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4W

2021年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三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的開展有利於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1年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1年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一)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要求: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

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課時安排

一週兩課,其間也可安排一些勞動、參觀、調查等實踐活動。

2021年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二)

一、指導思想:

以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為指導,着重培養國小生的良好生活習慣為主,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意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使孩子們形成開朗自信大方寬容有愛心,有理想,有目標的合格國小生。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淺顯的認識,養成了的好的習慣,社會生活範圍的,認識社會和品德的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學生樂於本課程的學習,能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讓學生在與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交互作用中,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發展自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習慣,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道德判別能力,為成長為具備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教學目標:

1、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懂得規則、法律社會公共生活的意義。

3、嘗試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的判斷和選擇。

4、學生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五、教學方法:

1、把握課程,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多種教學活動,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學生已經驗,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有機起來,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向社會延伸。

讓學生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021年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三)

一、指導思想:

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力圖全面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課程標準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薰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在品德實踐中提高道德素質,從學生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各學科知識的整合,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認真、思想純樸,進取心強。對各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學生的見識面也較廣,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上課積極發言,肯動腦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這些條件對完成本冊教材的教學都能起到有效的幫助。但是學生年齡小,加上家長對本課程不是非常重視,所以對課程中的實踐環節參與率不夠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全冊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長補短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愛,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

3、感受從小愛學習的重要性,能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

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培養積極上進的學習生活態度;懂得時間是非常寶貴的,要珍惜時間。

4、懂得社會是個大家庭,不同的職業為社會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各種職業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勞動都是光榮的,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能力與方法:

1、能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並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他人所長,彌補自己所短;

學會辨別什麼是真正值得學習的;初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能自覺地遵守競爭規則。

2、藉助“家庭樹”的形象理清家庭結構;

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勞,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學會關心和體貼家人。

3、學習合理安排課餘時間,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來

源 於 貴/州學習網 不良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通過採訪、調查等活動,瞭解不同職業的特點,感受各行各業都是生活所需;

學會調查、比較商品的不同價格,具有獨立購買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

知識目標:

1、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也都會有自己的不足;

懂得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長補短能夠幫助自己不斷進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

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3、瞭解古今中外名人從小勤奮好學的故事;

知道“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含義;知道一些勤學、惜時的格言和諺語,使這些含意豐富的箴言,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4、認識生活中的各種職業;

掌握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瞭解我國農業生產的歷史,瞭解“綠色食品”;懂得農業生產、工人生產勞動以及日常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五、全冊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知道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

體會家人對自己的關愛,學會關心和體貼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禮儀。

3、瞭解一些勤學、惜時的格言和諺語;

學習合理安排課餘時間,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難點:

1、能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並能自覺主動地學習他人所長,彌補自己所短;

2、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六、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

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