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02W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多篇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篇1

10月10日下午,市政府黨組成員xxx帶領市政府副祕書長xxx、市經信委主任xxx等一行六人深入我縣,採取深入企業、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就我縣幹部入企服務工作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研。縣委書記xxx,政府縣長李永輝,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建民,政府副縣長暢印勝等陪同調研。

xxx一行先後深入華康、朗致、匯源、佳維等企業進行實地調研。每到一處,都深入車間一線,實地瞭解企業目前的生產經營狀況、存在的困難問題、幹部入企服務工作開展情況等。在華康公司和朗致萬榮藥業,xxx就藥物一致性評價對企業的影響、原料藥採購情況與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xxx聽取了我縣幹部入企服務工作進展情況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我縣幹部入企服務工作從開始以來,由24個入企服務小組全面進駐24家企業開展工作,宣傳惠企政策,截至目前共梳理問題47個,主要包括企業融資、經營等方面。同時採取邊梳理、邊解決的原則,對能立即解決的問題責成有關部門立即解決。天然氣價格、外加劑企業投標保證金等存在的突出問題,縣委、縣政府領導積極協調,取得了初步成效。工業經濟通過採取強力措施,工業增加值增速從6月份開始,實現止跌回穩,連續三個月實現正增長,併力爭三季度末,實現由負轉正。

在聽取彙報後,xxx對我縣入企服務工作的推進情況及工業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幹部入企服務在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是精準的、有效的。各入企服務小組要高度重視,切實履行好職責,牢牢聚焦核心任務,有效地解決存在的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進行有效的宣傳。關於下半年經濟運行,xxx指出,工業經濟發展要穩妥的保持目前的良好態勢,圍繞市委、市政府3651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萬榮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xxx表示,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將針對各企業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加強協調配合,積極與企業溝通聯繫,進一步完善入企服務工作,提升服務水平,在為企業發展服務上精準發力,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3651發展戰略,找準萬榮定位和突破口,實現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確保全縣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篇2

近些年來,**市農機系統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又好又快地實施農機富民工程的過程中,先後實施了農機創業行動和新型農機服務體系建設行動,為完善農機公共服務體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下結合**市實際,就**市農機公共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作一淺析。

一、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完善的農機公共服務體系應當包括公益性的農機化公共服務機構,主要有農機管理機構、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服務機構、農機化技術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機監理機構。

農機管理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制訂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的有關政策、規劃並負責組織實施,履行市場監管職能,提供農機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務。農機監理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履行安全生產監管職能,負責農機安全生產監督與管理,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宣傳與教育。目前,全市農機管理機構和農機監理機構健全,市、縣區均設有農機管理機構。

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其主要職能是組織開展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示範與推廣,提供科技公共服務,包括縣區、鄉鎮兩級。

(1)縣區級。目前,全市各縣區均設有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擁有人員36人,其中科技人員23人,科技人員比例為64%。

(2)鄉鎮級。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廬江縣、和縣為代表,設立區域農機站,其“三權”直屬於縣農機局,為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廬江縣於率先在全省開展了農村綜合改革方試點,該縣在17個鎮按區域設立了8個區域農機站,編制45人。和縣於在10個鄉鎮設立了6個區域農機站,編制36人。到目前為止,兩縣共有人員75人,其中科技人員53名,占人員總數的70%。另一種是以無為縣、含山縣、居巢區為代表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綜合站中設立1-2名農機員,其“三權”隸屬鄉鎮。到目前為止,三縣(區)49個鄉鎮(含6個街道辦事處)共有人員87人,其中科技人員52人,占人員總數的60%。

農機化技術教育培訓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對農機從業人員開展農機適用技術培訓與教育,提供農機公共教育服務。目前,各縣區均設立由財政全額撥款的農機校,人數總數55人。

二、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服務組織結構較為鬆散。目前,全市約12萬農機從業人員當中,加入專門服務組織的不達總量的5%,大多數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產,單打獨鬥,農業機械的利用率還不夠高,服務範圍還不夠廣。組織化程度低已嚴重製約了農機公共服務的發展進程。

(二)公共服務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差。據調查,目前從事農機公共服務的人員均以國小、國中文化程度為主。接受教育的途徑非常有限,侷限於跟着別人幹,風險意識、競爭意識相當缺乏。據統計,全市約12萬農機從業人員中,僅有不到10%的農機從業人員接受過農機及相關部門、有關企業的培訓,其他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務離廣大農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的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越來越迫切,有些服務公共服務組織還提供不了。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農民都非常渴望一種保姆式的服務。但是在油菜播種、收穫以及水稻栽插等關鍵環節,農民仍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務,廣大農民不得不投入高強度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四)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公共服務能力還比較弱。隨着農機化的迅速發展,廣大農機公共服務組織及從業人員迫切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術等公共服務。從目前情況看,鄉鎮一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普遍無辦公場地、無技術推廣機具、無辦公網絡設備。一些地方設置的綜合站僅有1至2名農機技術人員,公共服務能力非常薄弱。財政對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機教育培訓機構的投入明顯不足,公共服務手段落後、公共服務條件較差。

三、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和對策

(一)提高認識,明確工作思路。要緊緊圍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改革和加強基層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育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建立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户為主體,農機經營户為基礎,以政府強有力的公共服務為保障的新型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推進農機服務公益化、市場化、產業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貢獻。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辦公助是推動農機公共服務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要開展新型農機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總結經驗,並逐步加以推廣。要加大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對農機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促進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農機具,引導、帶動農機服務組織增加投入。要落實好對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和運送聯合收割機(包括插秧機)的車輛免收道路通行費的政策,減免營業税和農機服務組織登記及審檢費等政策,減輕農機手負擔。要積極爭取對農機公共服務組織提供優惠的信貸政策扶持。

(三)規範引導,提高組織化程度。組織起來有規模,組織起來有效益。要積極引導農機經營户加入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倡導龍頭企業、農機能人及村組幹部牽頭成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吸引更多的農機經營户加入專業合作社,實現規範化運作,合作、共同經營農機,提高農機具的利用率,擴大農機作業範圍和領域,提高農機經營效益。要積極引導農機從業人員加入農機協會,建立章程,規範運作方式,保護其成員的合法權益,擴大農機公共服務覆蓋面。

(四)加強培育,提高農機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縣級農機校的投入,逐步建立農機人才培訓基地,大力開展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培訓。要創新農機培訓形式,採取“送教上門”、“田間辦學”等農機從業人員易於接受的方式,組織開展培訓工作。要爭取政策,將對農機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列入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的組成部分,進一步降低培訓成本。要積極推進農機職業技能開發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會經營的農機從業人員。

(五)深化改革,增強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要加快推進基層農機推廣體系改革,將分散於各個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的農機人員進行整合,設立區域農機站,理順基層農機推廣工作管理體制。要改善基層農機推廣服務機構的辦公條件,提供辦公場所,配備必要的農機推廣機具和辦公電腦網絡等。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擴大“以錢養事”的範圍,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機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農機信息化服務體系,及時傳遞農機作業需求、價格行情、天氣資訊、油料供應、維修服務等重要即時信息,及時發佈市場分析、形勢預測、政策動向等方面信息,提高農機化信息服務水平。

(六)廣泛宣傳,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大力宣傳農機公共服務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對農機公共服務的認識,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大力宣傳農機公共服務的好典型和好經驗,激勵更多的農民投入到農機公共服務工作中。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篇3

目前××區家庭裝修材料、家居用品等建材家居商品經營商户主要分佈六大片區:

1、人民路的建材商業街

2、以中山東路及中山西路為中心的建材商業街

3、香江家居建材大市場

4、天一園家居廣場

5、凱震建材大市場

6、四方園建材家居廣場

各片區分佈狀況及商業特徵:

1、人民路片區

a.人民路經營户沿街分佈,店面較小,均在15m2左右,主要經營瓷磚、地板、門類、潔具等

b.該片區已有二十來年經營歷史了,在消費者中印象較深,但因店面較小、檔次較低、商業形象差,已形成不了市場效應。

2、中山東路及西路片區

a.該區商户沿街分佈,由經營户自發性組合。中山東路20xx年初始經營,由於入駐的經營户多,市場形成周期較快,在20xx年市場經營形成一定氣候。中山西路為東路的延伸,後又逐漸向井岡山大道北南側蔓延,該市場在消費者中形成較深印象。

b.屬中心城區,人流量較大,主要以燈具、五金水暖、低壓電器、板材經營為主,目前經營狀況相對較好。

c.由於沒有統一規劃,經營較零亂,沒有停車場地,且城市建設道路拓寬後,人行道變狹小,消費者購物不方便。

3、香江傢俱建材大市場

a.位於城南井岡山大道46號,市場建築面積2300

m2,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由214間商鋪和大開間的二樓商場構成,於20xx年建成開張;二期由一、二樓大開間的商場和三~六樓商務公寓構成,並於二oo六年五月全部完工。

b.一期二樓和二期一、二樓主要經營傢俱,其餘為建材、廚衞潔具、裝飾材料等經營場地。

c.一期二樓是較早的傢俱市場,有一定的名氣,現經營設施已顯陳舊。目前該市場向太平橋延伸,經營不鏽鋼材料、鋁材批發,商鋪不多,但交易量大。

4、天一園家居廣場

a.位於韶山中路,佔地面積2萬m2,營業面積1.3m2,於20xx年10月8日開業。

b.該場地為商住式建築結構,一樓為經營店鋪,目前有30家商户在經營,主要經營商品種類為傢俱。

5、凱震建材大市場

a.位於××大道與韶山西路交叉口處,營業面積3萬m2,首期推出170間商鋪,於20xx年10月1日開業。

b.主要經營建材、家裝飾品等。因進場商户免兩年租金,故無空置商鋪;近期有6000

m2倉庫推出使用。

6、四方園建材家居廣場

a.該市場位於××大道正丙角,20xx年8月開始建設,佔地面90畝,營業面積76000

m2,總投資人民幣2.1億元,於20xx年8月1日開業。

b.一層共有商鋪323間,按商品類別分七個區:板材、線材、油漆塗料區、陶瓷區、地板區、建材超市區、管材、型材、頂材、小五金區、石材區、衞浴區。二、三樓主要經營傢俱、廚具等。

c.初具規模,一層近300間商鋪已開張營業,37000m2營業面積已裝修,地下層3000

m2倉庫近期推出交付使用,市場定位:以建材家居為主,形成贛中地區最具規模、最有影響力的、集展示、交易、信息、倉儲、服務為一體的建材傢俱貿易集散中心。

建材傢俱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組織化程度低,存在散、亂、差、小現象。全區建材傢俱市場大小七個,由商品市場整合運作產生,存在着散、亂、差、小現象。散:七個市場盲目發展,難以形成中心。亂:人民路和中山路片區由於沒有統一規劃,經營的商品種類比較雜亂。差:購物環境差。經營户經營在場地內切割瓷磚、金屬材料,送貨車輛隨意停放。小:臨街的店鋪面積小,特別是20xx年城市建設人民路和中山路主車道拓寬後,人行道變狹小了,這些地段商户經營也自感沒有以前方便,也無發展空間,已不適應城市建設發展的需求。

二、管理模式滯後,缺乏市場整體推廣意識。目前我區較大的建材家居市場都是開發商在市場內建設若干單個商鋪,然後或出售、或出租、或出售後市場代出租、或業主購買後出租、自營;經營户租賃(購買)商鋪自主經營,市場統一管理,業界稱為“攤位制”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往往經營與管理相分離,特別是市場始建初期,採取初始的物業式管理模式,管理停留在保安、保潔服務水平,缺乏現代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且市場整體經營、品牌意識不強,難以發揮大市場優勢。

三、商品價格透明度差,售後服務不規範。建材家居商品的消費具有特殊性,絕大部份消費者都是首次消費,對這些產品缺乏辨別能力,精明的消費者貨比三家後,往往是賣方出價,買方砍價,價格透明度差,出現同一商品價格在不同的市場差距很大的情況。價格不透明影響了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市場競爭也處於價格競爭低水平。售後服務也打折扣,推銷商品時把商品説得天花亂墜,一旦貨物出手,商家自己就變成“上帝”,消費者想要退貨比登天還難。

幾點建議與思考

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超市化經營模式。與市場“攤位制”經營模式相比,超市化經營更具有全新的經營方式:商品全部統一採購、統一經營、統一定價、統一銷售、統一配送、統一結算,提供導購、網上購物、加工定製、無理由退貨等特色服務。超市化經營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合理的價格和完善的服務,目前在全國很多城市大行其道。隨着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建材家居超市會越來越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二、提升市場經營管理水平。隨着四方園家居廣場的開業,標誌着我區的建材家居市場的硬件設施上檔次、上規模,而市場的治理模式、經營理念、營銷策略成為當前需要提高的重要軟件因素。提升軟件因素一是市場發展定位要高,要以立足吉安市、面向全省、輔射周邊的高度,打造江西省的知名品牌。二是明確經營模式:市場化經營、商場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就是攤位商户自主經營,商場化管理就是把市場當作商場經營管理,是經營與管理相結合,要把商户自主經營、市場經營和管理相結合,三管齊下。三是建立完善質量與服務監督制約機制,完善規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強化培訓,持證上崗。

三、加大行政引導力度。目前我區的建材家居市場建設、經營模式與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人民羣眾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相比,已顯現滯後和不協調,迫切需要政府予以適度引導,整合重組市場層次,促進規模經營發展。一是儘快出台《吉安市城區商業網點規劃》,規範城區商業網點建設秩序,市場建設有章可循。二是歸行入市,將人民路和中山路經營户遷入大市場內經營。三是給予大市場內經營户一定期限減免税金、租金待遇。四是加快市場結構調整。四方園家居廣場和凱震建材大市場同處××大道,兩市場相距僅一公里,市場細分化,將兩個市場分別改a區、b區合併經營,商品歸類化分,資源最大化應用。五是幫助建立建材家居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作用,強化行業自律,協商解決經營主之間和經營業主與物業的矛盾,制訂出台統一管理和收費標準等。

商貿流通業在引導生產、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作用日趨顯著,已逐漸成立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導型產業。××區建材家居市場作為整個商貿流通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從零星小攤點,到人民路、中山路專業街,到香江綜合商場,再到凱震、四方園廣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為××區的經濟持續發展、為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相信××區的建材家居市場建設通過各方方面面的努力會更上一層樓向前發展。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篇4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4月1日,在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的帶領下,我委組織部分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對我市社區衞生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調研,實地察看了青龍、五星、三井3個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及青龍紫雲苑社區衞生服務站,並聽取了市衞計委關於全市社區衞生事業發展情況的彙報和4個城區衞計委負責人的意見建議。在常委會視察調研之前,我委先後到天寧和鐘樓區進行調研,重點察看了政府、社會力量和醫院舉辦的三種不同類型的7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分別召開了部分居民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座談會,並赴杭州江乾區、上海長寧區考察學習。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市社區衞生服務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圍繞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衞生服務的目標,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總體要求,加快社區衞生服務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衞生需求,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社區衞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堅持社區衞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注重基本醫療衞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按照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衞生服務的原則,積極制訂和實施社區衞生服務發展規劃,調整和優化配置基層衞生資源,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健全以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為主體、以社區衞生服務站為補充的社區衞生服務網絡。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7家(其中,政府舉辦的25家、社會力量舉辦的1家、醫院舉辦的1家),共開設牀位1180張,建成社區衞生服務站108個,基本形成了每個街道有1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及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格局。按照國家、省示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和條件,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以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為抓手,積極開展創建活動,加大對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基本建設、基本裝備的投入,新建和改擴建了一批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更新了設施設備,加強了機構內涵建設,先後創建成3家全國和20家省示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這些示範中心功能分區合理、服務流程順暢、就醫環境舒適,切實起到了示範帶動效應。

(二)社區衞生服務功能逐步清晰。按照新醫改的要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從管理體制、補償機制、藥品供應、人事分配等方面積極探索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綜合改革,逐步建立社區衞生服務運行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社區衞生服務的基本功能,努力實現由過去片面注重醫療服務向“六位一體”功能並重發展。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全面履行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的職責,開展建立健康檔案、組織健康教育、定期為65歲以上老人提供體檢、婦幼保健、兒童接種預防疫苗等11類43項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進一步強化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療和慢性病管理、康復服務職能,並從2012年起啟動實施了家庭醫生制度,逐步推行全科醫生(團隊)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服務關係,從原來的坐堂行醫逐漸轉向上門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目前,全市共組建全科團隊219個,重點人羣簽約率81.04%、居民簽約率28.55%,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81.07%,65歲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95.42%,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人羣規範化管理率分別為87.61%、86.76%和98.42%。20xx年,全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門急診445.4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83%,門急診均次費用93.57元,比三級醫療機構低158.43元,居民在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就診率達51.2%。

(三)社區衞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圍繞基層醫療衞生改革發展和努力滿足社區居民基本醫療衞生服務需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加強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一是按照《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初步建立了全科醫生制度。全科醫生主要有二種來源,一種是對符合條件的原基層在崗臨牀或中醫類別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經過半年的轉崗培訓,取得全科醫生資質;另一種是從具有本科學歷的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中招收(機構新進人員由單位發工資,社會招聘人員由財政發3萬元/年生活費),經過三年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將其執業範圍變更為全科醫學專業。目前,全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共有全科醫生458名,其中,經過三年規範化培訓的合格全科醫生232名。二是推行市級醫院與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共建醫療聯合體,實施對口幫扶。由市級醫院選派醫療專家或青年骨幹到基層定期坐診、掛職,組織基層醫務人員到市級醫院進修學習,幫助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加強特色專科建設,提高醫療技術和管理水平。三是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廣泛推廣運用中醫適宜技術。全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基本都設有中醫科和中醫綜合服務區,並分別建成了8家省級、10家市級中醫藥特色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

二、我市社區衞生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我市社區衞生服務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發揮了應有作用,並逐步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但對照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和人民羣眾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社區衞生服務事業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制約着社區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有待加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的基本建設、設施裝備、環境條件雖然有了明顯改善。但隨着形勢的發展、需求的增長,加之規劃相對滯後,除原來由鄉鎮衞生院轉型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機構外,當初老城區通過整合利用原有資源舉辦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業務用房小、佈局不合理等問題。特別是2012年新定的全省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標準明確規定,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築面積不得低於3000平方米(原為1500平方米),並要開設病牀30-50張。而我市先期編制的《常州市社區衞生服務發展規劃(2010-20xx年)》已顯得不相適應,以致一些機構面積不達標,無法開設病牀;一些機構設備陳舊,沒有按標準化要求配備更新。

(二)相關政策不夠配套。上一輪醫改實施以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關於加快基層醫藥衞生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促進了社區衞生事業的發展。但從基層和羣眾的反映來看,某些方面並不盡如人意,特別是相關政策不夠配套,運行情況不大理想。譬如:在藥品供應上,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制度後,許多低價藥品退出市場,社區衞生服務機構只能使用省定的588種基本藥物,居民習慣的常用藥,包括專家門診開出的職工醫保目錄中的藥品在社區衞生機構部分配不到,患者反響較大,基本藥物不僅滿足不了羣眾的用藥需求,而且影響了基層特色專科的發展。在編制核定上,我市是按照2009年省定標準核配的,標準較低,尤其是藥劑、檢驗、b超、放射等崗位只各配1名,顯然不盡合理,而隨着社區衞生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家庭醫生制度的實施,原來核定的1872名編制已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實行績效工資後,社區衞生機構一定程度上由過去的“做事養人”變成了“養人做事”, 出現了新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雖然制定實施了新的考核辦法,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執行或執行不到位。同時績效工資的封頂和收入的基本平均,導致幹多幹少一個樣,且乾的多、錯的多、扣的也多,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不升反降,甚至推諉病人。在財政補助上,我市採用補供方服務需方的政策,政府舉辦的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經常性收支差額由財政兜底,造成虧得越多補得越多,虧得越少補得越少的削弱醫療的現象。在醫保定額上,我市社區衞生機構實行按次均費用3100元的標準核定醫保定額支付;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實行總額預付政策,經測算後次均費用大致為二級醫院8000元、三級醫院12000元。目的是降低醫療費用,但實際情況是社區衞生機構選擇性收治病人,賺不到錢或有風險的都往上級醫院推,結果是小醫院住不進、大醫院也住不進,使社區衞生機構資源(病牀)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推高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在收費價格上,實施家庭醫生制度後,我市規定一級護理收費9元,家庭醫生上門收費10元/次,因收費標準低,機構沒有動力,雖然簽了約,且居民有巨大需求,但實際卻享受不到服務。

(三)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全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全科醫生“招不進、留不住”、骨幹人才缺乏和流失,以及空編與外聘並存等現象。據瞭解,我市第一批全科醫生三年規範化培訓,共招聘具有本科學歷的臨牀醫學專業畢業生112名,培訓一年多後,其中一些考上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的人員即隨之流失,最後只剩60多人,難以滿足基層衞生機構的需求。而部分骨幹人才又因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低,發展前景小等原因紛紛上流。去年,僅新北區三井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就有5名醫生、8名護士辭職調離。目前社區衞生機構招聘醫生、護士都很困難,特別是經過規範化培訓的全科醫生緊缺,許多社區衞生機構只能採用外聘退休醫務人員來解決醫生不足問題。我市較早推行了上級醫院與社區衞生機構的醫聯體建設,但由於體制、機制及公立醫院改革滯後等因素,至今沒有真正建立起上下分工協作、互利共贏機制,對提高社區衞生機構醫療技術水平的帶動作用有限,大多還是停留在表面和貫徹相關政策層面上,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和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障礙較多。

三、促進我市社區衞生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為促進社區衞生事業的加快發展,推進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實現醫改提出的目標,我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優化規劃佈局,進一步加強社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全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xx年)》,科學制定我市區域衞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進一步優化全市基層醫療衞生資源配置,提高服務可及性、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一是將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佈局設置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綜合考慮我市人口總量、區劃調整、城鎮化、老齡化和社區首診等因素,以調整佈局結構、提升能級為主線,理性有序發展,強化薄弱環節,科學合理確定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的數量、規模及佈局,加快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社區衞生服務體系,為社區衞生服務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立足利用現有基層醫療衞生資源,對未達省定基礎設施標準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採用新建、改擴建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並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發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社區衞生服務機構用地;要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xx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牀位數達到1.2張,重點加強護理、康復病牀設置的要求,確定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牀位規模,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衞生機構利用空餘牀位開設醫養護一體化的老年病牀,發展健康養老服務;要根據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覆蓋情況以及服務半徑、服務人口等因素合理設置和調整社區衞生服務站的配置數量和佈局,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照相關規定保障基本醫療衞生設施配套。三是按照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由政府根據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發展建設規劃足額安排的規定,在加快社區衞生機構基本建設的同時,按標準化配齊、更新醫療裝備和公共衞生服務設備,保障社區衞生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深化基層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按照醫改提出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總要求,堅持以病人利益為導向,綜合運用醫療、醫藥、醫保和價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醫療分流機制,為逐步建立完善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就醫制度創造有利條件。一是擴大基本藥物範圍。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省增補品種外,選擇新農合和職工醫保藥品目錄中的藥品,按一定比例配備給社區衞生機構,實行零差率銷售。在增加藥物品種時,要充分考慮基層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習慣,並與上級醫院用藥相銜接,使羣眾享受到優惠、全面的用藥服務。二是強化醫保政策導向。科學引導基層首診,進一步完善醫保政策,健全差別化支付制度。適度調整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報銷比例,合理拉開基層醫療機構、縣級醫療機構、市醫療機構報銷差距。除危急患者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以及手術病人複診、急診和特殊情況外,參保人員未經轉診,自行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的,其醫療費用報銷比例要在原有基礎上明顯下降。全面執行不同等級醫療機構不同住院起付線政策,轉診病人採用累計起付線政策。合理設定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使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保持適當差距,引導患者分流就診。三是建立有效簽約制度。借鑑上海、杭州等地做法,實行家庭醫生有償簽約服務,提高有效簽約率,促進家庭醫生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式服務關係,適當提高上門服務收費標準,讓社區居民接受更多、更全面的基本醫療、公共衞生和個性化服務,滿足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特殊人羣的健康需求,使家庭醫生真正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上海長寧區在建立全科醫生(團隊)的基礎上,將家庭醫生分配到各個社區居委會,開展簽約服務,實行健康、亞健康、患病人羣分類管理,每簽約1人收費120元/年,統一由醫保基金支付,並建立了以簽約數量、服務質量、簽約對象滿意度、首診率、預約門診履約率、轉診率、服務到位率等為內容的考核辦法,按考核百分比將簽約服務費返還給全科醫生(團隊)。杭州江乾區同樣每人每年收費120元(個人承擔10%、財政25%、醫保65%),簽約服務費85%給團隊,15%由區管理中心統籌,上門服務收費標準由過去的10元/次調整為按醫生職稱收費(中級40元、副高60元),以體現醫技價值;簽約對象門診醫保起付線下降300元,享受優先就診、專家門診、精確轉診、家庭病牀、家庭護理和個性化、特需等健康延伸服務。

(三)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衞生服務能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衞生隊伍建設,切實增強社區衞生機構的服務能力,為加快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合理核定崗位編制。《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xx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衞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醫護比達到1:1.25,市相關部門要按照規定和標準,重新核定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編制總量,綜合考慮城區規模變化、服務人口和範圍擴大等因素,實行統籌安排、動態調整。同時要明確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的法人主體地位,落實其用人自主權,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定編定崗不固定人員,變固定用人為合同用人,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二是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將服務質量數量、患者滿意度、任務完成情況和城鄉居民健康狀況等作為主要考核內容,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總量、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鈎。社區機構在核定的收支結餘中,按規定比例提取職工福利基金、獎勵基金,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三是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加快推行全科醫生制度,加強師資和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實施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繼續做好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實施全科醫生特崗項目,確保如期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合格全科醫生目標。四是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以形成分級診療秩序為目標,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醫聯體和遠程醫療等方式,制定各類遠程會診收費政策,逐步建立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建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之間共享診療信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教學培訓。建立區域在線預約掛號平台,公立醫院向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提供轉診預約掛號服務,對基層醫療衞生機構轉診病人優先安排診療和住院;將恢復期需要康復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轉診到病人就近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加強政府對醫藥衞生人才流動的政策引導,推動醫藥衞生人才向基層流動。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篇5

xx位於aa西南部,處於北緯34°,東經78°,地處s山北麓,d沙漠南緣,f河和g河之間。北距aa首府c公里,全縣南北長m公里,東西寬n公里,行政面積l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區佔u%,沙漠佔y%,綠洲僅佔r%。全縣共轄l鄉z鎮v個園藝場,x個行政村,b個村民小組,總人口f萬人,其中農業人口l萬人。

一、“放心菜”服務體系建設概況

近年來,xx縣在積極優化農產品結構、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大力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綜合配套技術,切實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全面提高了“放心菜”的生產供給能力。同時,積極修建批發交易市場,不斷完善“放心菜”的市場流通體系。在此基礎上,我縣進一步加強蔬菜的市場安全檢測,在蔬菜農藥殘留例行監測中,我縣蔬菜產品合格率達到b%。

二、蔬菜產銷和供求現狀

(一)xx現有蔬菜大棚x座,年產各種蔬菜s噸,瓜果v噸。其中,外銷蔬菜s多噸,瓜果a多噸,外地運入蔬菜f多噸,本地消費蔬菜k多噸。從xx年至今我縣在設施農業蔬菜大棚建設中共投資y萬元。

(二)現有蔬菜市場、農產品綜合市場共a個,改造標準化菜市場s個,現正在為今年申報綠色蔬菜市場認證做各項基礎工作。

(三)通過對蔬菜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長抓不懈,現有z種蔬菜已通過綠色蔬菜認證。

(四)現需亟待籌建幾個規模比較大的現代化標準蔬菜連鎖企業和生鮮食品物流配送中心。

三、存在問題

(一)蔬菜產業的規模化程度不高。我縣蔬菜生產、經營以及種植大都沒有建立良好的質量管理規範體系,質量標準難以控制。

(二)蔬菜安全檢測及預警體系仍不健全。到目前為止,我縣還未形成從農田到餐桌整個環節的蔬菜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市場上銷售的大部分蔬菜、瓜果、農產品未經任何檢驗或是經“蜻蜓點水式”檢測就進入百姓家直接食用,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

(三)蔬菜監管職能部門分散,蔬菜監管力量薄弱。監管和漏管等現象比較普遍。

(四)農村蔬菜集貿市場基礎設施薄弱,經營條件極差,市場發展水平低,流通連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和經濟帶動力不強。

(五)發展“放心菜”物流業缺少資金,發展佈局不合理。

四、今後發展思路

一是進一步提高對建立“放心菜”服務體系的認識,認真調研分析xx蔬菜產銷存各環節的實際和現狀,制定全縣放心菜服務體系建設的規劃。

二是提高蔬菜生產、流通標準化水平,逐步實施主要蔬菜品種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

三是進一步強化措施,平衡供求,銜接產銷,建立全縣蔬菜保供的工作體制和應急預案,研究探討蔬菜儲備制度和綠色通道機制。

四是強化蔬菜產品的質量,進一步完善質量檢測跟蹤體系,加快放心蔬菜質量的一體化建設,強化全過程監管力度。

五是認真落實出台扶持政策,下一步資金扶持重點是:培育連鎖企業和批發市場,加快推進標準化社區肉菜店建設;建立蔬菜保供機制和儲備。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篇6

一、基本情況

(一)發展現狀

縣位於市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塬殘塬溝壑區,全縣總面積17.1平方公里,轄9鎮兩個發展服務中心171個行政村,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6萬。現有耕地面積29萬畝,年種植小麥11多萬畝,玉米5.5萬畝。蘋果20xx年均培訓20xx年齡偏大,知識層次低。

資金投資主要來源是:一是國家財政撥款,主要負擔人員工資,二是爭取農機化項目資金,直接用於公共服務體系資金很少。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我縣農機化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及市中心的業務指導下和店裏支持下,着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大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拓寬社會化服務領域,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農機耕作水平不斷提高,20xx年,完成機收小麥9.5萬畝,機收率佔98%,還田6萬畝,機械碾打3.5萬畝,機耕面積1.5萬畝,機耕率100%。其中深耕7萬畝,機播9.8萬畝,機播率100%,其中免耕施肥播種7萬畝,全縣農機化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平均達到78%以上。

(二)新技術發展步伐加快,從20xx年開始,我縣連續七年實施省級保護性耕作項目,先後,建立巨家車圈、亭口、昭仁、棗元等4個示範園區,其推廣保護性耕作示範田7.0022萬畝。從而轉變了廣大羣眾的耕作觀念,示範基地宣傳帶動作用明顯。

(三)農機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全縣新成立農機合作社2個,合作社農機户45户,農機協會14個,從業人員1870人,農機社會化服務範圍日益擴大。

(四)農機化培訓教育不斷投入,近年來,我中心採取課堂教育與操作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先後舉辦培訓班4期,培訓農機操作人員380人,農機技術人員120xx年共檢驗拖拉機405台,職業技能鑑定30人,新增維修網點1個,辦理農機互助保險175分,安全互助會員175名。

(五)農機購置補貼項目順利實施,20xx年我縣爭取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20xx年不發工資,老無所養,站所坍塌,機械設備老化,中樞帶頭作用難以發揮,導致基層無服務。

(六)專業技術人員薄弱,農機專業技術隊伍,人員年齡偏大,大多都出生於六十年代,加之知識老化,專幹不專,因此,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等帶來一定影響。

(七)發展農機化服務組織後勁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服務組織發展緩慢,農機作業人員年齡偏大,80後無人從事農機事業,加之特別是專業合作社,在承接土地流轉方面啟動資金短缺,羣眾認識還有待提高,致使農機化服務工作發展滯後。

三、對策建議

(一)穩定農機隊伍,強化專業技術學習和職工隊伍建設。

縣級農機管理機構是國家在基層的行政事業單位,全體農機管理服務人員都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執行者。從有利於農機化事業出發,應加強專業技術培訓,穩定農機隊伍,因現有職工大多數是非專業人員,專業技術能力差。給農機化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所以現急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培訓提高,為農機化的發展打好基礎。

(二)培育新的服務組織,開拓新的服務領域。

隨着農業產業化結構的不斷調整,特色農業不斷興起,對於農機來説,也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要求我們突破傳統的管理經驗和服務模式,積極嘗試新機具、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並且讓技術和機具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能實現農機自身的效益,使農機活的了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發展多種形式,靈活多變的農機服務和經營模式,培育各種專業性和綜合型的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適應當前農業生產形式,農機要全方位系列化的滲透到農業服務新領域開展服務。

(三)搞好體系建設規劃,提高隊伍素質。

農機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有明確目標,進一步理清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穩步推進,使其成為規模適度,功能健全,設施配套。農機成人教育,技術鑑定,管理組織,行政執法等系列化服務的龍頭,加強鄉鎮基層站建設發揮中骨幹作用,積極培育新型農機專業大户,有計劃的開展對農機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進行知識更新,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充實農機隊伍,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和增強農機人員的工作責任感。

(四)優化政策環境,增加農機投入。

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發展建設是農業關鍵,增加農機化投入要走以投入為導向,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從政策上對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提供優惠條件,已達到興機富民的有效實施。增加農機化投入,走自我積累,自我更新,自我發展之路,要堅持“以服務為主,綜合經營”的方針,進一步增強服務功能,要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創辦農機產業化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結成新的利益共同體,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投入發展農機化事業。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篇7

按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國西部千里生態休閒旅遊大峽谷的戰略構想,圍繞縣委“三縣建設”目標,依託高峽平湖、長湖竹海、羣峯疊嶂、林茂水清等優勢,充分發掘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生態休閒旅遊品牌,把現代服務業建設成為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1)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和餐飲服務分別佔第三產業增加值30%。20xx年下半年,新城集鎮三產服務業呈現下降趨勢,消費低迷,由於經濟在這幾年內都屬投資拉動型經濟,新城集鎮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商業網點、餐飲、賓館、娛樂、加油站點等設施不健全,社會消費和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2)物流業、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和旅遊服務業將成為未來幾年重點發展行業和支撐。

(一)服務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一是縣域經濟底子薄、規模小,縣域經濟自身幾乎無自我積累、循環發展能力,屬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低,貧困面大,與全省水平差距大,與全國更大。三是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巨大,生態保護與自我發展矛盾巨大,承擔的生態保護任務與地方政府自身的能力呈巨大反差。

(二)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機遇。一是國家將繼續實施“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保民生”等宏觀政策、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國務院將烏蒙山區立為新一輪的重點扶貧區域,將加大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特色產業、生態建設和民生等領域的支持;二是雲南省打造昆水經濟發展走廊和市委市政府構建沿江綠色經濟發展帶以及建設特色小集鎮羣的戰略部署,使有更多的機會爭取上級的投資,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國家和省將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突出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的就業、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衞生、社會保障、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其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領域,以縮小城鄉差距,為我縣加快城鄉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四是融入長江上游經濟帶、成渝經濟圈、昆水經濟走廊步伐將加快,特別是國家已經批准的成渝城鄉統籌實驗區,必將有力地拉動我縣經濟發展,經濟社會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是縣發展的加速期、結構的調整期、矛盾的凸現期、民生改善的提升期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突破期,我們要緊緊抓住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創新發展模式,推動轉型發展,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軌道。

把發展服務業與增強城市功能、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以物流和旅遊業為龍頭,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升級發展,努力提高服務業比重。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構築面向生產和生活、面向廣大農村和城鎮、體現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着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信息諮詢、旅遊和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工農業生產互動發展。以改善民生為目標,大力發展創業成本低、吸納就業能力強和市場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務業,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水平。順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的需求,以居民住宅為重點,積極推進房地產業發展。構建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社區服務業,創新社區服務形式,鼓勵發展設施維修、病老護理、社區衞生、美容和健身娛樂等社區服務業。加快以山水人文、生態、湖濱資源為依託,集觀光、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旅遊業,形成二線三區的服務業發展格局。到20xx年三產業增加值將達到14.3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其中:交通運輸佔15%,餐飲服務15%,批發零售佔15%,物流佔20%,非盈利性收入佔20%,金融佔10%,其它佔5%。

一是構建服務業發展平台,為服務業發展奠定基礎。加快交通基礎設施設施建設,構建綜合運輸網絡體系;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打造產業發展載體;打造服務業集聚區,推進服務業集聚發展。

二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解決羣眾有錢消費問題。建設物流中心,努力把物流中心建設成為以倉儲、運輸、配送為主的現代化、開放式和多功能的綜合物流基地,實現貨物集散、中轉、配送、物流信息服務、商品展示交易、貿易洽談及電子商務等綜合商貿流通服務功能。加快建設便捷、高效的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網絡,堅持“以港興縣”,以縣城為依託,以黃龍溪貨運碼頭、南岸銅船貨運碼頭、會儀貨運碼頭將為次樞紐,以沿江港口、客運碼頭、旅遊碼頭、金沙江港航配套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航運交通建設。努力形成金沙江港物流園區,加快建設集裝箱港口和物流園區,構建高效銜接的綜合物流運輸體系,推動現代物流加快發展,建設快速通道,構建集倉儲、加工、調撥、配送於一體的集輸運基地,打造服務滇川結合部區域的物流中心。積極引進國內物流集團、大型商貿連鎖企業在設置分支機構,依託郵政、大型物流企業整合全縣物流資源,發展壯大本地商貿物流企業。積極發展大型交易市場、連鎖商業配送、電子商務物流,加快發展航空快件快遞、電子商務業務,積極培育連鎖經營、倉儲式商場、特色商業街區和專賣店等新型流通業態。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羣眾敢消費問題。政府“保基本,兜底線”,確保羣眾有吃、有住、就醫、就學、養老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四是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解決羣眾有地方消費問題。依託沿江公路和金沙江黃金水道,打造向家壩庫區精品旅遊品牌。其主要特色為集大壩水利樞紐工程、壩區不夜城、高峽平湖、湖濱生態城鎮、長湖竹海、農家生態風情園、水上游樂等為一體。實施“旅遊精品”戰略,大力開發和全面整合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把旅遊業培育為新興支柱產業。加快縣城、旅遊城鎮、景區景點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加快建設新縣城b區特色商業街和c區四星級旅遊度假區,提升城市品味,提高知名度,爭創全國最佳宜居城市,完善旅遊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生態觀光、休閒度假、歷史文化旅遊多元化發展和融合發展。重點打造金沙江文化、竹海、向家壩峽谷庫區等精品旅遊景區。最終形成以向家壩庫區為核心,以山水人文、生態湖濱資源為依託,集觀光、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旅遊業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安全快捷、溝通旅遊交通骨幹網的進出通道,建成縣域旅遊小環線,推進旅遊區域協作,建設滇東北與川西南旅遊無障礙區,與周邊地區共同建設和完善旅遊中環線和大環線,促進旅遊資源和客源市場共享,明顯提高客源比重。加大旅遊紀念品、綠色特色食品開發,延伸帶動商貿、餐飲、物流、娛樂、文化等服務業的繁榮發展。

五是堅持擴大開放,發揮鮎魚效應,推進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國內知名的服務業大企業、大集團投資經營服務業,帶動服務業發展。

對企服務調研報告篇8

在市政協“和諧社會建設若干問題調研”總課題領導小組組織協調下,我們採用問卷調查,召開情況通報會、座談會、委員約談會,實地視察、暗訪、查閲資料等形式,深入瞭解情況,分析梳理我市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了建議意見,現報告如下:

一、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

近些年來,我市逐步加大了對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的力度,主要體現在:

1、組織力量和經費支持初步得到緩解。至2015年5月,全市流動人口協管員人數已配備357名,配比為流動人口數的1:961,其中xx縣是我市第一亇按省要求1:500比例配備協管員的縣,今年8月市政府又決定按1:500為xx區配備協管員;2015年全市各級政府投入用於流動人口管理資金356.1萬元,其中xx縣就投入了114萬元,全市今年預算投入443.7萬元,比去年增加25%,至此,全市流動人口管理的組織力量和經費支持初步得到緩解。

2、體制機制有了較大的創新。全市總結推廣了蓮都白雲街道的管理改革試點經驗,初步形成了由黨政領導、財政經費保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公安業務指導、基層組織具體組織實施的管理機制。重視推行“以房管人、企業管人”的暫住人口管理做法。各地還積極探索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社會化路子,流動人口管理信息化、規範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3、管理服務工作成效明顯。截止2015年底,全市登記暫住人口36.95萬人、出租房屋6.22萬户,分別是2015年登記數的6.86倍和 13.98倍。與此同時,公安、人事勞動、計生、司法、衞生、教育、工會等部門團體結合自身工作職能,突出以人為本,在優化維權服務上邁出了一大步,全市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突破。

二、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的難點和薄弱環節

隨着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市區東擴,來麗水創業發展、務工謀生的流動人口還將不斷激增和頻繁流動,聚居傾向將更為明顯,這將對我市的公共資源供給、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運作和社會治安穩定等帶來更大的壓力,同時,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工作難點和薄弱環節,主要有:

1、服務管理機制不夠健全,服務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儘管全市普遍建立了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但這些組織在實際工作中並未發揮高效、協調統一的作用,有的地方甚至連年度例會也難以保證;流動人口管理領導小組雖然有若干成員單位組成,但尚未形成齊抓共管的協調工作機制和監督考核制度;流動人口較多的xx區與市本級有些職能的資源難以得到有效整合;流動人口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建設任務重和資源共享應用水平低的問題十分突出;一些單位和幹部對流動人口存在排斥、防範的.觀念,具體工作中往往是歧視多於尊重、管理多於服務、防範多於保護,導致工作開展不夠主動。

2、基層基礎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全市流動人口登記站點只有418個,覆蓋面偏小,社會化管理程度還不高;不少地方住宅無門牌、門牌混亂的情況還存在,特別在一些城中村和新開發區域,影響暫住人口、出租房屋登記管理工作;一些地段亂搭建窩棚住人、出租房違章搭建、拆隔,有的羣居,安全隱患大、管理難度大;一些區域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出租房登記率低、暫住人口漏管失控和信息登記質量不高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地方流動人口信息更新不夠及時,暫住人口離去末註銷的垃圾信息也佔有相當比例;一些旅館業無證照經營,特別是城郊結合部情況更為嚴重;“以房管人”、“以用工單位管人”的工作機制尚未有效形成,不少用工單位主動申報意識不強,而且信息員隊伍也不健全,少數機關單位幹部職工配合登記意識淡薄,重經濟輕治安的出租屋業主還普遍存在,參與治安管理的積極性不高,以致房屋租賃備案登記工作進度緩慢,《xx市房屋租賃管理暫行辦法》執行無力;房屋中介市場無序的狀況也給暫住人口登記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工作難度。

3、保障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流動人口協管員隊伍按省有關文件要求配備比例是500:1。按2015年底統計的36.95萬人暫住人口計算,應配739名,還缺382名,以致有的社區1名協管員要負責近1500名暫住人口的排模、登記,實際上工作難以做到位。另外,經費缺口較大,雖然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經費逐年有所增加,但遠遠趕不上外來人口增長的實際需要,且流動人口協管員工資待遇偏低,月工資只有六、七百元、影響了協管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協管員隊伍的穩定性。

4、流動人口中高危人口管理措施還有待進一步落實。

流動人口違法犯罪已成為左右全市刑事發案、影響全市社會治安的突出問題。據統計,2015年全市抓獲流動人員案犯1961人,佔抓獲案犯總數的31.1%。其中流動人口犯罪率超過50%的有市開發區、雲和兩地,開發區尤為突出,今年抓獲刑事犯罪人員55人,其中流動人員53人,佔96.36%。由於警力等原因,一批高危流動人口沒能列入管控範圍。

5、服務維權任重道遠。

一些企業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不簽訂勞動合同和勞動合同簽訂中不平等情況時有發生、勞動超時加班現象頻繁,而合法的加班工資難以兑現、工資拖欠和不按時足額發放在有些企業和建築領域也很常見;流動人口享受公共服務覆蓋面較小,其子女享受義務教育“同城同待遇”政策在有些地方難以完全落實,絕大多數流動人口居住環境惡劣,精神文化生活貧乏。

三、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的建議

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必須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進一步深化和加強流動人口的各項管理和服務措施,完善管理服務的長效機制,針對目前我市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工作難點,調研組建議:

黨委、政府要積極研究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一些難點、重點問題。同時,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組織開展對流動人口先進典型的評選表彰活動,組織對流動人口進行法律法規教育,提高流動人口服從管理的自覺性,努力形成尊重和善待流動人口的社會氛圍,增強流動人口對我市的親近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流動人口與我市居民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