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案例分析3000論文(必備(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W

案例分析3000論文(必備(新版多篇)

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案例分析3000論文範文(必備(最新7篇),如果能幫助到您,小編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案例分析3000論文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説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學會怎樣才能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情感與態度】: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難點:

瞭解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課的重點,用實驗方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幾種物質是是難點

三、教學策略:

1.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學習新知識。

本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細胞的物質組成,認同生命的物質性。由於學生在九年級已經學習了化學的基本知識,所以在進入這部分學習時,通過讓學生比較組成地殼和組成細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認識到組成生物體的元素與組成地殼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區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觀察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佔細胞鮮重的百分比)圖和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佔細胞乾重的百分比)圖,之後再介紹組成細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碳為什麼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這個問題。

如果學生對原子結構的知識有較好的基礎,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碳原子核外電子分佈特點,以及碳的性質,為學生理解碳鏈是構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礎。

學生熟悉元素週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數是6,説明一個碳原子核中含有6個質子,核外有6個電子,由於電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層有4個電子,這樣,碳原子就具有了4個能夠成鍵的價電子。正是這4個價電子,能夠使碳原子之間、碳原子與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間結合形成更多的化學鍵。由於每個碳原子可以形成4個化學鍵,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萬個甚至更多個碳原子的物質。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就能夠理解C元素對於生命的重要意義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與討論”獲得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的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在學習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時,如果由教師直白地講解細胞的化合物組成,不利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表解,獲得相應的知識信息,提高學習能力。

四、教學用具:實驗材料、ppt幻燈片

五、課前準備:學生預習實驗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

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對於生命是有什麼物質感到非常神祕,認為生命是特殊物質構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們仍然認為生物產生出來的物質,在體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兩年的化學化學知識,知道自然界的物質都是有元素來組成的,那麼組成生命的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問題,從這個表格中,同學們能對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麼印象。

分析資料,發表自己的看法(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殼中也存在,説明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統一性;另外細胞中的各種元素與地球組成的比例不一樣,也説明了生命物質的特殊性。

(二)組成細胞的元素 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觀察圖表,歸納。

(三)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分析數據,完成討論題:1(略)2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最多的無機物是水;3 如土豆的塊莖的細胞還有糖類多;肌肉細胞含有蛋白質多;皮下組織的細胞還有脂肪多。

(四)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麼?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還有什麼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麼?

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五)練習

(六)總結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麼(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案例分析3000論文 篇二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結構”一節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3章第2節的內容,由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及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三部分內容構成。其中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是dna結構、dna複製以及dna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則。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是學生學習和理解遺傳學的基礎知識;dna獨特的雙螺旋結構保證了dna具有多樣性、特異性、穩定性的特徵,它是學生理解生物的多樣性、特異性、物種穩定性本質的物質基礎。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理論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好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教學,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能力目標:製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歷程,感悟科學研究中藴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

3. 教學重點

(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製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4. 教學難點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5.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美國教育學家克萊恩曾經説過:“的學習方法是先做後辨認,或是一邊做一邊辨認。”本節內容以dna模型為依託,讓學生在分析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動手構建物理模型,最後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比較和歸納,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同時體會科學發展史中藴含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達到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的教學目標。

6. 教學過程

案例引趣,導入新課

案例介紹:為迎接世界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準備在新落成的辦公樓大廳內建造3座雕塑,其中為了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週年,北京大學向世紀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為“旋律”的不鏽鋼雕塑,雕塑以雙螺旋結構為構思藍本,整體鍍鈦,價格6萬元。合同簽訂後,世紀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了款項。但是,雕塑參展將近一個月後,一位北大教授發現雙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順時針方向螺旋上升,與50年前發現的逆時針旋轉結構不符,雖然上世紀70年代也發現了左旋順時針方向的雙螺旋結構,但是這次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的主題之一就是為了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週年,左旋方向的雙螺旋結構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認可。考慮到科學家大會即將召開,世紀盛典公司隨後又按照更改後的圖紙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世紀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給付第二次製作雕塑的成本費用萬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絕了這項要求。世紀盛典公司遂將北京大學起訴到法院。

教師提問:案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藉此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dna的結構是怎樣的,有什麼特點?

資料分析,模型構建

教師設問質疑:“科學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結構的?”

指導學生閲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認真思考以下問題後小組交流討論:

(1)沃森和克里克開始研究dna結構時,科學界對dna已有的認識是什麼?

(dna分子是以4種脱氧核苷酸為基本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呈螺旋結構。)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認識上,採用什麼方法研究dna結構?(模型建構。)

(3)沃森和克里克先後分別提出了怎樣的模型?

(a、螺旋結構(三螺旋、雙螺旋):鹼基位於外部;b、雙螺旋結構:磷酸-脱氧核糖位於外部,鹼基位於內部,相同鹼基配對;c、雙螺旋結構: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於外部,鹼基a-t,g-c配對,位於內部。)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資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嘗試構建dna結構模型

(1)組裝一個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種物質的連接位置)

(2)組裝脱氧核苷酸長鏈:

(學生閲讀資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側,推測脱氧核苷酸之間通過磷酸-脱氧核糖相互連接)

(3)構建脱氧核苷酸雙鏈

學生根據自己對dna結構的已有認識,可能有同學構建如下雙鏈模型:

教師提示學生進行自檢、組內和組間互評,發現問題: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應排列在外側,而鹼基位於雙鏈內部。並由學生提出解決方案:一條脱氧核苷酸鏈不動,互補鏈旋轉180度。改進後的模型如下:

學生觀察新模型後,提出作為遺傳物質的dna分子必須具有穩定性,而該模型不能保證dna結構的穩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鹼基對與g-c鹼基對具有相同的形狀和直徑,讓讓a與t配對,g與c配對,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穩定的直徑。再次改進模型如下:

(4)學生構建dna的立體結構:雙螺旋結構模型。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學生對製作的模型進行自評、組內和組間評價後,觀察不同dna 雙螺旋模型的共同點,總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

(1)兩條鏈反向平行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外側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

(3)內側為氫鍵連接形成的鹼基對,以鹼基互補配對原則配對。

dna分子結構具有特異性和多樣性

通過對比各小組製作的dna模型,發現不同dna 分子的結構並不盡相同,差異表現在dna雙鏈鹼基對的排列順序不同,鹼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dna分子的多樣性,而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構成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是生物體多樣性和特異性的物質基礎。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中四種鹼基的數量關係

記錄本小組製作的dna模型中四種鹼基的數量,並將幾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合併,統計、歸納雙鏈dna分子中四種鹼基數量的比例關係。

情感教育提升

在資料分析、模型製作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同時代的科學家相比,沃森和克里克最終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善於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善於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研究小組成員在知識背景上互補;對所從事的研究有興趣和激情等。)

課後延伸

鼓勵學生在課後總結在製作和運用dna分子模型的過程中的經驗得失,尋找更好的材料用具和方法,設計製作更科學、更美觀、使用更方便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教學反思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節內容的編排順序是:首先以資料形式介紹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之後總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最後製作模型以加深對dna 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在實踐過程中,筆者開始按照教材順序組織教學,卻發現通過閲讀資料,學生對dna結構的構建過程和dna分子結構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但對於細節知識的認識不夠深刻,例如,dna的兩條鏈為什麼“反向平行”?“構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為何交替連接”?“鹼基互補配對時為什麼必須a-t,g-c配對”?另外,學生對於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發地領悟,僅僅停留在幾句寬泛的讚譽、空而不實的學習口號中。新課標理念認為:“高中生物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學科學素養”。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筆者通過查閲資料、與同行切磋等,對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做了一些更改,具體如下:

教學過程:開始以發生在身邊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祕,拉近抽象的dna與學生的距離。課堂上以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生物學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以“基本單位—單鏈—平面雙鏈—立體空間結構”逐步深入。模型在本節課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為依託,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知識間以問題串銜接,環環相扣,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思路,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在課堂中既動手又動腦,全方位調動感觀,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提高課堂知識理解效率。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捕捉細節,如學生拼接時(碳)原子的位置接錯、違反空間學現象等,現場發現、現場展示、共同討論、及時糾正。在討論中擦出火花,在理論和實踐的思維碰撞中獲得知識,得到結論。

互動的教學模式比較生動形象,學生也很感興趣,但要注意:課堂調控引導能力對教師是一大考驗。課堂最後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和課後知識鞏固是相當重要的,否則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雖活躍,但課後知識沒掌握牢固的情況。

案例分析論文 篇三

1.1有利於發現安全生產管理薄弱環節

通過對公司安全生產管理的主要數據進行收集、統計和分析,可以及時地、定量地、確切地、直觀地發現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存在的薄弱環節。

1.2有利於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

針對安全生產管理中發現的薄弱環節,通過建立健全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監督檢查等糾正措施進行完善,以期所有工作均有章可循,從而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

1.3有利於制定各項重要決策

公司在制定公司發展戰略、發展目標或重大決策時,在安全管理方面可以將通過對公司安全生產管理主要數據統計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作為重要參考依據,以此來做出正確的、合理的決策內容。

2統計分析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

公司安全生產管理統計分析的主要數據涉及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現狀、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安全生產事件1和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情況。公司在日常安全生產管理中,通過安全生產管理軟件信息系統對安全生產管理主要數據進行統計,並按季度、年度對收集的安全生產管理主要數據進行分析,對分析出的管理薄弱環節,及時採取針對性整改措施。

2.1安全生產管理主要數據統計分析

1.專職安全管理人員

公司對專職安全管理人員主要從學歷、從事安全管理工作年限、人員流失和新入職人數進行分析。根據公司的人才培養經驗,常規情況下培養一個經驗較豐富的專職安全管理人員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公司在崗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的學歷水平較高,但是具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經驗的人員數量偏少,只有46人,僅僅只佔在崗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總數的19%,尤其是既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經驗又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只有30人,僅佔在崗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總數的12%。公司流失專職安全管理人員以工作在2年以內為主,為210人,佔到流失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總數的88%。2009年以來,流失的專職安全管理人員不管從總數量上還是從各學歷分佈層級數量上都高於新入職的專職安全管理人員。近年來,由於公司自有員工總體數量控制,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的變動狀況在可控範圍內。

2.安全隱患

根據公司生產經營特點,將安全隱患分為作業環境條件、消防安全、文明施工、危險化學品、施工用電、施工機具、起重作業、高處作業、個人防護、高空落物、環境保護、交通安全和其它共13類。公司對安全隱患主要通過安全隱患種類和20萬工時隱患率兩個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公司近5年的施工現場安全隱患類型趨勢基本一致,隱患數較多的類型為文明施工、作業環境條件、施工用電、高處作業等。文明施工隱患最多反映了施工現場文明施工管理依然存在較大問題,是公司改善施工現場工作環境、提升公司形象的最大障礙。公司近5年的20萬工時安全隱患率一直處於公司控制線以下,但是在2012年20萬工時安全隱患率達到68,接近公司設置的20萬工時安全隱患率控制線。因此,公司應該加強員工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減少安全隱患產生。

3.安全生產事件

根據公司生產經營特點,公司將安全生產事件類型分為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車輛傷害、起重安全、消防安全、職業健康、高處墜落、坍塌、觸電、淹溺、灼燙、中毒/窒息和其它傷害共計13類。公司對安全生產事件主要通過事件類型、年度20萬工時安全生產事件率進行統計分析。2009年至2013年期間的安全生產事件按事件類型統計。物體打擊和機械傷害兩種類型佔比最大,近五年共發生66起,佔安全生產事件總數的54%。該兩種類型比重較大與公司主營業務為建築安裝有關。為了加大對易發安全生產事件類型的管控,公司對物體打擊和機械傷害兩種類型安全生產事件按照起因物進一步進行統計。44起物體打擊安全事件中起因物為高空落物的29起,佔比66%;22起機械傷害安全事件中起因物為磨光機使用的12起,佔比55%。説明公司施工現場高處臨邊防護不到位、文明施工管理不到位和一線作業員工磨光機安全操作技能不足。公司近5年來20萬工時安全生產事件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説明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在可控的情況下逐漸好轉。

4.安全生產事故

公司的安全生產事故分類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規定執行。公司對安全生產事故主要通過事故類型、發生時間、傷害嚴重率、嚴重程度和經濟損失進行統計。2009年至2013年期間共發生安全生產事故37起,其中輕傷28起,傷28人;重傷5起,傷5人;死亡4起,死亡4人。死亡事故均發生在公司使用的專業分包單位。公司安全生產事故的主要類型有其它傷害、物體打擊、起重傷害和高處墜落。公司安全生產事故主要集中在4月、5月、7月、8月和10月。公司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10:00-11:00、14:00-15:00和15:00-16:00,這3個時間段內共發生安全生產事故18起,佔事故總數的49%。上午上班期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14起,下午上班期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18起,下午比上午上班期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數要高出29%。公司並沒有發生因臨近下班或加班加點而導致事故發生頻率增加。公司2011年傷害嚴重率大幅上漲,達到189.3,超過公司控制線,雖然2011年至2013年以來傷害嚴重率逐年下降,但相對於2009年、2010年依然上漲明顯。公司自2011年以來每年都發生了死亡事故。2009年至2013年期間,公司發生的死亡事故類型分別為高處墜落、起重傷害和車輛傷害。雖然高處墜落、起重傷害和車輛傷害合計佔比僅為32%,不管在核電施工項目還是其它施工項目上,發生安全生產死亡事故導致的間接經濟損失遠遠大於直接經濟損失,因此公司應加大對高處臨邊作業、起重作業和場內機動車輛作業的管控力度,減少死亡事故的發生。

2.2採取的主要措施

對於以上安全生產管理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後,針對存在的安全管理問題,公司主要在以下方面採取了糾正預防措施:

1.建立健全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管理體系

通過統一規劃實施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培養計劃,加大安全執業資格取證力度,拓寬安全管理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通道,提高安全管理人員的待遇水平,建立安全管理人員的考評機制,來建立健全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管理體系。

2.加強員工安全教育培訓力度

通過加強員工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自我防護意識教育培訓,提高員工文明施工水平,減少施工三違現象,確保施工過程中“四不傷害”原則的落實。

3.加強安全監督管控力度

通過加強安全監督力度,重點加強事故高發時間段內和高風險作業的安全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並整改,將安全生產事件或事故扼殺在搖籃之中。

4.加大安全生產獎懲力度

通過提高安全生產獎懲標準,以經濟為槓桿來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安全管理和懲罰員工的安全違法違規行為。

3結語

案例分析論文 篇四

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的一種理論。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複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會減弱或消失。人們可以用這種正強化或負強化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這就是強化理論,也叫做行為修正理論。根據強化的性質和目的可把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在管理上,正強化就是獎勵那些組織上需要的行為,從而加強這種行為;負強化就是懲罰那些與組織不相容的行為,從而削弱這種行為。正強化的方法包括獎金、對成績的認可、表揚、改善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提升、安排擔任挑戰性的工作、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等。負強化的方法包括批評、處分、降級等,有時不給予獎勵或少給獎勵也是一種負強化。

強化理論一經產生,就被廣泛運用於管理領域,其中也包括學校管理。也有許多關於強化理論的著作和文章,這些文章的觀點大多是闡明其理論價值。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學校學生常規管理中的一個案例來闡述如何通過強化理論的運用解決學校管理中“理”的缺失的問題。

二、對學校教學常規管理操作性的思考

1.教學常規管理重在落實。

有一句名言: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就是絕招。怎樣才能落實?第一要實實在在地抓細節,如培優補差的落實,教師應該做到“四補、四落實”。四補:補知識、補方法、補態度、補信心;四落實:落實人頭、落實時間、落實內容、落實地點。以落實時間為例,經常有老師抱怨:現在學生、老師這麼忙,那裏還有專門的時間來補?其實晚自習,我們有些老師從頭到尾,一講到低,是不是可以拿一定的時間來培優補差?有些老師好象大學教授一樣,上課前匆忙趕到,下課後迅速離開,學生要請教老師問題,縱裏尋他千百度,還是找不到。這些老師連起碼的輔導時間都沒有保證,更談不上和學生的交流。很多學校都安排了自習課,這本是培優補差的好時間,但有的老師卻僅僅是充當了警察而已,只維持了紀律,沒有針對性地主動輔導,更有甚者,坐在講台上看報紙,無視學生。

2.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課堂是落實教學常規的主陣地,是提高教學效應的主渠道,是教師展示教學能力的舞台。學校落實教學常規管理,就必須要深入課堂,只有在課堂中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有的老師很敬業,從不遲到、不早退、不耽誤,但教學效果就是不好,敬業不精業。有的老師課備得很好,但上課卻可以發水,備課好不等於上課好,所以教學常規管理中的課堂教學常規管理尤其重要。我們提倡成立教學質量監控小組,實行推門聽課,聽隨堂課。聽課後,一併檢查教案和作業批改情況,並及時地、當面地給教師反饋。有的學校建有電子監控室,各教室一覽無遺,如果我們利用電子監控室來聽課,本可以更輕鬆、更方便。但是我們提倡聽課者仍然堅持到課堂裏聽課,這樣能讓老師多看到學校幹部的工作,又能給教師適度的工作緊張感。

3.要講實效,不能搞形式。

現在提倡教學反思,要求教案必須要有教學後記,這些都非常好。問題是怎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後記?有的老師在教案後記欄裏寫道:學生興趣不高;學生反映很好等等,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應該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新生成的問題來反思我們在備課中預設的內容和方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在教案中做出補充、修改和增刪。所以我們在檢查教案的時候,不只是看教學後記欄裏有沒有後記,而是看怎樣的後記。其實後記並不一定非要記在後記欄裏,記在教案之中更好,針對具體的問題做出了具體的修改的後記更好。

案例分析論文 篇五

[關鍵詞]OBE理念;對分課程;教學模式;製藥分離工程;實踐

2016年12月,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共同編制了《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其對人才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指明瞭方向。2017年6月,教育部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這一舉措極大地推進了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中引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主動對標《華盛頓協議》和中國工程教育認真標準要求,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將“成果導向教育、學生中心、持續改進”三大基本理念切實地貫穿於課堂教學中。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簡稱OBE)理念於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經過四十年的教育實踐檢驗,OBE理念因其在培養工程技術人才中所體現出的優勢逐漸被高校和企業所接受並在很多國家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016年我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會員國,標誌着我國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自此OBE理念在我國高等教育中被廣泛地推行且被具體地落地到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中,這為高校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質量提供了保證。OBE理念關注學生經過教育過程最後所取得的學習成果,以社會對工程人才能力的期望以及學科發展的現狀確定培養目標,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再由畢業要求確定課程體系,通過這一反向設計的過程,OBE理念被融入至教學大綱中並最終被貫徹於具體的教學環節[2]。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是確保OBE理念能夠被融合於教學過程的保證。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並在課堂教學的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3],在此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中心地位被充分地體現,這也正與OBE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相契合,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相關課程“高效課堂”的構建。製藥分離工程課程是一門與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和高等數學等基礎課程密切相關的必修課程,具有鮮明的工程應用特色,作者基於OBE理念結合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解就其在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1基於OBE理念改進教學大綱

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2017年我校開設製藥工程專業以培養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醫藥健康行業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製藥分離工程是製藥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共有16章,32學時),第一章緒論部分簡單地介紹了製藥分離過程的運用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後面十五章內容分別詳細地介紹了不同的製藥分離技術以及其技術原理和工藝流程。目前,關於製藥分離工程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內容多,課時量卻很少。教師主要採用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處於相對被動的位置,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被完全忽略;(2)製藥分離工程具有鮮明的工程應用特色,但是課程團隊中沒有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師,都是理科出身,缺乏對工程教育的認識和工程領域的實際工作經歷,這直接導致這門課在課堂教學中缺少工程性;(3)課程評價體系單一,仍然以考試成績為主,忽略了課程過程性評價,這些都是造成學生課堂參與度低且學習積極性差的原因,進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較差。2018年,製藥工程系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OBE理念重新編寫了人才培養方案,之後我們按照OBE理念對製藥分離工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構:首先根據培養方案確定該門課程支撐的相關畢業要求,然後根據每一條畢業要求確定該門課程支撐的畢業要求指標點,最後根據畢業要求指標點確定該門課的課程目標:瞭解製藥體系的基本特點及對分離過程的特殊要求系統地掌握現代製藥分離技術的基本理論,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正確地選擇和運用各種分離技術(課程目標1);瞭解各種製藥分離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進展,着重強調製藥分離工藝設計和優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目標2);掌握現代製藥分離技術的基本理論與實踐,並掌握其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課程目標3)。為了更好地支撐課程目標,我們根據本地區製藥工業的發展特色以及專業的發展定位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並組織開展教學活動:選定《製藥分離工程(案例版)》(科學出版社,2020年2月第一版)作為教材,全書共十六章,在課堂教學中重點講授與中藥製藥和化學制藥相關的分離過程(共十個章節,32學時),關於其他章節的學習主要由學生在課下進行,另外要求學生按照學習內容觀看中國大學MOOC上製藥分離工程(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5]。另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能力,我們會在課堂教學中側重講解每一個章節涉及到的製藥分離過程的案例,然後基於課本中的案例學習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學習與製藥分離過程相關工藝過程的研究論文(讓學生自主從美國化學會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選擇與製藥分離過程相關的研究論文)並將論文凝練成案例在課堂上分享,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與製藥分離過程相關的發展前沿並檢驗自身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此外,通過線上的途徑給學生髮送與製藥分離生產過程相關的圖片、視頻和文章等資源,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瞭解實際生產過程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後,針對課程目標設計課程考核與評分標準,健全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並在課程考核完成之後完成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分析,並且基於評價結果提出持續改進的辦法。這些關於教學活動的調整優化都是為了更好地將OBE理念貫徹於實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解決與製藥分離過程相關工程問題的綜合素質。最後,我們對課程考核部分也做了如下調整:平時成績(40分),考核方式:課後作業10分,10次作業;案例分析10分,以小組形式提交5個案例分析;平時出勤率(5分);課堂測驗(5分);課堂互動(10分)。期末考試採用閉卷考試方式,總分100分,佔總評成績60%。考試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教師在課堂中提及的重難點和相關案例分析實例。

2利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在全面考慮教學過程的可行性和教師-學生(學生-學生)交互的心理機制首次提出了基於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對分課堂,其把教學明確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過程,簡稱為PAD課堂,其核心理念是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在這種模式下,師生可以在課堂上展開有效的討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地挖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另外,對分課堂中的過程性評價機制能及時量化課堂學習效果併為後面教學的持續改進提供依據。通過這種教學模式OBE理念被很好地貫穿於教學活動實施的微觀過程中。本學期授課班級為製藥分離工程2019級大三學生(50人,分為10組,每組5人),每週上一次課,連續2節,每節課45分鐘,下面我們以第十二章“結晶分離”(共4學時)的講授過程中為例對對分課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作具體的介紹。具體實施過程如下[7]:在2021~2022學年上半學期第14周,教師首先對第十二章“結晶分離”對應支撐的課程目標進行講解[8],然後對本章所涉及的重難點知識(重點:結晶過程的各種必要條件,影響晶體質量提高的各種因素,掌握一般結晶技術的應用範疇和設備使用注意事項;難點:結晶過程熱力學和動力學計算)進行解讀並藉助多媒體教學作詳細地講解,最後要求學生課下以小組的形式去查找並選定與“結晶分離”相關的研究論文(讓學生自主從美國化學會旗下的OrganicProcessResearch&Development期刊去查找)並將論文當中涉及結晶部分的研究內容提煉出來並做成PPT以便在課堂上分享。本週課程結束之後,學生充分利用兩次課之間間隔一週的時間消化吸收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並且寫出讀書筆記、完成相關作業,另外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文獻的查找、翻譯以及將其中與結晶相關的部分做成案例。在第15周的課堂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根據課下所學在小組內發起討論並形成一致性的學習成果,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在各討論組之間巡視並督促學生進行與課程相關的討論,但是注意不必實質性介入討論,然後教師隨機抽選幾組發言,各位發言人分別代表本組向全班分享本小組製作的案例分析實例和學習成果以及課下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然後小組之間進行討論,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作針對性的釋疑並選取其中最貼合課程內容的案例分析實例(從十個案例分析實例中選取一個)結合對應的文獻進行詳細地講解,最後對整個教學環節進行回顧性總結。本人節選了所抽取的案例分析實例[9],如下:“蘆丁是一種極具代表意義的黃酮類生物活性化合物,被發現廣泛存在於在我國和越南生長的超過七十種植物中,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過敏和抗病毒等方面的活性。由於其廣譜的生物活性,在全世界超過130種已近註冊的藥物製劑中,蘆丁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添加劑。作為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蘆丁以低濃度((0.1~2.4wt%))存在於水果、蔬菜、植物種子和葉子中。根據有關文獻報道:經過分離分析鑑定發現芸香葉中含有高達8.6wt%的蘆丁成份;槐樹的花蕾中含有高達22wt%的蘆丁成份,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槐樹的種植,但是由於其粗提物中含有較高的生物鹼導致其有較多急性毒性的報道,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藥物生產之前對粗提物作進一步的純化。下面是關於蘆丁半連續結晶工藝的介紹:雖然現在間歇結晶工藝被廣泛地用於原料藥的分離中,但是連續結晶工藝由於其多方面的優勢(物料處理量高、產品質量穩定和成本效益高等)逐漸在製藥工業界被廣泛應用。由於從草本植物中提取蘆丁主要以間歇結晶工藝為主,所以關於高純蘆丁連續生產工藝的研究不是現階段的重點,在這裏主要介紹蘆丁分離的半連續結晶工藝……”該案例分析來源於文獻(.2017,21(11),1769),主要介紹通過結晶分離方法從槐樹花蕾中提取蘆丁的工藝方法,學生對其中涉及蘆丁半連續提取工藝流程進行了詳細地介紹,通過本案例學生對晶體生長過程和晶體生長中涉及到的動力學知識和結晶分離的工藝流程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在本章的教學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對書本知識點的掌握和對科研論文的理解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都得到了較好地培養。此外,通過製作源於科研文獻的案例分析實例有利於強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

3結語

案例分析論文 篇六

傳統的試卷考核,期末試卷在學生成績中比重過重,使學生不重視學習過程,靠記憶應付考試,限制了對學生營銷核心能力的培養。根據市場營銷專業要培養的市場調查、推銷、營銷策劃三大核心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增加了市場調查、營銷策劃比賽、小論文等作業形式,既改變了考核方式,也改變了教學方式,探索了市場營銷學教學改革的難點,並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

營銷專業核心能力;市場營銷;考試改革

《市場營銷學》是市場營銷專業的核心課程,雖然經過八年多的精品課程建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教學模式,但是經過我們認真調研,學生認為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強,試卷考核的比重過重,很多學生對營銷知識的理解也沒有太大進步,實際操作能力沒有得到根本提升等問題。顯然傳統的市場營銷學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必須改革,因此在學校的支持下我們在市場營銷專業大膽開展考試方式改革。

1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試卷考核在期末成績中比重過重

改革前唐山學院學生成績有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佔到30%,期末成績佔到70%,試卷考核重點基礎知識,試卷分數比例達到50%,給教師在試卷考核學生的餘地較小。而且僅僅依靠筆試難以在2小時時間內考核出學生在市場調查、推銷和營銷策劃等營銷核心能力。

1.2作業形式簡單不利於培養學生能力

改革前作業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問答題,要求學生回答教材後面的思考題;一種是案例分析題,一般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考核學生針對案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這兩種作業形式都存在着形式過於簡單的問題,由於學生投入的學習和實踐時間不足,就難以培養調查能力和策劃能力。

1.3師生之間互動性不足難以保證作業質量

由於改革前作業形式單一,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課為主,整個教學過程中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加上作業簡單,缺乏挑戰,收了學生作業但是對學生的反饋不夠,導致教學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不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二是沒有給學生改進的機會,雖然傳授了營銷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的營銷能力。

1.4知識陳舊難以滿足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需要

目前國內出版的《市場營銷學》教材主要有兩種:一是使用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但是有的教師認為教材太貴,案例是國外案例不能滿足中國學生的需要;二是國內教師編輯的教材,保留了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管理》中理論內容,添加了一些中國企業的案例,但是與原版教材相比存在知識理解上的差距。不論選擇哪種教材都存在知識更新落後於實踐的問題。現在學生中已經普及智能手機,很多知識和案例學生隨手可得,教師要在課堂上講授更新的知識越來越困難,因此,教師必須進行教學方式和考試方式改革來適應新時代的學生。

2考試改革的目的和內容

2.1考試改革的目的

根據營銷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市場營銷學》的課程特點,着眼於培養學生的營銷核心能力,提高學生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市場調查、營銷策劃兩個核心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查閲文獻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考試改革的具體內容

改革原來學生成績的構成比重,新的考核成績由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佔50%,期末試卷成績佔50%。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形成性考核,將市場營銷策劃大賽引入到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所有營銷學生參加營銷大賽,培養學生市場調查、推銷和撰寫策劃方案的能力。改革後學生成績由以下8個方面構成。

(1)課堂提問:隨着課程進展,針對一些營銷敏感問題、易混問題、熱點問題設計課堂提問問題,按照學號順序對學生提問。保證每個人都有一次被提問的機會。對多次主動回答提問的學生記入表現成績,在平時成績中酌情加分。

(2)個人案例分析:一個學期佈置一次個人案例分析作業。要求每一位同學收集自己家鄉所在城市著名企業的營銷案例,而且要針對此案例寫出讀後感。最後將學生收集的比較好的案例整理成冊,形成河北省企業營銷案例集。

(3)小組案例分析:結合整合營銷傳播這一章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分析十八酒坊的案例。十八酒坊是河北省的著名品牌,但是也存在着營銷方面的問題。案例分析中要求學生從十八酒坊的市場定位、廣告代言人的選擇、營銷效果等方面分析其成功和失敗之處。通過案例分析加深對市場定位、整合營銷、廣告理論等知識點的理解。

(4)市場調查和營銷策劃比賽:我們將兩項作業整合成一項工作,並貫穿到整個學習過程中。結合唐山學院舉辦SMART杯第六屆市場營銷大賽,要求所有學生參加比賽。首先做市場調查,其次撰寫市場調查報告,最後根據暑期、教師節、開學季等期間的活動撰寫策劃方案。比賽中間穿插一些推銷活動,比如推銷杯子、襪子等日用品,最後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評出一、二、三等獎共六個團隊,並給予獎勵。

(5)小論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營銷熱點問題撰寫一篇1000字以上的小論文。注意論文的邏輯結構,要求寫作有理有據,有自己的觀點,堅決不能抄襲。

(6)讀書筆記:給大家指定四部營銷名著《定位》《新定位》《營銷戰》《大數據時代》,每週撰寫讀書筆記,最後一週撰寫讀後感,培養學生閲讀名著的習慣和對學習營銷的興趣。

(7)期末考試:期末考試嚴格按照大綱要求,根據上課的時間比例出題,重新編制了考試題目。取消了考試中的問卷設計和營銷方案設計環節。案例分析題選擇2014年出現的實例,增加了案例分析題的實效性,使學生能夠有話可説。

3改革中的主要經驗

3.1對考試改革的目的一定要講透

考試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特別是我們實施的《市場營銷學》考試改革要側重過程性考核,改變了過去以期末考試為主的做法,不僅是考試成績比例和作業形式的調整,而且是將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考試成績掛鈎,作業形式對大一學生來講比較新,而且會增加大量的平時作業,所以必須將考試改革的目的講透。要讓學生們理解考試改革的目的和意義,要讓學生們心甘情願地配合改革進程。做出更好的作品,取得理想的成績。

3.2以比賽促學習

大學生有很強的競爭意識,通過比賽可以激發學生們努力學習《市場營銷學》的熱情,體會營銷的整個過程,為今後學習營銷專業知識打下基礎。為了搞好比賽,首先要做動員工作,講清營銷比賽的目的,跟蹤比賽過程。從調查表的設計、調查表的填寫、調查報告的撰寫、營銷策劃方案的撰寫等方面都要進行及時的輔導。

3.3控制好學生上交作業的質量

對於讀書筆記、小論文、調查報告、策劃方案等作業形式,有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有的是學生不瞭解作業格式和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觀察瞭解學生的寫作困難,為學生講解什麼樣的報告才是合格的報告,要做到形式上合理,格式上規範和統一。對於完成作業確實有困難的同學要及時地給予輔導,對於作業不認真的同學要做出批評,保證學生上交的作業合格。

4考試改革的困難

4.1學生的態度問題

大多數學生是支持考試改革的,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畏難情緒。特別是當教師要求高質量作業時肯定會有各種意見,有的學生還會説怪話。部分學生認為學習任務過重,提出減少任務量的要求。有的學生反映大一參加的學生活動多、其他課程也有一些大作業,感覺吃不消。

4.2學生的能力問題

很多學生在中學期間很少寫讀書筆記和小論文,對策劃方案、市場調查更是初次接觸,無從下手。有部分學生將讀書筆記寫成了讀後感,有的學生寫的論文不能聯繫實際、空洞無物。有的策劃方案不僅內容貧乏,而且格式也不夠規範,出現很多不應有的格式錯誤。出現這些錯誤暴露出中學教育、大學教育都存在問題,我們的教育不僅忽視了應用文的訓練,而且沒有保證教學質量。

4.3教師方面問題

教師對教學改革準備不足,主要原因是不瞭解學生的能力現狀,佈置的作業工作量較大,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完成任務的難度。而且,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並給予單獨的輔導,工作量成倍增加,不僅考驗教師的責任心,而且對教師的營銷能力、教學能力也是挑戰。

5進一步教學改革措施

5.1端正學生態度

要根據考試改革的需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教學目標教育,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考試改革的重要意義,更要使學生認識到新作業形式對營銷能力培養的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真心實意地配合考試改革。

5.2對現代的大一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允許學生犯錯誤

要在佈置作業以後給大一學生一些模板,然後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對存在問題的學生個別輔導,務必使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必要的寫作方法。掌握調查問卷設計、調查報告撰寫、營銷策劃方案撰寫、小論文撰寫等方面的方法,儘量規範作業的格式,保證作業高質量完成。

5.3完成教學改革,必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首先,教師要掌握調查報告、營銷策劃方案的撰寫方法,能夠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並及時糾正。其次,面對大一新生,要及時瞭解學生的能力水平,要了解學生的態度,學生的困難,為學生完成作業排憂解難。最後,課程組教師之間也需要加強交流,使每一位教師都投入到教學改革當中來,依靠整個教學團隊的力量來提高教學水平。

作者:李峯 單位:唐山學院經濟管理系

參考文獻:

[1]肖立。對《市場營銷學》課程考試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6).

[2]張延斌。高校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8).

案例分析論文 篇七

關鍵詞:高職;IT項目管理;過程性考核設計

一、概述

高職教育是為適應社會需要,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和特徵構建教學體系和設計培養方案,力求培養出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知識面較寬、技術應用能力強、素質高等特點的學生[1]。這就説明高職教育在本質上是專業導向的發展性學習,它的教育形式強調由大學聯考前的“學好”向大學聯考後進入大學後的“做好”過渡。因此,高職考試不再是為了實現高分數、實現升學這一目的,而是為了檢驗學生以專業能力為基礎的應對社會及職場的實際應用能力以及綜合素養。如今,在高職院校課程中還普遍存在着考試目的模糊、考試形式單一和脱離教學理念等問題。基於高職教育以“應用”為目的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高職院校中IT項目管理課程為例,提出過程性考核設計,即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強調過程考核為主旨,把考核藴含於各類教育教學過程之中,促進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刻重視知識的學習、積累和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包括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二、問題分析

在高職課程考核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中學的考試習慣和思維難以轉變。目前,中學的考核主要在考知識和練技能,講求內容的客觀性、答案的唯一性和結果的可量化性。老師和學生為了達到這類考試的要求在平時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則更加強調以共性與繼承為基礎的記憶、技巧、速度、重複[2]。在這種長期的學習方式薰陶下容易形成固化的學習理念,導致在大學繼續全部延用或大部分延用中學考核模式。而高職考試不再是為了實現升學這個唯一目的而展開的反覆模擬或重複訓練,而是為了通過考核檢查並促進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及綜合素養的提升。若繼續延用中學考核模式,考核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難以從大學聯考前的“學好”學習模式過渡到進入高職後的“做好”學習模式[3]。還有一個突出問題是,高職課程考核的設計方式單一死板、設計目的不明確。考核往往僅依據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培養方案或者教材所載內容來設計,將大比重分數放到期末,多以開閉卷、筆試這類常用的考試形式,使考核傾向於“一錘子買賣”[4]。學生在這樣的考核設計下,就容易怠慢學習過程的參與,養成平時不積極、考前抱佛腳的錯誤習慣,甚至誘發考試不誠實的錯誤做法。而且這一類考核設計還是偏重於考試結果,主要練就了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得到的是知識的暫時性記憶,對於知識積累應用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所欠缺。

三、考核設計

根據美國項目管理學會對項目管理的知識體系進行的規範,將項目管理知識結構化為十大知識體系即項目整體管理、項目範圍管理、項目時間管理、項目費用管理、項目質量管理、項目人力資源管理、項目溝通管理、項目風險管理、項目採購管理和項目干係人管理,這十大知識領域我們又稱項目的十大職能管理[5]。這十大職能管理也是IT項目管理這門課程的框架和主要內容,因此,我們的考核圍繞和貫穿這十大職能管理進行,主要分為4大部分:階段性重點知識考核,項目管理軟件Project學習考核,團隊案例分析演練考核,期末論文考核。除此之外,課堂內外的實時觀察、記錄、小測驗、小調查、小設計、讀書心得、社會筆記、實踐報告、活動策劃、研究參與、角色扮演等方法都可靈活穿插在考核中。階段性重點知識考核是當每一個職能板塊的學習完成後隨即進行測驗,測驗方式可選擇隨堂筆試、提問與回答、案例分析等,促使學生對該階段知識進行總結跟強化,並思考知識的應用,此考核貫穿整個學期。項目管理軟件Project的學習是以實際學院網站建設項目或者公司新產品項目為背景,學生結合授課進度分別練習十大板塊在Project中的操作,與階段性重點知識考核相呼應,在整學期中共形成十次實踐報告,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軟件的操作並能應用到現實工作中。團隊案例分析演練考核,建議學期內進行2到3次,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3~4人,小組成員合作收集並討論相關案例,在規定的時間運用輔助工具(如:PPT,視頻等)向全班進行展示案例、分析結果,過程中綜合考核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問題處理能力等,而並不侷限於展示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自我展現和綜合素質等能力的提升。期末論文考核是在學期末,此時學生已經形成對IT項目管理整體知識框架與內容的理解,這時要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論題進行深入研究,多多查閲資料進行自己的思考形成見解,並以論文的形式展現出來,論文題目並不統一,但限制在IT項目管理範圍內,考核要求對論文的標準需嚴格把關,促進學生形成寫論文的良好習慣,着重觀察學生自己的思考與見解。通過此大部分和多個小部分的過程考核設計,考察學生學習的過程性成果、場景化處置、團隊協作水平、創新性能力等,達到讓學生在學中練、在學中幹、在練中學的效果。

四、結論

本文針對高職院校課程考核的諸多問題提出過程性考核設計,不僅考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考察理論素養的達成情況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不僅考核現成知識的繼承情況,還要考察發展知識的意識與能力;不僅考核專業學習情況,還要考核包括專業在內的綜合素質;不僅考查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終結性成果,還要考核諸如閲讀理解、參與效度、理性論辯、活動策劃、創新創業等學習過程,以及通過學習所獲得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考察當前的知識掌握度與教育達成度,還需要考察終身學習能力以及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預期。

參考文獻:

[1]安建華。高校考試改革芻議[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988,55-57.

[2]郭學霖。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建構研究[J].校園英語(16),2016,55-55.

[3]沈廷傑。高職it項目管理考試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v.14(15),101+104.

[4]邢宗新,張冰,周安宇。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實施中的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國電子商務(1),2012,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