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班的案例分析(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6W

大班的案例分析(新版多篇)

大班的案例分析 篇一

觀察目的:

1.嘗試大膽舉手發言,不害怕。

2.主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強自信心。

觀察情況記錄與分析

片段:在今天的語言活動《看雲去》開展之前,我把小靜請到了身邊,拉着她的小手,親切的與其交談。我問:“小靜,喜歡上管老師的課嗎?”她微笑着點點頭,“管老師可喜歡小靜上課時認真的樣子呢,管老師一直希望能看到你舉手發言,好想聽小靜回答問題,你願不願意呀?”她説:“願意。”“恩,管老師最喜歡在課上積極動腦,大膽舉手發言的孩子了,你認真聽清問題,想到了什麼就可以舉手説,大聲的告訴大家,即使説錯了也沒關係,只要你願意大膽地表達就是勇敢的好孩子,懂嗎?”她點點頭。

在活動中,當問及:“你剛才看到的雲是什麼樣的?像什麼?”和“如果請你把雲朵畫下來,你準備怎麼畫?”時,小靜也積極舉手,終於能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個大大的突破,我及時用她喜歡的圖形寶寶獎勵了她,她的笑容更甜美了。

分析:小靜是個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平時就默默無聞,多數只與固定幾個幼兒交流。在教育活動中,更難見到她舉手發言,有時被點到名字後,就一副害羞的樣子,站着不説話。平時我也力圖不斷的引導她大膽回答,卻多是以失敗告終。

指導策略

1.我為她的進步感到欣慰,當然今後我也會繼續持之以恆地鼓勵支持王靜,幫助她形成積極動腦,大膽表達的良好習慣。相信她的自信心會在教師的一再鼓勵下逐漸建立,教師要密切關注孩子的不同發展、表現、需要,給予適時、適當的引導支持,才能促進孩子的有效發展。

2.藉助這個實例,鼓勵教育其他不敢大膽表達的孩子也要積極勇敢,參加各項活動,增強自信心。

一、案例現象楊帆小朋友胖嘟嘟的,十分可愛,但是他有一些習慣很不好。

觀察一:晨間自由活動時他會帶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兒園竄來竄去,追逐打鬧;玩積木時,他會把所有的積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會神地聽講,他卻和周圍的小朋友頭碰頭講得熱火朝天,手舞足蹈……觀察二:繪畫活動開始了,他趁老師不注意,拿着記號筆在畫紙上、桌布上亂塗亂畫,要不,就拍着桌子大聲叫“我畫不來”,當老師走近他時,他就對你笑嘻嘻的,讓你又好氣又好笑。

觀察三:他的口語表達潛力較差,一緊張就小臉漲得通紅,讓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有時也會結結巴巴説不清楚,有時直接説“我不會”。

觀察四:自理潛力特差,能夠説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媽媽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二、案例分析:

㈠好奇心很強。這時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強,不管對什麼東西都很感興趣,而且,我們那裏的積木他以前根本沒玩過,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沒有的一些東西他們總想弄個明白,想個究竟,因此他們會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壞。事實上,孩子所表現出的惡作劇、小破壞有時並非真的壞行為,但卻是一種不利於他人的行為。

㈡家庭環境的影響,在家裏,他是小皇帝,上面還有一個姐姐,長他6歲,他提出的條件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人人都會答應,使他養成了唯他獨尊的性格,以致,什麼都不會,因為有人包辦了。

三、措施與效果:

不良的習慣,不是説一時就能改正的,我軟硬皆施,表揚和批評相結合,每一天對他吹耳邊風,睡午覺時,摸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會反思的,逐漸,他慢慢改掉了這些不良習慣。針對楊帆畫畫時的表現,我讓潛力較強的幼兒坐在他的身邊,時常關心他,照顧他,還手把手的教他勾線,教他塗色。並與家長取得聯繫,在家多為孩子添置一些繪畫工具,讓他在家裏塗塗畫畫,培養他的興趣。針對孩子口齒不清、説話結結巴巴這一問題,我在平時注意與孩子多交談,讓他重複其他幼兒的回答,並時常找機會讓他在羣眾面前講述。另外,請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談,讓孩子在家多聽故事,多接觸語言環境,在每次的外出活動中,陪伴在他身邊,引導他描述周圍的景色、人們的活動,讓他複述別人的話,漸漸地孩子的語言有了較大的進步。還有,午睡起牀,讓他自己穿衣,他每次都穿的滿頭大漢,我用鼓勵的眼光看着他,向他豎起大拇指,此刻,穿衣服對他來説,已經很拿手了。

此刻楊帆已有了可喜的進步。早上來園時很有禮貌地向老師問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處;繪畫時不但能根據老師的範畫進行勾線,還能透過想象進行添畫;有時還主動幫忙清潔教室、給小朋友講故事……

大班教育案例 篇二

新的學期就要開學了,以下是我對新學期的一點想法。

1、搞好幼兒的集體教育活動:這學期大班的拼音、識字和計算的教學任務會比較重,幼兒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針對這一情況,在園要抓好孩子的上課質量,同時要求家長在家也密切配合我們幫助孩子掌握和複習當日所學內容。應從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幼兒對所學內容要掌握的精而且細,把功夫用到平時。並重點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針對個別幼兒上課走神,邊寫邊玩,我們要和家長密切配合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2、針對創建綠色幼兒園我們可以搞一次“我是環保小衞士”的有益的活動,教育孩子保護環境應從自我做起,現在做起,看到瓜皮紙屑一定要撿起來,放到垃圾筒,教育孩子愛護周圍的環境應先搞好我們的班級衞生,愛護班集體,培養幼兒的集體榮譽感,可準備設置流動紅旗,每一週評選先進的值日組,激勵幼兒做值日的積極性。

3、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個別幼兒不能耐心聽別人説話,愛接話,插話,我們可以每天拿出5-10分鐘請每一位講或説,其他的幼兒聽,然後老師向他們提出問題,用來鍛鍊孩子的傾聽能力。

4、以往的家長工作我們雖然採取了種種與家長溝通聯繫的方式,如家長會、家園聯繫欄、家長開放日等形式,但是由於家長素質不一,層次不齊,造成對家園配合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差距。對幼兒某些方面的教育,比如能力的培養、品德教育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或偏見、誤解,造成部分幼兒雙重人格,在園內表現一個樣,在家裏又是一個樣,很不利於幼兒身心發展。針對這些除做好經常性的家長工作,還可開設“家長學校”,要求每個家庭都必須有長期固定的人來聽課,教師也應虛心聽取家長意見,及時改進工作態度和方法,要求把工作做到每個幼兒和幼兒家長的心上,在家長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教師形象,並做到從我做起以此樹立起幼兒園在家長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5、還可以搞“我來做老師”的活動,請作家長來園介紹自己的工作,組織幼兒活動。體驗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樂趣,增進家園合作的融洽關係。

大班的案例分析 篇三

案例背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喜歡欣賞文學作品,理解作品內容,感受文學作品的美。”具體地説,就是要培養幼兒愛聽、愛看、愛講、愛表演兒童文學作品,能理解並複述簡短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散文詩是幼兒園開展文學欣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閲讀材料。在散文詩教學的組織與指導中,教師能否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高效優質地將散文詩所藴涵的內在信息傳遞給幼兒,將直接影響着幼兒對散文詩的理解、體驗和感受,以及散文詩教學的教育價值的充分發揮。

活動片段:

第二環節:欣賞理解散文內容,感受散文詩的優美意境。

1、完整欣賞《芽》,你聽到了些什麼?

2、分段理解散文詩。欣賞第一段:聽到了什麼? 膽怯是什麼意思呢?從哪裏看出來?我們來學一學嫩芽膽怯的樣子。欣賞第二段:嫩芽這麼膽怯、害怕,有誰會來幫助她,讓她快快長大呢?請幼兒説説誰會幫助嫩芽,聽聽散文詩裏誰在幫助嫩芽。嫩芽得到了太陽、風兒、雨露的幫助,但是還是有些?(害怕)第三段(太陽、風兒、雨露的話):小嫩芽還是有些害怕,(PPT5)我們聽聽太陽、風兒、雨露會説什麼話來鼓勵她呢?傾聽太陽、風兒、雨露的話。重點學説太陽、風兒、雨露的話。第四段:嫩芽變得健康、堅強、歡暢了嗎?用語言和動作表現出嫩芽從膽怯到勇敢的心理。

第三環節:完整朗誦散文,表現表達詩歌的優美意境。

1、嫩芽在太陽、風兒、雨露的幫助下,終於不再膽怯,勇敢地長大了,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呀!

2、完整欣賞散文。

第四環節:結束活動。

1、小結:嫩芽從膽怯變得勇敢,離不開太陽、風兒、雨露的幫助和鼓勵!

2、老師帶來的嫩芽兒想交給小朋友照顧,你們知道把它放在哪裏嗎?(一個有陽光、有風兒、有雨露的地方)我們一起去尋找這個美好的地方吧。

案例分析:散文《芽》,以其擬人化的語態將嫩芽的生長髮育過程展現了出來,它短小精悍,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芽的生長變化,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篇散文意境優美,其中還有一些非常美的詞語,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感受美,而且也可以豐富一些詞彙,如:膽怯、滋潤、撫摸等。現在大班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言基礎,而且這首散文講的就是小芽在發芽過程中經歷的從膽怯到勇敢的心理歷程,也能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這首散文為孩子創設了一種優美、温柔的情景,描寫了小芽從膽怯到勇敢的變化,懂得“芽”的健康成長需要陽光、風兒、雨露的幫助。從教材的挖掘入手,不僅注重幼兒語言感受力的培養,同時也滲透了情感教育。它無論從意境還是情感教育上都不失為向幼兒進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內隱教育價值,外顯教學內涵。

《綱要》語言領域明確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因此在活動中,採用完整欣賞和分段欣賞相結合,先欣賞散文,感受散文優美的意境;再分段欣賞,通過直觀的課件幫助幼兒感受散文中小芽從膽怯到勇敢的心理變化,懂得“芽”的健康成長需要陽光、風兒、雨露的幫助,更需要他們的。鼓勵。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欣賞散文,積累優美詞句,樂於表達。使重點得以突破,語言得以發展。為了增強作品的感染力,突出“如何引導幼兒感受散文意境”這一重點,借用電教手段、多媒體的形式,將音樂、散文、畫面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刺激幼兒的視覺、聽覺感官。教師藉助資源憑藉教學經驗,運用語調、眼神、語氣等誦讀感悟,通過肢體動作,把自己融入到意境中,有主有次、有緩有急、有輔有成地開展活動。孩子們受到作品情緒的感染和薰陶,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出豐富的想象,説出了符合散文詩意境的詩句!

活動中教師注重提高幼兒的感受、傾聽能力。在開始部分,欣賞教師配樂詩朗誦,將全體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再視聽結合欣賞;分段欣賞理解內容。在這過程中,教師引領幼兒理解、感受作品,體驗“嫩芽兒”在獲得幫助後健康成長的喜悦。

幼兒積極與教師互動,教師與幼兒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師幼關係。在這種關係中,教師身上所承載的文化、經驗,不是對幼兒居高臨下的“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不是灌輸,而是與幼兒分享。教師以一個合作者、研究者、學習者和欣賞者的身份出現。讓幼兒在合作探索、交流的過程中,提高感受、傾聽能力,獲得自信。散文優美的意境吸引着孩子們主動去學習,真正起到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自覺傾聽習慣,為今後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礎。第三環節讓幼兒看着課件進行配樂詩朗誦,使全體幼兒的精神和身體在柔和的音樂流淌中徹底解放,起到了在靜中動的作用。結束部分教師親切而又充滿鼓勵的話語“老師帶來的嫩芽兒想交給小朋友照顧,你們知道把它放在哪裏嗎?”“我們一起去尋找這個美好的地方吧”。讓孩子受到了極大地鼓舞,充滿自信,學以致用,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在瑞吉歐“追隨兒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與他們一起去研究、去探索、去解決。整個活動孩子們都很快樂,不是被動地欣賞散文,而是主動體驗和領悟散文的內涵。在老師的鼓舞、引領下,孩子們就像這棵“嫩芽兒”一樣茁壯成長。

附散文詩: 芽

一棵嫩芽悄悄地從土地媽媽的懷裏探出頭來,就像一個膽怯的小姑娘。

太陽照耀着她。春風撫摸着她,雨露滋潤着她,她感到温暖、親切、舒暢,但是還有些害怕。

太陽説:“別怕!我把你曬一曬,你就會變得更健康!”

風兒説:“別怕!我把你吹一吹,你就會變得更堅強!”

雨露説:“別怕!我把你灑一灑,你就會變得更歡暢!”

於是嫩芽勇敢地抬起了頭,張開雙手。迎向陽光,迎向風兒,迎向雨露。慢慢地,慢慢地,她長高了,長壯了,變得更綠更可愛了!就像一個朝氣蓬勃的美麗姑娘,在春光裏歡笑起舞,在夏日裏茁壯成長!

大班的案例分析 篇四

如何引導孩子融入集體

案例1:上幼兒園的女兒在集體跳長繩時經常舉起胳膊跳,老師怕繩子打到她,提醒她:“樂樂,把手放下!小心打到你!”兩次提醒後,孩子還是依然如故。老師又説: “樂樂,把胳膊挨着身邊放就好了,你看像某某同學那樣!”孩子看了看,不高興地到一邊玩去了。類似的集體活動中,如果老師提醒她或者沒把她作為榜樣,她就退出到一邊自己玩去。

案例2:小朋友們在玩丟沙包的遊戲,樂樂被沙包丟中罰出場時,表現得特別激動,哭着不願意離場,我們一再要求她必須遵守遊戲規則,她就很生氣地表示不想玩這個遊戲了,然後到一邊自己看花草去了。

孩子為什麼從集體中退縮

1.“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是造成孩子從集體中退縮的主要原因

“自我為中心”是學前兒童和國小低年級兒童客觀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它的主要特徵是孩子還沒有真正學會換位思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意圖。案例1中,老師多次提醒樂樂應該如何做,並且告知這是為了避免被繩子打着,但樂樂始終不領情,最後還是從集體中退出。究其原因是樂樂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不能站在老師的角度來理解老師的話語和保護她安全的意圖;案例2中,樂樂哭着不願意被罰出場,也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即她沒能理解遊戲規則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她覺得要她按照別人説的做,或者遵守什麼規則,她就不玩了。

2.強烈的“自我存在感”會導致孩子從集體中退縮

研究表現,4~6歲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加速期,他們有着強烈的自我存在感,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認可和稱讚。同時對自己的認識偏向“樂觀主義”,即對自我的認識比較樂觀、積極,甚至會過分地高估自己,一旦她的自我存在感得不到滿足,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就會產生。案例1中,老師指出了樂樂的不足,更重要是用做得好的同伴進行示範,這帶給她的感受是“你指出了我的缺點,我沒有別人做得好,所以我不玩了。”下面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案例《不願意繼續參加家庭聚會的甜甜》來説明。

“爺爺,看看我的'裙子!”5歲多的甜甜叫着,她正在參加中秋佳節的家庭聚會。“這個上面有小蝴蝶,小花……”甜甜的聲音逐漸變小,因為她發現所有人都在關注她1歲的堂弟,堂弟在大人的鼓勵下,搖搖晃晃正要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沒有人,包括最喜歡甜甜的爺爺,都沒有注意她和她的新裙子。甜甜轉身走進房間,把毯子蓋在頭上後走出來。她從毯子縫裏窺視外面的情況,然後故意推倒堂弟,堂弟哭了起來。

拿下毯子,甜甜很快就看到了媽媽不快的表情。“媽媽,我看不見他,毯子遮住了我的臉。”媽媽堅持要她扶起可可,並立即向他道歉,可甜甜卻不同意參加家庭聚會了。

在這裏,甜甜表現出強烈的自我存在感,即我要被關注、認可和稱讚,但問題是就連平時最喜歡她的爺爺都沒有關注她,於是她要把毯子蓋在頭上,故意推倒堂弟,引起大家的關注,但得到的是批評和指責,於是她就不願意繼續參加聚會了。

3.缺乏交往技能也會導致孩子從集體中退縮

我們看下面的情境。

小區裏有三個小朋友在玩“抓壞人”的遊戲,小朋友A二話沒説,直接闖入他們的遊戲區域,説:“我要當老大。”結果,他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對,被趕出了遊戲區,他失望地離開了。過了一會,小朋友B來到旁邊,他在旁邊專心觀察,然後説:“你們好厲害喲,特別是你(指向小朋友c)。你們在玩什麼啊?”c説:“我們在‘抓壞人’。“‘抓壞人?太好玩了,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麼抓。”c説:“你爸爸是警察,那肯定知道怎麼抓,那你快來抓吧。”B順利地加入了遊戲。

A為什麼遭到拒絕呢?他直接闖入別人的遊戲區域,且要當老大,招致正在遊戲的大家反感;而B則先觀察三個小朋友在做什麼,然後讚揚別人,最後還利用自身的優勢“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麼抓壞人”這一有效信息,促使別的小朋友主動邀請他加入遊戲。

引導孩子融入集體的策略

1.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逐步擺脱“自我中心”的思維定勢

學會換位思考是孩子平衡自身與同伴、與集體關係的前提。學會了換位思考,孩子就能理解自己搶玩具,別人會傷心的;集體的規則若不遵守,會讓別人不愉快……換位思考能促使孩子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我們來看下面的案例《我要媽媽陪我玩》。

紅紅每天晚上都會和媽媽一起遊戲、一起看書。可是媽媽今天晚上要寫東西。媽媽在書房工作時,紅紅跑過去説:“媽媽,你陪我玩吧。”媽媽説:“寶貝,媽媽今天晚上要做事,沒時間陪你玩。讓爸爸陪你玩,好嗎?”紅紅只好去找爸爸。沒幾分鐘,紅紅又跑進來找媽媽:“媽媽,爸爸什麼都不會玩,我就是要你陪我玩。你不陪我玩,我就不喜歡你。”紅紅的媽媽不知怎麼辦才好。

紅紅的行為很明顯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這種思考方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會經歷的階段。媽媽不用着急,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有工作要做,如果不做完,媽媽會被批評的。”同時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再來影響媽媽,今天完成了任務,明天就可以陪你玩了。要是反覆纏着媽媽,媽媽會做得更慢。”

2.引導孩子逐步掌握交往技能,讓孩子體驗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交往技能包括傾聽、表達、換位思考、問題解決、分享與合作等交往策略。良好的交往技能可以幫助孩子融入集體。家長可以嘗試和孩子玩打電話、當小老師、為孩子錄音等遊戲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打電話遊戲可以讓孩子説説自己在幹什麼,描繪周圍的環境和看到的事物等。當小老師是孩子最願意幹的事情了,可以鍛鍊表達能力,家長可以偶爾故意搗亂,讓孩子思考怎樣好好聽講。家長還可以將孩子所講的故事、兒歌或唱的歌曲錄下來重放,當孩子聽到自己的聲音時會很開心,會講更多的故事。

3.鼓勵孩子同伴交往,讓孩子在自然後果中體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自然後果是指利用孩子違規行為所產生的自然結果,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合理的懲罰的方法。如當孩子在某一遊戲活動中經常出現違規行為時,可以通過暫時剝奪其參與遊戲的權利來懲罰他,目的是讓他知道參加集體活動是要遵守一定規則的。我們看案例《我們不和你玩了》。

四個小朋友正在一起玩傳球遊戲。可F小朋友接到球后總喜歡在地上拍幾下,然後再傳給別的小朋友。K説:“不要拍了,直接傳給我。”F在K的催促下,將球快速傳遞給了K,但接下來的回合中F又反覆拍球。終於K和其他幾個小朋友急了:“F,我們不和你玩了,走開。”K把球直接傳給別的小朋友。F被排除在遊戲之外,並且顯得很失落。之後在家長的協助和同伴要求下,F答應遵守規範,和大家一起繼續遊戲。

F被排除在遊戲之外是一種自然的後果。同伴間的相互約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有利於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狀態,站在互利互惠的角度來為對方着想,它為幼兒同伴間契約式規範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交往技能的獲得是需要反覆練習的,多帶孩子和同齡小朋友接觸,讓他自己去嘗試,出現問題家長不着急,堅持原則,孩子慢慢就可以享受集體生活的快樂了。

大班教育案例 篇五

一位國王總覺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處去找一個感覺幸福的人,然後將他的襯衫帶回來。

尋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問:“你幸福嗎?”回答總是説:不幸福,我沒有錢;不幸福,我沒親人;不幸福,我得不到愛情……就在他們不再抱任何希望時,從對面被陽光照着的山崗上,傳來悠揚的歌聲,歌聲中充滿了快樂。他們隨着歌聲找到了那個“幸福人”,只見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陽下。

“你感到幸福嗎?”“是的,我感到很幸福。”“你的所有願望都能實現?你從不為明天發愁嗎?”“是的。你看,陽光温暖極了,風兒和煦極了,我肚子又不餓,口又不渴,天是這麼藍,地是這麼闊,我躺在這裏,除了你們,沒有人來打攪我,我有什麼不幸福的呢?”“你真是個幸福的人。請將你的襯衫送給我們的國王,國王會重賞你的。”“襯衫是什麼東西?我從來沒見過。”……

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詮釋各有不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象徵,是一種自我感覺,關鍵是如何把握這種象徵和感覺。

同樣的道理,班主任的育人目標就應該去追尋學生幸福的象徵,追尋學生幸福的感覺。這種象徵、感覺是什麼?這難以用一兩句話説清楚。但我們知道學生幸福的象徵,學生幸福的感覺都寫在學生的臉上。這需要班主任的萬能定律:“呵護那一點點光”。 班主任育人目標就是——學生幸福的象徵,學生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