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逍遙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6W

逍遙遊教案(精品多篇)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説明道理的方法。

2、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教學方法

在欣賞中理解,在朗讀這記憶,在感悟中體會。

學法指導

閲讀、體會、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提起莊子,大家應該能夠想起高一我們學過他的——《莊子秋水篇》,可能還會有同學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了莊子散文的一大特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用魯迅的話來説,就是“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並且給予了“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又能體現其散文的風格與成就。題為——《逍遙遊》。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二、題解

1、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雖生活貧困,有時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絕楚威王的重金禮聘。所持思想極為複雜,涉覽當時各家學説,獨與儒、墨針鋒相對,而以老子之言為指歸,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稱“老莊”。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釋為脱離一切事物的神祕的精神。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和是非的客觀標準的存在,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縹緲的境界中逍遙漫遊,從而倒向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論,對後世產生消極影響。但他憤世嫉俗,鄙薄富貴利祿,拒絕同統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禮教、反封建統治的鬥爭中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2、關於作品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漢書藝文志》曾標錄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雜篇可能出自其門人及後學之手。其文構思巧妙,想象奇幻,詞彙豐富,尤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不僅在先秦諸子中獨具一格,而且對嵇康、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乃至魯迅、郭沫若等後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寓言這一文學形式及其定名,即從莊子開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寫得極為生動,如《逍遙遊》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養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擋車》《東施效顰》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為人所稱引。

《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説都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説明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

3、文章導讀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學家)、文學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而且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對《莊子》散文的輝煌藝術成就,魯迅曾説:“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逍遙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以神話傳説熔鑄成篇,構思宏偉,氣勢磅礴,筆墨恣肆,洋洋灑灑,“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劉熙載《藝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喻的運用,繁複靈活,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

《逍遙遊》主要説明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到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觀。

三、板書設計

1、世間萬物有所待:

(1)鯤鵬 ——形體的變化(描寫) ——有所待

——依賴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 也有所待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對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對比)

——補充驗證前文 人(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 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四、寫作特點

1、借用寓言説理

莊子善於運用寓言來闡明道理。全文開始即運用寓言,天池海運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畫大鵬之飛,仍不能無所待;待海運,必須水擊三千里,九萬里風在下,才有力負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於天池,種種限制,有待即非逍遙。將反襯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結合了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有助於説理之透徹。另外,像惠施與莊子的對話中的題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動,很有説服力。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説:“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邀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傳”,“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對比、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一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予人的性情,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逍遙遊·教案 篇二

(節選) 《莊子》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説明道理的方法。

2、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教學方法

在欣賞中理解,在朗讀這記憶,在感悟中體會。

學法指導

閲讀、體會、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提起莊子,大家應該能夠想起高一我們學過他的——《莊子•秋水篇》,可能還會有同學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了莊子散文的一大特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用魯迅的話來説,就是“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並且給予了“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又能體現其散文的風格與成就。題為——《逍遙遊》。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二、題解

1、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散文家。雖生活貧困,有時靠借米和打草鞋度日,但拒絕楚威王的重金禮聘。所持思想極為複雜,涉覽當時各家學説,獨與儒、墨針鋒相對,而以老子之言為指歸,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稱“老莊”。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把老子的“道”,解釋為脱離一切事物的神祕的精神。否定人的認識能力和是非的客觀標準的存在,在無是非、無得失、無榮辱的虛無縹緲的境界中逍遙漫遊,從而倒向了虛無主義和宿命論,對後世產生消極影響。但他憤世嫉俗,鄙薄富貴利祿,拒絕同統治者合作的精神,在反禮教、反封建統治的鬥爭中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2、關於作品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漢書•藝文志》曾標錄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所作,外篇、雜篇可能出自其門人及後學之手。其文構思巧妙,想象奇幻,詞彙豐富,尤以巧用寓言見長,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不僅在先秦諸子中獨具一格,而且對嵇康、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乃至魯迅、郭沫若等後世著名作家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寓言這一文學形式及其定名,即從莊子開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寫得極為生動,如《逍遙遊》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養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擋車》《東施效顰》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為人所稱引。

《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説都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説明莊子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至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

3、文章導讀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學家)、文學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是道家經典之一,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而且對後世文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對《莊子》散文的輝煌藝術成就,魯迅曾説:“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逍遙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以神話傳説熔鑄成篇,構思宏偉,氣勢磅礴,筆墨恣肆,洋洋灑灑,“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劉熙載《藝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喻的運用,繁複靈活,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

《逍遙遊》主要説明了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指出大到高飛九萬里的鵬,小至蜩與學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觀。

三、板書設計

1、世間萬物有所待:

(1)鯤鵬 ——————形體的變化(描寫) ————有所待

——————依賴巨風(六月息)

(2)野馬、塵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物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與學鳩 也有所待

2、世間萬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對比)

(2)小年不及大年 (對比)

——補充驗證前文 人(暗示人們要拋棄小知小志,圖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遠的境界)

小志不如大志

(3)湯之問棘

(4)斥鴳之語

3、真正的逍遙遊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無所待(人世間)

(1)知、行、德、徵(耐)四種人

(2)宋榮子、列子——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聖人—— 無己、無功、無名—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四、寫作特點

1、借用寓言説理

莊子善於運用寓言來闡明道理。全文開始即運用寓言,天池海運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畫大鵬之飛,仍不能無所待;待海運,必須水擊三千里,九萬里風在下,才有力負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於天池,種種限制,有待即非逍遙。將反襯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結合了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有助於説理之透徹。另外,像惠施與莊子的對話中的題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動,很有説服力。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説:“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遊》運用大量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邀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傳”,“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3、運用對比、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一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予人的性情,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高中語文《逍遙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一分為二地恰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初步瞭解莊子形象化説理的風格。

3、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的特點。

4、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文言詞語:怒、摶、覆、置、負、培、圖、志、名、窮、特、匹、辯。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為?奚以……也?惡……哉。 歸納“則”“乃”“而”的用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賞析本文形象化説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瞭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導讀、啟發、討論、總結

【教學課時】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莊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3、落實相關基礎字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有沒有背過李商隱的《錦瑟》?我們一起來複習背一遍。“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蘭亭玉暖日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裏有一個典故“莊生曉夢迷蝴蝶”,大家還記得嗎?莊子有一天睡覺,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張開翅膀,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舞歌唱。但當他醒來之後,卻陷入了沉思: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我?如果是我做夢變成蝴蝶,為什麼我會體會到蝴蝶獨有的飛翔之樂呢?如果是蝴蝶做夢便成了我,為什麼這一切會出現在我的夢中呢?於是他就跑過去問老子,老子説:“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為一。”

老子為什麼要這麼説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走進莊子,通過學習《逍遙遊》來感受莊子的心靈世界。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及其複雜的亂世。戰時,諸侯征戰不已,暴君奸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無法在現實中實現,他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於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實。希望在精神上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讓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擺脱形體的束縛,可以自由自在的飛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創作了《逍遙遊》。

二、解題:

今天要學的《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

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逍遙遊”就是指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束縛,絕對自由地遨遊於永恆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第1-3自然段

1、接下來我們先聽一下課文錄音,從整體上感知全文。

2、讀過文章後,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事物?(鯤鵬)那鯤鵬的形象如何?文章哪裏寫到鯤鵬?那我們就先來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請全班男生來讀第一段。其他同學思考鯤鵬的形象到底是怎樣的?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這裏做什麼?)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謂結構作狀語。之:的。怒:奮起的樣子。垂天:天邊,垂通“陲”。海運:指大海的波浪洶湧動盪,也説大海運行,翻譯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譯為海起風動。…。者…。也,這是一句判斷句。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裏。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裏。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雲彩。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從這段看,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明確: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裏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4、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試着把第一段背過來。(看圖一起背誦)

5、我們説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們描寫了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的形象,那第二段寫到的鯤鵬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還是先請女生一起來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段文字主要講什麼。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志:記載。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主謂結構作狀語。摶:環繞而上。一説“摶”當作“搏”(bó),拍擊的意思。扶搖:一種旋風(它乘着旋風環旋而上幾萬裏的高空)。“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即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去:離,這裏指離開北海。以:憑藉。息:大風。以六月息者去,狀語後置句,意思是憑藉着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野馬:遊氣。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謂結構作主語。以:用。息:氣息。正色:真正的顏色。邪:通“耶”。其:指鯤鵬。【是:指天之蒼蒼,其遠而無所至極。】

譯文:《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説:“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山野中的霧氣,塵埃,都是大自然裏各種生物憑藉氣息吹拂它們的。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5、這段話引述所謂《齊諧》的記載,來證明大鵬南飛是可信的。作者還描寫了高空中的遊氣奔騰和微塵浮動情形,接着以人仰視天空的經驗來比説,説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那麼回到剛才我們提出的問題,這個段落中的鯤鵬又是怎麼樣的呢(還只是神奇巨大嗎)?

明確:大鵬南遷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侷限。【高空中的大鵬和地上的人一樣,都不能真正認識天。從另一角度説明大鵬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句話説明天地萬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處。塵埃可以成為霧氣,鯤可以成為鵬,積蓄就可以強大。然而,鵬要憑藉風,霧氣要藉助氣息,都還有依賴,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而後乃今培風(20),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1),而後乃今將圖南。

覆:傾倒。坳:坑凹處,“坳堂”指廳堂地面上的坑凹處。芥:小草。膠:粘住不動。而:連詞,表並列。復:承載。斯:則,就。而後乃今:意思是這之後方才;以下同此解。而:連詞,表承接。培:憑藉。而:連詞,標承接。莫:這裏作沒有什麼力量講。夭閼(è):又寫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攔。“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的倒裝。圖南:圖謀飛往南方。

譯文:再説如果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麼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如果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託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才憑藉風力飛行,揹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像現在這樣飛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話有三個“則”,解釋為“那麼”,因此要補出四個“若”,解釋為“如果”,從而使語意連貫。)

3、這段作者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了什麼?

明確:運用了(1)類比論證,以水喻風,以杯水可載大舟喻大風可負大鵬,結論就是成功必須有所待。

(2)對比論證,有兩重對比,一是不厚之風與九萬里旋風對比,不厚之水載草芥與載杯對比,都是為了鮮明地指出憑藉外物的重要性。

[補充:類比和對比都是兩個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對比論證:是一種常用的、有説服力的論證方法。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

類比論證:對比重在對事物間的差異性的揭示,而類比則着重於對事物間共性的展現。類比法是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從而引出結論的方法。

4、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來讀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學來思考這個問題。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決:迅疾的樣子。搶:突過,着落。榆枋:兩種樹名。時則:有時就。不至:意議為“飛不上去”。控:投下,落下來。奚以:介賓倒置,何以,憑什麼。為:句末疑問語氣詞。奚以…為:為何要…呢?之:去到,動詞。南:方位名詞活用作動詞。

適:往,去到。莽蒼: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猶:還。果然:飽的樣子,古今異義。適:去,往。宿:這裏指一夜。之:這,代詞。二蟲:指上述的蜩與學鳩。

譯文: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説:“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着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乾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麼!

【它們為什麼笑?因為它們自以為得到逍遙,進入自由的境地,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那作者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我們接着看】

【作者態度如何?(批駁)那又是怎樣批駁的呢?明確: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無論是到野外的人還是到遠方的人都需要吃飯;無論是鵬還是蜩,都需要依靠風力才能飛翔。“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不一樣。鵬鳥、蜩蟬、學鳩體形不一樣,因而憑藉的風力不一樣。蜩和學鳩嗤笑鵬其實是認識不到自己與鵬的差異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無知。用原文的話即:小知不及大知。】

7、我們知道,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間有沒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先請一個同學來閲讀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這段主要是講什麼?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動詞,比得上,這裏意譯為“瞭解”。其:代詞,他們,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靈:傳説中的大龜,一説樹名。大椿:傳説中的古樹名。根據前後用語結構的特點,此句之下當有“此大年也”一句,但傳統本子均無此句。彭祖:古代傳説中年壽最長的人。乃今:而今。以:憑。特:獨。聞:聞名於世。匹:配,比。

譯文: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歎嗎?

8、本段第一句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結第四段內容;“小年不及大年”啟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論證“小年不及大年”?

明確:例證:小年(朝菌、蟪蛄、眾人)

大年(冥靈、大椿、彭祖)

9、你們認為朝菌、蟪蛄、冥靈、彭祖、大椿是逍遙的嗎?眾人希望和彭祖一樣長壽,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確:不逍遙,因為它們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壽命沒有彭祖長,而沒有看到其實彭祖的壽命相對於冥靈、大椿還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靈能活多少萬年,它們的壽命仍然是有盡的,而不是“無窮”的。所以,莊子認為人們可悲的地方在於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樣受到年的牽制。這裏,莊子仍進一步闡發要泯除大小之見,對任何事物不要虛妄分別的觀點。

10、小結:本段深入闡述的是蜩與學鳩笑鯤鵬的原因全在於生命之短暫,他們自身生命的侷限性決定了其必然見識短淺。可見“小知不及大知”與“小年不及大年”不是並列關係,而是深入一層的關係。也就是説這段是對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重點字詞句解釋:

湯:商湯。棘:湯時的賢大夫。已:矣。【“是”是這樣的意思,“這樣”表明下面的例子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樣,那麼這個道理指什麼?明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窮髮:不長草木的地方。焉:兼詞,於此,在這裏。修:長。羊角:旋風,迴旋向上如羊角狀。絕:穿過。斥鴳:一種小鳥。彼且奚適也:倒裝句,奚:代詞,何,哪裏,適:動詞,到,往;(彼且奚適也:疑問代詞賓語前置)仞:古代長度單位。至:極點,飛之至:飛翔的境界。辯:通作“辨”,辨別、區分的意思。【這裏,作者對斥鴳嘲笑鯤鵬的態度如何呢?從那句話可以看出?明確:反對,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辯也。用一個合適的成語來來概括斥鴳對鯤鵬的笑叫什麼?明確:燕雀焉知鴻鵠之志。】

譯文: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裏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裏,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説:‘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3、看到這裏,有些同學不免要發問,這裏不是對第1—4段內容的重複嗎?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寫鯤鵬有何作用?

明確:

不完全重複。一是詳略不同,描寫也有異:對於鵬之背,前者為“不知其幾千裏也”,後者為“背若泰山”;對於“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後者用“羊角”描其狀;二是內容也不同,湯之問棘是史事,《齊諧》是俳諧之書,記載怪異之事的,所以用賢君賢人作印證;這裏明確將憑藉雲氣,上文形象地稱“野馬”“塵埃”;這裏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與學鳩嘲笑。這裏並非簡單重複,而是同中有異,是對前文內容的補充、印證,與篇首內容照應。

4、我們知道,文章一開始就向我們論述了萬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寫了鯤鵬變化時神奇莫測及奮飛時氣勢壯美的景象,但鵬鳥南飛, 必待巨風,它要憑藉“海運”“六月息者”“風”才能離開,如此神奇巨大的動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緊接着,作者通過“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為舟,杯水負載”的例子,運用類比和對比的論證手法向我們論述了這一道理。還舉了蜩與學鳩,無知小蟲的例子,論證自然界萬物都是有所待的。蜩與學鳩嘲笑鯤鵬,作者還用“行路備糧,所待不同”的比喻進行論述,説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緊接着作者又向我們論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實際上是因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眾人;大年有:冥靈、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運用湯之問棘的史實,大的代表鯤鵬,小的代表斥鴳,進而揭示小大之辯。

5、可見,自然間萬物都是有所待,還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辯。那在社會中呢?社會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思考一下,這裏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回到剛才的問題:這裏作者講到了哪些人?

明確:(1)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知”通“智”,才智。效:勝任;比:符合;合:投合;徵:使動用法,使信任。那連起來是什麼意思?(請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夠勝任一官的職責,品行順應一鄉的風俗人情,品行能夠符合一國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國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這樣。

第四句話是對前三句的概括,實際寫的就是一種人,即“徵一國者”。

對這幾種人作者是怎麼評價的呢?明確:“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他們看自己也像蜩、學鳩、斥鴳看自己一樣,可見,作者也是反駁的。

(2)宋榮子。作者説“宋榮子猶然笑之”,猶然:喜笑的樣子。宋榮子為什麼笑呢?他又是怎樣的呢?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舉:全。譽:讚譽,誇讚。加:更加。勸:勸勉。非:非難。沮:沮喪。定:認識。分:分別。辯:通“辨”,分別,分辨。境:界限。數數然:這裏可解釋為急功近利。那這幾句話連起來怎麼解釋呢?(一生回答)明確:全世界的人都誇讚他,而不更加感到勸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難他,而不感到更加沮喪,審定自我和外物的區分,分別榮譽和恥辱的界限,就這樣罷了。他在世上沒有急功近利的樣子。

作者對宋榮子的態度又如何呢?明確:反駁。“斯已矣”“雖然,猶有未樹也”,雖然:即使這樣。可見,宋榮子也還是不自由的。

(3)緊接着,作者又舉了第三類人:列子。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夫:發語詞。御風:乘風。泠然:輕妙飄然的樣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風而行,輕妙之極,十五天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人來説,沒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麼評價他的呢?“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雖:雖然。在作者看來,他還是跟大鵬一樣,要憑藉大風。

6、我們剛才講到了三種人,他們都是不逍遙的,未達逍遙之境。那什麼才是逍遙遊呢?怎樣才能達到逍遙遊?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乘:順應。御:駕御,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辯:“辯”通“變”,變化。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他們還憑藉什麼呢。整句話什麼意思呢?(請一生回答)明確:順應天地萬物的法則,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際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藉什麼呢?

什麼人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真正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功立業的偏見,聖人沒有名實的偏見。無己:自我的偏見;無功:建功立業的偏見;無名:沒有名實的偏見。

無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縛,達到恬淡自適的境界。無功即:去掉功名利祿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無名即:忘懷榮辱得失,褒貶任人。

7、你們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人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逍遙遊》

2、完成《導與練》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