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統計學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28K

統計學論文通用多篇

統計分析論文 篇一

關鍵詞:棄檔;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Abstract: Personnel fi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files,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ach of us members of societ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of the flow of personnel, the phenomenon of〝abandoning file〞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w to solve the 〝discard file〞 effectively become a new problem for archivists. 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Chinese periodical full-text database platform, and select published in 10 archival science core journals in the decade 2002-2011 paper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overall trend of this decade of 〝abandoning file".

Key words: Abandoning file;Research papers;Statistic and analysis

適時地對一門學科研究進展進行回顧、探討與反思,是該學科日漸成熟的重要表現之一。[1]在學科研究中,對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反思與解決是學者的使命與責任。近年來,“棄檔”現象不斷被報道,逐漸引起人們重視,檔案學研究中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新課題就是如何解決大量“棄檔”問題的出現。筆者對2002年~2011年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有關人事檔案“棄檔”現象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析,試圖瞭解我國檔案學研究領域對“棄檔”研究成果的概況,以期為進一步研究作參考。其中,10種檔案學核心期刊以戴龍基、蔡蓉華主編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為準。

1. 數據來源與統計方法

1.1 數據來源。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主題為檢索項,“棄檔”為檢索詞,核心期刊分別為《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中國檔案》、《浙江檔案》、《檔案與建設》、《蘭台世界》、《山西檔案》、《北京檔案》、《檔案管理》、《檔案》進行檢索。

1.2 統計方法。按照以上方法,通過初步檢索,得到43條結果,除去學術性不強的雜談、心語、報道等,最終得到用於全文統計分析的論文35篇。其中,論文作者以第一作者計算,合著和一稿多投的以一篇計算。

2. 統計結果及分析

2.1 年度分佈。論文按年度分佈的統計可以大體反映出10年間對“棄檔”現象研究的進展情況。經檢索,2002年~2011年有關“棄檔”研究論文的年度分佈情況如下所示。

從圖1、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有關檔案學者開始對“棄檔”現象有範圍比較大的關注。根據國家人事部的統計,2003年全國各級人才流動中心的15.4萬個國有和非國有單位代管的330萬份人事檔案中,有60多萬份與主人失去聯繫,成為“棄檔”。[2]在2003年,《北京檔案》、《檔案與建設》、《蘭台世界》、《浙江檔案》四本期刊從不同的方面關注了“棄檔”問題。從2003年往後,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研究“棄檔”現象的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刊登,僅2005年一年就達到8篇,由此可見,“棄檔”問題在近年來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未間斷。

2.2 主題分佈。對於10年來“棄檔”現象研究論文主題進行分析,可以瞭解過去10年我國對“棄檔”現象的研究進展,集中反映我國檔案界對“棄檔”現象研究的重心和薄弱之處。通過反覆核對後,筆者將用於分析的所有的論文粗略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分佈情況見表2。

通過表2中的數據可以發現:

(1)對人事檔案改革研究的發文量佔的百分比最多,這説明傳統上的人事檔案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現行的人事檔案制度面臨着眾多的質疑和拷問。對於人事檔案的改革,相關學者主要提出了兩種主流觀點:人事檔案改良論和人事檔案創新論。人事檔案改良論即通過某種形式的改進來實現制度改良,探索人事檔案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制度。人事檔案創新論即用新的、科學的人事檔案制度代替傳統的人事檔案制度,走契約化、社會化、電子化和法制化道路。

(2)在眾多的“棄檔”現象中,研究“畢業生棄檔”的文章所佔比例最多,某高校畢業生“棄檔族”超六成,給畢業生工作以後職稱晉級、公務員考試、購買住房和社會保障各方面帶來了諸多麻煩。但是很多大學生直到面臨“棄檔”所引起的種種不便時才意識到檔案問題的重要性。大學生是整個社會中受教育較高的羣體,其對檔案意識的淡薄尚且如此,一般公眾對人事檔案的認識程度就更值得憂慮了。

(3)對“棄檔”現象和其產生原因的分析佔總比例的25%左右,綜合有關學者觀點,“棄檔”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用人制度的變化,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使“棄檔”成為可能。其二,人事檔案自身存在缺陷與不足,不能滿足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棄檔”的主因。其三,人才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們的“棄檔”行為。“棄檔”已經給人事檔案管理敲響了警鐘,分析其原因有利於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使其發揮更大的功效。

(4)對“棄檔”產生的影響與解決措施的分析佔總比例的28%,“棄檔”的影響極為嚴峻,影響畢業生轉正、計算工齡、評職稱、户籍檔案以及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一些海外留學歸來的學子由於沒有及時繳納社保成為“無業人員”。對於解決“棄檔”的措施,則需要管理機構、社會和公眾的共同努力。檔案管理機構應通過各種途徑對流動人員的人事檔案進行完善與改革,社會需要為建立人事檔案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公眾則要提高對自己檔案的重視程度,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建檔。

(5)從數據中還可以發現,由於大學生對檔案的不重視產生的“棄檔”問題,已經有作者提出在大學開設關於人事檔案的選修課,但是至於其可行性,還需要進一步探討論證。與“棄檔”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這表明人事檔案的管理正在向着法制化的進程邁進。檔案學者還結合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提出人事檔案信息的電子化的發展思路及解決措施。

2.3 作者分佈

2.3.1 作者系統分佈。通過對作者系統分佈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瞭解10年來我國“棄檔”現象研究者的分佈情況,有利於正確地認識各領域的研究能力,統計後得到的結果如下:

(注:高等院校包括教學人員和在校學生,組織人事部門指各省、市縣區組織、人事部門及其下屬或附屬單位)

圖2中的數據顯示:高等院校作者發文數量最多,為24篇,佔發文總數的69%,這證明了高校在“棄檔”現象研究方面的雄厚實力。至於公共檔案館、組織人事部門、公司企業和其他方面的作者,其發文數在1~4篇,差距較小。解決“棄檔”問題不僅應該是檔案學者的任務,需要檔案部門工作者的全力配合,需要組織人事部門的調查分析,還需要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管理人事檔案,相關機構應加強對檔案的規範與管理,結合自身的特點,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

2.3.2 作者合作率及合作度分佈

論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確定時域內,某種或某類期刊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是衡量期刊論文作者合作度、智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指標,合作度的值越高則合作智能就發揮得越充分。合作率是評價科研合作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標之一,可以反映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論文的深度和廣度。[3]統計後得到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情況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10年來我國人事檔案管理研究論文單一作者的發文數為30篇,佔發文總數的85.72%;2人及2人以上的發文數極少,只佔14.28%,其中2人和3人合作的發文數均為2篇,佔發文總數的5.71%;4人合作的發文數總計為1篇,佔發文總數的2.86%。論文的合作度為1.29,説明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不到2人,論文的合作率也不高,僅為22.22%,説明主要以單獨研究為主。

3.期刊分佈

對論文期刊分佈的研究有助於瞭解該學科的空間分佈特點,是掌握該學科期刊學術權威的有效方法,便於人們和社會快速吸收、利用這些研究成果。表4對用於分析的所有論文的期刊分佈作了統計。

從表4中看出,《蘭台世界》的發文數遠遠高於其他期刊,為19篇,佔發文總數的54.29%,其數量很大與其為半月刊相關。CSSCI源刊《檔案學通訊》的發文數為4篇,是除《蘭台世界》以外發文最多的期刊,可以看出其對“棄檔”現象的重視。其他期刊發文數相對來説相差不大。各期刊發文數的差距除受各期刊辦刊模式和特色,作者投稿偏好等影響外,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期刊等相互影響的關聯性。

4.結論

綜合上述統計情況來看,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10年間關於“棄檔”現象研究的論文年均發文3.5篇,説明檔案學者近年來一直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即使加上非核心期刊中的相關研究論文數量並不少,但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數量非常有限。

(2)在粗略分出的八個類別中,各主題所佔比例的差距較大。明顯可以看出論述有關人事檔案教育與法規建設的文章較少,較少有文章與信息化背景相結合,從宏觀的角度提出建設性與可行性的意見。但是對於“棄檔”原因的分析及其危害仍然作出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其相關建議措施可以在實踐中加以改進運用。

(3)研究力量中,高校師生的研究水平較高,其他機構與高校的研究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各級各類檔案局(館)及組織人事部門的研究力度還需要加強。解決“棄檔”問題需要結合高校師資的研究力量與檔案部門的管理經驗,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4)在作者合作方面,對此研究仍然以個體為主。在當今學術界日益強調集體合作的背景下,單打獨鬥式的個體研究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並加以改進。“棄檔”現象研究的核心作者羣有待形成。

參考文獻:

[1]朱玉媛,曹暉,彭瀟敏,王玉環。改革開放30年我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主要成就[J].圖書情報知識,2009(7):22-26

[2]孟海琳,周昌荷,蔡曉蘭。從“棄檔”透視人事檔案管理[J].浙江檔案,2003(12):7

[3]馬波粉,周銘。2000~2009年我國人事檔案管理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J].大眾科技,2010(8):220-221

統計分析論文 篇二

(一)研究對象

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以“企業工會”為主題和關鍵詞,發表時間限定為1979—2012年,檢索得到2372篇期刊,去除政策解讀、工運信息等文獻,共得2359篇文獻。其年度分佈。再以核心期刊為文獻來源,精確檢索並篩除無統計價值的文獻後,共得核心論文272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對文獻的發展階段作出判斷,選擇1979—2012年共2359篇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其次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利用文獻的篇名、摘要以及關鍵詞對研究方法、對象、方向等進行分析,分析每一發展階段以企業工會為研究對象的文獻的具體研究方法和核心內容,並且以發表時間的變化為線索,概括每個時間段的研究重點,為保證分析的合理性和權威性,以272篇核心期刊為研究對象。

二、計量分析

根據普賴斯理論,將年份作為因變量,篇數作為自變量,運用SPSS19.0軟件,對2359篇文獻做曲線迴歸估計,結果如圖所示,説明對企業工會研究的論文符合logistic曲線分佈。並且P值小於0.001,表明統計結果顯著,R方值為0.760,模型擬合程度較好,適用於普賴斯理論。結合文獻的曲線分佈結果可以將研究企業工會的文獻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萌芽期(1979—1992年);發展一期(1993—2000年);發展二期(2001年至今)。

三、文獻分析

(一)編碼與統計

本文以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方向為類對286篇核心期刊分別進行編碼,建立數據庫以供統計分析。其中研究方法分為文獻綜述、對比研究、案例研究、實證研究共四類;研究對象分為外資企業、國有企業、私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非公有制企業、三資企業共六類;研究方向分為現狀分析、理論研究、解決方法共三類。利用核心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鍵詞,根據文獻的側重點和中心內容對其進行編碼。如果出現綜合研究類的文獻,採用重複統計的編碼方式;出現難以分辨的文獻直接剔除,不予編碼統計。

(二)統計結果

1.研究方法

(1)萌芽期(1979—1992年)

在企業工會研究的萌芽期,研究方法比較少,侷限於案例研究、實證研究以及規範研究三類,但以規範研究為主。比如呂建章、趙秀民(1992)提出企業工會的信息工作存在比較多的問題,包括狀態封閉、行為具有短期性、信息質量不高等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設性的解決方案。這一系列規範性的研究文獻為早期企業工會提出了較為明確的指導性意見。

(2)發展一期(1993—2000年)

與前一期相比,研究方法更為豐富,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文獻綜述的形式。但文獻綜述僅有一篇,這一階段雖然仍以規範性研究文獻為主,但案例研究比重顯著增多,説明這一時期的學者開始從個體入手,逐步以微觀的角度關注企業工會發展中產生的問題。

(3)發展二期(2001年至今)

經過前二十餘年的研究,對企業工會的研究漸趨成熟,研究方式也更為全面,出現了對比研究的新方式,同時採用綜合研究方式的文獻也不斷顯現。石曉天(2012)以案例研究和對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探討了實現工資集體協商的條件與路徑;從統計結果上來看,規範性研究仍佔主要地位,文獻綜述、對比以及實證類研究比重較小,案例研究的比重也有所下降,從前一期24%降至17.8%。

2.研究對象

(1)萌芽期(1979—1992年)

統計結果顯示,企業工會研究的萌芽期,學者主要針對外資企業(50%)、私營企業(33.3%)、三資企業(16.7%)進行了研究。80年代初,中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逐步興起,私營企業蓬勃發展,企業工會的發展產生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繼而引發了相關研究。

(2)發展一期(1993—2000年)

1993—2000年處於中國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的階段,因此,該時間段企業工會的研究對象種類繁多,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在以國有企業工會、外資企業工會研究為主流的背景下,對其他企業工會的研究百花齊放,特徵鮮明,並且研究對象較為均衡,偏重性不大。這一方面説明中國市場化改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各類企業工會在市場改革階段所面臨的問題繁多,企業工會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比較嚴峻的考驗。

(3)發展二期(2001年至今)

進入到21世紀後,對不同企業工會的文獻研究數量明顯減少,主要是對私營企業工會、外資企業工會、國有企業工會的研究,其中私營企業工會比重最大佔總研究對象的35%,其次是外資企業工會佔30%。近年來,各企業工會不斷相互借鑑、學習國外企業工會的發展經驗,漸趨成熟,沒有顯著矛盾。

3.研究方向

(1)萌芽期(1979—1992年)

現狀描述、理論分析類文獻在此階段比例相同,屬於解決辦法類的文獻比重略低。理論研究方面,學者探討了企業工會的社團法人地位、工會深化企業內部改革的作用、外資企業工會活動方式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為以後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2)發展一期(1993—2000年)

學界在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抓住改革現狀,進行了大量現狀描述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企業工會作用或職能的分析、對企業工會的建設和發展現狀的描述。包括該時期的解決方法類文獻,也是在現狀描述的基礎上提出相關改善性意見。因此,發展一期的文獻研究實際上都是以現狀分析為前提進行的進一步理論或建設性研究。

(3)發展二期(2001年至今)

從164篇文獻總體來看,有61%的文獻屬於理論研究,21.1%的文獻屬於解決方法類研究,17.9%屬於現狀描述研究。雖然理論研究中仍有比較多的以描述性研究為基礎的工會職能分析、工會建設思考,但出現了更多的理論研究內容,包括企業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工會組織公信力、工會創新、激發工會活力等更為新穎的理論內容,與時俱進,具有現實意義。

四、總結

根據普賴斯文獻增長理論,通過計量分析對文獻進行發展階段的確定,最終將發展階段確定為萌芽期、發展一期、發展二期三大階段。通過計量分析可見,中國對企業工會的研究仍在發展階段,還很不成熟,有待進一步研究完善。在發展階段的劃分基礎上,分別從文獻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方向入手對272篇核心論文進行統計分析。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法不斷髮展完善,最終形成文綜、對比、案例、實證、綜合研究並舉,形式多樣的研究方式,但實證研究的文獻有所欠缺。研究對象方面,學者的研究對象隨企業的發展變更而不斷改變,抓住了時展的趨勢,較為全面地記錄了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企業工會的發展歷程。研究方向方面,各時期研究各有側重,萌芽期現狀描述與理論分析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發展一期現狀描述處於主導地位,並且該時期理論分析以及解決方法的提出皆以現狀分析為基礎;發展二期,理論分析佔較大比重,同時理論分析觀點豐富,內容與時共進具有現實意義。總的來看,對企業工會的研究在中國企業工會建設成長過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1979年至今,企業工會研究從侷限的方法、小範圍的研究對象、簡單的研究方向不斷髮展壯大,到現在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研究體系,並開始從宏觀層面進行體制的分析、問題的解剖,為企業工會提供了大量意見建議,在中國企業工會發展完善的過程中發揮了指導性作用。

統計分析論文 篇三

關鍵詞:現代物流業GDP迴歸分析

現代物流業是在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的儲運資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產業形態,物流業與國民經濟各領域都有密切的關聯,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現代物流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推動着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物流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加大

表1顯示:1991-2007年物流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力一直處於較高的水平,並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物流對GDP的拉動力指標從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從1991年到2007年的數據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長變化狀況基本一致,在此階段,二者都處於較快增長的階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國物流發展最快的兩年,這兩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28.13%和40%,這兩年也是我國GDP增長最快的兩年,GDP分別比上一年增長35.26%和33.16%。

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現代物流業的支持

從表1看,1991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GDP年均增長約10%,其中物流業功不可沒。1991年至2007年,全社會物流總額從3.02萬億元上升到75.2萬億元,增長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遞增,大大高於同期GDP16.5%(按現價算)的年均增長速度。“十五”期間,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158.7萬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了近1.4倍,年均增長23%。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38.38萬億元,同比增長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是近十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48.1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增幅雖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長態勢。2007年全國物流業增加值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75.2萬億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個分點。2008年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43.29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28.1%,增幅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1991年到2007年,國民經濟發展對物流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大,物流需求係數從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國每單位GDP產出需要1.5個單位的社會物流總額來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國每單位GDP產出則需要3個單位的社會物流總額來支持。

現代物流業和國民經濟高度正相關

根據1991-2007年GDP和社會物流總額統計數據繪製被解釋變量y(GDP)與解釋變量x(社會物流總額)相關度散點圖,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高度線性相關。使用SPSS11.5進行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990,進一步確認兩者高度相關。

查相關係數檢驗表得知:r0.01(15)=0.606<0.990

這説明在顯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的線性關係是顯著的。據此可以構建線性模型:Y=a+bx,其中,a與b是待估計參數,x為我國社會物流總額,y為我國GDP。

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錶1數據進行迴歸分析,估算出參數a和b的值:a=2.843,b=0.306,於是得到迴歸方程:Y=2.843+0.306x,R2=0.980。

該結果説明,我國物流總額每增加1萬億元,GDP增加0.306萬億元。其中GDP變異的98%可以由社會物流總額的變異來解釋。

但是迴歸方程Y=2)本站●(.843+0.306x是否能真實地反映GDP和現代物流之間的關聯度,能否合理解釋現代物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需進一步的驗證。因此有必要對迴歸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公務員之家

迴歸結果方差分析顯示,F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即檢驗假設“H0:迴歸係數b=0”成立的概率等於0,從而應該拒絕H0,説明迴歸效果極為顯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來描述現代物流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綜上,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對於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國應致力於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物流競爭市場,形成可控與自由運作的現代物流機制,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推進物流信息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物流技術;努力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養,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我國的物流產業不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懷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2.李力,楊柳。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之間關係的實證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6(6)

經濟統計分析論文 篇四

一 課程體系設計和實踐實訓設計整體思路

1.遵照教育部對經濟統計學專業的要求

嚴格遵照教育部對經濟統計學專業的要求。主幹學科為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其中核心課程為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金融學,會計學,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統計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抽樣技術與應用,應用時間序列分析。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實驗課程(含基本統計分析軟件應用、統計實務模擬等),社會實踐(含經濟社會統計調查、統計工作實習等),科研和論文寫作(含畢業論文、學年論文、科研實踐等)。專業實驗包括計算機基本技能實驗、統計分析應用軟件實驗、經濟計量分析軟件實驗、數據挖掘技術與應用實驗。

2.參照其他院校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選擇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財經院校(如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上海金融學院、河南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學院和山東工商學院)和綜合類院校(如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和雲南大學)以及師範類院校(如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作為參照院校。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在統計學經濟統計、商務統計、金融統計方向中,財經類院校主要突出經濟學課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綜合性院校和師範類院校主要課程為理學類,招生偏重理科生。

綜上所述,經濟統計學專業應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熟練掌握現代統計理論和經濟數量分析方法,具有紮實的統計學、經濟學和金融學基礎,能熟練應用計算機軟件處理統計數據的複合型高素質經濟管理統計人才。學生畢業後可在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外資企業和大中型公司等從事經濟統計分析、管理諮詢、市場調研和商務數據分析等管理工作。

3.與學院培養方案形式統一

新制訂的培養方案和整個學院的形式保持了統一,以便於教務人員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 經濟統計學培養方案專業課的設置

經濟統計學的培養目標與基本規格和招收對象為理科生,設置了保險精算、金融統計和商務統計三個方向。學生修滿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並達到學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由於經濟統計學對統計學和經濟學知識的要求較高,我們提高了課程總學分和總學時,注重主幹學科和專業課程的開課順序和教學周學時分配,強化實訓實踐課程,實行理論和實踐並行。

培養方案確定了5門學科基礎課程,分別為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C語言程序設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管理學。確定了5門專業基礎課程,分別為基礎會計學、經濟統計學、貨幣金融學、財政學、計量經濟學。確定了9門專業核心課程,分別為國民經濟統計學、多元統計分析、統計預測與決策、抽樣技術與應用、應用時間序列分析、金融統計學、市場調查與分析、投資學、數據挖掘。

分設了三個專業方向,分別 為保險精算(開設保險學、保險統計學、利息理論、壽險精算、非壽險精算5門課程)、金融統計(開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金融市場、金融資產評估、金融工具與金融風險管理、投資組合分析 5門課程)和商務統計(開設信息檢索與利用、企業經營統計學、投入產出分析、項目管理、質量控制統計方法5門課程)方向。

統計分析論文 篇五

各類知識型產業統計的主要區別是分類系統不同。

1.高技術產業

OECD所制定的高技術產業分類標準,已為部分國家所採用,我國也借用OECD的這一標準,確定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範圍。關於OECD的高技術產業分類,在此只着重強調以下幾點:

·這一分類只適用於製造業,這樣就把一些屬於服務業的知識型的產業如計算機軟件、通信排除在高技術產業之外,因而具有侷限性。

·這一分類是針對整個製造業的,共劃分為“高技術”、“中高技術”、“中低技術”和“低技術”4個產業組。在使用時,往往並不單獨使用高技術產業一個類別的數據或高技術產業的某一項指標,而是把這4個類別及若干指標放在一起進行分析,以反映整個製造業產業結構也即知識密集程度的變化。

·以R&D投入強度作為判斷技術密集度的唯一標準,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間接投入。這些指標是:產業R&D直接支出與產值之比,產業R&D直接支出與增加值之比,R&D直接與間接支出之和與產值之比。然而,計算結果表明,考慮間接投入對分類影響不大。

·這一分類所確定的高技術產業,即使在OECD範圍內,也並不都具有高的技術密集度。這種不一致性是由各國國情不同所決定的,這是按產業分類的固有缺點,難以克服。

·為克服按產業分類的不足,提出了按產品分類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術產品目錄主要用於外貿。

2.服務業

雖然服務業並不都是知識型產業,但經濟發展的趨勢表明,服務業的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份額越來越大,至1993年這一比例在OECD國家已達到45~68%,服務業R&D支出在企業部門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國家也已達到15%~20%。服務業已經開始並正在取代、在部分國家已經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服務業已從使用技術的產業部門轉變為生產技術的部門,如通信、計算機服務等。正因為如此,服務業的統計受到了重視。1993年OECD在R&D統計手冊(即《弗拉斯卡蒂手冊》第5版中,對科技統計中採用的企業部門的分類進行了修改,最重要的變化是服務業的分類比較詳細,由原先的6類增加到11類,R&D投入強度高,即技術密集的行業予以單獨分類。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術創新統計手冊》修改版中,對技術創新的定義進行了修改,把對製造業的技術創新統計也擴大到服務業。

OECD根據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Rev.3)提出了一個目前在科技統計中採用的服務業的分類標準(表1)。表2是部分國家服務業R&D經費的分佈情況,數據表明,服務業R&D主要分佈在計算機及有關活動、通信、研究與開發、運輸與倉儲這4個行業。3.信息與通信技術(ICT)

信息和通信技術是知識型產業的核心,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信息和通信技術作為一個行業,不僅其產值、增加值增長很快,而且還能為企業開闢新的市場提高工作和生產的效率而提供產品和服務。根據國際數據協會(IDC)的定義,ICT由以下3部分組成:

·信息技術(IT)硬件:計算機系統中心處理部件,存儲設備,打印機,捆綁在一起的操作系統,數據通訊設備;

·IT服務和軟件:IT軟件,IT服務,內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統運行消耗、定做的軟件等;

·電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網絡設備,電訊服務等。

根據這一定義和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Rev.3,OECD在技術創新調查中提出了ICT產業的界定範圍(見表3)。

表3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的範圍

ISICRev.3

製造業中的ICT

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

服務業中的ICT

5150,6420,7123,7210,7220,7230

7240,7250,7290

4.知識產業

“知識產業”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馬克魯普於1958年提出來的。他在《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一書中提出,知識產業是指生產知識特別是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或組織機構,而不管這種生產的目的是什麼。在該書中,他首次確定了知識產業的分類。其後,不少學者都對知識產業進行了研究。由於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中的知識型產業都只是知識產業的一部分,因而知識產業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對知識產業範圍的界定和分類有不同的説法。按OECD的提法,知識產業是指具有較為密集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投入的部門,從統計的角度出發,涵蓋以下範圍:

·製造業中的高技術產業;

·製造業中的中高技術產業;

·服務業中的通信業,即ISICRev.2的72;

·服務業中的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活動,即ISICRev.2的8;

·服務業中的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範圍,1994年,OECD全部成員國的知識產業的增加值佔全部企業部門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術產業佔2.9%,中高技術產業佔6.9%,通信業佔2.8%,金融保險其它商業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業佔38.2%;1986~1994年間知識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而全部企業部門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2.9%。

2、統計內容與指標

知識型產業的統計,不需專門組織實施,只要按界定的範圍和分類在已有統計的基礎上重新進行彙總,就可以獲得所需要的各種統計數據,具有簡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優點,知識型產業的統計主要有以下內容:

1.研究與發展(R&D)統計

知識型產業都是一些新興的產業,往往處於學科前沿,其發展與學科研究的進展密切相關。這就決定了知識型產業的R&D資源強度高、R&D活動頻繁,這也是促使這些產業不斷髮展的先決條件。正因為如此,知識型產業的R&D統計及指標分析已經顯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產業分類的發展趨勢。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學技術產業公報中有關企業部門R&D指標內容,主要就是從製造業的技術水平的4類(高、中高、中低、低)、服務業、ICT以及知識產業的角度進行分析,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產業分類。從各個國家出版的科技指標看,把本國的優勢產業與知識型產業組合在一起進行分析,是採用較多的一種方法。

R&D統計的主要指標是R&D支出,R&D支出佔增加值的份額。由這2項指標按知識型產業的分類,就可以對各種分類下的R&D資源的分佈結構,各結構類別R&D經費增長率、R&D經費強度及變化進行分析和對比。

2.技術創新統計

知識型產業的技術創新最活躍,新的產品、新的技術不斷湧現,對這些產業技術創新的統計與分析一直是各國關注的重點,技術創新統計與分析如果不以知識型產業為研究對象也就沒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歐盟第二輪技術創新調查數據建立數據庫時,就把ICT產業、服務業中的金融、通信、計算機及技術服務作為單獨的類別,此外還把ICT方面的獲准專利作為衡量經濟競爭力的一項指標。技術創新統計還未形成統計制度,歐盟從90年代開始共進行過2次技術創新調查,目前正計劃進行第3輪技術創新調查。

3.經濟指標統計

主要是進行產值、增加值、銷售收入和進出口產值統計。這些指標分別從總量與結構上反映了知識型產業的產出與進出口狀況。其中,在產出分析中,各類知識型產業產值、增加值佔GDP或總增加值的份額,在進出口分析中服務業進出口佔進出口總量的比重,製造業進出口中按高技術、中高技術、中低技術、低技術產業的分佈等指標常常被採用。

知識型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作為產業,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這種貢獻和作用可以直接從產值或增加值佔GDP或總增加值的份額來表示。

·為產業部門提供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設備,作為資產投入可以使其他產業部門形成產出。

對產值、增加值以及進出口的分析體現了上述第一種貢獻。對知識型產業作為資產投入對經濟的貢獻,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例如,有人曾研究過,ICT作為產業部門其產值佔GDP的份額在OECD各成員國約在2.5%~4.5%,ICT作為資產投入對各成員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約是0.13%~0.35%。

3、結論與建議

知識型產業的統計發展很快,受到各國的重視。我國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發展高技術是我國的國策,建立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知識型產業統計勢在必行。

1.確定既與國家接軌,可以國際對比又符合我國國情的以高技術產業的核心的分類標準

為此,除了要對以高技術為核心的知識型產業進行界定外,還有一件極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國行業分類與《弗拉斯卡蒂手冊》中企業部門分類的對應關係。

2.完善我國的R&D統計

R&D統計是知識型產業統計的基礎,完善我國R&D統計是搞好知識型產業統計的保證。

統計分析論文 篇六

SPSS17.0軟件來分析血清生化測試的結果,連續變量兩組比較時,採用t檢驗;連續變量多組比較時則使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則使用Scheffe法,並評估其95%置信區間。每一次資料的選取都要將各個性別特徵及年齡特徵顯現出來,參考值的數據則是反映在評估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th~97.5thpercentiles)的非參數範圍內,結果若P<0.05則認定為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2結果

2.1不同年齡段人羣的生化指標檢測結果表1是不同年齡段人羣血清分析的結果,成年人相比兒童有較高的生化分析值(尿素氮/肌酐比值除外),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3~6歲兒童與≥20歲成年人相比χ2=20.43,P<0.01;9~12歲兒童與≥20歲成年人相比χ2=21.62,P<0.01;13~15歲兒童與≥20歲成年人相比χ2=23.16,P<0.01.

2.2不同性別兒童的生化指標檢測結果表2是根據性別特徵分析血糖、丙氨酸轉氨酶、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B/C比值(尿素氮與肌酐濃度的比值)與參考值(第2.5至第97.5百分位),依多元迴歸分析法取得的生化分析值數據,男性要比女性高,且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2.17,P<0.01).表2是依性別特性以多元迴歸分析法為基礎,在不同性別組羣的血糖、丙氨酸轉氨酶、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的95%信賴區間值(95%CIs)與參考值(第2.5至第97.5百分位)的結果顯示:丙氨酸轉氨酶值是1~179IU/L,最大值是≥20歲的女性,而最小值是3~6歲的女童;血糖值是介於52~183mg/dL之間,最高值是≥20歲的男性,最低值是9~12歲的女孩;血尿素氮值從5~34mg/dL,最大值是≥20歲的女性,而最小值是3~6歲的女童;血清肌酐值是0.2~2.2mg/dL,最高值是≥20歲的女性,最低值是3~6歲的男童;B/C比值是4.6~80.0,最高是3~6歲的男生,最低是≥20歲的女性。血糖及肌酐濃度隨着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地,B/C比值是隨着年齡的增加而遞減(如表1).所謂不正常範圍是測出來的結果落在均值與標準偏差計算範圍之外,通常是將統計所得結果的均值正負一個標準偏差(meanSD)或正負一個標準誤差(meanSE),也可以用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97.5%)的非參數評估法顯示。2.3兒童整體生化指標值統計分析表3結果顯示從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97.5%)的各種生化指標的範圍:丙氨酸轉氨酶值為8~38IU/L、血糖值為60~99mg/dL、血尿素氮值8.7~18.0mg/dL、血清肌酐值是0.4~1.1mg/dL、B/C比值是10~34.

3討論

本研究中幼兒園兒童的血糖濃度比一般參考值(表3)要低10.4%,而且所有女性的血糖濃度比男性還要稍為低一點(表2),其他的研究者也有類似的報告[1-3].在表1中可看出血糖濃度數值是隨着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的,9歲至15歲年齡組的血糖濃度已經與他們的老師相仿,Jagarinecetal.[3]的報告也指出由兒童到青少年時期血糖濃度已經跟他們的成人期相類似。兒童和青少年的丙氨酸轉氨酶值(ALT)比成年人低,之後隨着年齡的增加而上升,而且男性高過女性,其他研究者也有相同的報告,Jagarinecetal.[3]及Mohamadnejadetal.[4]的報告顯示丙氨酸轉氨酶值在青少年期即已跟成年人相似。肌酐濃度在14歲之後即朝着成年人值穩定地增加,而且與性別有關[3].在本研究中,肌酐濃度在青少年時期(13~15歲年齡組)即與他們的老師相似。在表2中男性的肌酐值高過女性,而且具統計學上的差異,許多研究者確信在性成熟的年齡期會迅速升至成年人值,最近的研究顯示從食物中攝取蛋白質會影響肌酐的產生,進而影響個人塊狀肌肉的形成。Hristovaetal.[5]Jonesetal.[6]也報告男性的各年齡層的肌酐值都比女性高,可能是男性的肌肉比較強壯的原因。血中尿素氮值兒童要比成年人低,男性高於女性且發現具統計學上的意義,Jagarinecetal.[3]也有類似的報告。Hristovaetal.[5]的報告顯示:若是正常的成人正常的進食,多數人其尿素氮/肌酐比值的參考值是10~20,一般都在12~16之間。肌酐值正常而有高的尿素氮/肌酐比值,是典型的高蛋白質攝取者。嚴重的肝病患者其蛋白質吸收缺乏,則會導致低的尿素氮/肌酐比值,不過這種病例非常罕見。在本研究中,3~6歲年齡羣的尿素氮/肌酐比值要比參考值高出65%,這可能跟兒童時期正在成長髮育而需要攝取大量的蛋白質有關,我們期待將來有更多的研究去探測這種現象的原因。

肥胖不僅會影響成人的健康,也會帶給青少年威脅。陳志成等[7]的研究表明,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的肥胖青少年,肝功能指數異常比率是其他人的40倍。如果這些青少年是男性且為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異常比率甚至高出百倍以上,若不及早減肥,未來很有可能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該研究以3610名高一學生的健康檢查資料,分析體重與肝功能指數之間的關係,赫然發現BMI值超過25就會引發肝功能指數的ALT檢測值異常,一旦BMI值超過30,異常值更上升到令人擔心的地步。當前家庭獨生子女多、單親及隔代教養等因素,讓不少小孩子備受寵愛,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長期吃脂肪含量過高的食品,必定會導致肥胖。因為BMI值過高的兒童會影響ALT以及血糖的檢測值,所以本研究中必須將太肥胖的學齡兒童剔除於統計數值之外。根據Jaffe反應動力學法顯示:血漿置24h後肌酐會增加100%,血清中肌酐則增加60%,這種影響可能造成所謂的偽肌酐值(False-Cr)[8],有些戲劇性的增加不能用單純的血液濃縮來解釋,因為有許多其他的非代謝性自我分解(如:血尿素氮)僅僅上升2%至6%[9].血糖濃度在第一個24h時會迅速下降,之後到56h則緩慢下降,但在血漿中的下降更顯著,血漿或血清中的葡萄糖都是以化學當量法經由醣分解產生乳酸鹽[9],在本研究中,血糖的濃度比參考值要低5%至15%,可能是血清檢體送到實驗室或與全血分離時延緩所致,但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上,血液檢體的採集需要大量樣本及到地域分佈較廣的地區進行,因此血液的分離及輸送難免會延誤[10].以前的研究顯示,中國兒童的生化參考值比克羅地亞的小孩要高[3],相反地,中國兒童的生化分析值比澳大利亞及美國的小孩要低[11],我們的生化分析參考值則比較相似於西班牙兒童的生化分析值[1],會使人聯想到是種族的因素,或許也有以下兩種的可能性:不同的生活習性或不同的地理位置所致。

4結論

除了尿素氮/肌酐比值之外,成年人的其他4項生化分析值都要比兒童的高且有統計學上的意義,根據多元迴歸分析法所得的結果,男性都要比女性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高,血糖及肌酐的濃度隨着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地,尿素氮/肌酐比值隨着年齡的增加而遞減,兒童的尿素氮/肌酐比值高過一般參考值,可能是對蛋白質的攝取量高過成年人所致。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兒童參考值:丙氨酸轉氨酶值為8至38IU/L、血糖值介於60至99mg/dL之間、血尿素氮值從8.7至18.0mg/dL、血清肌酐值是0.4至1.1mg/dL,尿素氮/肌酐比值在10到34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