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生素質與就業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42W

第一篇:大學生素質與就業的調研報告

大學生素質與就業的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摘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通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並對其調查,瞭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

關鍵詞:學生,素質,就業,思考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採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並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於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後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數據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後,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並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説,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裏?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後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脱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後,一般來説,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願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應屆畢業生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複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於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裏,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複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瞭解目標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並不瞭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儘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於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信息,甚至對目標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於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麼,然後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信息的瞭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3.2瞭解企業人才要求的好處:

3.2.1、有的放矢,明確自己該“秀”哪塊才能提高求職命中率;

3.2.2、若明確自己達不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節省人力、物力;

3.2.3、通過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定義,對該目標企業有更深的認識,為之後撰寫簡歷、面試打下基礎,甚至在就業初期都將受益匪淺;

3.2.4、通過對企業的瞭解,將降低遭受求職陷阱、上當受騙的機率。

在平日的採訪中我們發現,許多在讀大學生很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將來會涉及哪些行業、職位説出個大概。據報道,前不久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的活動中,只有不到30%的學生認為非常瞭解或比較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學生能清楚或比較清楚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優劣勢,而對未來3~5年的發展計劃比較模糊的卻佔到35%,甚至還有15%學生表示從未考慮過這些問題。結合前程無憂此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眾多學生在自身及就業目標的認識度不夠,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問題。求職前不知自己“賣”的是什麼,不知該怎樣“賣”,不知道該“賣”給誰,成為了橫在大學生就業前三道隱型的壁壘;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國內高校對於學生職業規劃開展的落後。

不明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的後遺症還表現在對自身的估計與期望上,超脱實際憑空對自身的評價通常會產生偏差。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有40.3%的學生認為自己就是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反觀低於30%的表示“很明確企業對人才定義”的學生中,有69.6%的學生認為自己還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學生表示自己不能滿足的理由來源於自身能力素質的不達標。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

專業知識、工作經驗、人際溝通、工作態度、創新意識、道德品質這六項人才基本素質,在大學生眼裏哪一項是最為重要的呢?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經驗”排在第一,佔總量的48.4%。其次為“專業知識”,佔到17.8%,“工作態度”以11%位居第三。而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在學生眼裏最重要的人才標準榜中墊底。(見圖1)

圖1:學生眼裏最重要的人才標準

前程無憂職業顧問分析認為: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一個成熟的企業在招聘應屆生時,往往考慮更多的是道德品質、工作態度、這兩項素質。對於企業而言,這兩項人才標準是基礎中的基礎,是開展工作的基石。若企業有意要去培養、磨練、打造一個人,完全可以接受一張沒有工作經驗的白紙。但道德品質、工作態度卻是決定了這張白紙材質的優劣,因此許多知名企業把“道德品質”列在人才標準的首位。這並不是冠冕堂皇的做法,而是企業對人才要求的重中之重。因為這些企業深知,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昌。一個不講誠信的人,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也許會帶來一時的“小利”,但往往失去的是大節,繼而失去的是企業長遠的“大利”。當然,在實際情況中,道德品質的範圍太過寬泛,所以,這裏強調的是一種對職業的操守,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一位hr在談及大學生素質時説:“有些大學生做錯事以後,第一反應就是推卸責任——‘不是我乾的’,其實沒有責任感比犯錯更可怕。”

此外,企業看重的人才素質中還包括創新意識與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前者決定了價值創新的來源,而後者關涉到工作的效率。李開復在給中國高校生的一封信中這樣描述:“僅僅勤奮好學,在今天已經遠遠不夠了。因為最好的企業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又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善於自學和自修,並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時時不忘創新,以創新推動實踐,以創新引導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

四、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和能力

4.1、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

作為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並且要具有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許多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品質之一。所謂有敬業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責任心的人,以圓滿完成工作來衡量自己,而不用升遷和報酬來衡量自己。談起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應該體現在以下4方面的素質:

4.1.1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

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當今人才觀的一個重點。所謂人才,首要的應該是一個品質高尚的、和諧的和趨於人格完善的人,是一個和社會融洽相處並且受社會歡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個人身上確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樣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鍊過程。加強思想素質建設,首先要建立辨識思維。這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問題。其次,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作用是越來越大,但它們不能作為人生價值觀的核心。金錢在經濟領域裏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是一種市場條件下的進步,它比情説了算,比權力説了算要進步。但是,金錢一越出經濟軌道,介入社會其它領域,就會產生腐敗和社會醜惡現象。因此不能把它當作人生的最高目標,要正確對待金錢。我們必須以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衡量他的價值,這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要求。

4.1.2良好的業務素質

業務素質是大學生的必要素質,是我們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必備本領。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社會競爭的加劇,而競爭時代的要求就是誰都必須憑真才實學取勝。業務素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雄厚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精闢的專業造詣;(2)不斷進行專業研究、專業應用、專業開拓的興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觀念,同一個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時間、財力最小的當然是最好的。一個工程它有一個規劃、組織、環境、人員、機制、時間、效率等一系列指標。因此,專業管理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當今時代的任何科學技術的突破都來自學科專業的融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融合能力實質就是培養創造能力。(5)敬業精神。貝弗基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總結道:“科學上成年人思維的發展,只能達到青年時期打的基礎所能支撐高度。”必須充分意識到基礎的重要性,特別要在“牢固”和“紮實”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4.1.3較高的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通常又被稱作人的文化素養,是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外化為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文化可以給我們很多直接和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我們瞭解世界,記憶自己對社會的責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東西,能直接給我們啟迪。孔子説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養較高的人雖然各有自己的個性,但大家在一起卻很和諧;小人沒有自己的個性,但在一起卻不能和諧。這話多深刻,對我們待人、處理人際關係很有啟發。而以往教育的明顯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從而出現人的知識結構以至人格不和諧、不完善現象。二十世紀的人才必須懂得交流,而且還要善於溝通,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建議,把一待所學,貢獻給社會主義國家。

4.1.4良好的心理素質

企業用人歷來重視心理素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識的艱苦磨練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適應環境教育、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教育等心理素質的強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學生心理非常脆弱,遠不適應競爭的環境,這就給高校教育和大學生自身提出了增強心理素質的艱鉅任務。

當代的大學生面臨挑戰多多,要想成功的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一定要有這些基本的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挑戰。

4.2、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能力

4.2.1、對社會認識能力

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是由於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學生總體上缺乏社會鍛鍊而造成的。

4.2.2、對自身認識能力

對自身的認識能力是由於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而導致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錯誤判斷(通常是高估)。

因此,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用辨證的方法將兩句話連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為一個人,只有具備一定必要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素質,尤其是成功必備的為人處世準則,才能在做事中正確思考、正確決斷,最終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碼、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堅守信用,行事專一。俗話説,“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由此可見,信用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他的人生成敗,也與事業的成敗息息相關。做人行事專一,持之以恆,認準目標,決不放棄,才能感天動地,化作精神,永世長存。另一方面,學會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將事情做好,做出成績,是我們努力前進的目標,同時又對做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創業有成並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將做人與做事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養去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支持。

五、如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正確的就業觀,實現順利就業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在亞太國際教育協會xx年會上表示,大學生就業難可能是一個比較長遠的趨勢。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多不是關鍵,學生的質量問題才是關鍵。柯炳生校長認為大學生數量不是就業困難的主要因素,因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勞動力來自大學畢業生,“質量問題才是關鍵”。現代企業都講究用人求“實”不求“高”。“學歷並非越高越好,企業看重的是個人的實戰能力,寧可選擇大專甚至更低學歷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沒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

1、調整高校專業設置,符合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需求

首先,要調整課程、專業和學科結構。一是在課程設置上,應從重知識灌輸轉向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培養轉變,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工作適應力。其次,在專業結構的調整上,應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相結合,增強畢業生寬泛就業的能力。最後,在學科設置上,應該有利於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着眼於學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2、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

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積累大學生的工作經驗,全面鍛鍊其動腦、動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學生直接感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對技能的要求,從而自覺調整期望值來符合社會需求。高校學生社團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素質能力。社會實踐經驗能有效彌補用人單位所認為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不足。同時,社會實踐還有利於發展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學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同時,企業對創新人才求之若渴,創新能力成為用人單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需要創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着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與積累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培養良好的基本素質,提高大學生生存能力

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基本素質。一是培養學生樹立講求誠信的道德觀念。誠信是商業道德的核心,用人單位在選取人才時,其首要標準往往是是否誠信。因此,高校必須培養學生的誠信觀念,使之形成穩固的誠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高校要通過多種形式鍛鍊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把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和傳授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給大學生提供各種機會進行相互協作的鍛鍊,使其明確樹立起團隊意識。三是訓練學生的求職技能。求職技能是指面試技巧、日常禮儀等方面的要求。學校可以建立就業面試輔導中心,組織模擬招聘面試,開展崗前技能培訓,組織參加招聘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4、加強創業教育,培訓大學生創業能力

高校畢業生不應該僅僅是求職者,更是社會職位的創造者;不僅可以通過創業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給別人提供更多的職位。因此,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創業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導畢業生認識創業所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如創業知識的儲備,資金的準備,技術和興趣、個人能力,等等。二是請富有經驗的創業成功者到學校為畢業生做報告,讓學生從成功者的經歷中積累經驗,瞭解創業的基本程序。三是專設大學生創業類選修課程,讓學生通過課程系統學習創業知識。

5、加強學生特色能力培養,塑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決定學生能否順利畢業,而團隊合作精神、踏實刻苦精神、社會適應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則是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關鍵,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單位青睞的關鍵因素。當然這些因素必須通過一定的特色能力體現出來,而不是籠統地説自己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或者社會適應能力等。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那麼在求職時,就完全有資格説自己具有踏實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續的學習能力。至於其他能力,則可以通過別的指標來説明,這需要在校學生髮掘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不斷培養自己的專長或者特長,以便自己在走向社會時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個人發展的第三層次因素,即創新精神、實踐經歷、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學生注意平時的積累,除了認真刻苦地學習外,注意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注意觀察和思考,培養創新精神和組織管理能力,這些是個人在順利就業後能否得到繼續提升的關鍵因素。

6、實施全程式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植新的就業增長

從調查研究可以看出,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學生評價的高低主要看學生平時的積累,這些素質決不是學生在臨近畢業前就能提高的。必須在大學階段有針對性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開設就業講座,宣傳就業的相關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就業的原則是學生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學校推薦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對畢業生應強化應聘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使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後創業的就業觀,樹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的觀念。

總之,要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石。在綜合素質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文化素質包括掌握知識、能力、方法、儀態等,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開拓思路。專業基本知識積累,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才能擁有自身專長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所有這些素質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統籌兼顧,既突出重點又注意各方面素質的平衡,同時加強正確的就業觀培養,由此培植新的就業增長點,真正促成學生順利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郗傑英,周揚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理論與實務[m].中國言實出版社

[2]李敏,王秋波.提升大學生就業力與高校素質拓展計劃[j].瀋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天津職業大學課題組.就業導向力促高職教育強勢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

[4]林麗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選擇及適應性分析[j].浙江統計

第二篇:大學生素質與就業調研報告

大學生素質與就業調研報告

不難發現,現在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的素質與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當今的“天之驕子”在某些時候以成為社會的落勢羣體之一,可以説現在大學生到處都是,而且我們自己在意識上也達不到企業的要求。

一、當代大學生的素質

做人,是每個人的基本要求,學會怎麼做人,是即將踏出社會的大學生所必不可少的。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缺乏敬業的精神,所以大部分的人才會説:70後的是工作狂,80後的拒絕加班,90後的拒絕上班。只有有了敬業精神,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責任心的人,以完成的工作度來衡量自己,而不用報酬來衡量自己。談論大學生所應該具備的素質,應該體現在以下4方面的素質:

1.良好的心理素質

企業用人歷來重視心理素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識的艱苦磨練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適應環境教育、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教育等心理素質的強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學生心理非常脆弱,遠不適應競爭的環境,這就給高校教育和大學生自身提出了增強心理素質的艱鉅任務。

2.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

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當今人才觀的一個重點。所謂人才,首要的應該是一個品質高尚的、和諧的和趨於人格完善的人,是一個和社會融洽相處並且受社會歡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個人身上確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樣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鍊過程。加強思想素質建設,首先要建立辨識思維。這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問題。其次,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作用是越來越大,但它們不能作為人生價值觀的核心。金錢在經濟領域裏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是一種市場條件下的進步,它比情説了算,比權力説了算要進步。但是,金錢一越出經濟軌道,介入社會其它領域,就會產生腐敗和社會醜惡現象。因此不能把它當作人生的最高目標,要正確對待金錢。我們必須以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衡量他的價值,這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要求。

3.較高的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通常又被稱作人的文化素養,是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外化為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文化可以給我們很多直接和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我們瞭解世界,記憶自己對社會的責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東西,能直接給我們啟迪。孔子説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養較高的人雖然各有自己的個性,但大家在一起卻很和諧;小人沒有自己的個性,但在一起卻不能和諧。這話多深刻,對我們待人、處理人際關係很有啟發。而以往教育的明顯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從而出現人的知識結構以至人格不和諧、不完善現象。二十世紀的人才必須懂得交流,而且還要善於溝通,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建議,把一待所學,貢獻給社會主義國家。

4.良好的業務素質

業務素質是大學生的必要素質,是我們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必備本領。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社會競爭的加劇,而競爭時代的要求就是誰都必須憑真才實學取勝。業務素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雄厚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精闢的專業造詣;(2)不斷進行專業研究、專業應用、專業開拓的興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觀念,同一個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時間、財力最小的當然是最好的。一個工程它有一個規劃、組織、環境、人員、機制、時間、效率等一系列指標。因此,專業管理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當今時代的任何科學技術的突破都來自學科專業的融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融合能力實質就是培養創造能力。(5)敬業精神。貝弗基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總結道:“科學上成年人思維的發展,只能達到青年時期打的基礎所能支撐高度。”必須充分意識到基礎的重要性,特別要在“牢固”和“紮實”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現在的大學生對社會環境認識於校園環境認識不足,對自身素質、能力的錯誤判斷,還有面臨的諸多挑戰,都成為了邁出走向社會第一步的阻礙,一定要有這些基本的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挑戰。所以,要做事,先做人。作為一個人,只有具備一定必要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素質,尤其是成功必備的為人處世準則,才能在做事中正確思考、正確決斷,最終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碼、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堅守信用,行事專一。俗話説,“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由此可見,信用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他的人生成敗,也與事業的成敗息息相關。做人行事專一,持之以恆,認準目標,決不放棄,才能感天動地,化作精神,永世長存。另一方面,學會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將事情做好,做出成績,是我們努力前進的目標,同時又對做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創業有成並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將做人與做事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養去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支持。

二、社會企業對大學生的能力要求

一個企業的從生產到管理,還要做大做強,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不僅需要企業裏面有出色的人才與需要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在當今社會是提倡“以人為本”,企業更是要在人力資源下足的功夫,企業也要與時俱進,落實科學發展觀,鄧小平説過“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企業也要有先進的科技力量和紮實的科技人才。

——動手能力強的“操刀手”。

大學生既有理論知識,更有較強動手動腦強的、能夠獨當一面的、踏實幹實事的、有責任心的、有競爭能力的、“最敬業的士兵”。

——有團隊精神的“合作伙伴”。

這類學生見性見真、陽光本然、能吃苦耐勞、又開拓創新,能夠迅速融入集體、與他人友愛團結、“無縫”合作,出色完成任務的團隊精神。

——“性格沉穩,積極向上”。

舉止大方得體,處事大氣大度、為人親和清純、;有才氣不張揚、有能力不挑揀;參積極加各種集體活動。

這是作為一個企業的角度最大學生最起碼的要求,但是對於大學生做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外企:最看重基本素質

近年來,外企一直是大學生理想的就業單位。“外企尤其是知名外企招聘的畢業生,並不都是各高校的優秀生,多數是中等偏上的學生。外企最看重的是人的基本素質,如靈活程度、努力程度和知識面等,可以概括為‘要素質高而不是專業精,外企對市場機遇的靈活變化要求員工要有較寬的知識面,沒有良好的知識功底難以勝任。”

私企:腳踏實地者受青睞

“急功近利的、眼高手低的和孤芳自賞的,企業永遠不對這三種人敞開大門。作為一家知名的企業,最需要的就是一些肯吃苦,腳踏實地,實實在在想共同幹一份事業,能接受企業理念的人,私營企業最想聘用的人才基本上需要“冷靜、自信、應變能力強,讀寫能力強,有較強的與人溝通能力,有協作精神和協調能力,一些有主見且善於溝通,敬業、進取而合作的人才對公司的發展不可或缺。一個進取心強的人,總能給企業營造上進的氛圍;善於與人合作、共事,才能在分工細緻的條件下共同完成某項任務,開拓新的視野。”

現有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瞭解目標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並不瞭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總之,要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石。在綜合素質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文化素質包括掌握知識、能力、方法、儀態等,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它有

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開拓思路。專業基本知識積累,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才能擁有自身專長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所有這些素質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統籌兼顧,既突出重點又注意各方面素質的平衡,同時加強正確的就業觀培養,由此培植新的就業增長點,真正促成學生順利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第三篇:大學生素質與就業的調研報告

大學生素質與就業的調研報告

摘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通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並對其調查,瞭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

關鍵詞:學生,素質,就業,思考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採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並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xx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於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後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數據記載,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後,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並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説,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裏?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後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

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脱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後,一般來説,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願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應屆畢業生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複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於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裏,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複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瞭解目標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並不瞭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儘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於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信息,甚至對目標企業的運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於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麼,然後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信息的瞭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3.2瞭解企業人才要求的好處:

3.2.1、有的放矢,明確自己該“秀”哪塊才能提高求職命中率;

3.2.2、若明確自己達不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節省人力、物力;

3.2.3、通過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定義,對該目標企業有更深的認識,為之後撰寫簡歷、面試打下基礎,甚至在就業初期都將受益匪淺;

3.2.4、通過對企業的瞭解,將降低遭受求職陷阱、上當受騙的機率。

在平日的採訪中我們發現,許多在讀大學生很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將來會涉及哪些行業、職位説出個大概。據報道,前不久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的活動中,只有不到30%的學生認為非常瞭解或比較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學生能清楚或比較清楚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優劣勢,而對未來3~5年的發展計劃比較模糊的卻佔到35%,甚至還有15%學生表示從未考慮過這些問題。結合前程無憂此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眾多學生在自身及就業目標的認識度不夠,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問題。求職前不知自己“賣”的是什麼,不知該怎樣“賣”,不知道該“賣”給誰,成為了橫在大學生就業前三道隱型的壁壘;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國內高校對於學生職業規劃開展的落後。

文章資料由http://整理 ,

更多詳細請參考http://,

第一手資料取源http:/// 參考。

第四篇:大學生素質與就業調查報告

調 查 報 告

院系專業:法學081班 調查人員:

調查時間: 2014年4月20日至2014年4月30日

關於大學生基本素質與就業的調查報告 調查目的 :隨着我國高校的連年擴招,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也愈來愈多,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普遍關心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的瞭解學院法學本科生的基本素質和就業問題,更好的瞭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更有重點的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素質,使之成為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調查對像 :法學專業的大三學生

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採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集中發放問卷是在法學班的課間和課後,當場髮捲填寫,並當場回收的形式。共發出問卷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達100%。

調查時間 :2014年4月20日————2014年4月30日

調(本站)查內容 :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對就業的期望,社會需要的人才的素質。我們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內容製作了有20道問題的調查問卷。(見附表一)

調查結果 :

1、法學目前的就業形勢

70%的人都認為法學大學生的就業十分嚴峻,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與其他較低學歷的人羣差不多。這主要是因為,近幾年各大高校都開設了法學專業,法學人才相對過多,並且鄭州輕工業學院的法學

專業優勢不明顯。

2、就業與學歷的關係

65%的人認為高學歷的人更容易就業。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的原因。

3、畢業生的素質

70%的人認為專業技能是畢業生最應該具備的素質,並且一半以上的人都認為自己在大學裏專業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50%的人認為公關能力也很重要,20%的人在大學提升了自己的公關能力;45%的人還認為畢業生應該具備道德素質,但是大部分的同學都覺得自己的道德素質沒有提高;只有30%的人認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心裏素質很重要,同樣很少有同學去提高自己這兩方面的素質,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大學生對創新能力的不重視,對心理健康的忽視,只是一味的追求高的分數和專業技能。

在最欠缺的素質選項中,85%的人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這也表明了,大學生有多接觸社會,多鍛鍊自己社會經驗的想法,但是這樣的機會在大學裏並不多。

5、男女生就業差距

調查顯示,女大學生在就業上遭遇的性別歧視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被調查者中60%的人認為男女就業待遇比例不平衡,但是也有很多人覺得因為工作需要,情有可原。

6、專業技能

在涉及專業技能的問題中,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專業能力還是很

滿意的,覺得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了專業知識上。但同時我們還要思考到,我們的專業知識是社會需要的嗎。

7、找工作的途徑

40%的人選擇了自己直接向用人單位介紹自己,40%的人選擇了自己自薦材料和建立自己的信息網站,選擇由學校推薦和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的人相對較少。

8、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有學生表示“不瞭解”和“不太瞭解”。

9、就業指導的必要

調查中60%的人都認為學校很有必要為就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從而使畢業生能夠更好的就業。65%的人都會覺得缺乏對社會的瞭解成為求職中最困擾的方面。

10、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發展前景”、“地域和人文環境”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50%、55%。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

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具體數據見附表二)

調查體會:

1、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2、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3、學校對安排大學生就業方面指導不足。

通過這次調查也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法學專業就業時應具備的素質,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發展自己。

第五篇:大學生專業選擇與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

大學生專業選擇與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 班級:通信一班

姓名:陳佳麗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一直是全社會重點關注的焦點問題。從相關報道中可以得知,由於經濟回暖,2014年的高校畢業生簽約情況明顯好於去年,但總體形勢仍然嚴峻。

首先,讓我們來統計一下2014年大學生求職情況。從蒐集的資料來看, 2014年大學生的正式簽約率為32.6%,比去年同期高了22.3個百分點;同時“已有意向尚未簽約”的比例為29.1%,與去年同期的29.4%基本持平。而這樣的數字只是一個整體性的數字,還有諸多因素導致着不同的求職結果:

1.性別對於求職結果有影響

調查顯示,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5.71%,而女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

41.08%。可見,性別因素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但在程度上似乎不及人們想象的嚴重。然而面對就業壓力,有23.3%的女生“不想馬上就業”或者“繼續深造”,並有14.0%的女生認為用人單位選拔不公正導致自己求職難。

2.更注重實踐經歷與工作經驗

當今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往往比較看重求職者的工作經驗、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工作實習,同時又擔任過學生幹部,那他在求職的時候更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校期間參加過實踐實習的畢業生正式簽約率為39.1%,無實踐、實習經歷的學生正式簽約率僅有13.6%;擔任過學生幹部的畢業生正式簽約率為36.1%,未當過幹部的學生正式簽約率只有24.0%。

3.高學歷就業形勢相對較好

從資料中發現,研究生的正式簽約率最高,達到55.6%,而本科生、專科(高職)生的正式簽約率分別只有37.3%、5.6%。可以説,就去年而言,學歷越高,簽約情況越好,説明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還是比較看重求職者的學歷的。

4專業選擇與就業水平

大學的各項專業大致可以劃分為法學、管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歷史學、農學、文學、醫學和哲學等。上述各專業學生“已簽約”和“已

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分別為37.85%、58.02%、55.44%、33.33%、53.69%、40.23%、51.85%、78.38%、46.52%、31.01%、40.35%。其中,不同專業總體就業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農學(78.38%)、管理學(58.02%)和工學(55.44%),而醫學(31.01%)、教育學(33.33%)和法學(37.85%)則相對較低。其中,在被視為冷門專業的哲學和歷史學,學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分別達到40.35%和51.85%,而法學專業學生的總體就業水平似乎低於人們的預期。這一結果與人們的一般認識有一定距離。

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大學畢業生是212萬,2014年畢業生為280萬比2014年增長32%,2014年高達338萬比2014年增長20.7%,2014年413萬較2014年增長22.2%,2014年則高達495萬。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何在?

一談到大學生目前的就業危機,人們就不禁認為是擴招惹的禍;之所以會這樣想主要是由於4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以致人們只是通過簡單的供求計算就推出了這樣的結論。其實與其他國家相比而言,有13億人口基數的中國,高教的發展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周邊國家,菲律賓的大學入學率是31%,泰國是35%,都比我國高了一倍多,而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國就在70%以上。既然我國大學生無論從絕對數量還是相對規模都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那麼又為什麼會出現近幾年這樣百萬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呢?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一)認識誤區

1.擇業心理中的精英情結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了國家資源過度向精英階層集中的現象。傳統的儒家思想推崇的“精英情結”深深地束縛住了人們的觀念。到了現在“上大學=成功=社會精英”這樣的單向思維便成了古時讀書走仕途的現代翻版。人人讀書上大學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學是成為社會精英的充分條件這樣的認識時,人們的就業心態就會變得狹隘,而擇業的自主性和多樣化也就會大受限制。

中國家庭中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光耀門楣”的觀念,更是加重了千辛萬苦闖過大學聯考獨木橋的大學生們“精英情結”的“泛化”,以致他們覺得沒呆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無顏見江東父老。然而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必定會從精英階層向大眾化普及。於是

當“精英情結”的“淡化”速度沒有趕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速度時,社會價值取向的單一、白領文化的推崇和種種不合理的職業歧視現象便出現了。在這種情形下,上大學選專業時跟風都選熱門專業,就業時“扎堆”都往大城市、白領職業裏扎。最後便有了目前這種“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局面。這種失業在經濟學上稱作自願性失業(統計時不算作失業人口),它要求通過對大學生的就業教育和塑造成熟的就業心態來解決了。

2.高學歷等於高就業能力。

這是目前我們社會的普遍誤區。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學歷標準要求過高,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誤以為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高等教育是學術性、專業性教育,既可以是學術性的專業教育,也可以是職業性的專業教育。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了過分偏重學術性專業教育的特點,因此這種教育下的高校畢業生更容易出現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平衡。就業需要的是相關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這些顯然是相當一部分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畢業生所缺乏的。

(二)整個社會就業現狀差強人意

現在的年輕一代,實際上是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代,註定要承受付出轉型代價的一代。他們的上一代,實際上仍然在吃傳統體制的舊飯,並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場競爭中;他們的下一代,將因為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獲得很大程度的勞動保障;而他們這一代,將註定在20年後的“白領失業浪潮”中變成中國社會最悲慘的人。

1.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在計劃經濟下,大學畢業生全部由國家“統包統配”,而在市場經濟下,國家不再對畢業生統一分配工作了,每年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湧向社會,走上就業市場化之路,即大學畢業生由人才市場、就業市場來調節,配置就業。但人們的思想認識及就業市場卻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由此產生了三大矛盾:

一是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與人才市場尚不完善之間的矛盾。我國正處在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人才市場的建立還比較滯後,對畢業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畢業生就業市場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

靈,供需渠道不暢,常常是“用人單位不知何處覓人才,畢業生不知哪些單位要人才”。每年數十次的供需見面會像趕廟會一樣,擁擠不堪,成功率不高。

二是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與教育改革滯後之間的矛盾。教育具有滯後效應,從招生到就業至少相隔4-5年,可學校的招生、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培養模式等基本上仍然按計劃體制的模式運作,沒有從就業市場、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出發。加上一些地區和學校又盲目招生、盲目設置專業等問題,以致畢業生就業時供需失衡,專業結構失衡。

三是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與大學生落後的就業觀之間的矛盾。就業市場化意味着各類人才要主動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場的規律,然而很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還沒有轉變,他們不是立足於選擇最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我價值的崗位,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資、大單位,擠在大城市、大企業。很多人缺乏自主擇業、自謀職業、積極創業的觀念,仍然等學校安排,等用人單位來招聘。

四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除了外部的社會因素外,還有大學生自身社會人格缺陷的問題。就業者應具有職業人格和社會人格,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不僅要關注職業人格,還要注重建立健全個體的社會人格,這樣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才能擺脱“就業難”的困境。

從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問題:(1)外傾性不夠,缺乏人際溝通和社會信息的收集能力;(2)責任感嚴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條件;(3)宜人性不夠,與新的組織內的人員幾乎沒有聯繫;

(4)情緒控制不良,愛發低級牢騷;(5)開放性不夠,不願意也不善於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

對於大學生的就業困境問題,除了從大學生自身素質和就業觀念角度加以探討以外,還要從大學生職業社會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學生職業社會化的目標,長期以來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們關注。其次,大學生職業社會化過程中的執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應調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學校的偏差和大眾媒體的偏差。

在這樣的環境下,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中國大學生選擇專業選擇現狀:

1.相關調查得出結論:在影響中國大學生選擇專業的眾多因素中,“自己的興趣”、“工作機會”和“職業生涯發展的潛力”等三項因素對專業選擇的影響程度極強,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在選擇專業時,這些因素居於“重

要”或“非常重要”的地位。

2.就已經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生來説,通過大學聯考志願的填報,多數學生選擇專業的志願得到了實現,但未能實現自己專業選擇志願的學生所佔的比例也不小。據統計,在43499名2014級大一學生中,76.60%的學生是按自己所報的志願被錄取的(即實現了專業選擇),23.40%的學生是被調劑錄取的(未實現專業選擇)。

3.入讀不同類型院校的學生對所讀專業的滿意度存在一定差異,並且這種差異非常顯著。具體地説,公辦重點本科、獨立學院和民辦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對所讀專業“達到滿意”的比例超過了50%,而公辦高職高專、公辦一般本科和民辦本科等三類院校的學生對所讀專業“達到滿意”的比例不如總體水平並依次遞 減,滿意率最低的是民辦本科院校,其學生對所讀專業達到滿意的佔46.66%。

總的來説,中國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充分考慮到了自己的興趣、工作機會、自己的學科基礎、職業潛力等因素,從這方面來看,他們對專業的選擇至少在過程上是非常理性的。然而總體上説,只有一半的人對專業選擇的結果感到滿意,實現了專業選擇的學生感到滿意的比例也只有一半多一點,這意味着學生選擇專業所依據的信息(包括專業的信息和自身情況的信息)非常不充分,也可以説是中學生的選擇能力還不足以勝任這一選擇,面臨極大大學聯考壓力的中國學生更是如此。

合適的專業對於大學生未來就職是十分重要的。在當今如此險惡的條件下,可以説,把握好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總的來説,大學生就業仍是當今社會一個至今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不論怎樣, 作為一名大一新生,我們要做的是真正落實自己的職業規劃,詳細並徹底的思考自己所需,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及時制定短期計劃,長期目標,每日規劃,每月目標,年終總結,階段性的總結對我們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善於總結,善於規劃的人才能一步步踏實地走下去。

做完這個報告,我也徹底的認識瞭解瞭如今大學生就業的真實現狀,也加緊了我們的危機感,但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因為有壓力才有動力!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要更努力的過每一天,趁年輕,早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