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11W

高中高二語文教案多篇

高中語文教案1

一、設計思想

《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對後世文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莊子的散文,主要表現手法是寓言。《逍遙遊》大量地運用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在生動的想象中。因此學習本文應以此為突破口。同時,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聯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這也是學習的一個重點。

閲讀《逍遙遊》時,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所以課前安排預習,讓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相關資料,讀通課文。並讓學習小組有選擇地製作課件,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具備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時,多數學生懂得藉助工具書去疏通文字。但總的來説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及對古代文化的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教學目標

1.瞭解莊子其人及《逍遙遊》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藉助豐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説明道理的方法。

3.整體感知文言文,並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採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遊”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討論。

五、教學重點

1.鑑賞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説理的寫作技巧。

2、莊子思想、藝術手法對後世的影響。

六、教學難點

1、對莊子“逍遙遊”主旨的理解。

2、鑑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七、教學用時:兩課時

八、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人在自由的心態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遊》。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識記

鯤(kūn)鵬摶(tuán)齊諧(xié)坳(ào)堂

遷徙(xǐ)北冥(mínɡ)夭閼(è)沮(jǔ)喪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惡(wū)乎待哉

窮髮(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決(xuè)起而飛

數數(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適(奚:哪裏)

是鳥也(是:這)摶扶搖(摶:環旋着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着地)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4、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6、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7、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裏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8、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內容。

1、小組討論: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麼?

2、學生找出並回答。

明確: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明確: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4、朗讀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並討論:

(1)蜩與學鳩為什麼要笑鯤鵬?

(2)蜩與學鳩笑鯤鵬,作者贊成還是反對呢?為什麼?

(3)斥鴳為什麼笑鯤鵬呢?作者對斥鴳的“笑”是什麼態度?

(4)宋榮子為什麼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呢?作者對宋榮子的態度又怎樣?

5、老師小結:蜩與學鳩嘲笑鯤鵬是因為它們不理解鯤鵬的遠大志向。對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作者都持否定態度,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並且對文中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説是:笑!本文可以説是:莊子“笑”萬物!

6、問:莊子為什麼要“笑”萬物呢?

明確: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遊”。

7、問: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麼?

明確:“至人、神人、聖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四)鑑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課前準備:提示學生從選材、修辭等方面分析,以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看法並彙報成果。

3、師生共同歸納文章的藝術特色。

(1)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誇張描寫,創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於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鴳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幾則寓言故事,善於發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歎為觀止的故事,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形象。

(2)探大膽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僅體現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更主要的表現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雲”,其背“不知其幾千裏也”的鳥的雄偉,那“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説明觀點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大鵬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還有什麼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己”“無功”“無名”。

(3)析隱蔽的情感

莊子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髒,沉溺於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醉心於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裏。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在虛幻的背後隱藏着什麼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悶,對人世間的絕望,追求逍遙卻無法擺脱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實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雖然提出“無己”,物我不分,卻發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

(五)總結

《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説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難怪魯迅先生會説:“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其內涵指的又是什麼?這種思想對後世又有什麼影響?下一節課我們再來探討。

高中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體會新聞題目的作用。

2、領會本文報道的角度。

能力目標

培養概括整合提煉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知識強國觀念,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閲讀討論自讀

教學過程

一、閲讀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翌年乾坤醖釀苛刻橫亙攬月

2、閲讀思考

(1)、本文報道的主要新聞事件是什麼?作者選擇了哪個角度進行報道?

(2)、按時間順序將新聞主體部分整理成“中國航天大事記”

明確:(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射。

新聞的主體,作者並沒有繼續敍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

(2)、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衞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久經考驗。六是“神舟”一~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歸納時注意時間、事件及事件的意義)

二、討論

1、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射的經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於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作者卻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你認為作者選擇的報道角度好不好?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於補充説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敍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敍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麼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於滿足讀者的閲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瞭解這一事件背後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敍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標題有什麼含義?

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並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三、歸納

根據所學新聞知識列出本文結構提綱

導語(1、2、3),點明這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射。

新聞的主體,按照時間順序,敍述國人的飛天夢,以及為了實現這個夢想,科學家們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兩部分記錄的是“神舟”五號的發射場景,首尾呼應。

四、練習

寫一則新聞,報道學校新近發生的事件。

高中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歷史資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2、瞭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排偶句的運用。

3、認識賈誼對秦代-的批判──“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於敍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後一段。

史論敍史不同於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後三段,也是出於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為此,擬採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衞、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後,至於六大國中孰前孰後並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着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佈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合從(zòng)翟景(zhái)將數百之眾(jiàng)鏃(zú)笞(chī)膏腴(yú)萬乘勢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問題:

⑴本文是一篇史論,為什麼大半篇幅是敍事?作者這樣敍事有什麼目的?

⑵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為什麼這樣劃分?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敍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並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重之以無道”,然後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於漢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樑懷王太傅。32歲時鬱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於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為了説“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佈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為兩部分:

⑴記敍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⑵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後一段)。

2、再分析記敍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⑴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⑵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1、秦的地理優勢;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

3、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

1、“外連衡而鬥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後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後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敍史不同於史傳,重在“會意”。

2、“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樑(今陝西韓城南)。

三、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敍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後,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於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敍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後,歸納如下:

1、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2、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説,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説,並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説的。

3、統觀此段敍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並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蘇秦説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並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於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説法,這也説明史論敍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

1、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衞、中山之眾”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

2、“於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四、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説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鬥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為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後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説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1、先默讀一遍,説説秦始皇的過錯是什麼。

2、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於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為敵。)

3、劃分全段層次並答問:

⑴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為什麼?

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⑵次寫擴大版圖,有什麼作用?

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僱力士刺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高中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抓住文眼,理解課文的主旨。

2.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教學方法: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課文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

參閲書目:《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登陸了《高中語文課改網》,和123課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圖片和課文美讀。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

教學要點 :介紹背景知識,結合美讀,初步感知課文。

(打開課件,播放幻燈片1 )

一、導語:(播放幻燈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為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國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毛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的散文秀麗樸素,我們通過學習《荷塘月色》一起體會一下。

二、背景介紹:(播放幻燈片3)

寫於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三、初步感知課文(播放幻燈片4)

1.打開課件,欣賞配樂朗誦的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結合畫面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把握文章的大致結構。

2.提問: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課文分為幾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燈片5)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

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播放幻燈片6)

感情變化是:“心裏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歎→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體現的複雜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這從景物描寫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燈片7)

3.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於寫景散文,所寫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課文那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明確:4、5、6段。

4.佈置作業:熟讀4、5、6段,試着圈點文中的精彩語句,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

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行蹤:出家門——去荷塘——觀荷塘——回家門

情緒的變化:不寧靜——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寧靜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段的閲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入:鑑賞、分析課文4、5、6段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 閲讀鑑賞第四段

1. 指名一個學生朗讀

2. 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什麼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 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閲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用田田寫出了葉子之多;“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播放幻燈片8)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播放幻燈片9)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播放幻燈片10)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播放幻燈片11)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鑑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鑑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結:本段雖着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着幻燈片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播放幻燈片12)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明確:除傳神的動詞運用外,還用了正反結合、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三)誦讀、鑑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閲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

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着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樣。本段用反襯手法表達作者內心的寂寞。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説説這些詞語的妙處。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播放幻燈片13)

二、熟讀,品味4~6段

三、佈置作業

1.背誦4~6段。

2.閲讀全文,進一步瞭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4、5、6段,討論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題。

一、導入,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總結4、5、6段,理解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豔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遊荷塘是為了擺脱“心裏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裏“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學生朗讀第三部分,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麼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採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採蓮,這順理成章。遊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脱“不寧靜”,於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脱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脱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把握全文,結合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裏”為什麼“頗不寧靜”?

明確:(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閒適心情;(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

五、結合課後練習三,認真體會朱自清散文的特點,談談你對他的散文有什麼看法。

六、小結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第三課時板書: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

(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閒適心情;

(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