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9W

高中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川端康成及其創作概況。

2.理解本文所闡述的關於美與審美的問題。

能力目標

1.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聯類引申的寫法。

2.品味作品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

努力培養自己的美感,善於感受和沉思,與自然的交流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做一個生命豐盈、高雅的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鑑賞本文的語言,深刻體會其內藴。

●教學難點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諸多例子的意圖。

2.把握以小見大的寫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含義藴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無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對來説,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宜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教師應儘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而嚴肅的學習和研究環境,儘可能地發揮同學的想像力、創造力,通過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讀文章、理解文章、鑑賞文章。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讀提高,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寫法;學生自主質疑;學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命是一條亙古長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輕的歌。古往今來,無數大師用智慧詮釋生命,解讀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沿着這位偉大的思想者的蹤跡,去追尋自然,叩問生命。

二、作者簡介

教師分發打印好的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説家。生於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14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長逝,給他終生留下了精神創傷。此後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戀,使他養成了感傷和孤獨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時期就立志成為畫家和文學家。192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翌年轉入國文系,在《新思潮》雜誌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受到菊地池寬的賞識和文壇的注目。1924年大學畢業,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創辦了《文藝時代》雜誌,發起新感覺派運動,出版小小説選集《感情的裝飾》。1926年發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生共寫了500多部(篇)小説,以中短篇小説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還有《禽獸》(1935)、《花的圓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國》(1935~1948)、《千隻鶴》(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創作大致可分成戰前和戰後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生活、樸素愛情和執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質和孤獨性以及人與人關係的非現實性。後期除了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和痛苦以外,還有不少作品以資產階級家庭為背景,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頹廢色彩極為濃厚。而《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峯”。

川端康成在藝術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學”,並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他還積極學習西方各流派的創作方法。特別重視喬伊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川端康成曾説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牀。”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餘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説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視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而不過多刻畫人物的外形和行為。沒有離奇的情節,卻富有詩的韻味。

川端康成曾長期擔任日本筆會會長,並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196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您的小説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2日,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閲讀要求如下:

(1)請談一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2)針對這一篇文章,提出一個你最想問的問題。

(3)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並説説為什麼要選摘它。

學生自讀課文兩遍,思考這些問題。

3.學生初談印象。

教師提問:讀文章總會有心得體會,或深刻或膚淺,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瑣碎,即便沒有心得也是一種心得。下面,請同學們談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題目倒挺有詩意的。

生2:文章內容較散,我理不出頭緒來。

生3:文章筆觸輕靈,有一種濃濃的詩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強。

生5:文章有些句子寫得特別美,但又説不出美在何處。

……

教師評價: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都屬於你們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學習中能深層激發大家的閲讀潛能,豐富你們的閲讀感受。

四、引讀提高

1.理解文章的內容

(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

學生思考後回答。

生1:作者寫自己在熱海的一家旅館裏,有人送來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為累,他早早沉入夢中,沒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靜,醒來驚訝地發現花還沒有睡,正熱烈地怒放,由此引發一種思考。

生2:由靜夜裏錯過的美生髮對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綻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審美的問題,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能伴隨年齡而增長。

生4:作者發現深夜海棠花未眠,使他對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認識。

……

教師歸納整理:作者從凌晨發現花未眠寫起,引導讀者思考關於美與審美的問題。文章具有啟發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這樣的形象來闡述自己對美,對感受美的認識。

(2)結合文章內容,探討作者對美、審美的思考和認識。

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第二段中,“我”為什麼“大吃一驚”?

②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琪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麼?

③第五段中,作者為什麼説“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羅丹與瑪伊約爾不同的創作風格,有什麼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為什麼“嚇了一跳”?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阪本繁二郎的畫,是為了説明什麼?

⑦嵐山作者去過多次,為什麼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學生精讀課文,思考問題。同桌之間交流,然後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解決。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如小組有難以解答的問題,提出來,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學生明確:

①因為發現花未眠,發現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從上下文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轉換和表述)

②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説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着終結,意味着“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説“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分析可知,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於美的啟迪的角度而説的)

④文章引述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例子是為了説明“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嚇了一跳”是因為發現小狗的樣子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這樣寫是為了説明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阪本繁二郎的畫,説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只有兩相邂逅,電光火石之間,才會產生動人的情懷。所以嵐山去過多次,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教師總結:未眠的海棠花引發了作者對美的思考和認識: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賞自然美,可以欣賞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賞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美,好的藝術作品同樣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發現美是需要機緣的。

2.瞭解把握文章的寫法。

這篇文章寫法較特殊,你能稍作説明嗎?

學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花未眠談到審美的問題。

生2:以小見大。

生3:深入淺出。

生4:語言素雅恬靜。

生5:格調高雅,韻味深長。

……

教師總結評價:大家談得很好,概括得很精當。

五、質疑、解疑

教師:愛因斯坦説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思維品質。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提問。

學生提問。

教師視問題的質量、代表性、難易程度,決定由老師還是學生來解疑、釋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文章開頭為什麼要寫“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2.為什麼説“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3.文中畫家雷諾阿説:“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為“畫家雷諾阿害怕進步,因為進步就會讓他更接近死亡”?

4.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是因為畫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細品味,這樣理解對嗎?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嵐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們,只要獨處或人少,真正仔細觀察它們,就會發現從未有過的美?

6.如何處理自然美的無限性與人生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明確: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開頭,但文章的內容卻並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作者其實要強調對“微不足道”的現象的“發現”與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後的心緒流露。按理説,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着,就該毫無阻礙地去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並不常在。

3.不能這樣理解。畫家雷諾阿臨終仍在説“我相信還在進步”,畫家並非害怕進步,而是以他的話來説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優秀的藝術家也不例外。

4.這樣理解不夠準確。藝術是對自然美的反映,我們從藝術作品中可以領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等句子,從這些句子可知,生命發現美的機會並不常在,發現美需要機緣。

6.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應由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師提示:課前同學們已摘抄了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句,請你們把自認為最精彩的一句給大家讀一讀,並且説説為什麼選摘它。

學生回答。

生1:“如果説,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領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美的珍視,對人生的堅定信念,令人遺憾的是,他最終仍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生2:“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這句話讓我對美有了新的認識,自然美、藝術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僅僅從藝術品中感受。

……

七、課堂小結

川端康成的文字,讀來讓人覺得素雅恬靜。作者從海棠花未眠寫起,思考美與審美的諸多問題。是的,自然美是永恆的、無限的,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盡情領略自然美,做一個滿載而歸的旅人吧。

八、佈置作業

1.寫一段話,談談你學習本文的收穫、體會。

2.本文與前三篇文章寫法有何不同,請試着比較一下,説出你的看法。

高中語文新授課教案 高中語文新授課教案 篇二

新授課教案模版

課題(課時)

一、目標

二、重難點

三、教材分析

四、教學過程

(一)候課

1.師 2.生

(二)課堂教學過程

1.輔助環節 (1)導入板題(2)示標(3)示導 2.先學環節 3.後教環節 4.當堂訓練環節 5.迴歸環節

五、板書設計

六、教後思

高中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夠把握文中關鍵句,進而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2、瞭解達爾文及其進化論,學習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深入細緻、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方法。

2、難點:提高學生對説明性文字的閲讀興趣。

教學方法

1、點撥引導。

(説明:本文內容比較艱深,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難點。通過對疑難點的點撥、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師生互動。

(説明: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提問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篩選文中各種信息,掌握篩選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體設計

擬採用圖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教學思路

一、由題目導入課文

先簡介導言(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本文文體有一個瞭解,直接醒目),再請學生介紹達爾文、進化論,教師補充,運用多媒體展示《物種起源》一書及作者的照片(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1、請學生速讀課文,畫出本文的思路圖,分組交流。

(説明:通過速讀,整體感知文章並初步篩選出文章的關鍵句及主要觀點;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全文;通過簡潔的段意概括,意在培養學生提煉觀點、準確表達的能力。)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請學生説出所畫的關鍵句,而後集體加以確認。

明確:關鍵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語句,它突出地體現着文章的旨趣,標示着文章的思路,顯示着文章結構的特點。其類型為:①從內容來看,中心句是關鍵句。它是集中提示説明對象的特徵或標示主要事理的語句。第1段“。。我之所以説明這些,是為了要表明我並沒有輕率地下結論”。②從結構看,總結句、總提句及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總結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內容,總提句、過渡句顯示出文章説明內容的推進。如第4段“關於物種起源的問題。。而不是分別創造出來的”。這個總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5段“因此我們對於生物變異及相互適應的原因和方法。。”這個過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內容。③從出現的頻率來看,反覆出現的文句是關鍵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達的觀點需要強調,另一方面也用於顯示層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覆説“生物的種,和變種一樣,是由以前別的種演變而來”,“大量的、遺傳的變異是可能的”,“生物的種不是不變的”。

(2)如何篩選關鍵句?

明確:從內容人手,找出中心句;從思路、結構人手,確認總提句、過渡句和總結句。

(説明:篩選關鍵句,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並不難。但如何篩選得正確、準確,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導。教師可以先試着讓學生總結規律,然後一定要給學生講明白。可用幻燈片顯示出來。)

3、欣賞品味。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説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透過説明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文字。

明確:第1段,從“遠航”到“現在”,其間“深刻的印象”、“耐心蒐集”、“整理研究”、“專心思考”、“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等等。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考察到研究,從感性到理性,從綱要到全書,歷時十多年,可以看出達爾文對待科學工作的嚴謹審慎的態度和長期刻苦鑽研的精神。

第2段,“華萊斯先生。。一般結論,幾乎和我完全相同。。”結合註釋,可以看出達爾文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3段,指出本書的缺陷,“還是摘要的性質”;説明今後的打算,“詳盡地刊印出來”避免使別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結論”,反映出達爾對理論著作嚴肅、審慎的態度及謙遜的精神。

第4段,“仍然難以令人滿意”表明作者決不輕率地作出結論的科學態度。

第5段“這類的研究,雖然常為一般博物學家所忽略,但是我卻相信它的價值的重大”説明作者注重親身實踐的科學態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簡略”,反映出不迴避缺陷與不足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7段,“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我深信”、“我又確信”,這些突出地説明了達爾文在科學研究工作中毫不動搖的信念和勇於堅持真理的精神。

教師引導學生對上述精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並板書:長期考察,實事求是,謙遜審慎,決不輕率,親身實踐,不避缺陷,毫不動搖。

(説明:從對文字表層意義的闡明深入到對文字深層含義的探究,從瞭解偉大科學家的基本觀點、理論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這不僅是在完成教學目標,也是在教會學生如何解讀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與作者。)

三、佈置作業

1、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片段。

2、請同學們思考達爾文“進化論”的“適者生存”的觀點是否適合於人類社會,它與“關懷底層”是否矛盾? (王岱)

高中語文教案 篇四

蘇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學習目標】

1、因聲求氣,感受詩詞創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通過探究,理解古代詩歌中的景和情的關係,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3、以“荷”為例,探究我國古代詩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藴含的民族文化意藴。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經“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陸龜蒙説“此花瑞合在瑤池”。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説》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盡荷花品格。自周敦頤頌蓮之後,歷代文人詠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葉之上抒發情懷,託物言志。

依舊是在宋代,這個文人自由而自覺,盡情揮灑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彥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得荷之神理。”我們今天且來看,在他筆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風姿綽約!

讓我們以一顆滾燙的心,去慢慢泡開周邦彥的《蘇幕遮》,去品味其無窮的荷韻吧。

二、瞭解作者(打出幻燈片)

周邦彥(1056—1121),錢塘人,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他是“婉約派”之集大成者,曾創作不少新詞調。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王國維評之為“詞中老杜”。著有詞集《片玉詞》。

三、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古人云,“情動於中而行於言”,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會有什麼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大聲的吟誦之中去感悟、體味詩歌的韻味和情感吧。

1、學生大聲誦讀,讀出詞的韻味和情感。

剛才大家讀得十分熱烈,也很投入。我們要讀出這首詞的韻味和情感,首先還得熟悉詞的內容,那麼請一位同學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2、學生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小結:詞人客居他鄉,遠離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纏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於是羈旅愁思成為詞人揮之不去的情結。何事吟餘忽惆悵,夏日荷塘似吾鄉。

3、個性吟誦,同時點明這樣誦讀的理由。

輕重、緩急、高低

4、學生指出詞中上下闋的感情變化。(打出“情感變化”幻燈片)

“情動於中而行於言”,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會有什麼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讓我們循着詞人的情感變化,吟詠出詩歌的神韻和氣勢吧。

請大家自由誦讀。

之後,對照“吟誦指導”,再次齊聲誦讀。

教師範讀。聽錄音。

5、再次誦讀。

6、指導背誦。

小結:在誦讀的過程中,我們在自覺的遵循兩條原則:一,詩歌固有的平仄,韻律規律,如“一字讀”“二字讀”;二,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同學們剛才已經感知了這首詞的情感變化,那麼,這種變化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呢?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四、討論

在《蘇幕遮》一詞中景和情之間關係密切,二者有什麼關係,聯繫上下兩闕之間感情紐帶是哪個意象?

見景生情,風荷

寫景清遠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詞中情和景的關係是見景生情,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着痕跡。“風荷”是詞人思鄉之情的紐帶,而思鄉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夢境和“風荷”的意象相照應,構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探究

一個潮濕的夏天,綿綿的雨,打濕了季節,也打濕了心情。詞人捧着一顆潮濕的心,無處安放。誰能烘乾這顆潮濕的心呢?不是鳥語,不是初陽,就是這——風荷!

1、怪不得王國維説:‘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強煥曰:“美成詞,撫寫物態,曲盡其妙。”你能説説它妙在何處嗎?

首先,這兩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深得王維“長河落日圓”的精髓。

第二,這兩句詞練字功夫了得。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後,顯出荷葉的清新。寫出了荷塘裏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麼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捲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風荷圖:

同學們,閉上我們的眼睛,閃現在我們的面前的是一片一望無垠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融融初陽,蒸乾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潤下,荷葉更顯清新圓潤,泛着盈盈可愛的光澤,在風中款擺,韻致絕佳。他們修長的莖杆挺立着,一株,兩株,支撐起它們高貴的頭顱,也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嗎?聞到荷香了嗎?感到荷的高貴的氣質了嗎?

我們從荷不但看到了高貴,更看到了高潔。因此有人説,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藴,又飽含着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代性。請結合你所知道詩歌和文化現象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2、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藴,又飽含着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代性。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潔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純潔無瑕的愛情。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寧靜和美好;

“一品清蓮”喻身居要職而清正廉潔,表達對清官的讚美;

荷花節,以花會友,傳承文化;

在喧囂之中,困惑之時,得到身心的愉悦;

對荷的喜愛,對高潔情操的追求和嚮往。

小結:是的,荷是高貴的,也是高潔的。荷這一意象,經過千百年來風雨洗滌,蕩盡了世俗的塵埃,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徵,沉澱在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質之中。

同學們,斯人已去,荷韻猶存。

總結:思鄉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美好情感,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解開的情結。家園既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也是痛苦靈魂的歸憩之所。當現實有太多的無奈之時,許多詩人不約而同地轉入夢境。

美成夢入芙蓉浦,昔日漁郎安在?找到了他夢魂牽繞的風荷嗎?身心交病的周邦彥在北宋王朝“斜陽冉冉”的殘照中,沒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這種令詞人揮之不去的情懷,成就了美成詞,也使風荷跌宕在中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

誦讀指導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稍慢低沉歡快聲音清脆情緒飽滿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語勢連貫中音中速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放慢速度慢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喃喃自語緩慢而深情

燎沉香,消溽暑。

户內煩悶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户外

寫鳥,呼,主要是從聽覺上展開,羣鳥鳴叫,歡呼天放晴了,剛剛天亮,就在屋檐下嘰嘰喳喳地交談。

詞人沒有正面寫雨,卻從“呼晴”側面烘托出了雨。

窺,這個字,使我們彷彿看到了鳥兒們在屋檐下探頭探腦,聰明靈動的動作與神態。作者把鳥兒們寫得這麼可愛,説明作者高興。

彷彿那鳥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訴詞人。就這樣,詞人在那悦耳的鳥鳴聲的牽引中,鬱悶的心房洞開,明媚的陽光溢滿。

以鳥之歡愉寫人之欣喜,情意更渾厚一些。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後,顯出荷葉的清新。

一一。寫出了荷塘裏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麼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捲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我們的面前出現了一片一望無垠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陽融融,蒸乾了晶瑩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潤下,荷葉更顯清新圓潤,泛着盈盈可愛的光澤,在風中款擺,韻致絕佳。他們修長的莖杆挺立着,一株,兩株,支撐起它們高貴的頭顱,也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一池的綠,一池無聲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嗎?聞到荷香了嗎?感到荷的高貴的氣質了嗎?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遙,距離家這麼遠,怎麼可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離開家鄉時間太長了,所以鄉愁很濃。

“久”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感覺。當你對一個地方厭倦了,即使時間不太長,也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歸去之意思。所以這個字在這裏要重讀。

旅旅居,客居之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濃重鄉土情結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個沒根的浮萍一樣漂泊,缺少一種歸屬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中國人表達感情向來比較含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今夜的鄜州,妻子獨自一人在家鄉賞月,思念自己,以此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思念。

可惜兒女還很小,還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親。表達表達詩人對兒女的思念。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着遠行人。

家裏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説着遠行人,其實是表明遠行人對家人的思念。

這種寫對方表達自己某種感情的寫法,叫對寫法,或曲筆。

和親密的兒時玩伴一起盪舟芙蓉浦的情景。輕鬆愜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説明現實中痛苦。

高中語文新授課教案 高中語文新授課教案 篇五

二、高中化學複習課教學流程

“213高效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了教受制於學、學受導於教的思想,重視了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基於此,複習課教學在充分研讀新課標、考試説明、歷年大學聯考試題、社會熱點問題等基礎上,努力創設複習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通過設計典型例題、習題,學生展示,增強自信,鍛鍊能力。現就複習課的導學案設計、教學設計、課堂流程設計思路總結如下:

(一)複習課導學案的設計思路:

一、複習目標:

基本要求:

1、複習目標與新課教學目標有所區別,應根據學情針對課題中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確定複習目標。

2、研讀新課標、考試説明,確定複習目標。

二、複習重、難點:

要求:複習課要根據學情分析確定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三、複習方法指導與知識鏈接

結合該部分內容實際,聯繫相關知識,對學生指導複習,比如:實例法、對比法、聯想法、歸納法等

四、複習與探究學案:

1、知識梳理

基本要求:要把化學知識加以系統化,先把知識點構建成知識塊,再把知識塊聯結成知識網,學生對照學案自主複習,切不可是簡單知識點的羅列。

2、典型例題

基本要求:典型例題一定要選擇的有代表性,不可過多。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在集體備課時做到組內統一。

3、拓展延伸

基本要求:

(1)不宜過多,1-2個即可;

(2)選擇帶有一定綜合性和創新性的習題。

4、不懂問題統計

説明:學生把自己不會的問題,不理解的知識點寫在這兒,教師在批閲導學案時應對這部分內容給予解答。

五、複習反思小結

(二)高中化學複習課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學目標:要與導學案複習目標一致,以“通過„„”的格式,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寫。

示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電解池電極反應式書寫規律。

二、教學重難點:要與導學案複習重難點一致。

三、學情分析:

1、認真批改導學案,發現學生的錯誤;

2、統計哪些是個性化問題,哪些是主幹問題;

3、統計哪些是普遍性問題,哪些是枝節問題;

3、分析原因:究竟是什麼,是知識基礎不過關還是教學策略設計不當,是問題設計質量不高還是學法指導問題;

4、根據導學案做的情況,預設和解決教學流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

四、教學流程:

(一)知識梳理、問題展示

各小組在學科組長組織下,針對複習過程中的疑難進行剖析討論,弄明白問題後,個人修改整理,並將組內交流成果和不能解決的問題板書到黑板上。(在改過的導學案發下去之後利用課下時間就可以開展);教師在下面跟蹤輔導,答疑解惑;

要求:

1、提前佈置,儘可能在課前完成,有個別不理解的知識點留在課上完成;

2、老師儘可能預設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

(二)例題解析,精講點撥;

要求:

1、在學生展示的同時,老師要認真聆聽過程,抓捕講與聽的學生反應瞬間的臉部表情和情感變化;

2、一定要讓學生講完,切不可感覺講的不對就停止讓他講,這樣下次學生就不

願意説了;

3、學生能完成的就讓學生完成,對每組學生分析做總結點評,點評時要具有啟發性,探究性。

(三)拓展延伸,學生展示

要求:

1、對於部分習題應努力創設適宜並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2、這塊可以讓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上台展示;

3、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1、教師與學生共同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2、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找出自己對知識的遺漏或困惑,再進行解決。

(五)佈置作業。

1、結合實際,作業佈置應該分層次、分類型佈置;

2、對於創新班,學習能力強、做題速度快,可以選擇一些創新型習題;實驗班,可以選擇一些基礎題和綜合性較強的習題;常規班基礎相對薄弱,在完成基礎題的基礎上,可以佈置適量的中等難度的習題。

3、分類型,主要是將同種類型的習題佈置在一起,讓學生整體感知、認知。

五、教學反思

(三)高中化學複習課課堂流程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環節:

教師要認真編寫導學案並統計分析在新課學習過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問題,哪些是普遍性問題,哪些是個性化問題,哪些是主幹問題,哪些是枝節問題,以便講解時層次分明,而且學生易於把握。

把導學案提前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並在規定時間內上交,然後教師及時批改,及時發給學生。這樣有助於瞭解學生問題所在,找出學生易錯點和難點,同時學生又能及時訂正反思總結,為下節複習課打下伏筆。

二、課堂探討環節:

(1)合作、交流、探究

首先學生自由討論,解決自身導學案上存在的問題(在改過的導學案發下去

之後利用課下時間就可以開展);教師在下面跟蹤輔導,答疑解惑。然後分配任務,每組細分析一定量的題目,小組內交流討論,為第二步展示服務。

(2)學生展示

① 教師要在展示過程中對學生的展示要適時進行追問、點撥、啟發、引導並及時評價學生的展示情況,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② 對於展示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老師要清醒地知道“問題”何在,然後留給某些表現欲強烈的學生去幫助“糾錯”,並讓出錯的學生把正確答案寫在自己的“糾錯本”上。

(3)總結評價

對學生做出的分析進行評價,在主幹問題和個性問題上再做強調、延深和拓展,加強學生記憶。

複習課並非單純的知識的重述,而應是知識點的重新整合、深化、昇華。複習課更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鞏固舊知是為了獲取新知,同時,要儘可能兼顧每一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得。

三、課後環節:

(1)學生總結

做過的複習課習題課下一定要認真總結,反思,並記錄在導學案上。

(2)學生訓練

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外,根據自己掌握情況,要做針對性的訓練,及時鞏固。

高中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訓練,瞭解開頭的重要性。

2、學會方法,會在作文中運用。教學重難點:

通過分析評價歸納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教學用具:

多媒體;作文開頭材料

教學設想

從學生的習作中選取較好的作文,印發給大家,上課時討論探究,從中總結作文開頭的一些方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簡析上次作文寫作情況,由此引出作文開頭的重要性。)人常説: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設立一個好的開頭,不僅寫起來順手,而且還可使全篇文章生輝,同時它還有“先人為主”的功效,能給閲卷老師一個很好的印象。

2、作文開頭的要求:

a、要向主題靠攏

b、要短小精悍

c、要有文采

3、自主學習

請從下面的作文開頭中選2至4個你比較欣賞的進行評析(如好在哪裏,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鑑等)

⑴或許,你還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澀的;或許,你還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鹹苦的,或許,你還不知道山的那邊是海;又或許,你還不知道成功之路有藍天但我可以告訴你:嘗試通羅馬路。(《嘗試通羅馬路》)

⑵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每一個過客都有着屬於自己的故事

題記

魯迅散文詩《過客》中的過客不知從何而來,過客只知道要一直向西行。當他路過山坡時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一座座的墳墓,而小女孩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朵朵盛開的野百合。最終過客看到的是墳墓抑或是野百合,我們無從知曉。魯迅筆下的過客戛然而止,其實文章的字裏行間都在告訴我們過客看到的景象是陰人而異的。(《過客》)

⑶試試看,不是像企鵝那樣靜靜地站在海邊,翹首企盼機會的來臨,而是如蒼鷹一般不停的翻飛盤旋,執着地追求。試試看,不是面對峯迴路轉、雜草叢生的前途枉自嗟歎,而是披荊斬棘,舉步探索。試試看,不是拘泥於命運的禁錮,聽憑命運的擺佈,而是奮力敲擊其神祕的門扉,使之洞開一個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生活需要主見》)

⑷人生何處沒有風景,生命本來就是一連串的戰鬥。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勇氣和信心,照樣能把風景般的笑臉印進時光的底片中。(《心態與境遇》)

⑸雖然你現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相信自己只要堅忍不拔,終會成為參天大樹;雖然你現在只是涓涓細流,相信自己只要鍥而不捨,終會擁抱大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隻雛鷹,相信自己只要心存高遠,躍幾個跟斗之後,終會佔有藍天。(《相信自己》)

⑹繁忙的人生中,快樂不少,痛苦不多。心態平了,道路自然平。雖然《瀟灑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瀟灑走一回呢?(《瀟灑走一回》)

⑺驚歎雲蒸霞蔚的山峯,卻害怕荊劃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這隻能使人渾渾噩噩,碌碌無為。須知“無限風光在險峯”,時代需要的是憑藉自信這架雲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雲梯》)

⑻風的方向,浪的方向,不一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別人的意見,大部分羣體的意見,我們只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

⑼“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莎士比亞

題記(《你還在被他人左右》)⑽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未來;生活,就是心靈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或黑暗時,靈魂深處燃起明亮且微笑的燈盞。而面對生活,我們需要什麼?我更需要的是那顆勇敢跨越、敢於嘗試的心。(《勇於嘗試》)

4、小組討論

5、交流精講

總結學生習作的優缺點,提供方法指導。優點及方法:⑴⑸⑽鋪排文氣,排比點題。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鮮⑶正反對比,辯證説理⑷開門見山,點穿話題⑹引用入題,準確得體⑺描寫開頭,烘托渲染⑻比興開頭,營造氛圍⑼引用名言,凸現文采

存在問題: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複述不簡練,中心話題“千呼萬喚不出來”。

b、故弄玄虛,轉彎抹角,入題太慢。

c、與主題不符,不知所云。

6、當堂檢測

此時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請以“春天的足跡”為話題寫幾段作文開頭。

高中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一、啟發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

二、啟發學生好好把握現時,就是要珍惜並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努力學習。把握現時是實現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學生閲讀課文

1、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標題“人是什麼”,好像是要給“人”下定義,其實是論述人生的意義。

課文寫於新時期初期,文中一再提到,我們的時代是“為中華民族騰飛於世界奮力拼搏的時代”,我們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陽走向中興的民族”,作者勸勉人們,“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於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

2、課文可分成幾大部分?概括其內容。

課文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列舉愛因斯坦、雨果、加繆、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師對“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這一部分的中心點,是説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工作。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斷工作看作人生真諦。開頭迂迴地引出這個話題。先引愛因斯坦三段話。一引愛因斯坦,説論題之難;二引愛因斯坦,點到“自我努力”;三引愛因斯坦,論人的社會性,任何人都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員”,個人自當回報社會,貢獻社會,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繆,他們的回答充滿悲觀主義色彩,雨果悲歎人生短暫,加繆悲歎人生只是不斷的苦役。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與雨果、加繆的區別,在於悲觀與樂觀,積極與消極。在以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為代表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看來,人生的意義正在於不斷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歌德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實滿意,無怨無悔。康德認為,一旦自滿自足,無所事事,生命就毫無意義。認識藉助想象力創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斷的進行創造性工作。愛因斯坦認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賦予人生以奇異的色彩。孔子認為“生無所息”,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息的勞作之中。總而言之,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師的言論,把人生的意義與工作聯繫起來。

完成“思考和練習一”的表格

工作的動機從何而來?議論要引向深入,就要向人的心靈開掘。作者將人生劃分為以往、現時和未來三部分,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回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作者對這三個部分一一展開論述。

對往事的回憶,有好幾層意義。第一,回憶給人慰藉快樂;第二,回憶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第三,即使回憶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憂鬱,能給人最高的美學享受;第四,回憶又是許多文藝作品的創造心理動機之一,是構成文藝作品的一大內容,這樣的作品能夠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第五,追憶往事可以彌補現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願望的實現。

對未來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類的一切活動,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説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不斷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對現時的把握,就是要珍惜並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努力工作。把握現時是實現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對未來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把握不了現時的人則不成其為人。回憶固然有其意義,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對未來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課文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用過去、現時、未來的思路闡述“人是什麼”,闡述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追求,不斷工作。

第二課時

難點問題討論

1.“一個人很難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麼是有意義的,當然也就不應當以此去打擾別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愛因斯坦所説的“意義”,不是我們平常所説的“意義”,是一個很深邃的概念。這種意義是“一個人很難知道”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學才能揭示人生的意義,科學發展到今天,儘管已經大大推進了人類的知識,但是遠遠談不上窮盡了對事物的認識;另一方面,一個人掌握人類認識的成果又是極其有的。

2、“苦和甜”不是主觀的感覺和感受嗎?為什麼説“來自外界”?

“來自”説的是來源。苦和甜的來源是在外界。有苦的東西和甜的東西,才能引起人們苦和甜的感覺和體驗。

3、“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一段話中,愛因斯坦究竟認為“人是什麼”呢?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愛因斯大林坦認為,人的本質是由社會規定的,人的物質生活的精神生活完全為社會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麼樣意思?

用我們的放來説,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長或短,都是暫時的。雨果是在悲歎生命的短暫。

5、“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的時候,幾乎是另一種調子”,這“另一種調子”是什麼樣的?

加繆論及西西弗斯,情調是悲觀的,無可奈何的;歌德論及西西弗斯,卻是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樣勞碌一生而感到滿意、自豪。

6“在生活中達到了(絕對)滿意——這本身就是一個徵候,它表明這是一種無所事事的安謐,一切動機都已停止,感覺以及與此相關的活動也遲鈍了。但是這樣一種狀態就像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一樣,是與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這段話是什麼樣意思?

“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達到了(絕對)滿意”這樣一種狀態就等於死亡。“達到了(絕對)滿意”,就是自滿,停頓下來不再前進,什麼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動機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幹一件事,“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7“圓明園的秋天裏的春天”是什麼意思?

圓明園是廢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説成“秋天裏的春天”,這個“秋天”並非自然的季節,而指廢墟的景觀。

8怎樣理解“人類和個人從本質上説都是歷史的”?

這就是説,人類和個人的本質都是由其歷史決定的。拿個人來説,他為什麼是這樣的。要看他的歷史,一個30歲的人,是30年的歷史決定了他現在成為這樣一個人。今天的中國,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某一國家的今天,也是某一國家歷史發展的結果。今天的人類,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

9、為什麼説“追憶往事就其本質來説,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為什麼説“白日夢即幻想,也是願望的實現”?

這裏所説的“本質”,應該從“現實性”“物理性”上來理解,往事已逝,其現實性、物質性已經消失,回憶中的世界,雖然過去存在過,但是現在並不存在,是虛幻的,所以説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舉例來説,魯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的情景,寫作之時,不也是一場“白日夢”嗎?這樣的回憶不也是寄託着一種願望,不也是這種願望的實現嗎?

10、為什麼説對未來懷有希望“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誌之一”?

青年時代生命力旺盛,對未來充滿希望,一個人到了垂死的時候,就沒有未來,沒有希望。可見對未來懷有希望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誌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懷什麼希望,有的還是充滿希望,表明它們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別。

11、為什麼説“‘現時’的經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在物理學中不可能出現?

在物理學中,時間不斷推移,“現時”的任何一個瞬間馬上就成為“過去”了,可以説無所謂“現時”。人們把眼前一段時間稱為“現在”,只是人們的一個觀念,所以説這種“經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

12、作者把現時看成1,對未來的憧憬看成0,是為了説明什麼?

要説明只有把握現時,努力工作,才能實現理想。理想越是遠大,工作越是努力,數值越是巨大。這是要説明憧憬未來與把握現時要緊緊結合起來,既要有遠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3、為什麼説“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

因為追憶往事可以給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動力,牢牢地把握現時。一旦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

14、為什麼説“把握不了現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現時,蹉跎歲月,那麼一切都等於0,即使懷有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5、作者為什麼用“往事”“現時”“未來”這樣的思路來闡述“人是什麼”?

往事——現時——未來,是生命的進行曲。人是有思維的,追憶往事、憧憬未來,是生命思考的兩個方面,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思考,決定着怎樣把握現時。所以用“往事——現時——未來”這樣的思路來闡述“人是什麼”,可以從生命的過程上去闡明問題,可以從想和做的結合上闡明問題,可以把前人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闡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結合時代的要求闡明我們應該怎樣憧憬未來,把握現時,為振興中華而奮鬥。

、課後作業:

按追憶往事、憧憬未來、把握現時三方面摘抄本文格言式的精闢議論。

高中語文教案 篇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介紹作者導入新課。使學生通過了解偉人經歷感悟偉人情懷,體會詩歌的感情。

作者簡介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卓越領導人,同時,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寫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詩篇,對鼓舞革命戰士和億萬人民的戰鬥豪情,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的詩詞,顯示了博大的胸襟,豪邁的氣魄,廣闊的意境,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精神奮發。

二、教學內容

1.介紹背景

通過背景介紹,讓學生預先感知詩歌內容,從詩歌跳躍的畫面中理清情節。

背景資料(投影顯示)

婁山關:在貴州遵義北大婁山上,萬峯插天,中通一線,是由四川進入貴州的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毛澤東重獲軍事指揮權。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率領第一方面軍離開遵義,揮師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軍事指揮上最得意的一筆。這首《婁山關》詞寫在二渡赤水後。紅軍二渡過赤水河,回師黔北,集中主力進攻桐梓和婁山關以南的黔軍,乘勝奪取遵義。婁山關是戰鬥最激烈的地方。這次戰役,先後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隊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約三千人,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仗。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就寫在婁山關戰鬥勝利之後。

2.作品欣賞

(1)範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讓學生初步把握詩歌感情。

(2)賞讀上闋

自讀上闋,學生思考:從詞中獲得哪些信息?能聯想出怎樣的情景?(指導學生通過意象感知內容和情感)

西風雁叫、白霜晨月——點明季節、時間,渲染蒼涼沉鬱的畫面

馬蹄、喇叭——軍隊特有事物

碎——雜沓、細碎——行軍之急、之速。(山路難行,側面反映“雄關漫道”)

咽——西風中時斷時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染上詞人的主觀色彩(樂觀者即使走在雨裏也有晴天的心情)。紅軍自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開始長征以來,打的多是敗仗,湘江一役,損失更是慘重。這一次回軍遵義,重攻婁關山,任務是極其艱鉅的,紅軍能否取勝,紅軍的命運如何?作為黨的領袖,作為重新回到軍事指揮崗位的毛澤東,心情是極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遠。通過這個“咽”字,既表現出紅軍鬥爭生活的艱苦卓絕,又渲染了行軍途中莊嚴肅穆的氣氛。

(3)賞讀下闋

朗讀下闋,學生思考:下闋表現婁山關戰鬥的哪一階段?表達詞人怎樣的感情?

從頭越——攻破險要,戰鬥勝利

真如鐵——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讓人聯想,這裏的“雄關”,雖首指婁山關,但又不只指婁山關,還應該包括漫長的革命道路上有形無形的各個關口。如鐵的雄關漫道反襯紅軍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的自豪,反映遵義會議以來的變化。

如海——多

“殘陽如血”這個比喻是否形象?請你造一個比喻句,你把殘陽比作什麼?(引領學生比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體會毛澤東詞的風格和境界,領略偉人的氣魄和膽識。)

投影顯示

我們仍望着落照。通紅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遠山顯出一層層深淺不同的紫色。濃處如酒,淡處如夢。——宗璞《廢墟的召喚》

(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知識分子眼中的殘陽,“濃處如酒,淡處如夢”,這是秀美。)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夢唐·温庭筠

(脈脈斜暉寫出思婦的失望與愁怨,是纏綿悱惻的悽美。)

如血——色彩濃烈,氣魄雄渾,與“蒼山如海”共同構成凝重與雄渾的壯美。血色殘陽又讓人聯想到犧牲,象徵革命的勝利需要紅軍戰士浴血奮戰、前仆後繼,象徵勝利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兩個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如海的蒼山象徵革命征途上還會遇到更多的關隘,面臨更多的困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預示着未來鬥爭的艱辛和曲折。也只有經歷血雨腥風的戰鬥洗禮的軍事指揮家,擔負着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偉人,才有這樣的人格與氣魄,才有這樣的胸襟、這樣的境界,能正視未來,能預見未來,在眼中呈現“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壯美。

3.小結

通過這首詞的學習,總結詩歌的特點,總結閲讀詩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壯、頓挫、剛毅、肅穆、自豪)

(2)意境優美(肅穆雄渾)

(3)語言凝練(一字傳神、寓意深刻)

(4)內容跳躍(只選擇一個片段或一個畫面,給人聯想、想象的空間)

4.朗讀、背誦

在學生充分理解詩歌內容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直至成誦。

讓學生間互相點評,討論朗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