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論素質教育的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4.35K

淺論素質教育的論文【通用多篇】

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一

一、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國小生素質發展

與傳統的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更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而服務。因此,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圍繞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去設置,變單一化為多元化,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重視國小生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國小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同時,要充分深挖語文教材中藴含的德育因素,適時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智能訓練,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科學思想和科學作風的教育等,促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

2、重視國小生的美育教育,培養審美能力。美育對人的修養與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現行的國小語文教材不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義而且在語言文字上是相當美的。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我們很好的利用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機地滲透審美教育,使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形成對美好純結事物的嚮往,對祖國美麗山川景物的熱愛,對人物的崇高品質和堅貞精神的讚歎,對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對醜惡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感染和啟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醜惡的能力,培養他們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審美觀和審美理想。

3、加強國小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當今社會非智力因素對一個人的成敗起着重要作用。現在對心理因素的培養呼聲越來越大,教育要面向現實,面向未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心理因素的培養。注意對學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競爭意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4、加強國小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在教學中要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進行鍛鍊,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體能。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中腦、眼、耳、口、手並用,在身心和整體活動中協調其身體器官的和諧發展,以利於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結合,落實素質教育

1、在“讀”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現代的閲讀觀認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判體驗的重要途徑。”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必是作者洞察客觀世界和自己主觀意念的完善結合體,能體現作者的思想和完美人格。只有讀者通過閲讀,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才能領略到其中的真諦,並被作品中思想和形象感染,影響其良好的行為和習慣的養成。成功的語文教師都會利用朗讀、精讀、略讀或瀏覽等多種閲讀方法,指導學生粗細相結合地閲讀課文,並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最後通過同學間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解決問題。如在講授《爭吵》時,讓學生自主地精讀全文,感受“我”的內心活動,體會“父親”的話的含義,並結合身邊的事例,進行討論,使學生懂得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相互寬容,學着處理同學間發生的問題,並透過故事,認識世界,感知世界,從中得到生活的啟示,吸取成長的養分。

2、在“寫”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寫作是運用局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④。作文教學中,要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培養學生創作的熱情與興趣。讓學生學會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從而發現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善、美”。作文教學時,要使學生“身在教室、心在室外”,儘量佈置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題目,讓學生能身臨其境,通過多種方式去搜集與主題有關的素材。作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通過蒐集素材進行創造性的表述,還要指導學生養成修改習作的習慣。讓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去個性習作。從而讓學生會找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並學會如何去正視它、改正它。同時,要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換修改習作的習慣,使學生形成主動合作的精神。

3、在“説”中培養國小生的素質。説話,即口語交際。是語文“工具性”的最好體現。在現代社會生活、工作中,運用口語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已經越來越顯得格外的重要,成為了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如果一個學生不懂得或不擅於與他人進行口頭交流或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就算他成績再好,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具有良好語文素質及能力的人。而大多數學生都缺乏文明和諧地進行交流的素養。因此,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有較文明的態度的較好的語言修養。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應先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氣,克服交流的恐懼心理。讓學生敢説、願意説,又有話可説。注重選取學生較熟悉的説話材料,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要打破各種傳統思想的制約,只要是學生對某事物的真實看法,無論褒貶,都加以鼓勵,語重心長學生“求異”的思想和開拓創新的精神。

淺論國小數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篇二

評課即課堂教學評價,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對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確立現代化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常規管理,開展教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評課也是一種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學習和培訓,並不是什麼人都能觀懂課、觀清課、議好課。評課者一方面應具備一定的教學修養和經驗,一方面應掌握一定的觀課技術要領,需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為基礎,以看、聽、想、記、談等多種評課活動協調為保證的立體性綜合技能。

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者斯皮爾伯格就教育評價説過一句非常精闢的話“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課堂教學評價是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有關理論,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授課者的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分析、評議,指出其成敗得失,認定其優劣的教學研究活動,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評課使授課者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改進不足,使聽課者獲得啟迪借鑑,從而取長補短,最終達到迅速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的目的。如何評好課,對許多教師來説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對於部分新上任的老師來説,卻是一個看似簡單而實際茫然的問題。

一次成功的評課,需要評課者具備以下基本素養。

1、正確的評課目的

評課的目的是什麼?是在肯定與否定中讓授課者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獲得進一步提升的信心和途徑;讓聽課者通過對授課者的觀摩,吸收新的科學的現代教育思想與理念,與授課者共同提升。

2.規範的流程意識

任何評課活動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議題。在評課活動中,我們主張“流程規範,焦點集中”。每一個授課的老師都有自己的設計和思考,都有想表達和展示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如果在課前就讓授課者説説自己想給大家呈現什麼,讓聽課者有明確的注意指向和問題期待。評課是,大家又能圍繞相應的主題結合課堂上的現象集中探討,深入對話,相信評課者收穫會更多。

3.先進的教學理念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評課活動得以成功開展的重要保障。時代要求我們教師不應該知識教書匠,也不應該知識蠟燭,而應該是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不僅要求我們是教學骨幹,更應是在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歸類總結上升為理論的研究者;要求我們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使學者學得輕鬆,教者教得舒心,聽者聽得明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那麼,評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評課前的準備

(1) 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包括瞭解相應課文

(2) 根據自己近期思考的問題作幾個假設

(3) 根據自己研究的課題提出幾個問題

(4) 有的放矢的去聽課

(65) 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活動,包括時間分配,雙方各自的言行等詳盡記錄。

(6) 聽課結束後要及時反思

(7)結合開始提的問題進行整理。

1、注意的問題

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還要關注學生的學。對於教師的教,聽課時重點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授課者為自己的課堂教學確定了怎樣的教學目標。在何時採用何種方式呈現目標?

第二,課程的導入,採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的情景等,教師如何設計有關問題,如何呈現,如何安排活動拓展學生能力?

第三,從整節課看,體現出教師何種教學思想?

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聽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是否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第二,整節課中,學生的活動佔全部課堂時間的比值?

第三,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哪些方面獲得了利益?

聽課時,教師儘可能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節課奠定基礎。

2、關於評課的角度

評課可以從很多角度出發,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展開:可以評教學目標,可以評教科書處理,可以評教學程序,可以評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可以評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還可以評課堂效果。這些內容只是普通的評課內容,重要的是轉變方式,從學生的角度來聆聽分析一堂課,有的放矢地研究剖析一節課,實實在在地解決一兩個問題,這樣的評課才是有效有益的。

總之,評課是教師應具備的一項基本功,真正掌握這項基本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評好一堂課必須站在全面的發展的高度進行,體現現代化教育觀念,明確評價的內容、標準、要求。當然評課的知識要點或應該注意的問題並不是僅有這些。教育心理學認為,練習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因此,要掌握評課的技能,教師還必須運用這些評課的知識進行評課實踐。評課文化文化達到至真至善的境界,評課活動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學生與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資料:

《語文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版

《語文教育之友》2008年03期

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三

論文關鍵詞:素質 知識 能力 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及實施素質教育是當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核心問題。本文闡述了與大學生素質相關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專業)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及心理素質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指出了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措施,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較高的參考價值。

一、引言

素質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在教育教學中經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表後,全國上下,在教育領域引發了一場大的革命。素質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並不斷在推進、發展。在我們的教學中,常常提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在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及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素質的內涵與內容

1、素質的內涵。素是表示本來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質是指事物本來的性質。在心理學上,素質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素質用在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給予的基因狀態,通過後天的社會影響和教育後所形成的內在品格。是人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表述。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格,並通過知識和能力表現出來。

2、素質的內容。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格,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表述。因此,對於不同的人羣,素質的內容也有所不同。這裏我們以大學生為對象,其總體素質要求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內容: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業務)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及身體素質。

三、素質教育

針對大學生五個方面的素質內容進行教育和影響,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全面得到提高的過程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整體的、全方位的、不是單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對於大學生來講,樹立堅定的政治觀,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良好的道德觀,勤奮的勞動觀是十分必要的。筆者認為,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五個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專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比較關鍵的,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尤其重要。

在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應明確:

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基礎內容。對於大學生來講主要是學習如何做人,做怎樣人的問題。即行為準則--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惡是非、開朗大方、熱愛集體、吃苦耐勞、尊師重友、遵守紀律、愛護公物、注重公德、保護自然、行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體內容。即思想準則--破除迷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熱愛祖國、有理想、有遠大抱負等。

3、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導內容。即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及為社會、為人民貢獻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的觀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大學生。

4、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構成系統。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是多渠道、多方面綜合因素構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導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兩課”、各總支、輔導員、班主任等專門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二是學科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學科知識內容中的德育因素、學科施教活動中的德育因素、學科學習過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養成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系統。即學科之外的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校園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對策。筆者認為,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對策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貫徹實施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重在建設的方針;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工作體系;三是通過創建示範工程建設等辦法促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四是運用現代傳播手段,推進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二)業務(專業)素質教育

大學生的業務(專業)素質教育是教育的重點。業務(專業)素質主要表現在科學文化知識、能力和職業崗位技能等方面。針對不同的專業其內容有所不同。

1、專業知識的教育。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獲得的科學認知和經驗總結。也就是説知識是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對事物的認知,是人們對社會實踐成果的積累和存貯。對大學生知識的傳授主要是依據專業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及選用合適的教材,通過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和業餘時間的各種活動,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師生雙向活動,來傳授並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知識。也就是學科理論及實踐知識。

2、專業能力培養。能力是指人們應用已有知識,認識並解決實際問題所具有的品質。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就不可能具備能力。能力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存在於社會中每個獨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動領域就應有多少能力。隨着知識,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發生變化。人的活動領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強。技能,存在於能力之中,但它有別於通常所説的能力,它是指人體各器官產生運動後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樣是從課堂、實踐等各教學環節來實現的。從傳授知識中培養能力,從而達到提高素質的目的。實踐教學環節,更突出體現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在專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廣大教師應該成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忠實工作者。

(三)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相對於科學知識、專業素質而言,是一種基礎的社會文化素質。其實質是如何做人的問題。人文是指人性和教養。這是每個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人文素質教育正是在這方面給人以指向並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質的培養與發展,不僅需要通過專業教學計劃去實施,更要通過個人愛好和自我發展,通過校園文化和社會影響去薰陶,通過哲學、語言、文學、藝術、音樂、體育、歷史、哲學、法學、論理學等學科領域受教育,受感染,獲得人格的塑造和教養的提高。

(四)身體素質的教育

身體素質是對一個人體質、體魄上的完美要求。身體素質主要由以下幾方面構成:體質--完美的構成和健康的質地;體魄--健康和強壯;技能--體育運動的技能和技巧;衞生知識--人體解剖學常識、防治病常識等。只有在體質、體魄、技能、衞生常識等方面得以健康發展,才能實現身體素質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對大學生來講至關重要,心理素質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影響下逐漸養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質應具有堅強的毅力、持久的耐力、樂觀的態度、穩定的情緒、較強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敬業精神、競爭意識、寬容的態度、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過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養成,使自己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未來。否則,將產生心理變態,人格扭曲,思維混亂,行事盲目,做不好應做的事,甚至做了壞事。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的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分析與探索得出:(1)確立了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內涵,明確了概念;(2)確立了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五項內容;(3)提出了對當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渠道。並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意義予以論述;(4)對研究及實施素質教育具有較高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資料彙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8.

[2]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Z]。國發[2002]16號。

素質教育的論文 篇四

關鍵詞: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

一、人的素質與語文素質的關係

語文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從基礎教育角度看,語文素質決定人才素質品格。因為語文學科既是基礎工具學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同時又具有豐富的知識性。語文素質是人的文化素養的主要標誌,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質核心的部分。語文素質往往是一個人成才的主要制約因素。人才素質和語文素質是兩個密切聯繫的概念,只是內涵和外延稍有不同。兩者的基本點是一致的,基本點是人的素質。兩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狀態的,且兩者的目標、任務相呼應。人才素質目標照耀着語文素質目標,規定着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和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幾乎相等的兩個概念。語文教學要着眼於對人的教育塑造,堅持語文素質的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目標。人的素質結構是多方面的,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素質教育的中心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而語文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從基礎教育角度看,語文素質決定人才素質品格。因為語文學科既是基礎工具學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同時又有豐富的知識性。語文素質是人的文化素養的主要標誌,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質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質目標燭照着語文素質目標,規定着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和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是圓點接近、半徑幾乎相等的兩個圓。語文教學要着眼於對人的教育塑造,堅持語文素質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目標相統一,把教學生學語文和指導學生做人結合起來。

二、國小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語文課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個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現了作者的個人見解和智慧,積澱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這些作品增強了學生的熱愛祖國情懷,也讓學生樹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如描繪祖國壯麗山河的《長江之歌》;或是對偉人英雄人物的熱愛、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來》;或是歌頌偉大的父母之愛,如《母親的純淨水》,或是反映歌頌友誼的,如《去年的樹》等作品,無不閃爍着人文之光。面對這些藴涵着豐富情感的語言文字,教師要善於引導,善於“披文入情”,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於課文的言境,讓學生對語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如教學表現母愛的文章時,就要以表現母愛的歌曲創設情境,在學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接着用親切感人的語言引出話題,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感情!

(二)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語感,加深理解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加深。”國小語文教材的絕大部分課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掌握語文知識,具有聽、説、讀、寫的能力,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讓他們會讀書,從而把書讀懂。模仿是少年兒童的天性。因此,指導學生掌握朗讀課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範讀。我們在語文教學時,可以通過範讀,教給學生正確的語音、語氣和朗讀速度,使學生對課文形成初步的認識。尤其是新課教學時,教師在範讀之前應提出幫助理解課文的大意。教師在範讀時的語音、語調和富有表情的神態都會深深引着學生,使學生在聽時產生共鳴,受到感染,加深印象,從而體會文章的含義。教師要根據課文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採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學生掌握了朗讀基本功,口頭表達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語言交流或參加演講的表達能力都會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會大大提高。

(三)尊重學生,凸顯人文關懷

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處處從學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發展的權利,並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千萬不能簡單化、規範化。語文教學要體現人文性,就是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要以學生的感悟代替教師的分析,變讀書、答問的單調形式為課堂上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 : 討論、表演、展示、欣賞、評價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議中悟,在研中悟,在動中悟。要讓學生在自主、開放、合作的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習如一個內心旅途,是生命的體驗,感悟的歷程。在課堂上,老師要學會用幽默的語言,風趣的教學藝術來活化課文語言的功能,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溝通學生與老師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 其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發展智能

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另一個措施,就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千方百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素質教育研究的是每個學生的身心特點,用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髮展規律的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引導。因材施教,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但要研究孩子們的共性,還要研究孩子們的個性,使他們各展所長。課文課程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根據認識事物的規律編排的,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培養學生能力,開發智力的,教師應參照這些教材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訓練,並根據學生個性差異,有的放矢輸導,使之各有所進。

三、結束語

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聖的使命,是黨和國家對站在時代前列的廣大教師殷切的希望。作為一名國小語文老師,要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讓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同時,時刻有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為實施素質教育貢獻出自己全部力量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李翔。 語文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張勇。 淺談語文課堂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2008,(S1)

[3]楊耕妹。 淺談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J]。 中學教學參考, 2009,(07)

[4]王秀麗。 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國小生的能力培養研究[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 2011, (03)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五

摘要:

教育政策與教育問題密不可分,筆者嘗試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論述素質教育的提出及目前呈現的種種問題,並理性地分析其背後的各種根源,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

教育政策 過程 素質教育

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議題,傳統教育中學生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繼承、教師的單向施予已經不能滿足知識經濟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觀呼喚的是主動的、預期的和參與式的教和學。科技的突飛猛進,文化潛在的衝突使得原來的制度化教育無法適應,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政策也就在這種呼喚聲中應然而生。教育政策因為教育問題而產生,也是為了解決教育問題而制定的,其過程涉及政策的形成階段、執行階段和評估階段。

一、素質教育的目標及其執行的現狀分析

政策的形成階段首先要“澄清其目的、價值或目標”。素質教育的內涵應該賦有時代的意義,知識經濟社會中的素質教育,其目標應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即會做事、會做人、有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不同階段的教育對素質教育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理解。基礎教育中的素質教育本是針對傳統的應試教育的片面性而提出的,提倡學校和家長要用“多元智能理論”的人才觀和“多把尺子”的評價觀來為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賦予更多的內容。大學素質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它強調的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其目標是通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貫通的掌握從而達到其智慧的提升,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具有較強的知識、工作遷移融通能力。

然而從該政策的具體操作層面上來講,由於政策制定的組織機構或人員並沒有真正列出所有可能達到該目的的重要政策手段;不同的執行部門或單位都程度不一地曲解或片面地理解和認識素質教育的涵義,進而在執行階段,不管是手段還是力度都是紛呈差異,以致於在基礎教育方面出現了“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紮紮實實”,而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出現了大學素質教育高不可攀的尷尬境地。

二、現象背後的問題根源分析和相應的建議

在政策的評估階段,制定機構和人員應該“審查每項可供選擇的政策會產生的所有重要後果,並將每項政策的後果與目的進行比較,選出其結果與目的為最佳目標的政策”。面對素質教育所呈現出的“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的局面,當務之急,我們各方面的人員都應該要好好地冷靜反思。

1、現象背後的問題根源的政策理論分析

首先,該政策的相應配套措施的缺乏,進而導致在實施過程中,人們對相應的考試製度、課程改革等關鍵性因素的真正把握感到茫然。基礎教育中,主要表現在面對大學聯考和素質教育兩根指揮棒,學校和家長到底該何去何從?而大學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首先需要呼喚的是各方面人士擺脱庸俗,超越功利,形成勇於創造、樂於奉獻的現代新人的氣質和品格。

其次,該政策的系統理論陳述薄弱,以及執行人員對它的斷章取義。這尤其表現在基礎教育方面,家長甚至學校教師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是拋卻文化等方面的素質而僅僅侷限於思想素質教育方面,而不是超越應試教育的、為了學生全面的發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執行的過程中就只流於形式抑或是附加了許多不恰當的內容,從而使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偏移了原來的方向。 再次,從政策評估的方面來看,筆者認為該素質教育長久的大力推行但效果不佳也有“事後評估”的力度不強的原因。事後評估是對政策效益和社會反映等方面的一種評估方式,“旨在鑑定人們執行的政策對所確認問題確定達到的解決程度和影響程度,辨識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過優化政策運行機制的方式,強化和擴大政策效果的一種行為”。

2、相應的建議或對策

素質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層面追溯出不同的原因。然而任何政策的提出都是源於問題併為瞭解決問題。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的更高層次的需求,為了扭轉制度化教育的片面和侷限性,素質教育的浪潮席捲了全社會。然而,在推行過程中其呈現的種種扭曲現象又是那麼不盡如人意,甚至遭到了多方的置疑。為此,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第一,政策的有效執行呼喚的是“合作文化”,它需要各方面人士對政策內容的正確的理解和深層次的解讀。因而,要保證素質教育實施過程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其中包含正確的教育功能觀、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多樣化人才觀,甚至是“全社會支持教育的系統工程觀”等新的觀念。

第二,政策的實施要合理處理其與各方面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素質教育的落實貫徹必須合理協調好其與考試的關係,並呼喚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擁護。家庭教育是父母為了激勵子女從活動中產生意識進而培養子女的意識導向的行為活動,從而使子女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所以,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孩子的啟蒙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和養成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思想素質方面的教育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注重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的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方面,它不是孤立進行的,需要評價機制、教學改革等各個環節的配套改革的支持。

總之,“決策過程乃一政治活動,在所有階段都會有個人的知覺與利益涉入”,所以,我們要保持理性的思維,要有脱離庸俗、超越功利的價值觀。同時,教育政策的執行也有賴於法制、制度保障,需要教育法規的進一步完善。所以,有關素質教育的制度、法規建設還有待加強。實施素質教育,是本着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但作為一項艱鉅的系統工程,“素質教育要成為政府行為,社會各界要通力配合,共同營造素質教育大環境,制定推動素質教育和政策措施,為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製度保障”,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有望真正發揮其本來功能。

參考文獻:

[1]程方平。中國教育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1.

[2]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

[3]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8.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六

【摘要】

當前素質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起着“人化”的特殊作用,根據中學生年齡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可採用作文所藴含的情感薰陶,不同文體的教學、作文訓練和課外閲讀的指導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情操和鑑賞力。

關鍵詞:人文素質;情感薰陶;美的情操;鑑賞力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教師的職責時指出:“教師不僅要授予學生以各科知識,尤其重要的在於啟發學生,薰陶學生,讓他們衷心樂意向求真、崇善、愛美的道路昂首前進。”這説明我們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素質等基本素質,加強學生品德育,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品質。由此觀之,培育學生的人文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

一、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起特殊作用

在各科向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中,語文教學有別於其他科的特殊作用,主要在於語文的文學性對青少年更富有感染力量。

1.文學教育的內涵和本質決定語文教學時人化教育

文學教育就其狹義來講,指學校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行為,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要素進行審美鑑賞,實現對文體的創造性理解,最終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文學欣賞能力,提高其文學修養和文化品位,完滿個性,健全人格。中學語文收錄一些思想性強的文學作品,它們是作家生命體的凝結,是保存作家審美體驗的精神化石。作品中往往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或思想情操,這些課文富於形象性,人文性,易於薰陶、感染學生,促使他們自覺地“向求真、崇善、愛美的道路昂首前進”。

高爾基曾指出:“文學是人學。”認識文學之魂。古今中外一切時代的文學都表現出它那個時代的境況和命運,表現人性、人道、人權和人生。因而,文學教育為中學生打開了認識人和人生的廣闊天地,透過課文,學生得到深刻而深刻而細緻地理解人的心靈、情感和思想,飽覽靈魂的豐富多彩,領略生命的萬千風情,最大限度地認識人、理解人。當我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時,讓學生透過菲利普夫婦認錢不認親的醜惡嘴臉,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從小約瑟夫善良、純真的身上反觀自我,我們中學生能否不以自己為中心?而多去關心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使學生在閲讀文章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心靈,發展個性,實現學生人格的自我反省、自我選擇和自我完善,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人學教育從“立人”為根本,在語文課上藉助文學,將教育過程轉化為學生能自覺的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過程,昇華為一種本能的人格建構過程,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和諧地發展。所以,語文教學是一種人化的教育。

2.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呼喚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國中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他們有旺盛的精力,對事物的好奇心尤為強烈,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明確,人生閲歷有限,思考能力稚嫩,很難實現明辨是非,清醒地認識自我。當代學生存在着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如果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對學生的人格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1)中學生價值觀念金錢化和極端個人化現象突出。價值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中學生的價值觀情況可以反映出其人文素質的基本水平。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人才會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康有益的習慣。如今部分國中生已學會賺錢,例如上課無心聽講,整天想着玩手機,沉迷遊戲。有的替同學抄作業等以收取錢財。有的學生以自己為中心,聽不進批評教育,認為老師的批評教育是針對他,於是對抗老師。這一切説明我們的教育沒有很好地利用人類豐富的人文資源,以至於形成今天中學生人文素質如此令人堪憂的局面。

(2)中學生道德水平不高。由於獨生子女的原故,長輩的寵愛,形成當今孩子不聽父母管教,甚至不孝順父母:不虛心接受師長教育:欺負弱小,無同情心等。當一個連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都不尊敬的人,將不可能去關心,尊重別人。有的學生甚至取笑見義勇為的同學,説他們閒着沒事做,白痴等反應。相反,他們學會欺騙師長,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倘若我們所教的學生變得如此冷淡,只關心自己,不願付出,只聽好話,聽不進批評,好事不做,壞事做齊。那麼,我們要反省我們的教育是否有偏差?我們的語文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注意人文素質教育,讓文學對人物心靈的描寫為學生了解自己提供最好參物照,使他們可以通過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審視自己的情感與品格,從而健全自我的人格。

(3)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不盡人意

目前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並不高,不懂得欣賞著名的樂曲和美術作品,也不懂的鑑賞文學作品,有的學生只會追求時髦和潮流,興趣低級,格調庸俗,在某種程度上正反映出他們精神的平庸和空虛。由於學生的修養和審美能力差,因此,左右了青少年健康成長。席勒曾説過,若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只有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了,才能正確分明是非,認識自我。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僅是各學科的教育要點,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更顯示他特殊的育人作用。

二、多渠道進行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中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既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又要考慮到青少年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用作品中所頌揚的高尚、自然的人類感情和美感去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用作品中所簡述的正確觀點去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教學實踐中,本人是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1.用作品所藴含的情感去影響學生

中學語文教材,特別是現在進行的新教材,編排的都是一些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現當代明篇佳作,古代經典之作。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發現,感悟。在授課中,我分別從下面兩種情感去影響學生。

(1)領略作品的真、善、美情感,得到美的薰陶

一篇好課文往往會傳達人類所共有的最自然,最真切的情感,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在教學時,除把學科知識授予學生外,更應該引導學生去領悟去感受那些美好的情感,使學生得到美得教育,從而養成美的情操。“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要語文教學中實現陶冶學生情操與培養學生鑑賞目標,就必須引導學生善於發現美,讓學生學會鑑賞美,使陶冶情操與鑑賞活動同步進行。學習朱自清的《春》,除了引導學生欣賞學習優美動人的語言外,我還儘量調動學生想象力,讓他們去感悟那蓄積已久的生命力噴薄欲出的情景,去體會那萬物復甦時整個世界生機勃勃的情景,從現在與大自然的認識與交流上,求“真”,對人類自身的生命有更新一層的認識。

從領悟自然美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真”外,還從鑑賞社會美的過程求“善”。魯迅曾説:“無情未必真豪傑。”對弱者所具有的同情正是當今社會中學生應該具備的人類最樸素的感情之一。在《老王》的教學中,除了分析文章所揭祕的當時社會的黑暗外,我還喚起學生去感受楊絳先生對弱者的強烈同情心,以喚起學生“崇善”的道德情操。

(2)通過對假、惡、醜的鞭打,激起對美的追求

並非所有人類情感都是美好的,於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反觀某些文學作品中所貶斥的假、惡、醜現象,並通過對假、惡、醜的鞭打,激起他們對美的追求。

學習《變色龍》時,我除了通過人物言行了解奧楚蔑格夫媚上欺下的性格外,還引導學生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揭露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軍警是副奴才走狗的臉嘴。學生從奧楚蔑洛夫虛假的性格中認識什麼是誠實。誠實,對於兒童乃至成人,是很重要的道德標準。人如果虛偽了,就什麼缺點,錯誤也不易改正。從這點上教會學生正視自己的缺點,細心聽取師長教誨,做個正直的人。學習《孔乙已》,我着重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指出丁舉人的冷酷,咸亨酒店老闆的冷漠,長袍類短衣幫的無情,正是這一把不見學的利刀逼的孔乙已走上絕路,學生通過對封建科舉制度下那個炎涼世態的揭批,認清了丁舉人一夥的醜惡心靈,促使學生對人性美的嚮往和追求。

2.用不同文體培養學生美的和情操和鑑賞力

中學語文收錄了多種形式的課文,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文體的作品對學生進行美的情操和美的鑑賞力培養。

(1)學習古典詩文,領悟人性美

詩人盧梅坡在《雪梅》中寫到:“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這正説明詩歌陶情愉性作用的一個最為形象的寫照。中國古典文學最發達最輝煌的是偏重表現的,抒情的詩歌和散文,引導學生去領略[]古詩文所藴含的人性美也成了我培養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有人稱“想象”是“詩歌的翅膀”,惟有藉助豐富的想象才能表達詩歌強烈的感情。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我儘量不拘於詩文的字詞,背景,思想的分析,通過朗讀,略點分析,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深入到詩歌的意境當中去。

學習範仲俺的《岳陽樓記》時,我向學生描繪了兩種不同季節的湖面景色:“至於春和景明”的碧波盪漾,沙鷗翔集的美景;“陰雨霏霏”時的狂風巨浪,虎嘯猿啼的煞景。在這一幅幅斑斕遼闊、動靜相柔的湖光畫卷前,誰不與作者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除此之外,象《愛蓮説》“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陶冶學生高潔的情懷,學會在普通學習壞境中脱穎而出,成績良好。諸如此類的文章,都是從不同側面表現人性美、人格美。

(2)學習現代文閲讀,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國中學生由於知識淺薄,對文章的主旨和意義理解不透,還未能正確地評價人物,客觀分析社會,因此,語文教師有必要提高學生的鑑賞力。接受美學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通過讀者的閲讀才能得以建構,它的生成與存在並不離開讀者的閲讀創造,任何作品只有在閲讀中被理解和接受,其意義和價值才能得以實現;也就是説作品的意義是依賴於讀者的創造性理解力,即讀者對作品意義的真正揭示”。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理解力,在學習現代文閲讀時,我採用兩步驟進行鑑賞性閲讀:

①注重語感想象。從文學作品所提供的形象入手並再現、還原於自己的頭腦中。例如《斑羚飛渡》的閲讀,我根據作者運用的語言文字材料,發揮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彷彿看到斑羚飛渡山澗的壯舉。這悲壯的場面是多麼感人:禽獸為了種族不被滅絕況且甘願自我犧牲,何況是我們人類?

②補充、體驗領悟。也就是能動地思作品的意義與技巧,以自己所領悟到的東西拿來豐富改造自己的意識與修養。如魯迅的《故鄉中閏土的一聲哀歎,包含了千言萬語,真是欲説還休。學生以自己有過無聲勝有聲的經歷很好的經歷很好地體悟到文章中人物內心的波動。

黑格爾認為:“欣賞就是在藝術作品裏重新發現自己”:。藉助書中人物發現自己身上從未發現的東西,瞭解過去未被瞭解的真實,從而達到對自身的真正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文學作品的講授,培養學生閲讀的技巧和欣賞能力,從而陶冶了學生美的情操;

3.作文教學,教會學生做人

作文教學與人文教育緊密相連的。寫作是一種高度綜合化的精神活動,是主體內在精神和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示,也是語文綜合訓練,它即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形式的能力,又可提高他們分析問題、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我在進行作文教學時,主要從以下的方面着手。

⑴命題生活化。我儘量聯繫當前的形式,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命題作文。因為好的作文題目能啟發學生思維,而且培養靈性,充滿人情味,時代感。例如像《生活告訴了我》、《家庭給我的……》等作文題,使學生感到有話可寫,且寫的具體感人,有血有肉,從而在寫作中培養出想象力、誠實的品質、自然的感情。

⑵塑造美好的心靈,構造理想人格

學生在寫作中是一種自我教育。從身邊的事情寫起,培養學生愛自己最親近的人。如寫父母兄弟姐妹等文章,然後退而廣之寫對他人的愛。這樣寫作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正在生活在一個無比温暖環境裏,學會克服冷漠情緒,放棄孤僻性格,從而熱愛生活,熱愛人生。另外針對當前少年倍受家長關愛而怕吃苦耐勞的弱點,設計寫作如《失敗乃成功之母》等。學生通過作文訓練樹立了遠大理想,增強了意志力,培養了與困難作鬥爭的品質。

⑶作文評講以正面為主

評講作文時,我熱情讚揚學生敢於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的勇氣,並指出只有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打動人,獲得讀者的好評。我常常摘取學生作文中的某些警句或美言,給予表揚,在作文評講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聽到老師的讚揚,哪怕是因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詞寫得好的表揚,都會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其實也是在學做人。

4.加強課外閲讀指導,促進人文素質提高

葉聖陶先生説:“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課外閲讀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種形式。現今中學語文的閲讀量不足,材料不夠豐富,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多讀一些古今中外名著,並向學生推薦一些感性強、富有哲理美感的文章,有時把他們作為聽力訓練材料朗讀給學生聽,有時像“大愧樹下奶奶講的故事”讓學生整體瞭解。“書要自己去熟讀,道理要自己去探究。”這是朱熹説的,葉聖陶先生也説:“學生不甚瞭解的文章書本,要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可見古代先哲都是十分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只有在廣泛的課外閲讀中,讓學生自己能對自私的、寬厚的、狹義的、文雅的、粗獷的進行比較鑑別,才能增強對人生的瞭解能力。此外,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餘秋雨教授曾指出:“青少年應立足於個人靜讀”,贊成“寫一些讀書筆記,概括全書的神采和脈絡,記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多鼓勵學生寫心得,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風格、俗話説:“機變隨風移,精妙貫未然。”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藉助各種方法,因時而變,因事而化,因人而化,不斷的堅持不懈提高學生對閲讀的欣賞認識,使學生情緒情操得到陶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當然,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們的每一個語文教師理應把課文從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始終如一地用人文素質精神教育薰陶學生。海涅説:“在一切創造物中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好的東西了。”希望通過語文教學,構建學生的美好心靈,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青少年學生都將自覺朝着“求真、崇善、愛美的道路昂首前進”。

參考文獻:

[1]馮石崗,賈建梅。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迫在眉睫。教育科學,1999(2)。

[2]孟建偉關於“人文精神”的定位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孔慶東,摩羅,餘傑。審視中學語文教育。汕頭大學出版社。

[4]王德傳,劉翠。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淺議。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9:6.

[5]範冬梅。內涵與本質--文學教育的基本理論建構。語文教學之友,2003.10.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七

人文素質在教育中的作用好比人的靈魂,是指導人正確對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態度,是人的一種理性認識,集中表現為人生的追求信念、道德、價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裏,我們卻常常聽到“人文素質缺失”的歎息,糾其主要原因,與我們的教育過多重視科學技術知識而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不無關係。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如此,更需要對學生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以達到適應社會要求的必備素質。近年來,隨着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文教育和高職體育都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高職體育在部分高職院校仍處於可有可無的邊緣狀態。因此探討兩者之間的內涵,以發揮兩者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職體育是高職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與較強的實踐能力,能適應建設、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需要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學生應在具有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能。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對枯燥的理論學習效率低下,而對操作實踐課學習則興趣濃厚,學生在實踐課程的學習興趣明顯高於理論課程。根據高職課程改革要求,高職學生主要學習的是實踐操作類型的知識,是以做什麼,如何做,在動手實踐操作的學習要佔多,延伸至他們以後的工作中同樣也是。在高職體育中,同樣是一門教會學生做什麼,如何做的課程,高職體育通過學習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反覆的實踐操作而達到掌握技能知識,高職體育與高職學生學習的知識類型十分近似。我們以此為突破口,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設計各種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達到通過高職體育教學來間接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使人文素質教育有效的融人在高職體育教學中。

二、高職體育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杜威認為學校即社會:即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學校即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説,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素質教育論文 )正是這點,我們現實生活中,人在社會就需要與人打交道,交往過程中人們會將自身的人文素質呈現給他人和社會。高職體育的特點是注重學生在運動中的體能控制與運動中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技術掌握與個人經歷和感想,以及在這過程中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在這些的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團隊精神、競爭意識、全面的協調素質等人文素質。更重要的一點是高職體育能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些都是理論教學和室內教學所不具備的,對學生的全面成長起到了現實性意義。

三、高職體育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措施與途徑

(一)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各學校要重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將其納入每年的校工作規劃中。學校舉辦體育活動要多樣化,要體現大學生的特點,具有文化品位,如定期進行體育趣味比賽、體育知識競賽、各種羣眾性比賽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各競賽活動也應做到大眾性與專業性相結合,文化性與娛樂性相結合,競賽性與普及性相結合,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要人性化,與大學生特點結合。無論是在校園體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學校體育中都應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促進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

(二)提高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

提高教師自身的整體素質,特別人文素質,是在體育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要從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結構人手,豐富教師的人文和專業知識,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使其形成正確的人文精神素質和教育價值觀。作為大學教師,要關注重大事件變遷,要隨着時代的進步和信息的更新,不斷更替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並將其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時刻總結經驗教訓。同時,還應積累紮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並通過自己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文化素養、博雅的情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三)將人文精神融人到體育課程體系中

體育課程是高職體育裏中心環節,是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目標的重要途徑。建設充滿人文精神的體育課程體系,杜威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政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通過組織競賽,讓學生感受成功和失敗的情緒體驗,培養他們處事不驚、鎮定自若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其冒險精神和責任感,使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在高職體育課程成績考核時,除了考核體育理論知識和動作技能外,考察學生在整個體育學習中,所展現出的人文精神進行評估,以保證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與培養人文精神素質。

總之,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提升大學生素質的需要,是培養終身體育形成的需要。高職體育能將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中起到巧妙的鏈接的作用,同時高職體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淺析素質教育論文 篇八

一、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概述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具體實施採用項目化的運行辦法,運行過程類似於科研項目完成的全過程。學校每學年初發布項目活動指南,針對重點項目活動和一般項目活動提出總體要求,體現指導思想和學年重點安排。全校廣大同學及各年級學生組織,根據指南設計項目活動,通過網絡填報項目活動申請表提交學校審批。學校成立專家小組採取答辯會等方式進行評審,決定是否批准,獲批准的項目活動得到相應經費支持。項目實施期間要接受學校組織的必要檢查,結束時需要提交總結報告和經費決算。

二、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計劃的主體是各位同學,學校以各位同學的自主設計確定素質拓展的內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則不但保證了同學們在素質拓展計劃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能夠保證各位同學的個性特徵在素質拓展過程中得到尊重和張揚。

(2)開放性原則:素質拓展是在各級組織的總體安排下的羣眾性的學習教育活動。不受專業、年級和學校的侷限,鼓勵同學們大範圍交流,鼓勵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相互借鑑。

(3)普遍性原則:本計劃適合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它將教會同學們一個科學的方法,以降低成功的成本,使自己的學習和事業踏入快車道。

(4)多樣性原則:鼓勵同學們進行科學合理的、風格迥異的設計和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是同學們張揚個性的基本保證,多樣化的選擇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創新。

(5)柔性原則: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不用硬指標評價各位同學素質拓展成果的優劣,不樹典型,不作排名,不評優秀,重在過程和參與,追求真正的學習,鼓勵同學們量力而行,倡導用柔性指標引導先進,鼓勵相互借鑑。

三、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體系的實施與運行

要建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的作用,客觀公正地記錄每一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素質培養和發展的重要經歷和主要成績。要通過證書記錄和認證兩個環節,合理量化,科學評價,引導和激勵廣大學生全面進行素質拓展。要真實記錄素質拓展的內容,體現客觀性和真實性;要由學生自己填寫具體內容,發揮自主性。在認證過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嚴謹性和程序的規範性,保證認證的權威性。要依託基層團建創新成果,探索在社團組織中開展認證;要鼓勵素質訓練項目的組織者積極參與和實施認證;要依託學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力推進素質拓展計劃的電子化認證,研發素質拓展證書的電子版。

四、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義

(一)開啟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新階段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推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為依託,通過職業導航設計、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價體系和強化社會認同四個基本環節,使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工作有形化、具體化、規範化、制度化。較之於過去的第二課堂活動,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具有涵蓋面廣、規範性強、可操作和便與評估的特點,從而使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並駕齊驅,成為高校素質教育兩翼中不可缺少的一翼。

(二)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內涵的發展

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是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着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於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學技術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學生完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全面成才。

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於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明顯和現實的作用。它包含了先天性客觀的經濟效益、時間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它與正規課堂教學相比,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較小。其次,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還可以大力發掘和利用社會資源。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質教育受到資源限制的狀況下,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非常明顯的成本價值優勢。

素質教育始終圍繞提高人的素質這個中心,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服務於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講,素質教育的過程也就是大學生逐步社會化的過程。推動大學生社會化,一方面,要求通過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特別是課程體系改革,使教育內容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另一方面,必須通過一定途徑讓學生獲取切身的社會體驗。

(三)大力推進了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

目前,有效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需要切實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其一,通過制度化建設,為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順利實施提供政策保障。其二,通過規範化建設,將以往比較零散的第二課堂活動和教育工作進行整合、規範,形成體系,這樣便於用系統的觀點考察其合理性,保證這項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其三,推進社會化,在大學生素質拓展中積極吸納社會參與。其四,推進信息化。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素質拓展認證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在進行認證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繁重、宂雜的數據處理、信息錄入等工作,因此,必須推動認證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的計算機網絡平台。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真實性和可靠性獲得了全校師生和社會輿論最大限度的監督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