教學,首先要將學生在高中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高中化學的學習內容本質、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之間建立聯繫,綜合多個因素系統考慮,權衡利弊,做以決策,其次就是有意識的將高中化學的知識內容尋求相關證據參與到議題中去。這樣可以讓學生將高中化學知識內容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分析,然後設計出實驗過程並得出結論,加深記憶效果和理解程度,進而能夠使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出整體的高中化學知識框架,形成體系化,面對問題直接搜索使得高中化學不再成為學生困擾的學科。

一、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措施,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我們教師的主體工作就是教書育人、傳授知識,在完成此任務前提之下就是要了解學習是一種不可替代的事項,明確學習的主體永遠是學生,並非教師。部分教師仍舊應用的是傳統“灌輸型”教學方法,忽略了課堂學習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授課,尤其是現代的學生,思想前進,擁有自己的個性。所以我採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措施,不僅可以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把課堂的時間充分留給學生讓其盡情討論,自由表達自己對於本節課堂所學內容的見解和思考,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自行議論題目可行性和概況,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題目內容。還能夠給予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機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可以讓我們教師在溝通的過程中充分觀察與考量,每一個學生對於高中化學知識內容的掌握水平,便於今後的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制定學習計劃,設置課堂問題。

二、注重學生動手實驗,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深入理解

化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充分體現化學,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着緊密的聯繫,就高中化學而言,課本中所得到的實驗結果離不開實驗過程的操作,同時也印證了“實驗室最高法庭”這一句話。化學實驗是一項讓學生極為感興趣的教學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試劑品的各種顏色變化以及散發出來的各種味道,從視覺、嗅覺及聽覺等感官自己找神經中樞,使得學生集中注意力觀察實驗現象。同時,在做每一次實驗中,我們師生一同深入這一課題研究,使題目更為清晰顯著。另外,我國高中生普遍缺乏動手能力和主動思考的自覺性,不少學生只會機械性的記憶知識,而並非真正理解知識,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在每一次進行實驗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感受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效果,使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的邏輯性在學好化學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學習高中化學必修一《焰色反應》這一實驗內容,我將學生帶到實驗室,讓他們自己動手,將實驗用到的鉑絲或鐵絲進行洗、燒、蘸、燒、洗、燒,出現的火焰是黃色則一定存在Na單質,或透過藍色鈷玻璃出現紫色則一定存在K離子。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理解焰色反應,可以是單質,也可以是化合物,它是一種物理性質,既加深學生的記憶能力,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三、注重高中化學知識體系的整合,建立模塊銜接性

在教育工作者研究課本教材的過程中,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將其按照學習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模塊,當然高中化學也不例外。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我首先要搞清楚必修和選修這兩模塊之間存在的關係,還有每一本教材裏面的知識內容和結構體系將所有內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構建知識板塊。其次就是將知識主幹分析並完善的結合成為一個體系,並將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有機銜接,有計劃的實施教學內容,努力讓高中化學知識由難變易,知識點清晰顯現,構建合理的必修與選修知識內容的模塊銜接。例如,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單元《金屬及其化合物》中每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和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是貫穿於整個高中化學的主要章節,在必修二的物質結構和選修模塊都與此內容相關,我與同學討論題目,列出提綱,整合題幹,區別知識之間的聯繫將知識體系整合,建立出金屬銜接整體體系,有助於學生學習高中化學。

四、結束語

以上就是我就高中化學議題性教學內容的研究。每一位科學研究者要設計研究任何一種命題之前,首先要確立一個主題,其次探討此主題是否值得深入研究,這就體現了議題性在科學研究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將議題性應用於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也是對高中生學習化學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張霞。基於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核心概念教學研究[J]。學週刊,2021(08):37-38.

[2]王秀紅。高中化學基於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J]。學週刊,2021(08):117-118.

[3]馬靜。淺析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的有效開展策略[J]。學週刊,2021(08):119-120.

高中化學論文 篇四

摘要:使用化學用語不規範,描述實驗現象不準確,不單單是學生學好化學的障礙,也是學生考試失分的重要原因。影響學生規範能力的因素是多種的,本文主要從教師層面分析,並探究可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規範 化學複習細節

無論大學聯考還是平時測驗,由於化學用語的表達不規範使考生失分的現象十分驚人,如將硫酸鋁鉀的化學式寫成“KAlSO4”;如何檢查某溶液中含有Fe3+ 很多學生是這樣表達:加KSCN溶液;有些化學方程式不配平,條件狀態未註明等等,這些學生明明能知道答案,但卻會而答不全,會而答不對,而導致不必要的失分。大學聯考越來越強調化學用語的規範表達,所以在總複習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化學用語的規範表達。

不少教師認為:學生規範能力的養成關鍵是在新授課中,高三學生已有一定的化學知識,對錯誤也是根深蒂固,再談規範已為時過晚。筆者通過實踐認為:若教師在高三複習課中重視以下幾方面的細節,規範教育將為時不晚。

一、搞統計,作診斷,明重點——符合目的性

俗話説,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從學生的作業,試卷總結出他們哪些方面存在不規範,分析造成不規範的原因,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針對性,而且高三複習時間緊張,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對症下藥,複習課才會更有效。

例如有機化學題答題中的不規範主要表現為:

1,錯別字方面:將酯化反應寫成“脂”化反應,消去反應寫成“消化”反應,羧基寫成“酸”基,苯寫成“笨”,碳碳雙鍵寫成“炭炭”雙鍵等。

2,化學方程式方面:分不清反應是用“=”,“”還是“→”,一般的無機化學反應用“=”,可逆反應,弱酸,弱鹼的電離用“”,有機化學反應用“→”;沒有注意生成物中“↑”和“↓”的正確使用;反應條件寫錯或漏寫,反應漏寫無機“小分子”,酯化反應的生成物漏寫“水”;用分子式代替結構簡式,乙醇脱水生成乙烯,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發現比較典型的錯誤反應式有:

①C2H6OC2H4↑+H2O

②C2H5OHCH2=CH2↑+H2O

③C2H5OH CH2=CH2+H2O

④CH3CH2OHCH2=CH2↑+H2O

⑤CH3CH2OHCH2=CH2

3,有機物結構簡式表達不正確:原子間的連結方式易寫錯位,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等官能團不要簡化,如COOHCH2CH2OH(羧基連接錯),CH2CH2 (少雙鍵);缺氫少氫現象嚴重等。

4,描述實驗現象不全面:如怎樣鑑別分子中有醛基 大多同學回答是,加新制的氫氧化銅(少了具體的操作和現象)。

二,精語言,求規範,給方法——講究示範性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因為教師教書育人,言傳身教,能起到感化學生的作用,學生尊敬老師,常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操作進行實驗,學生就按怎樣的操作來做實驗;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學生就按怎樣的方式進行書寫。因此,為培養學生的規範能力,教師不僅要嚴格要求學生,而且還得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學語言示範化,使學生有樣可學。具體來説有以下做法:

1,教師的語言表達要嚴謹,科學,準確。

教師的語言應具有科學性,啟發性,教育性和藝術性,做到準確,簡練,有條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運用準確,科學的語言表達各種概念,原理和理論。例如“1摩爾水是18克”的説法就不夠科學,而應該説“ 1摩爾水分子的質量是18克”。又如有的教師在説有機分子式時,將“碳”元素讀成英文字母“C”,這種不科學的語言表明,化學教師注意嚴格的化學標準語言表達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在進行實驗操作教學時,教師不僅要作出正確的操作示範,而且同時要用準確規範的化學語言進行表達。例如,不能把“試管”説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餾水”説成“清水”。另外教師必須語言精練,言簡意賅,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如“取少許溶液於潔淨試管中”,焰色反應操作“取潔淨的鉑絲蘸取待測物”。

2,教師在板書時要規範。

①規範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

化學用語是國際統一規定的化學文字,它使用簡便,又能表達確切的科學涵義;它具有形象直觀,詞簡意賅的特點,既抽象,又嚴密。教師要規範使用化學用語,符號,書寫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時筆畫端正,不連筆書寫,注意字母的大小寫;並嚴格要求學生,讓學生受到規範的,嚴格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知識。而不要以為高三學生是無所謂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模仿性是與生俱來的,其模仿能力也是很強的,高三學生也不例外。如在書寫有機結構簡式時,教師為了快速只寫碳鏈:C4H10的同分異構體有C—C—C—C,C—C—C,而學生則在不經意間受到了這種“示範”的影響,在考試中就只寫碳鏈而不配上氫。

②規範,完整寫出解題過程和格式。有些教師對化學習題的解答特別是書寫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高三複習重要是對知識的梳理,教會學生方法和解題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題的過程;要麼嫌麻煩,有意或無意的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

3,建構語言表達的有關模式。

很多情況下,學生已經具備瞭解決問題的知識,卻不能將知識組織起來,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因為學生頭腦中缺乏必要的句法結構,根據語法啟動理論,需要教師幫助他們去建構語言表達的有關模式,給學生提供模仿,學習的範本,突破典型的問題。

例如:怎樣鑑別稀鹽酸和稀硫酸

答案:用試管分別取樣,向試管中分別滴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澱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無明顯現象的是稀鹽酸。

有關物質鑑別的問題的語言表達模式是:

如不這樣強調,學生往往説成: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鋇,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澱,稀鹽酸沒現象;或就回答加氯化鋇。

又如,描述出稀HNO3 與Cu片在燒瓶中反應的現象

答案:Cu片逐漸溶解(固體),表面有氣泡產生(氣體),溶液變為藍色(液體),燒瓶上方出現紅棕色(氣體)。學生往往只寫了其中一方面,教師要強調回答實驗現象通常應從固體,液體,氣體各方面觀察,做到全面規範地表達。

實驗現象描述的表達模式:

溶液:

1,顏色由…變成…

2,液麪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麪差)

3,溶液變混濁

4,生成(產生) …沉澱

5,溶液發生倒吸全

6,產生大量氣泡

7,有氣體從溶液中逸出

8,有液體溢出

語言表達的模式,經過強化以後,被學生掌握,根據語法啟動理論,今後如學生要表達類似的問題,他們會自動生成語法,產生相應的句法結構,組織出合理的句子。

三,創情景,激動機,喚慾望——增強情趣性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要創造各種有利情景,寓教於樂,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採用各種形式加強練習,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訓練,動手寫,動嘴説,以提高説,寫的能力,使學生形成技巧熟練化學用語。

1,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給學生“説”的機會。

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看過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説”在起作用,從理論上講是通過“説”對知識做了“精製”,所以記得牢。因此,教師在複習中可以通過口頭提問,板書口述,轉譯,學生討論等做法,為學生提供“説”的機會,使學生在“説”的同時,提高了語言表達的規範性。

例如,有這樣一個問題:新制氯水為什麼要用棕色瓶保存。

正確的回答是:“防止氯水中的次氯酸見光分解”。而有學生卻這樣回答:“見光分解”。這樣的回答很不具體,很不準確。教師可引導其他學生對其進行評價,然後及時糾正學生在表達過程中不準確或錯誤的地方。

2,迴歸課本,給學生“讀”的機會。

在人們的觀念中只有語文,外語等文科知識需要“讀”,像物理,化學等理科知識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知識的載體——教科書,是教師傳播知識的工具,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它又是學習化學語言很好的範本,通過讀化學書,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學術語,化學習慣用語,積累“化學詞彙”,還可以學習化學語言的表達習慣,表達模式。比如,怎樣描述物質的性質,怎樣敍述實驗操作步驟等。化學用語的知識點,考點幾乎全部出自課本,“年年題不同,歲歲題相似”。

在學生不會,爭議,困惑時,教師引導學生要回歸課本。如濃硫酸沾在皮膚上怎麼辦 先用“毛巾”還是直接“水衝” 人教版化學必修第一冊第130頁倒數第二段,明確指出“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

3,多種渠道,給學生“寫”的機會。

俗話説,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好多教師認為上課時間緊張,練不如講,教師認為講清楚了,學生肯定會了。其實學生只知意思,而不會用學科語言規範表達。教師從嚴要求,營造各種環境,激勵學生多寫,在書寫中總結經驗,形成規範。不但在課堂上要求“寫”,課後要有針對性的練習,在每一次練習或考試後,都要及時反思,及時糾正,究錯,對差錯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錯誤的根源,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回頭進行反思,確保在考試中做到“錯過的不再錯,會做的不失分”。

4,巧用“錯本”,給學生“練”的機會。

錯本,是教師將學生所犯的錯誤摘錄出來的範本。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該資源,可改編成選擇題等形式,作為例題或練習給學生練習,讓學生能深刻認識到錯誤。

例在講PH試紙的使用時,教師結合學生以前練習的錯誤,編了這道題:

測定白醋的PH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少許白醋

B、用玻璃棒蘸取滴在試紙上

C、用玻璃棒蘸取少許白醋滴在PH試紙上

D、先將PH試紙濕潤,用潔淨的玻璃棒蘸取少許白醋滴在PH試紙上

E、用潔淨的玻璃棒蘸取少許白醋滴在PH試紙上,然後與比色卡對照讀數

5,抓本質,提能力,培規範——突出實效性

學生學習化學用語,記憶負擔是較重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化學用語的含義,把符號,圖式與物質的特徵,化學反應發生和現象結合起來,以豐富聯想為線索,減少機械記憶,增加理解記憶,從而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

如裝置氣密性檢查的教學:筆者第一次用“先總結再練習”方法教學。

設問:如何檢查下列裝置的氣密性

於是筆者改變教學方法,即“給出兩種方法——對比分析——總結——應用”。但用同樣的習題,在對比分析上化了較多時間,引導學生思考:影響氣體體積有哪些因素 兩種方法有何共同點 何時檢查 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得出:首先形成密封體系(通過關塞或加水實現,所有的出氣口均要關閉,但只有一頭是“軟”關)然後改變條件(温度或體積),使定量氣體在前後有壓強的改變,在“軟”關一頭產生明顯現象,以達到檢查氣密性的目的;且檢查氣密性均在裝藥品前。這樣學生明白其本質就是利用壓強差,不管是何種裝置,都是這樣的。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圖3,4,5都能輕鬆回答,在以後的練習,考試中,學生都能規範表達,因為他們理解了實質。

細節決定成敗,在倡導“立足於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着眼於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的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所學知識的難度要求普遍降低,但對解題的規範,實際的動手規範等細節方面的要求卻逐步提高。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規範的教學會使學生受益終身,教師應本着嚴謹治學的態度,注重教學各環節的規範性,使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鄒慶根。 化學教師應加強語言文字修。 化學教學。 2006.1

[2] 黃延旭。 規範化學用語 提高學科素質。 河北理科教學研究。 2006.3

[3] 江會照。 從“首因效應”看化學課堂教學的規範性 。化學教學2006 。8

[4]彭輝。 中學化學語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07.7

高中化學論文 篇五

摘要:化學計算類問題是大學聯考化學試題中的重要題型,是考查學生對高中化學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研究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解題障礙,對於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和化學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計算類問題;解題障礙;高中化學

化學計算類問題是大學聯考化學試題中的重要題型,是考查學生對高中化學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高中化學教學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應用能力,將簡單的運算融入到具體主題單元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學計算問題就是落實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要求的重要體現,是檢測學生深入瞭解化學知識情況的重要途徑。

一、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概述

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在化學學科教學中需要掌握的一項必備技能。它將化學知識中的“物質”與數學學科中的“定量化”聯繫起來,與其他的化學問題有着明顯的區別。從本質上來説,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就是以定量化手段來考查學生對高中化學知識掌握情況。相反,藉助化學計算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物質變化規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整體上來看,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設計的基點在於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繫,學生想要順利的完成解題,需要對相關的概念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理解題目進行正確的解答。相反,通過定量化的計算,還能夠輔助學生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認識。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與數學計算相融合,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要理清其中的量的關係,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在審題初期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審題能力,能夠理清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在表徵階段,需要學生能夠正確地對題目中涉及到的化學符號、化學語言和化學圖式做出正確的表徵;在列式解題階段,需要學生能夠應用正確的公式完成解題;在檢驗階段,需要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反思能力,能夠及時回顧解題方法應用是否正確,計算過程是否準確。因此,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的解題過程不僅是一個考查學生化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過程,還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過程。

二、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常用解題方法

在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中,解題方法有很多,常見的解題方主要有以下幾種:差量法、守恆法、極端假設法、平均值、關係式、公式法和圖解分析法等。差量法主要應用於有關剩餘物和氣體成分的計算類問題中,是通過把尋找反應前後某種差量和造成這種差量的實質及其關係,進而列出比例式進行求解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理論差量”和“實際差量”兩種情況,此處的差量主要包括質量差、體積差、壓強差等,其實質就是數學教學中的“等比定理”。守恆法主要應用於題目中藴含守恆關係的問題中,核心思想就是根據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電荷守恆、氧化還原反應中的的是電子守恆等關係,設立條件未知數,進而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這是化學計算類問題中較為常用的解題方法之一。平均值法主要應用於缺少數據的混合物的判斷中(混合物是兩組分且需要滿足相應的混合計算規律),是根據兩種或者多種物質的某一平均值來推斷物質的範圍的解題方法,其主要包括平均摩爾質量法、平均碳原子法、平均氫原子法和平均分子式法等。公式法主要應用於解決關於溶液和化學反應速率相關問題的計算,其主要就是通過化學原理和化學定律總結出的一般公式解題的一種方法,是化學概念原理的一種數學表達方式。圖像分析法主要應用於化學平衡、物質的量方面的計算,是學生通過閲讀題意,根據所學的知識作圖求解的一種解題方法,其本質就是藉助圖形來表示化學反應原理和物質之間數量變化的情況,主要包括數據分析法、抽象圖示法和平衡圖像法等。

三、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解題存在的障礙分析

1。審題方面存在的障礙

審題是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順利解決的保障和前提,審題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導致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存在障礙的重要因素。首先,學生的審題意識不強,他們不願意花費過多的時間放在審題上,最常見的就是通讀一遍問題就開始下手,無法完整的挖掘出題目中藴含的隱藏條件。其主要表現為旋風式的讀題,拿到題目以後囫圇吞棗式的掃一遍題目就開始解題,導致漏掉部分關鍵信息,從而導致解題錯誤。另外,審題方法不當和審題信心不足也是導致審題問題的重要因素。很多學生在審題過程中不能夠抓住關鍵詞,僅僅是停留在單純的讀題和思考上,不能夠利用紙筆將題目展開分析,這樣審題的結果就是提取的信息較為有限,一旦出現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就會導致審題錯誤。還有部分學生缺乏審題信心,一遇到題幹信息較長的題目就開始出現牴觸情緒,還沒開始分析題目條件就開始打退堂鼓,但實際上這類題型則是“紙老虎”。

2。思維方面存在的障礙

首先,部分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完善,無法將面對的問題同化為原來所接觸過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他們拿到題目以後找不思路,有的問題剛剛做過,並且講解過,但是依然會出現“斷片”的情況。其次,部分學生定量思維欠缺,不能夠從定量的角度來把握物質及其反應之間的關係,這就導致學生對於化學知識的學習,僅僅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階段,不能夠藉助其中的數量關係來預測物質結構及性質,這就給學生的問題分析帶來的障礙。例如,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學生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去認識化學反應,並且能夠從微觀粒子的角度去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但是讓學生從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分子、離子)和相對大小的定量的角度去理解難度就較大。第三,部分學生元認知缺失,在面對新問題時,雖然具備瞭解決問題的的相關知識,説那是不能夠確定自己的解題方案。即使能夠快速的找出一種解題方案,也不能夠確定是否能夠順利完成解題。第四,思維定式影響學生的解題思路,當學生解決具體的化學計算類問題時,常常會用已經定型化了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依然機械套用以前的解題模式,進而導致解題失敗。主要表現為麻痺大意,忽略問題細節線索,這主要與“題海戰術”有關;部分學生一看到見過的術語就會套用相對應的公式,不管是否合適就開始解題,更有甚者只能夠進行順向思維,不能夠進行逆向思維,這些都是思維定式導致的思維固着。

3。知識方面存在的障礙

化學計算類問題是化學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想要順利進行求解,掌握紮實的知識基礎和熟練地解題技巧是保障。部分學生知識基礎掌握不夠牢固,導致在計算類問題的解題中存在問題。例如,部分學生腦海中的化學知識是零散無序的,並沒有形成完整的認知系統,當在解題過程中需要提取的時候,就會出現提取失敗的情況,進而導致在解題過程中不能夠應用相應的化學知識。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這樣一羣學生,他們時常會抱怨“這麼簡單的問題,當時怎麼沒有想起來呢?”這就是知識記憶不牢固的結果。

四、高中化學計算類問題障礙的矯正策略

1。審題方面存在的障礙矯正策略

首先,要強化學生的審題訓練,對於那些一看到問題就退縮的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問題分析,尋找解題突破口,讓他們認識到審題在整個解題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教育學生拿到問題後不要盲目的去作答,要多想一想,引導他們養成邊讀題邊思考的習慣。另外,教師再進行例題講解的時候,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全面分析問題,引導學生理清問題中各個條件之間的聯繫,教授學生尋找隱含條件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2。思維方面存在的障礙矯正策略

首先,藉助認知衝突,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認知體系。例如,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可以利用化學規律的適用條件來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整理思路,進行知識構建,進而優化學生的認知。另外,教師還可以藉助化學計算題中的“特例”來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認知進行轉換和擴展,使原有的認知體系得到完善,甚至得到重建。其次,藉助變式訓練,增加思維的深度。藉助變式訓練,能夠避免大量練習題給學生帶來的思維定式的影響,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3。知識方面存在的障礙矯正策略

教授學生靈活應用記憶策略,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某一化學概念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複述策略,讓學生在學習了物質的量濃度概念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描述這一概念,加深學生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楊玉琴.化學計算的學科本質及其教學[J].化學教學,2013(10):6.

[2]吳良根.化學事實性知識教學中的記憶策略及其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2(11):78.

高中化學論文 篇六

摘要:化學課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化學史。為了提高高中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化學史的教育。在化學史中,科學家的研究故事感人至深,化學史包含了很多教學哲理,對高中學生學習化學具有促進作用和深遠影響。教師運用化學史開展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儲備,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嚴謹思維品質。因此,化學史的運用是落實核心素養的前提。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史;運用價值;運用方法

化學史簡單來講就是化學發展的歷史,它記錄了化學學科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古代到當代的發展過程。化學史教學,能使學生從宏觀角度思考化學規律以及研究化學的方法,而不是將眼光侷限在某一個化學板塊或者化學領域上,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化學史的教學價值與意義

1、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儲備

化學史作為記錄化學發展過程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向學生展現並揭示化學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階段與過程,這些都有利於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儲備。化學作為一門理工學科,包含了各種原理、符號、公式和數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化學是一門嚴肅的學科。實際上,化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繫比較緊密的學科,如果學生仔細觀察,就會在生活中找到化學的影子,而化學史就是將化學成果的研究過程記錄下來。教師運用化學史進行教學,一方面,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化學的認知與瞭解;另一方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2、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在學習化學史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化學家擅於觀察與發現,敢於假設與猜想,小心求證與總結,這是創造性思維、創新性思維、邏輯性思維的結晶。在探究之路上,化學家遇到了許多挫折與挑戰,但他們不懼困難,勇往直前,這些都是科學探究、科學發展的寫照。學生可以從中領悟到什麼是科學探究精神,如何增強科學探究精神。此外,化學史既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又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學生學會辨別真偽。比如,受高中生歡迎的微博、微信、小紅書等APP,其中存在着一些偽科學的內容,如果學生具備科學探究精神,就不會輕易地相信、模仿甚至傳播虛假內容,而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3、提升學生的嚴謹思維品質

學生從教材中學到的化學知識,都是化學家智慧的結晶。教材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結論、一個成果,但學生在採摘“果實”時也應該知道這一“果實”是怎麼來的,化學家是經過了怎樣的探究而一步步研究出來的。如果學生能夠對化學知識有一個較為完整、全面的認識,就會降低思維的侷限性與片面性,避免“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只有通曉化學知識背後的原理,才能做到舉一反三,進行推理論證。因此,學習化學史有利於學生養成嚴謹的思維品質。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化學史的方法

1、以知識為話題補充內容

高中化學教材中並沒有用專門的章節與篇幅來介紹化學史,為了使化學史內容更加自然地融入教學,教師可以以知識為話題來補充教材內容。以“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節內容為例,這一章節介紹了金屬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在相關實驗中,燃燒實驗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實驗類型。化學史中有一個關於“燃素説的影響”,當時人們發現,緻密的金屬煅燒後得到的煅灰較多,但很疏鬆,這給人們帶來了疑惑,即金屬在煅燒的過程中,伴隨着火焰的升騰,肯定有什麼東西也隨之消失了,否則無法解釋這一現象。這個疑問一直伴隨着冶金工業的發展,在冶金工業發展到較穩定的階段後,人們便渴望打開這個“祕密盒子”——燃燒現象的本質是什麼。1723年,德國哈雷大學的醫學與藥理學教授施塔爾在著作《化學基礎》中提出,燃素存在於一切可燃物中,並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出來,同時發光發熱。後來,其他化學家在探究與實踐中雖然證明了“燃素説”這一原理的錯誤性,但是他們通過大量的實驗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其中的很多觀點也為近現代化學思維的形式奠定了基礎,如置放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因此,教師在“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節內容的備課中,可以將化學史巧妙地引入其中,與學生學習過的置換反應以及氧化還原反應相結合,讓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科學的發展過程。

2、以人物為對象探究事件

化學史的發展離不開眾多化學家的努力。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化學人物作為討論對象,引導學生學習化學史。比如,學生在進入高中後,最開始學習“從實驗學化學”這部分內容,其中涉及“阿伏伽德羅定律及其推論”的知識點,它是以意大利物理學家、化學家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來命名的,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點時,可以以阿伏伽德羅作為討論對象,為學生講解與之相關的化學史。阿伏伽德羅的貢獻是:在1811年,他提出了一種分子假説(後來被定義為阿伏伽德羅定律)。其實,當時在化學界享有權威並被認可的是另一名化學家提出的“電化學學説”。直到1860年,阿伏伽德羅假説才被普遍接受,並將其定義為阿伏伽德羅定律,這一定律對原子量的測定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從時間點來看,阿伏伽德羅定律從1811年提出到1860年被認可,在這近50年的時間裏,阿伏伽德羅從最開始遭到質疑與不信任,到慢慢被一小部分人認可,再到被大部分人用於指導其他科學研究,直到最後真正被定義,這一過程雖然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但卻體現了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執着、堅持與追求,這種科學精神是非常值得學生學習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查閲與阿伏伽德羅相關的資料,與教師、同學一起交流、討論。

3、以發展為主題思考過程

在高中化學中可供教師參考的運用化學史的方法,就是以化學發展為主題進行過程思考。比如,對於阿伏伽德羅定律,當時化學界普遍認同的是另一種學説,且這種學説也享有很高的權威。為什麼這種學説後來被驗證為不正確的學説,而在當時卻被認為是正確的呢?面對權威,科學家為什麼不懼權威,不盲從權威,而相信自己的判斷,並大膽做出嘗試呢?再比如,“燃素説”,雖然後來也被驗證是錯誤的,但是當時對其他領域的確起到了正面影響,我們該如何客觀地評價這些“後來被驗證為錯誤”的理論與學説呢?同樣,站在發展的角度上看,我們現在認為是權威的、正確的理論與學説,會不會在若干年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呢?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科學發展的過程?對於科學結論,我們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呢?科學精神的完整內涵有哪些?通過對化學發展過程的思考與探究,教師應引導學生深挖科學精神的本質,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結語

學習並瞭解化學史的過程,就像重新回到化學史發展的初始階段,與歷代科學家一起經歷化學的發展。這個過程既有碩果累累的閃耀之光,又有艱難歷程的黑暗瞬間;既有科學嚴謹的化學家精神,又有造福世界的美好追求。學生學習化學史,不僅能在思維拓展、知識儲備上有所獲益,還能在求學問路、終身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在探究問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啟發。為了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化學史的教學價值,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以知識為話題,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以人物為對象,對其事蹟進行分析;以發展為主題,對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學習化學史的過程中掌握學科知識,提升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孟獻華。基於化學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1.

[2]金晨。基於化學史的科學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化學教與學,2019(5)。

高中化學論文 篇七

摘要: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教學要整合教材的內容,以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化學為切入點,減小高中化學知識教授的難度,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學的方式分析化學重難點知識。因此,教師要掌握教材的使用要點,正確的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教育價值,對此,本文以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為例,首先分析了其教材內容的優劣勢,並對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蘇教版教材;有效使用方法;高中化學

高中是學生學習及發展的黃金時期,在該階段化學開始逐步的朝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所以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尤為重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靈活地使用教材,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好地提升整體化學專門學科的教學效果,豐富學生化學知識的儲備量,明確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的優缺點,深入探究教材的有效使用方式,才能發揮出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教學的獨特優勢。

一、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內容的優劣勢

1。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內容的優勢

實驗是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尤為重要的板塊,且其在編撰的過程中也會將重心投入到實驗內容方面,會詳盡的論述實驗相關的步驟以及過程等。教師藉助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可以更好地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去參與到化學實驗活動當中,調動學生的感官感受,學生可以親身實踐,直接接觸化學知識,感知化學知識的魅力,加深該化學課堂知識的印象,深入地瞭解該模塊知識。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教師要利用化學實驗,明確學生的主體課堂地位,這樣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才會越來越強。此外,這類教材內容編撰的創新性也會比較強,其所編寫的內容理解難度比較小,語言較為簡捷且通俗易懂,所以學生會較好的利用化學教材。教師在應用這一教材講解化學知識時也夠更加的便捷,把多種類型的知識內容相整合,也可以將其內容分別投入到不同的板塊內,有針對性的開展化學知識講解工作,讓學生掌握相對應的化學知識學習方式,豐富學生學習體驗感受。

2。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內容的劣勢

在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實驗問題的內容較少,並且其所設計的化學實驗內容並不能較好的貼合高中學生的實際生活,這就使得學生在使用其所掌握的化學知識時,並不能抓住其知識點的重心,也無法瞭解化學實驗組織的意義。比如,在講解“氯氣的性質”這一知識點時,其設計的實驗內容會把玻璃棉放置到集氣瓶當中,之後再投放兩小塊鈉,將氯氣導入到其中,讓學生觀察這一化學實驗所產生的現象。但是在實際開展化學實驗時,依照教材的步驟,循序漸進的開展實驗,其所表現的化學反應會比較微弱,學生並不能較為直觀地觀察出實驗的變化,這就使得學生在參與實驗學習活動時的興趣逐漸的變差。另外,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對比,該版本教材中所設計的化學實驗操作難度會比較高,其並沒有綜合考慮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一些化學實驗的設計步驟較為繁雜,實驗操作的難度也會比較高,這就會使得學生學習該模塊知識的心情過為焦躁、緊張,無法較為深刻地理解其知識,同時教師講解知識的難度也會比較大。

二、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

1。二次開發教材

教師在講解化學知識時,不能單一性的完全憑藉教材教學,而是要結合具體的教學狀況,合理地選用教材的內容。例如,若班級當中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化學能力,同時掌握了相應的學習經驗,那麼教師在應用這一教材講解化學知識時,就應當分析其實際的教學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使得其所講解的化學知識內容以及方式更加適合班級內的學生,發揮出教材應有的價值及成效。並且在使用教材時,教師要費一定的心思去研究如何高效地使用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確保其應用方式的有效性,二次開發教材,讓“教材”能夠轉變為“學材”,切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化學學科結構。使得學生可以正確地分析自身已經掌握的化學知識結構,完善自身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讓學生閲讀化學教材的內容,通過閲讀的方式,找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針對一些不符合實際的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師要科學地使用教材,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選擇較為典型的化學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在選擇化學實驗時,需要選擇化學反應較為明顯的實驗,同時要保障其實驗操作的安全性、簡單性,通過開展化學實驗教學工作,讓學生學習化學知識自信心變得更強。

2。合理地設置提問

提問始終是教師在講解化學知識時較為青睞的一類教學方式,這是因為提問能夠讓學生自主的思考並探索其知識點,同時學生學習其模塊知識的慾望也會更加的強烈,所以教師要明確課堂提問的方式,合理地使用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讓學生能夠探索有效的文體,教師和學生也能夠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同時讓其相互瞭解。在以往的化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式過於固化,且十分的生硬,為了能夠更好的使用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教師要儘可能地優化實際提問形式,設置預習任務,讓學生能夠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探索和研究,找出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在課堂上設置教學問題,提問學生相關的內容,這樣會更好地瞭解學生預習狀況,適時的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新課程當中的化學知識點。藉助這些化學問題,讓學生在小組當中思考並探討,可以使用積分制度,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利用這種良性競爭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不管是在預習環節,還是在複習環節,都必須要科學合理地使用高中化學教材,以教材的知識內容為出發點,有針對性地提問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夠認識到教材在學習中所佔據的地位,從而正確的使用這部分教材。教師也要利用這一教學方式,瞭解學生的學習訴求,讓學生能夠進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品質,將化學實驗在科學探究能力當中的引領效應更好地發揮出來。

3。驗證實驗科學性

化學這門學科始終會以實驗為核心,所以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時,教師不但需要分析該門學科的特徵,創建出更為多元化的科學探究活動,同時還需要將化學實驗在化學課當中所佔據的核心地位更好地發揮出來,促進學生實踐及創新精神的發展。化學實驗可以檢驗學生的觀察以及實踐製作等能力,由於這些化學實驗內容有所不同,所以其所設定的評價目標也應當多樣化,結合實驗的類別,選擇相對應的評價以及實驗驗證方式。比如,在講解證明“氫氧化鐵膠體能夠淨化渾濁的水”這一實驗時,教師在進行課堂演示的過程中,由於一節化學課的時間有限,所以並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看出明顯的淨水效果,這就會使得這類演示實驗完全失去了教學的價值,所以教師要結合理論知識及實踐教學,合理地安排這一實驗教學活動,提前進行實驗的科學性驗證,讓其在講解其實驗知識時能夠更好地説服學生。

4。初高中銜接教學

首先,要做好知識的知識點的銜接。將化學基礎技能投入到化學實踐活動當中,同時明確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連接點,拓展深化知識點,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比如,在講解“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知識時,這節知識能夠將國中和高中的知識較好地銜接在一起,且該節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講解該知識時,教師如果直接以元素得失電子為教學的切入點,那麼其就會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脱離,所以教師應當站在得氧失氧的立場上,幫助學生構建該知識的概念,這樣學生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其知識點,防止學生產生畏難的心理情緒。用其已經掌握的知識作鋪墊,引導學生輕鬆地學習該模塊的知識,讓學生自主去預習,通過探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正確的標註出化學式當中任意元素的化合價。其次,是教法的銜接。教師要確定學生所需要複習的內容,幫助學生構建化學知識體系,一同編制複習計劃,其計劃要有助於學生初高中化學知識點的銜接,讓高中化學知識能夠更加的深入。教師還需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使用更為豐富的教學對策,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更加的濃郁,同時讓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獨立化的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精神。最後,要進行學法方面的銜接。高度重視初高中教材銜接方面的問題,這樣才會使得整體高中化學教學活動開展的更加高效、科學。教師要正確地認知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的優缺點,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讓學生能夠掌握更為豐富的化學知識,端正化學知識的學習習慣,同時提高學生化學素養水平,給學生日後的發展做鋪墊。此外,教師還應當勇於嘗試、創新整合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的內容,做好教學銜接等各方面的工作,讓學生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變得更加的濃郁。

參考文獻:

[1]宗磊.蘇教版高中化學課程中拓展型知識的應用方法[J].新智慧,2020(03):122-123.

[2]屠藴秋.基於蘇教版高中化學的微課設計及實踐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0(18):65.

[3]楊道靜.蘇教版高中化學“問題解決”欄目的認知方法和教學構建[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5(15):60-61.

[4]張瑩.簡析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實驗教學的關鍵[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10):08-09.

[5]湯亞蘭.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的科學方法體系[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11):133.

高中化學論文 篇八

【摘要】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隨着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勞動教育也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不少高中生勞動意識淡薄,不願吃苦,怕累怕髒,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加強中學生勞動教育迫在眉睫,筆者積極創新勞動教育方式,拓展勞動教育途徑,探索在高中化學教學和知識應用實踐中融入勞動教育,並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勞動教育;實踐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着人民羣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文明素質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校園內卻出現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現象,如隨意倒掉飯菜,往乾淨的地面亂丟果皮紙屑等;勞動意識淡薄,如不想參加勞動,逃避必要的勞動等;勞動技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如不會洗碗,不會洗衣物的現象在學生羣體中普遍存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勞動教育的偏失,因為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不捨得孩子從事勞動,甚至是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家長都大包大攬,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最重要,這種重知識輕勞動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勞動機會減少;另一方面是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改變了傳統勞動模式,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自動洗衣機、洗鞋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飛入平常百姓家,隨着網絡購物、外賣的興起,導致學生認為以後人們基本上就不需要勞動了,有智能機器人和錢就可以了;還有一方面就是許多學校在管理中引進了物業管理概念,隨着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家對學校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很多學校都引入物業管理模式,學校的公共衞生、管理、活動組織等全部委託社會物業管理機構全權負責,唯一能讓學生有機會勞動的就是校內包乾區、教室和宿舍的日常衞生保潔。在2019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四最”(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教育的主要陣地,必須堅定不移地對學生加強勞動教育、提高勞動意識、增強勞動精神、培養勞動技能,激勵廣大學生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可行性

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在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的同時,其他課程、其他活動也要結合學科特點、活動特徵,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確保勞動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化學研究過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細化的實驗操作,來獲取實驗現象、實驗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許多化學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研究者的反覆實驗和論證才能獲得。化學實驗在實施過程中本質上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每個實驗操作都必須嚴格按照實驗要求和規程來完成,每個實驗方案的確定都必須由實驗者進行多次的探究和試驗,在這個過程中,會多次出現實驗的現象和數據不理想,甚至實驗失敗。但是,通過化學實驗反覆操作的磨練,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科學的勞動方法和堅韌的勞動品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勞動教育,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途徑

(一)在追溯化學史中融入勞動教育

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化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理論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學家辛勤勞動的結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學史話”欄目素材對中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據筆者統計,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設置有“化學史話”欄目的共有11處,其中《化學1》有2處,《化學2》有1處,《有機化學基礎》有4處,《物質結構與性質》有4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其中3處涉及到化學家維勒。案例1:在進行有機化學基礎中《有機化學發展與應用》授課時,介紹化學家維勒通過蒸發氰酸銨水溶液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序幕。案例2:在進行物質結構和性質中《金屬晶體》授課時,筆者向學生介紹了人類對晶體結構認識的歷程,在17世紀,物理學家惠更斯發現了礦石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索,他猜想晶體的規則幾何外形是因為構成晶體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後來,在德國物理學家勞厄猜想晶體是能衍射X射線的三維光柵,之後勞厄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和論證,終於在1912年獲取了晶體的X射線衍射圖,從而揭示了構成晶體微粒的排序方式,也證實了惠更斯的猜想,這在固體物理學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勞厄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正是無數科學家背後的辛勤勞動,才有今天化學學科的不斷髮展,可以説,一部化學發明史就是貫穿着無數化學家犧性精神、創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勞動史。每一項發明創造,化學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勞動,通過辛勤勞動,化學家創造了促進人類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勞動成果,像這樣在追溯化學史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可謂是“潤物細無聲”,同學們紛紛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靠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我們一定要勤奮學習,艱苦奮鬥,將來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

課堂教學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而教材是教學施教和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化學教材內容中的“勞動教育”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勞動教育方式。筆者從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選取了部分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滲透勞動教育的嘗試。案例1:《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課前讓學生觀看電影《少年侯德榜》,網絡檢索侯德榜的成長事蹟和“侯氏制鹼法”的發明過程。課堂上在講授由氯化鈉製備碳酸鈉的實驗原理時,讓學生來介紹侯德榜的生平,與同學們分享侯德榜的艱難制鹼過程,最後由教師進行歸納與點評:通過了解侯氏制鹼法的發明過程和侯德榜的成長事蹟,我們不僅要掌握碳酸鈉的工業製法,特別是要學習侯德榜的艱苦奮鬥的勞動品質、愛崗敬業的勞動精神、嚴肅認真的勞動態度。絲綢是中國的特產,正是古代人民的辛勤勞動,才開啟了絲綢之路。案例2:《蛋白質》,蠶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以蠶絲絲綢的生產工藝引入新課,而“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勞動者帶來了大規模的就業崗位,這些勞動者用青春和奉獻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課的結尾,介紹我國化學家不斷探索合成條件和改進生產路線,於1965年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不就是科學家辛勤勞動的成果嗎?

(三)在化學知識應用中融入勞動教育

化學知識的掌握包含三個環節:理解、鞏固和應用。化學知識應用的過程就是一個勞動的過程,因此在化學知識應用滲透勞動教育順理成章。案例3:在講授完化學1中《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後,佈置家庭勞動體驗活動,應用所學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和用途的化學知識,體驗用熱的純鹼溶液去清洗家中廚房的油煙機,用含有小蘇打的發酵粉去做麪食。案例4:在學習完化學2《酯油脂》後,佈置家庭實驗:用植物油,如橄欖油制手工肥皂,並用製得的肥皂去清洗自己的衣物。在下次的化學課堂上筆者請部分學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製得的肥皂,並舉辦一次最美的手工肥皂評選比賽,同學們紛紛表示,原來化學這麼有趣,生活是如此的簡單美好,我愛化學,我愛勞動,這樣的教育形式深受學生熱愛和追捧,貼近生活的化學知識應用實踐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化學知識,通過知識應用實踐體會了勞動的快樂,切身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和父母的艱辛,並懂得了感恩父母。綜上,加強新時代中學生勞動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高中化學教師要努力拓展勞動教育途徑,創新勞動教育方式,積極探索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培養高中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快樂,感受勞動的價值,養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愛生活的優秀品質。

高中化學論文 篇九

摘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培育是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此維度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以為新課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調。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嚴格以2017年版化學課程標準為依據,建立知識鏈接,夯實學生的化學知識理論基礎;創設更加豐富的化學學習情境,增強學生的化學學習體驗;儘可能地完善評價機制,促進教學行為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於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了界定,據此引導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朝着核心素養的方向發展。高中化學教學具有“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維度的核心素養內容。“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作為核心素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了解、認識、解決化學常見問題的基礎,每年的大學聯考試題也常常圍繞該核心素養來考查學生。為此,高中化學教師需要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落實學科素養的培養。

一、建立知識鏈接,夯實基礎理論學習

高中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必須要更加深入,如果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較低,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相同理論情境下條件如果隱蔽,就會出現各種錯誤,這是化學基本理論內涵掌握不到位的集中體現,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很難實現“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滲透。在學習對應化學概念時,教師可以以學習遷移的方式來進行,高中化學零散知識較多,學生學習起來如果沒有一定的系統性就會很吃力。例如,學習“物質的量”這一概念時,它是高中化學的基礎,阿伏加德羅常數是歷年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之前學生學習的長度或者質量等物理量作為參考,使學生意識到物質的量就是一種物理量,用NA來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判斷和計算一定量的物質所含微粒數的多少。由此,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形成密切的聯繫,學生此時的認知也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意識到這些量都是物理量,實現了新知識和舊知識的全面整合和歸結,對物理量的認知更加深刻。當然,教師還可以採取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方式對化學概念進行詮釋,這樣的基礎知識學習有探究性的意味,對於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是有利的。再如,以“離子反應”這一概念的學習為例,教師可以使用演繹推理的方式,鼓勵學生從電解質電離的角度對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過程進行深入理解,這樣學生就能更快地理解電離的概念。此過程將概念與情境融合了起來,是知識鏈接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化學中,這類問題與實際聯繫較為緊密,當前的新大學聯考題型多樣,但基本都是對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測試,教師在平時複習時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應試能力。教師的課堂教學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找到知識鏈接的切入點,實現理論知識學習過程的優化設計,鼓勵學生以科學探究模式、分組探討方式、遷移類比方式、演繹歸納方式進行基礎概念的學習。當高中學生對基礎概念有了深刻的認知,自然能夠更快地理解“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深刻內涵。

二、創設豐富情境,形成良好基本觀念

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是學生“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鍛鍊的前提和基礎。但在實際的高中化學教育教學中,灌輸式教學模式依然存在,學生習慣於等待教師告訴自己解答問題的思路,而不是主動探究,一旦這種科學探究的習慣沒有養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培養就處於“無米之炊”的狀態。為此,教師要構建更加多元化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在教學中滲透“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例如,以“鋁和鋁的重要化合物”這一知識點的學習為例,其教學流程為首先使用多媒體圖片展現閃亮的藍寶石或者紅寶石,在學生觀察時設置問題進行引導:這些藍寶石或紅寶石是由什麼成分構成的?它們有怎樣的化學性質?然後引入Al2O3(氧化鋁),鼓勵學生想一想:生活中的鋁製餐具不能用來存放或者蒸煮酸性或者鹼性食物,這是為什麼呢?由此引導學生進入生活化的情景中。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對應的實驗探究任務,主要是Al2O3與酸和鹼發生反應的實驗,構建實踐性情境,鼓勵學生在實驗對象變化的過程中,思考兩性氧化物的化學性質:既可以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又可以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接着教師鼓勵學生使用對應的化學藥品來進行探索,彙報對應的結果,使學生初步瞭解氫氧化鋁的性質。最後教師播放斯達舒的廣告視頻,為學生展現斯達舒膠囊的説明書,繼而使學生意識到其主要成分也是兩性氫氧化物。上述情境創設得比較多,探究性很強,在獲得一個結論後,教師很快引導學生進入知識認知的矛盾點,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式,使用實驗進行探究,直到獲得對應的結論。學生在層次遞進的探究格局中,不斷強化對知識的認知,“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得到了良好的鍛鍊。由此足以證明,情境創設法在高中學生化學核心素養培育中的價值。

三、完善評價機制,推動教學行為優化

在高中化學學科中,“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這對於引導實際高中化學教學朝着更加優化的方向發展至關重要。首先,在學習對應課程知識點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將“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滲透其中;接着,在佈局對應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策略時,教師要思考這是否有利於“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培養;最後,在課程結束後,教師要反思實際“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鍛鍊的效果如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以不同條件下的物質與相關屬性參數之間的關係探究為例,純水在25攝氏度的條件下,pH一定大於在80攝氏度條件下純水的pH,這樣的題設考查的就是純水pH與温度變化之間的關係,如果學生對這樣的變化沒有清晰的認知,就可能在這樣的題設情境中出現失誤。教師在發現學生在這種判斷題上出現錯誤之後,就明白學生此知識板塊中的變化意識並沒有得到樹立,此時教師就需要採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改善,引導學生以實驗探究的方式去測試對應的pH,由此更加深刻地理解pH與温度之間的關係。在這樣有針對性的探究中,學生開始意識到變化是無處不在的,條件的變化會引起內部的變化,也就是説宏觀現象和內隱的微觀變化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而化學學科就是關注這種變化現象的學科,因此,學生要學會以變化的視角去審視各種現象,並不斷探求其中的規律。教學評價對於教師來説就是反思上一堂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依靠對應的測試瞭解學生“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培育情況,並據此創設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改變之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缺陷,這就是教學評價機制構建的價值所在。綜上所述,高中化學“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鍛鍊,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的,高中學生要在更加理想的化學知識體驗、化學知識探究、化學問題解決、化學實驗操作中去認識變化和平衡,這對於實現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至關重要。作為高中化學教師,在高中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要考量多個能力培養的訴求,不僅要關注交互性還要關注獨特性,繼而制訂更加有效的高中化學教育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王后雄。基於“素養為本”的高中化學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J]。中國考試,2018(1)。

[2]吳星。對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認識[J]。化學教學,2017(5)。

[3]蘭萍秀。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核心概念教學——以“化學平衡”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2)。

高中化學論文 篇十

摘要: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化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以及參與化學課堂與實驗課程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在抽象思維、化學思維方面的能力。本文簡要分析了高中化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期望能為相關化學教學人員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在教育改革逐漸推進與發展的大環境下,基於化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特點,高中化學教師在化學課堂上更多地聯繫生活中的各種元素,為學生營造熟悉、輕鬆的化學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參與化學課堂以及實踐的興趣,使其能夠將自身所學的化學知識靈活應用於生活,提升化學學習的效率。

一、在高中化學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將化學知識具體地加以呈現,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高中化學課程當中的理論內容較為抽象,其中的知識內容複雜多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到難以理解。在教育改革的影響下,僅僅利用教材當中的理論內容增強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高中化學教師需要更多地向學生提出與生活相關的現實問題,促使學生在生活當中的實踐能力和化學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具備良好的化學學習能力與素養。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能夠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將化學課程當中的抽象內容通過具體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現,增強化學課堂的活躍性、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能夠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內容與原理,在頭腦中形成生活與化學之間的鏈條,使其能夠自然、靈活地應用化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全方位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增強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育與生活,從本質上來講有着極為緊密的關聯性。生活是開展教育活動的源頭以及根本目標。開展高中化學教育活動,並不是將化學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當中,強硬地讓學生對化學公式、原理以及概念等內容進行記憶,而是讓學生將化學知識在頭腦中慢慢消化,使學生能夠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在化學課堂上所處的被動地位,主動分析化學現象,探索化學原理,在實際生活當中觀察事物的化學性質與反應,合理應用化學知識。生活化教學模式與化學課程的逐步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對化學知識當中的生活元素進行了細化分析,提升了學生在思維方面的活躍性,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索

1、將生活作為開展化學教學工作的立足點,對化學課程內容進行充實與優化。高中化學課程內容具備一定的綜合性,涉及許多領域的知識,其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內容較為繁雜,並且與實際生活當中的事物、現象有着緊密的關聯。基於此,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將生活中的事物與現象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立足點,對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化學素材進行細緻挖掘,並將其與教學環節、教學方案進行融合,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識脈絡與框架,改變以往“重知識,輕實踐”的化學教育模式,打破化學教材內容對學生思維的侷限性,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參與化學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通過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化特點的化學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化學現象、化學知識的求知與探究慾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化學課堂與實踐,從而有效優化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例如,高中化學教師在講解關於“乙醇”的知識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與乙醇相關的物體圖片,如白酒、香精、燃料等,使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乙醇與生活之間存在的關聯性,並提出相應的問題:“乙醇的分子式為C2H6O,同學們依照價鍵原理推理一下,它的分子結構是怎樣的呢?”通過為學生設立相應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專注力,將與乙醇相關的化學知識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入課堂。之後,教師可以聯繫生活中常見的乙醇產品與用途,引導學生表達自身對此種物質的認識,以及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乙醇產品。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充滿興趣,還可以獲得優質的教學效果,實現對化學課程內容的豐富與細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2、引導學生在化學課堂上進行生活經驗方面的遷移,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化學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統性,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時,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內容,而是要逐步對化學課程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索。基於此,高中化學教師需要仔細考察與研究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堂上更多地對化學知識進行遷移,使用多種多樣的化學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高中化學教師應當將化學教材中的內容作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應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本質目標,調動學生的感官與情感,使學生能夠憑藉自身的學習動力、主觀意識參與到化學課程的學習。例如,高中化學教師在講解“乙酸”方面的知識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媽媽在燉魚時,在鍋中加了點醋,魚肉的腥味就被去除了,並且還變得十分鮮美,其中的化學原理是什麼呢?”此時,學生會開始積極思考,聯繫自己在實際生活當中的經驗來尋求答案。教師可在一旁進行適當引導:乙酸也可以稱之為醋酸,而魚之所以會存在腥味,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胺化物成分,呈弱鹼性,食醋當中含有醋酸,能夠與魚中的胺化物產生反應,結合成為中性鹽,因此可以去除魚肉的腥味。針對這部分知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探索乙酸能夠被應用於教學實踐生活當中的哪些地方,如去除水壺內水漬等用途,使學生能夠將化學課程內的知識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生活經驗結合,深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化學課堂迴歸生活,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開展化學知識方面的教育工作,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自身學習的知識內容以及實踐方法合理、靈活地在實際生活當中加以應用,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增強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當前,教育領域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在編排大學聯考題目時,出題者經常將生活當中的事物與現象融入試題中,考查學生對化學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最終目的是為了考查學生的學科素質。基於此,高中化學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工作時,要促使課堂能夠迴歸生活,實現實際生活現象與化學課程內容之間的有機融合,將實際生活現象轉換為化學教育資源,使學生能夠把充足的熱情與求知慾望投入化學學習中,增強學生分析化學問題、解決化學問題的思維以及實踐能力。例如,高中化學教師在講解“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這節課時,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我國的金屬冶煉歷史。如,早在六千多年前,我國已經冶煉出了黃銅;在春秋時期,已經研究出了良好的冶煉鐵金屬的技術手段。通過講解類似的知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專注力。此後,教師可以進入正題,向學生提出疑問:“根據常識,大家熟知的冶煉手段與技術都有什麼呢?大家生活中常見的哪些事物應用了冶煉技術呢?”利用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之後教師可以引出一些生活中的冶煉現象,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對這些冶煉方式以及原理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推理,促使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化學對於生活的重要意義,逐步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化學知識在本質上與生活有着極為緊密的聯繫,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考察與分析,將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現象引入化學課堂中,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從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等諸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深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關聯性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玉玲.生活化教學與高中化學課堂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135-136.

[2]唐學宏.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C]。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彙編(三),2021:212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