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五年級上冊語文《父愛之舟》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4.58K

國小五年級上冊語文《父愛之舟》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五年級上冊語文《父愛之舟》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資料,聯繫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棄終試又被破格錄取的原因,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

2、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感悟笛聲所藴含的情感。

3、領悟作者描寫朱丹外貌語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資料理解朱丹放棄終試又被破格錄取的原因,體會朱丹的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聯繫上下文感悟笛聲所藴含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回顧內容,梳理問題,引入文本探究

二、關注對話,引入資料,瞭解放棄原因

三、想象畫面,品味笛聲,體會愛國之情

四、品讀外貌,感悟梅花,豐滿人物形象

【教學主要環節和設計意圖】

第一個環節:回顧內容,梳理問題,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憶課文,導入新課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9課《木笛》,(板書課題)回憶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針對朱丹“放棄終試”“破格錄取”進行質疑:

面對“放棄終試”“破格錄取”你有什麼疑問嗎?

根據學生質疑梳理成一個大問題:朱丹在考場上為什麼放棄終試,後來為什麼又被破格錄取?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發學生閲讀期待。】

第二個環節:關注對話,引入資料,瞭解放棄原因

(一)、關注對話,初步感知

1、瀏覽課文,看看朱丹是在什麼情況下放棄了考試?為什麼放棄?

教師引導過渡:你是通過朱丹和大師的對話讀懂的,讓我們都來讀讀朱丹和大師的對話。

邊讀邊思考,從這部分對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2、交流中引導學生關注到“沒有忘記”,

追問學生朱丹沒有忘記什麼?(南京大屠殺遇難同環保紀念日)

(二)、引入資料,震撼心靈

1、有關南京大屠殺你瞭解多少?學生交流資料

2、教師引入資料:

師述:1937年12月23日,日軍攻佔南京,日寇的刺刀瘋狂地刺殺中華兒女的血肉之軀,日軍的槍彈瘋狂地掃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多少無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燒、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變成了孤兒,原本美麗繁華的南京城屍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殺持續了40多天,近1000個小時,大約60000分鐘。30多萬人慘遭殺害!大約是每1分鐘殺6個人。

引讀:同學們,讀一讀這串帶血的數字吧。(齊讀)

這僅僅是一串數字嗎?(再讀)

3、讀着這串數字,你們心中有着怎樣的感受?(再讀)

教師小結:在朱丹的心裏,這是一種永遠的痛,這是作為每一箇中國人都應感受得到的恥辱的痛。

【設計意圖:通過資料的引入與教師的引讀,使學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礎上,對朱丹當時的心情便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為後面朱丹作出選擇的不易做鋪墊。】

(三)、品味感悟,體會原因

1、教師引讀:所以當大師冷峻地問朱丹為什麼不能演奏歡樂的樂曲時,朱丹説——(教師指示屏幕引導讀出朱丹的話)

2、就是這樣的日子裏,當朱丹接到這張(出示卡片:第一項,任選一首表現歡樂的樂曲)卡片時,他在想什麼呢?請你讀讀有關段落,想想你是通過什麼讀懂的?

出示:看過卡片,朱丹眼裏閃過一絲悲慼。沉默片刻之後,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後抬起頭,歉疚地説:“請原諒,我可以不演奏歡樂的曲目嗎?”

3、交流:引導學生抓住“悲慼”“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詞語,體會朱丹的難過、矛盾、歉意……

聯繫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競爭激烈”體會機會來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寫朱丹對木笛珍愛的語句,體會對音樂的酷愛。

4、教師引導:在考場上朱丹放棄了什麼?堅守了什麼?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教師小結:朱丹雖然內心是那麼痛苦,那麼不忍,但是他最終決定放棄終試機會。是什麼使他做出了我們常人無法理喻的選擇 ?(正是他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設計意圖:通過抓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等方法讓學生揣摩文字,品味語言,感受朱丹內心的悲痛與選擇的艱難,從而突出他的愛國情懷】

第三環節:想象畫面,品味笛聲,體會愛國之情

(一)、想象畫面,體會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絨套,轉過身,默默地走了。當他走向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臨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自讀)

出示:臨近石碑,只見一片熒熒光亮,像曙色萌動,像蓓蕾初綻,像墨滴i在宣紙上無聲暈染。走近一看,竟是一個有孩子組成的方陣: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們高矮不一,衣着不一,顯然是自發聚集起來的。他們頭上,肩上積着一層雪,彷彿一片油松林。每個孩子手擎一支紅燭,紅燭流淌着紅寶石般的淚。

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體會這份悲痛的心情,以讀代講。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畫面、評讀使學生頭腦中出現畫面,感受孩子們悲痛心情,體現孩子們的愛國情懷。】

2、教師小結:臨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們手擎紅蠟燭,悼念亡靈。

(二)、品味笛聲,感受心聲

1、於是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

笛聲化作了這樣一段文字,笛聲悲涼悽切——

出示:“笛聲悲涼悽切,猶如脈管滴血。寒冷凝凍着這聲音,火焰温暖着這聲音。墜落的雪片紛紛揚起,託着笛聲在天地間翩然迴旋。”

2、這段話在寫什麼?(笛聲)這悲涼悽切的笛聲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補白輔助學生理解這段文字所描繪的畫面,體會笛聲所表達的情感。】

這笛聲給人什麼感受?悲涼悽切,寒冷。

3、讀了這幾句,你對朱丹有了那些瞭解?內心悲痛,充滿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讓我們也和那些孩子一起聽聽這悲涼悽切的笛聲吧!

你聽到了怎樣的木笛聲?悲傷、難過、淒涼。

4、悲傷!難過!讓人落淚,如果用書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是哪個詞呢?如泣如訴這個“泣”三點水加個“立”,什麼意思?訴呢?

出示:笛聲悲涼悽切,猶如脈管滴血,笛聲如泣如訴,它在向人們傾訴:( );它在控訴( );它在吶喊( )。

【設計意圖:借笛聲引發想象,表達心聲,深化文章主題】

(三)、受到感染,破格錄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動的主考官也來到了紀念碑前,他也聽懂了朱丹的心聲,他告訴朱丹:“你雖然沒有參加終試,但已被樂團錄取了。” 同學們,是什麼打動了這位大師,讓他做出如此的決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愛國之情)

原文:為了一種精神,一種人類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大師希望讓音樂成為一種呼喚,呼喚人類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個環節:品讀外貌,感悟梅花,豐滿人物形象

1、我們再來仔細打量一下這個被破格錄取的朱丹,哪一段具體介紹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長、纖弱,一身黑色雲錦衣衫彷彿把他也緊束成一棵梅樹。衣衫上的梅花,彷彿開在樹枝上。

朱丹為什麼穿這樣的衣衫?

(雲錦——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中國傳統工藝,它是中國的代表,朱丹時刻把祖國記在心中。

梅花——迎風傲雪,它是中國人精神的體現,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撓。)

作者為什麼不惜筆墨描寫朱丹的裝束?(外貌體現人物特點——愛國)

2、結論:在寫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寫雖然寥寥數筆卻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為突出人物品質服務,所以我們寫作時也要引起重視。

【設計意圖:體會外貌描寫的作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佈置作業】

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許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寫下來。

【板書設計】

9、木 笛

放棄終試 破格錄取

愛國之情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1、木笛手朱丹在考試是為什麼拒絕演奏歡樂的樂曲?這説明什麼?

2、那位聲名遠揚的音樂大師為什麼錄取了沒有參加考試的木笛手朱丹?(請寫出兩方面的原因)

國小五年級上冊語文《父愛之舟》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把握重點字的讀音和意思。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3.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一、激趣導入。(出示課件2)

1、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古人讀書的故事?誰來給我們講一講?(生講述故事,師加以引導和評價)古人喜歡讀書,古人又經常會把自己的讀書方法和學習態度寫下來,供後世參考。今天,我們就學習《古人談讀書》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學習的。

板書:古人談讀書2.這課總共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出自《論語》,記錄的孔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

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國藩。今天,我們就去學習這三篇文章,從中獲取營養。(出示課件3)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出示課件4)1.師範讀正音,把握重點詞語的意思。好學 是知也 識 2.讀第一、二部分,根據註釋,解決生字詞。3.大聲朗讀課文。4.指名讀。5.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地朗讀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出示課件5)

1、小組討論,結合註釋,試着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兩部分的意思。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師指導學生翻譯課文。2.我們首先來看第一部分,齊讀對這三句話的解釋,

思考:這三句話分別從哪方面介紹的?生總結,

彙報板書:(一)1.謙虛 2.求實 3.勤奮3.讀第二部分,試着根據註釋翻譯課文。思考:朱熹對讀書有什麼獨特方法?這樣讀書的好處是什麼?生總結,彙報板書: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四、拓展。(出示課件6)學習了這兩部分,你有什麼收穫?生暢所欲言,師進行指導五、作業1.背誦這兩部分。2.掌握重點詞語,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國小五年級上冊語文《父愛之舟》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知課文內容,初步感受作者與珍珠鳥之間的那種和睦、信賴的境界,培養學生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感知課文內容,初步感受作者與珍珠鳥之間的那種和睦、信賴的境界,培養學生愛鳥護鳥的意識。

教學準備:PPT課件 心意答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我們生活在鳥語花香的世界中,鳥兒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人類的存在使鳥兒有了依託,鳥兒的存在,給我們的生活平添了許多情趣。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學習一首人與鳥和睦相處的讚歌——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 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同學們見過珍珠鳥嗎?想看看嗎?(出示圖片) 再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檢查詞語。

出示本課的生字詞,讓學生認讀:

一卷 猜到 撥開 櫃頂

相撞 淘氣 扭動 伏案

信賴 幽深 愈發 蓬鬆

指名讀,教師正音。

2、指導書寫“撥、案”

仔細觀察,和同桌説説這兩個字應注意的地方。

教師邊範寫邊指導,“撥”左窄右寬 右邊注意與“犮”的區別。 “案”上下對正 中間“女”的橫要寫的長,下面的“木豎稍出頭” 學生描紅、臨摹。(教師提醒學生的坐姿)

同桌互評生字。

3、檢查句子朗讀

句子1: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裏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晃動。 (理解“神氣十足”)

句子2:看着這可愛的小傢伙,我不由自主地發出了一聲呼喚: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理解“不由自主”)

4、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指名自由説。是的,課文講了珍珠鳥的外形特點及在“我”的愛心呵護下,由害怕人到親近人的過程。

三、品讀課文。

過渡:同學們,馮驥才先生的散文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帶給我們美的享受,那這又是怎樣的一隻珍珠鳥,讓作者開篇就如此情真意切的感歎道“真好”。(板書:真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標畫出描寫珍珠鳥的句子,看看你能讀出它的哪些好,並在旁邊寫寫體會。

小結:是呀,珍珠鳥的憨態可掬,活潑可愛讓作者發出瞭如此感歎!

四、總結全文,昇華主題。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跟隨馮驥才先生認識了美麗可愛的珍珠鳥,也看到了珍珠鳥與馮驥才先生和諧相處的温馨畫面,真好,其實感動不止在課內,我們更應該去廣闊的空間去尋找美,去創造美。

四、作業佈置。

國小五年級上冊語文《父愛之舟》教案 篇四

梁啟超所倡導的“新文體”,具有“平易暢達”、“縱筆所至不檢束”、“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等特點,這在本文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具體來説,有如下幾點值得特別注意:

1、類比、對比手法的嫻熟運用。

本文的類比、對比有兩大特點:一是不侷限於一時一事,而是自始至終,一貫到底。可以説,類比和對比是全文意理建構的骨架。二是類比處處滲透、筆筆投射,對比多角度多層面,洋洋灑灑。

2、排比、設喻,連珠噴發。

語言形式是文章風格的重要體現。本文語言給人以滔滔滾滾之氣勢美,除總體上的平易暢達外,主要得力於排比和設喻的連珠噴發。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較“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時,就一連用了幾十個排比句和幾十個比喻句。像這樣匯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和類比、對比、層進等表達手法於一體的語言形式,像這樣大面積連珠噴發的語言氣勢,可以説是梁啟超“新文體”的一個十分耀眼的特點。

3、激情滾滾,一氣呵成。

梁啟超的文章,得力於氣勢,而氣勢之來則得力於激情,激情之生則得力於感憤之深重。有了真實、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氣,作者才能“縱筆所至不檢束”,“情”、“氣”所至自成妙文。

【教學設計】

1、能解釋下列詞語:惡、澌、硎、冤業、八荒。

2、能用現代漢語翻譯重點語句。

3、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4、能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

能運用比喻論證法和類比論證法來闡述道理。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課文

梁啟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學問家。“百日維新”失敗後,他流亡日本,創辦《清議報》,大力介紹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説,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少年中國説》就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響頗大,被公認為梁啟超著作中思想意義最積極,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視為自己“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氣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恥於當時中國之“老大”,對封建專制的黑暗腐敗深惡痛絕,對滿清統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惡痛絕,對國家的落後十分痛心,對國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從內心爆發出一種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擊這一切令人厭惡的東西,並熱情呼喚一個充滿生機的“少年中國”儘快到來。這種昂揚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愛國情懷令人欽佩。

用老年人來類比“老大”的中國,用少年人來類比“少年”的中國,並從少年人必將取代老年人,認識到少年中國必將取代老年中國,這是進化論的觀點。這種進化論的社會發展觀,使梁啟超在極其黑暗、衰敗的時代,看到了一個腐朽王朝的必將滅亡,並充滿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其積極因素不能抹煞。但進化論有待於發展為歷史唯物主義,否則,它就只能是社會改良主義的思想武器。梁啟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變化,這恐怕正是進化論觀點和改良主義思想在其社會改革實踐中得失消長的體現。對此,我們應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另外,與進化論相聯繫,他認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這雖多半出於社會改革的宣傳鼓動,但思想方法畢竟簡單化、絕對化,亦當予以辯證看待。

二、個性化吟誦

請大家自由地吟誦《少年中國説》,然後相互評價。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繼承這一優良傳統教法,落實到操作層面上,就是要突出誦讀的地位,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裏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通過自吟、分段朗讀和表情讀等多種形式,以聲傳情,活化出鮮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譯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翻譯課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交流翻譯的結果,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做上記號。

3、全班交流。

4、教師在全班交流過程中要適時點撥,和學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點掌握的詞語和句子。

(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發現問題,通過自學、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變老師“滿堂灌”為學生“自己喝”,引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個性化感悟

剛才大家誦讀了《少年中國説》。讀書,要為我所用,要從中獲得感悟,獲得啟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談出各自獨特盼讀書感受。

(思維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間又相互啟發,鮮活的感悟就會異彩紛呈。個性化感悟就是要為展示學生對文本原生態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時,閲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第二課時

一、個性化品讀

師生共同探討本文的特點,最後擬定品讀的提綱,分小組探究答案。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欣喜地發現,一旦放開束縛學生思維的繩索。就會激發出他們智慧的火花。學生很快就分成主題探究、語言品味兩1個大組。展開了討論。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在一邊坐視不理,而應和學生一起討論,提醒學生探究時不要架空文本,應從文本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組討論結果

要能允許有不同的觀點存在,但要求學生能從文中找到依據或聯繫時代背景解讀。有疑點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討。

三、個性化論壇

課文中把老年與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國”與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國”作對比,極力讚頌少年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鍼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有人認為,梁啟超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偏激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個性化論壇是自由表達、思維碰撞的平台,是個性化感悟的具體展開。在這裏,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依據;在這裏,聽與説雙方互動,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在這裏,有個性的張揚、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學生個人獨特的價值判斷。)

國小五年級上冊語文《父愛之舟》教案 篇五

文本分析:

這篇散文描寫了作家賈平凹童年時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為了尋找月亮,一羣孩子從堂屋追到院子,從院子追到河灘,充滿童真童趣。課文以“月跡”為題,既是因為文章描述了孩子們追尋中秋月蹤跡的趣事,也是因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跡,寄託了作家濃濃的思鄉之情和對生活的熱愛。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學生在閲讀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應把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充分閲讀課文作為教學重點。在學生讀順讀熟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文章表達的作家對生活、對美的理解和感悟,進而聯繫實際體會對美好的事物的發現都源於生活,源於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悄、累、裊”等8個生字(包括2個多音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瞭解孩子們在哪裏尋到了月亮。

3、聯繫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沉的愛,理解“月亮屬於我們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4、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熱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在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所表達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歌曲《童年》,引導學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內容。

導語:童年是一首動聽的歌,唱出了我們內心的歡悦;童年是一幅美麗的畫,展示着我們人生的斑斕!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樂園,她記載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曆程,閃爍着童心孕育的夢幻之光。這節課上,就讓我們睜大雙眼,展開想象的翅膀,走進當代著名文學家賈平凹的童年樂園,和他一起回到童年裏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顆純潔的童心,去追尋月亮的足跡,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

明確:“月跡”是文章記敍的核心,作者就是通過追尋“月跡”來寄託種。種思緒的。緊緊抓住“月跡”理解課文,會更容易把握文章內容。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

賈平凹 原名賈平娃,1952年生,陝西丹鳳人。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獲文學大獎,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商州》《浮躁》《廢都》等。

2、自讀課文,注意讀出停頓和人物語氣,圈畫出生字新詞。

3、教師檢測學生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學生識記生字。

沒聲兒

(2)理解重點詞語。

[累累]接連成串的樣子。

[面面相覷]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説話。

[裊裊]指煙霧繚繞升騰,也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

[嫉妒]因人勝過自己而產生的忌恨心理。

4、尋找月跡:在文中找出有關揭示“月跡”的位置的句子。

預設:緊扣文章題目,尋找相關語句是瞭解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勾畫,同桌討論,依據這些語句,學生就能大概瞭解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思考問題:文章寫的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的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2)小組討論,交流展示。

明確:時間——中秋的夜裏;地點——中堂裏、院子裏、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尋月、議月。

2、細讀課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蹤跡?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麼不同的特點?作者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從五個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鏡上(第2自然段)→院子裏(第3自然段)→小河裏(第21自然段)→眼睛裏(第23自然段)。

鏡中月:白道兒→半圓→滿盈→沒了月形驚喜→緊張→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月色面面相覷→羨慕→嫉妒→高興

水中月:銀光、多興奮

眼中月:小小的、多滿足

(2)作者一會兒寫這裏,一會兒寫那裏,又是屋內又是屋外,還寫到了小河邊,文章是不是顯得很亂呢?為什麼?

明確:不亂。本文記敍的是孩子們尋月的過程,地點的變換比較頻繁,作者巧妙地用奶奶的話作引領,使地點的轉移顯得很自然,不僅不顯得雜亂,反而充滿情趣。

3、再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寫月跡,為什麼要寫鏡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在這裏用的是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化虛為實。寫月跡,就怕寫得太空靈,作者很巧妙地避過了這一點。鏡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憑藉穿衣鏡、院子、河水、眼睛這一個又一個實體,空靈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現出了實實在在的痕跡,也寫出了孩子們起伏變化的心情。

(2)第2自然段寫月亮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擬人。符合兒童的心理,體現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

(3)“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你願意去發現,美無處不在,希望無處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4)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這句話。

明確:通過尋月,孩子們清楚地認識到月亮、天空及未來的一切都是屬於他們的。這句話體現出了孩子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對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也説明有了屬於自己的希望就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天空,因為希望是我們奮鬥過程中的力量源泉。這也正是作者通過神奇、大膽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5)在文中,奶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預設:在本文中,“奶奶”這個人物是推動情節發展的線索,“奶奶”的身影貫穿文章的始末。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分析人物語言的角度來感悟“奶奶”這個人物的形象特點。

明確:奶奶是一個童心未泯,對生活充滿愛的人。她瞭解、愛護並有意發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導孩子發現、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4、總結全文。

(1)結合全文內容説一説你對文章標題的理解。

明確:文章的標題“月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為月的變化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它有軌跡。

(2)回顧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明確:本文記敍了一家的幾個孩子在中秋夜追尋月亮的過程,從中體會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現了孩子們奇特敏鋭的想象。作者藉此表達了要培養孩子發現美、追求美的高尚情趣。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在我們生活的廣闊空間裏有着數不清的美好事物,只要用心尋找、發現,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永恆的,對於文中的孩子是如此,對於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在學習這篇美文的過程中,同學們也都積極表現自己美好的一面。無論是在課前的預習、課堂上的朗讀課文,還是在合作學習等方面,大家表現得都很不錯,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1、小練筆:用一段話描寫出你觀察到的夜景。

提示:可以以一個景物(如月亮或星星)作為描寫的主體,然後兼顧寫其他景物。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朗讀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師:課文寫了“鏡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請你任選一個角度,在你最喜歡的段落、句子、詞語上做好圈點勾畫,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後和同桌交流自己的體驗,談談欣賞的原因。

師:老師先給同學們做個示範。第3自然段中的“滿滿的”寫月亮的滿圓,“玉玉的、銀銀的”寫月光的潔白,“粗粗的”寫桂樹的粗壯,“疏疏的”寫枝葉的稀疏,“累累的”寫花朵繁多。疊詞的運用充滿童趣,請同學們注意積累。

生:第2自然段中“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月亮寫活了。

師:這個想象也很奇特,把月亮的情態寫得很有韻味。

生:我補充一點。這一段中“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一句還照應了前文。

師:照應了前面的什麼呢?

生:照應了前面的“盼着月亮”。

師:對。

生:我品讀的也是第2自然段。我把“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改為“深情地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這就把月亮比作一個美女,她偷偷地溜到“我”的院裏,擬人修辭手法很傳神。

師:這位同學的品析也很傳神,有創意。

生:第2自然段中的“爬”字把月亮擬人化;“失望”一詞寫出作者對月亮依戀的感情。

生:我發現本文的對話很有特點。如奶奶的一句“月亮進來了”就把讀者的視線引到了月亮上;課文第4~7自然段不僅起到過渡的作用,而且表現出了孩子們好奇的心情;第19自然段中奶奶的一句話結束了爭執,也將孩子們引到更遠處去尋月;文中,奶奶的話起到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全班熱烈鼓掌。)

師:太妙了。老師還沒有發現這一點——奶奶的話起着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這位同學也是一位發現美的人。

生:第24自然段是本文的寓意所在。這月亮象徵了人們追求的美好事物,只要我們勇敢、執着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就在我們心中了,“那無邊無際的天空”才屬於我們。(全班鼓掌。)

師:同學們的發言精彩紛呈。剛才這位同學實際上點明瞭文章的中心,的確如此——只要我們善於發現美,追求美,美就屬於我們每個人。

師:上面同學們對課文優美的詞句品味細膩獨特,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文章要以“月跡”為標題?

生:因為月亮就是一個美好的目標,告訴我們要勇於追求這個目標。

生:作者想要記錄月亮留給他們的美好的東西。

生: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徵。

師:是啊,月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們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為月亮變化的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作者通過記敍尋月的過程,描繪了美麗的月色,讚美了孩子們美麗純潔的心靈,表達了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純真願望,同時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美好的東西是屬於每個人的,只要我們努力去尋找,就能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賞析:《月跡》是一篇精美的文章,其精美之處體現在文章的語言中。在本教學片段中,教師在品味文章語言的環節上做得很好,既有拋磚引玉的啟發,又有精彩點評的肯定,還有深入總結的提升。在整個課堂中,學生品味細膩,思考獨到,探究得當,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想必他們的收穫也是頗多的。

本文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為了避免讓學生讀得支離破碎,不能體會其中的美妙,我就思考編者的意圖,他們是想讓學生提升文學修養,在讀中領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讀中明白只要我們有了美好的情感就會去發現美好的生活的道理。於是教學中,我就帶領學生讀課文,由分自然段讀,到小組合作讀、默讀,一邊讀一邊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讀的方法都用上了。一節課下來,學生終於把課文讀通了,可是情感的表達還是不夠。怎麼辦呢?於是我從雜誌上找到了一篇描寫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在授課前也讀給同學們聽了。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帶着美好的情感來讀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