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關於周邊安全形勢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2W

關於周邊安全形勢論文(多篇)

關於周邊安全形勢論文範文一:複雜的中國周邊安全形勢 篇一

當前,中國周邊安全形勢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複雜而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周邊局勢總體穩定;另一方面,安全挑戰多樣化,周邊存在一些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

世界經濟和政治的重心正在向亞太

地區轉移

近年來,不僅是中國的崛起,而且是一批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以及亞洲整體的崛起。這一新階段的核心問題是:一方面,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能否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新潮流,適應、接受和容納中國等發展中大國的崛起並在國際體系中發揮更大和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國等崛起的新興發展中大國能否融入和適應國際體系和地區秩序,並在參與中推動國際體系和地區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轉變。

美國雖然仍是全球居於首要地位的大國,但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正力不從心。同時,在權力平衡方面更有意義的趨勢是:上升的大國中國與守成大國美國之間經濟上相互依存持續發展,這成為兩國關係的穩定錨。

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持續發展,不僅使區域內各國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性上升,而且也使它們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向更均衡化方向發展。

同時,隨着全球變暖和環境污染的加重,水資源等將成為極為寶貴的財富,水資源豐富的國家在國家實力對比中地位上升。

另一方面,中美之間的博弈將更加錯綜複雜:美國是國際體系中的主導大國,中國是國際體系中的上升大國;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中國仍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但中美之間又在地區安全、反恐、經濟合作、對付跨國界問題等方面存在許多共同利益。

2010年下半年以來,奧巴馬政府開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將其全球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重點轉向亞太地區,而且過多強調軍事因素。這可能會導致美國走上歷史上霸權國家在衰落階段習慣於用軍事力量作為支撐其霸主地位主要工具的老路,也向其盟國和某些亞太國家發出錯誤信號,使這些國家企圖利用美國的影響從與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海上權益爭議中獲取自己利益。

國際權力平衡的變化由於現有國際

體系的結構而更加複雜

從全球安全結構來説,一些以美國為主導的軍事同盟在冷戰結束後仍然存在,而美國一些政客還未放棄以冷戰思維來看待國際安全形勢新變化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

從全球生產結構來説,跨國公司全球佈局的快速推進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使得各國的生產結構不再被牢牢地控制在各國政府之手。

從全球金融結構來説,一方面,世界上所有主要的資本市場十分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它們對該體系中其他地方的事態會立即作出明顯的反應。另一方面,各國貨幣繼續共存,在各國疆界之內,各國政府在政治上要對本國貨幣的堅挺或疲軟負責,從而為它所認為的國家利益服務。

從全球知識結構來説,隨着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之間的很多競爭正在逐漸變成爭奪知識結構領導權的競爭。知識結構的變化引起國家之間權力的重新分佈。

近年來,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協調機構如G20有所發展。另外,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也在發展,如東盟+1等。

中國提出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中美兩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努力是當前國際關係領域最重要的試驗之一。與美蘇戰略穩定是以相互確保摧毀為基礎不一樣,中美戰略穩定關係是新型的、非對稱的、互動的、運動中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是以亞太地區為試驗場的。朝鮮半島、台灣地區是兩塊重要的試驗田。目前,中美兩國之間已有90多個雙邊對話機制,但還不夠。

中國不僅要加強軟實力,更重要的是

要善用結構性實力

當前中國對外戰略存在兩個重大的失衡:一是硬實力上升但軟實力不足,特別是缺乏提出創新思維和創建新國際機制方面的軟實力。二是聯繫性實力上升,但結構性實力嚴重不足。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與其他國家經貿關係的發展,中國在東亞地區的聯繫性實力在經濟方面超過日本甚至美國,但結構性實力即構建多邊安全合作機制的能力急需提高。

中國新的升級版對外戰略應該重點發展和運用軟實力和結構性實力,為構建東亞多邊安全合作機制、經濟合作機制和金融合作機制,包括建立中美日三邊對話機制做出貢獻。

中國應提倡法治與協商相結合的新國際秩序觀。新國際秩序觀包含着政治、經濟、文化、安全和機制等幾個方面的內涵。要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轉變,必須促進國際關係法制化,各國遵守公認國際法理,承擔相應國際義務。而且各國應當通過加強協商來解決爭議和問題。當前,多邊主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訴求。重視多邊外交與國際機制,建立平等互利合作的新型國家關係,是實踐多邊主義的關鍵,也是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關鍵。

中國應與鄰國在潛在熱點地區建立

管控分歧和解決危機的機制

在中國迅速崛起和加強維護領土主權和海上權益的過程中,中國與某些鄰國在一些領土主權和海上權益方面的分歧也愈發突出,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為了防止因意外事件和判斷失誤導致衝突,中國應與有關鄰國構建管控分歧和解決危機的規則和機制,實現溝通管道的多樣化。必須對可能發生的危機作出預測和多種應對預案。當出現複雜情況和危機時,應作出符合“有理、有利、有節”原則的適度反應。危機中雙方溝通必須儘可能地清晰,從而使雙方決策者能夠正確理解對方信號的含義,特別是在涉及軍事行動時,避免因誤解和誤判而導致武裝衝突。涉及軍事行動的模稜兩可的信號可能是災難性的,但在外交上“模稜兩可”則可能是建設性的。我們既要表明在壓力面前不妥協的決心是堅定和可信的,同時又要顯示具有某種靈活性的形象,而這種靈活性是最後解決問題所必需的。此外,還應該將語言信息與非語言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為控制和解決危機服務。

淺談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論文 篇二

《中國海洋安全形勢分析》

摘 要: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黨的報告明確指出“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當今國際海洋形勢正在發生重要變革,這對中國的海洋戰略的構建與發展既是機遇同時又是異常嚴峻的挑戰。因此,分析當前中國周邊海洋安全形勢,把握中國海洋安全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對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構建,海上力量的大力發展以及國家海洋權益的維護至關重要。

關鍵詞:海洋安全;海洋戰略;周邊海洋形勢

當今國際海洋形勢的重大變革主要表現為世界各主要海洋國家紛紛加強和調整海洋政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的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同時顯現;以海權角逐為核心的海洋地緣戰略爭奪不斷加劇;海洋領域的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影響日益凸顯。①在此背景下,亞太各主要大國紛紛調整其海洋戰略,同時,隨着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美國對亞太地區強勢迴歸並高調介入中國周邊海洋爭端問題,而與中國存在海權爭端的主要國家也藉此機會不斷升温爭端問題,使得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呈現出明顯惡化之勢,中國周邊海洋形勢面臨着巨大壓力和異常嚴峻的挑戰。

一、亞太主要大國海洋戰略的調整

(一)美國海洋戰略的調整

冷戰結束後,作為藍色海洋上的一枝獨秀,美國為了保住其“海上霸主”地位,愈加重視維護自己的海洋權益,積極調整和制定新的海洋戰略,不斷強化其全球海洋強國地位。2000年7月,美國政府出台了《2000年海洋法案》,為制定美國在新世紀的海洋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2004年12月17日,布什總統向國會提交了《美國海洋行動計劃》,對落實《21世紀海洋藍圖》提出了具體措施。《21世紀海洋藍圖》和《美國海洋行動計劃》的制定,為21世紀美國海洋戰略奠定了基礎。2009年6月12日,上任不到半年的奧巴馬總統發表總統公告稱:“本屆政府將繼往開來,採取更加全面和綜合的方法來制定國家海洋政策。”②“9·11”事件後,隨着海洋安全的重要性和優先級不斷提升。海岸警衞隊很快就併入新成立的國土安全部。2002年頒佈《海岸警衞隊國土安全戰略》,進一步提升海岸警衞隊現代化水平,維護美國的海洋秩序和海上安全。2005年9月美國發布《國家海上安全戰略》白皮書,第一次在國家安全層面提出海上安全戰略,全面闡述美國面臨的海上安全威脅、美國海上安全的戰略目標以及應採取的戰略行動。2007年10月,美國發布《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的新海上安全戰略,突出強調了要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海上安全秩序,維護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國家利益。

(二)俄羅斯海洋戰略的調整

進入新世紀以來,重建海洋強國已經成為俄羅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總統普京上台後明確指出,俄羅斯只有成為海洋強國,才能成為世界大國。為了改變由於蘇聯解體而導致海上實力下滑的現實,實施了一系列重振的措施。2000年3月,普京以總統命令的形式頒佈了《2010年前俄聯邦海上軍事活動的基本政策》。同年4月,俄羅斯頒佈了《俄羅斯聯邦海軍戰略(草案)》,正式承認並使用了“海軍戰略”這一概念,提出了海軍要面向世界大洋的戰略構想。隨後,《俄聯邦海軍未來10年發展規劃》、《俄聯邦海洋學説》等文件也紛紛出台。2001年7月,普京批准了《俄羅斯聯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全面闡述了俄羅斯的國家海洋政策實質、原則、內容及其實施手段,確立了普京時代俄羅斯海洋安全戰略的總體思路。2007年夏天,俄羅斯“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又重新恢復值勤戰機起降任務,表明俄羅斯重新樹立海軍實力的征程已經開始。普京從遠東地區戰略利益出發,俄羅斯將太平洋艦隊作為重點發展的艦隊併為俄羅斯武裝部隊提供現代化武器系統,計劃到2020年將現代化武器系統所佔的份額提升至70%。目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佔俄海軍兵力的27%。通過“東進”戰略積極謀求向太平洋進行滲透,並大力發展海上力量尤其是海上戰略核力量,從而維護附近海域以及海上通道的安全。

(三)日本海洋戰略的調整

冷戰結束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更加重視海洋問題,並將海洋問題提升為國家戰略。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國家海洋政策的基本框架。2004年,日本發佈了第一部海洋白皮書,提出要對海洋實施全面管理。2005年,“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財團”向政府提交了《海洋與日本:21世紀海洋政策建議》,主要包括:樹立海洋立國思想;制定日本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律體系;強化和完善海洋行政管理與協調機制;加強對包括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在內的海洋“國土”的管理;積極參與和引導國際事務;加強海洋教育和海洋意識宣傳。③這份文件的發佈標誌了日本海洋戰略已經成型。2007年,日本通過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建築物安全地帶設置法》,其中要求政府,“全面保護我國正當擁有的領土,同時為保護作為海洋國家日本的利益而構建海洋新秩序,為此必須全力推進外交以及各種政策。”④這兩個法案的出台,基本完成了日本“海洋立國”的法律化,為日本加強對海洋利益全面控制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基礎。在海上安全方面,日本借美國不斷推進重返亞太戰略之機,不斷強化日美同盟,進一步擴大日美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2012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未來五年海洋基本戰略計劃大綱,明確提出進一步強化日本海上保安廳和海上自衞隊的力量,確保其海洋安全。

(四)印度海洋戰略的調整

作為主要的印度洋國家,地處南亞的印度一直有着濃重的大國情結。21世紀初以來,印度根據地區安全形勢和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將海洋作為實現強國戰略的突破口,制定了其海洋軍事戰略。憑藉自身地緣優勢和其獨特的國際地位,印度通過多種手段在試圖控制印度洋的同時,還將觸角伸向太平洋,積極拓展戰略空間。2004年印度頒佈的《印度海洋學説》和2007年頒佈的《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洋軍事戰略》標誌着21世紀初印度海軍戰略理論已形成體系並逐漸走向成熟。與此同時,印度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推進其海洋軍事戰略。首先,加強印度洋及其周邊海域的戰略部署。印度將印度洋視為其戰略區域,提出“整個印度洋盆地——從北面的波斯灣到南面的南極洲,從西面的好望角及非洲東岸到東面的馬六甲海峽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羣島——都是印度的戰略周邊”⑤。為此,印度不斷加強其海軍力量,鞏固其對印度洋沿岸中小國家的海上優勢。其次,通過“東進戰略”謀求向太平洋進行滲透。印度於1992年正式提出“東進戰略”,特別強調南中國海重要的戰略價值。近年來,隨着國際社會反恐軍事行動的全面展開和海盜問題日益凸顯,印度不斷加強與美、日、澳等國的軍事關係,以應對非傳統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為由向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地區滲透,不斷推行其“東進戰略”。

二、中國周邊海洋安全面臨的壓力與挑戰

(一)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給中國海洋戰略發展帶來壓力和挑戰

2009年,隨着奧巴馬政府不斷推進“重返亞太戰略”,美國強勢迴歸亞太地區,給中國海洋戰略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首先,擠壓我國海洋戰略空間。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重心之一就是防範和遏制中國崛起,進而維護其霸權和地區影響力。為此,美國積極強化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軍事盟國的關係,並積極構建所謂“島鏈”的軍事戰略部署,強化對中國的軍事威懾,防範和遏制中國發展壯大。其次,威脅我海上通道安全。從我國東部沿海和南海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的西行航線堪稱我國“海上生命線”。我國80%以上的石油進口依賴這條要道,一旦這條航道出現安全問題,將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受到重創。隨着美國戰略重心的東移,美國不斷加強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這給我國帶來了巨大而直接的軍事壓力和海上通道安全風險。最後,利用地區性衝突牽制中國。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一個突出的內容就是高調介入與中國有關的海洋爭端問題,不斷抬升中國海洋爭端問題的熱度,進而達到牽制中國的目的。在南海方向,美國積極介入南海爭端,強化在南海周邊軍事存在,加大與東盟軍事合作,促使南海問題向多邊化、國際化和複雜化方向發展,以此維持南海地區的戰略平衡,增加我國解決南海問題的難度,削弱我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在東海方向,美國還藉助釣魚島問題挑起中日矛盾,並藉此不斷強化美日同盟關係,遏制中國發展,進而維護自己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主導地位。

(二)中日釣魚島與東海海洋劃界爭端問題持續升温

日本與中國存在着釣魚島主權爭端和東海海域劃界問題。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台灣島的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對此中國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而日本加強對釣魚島列島的實際控制,監視和驅逐在釣魚島海域作業的中國漁民,多次挑起釣魚島主權紛爭。對日本來説,保衞其所謂“釣魚島領土”被認為是其國家安全政策的核心,因此日本極為重視釣魚島爭端和東海海域劃界問題。近年來,中日釣魚島問題不斷升温,尤其是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顧中方一再嚴正交涉,宣佈“購買”釣魚島及其附屬的南小島和北小島,實施所謂“國有化”。中國政府對此嚴正聲明,日本政府的所謂“購島”完全是非法的、無效的,絲毫改變不了日本侵佔中國領土的歷史事實,絲毫改變不了中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土主權。日本政府推動購島和中國對此的強烈反應使得釣魚島問題不斷升温,中日關係也隨之陷入谷底。

(三)南海爭端問題日益加劇

南海爭端問題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一些南海周邊國家對中國南沙羣島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領土要求並非法侵佔部分島礁而產生的領土主權爭端,二是因南海周邊國家提出的海洋管轄權主張重疊而產生的南海部分海域的劃界爭議。⑥南海爭端自產生以來一直爭議不斷。2009年,隨着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不斷推進,東南亞相關爭端國家不斷挑起南海事端,使得南海爭端問題日益加劇。尤其是2011年以來南海問題不斷升級。先是中國漁船在南沙羣島及其附近海域正常作業時,遭到越南武裝艦船的非法驅趕,引發中越兩國的外交抗議和相互指責。隨後,越南不僅通過實彈演習、頒發最新徵兵令等挑釁行為來顯示“主權存在”,而且在河內連續爆發數次反華示威遊行。2012年,越南通過新《越南海洋法》,企圖為越南在南海的非法主張披上合法外衣,加劇了中越南海爭端的局勢。菲律賓方面計劃將南海更名為“西菲律賓海”,並宣佈出動海軍拆除了中國在南海部分島礁上“非法設置的標識”。2012年,菲律賓挑起中菲黃巖島爭端,使得南海問題進一步升温。

三、中國應積極構建海洋強國戰略

黨的報告明確指出“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21世紀是海洋世紀,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而一個世界大國則必須是海洋強國。從我國的海緣形勢來看,我們國家既面臨着海域劃界和海上資源的爭議與糾紛,又有實現祖國統一的艱鉅任務。從國家發展戰略角度來看,我國需要有效地保障我國石油運輸的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從而維護我國日益擴大的海外利益。因此,中國應把握機遇迎接挑戰,積極構建海洋強國戰略,在戰略的高度上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使中國要更好的走向深藍,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維護海洋權益。

注 釋:

①③劉中民。國際海洋形勢變革背景下的中國海洋安全戰略[J]。國際觀察,2011(3)。

②劉佳、李建爽。新世紀以來美國海洋戰略調整及其對中國的影響述評[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4)。

④高蘭。日本海洋戰略的發展及其國際影響[J]。外交評論。2012(6)。

⑤馬孆。試析印度的海洋戰略[J]。太平洋學報,2010(6):76.

⑥中國南海研究院。南海問題面面觀[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3.

基於形勢與政策的糧食安全生產論文 篇三

隨着全國大學聯考語文場的角逐落下帷幕,各卷作文題便相繼出爐,引發社會關注。其中,全國新大學聯考一卷話題“本手”“妙手”“俗手”熱議度持續高漲。“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當前,正值“三夏”糧食安全生產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幹部當認真思考,用練“本手”離“俗手”成“妙手”的思維,切實擔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不怕困難、迎難而上,激發種糧主體的內生動力,加快推進糧食安全的核心技術攻關,書寫好糧食安全的“大學聯考答卷”。

練“本手”,需堅定信念,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糧食安全中的“本手”是何意?這裏,可理解為堅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行動是思想的體現。回望來時路,有無數的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做忠誠於黨的表率,嚴格要求自己,履職盡責。“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幹部要牢記囑託,不能把糧食當成一般商品,光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遇到涉及糧食安全方面的大是大非問題時,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旗幟鮮明;遇到錯誤言論時,要及時糾正,敢於批評,勇於亮劍,確保糧食安全問題守得住、守得牢。其次,要嚴守政治規矩,嚴格遵守黨章黨紀黨規,不斷念好紀律“緊箍咒”,不斷檢視自己的黨性修養夠不夠,把穩思想之舵,嚴守紀律底線,從而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做到不負黨和人民的選擇。

離“俗手”,需多方發力,激發種糧主體的內生動力。糧食安全的“俗手”可理解為不切實際,或可受益一時,但不利於長遠發展。面對新發展階段,涉及到糧食安全的工作更加複雜,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都很多,這不是一家一户能單獨解決的問題,也不是科技人員單方面就能解決的問題。“保障糧食安全,億萬農民是主體”。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把科技成果及時送出去,通過開展現場會、農業科普講座、農家科普書屋等系列活動,加強農民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培訓,讓農民在學習到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糧食生產,從而激發農民的內在活力和自我發展動力,達到省錢、省心又省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確保農民的受益主體地位,把維護農民羣眾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員幹部、科技工作者等要經常到田間地頭看一看、走一走、聊一聊,既可以讓農民羣眾及時表達自己的種糧訴求,又可以發現農業生產及管理中存在的不規範、不合理之處,進而為貫徹糧食安全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成“妙手”,需開拓創新,建設科技興農的人才隊伍。糧食安全如何成“妙手”?耕地就那麼多,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成果取得的關鍵在人,關鍵在幹。因此,各級黨委政府應當在糧食安全領域建設一支專業對口、素質優良、勇挑重擔的人才隊伍,為糧食安全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其次,實現農業科技的自立自強,不是一朝一夕、隨隨便便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下大力氣,下大功夫才能實現的。因此,選拔的科技人才需保持“十年磨一劍”的耐力和定力,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最終才能有所作為。同時,完善保障措施,基層工作尤其是偏遠艱苦地區,生活生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要加大“人才興糧”專項經費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和個人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爭取當地政府人才工程經費,對重點人才工作任務要安排配套經費支持,建立對優秀人才和科研團隊的持續支持機制,從而實現既讓人才引進來,又要人才留得住的目標。

基於形勢與政策的糧食安全生產論文 篇四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自古以來就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召開前,國家領導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糧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壓艙石”,廣大黨員幹部只有用好“糧食安全攻略”,才能牢牢端住“中國碗”,進一步確保糧食安全。

攻略一:依靠科技創新,藏糧於“技”。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農業興,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們要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只有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才能真正端穩中國人的“飯碗”。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加強良種技術攻關,研發、生產,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克服“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的怪象,全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造好農業“芯片”。黨員幹部要通過“網絡新聞、線上通知、上門宣傳、一線指導”等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農民瞭解掌握各類病蟲害的預防方法及應對措施,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升種植技術,為實現糧食豐收,插上科技的“翅膀”。

攻略二:保護耕地紅線,藏糧於“地”。耕地“非農化”正挑戰着我國的糧食安全,我們必須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廣大黨員幹部要依法依規做好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堅決防止補充耕地數量、質量不到位的問題,護好糧食生產“命根子”。動員農户實施耕地“輪作休耕”,不要單純為了經濟效益對耕地地力進行持續“壓榨”,要及時修復生態、恢復地力,有效保護土地的糧食生產能力,更要利用自身優勢行業優勢積極對接民政、銀行、農業保險公司等部門,建立災情防範監測預防機制,確保農業保險、救災、資金等政策落實到位,解決農民種地“靠天吃飯”的後顧之憂。

攻略三:禁止舌尖浪費,藏糧於“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時代進步中更應歷久彌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説,應從自身崗位做起,積極推廣“光盤行動”,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挺在前面,爭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先鋒,不講排場,按需點餐。幹部帶好了頭,羣眾自然也會跟着幹。只有黨員幹部自己先做到把“光盤”當成習慣,才能帶動社會形成節約糧食、文明用餐的時代風尚,讓奢侈浪費行為得到遏制,讓節約糧食入腦入心、付諸行動、成為習慣,才能為維護我國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倉廩實,天下安。”我們要從農業科技創新、保護耕地紅線、禁止舌尖浪費方面持續發力,努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不斷開創糧食安全發展新局面。

基於形勢與政策的糧食安全生產論文 篇五

2020年區糧食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指出的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確保糧食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這根主線,抓糧食收儲安全和抓糧食倉儲物流項目建設,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努力推動供給測改革和糧食收儲價格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並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現就2020年深化糧食體制改革落實糧食安全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動擔當作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市場糧油供應保障工作

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政府、省糧食和物質儲備局緊急通知精神,迅速行動,主動擔當作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市場糧油供應保障工作。一是加強領導,成立糧油應急保障供應領導小組,把糧油供應保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落實責任分工,明確職責任務。二是迅速啟動監測,強化日報制度。覆蓋全區的糧油市場價格監測點每日收集並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報告市場信息,深入市場各糧食供應網點,密切跟蹤監測糧油市場動態,現已累計收集報送糧油市場價格、加工生產、保供等信息1000餘條。三是落實供應保障,在積極落實應急保障糧源的同時,督促各糧食應急加工企業開足馬力,復工生產,生產的大米等糧食成品投放區內各大型超市、各糧食供應網點備足糧油貨源,保障市場供應,確保糧食不脱銷,不斷檔。四是迅速完善應急預案,制定疫情期間糧油保供穩價應急方案。按照糧食保供穩價要求,制定了有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對原糧及成品油採購、調撥、運輸、供應等方面明確要求,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應急狀態。

二、堅決落實穩糧保供任務,不斷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穩供保糧食安全是落實任務之一,我局以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切實辦好這件“頭等大事”。

一是利用“中國好糧油”示範縣項目資金補貼政策,鼓勵示範加工企業建立優質稻種植基地,參與優質稻的收儲,用項目建設推動形成“優糧優價”的價格體系,有助於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引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糧食供需結構,築牢保障糧食安全底線。2020年4月,臨川區“中國好糧油”示範加工企業-江西金佳穀物股份有限公司新干分公司、撫州市永興米業有限公司陸續在唱凱、羅針、東館等鄉鎮通過土地流轉形式,與農業專業組織、農户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協議),初步建立了15900畝連片的優質稻示範基地。

二是積極做好夏糧收購工作。做好夏糧收購工作,對保障農民利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意義重大。今年我區早稻播種面積61萬畝,預計產量26900萬公斤,預計國有糧食企業收購量8260萬公斤。為確保“有倉裝糧”,我局優化倉儲資源配置,提前做好騰倉並庫,已按計劃出庫2654萬公斤,籌措資金101萬元,組織對已去庫存的倉房、陳舊倉房進行維修改造,並進行空倉消毒,同時做好儀器校驗、機械設備檢修和人員培訓等工作。全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共準備收購倉容8940萬公斤,準備好輸送機72台,檢測儀器25台,除雜機25台,通風機100台,汽車衡30台,完全能夠滿足夏糧收購需要。截止11月20日,全區國有糧食企業累計收購稻穀2542萬公斤。

三是服務和服從國家糧食宏觀調控需要,健全糧油儲備調節機制。抓好省級、區級地方儲備糧油的輪換補庫和庫存糧油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完善糧食應急體系和糧油市場監測制度,重大節日如春節、國慶、全國“兩會”期間,依法加強糧食流通市場監管力度,維護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四是嚴格管理制度,確保儲糧安全。我局對儲糧安全格外重視,強化對各基層糧管所儲糧安全的督促檢查。教育保防人員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加強定期糧情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大力推廣科學保糧技術,充分利用機械通風,電子測温和“三低”技術,確保了國庫儲糧安全無事故

三、積極落實穩糧保供任務,紮實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2020年是“中國好糧油”示範縣項目建設收官之年,今年投資任務大、啟動的子項目繁多。投資133.8萬元開發“臨川糧食質量安全追溯”監控系統;投資168萬元對城郊糧管所1#、3#倉總倉容5000噸的儲糧倉進行低温儲藏技術改造;投資170萬元建設臨川區“才鄉好糧”公共品牌線上線下營銷網絡進行渠道建設;投資505萬元在全區改造五個“才鄉好糧”優質稻分品種、分倉儲藏糧的公共庫;投資49萬元用於示範加工企業科研開發;投資250萬元改造示範加工企業加工工藝設備,提升大米品質,投資400萬元用於示範加工企業優質稻基地和優質優價收購。

臨川區糧油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大樓建設項目已立項,規劃在上頓渡城區選址建設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集物理、化學和實驗一體的綜合性糧油質量檢驗檢測大樓。

省財政投資386萬元的“江西智慧糧庫”項目建設正在使用,“互聯網+”項目提升了全區20個基層糧庫收儲保糧管理智能化,大大提高了保防人員工作效益和網絡化科技管糧水平。

基於形勢與政策的糧食安全生產論文 篇六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一個裝滿的“糧罐子”,給予我們面對“大變局”的底氣。我們要深知“種子”與“耕地”在糧食安全中的關鍵作用,既要大力研發優質的國產種子,也要嚴格保護耕地的數量與質量,實現兩手都抓,兩手都硬。然後善用“科研成果轉化”,以“合力”之勢產生“1+1>2”的神奇效果,把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牢牢抓緊。

抓牢攥緊“種子”這個“1”。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把這件大事抓好。由於種子研發需要經歷選種、育種、驗證等漫長步驟,這注定將是一場持久戰與資源投入戰,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來考量種業科技研發。要採用“政策輸血”與“資金輸血”相結合的方法,大力支持種業科技創新,讓科研單位沒有經費的後顧之憂。要“下”好種子技術攻關全國“一盤棋”,打破科研院所之間的研究“壁壘”,實現研究資料共享,研究成果共享。要搭建全國性的種業研究平台,建立國家種業科技“人才庫”,採用大科研團隊的形式,聯合攻關大豆、西紅柿、茄子等“卡脖子”的種子,早日實現關鍵“痛點”的“藥到病除”。同時也要針對種業研究的特殊性,建立科學的種業科研評價體系,給科研人員一個敢嘗試、能容錯的科研環境。

嚴防死守“耕地”這個“1”。4月1日,第7期《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章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應當看到,保護耕地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最直接方法,這就要求在“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兩方面都有所作為。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耕地數量。要帶領羣眾開墾合適的“四荒”土地,引導林果業、畜牧業上山上坡發展,落實土地佔補平衡政策。要加強耕地保護的“科技化”水準,採取數字化、圖表化、科技化的耕地面積測繪技術,不斷監測、研判轄區內耕地面積情況,切實保證耕地總量和糧食播種量穩步提升。要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對任何違法違規佔用耕地的行為堅決不留情面,並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讓保護耕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嚴格保護現有耕地的“健康”狀態。積極宣傳綠色耕種的好處與意義,落實綠色耕種的相關獎補政策,從而引導羣眾採取綠色種植模式,保證耕地長期的“生命力”。要加強環保督察力度與頻率,對於污染耕地的行為堅決不留情面,做到從嚴查處。

善用“科研成果轉化”這個“>”,實現“1+1>2”。在經得起驗證的好種子研究出來後,要善於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可採取政策支持的形式,縮短國產好種子的入市審批時間,宣傳好種子的優良特性,加速種子上市。可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國產好種子的購買價格,讓農民朋友們願意選擇“中國種子”。要積極地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保障人員,及時解決耕作中的各項問題,保障作物產量,幫助羣眾的“錢袋子”鼓起來,從而進一步打開國產好種子的銷路,構成“研發促進增收,增收反哺研發”的良性循環。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相信只要一步一個腳印,不懈努力、不斷創新,我們定能做好“保護耕地”與“攥緊中國種子”這兩件大事,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