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逍遙遊·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W

逍遙遊·教案(精品多篇)

逍遙遊·教案 篇一

[自讀導言]

一、自讀要求:

(一)   瞭解莊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   結合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

(三)   熟讀課文,背誦的一段。

二、學習側重點:

(一)   對比手法的運用。

(二)   超乎尋常的想象力。

(三)   寓言體的特點。

(四)   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

(解説)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對比鮮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寓言體文章,因此重點研究學習這些方面,對於瞭解莊子及其作品的全貌,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借鑑、發揮與創造極有幫助,有利於我們培養創造性的人才。

[自讀程序]

一、在教師簡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礎上,學生獨立地藉助工具書及課文註釋通讀全文。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

二、在獨立閲讀的基礎上,分小組對自讀時存在的問題、疑難進行鍼對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礎上分小組向教師質疑,教師針對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予以答疑。

四、強化性自讀檢測。

(解説)對於閲讀課文,教師必須對學生放開手腳,訓練和培養他們的自讀習慣,提高他們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學習的能力。為此,教師可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其合作精神和研究習慣。

[自讀點撥]

一、             莊子及其作品

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對現實不滿,不與統治階級合作。相傳楚王曾經用千金聘禮請他為相,被他拒絕。

莊子的生平事蹟流傳下來的不多,我們僅能從《史記》和《莊子》中瞭解一點零碎的東西。他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文筆汪洋態肆,想象奇特豐富,氣勢波瀾壯闊。《莊子》共33篇、內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偽作。《莊子》善於虛構,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莊子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變化,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説得引人人勝。魯迅先生説:“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説:“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

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             莊子的思想

莊子哲學是生命哲學。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終極意義。那些從某種意識形態立場出發的批評家們必然缺乏與他對話的基礎,更沒有無端攻擊他的權利。

人活着,這是第一個無可懷疑的存在論意義上的基本事實,沒有比它更優先的。

人活着,是為了追求一個更幸福的生活,更歡樂的人生,這是最高目的,沒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這樣一個事實為起點,以這樣一個目的為旨歸,莊子問:人,尤其是被拋在滔滔亂世中、作為個體的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創造生命。

上一章講天道觀,天道作為“大宗師”,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綱領。以下幾章皆由此延展開拓出去,反過來又深化了這一主旨。

莊子説“有”,但首先要認清人生的苦難和苦難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釀成的,還是要先嚐一口。

這是個亂世。“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過,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莊子説,百年大木,被割開做成“犧尊”,加以青黃之色的文飾,而不用的部分被棄於溝中,犧尊與棄木相比,美醜雖有差別,但從喪失本性來説是一樣的。夏桀、盜跖與曾參、史魚相比,行為的好壞是有差別的,然而從喪失本性來説都是一樣的。(《天地》)

但這並不是説,善惡本身沒有差別,而是説,相對於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來説,這種對立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認為道家鼓吹無惡不作與居仁行義一樣自然,一樣合理,其實是莫大的誤解。

莊子接着説,喪失本性的表現有五種:一是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是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是五臭薰鼻,激擾嗅覺;四是五味濁口,敗壞味覺;五是好惡迷亂人心,使性情浮動。這五者,都是生命的禍害。(《天地》)

那麼,是不是五味濁口人就不該吃飯?五色亂目人就該做睜眼睛?五聲亂耳就該掩耳盜鈴?當然不是。五色未必亂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麼當然心神搖盪,追逐美色去了。好惡未必亂心,但有好惡就必然有某種立場和先入之見,如果固執地堅守這種立場和由此而來的善惡正邪分別,那麼要是它們不合天道的話,則必然帶來惡果。

所以莊子批評主張縱慾的楊朱和主張禁慾的墨子,認為他們只是在慾望數量的增減上做文章,卻沒有考慮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沒有考慮到還有實質上的變化,即不追逐慾望而又不扼殺慾望的“無無”境界。換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識和合乎天道的本心,慾望是不可能困擾人生的。因此,所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的名言,其實是把人分裂為對立的兩個方面,永遠解決不了人生問題。莊子諷刺道,那些人好惡聲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飾拘束着身體,柵欄塞住了內心,繩索捆住了身體,眼看着在繩捆索縛中還自鳴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話,那麼被反手縛綁的罪人、囚在獸欄中的虎豹,豈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

莊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派頭。他知道對於天道,無論誰都應該敬畏,都不該太狂妄太自負,都不該固執於成見,師成心而自用,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否則,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華之辭遮蔽了,儒家與墨家的爭論就屬此類,更何況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離不開應酬交際,勞弊精神於淺陋瑣事,卻想普渡眾生,引導萬物,以達到太一形虛的境界。像這樣,只是為宇宙形像所迷惑,勞累身體而無法認識太初之境。……悲哉乎!你們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麼會知道大寧的境界呢?”(《列禦寇》)

因此,人生並不必然痛苦,至樂、天樂也是可以獲得的,這就看你懷着一顆什麼樣的心靈。

三、關於《逍遙遊》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於《內篇》之首。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裏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裏尋求解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全文若即若離,疏而難分。為分析方便,權且分為三段。第一段從篇首至“聖人無名”。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説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着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自不必説,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遊。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説: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着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境界,除了莊子又有誰創造得出呢?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姑射山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的美麗形象,將那種境界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

把自己的縹緲幻想寫得這樣實在,這樣美妙,除了莊子,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了。莊子隨心所欲地想像出這些物事、境界,並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思匠心的必然體現。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

大鵬必須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難想見;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名還有什麼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為、無己,在“無何有之鄉”去作逍遙遊!

其次是熾烈而隱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髒,莊子耽溺於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

莊子醉心於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裏,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天下》)的背後有深深的苦悶,虛幻的“無何有之鄉”產生於對人間世的絕望,他追求着逍遙卻無法擺脱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把那個“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美麗絕倫,其中不正燃燒着他那熾烈的、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嗎?還有,他雖然提出應該“無己”,物我不分,卻發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可見這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髒。這裏還有必要提到大鵬這個形象。儘管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但是卻義正辭嚴地駁斥了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用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了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麼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嚮往着逍遙卻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裏,正隱藏着自己難言的苦情。

什麼苦情呢?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比較想像:一隻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麼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這種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四、簡論《莊子》寓言的藝術特色

善用寓言,這是《莊子》一書很重要的藝術特點。莊子在其《寓言》篇中自敍其著述特點時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亦指出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全書大小寓言共計二百多個,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長者或千餘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乾脆通篇就是一個寓言。如此大量採用寓言來傳達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

《莊子》的寓言又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韓非子等人亦可謂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間傳説故事來加強自己的論辯,韓非多利用歷史傳説與典故以佐證自己的説理。而《莊子》的寓言卻大多“皆空語無事實”(司馬遷語),為莊子本人所虛構而成,正如劉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於其人”。可以説,莊子是第一個自覺地運用虛構手法的作家。

《莊子》寓言的獨特性,還在於它的“多義性”。莊子在創造瞭如此大量、豐富多彩、變化多姿的藝術形式棗寓言之時,其寓意卻是比較隱蔽、模糊的。他在講故事時,並沒有明白、精確地點明他要説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異的形象思維,通過故事自然流露出來。這樣,其寓言的寓意就變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於思想”的特點。一個寓言,需要讀者再三體味,才能領悟其深層含義;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讀之會有不同的理解。這種含蓄的“暗示”手法的運用,正與莊子“道”之玄虛空靈的精神實質相吻合。這種寓言的背後,包藏的是無窮的萬象,不盡的意藴,讓人能夠捕捉一二卻也難以全部領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內涵的豐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説,莊子在創造這些寓言時,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一種直覺的形象思維,因而也要靠讀者的智慧加上靈悟的直覺才能通徹明察。所以單憑直接的、明白的邏輯理性,是無法全部理解體會到那種“神”和“道”的境界。正因為如此,歷來對莊子寓言的解釋,眾説紛紜。

(注:上述部分材料摘自“莊子網站”)

(解説)對於這些常識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教師有必要向學生交待或展示。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莊子的全貌有一個比較詳細地瞭解和把握,便於研究和學習。

[自讀思考]

一、填空:

1、  莊子,戰國時期著名的       家,        家。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2、  《莊子》一書共      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              。

3、  《逍遙遊》在寫作上的特點是                               。

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2、  《齊諧》者,志怪者也:

3、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4、  腹猶果然:

5、  眾人匹之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為代詞的項是(         )

A、其翼若垂天之雲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之為舟      D、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E、之二蟲又何如

三、結合《逍遙遊》,談談你對莊子思想及作品風格的認識。

(解説)因本文是閲讀篇目,且註釋過詳。故練習重重點詞語及作者並有關思想、作品風格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1、哲學家   文學家  道  2、33  代表作   3、鮮明的對比  奇特的想象

二、1、這(只) 2、記載   3、奚以……為? 哪裏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飽的樣子  5、比

三、CE   四、(略)

[1]

逍遙遊的教學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大體瞭解莊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體會作者如何運用神話傳説,藉助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比喻來説明深刻的道理

3、積累詞語:志、圖、名、窮

二、教學重難點:

1、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藝術風格,瞭解莊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對比的手法,超乎尋常的想象;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

三、教學設計:

1、第一課時:預習。首先讓學生對照註釋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語句畫下來,有重點的講解

2、第二課時:熟讀。找出表達作者思想的關鍵語句,看看作者運用哪些神話傳説、生動的比喻來説明這些道理,結合課後習題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課文思想。背誦第一段。

3、第三課時:教師講解。由於莊子的思想比較複雜,不必過多地批判,學生對莊子的思想有一定的瞭解即可。重點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本身。

四、課時數:

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板書文言現象)

(一)導入:

提起莊子,大家應該能夠想起高一我們學過他的——《莊子·秋水篇》,可能還會有同學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了莊子散文的一大特點:想象奇特,意境開闊。用魯迅的話來説,就是“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並且給予了“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又能體現其散文的風格與成就。題為——《逍遙遊》。

(二)作者作品簡介:

關於莊子其人及《莊子》這本書,課文下面註釋①中還有介紹,如果覺得不夠,學案上的介紹更為詳細,大家可以參考。(2分鐘自讀)

(三)檢查預習:

昨天有一節課的預習,今天又有一個早自習,相信同學們對這篇課文已經比較熟悉了,詞的解釋、句的翻譯和各種文言現象的整理大家必須通過藉助工具書自己完成。下面請幾位同學上台來完成這幾道題作為預習情況的檢查。(學生上台答題,教師糾正,7分鐘)課後練習三中要求同學們把第一段背誦,不知現在有多少同學已經能夠背誦了?

下面,我給大家示範背誦。

(四)理清課文思路,把握課文思想:

1、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可是同學們知道題目“逍遙遊”怎麼解釋嗎?前人説了“開宗不了‘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南華”指的就是《莊子》。(學生回答)

明確:能夠做到不受任何束縛(不傲倪萬物、不譴是非)順其自然,就是“逍遙遊”。

2、那麼如果有所待、有所依託、有所憑藉,還能説是順其自然嗎?還能做到不受任何束縛嗎?那就絕對不是莊子所憧憬的“逍遙遊”了。

究竟“逍遙遊”具體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有誰達到了嗎?我們可以嗎?怎樣才能達到呢?這節課就通過我們的共同學習,看能否從課文中找尋到答案。

3、我們來看課文第一段,作者大筆一揮,以巨鯤大鵬開頭,一開始就在我們的眼前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找位同學把這幾句用自己的話表述一下(要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有文采)。

4、北海之中,有一條“不知其幾千裏”長的巨鯤。這條魚的巨大已經夠讓人驚奇的了,可它竟又變化為一隻“不知其幾千裏”大的大鵬,這怎不讓人感到神奇萬分呢?應當承認,這樣大的魚和鳥在現實生活中是絕對沒有的,可是想象力豐富的莊子偏要讓我們相信,他是怎樣試圖説服我們的呢?(學生依據原文回答)

明確:

①形象化的描寫: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②假借《齊諧》一書來證明其描寫是可信的:“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5、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那麼,九萬里的高空又是什麼樣的一幅壯麗景象呢?作者怎麼説?(用原文)

明確:

①先以高空中只見霧氣、微塵的浮動、奔騰來形容

②接着以人仰視天空的經驗來比説,説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是一種什麼景象呢?一片蒼茫,難辨其“正色”。

經過這樣一番描寫、形容和比方,作者便把心目中那種難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高遠境界,變得讓我們易於想象了。

6、九萬里的高空,這樣高遠壯麗的景象,一般人都很難達到的,鯤鵬卻達到了,該是逍遙遊了吧?(不是)為什麼?

明確:因為它達到這種境界憑藉了海運時的六月巨風。(是啊,九萬里的高空對於兩千年前的人們來説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莊子想到了,鯤鵬達到了;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能算是逍遙遊啊,不然,現在的航天飛機、宇宙飛船都算是逍遙遊了。)

7、但是我們可以對它全盤否定嗎?畢竟我們要承認:鯤鵬達到的這種境界已經是很高遠了,已經很不容易。可是蜩與學鳩卻要笑話它,不是嘲笑鯤鵬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而是認為它沒有必要達到那樣高遠的境界。找位同學讀一讀蜩與學鳩的話。(學生讀)

蜩與學鳩滿足於那種低下的侷促的天地,甘願做那井底之蛙,卻還自鳴得意地嘲笑鯤鵬,毫無自知之明!這就沒法不表現出它們的可笑與可憐。鯤鵬達到的境界高不高?(高)同學們,你是希望做那鯤鵬,鵬程九萬里呢,還是做那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控於地而已矣”呢?雖然鯤鵬“之九萬里而南為”還不能算是逍遙遊,可是又豈是這兩隻小蟲子可以比的!它們又有什麼嘲笑的資格!

所以,在這裏,作者既否定了鯤鵬的“逍遙遊”,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認可了它“志向高遠、鵬程萬里”的行為,而完全否定了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控於地而已矣”的渺小與淺薄。從而也有力地説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8、接下來,作者為了説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又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長壽者彭祖與芸芸眾生(一般人),還有假託在商湯王問賢臣棘時棘所講述的鯤鵬的傳説。作者舉了這一系列物和人的例子,都是為了説明:他們之間的小大之辯十分明顯,但又全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脱一切的“逍遙遊”。

9、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打比方和舉例描述之後,莊子把目光由自然界轉而投向了社會,於是便展開了他對處於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

莊子提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哪兩個人?(宋榮子和列子)他們做得怎麼樣?(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他們追求什麼嗎?(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他們的境界是低還是高呢?(高)莊子一個“雖然”,就包含着莊子對他們的肯定,難得啊。可是他們達到逍遙遊了嗎?(還是沒有,猶有未樹也,猶有所待者也)。雖然沒有達到逍遙遊,可是我們卻也不能對他們持完全否定的態度,畢竟他們的境界要遠高出一般人,他們無慾無求;只是猶有所待,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修養,離真正的逍遙遊已經不遠了。

在這裏,我不禁想到:如果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耐徵一國者對應的是前面的蜩與學鳩以及斥鷃的話,那麼宋榮子、列子對應的就是鯤鵬。宋榮子,舉世非之,正如蜩與學鳩笑鯤鵬;列子御風而行,正如鯤鵬摶扶搖而上九萬里。從這個比較的角度上來説,宋榮子、列子還是如鯤鵬一樣,雖然境界已經很高遠,可是並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作者要論述的是社會現實,只是拿自然界的鯤鵬、蜩與學鳩,以及斥鷃來説明。

10、這時候,我們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問一句,莊子啊,究竟怎樣才算是逍遙遊呢?你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是怎樣的境界呢?究竟哪種人才能達到呢?(學生回答) 明確:莊子便回答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後提到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這三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學生翻譯)

明確:“修養高的人,就會忘掉小我;修養達到神祕莫測境地的人,就無所為;修養達到聖人境界的人,就會忘掉功名。”(關於“名”的理解,有歧義。這裏從簡。)

(五)總結:

到這裏,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盤托出,使人豁然開朗。原來,按照莊子的看法,不但,蜩、學鳩、斥鷃和在一鄉一國有作為的人們只是小知,沒有達到“逍遙遊”,就連在九萬里高空飛翔的鯤鵬和宋榮子、列子這樣有很高修養的人由於猶有未樹和猶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遙遊——即絕對的自由。真正的逍遙遊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也就是達到至人、神人、聖人那樣的忘我、無所為、無所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看來,莊子所追求的“逍遙遊”的境界,是一種天地間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達到的主觀幻想。可是他所表現出的對於理想的追求本身卻是需要我們學習的。雖然我們因為生活在現實社會裏,總要受到種種約束,未必能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但是不願淪落、原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卻是振奮人心,催促人進步的,在這追求中、掙扎中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高遠的層次與境界。

另外,莊子的這篇文章本身也寫得十分漂亮,整體上採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離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寫、對比加以闡發,並且文章寫得大開大合,飄逸灑脱,符合莊子的個性。所以有人説他的為人是“意出塵外,怪生筆端”,他的文章是“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六)佈置作業:

最後,我還想留下這麼一個問題:莊子這種思想是怎樣產生的呢?他為什麼要追求一種虛幻的、不可能實現的境界呢?請同學們課後閲讀第五冊《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大家或許能在那裏能夠找到答案。

逍遙遊·教案 篇三

一、設計思想

《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對後世文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莊子的散文,主要表現手法是寓言。《逍遙遊》大量地運用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在生動的想象中。因此學習本文應以此為突破口。同時,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聯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這也是學習的一個重點。

閲讀《逍遙遊》時,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所以課前安排預習,讓學生能借助工具書和相關資料,讀通課文。並讓學習小組有選擇地製作課件,以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具備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學習文言文時,多數學生懂得藉助工具書去疏通文字。但總的來説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及對古代文化的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教學目標

1、瞭解莊子其人及《逍遙遊》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藉助豐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説明道理的方法。

3、整體感知文言文,並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採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遊”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討論。

五、教學重點

1、鑑賞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説理的寫作技巧。

2、莊子思想、藝術手法對後世的影響。

六、教學難點

1、對莊子“逍遙遊”主旨的理解。

2、鑑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七、教學用時:兩課時

八、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人在自由的心態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遊》。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識記

鯤(kūn)鵬 摶(tuán) 齊諧(xié) 坳(ào)堂

遷徙(xǐ) 北冥(mínɡ) 夭閼(è) 沮(jǔ)喪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惡(wū)乎待哉

窮髮(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決(xuè)起而飛

數數(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現象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

(5)而徵一國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氣之辯(辯通“變”)

(7)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虛詞、實詞

怒而飛(怒:奮發) 志怪者也(志:記載)

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藉)

則風斯在下矣(斯:則,就) 莫之夭閼者(夭閼:阻塞)

之九萬里(之:到……去) 之二蟲(之:這)

眾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適(奚:哪裏)

是鳥也(是:這) 摶扶搖(摶:環旋着往上飛)

置杯焉則膠(置:安放;膠:粘着地) 而後乃今陪風(陪:憑)

而後乃今將圖南(圖:計劃,打算) 適百里(適:往)

以久特聞(特:獨) 窮髮之北(發:毛,指草木)

惡乎待哉(惡:何;待:憑藉)

4、詞類活用

(1)水擊三千里(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2)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名詞作動詞,南飛)

(3)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斷句)(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3)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 (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6)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

6、古今異義詞

果然:古義:充實之狀,文中為食飽之狀;今義:表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

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

7、固定句式

(1)奚以……為?(表示反問,譯為“哪裏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選擇,譯為“是……呢?還是……呢?”)

8、文化常識(關於紀日法)

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望:農曆每月的十五;十六為既望。

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內容。

1、小組討論: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麼?

2、學生找出並回答。

明確:寫了三次“笑”: 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麼。

明確: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4、朗讀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並討論:

(1)蜩與學鳩為什麼要笑鯤鵬?

(2)蜩與學鳩笑鯤鵬,作者贊成還是反對呢?為什麼?

(3)斥鴳為什麼笑鯤鵬呢?作者對斥鴳的“笑”是什麼態度?

(4)宋榮子為什麼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呢?作者對宋榮子的態度又怎樣?

5、老師小結:蜩與學鳩嘲笑鯤鵬是因為它們不理解鯤鵬的遠大志向。對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作者都持否定態度,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並且對文中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説是:笑!本文可以説是:莊子“笑”萬物!

6、問:莊子為什麼要“笑”萬物呢?

明確: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遊”。

7、問: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麼?

明確:“至人、神人、聖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四)鑑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課前準備:提示學生從選材、修辭等方面分析,以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看法並彙報成果。

3、師生共同歸納文章的藝術特色。

(1)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誇張描寫,創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調動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於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於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鴳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幾則寓言故事,善於發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歎為觀止的故事,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形象。

(2)探大膽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僅體現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更主要的表現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雲”,其背“不知其幾千裏也”的鳥的雄偉,那“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説明觀點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大鵬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還有什麼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己”“無功”“無名”。

(3)析隱蔽的情感

莊子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髒,沉溺於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醉心於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裏。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在虛幻的背後隱藏着什麼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悶,對人世間的絕望,追求逍遙卻無法擺脱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實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雖然提出“無己”,物我不分,卻發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

(五)總結

《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説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難怪魯迅先生會説:“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其內涵指的又是什麼?這種思想對後世又有什麼影響?下一節課我們再來探討。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在前一節課理解《逍遙遊》的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 “逍遙遊”深刻的內涵及分析莊子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教學步驟

(一) 導入:馬敍倫曾經説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 足見《逍遙遊》之魅力。很多同學們對《逍遙遊》都有種“敬而遠之”的心理,為什麼呢?我想首先就在於被字詞難倒、“嚇”倒。

(二) 鞏固複習(提示學生歸納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1、一詞多義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裏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名詞,志向)

《齊諧》者,志怪者也 (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動詞,記住)

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名詞,名稱)

自名秦羅敷(名詞作動詞,命名)

聖人無名(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説出)

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 (形容詞,窮盡)

復前行,欲窮其林(動詞,走到盡頭)

2、虛詞用法:

其: ① 代詞 其翼若垂天之雲(代“鯤”譯為“它”)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代“水” )

彼其於世(代詞,代“宋榮子” )

② 助詞 不知其幾千裏也(句中表舒緩語氣)

③ 連詞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選擇)

而: ① 連詞,表順承 化而為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而後乃今將圖南

② 連詞,表修飾關係 怒而飛、夫列子御風而行

③ 連詞,表並列關係 水淺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適也

④ 連詞,錶轉折關係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連詞,表因果關係,譯為“因而”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⑥ 連詞,表遞進關係,譯為“並且” 而御六氣之辯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徵一國者

之: ① 助詞,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鵬之徙於南冥也、水之積也不厚

② 助詞,“的” 窮髮之北、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③ 代詞 而莫之夭閼者 (代“鵬”)

④ 指示代詞 之二蟲又何知 (指代“此”“這”)

⑤ 動詞,“到”“往”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三)精彩句子鑑賞

1、老師示範:

(四)探討“逍遙遊” 深刻的內涵

從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莊子認為只有“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那如何理解莊子的“逍遙”呢?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作者的觀點呢?

1、齊讀課文的最後一段

2、分組討論:對“逍遙遊”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①學生各抒己見,談自己的看法。②教師在學生意見的表述後,加以深化。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的展翅高飛還要憑藉海運,並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義正辭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麼呢?

③ 學生思考並明確: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2)作者所謂的“逍遙遊” 指的是什麼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學生可以根據前面分析文章的藝術特色,從大鵬形象的探求中得到點啟示;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明確:作者所謂的“逍遙遊” 指的是一種“無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遙境界,即順應萬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適心任性,達到物我一體的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人應該有精神自由、個性解放的追求,這些都是莊子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而對於莊子思想中的虛無主義、絕對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極因素,我們則應當擯棄。作為新世紀的弄潮兒,同學們應該積極進取、奮力拼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知人論世:關於莊子的生平事蹟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訁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選自《〈莊子〉導讀》謝祥皓著 巴蜀書社)

(六)探究:莊子思想

學生展示課前準備好的課件

(七)拓展:莊子思想、人格對後世的影響

1、老師展示

莊子的思想是東方神祕國度中國最有價值的思想。——海德格爾(德國)

“讀莊子像是讀一本偉大的神祕主義的書。” ——林語堂(《信仰之旅》)

莊子的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遠。

(1)生活中喜用大鵬取名。

如岳飛的字叫“鵬舉”,就是引用大鵬鳥來的;宋朝的神仙陳摶,為什麼叫摶呢?取“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意,陳摶的號叫“圖南”,也是從《莊子》裏來的。古往今來叫圖南的,叫飛的,叫鵬的,不曉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門讀書的,我們送給他“鵬程萬里”四個字。

(2)借莊子思想表達高遠志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時代有一位文學家叫高越,在他沒有得志的時候,文學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國曆是五代時期,天下很亂,軍閥各霸一方,這個稱王,那個稱帝。高越當時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稱王,看到高越很有學問,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兒嫁給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還真是求之不得,一個小國王把公主嫁給自己,那鵬程萬里,前途無量啦。可是高越不幹,他看出姓李的有這個意思,就套用《莊子》裏的典故寫了一首詩:“雪爪星眸鳳鳥歸,”他形容像鷹、鵬鳥一樣,爪是白的,一個任何的生物,壽命活得很長,變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摶帶錦毛衣,”就是莊子所講的:“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這樣的飛,文學上叫做“摩天而飛”,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張羅網,”你不要想布好網,把我這個大鵬鳥抓住。“虞人”是中國古代管山林,管動物的官職, 相當於農林局局長兼野生動物園園長。“未肯平原遷草飛。”老實告訴你,你這個地方太小,還不夠我翅膀一展開,我不想在這裏飛。

(3)莊子思想對中國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響。

莊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晉時期成為品評人物高下的一項重要標準。皈依自然也成為歷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為可貴的是,莊子思想中叛逆憤世的一面,成為後世文人抗爭現實的強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權貴,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糞土榮華富貴,“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為北流”(《江上吟》)。這些都可看出莊子思想的影子。蘇軾的文章,最得力於《莊子》,他的《赤壁賦》從思想到語言都脱胎於莊子,所謂行雲流水,“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與莊子的風格極為相似。

同時,莊子的消極避世、膽怯退縮也成為後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牀。

(八)結束語

莊子思想和文風對後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説:“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莊子與魯迅》)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

逍遙遊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感知莊子的哲學思想和運用寓言進行形象化説理的風格。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莊子的思想,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賞析本文形象化説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瞭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教學方法:

導讀、啟發、討論、總結。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中國文化中,儒道釋哲學幾千年來影響着我們的思想和文化。戰國時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寫了這樣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説有一條大魚叫鯤,可以變化為鳥叫鵬,鯤鵬之大,不知幾千裏,展翅飛翔,兩翼蔽日,扶搖而上可達九萬里。寫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讓人感覺新鮮,充滿着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位大家就是莊子,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奇文《逍遙遊》。

二、瞭解作者與莊子思想

1、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死於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我寧可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

2、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三、賞讀課文

1、學生結合註釋自讀課文。

2、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注意關鍵字句。

3、學生齊讀課文。

四、疏通文意,引導學生翻譯,學習課文第一段。

1、學習課文第一段。注意重點字詞:“怒”、“志”、“摶”、“息”、“負”、“覆”、“培”、“角”、“槍”、“控”、“適”、“念”、“修”、“絕”、“已”、“海運”、“野馬”、“扶搖”、“坳堂”、“夭闕”、“莽蒼”、“果然”“等)。

2、歸納小結:

明確:第一段寫了三個要點。第一個從文章開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寫鵬鳥遨遊於九萬里,有待“海運”;第二個從“《齊諧》者”至“而後乃今將圖南”引齊諧的話,證明大鵬徙於南冥是憑藉風力,再進而説明鵬和“野馬”、“塵埃”,同樣是“有所待”;第三個從“蜩與學鳩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説明蟬和斑鳩這兩個小動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對立説明萬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引導學生翻譯學習第二段。

2、思考課文怎樣從“有所待”和“小大之辯”推出三“無”的結論的。

明確:説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運用對比列舉了大量例證。從時間上説,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有時“小年”。鯤鵬是“大知”,蜩、學鳩、斥鴳等見識短淺,只能算是“小知”。

3、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還要討論“小大之辯”的問題?

明確:一方面強調了人在認識上的區別,説明“以小及大”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並不能完全的“無己”。

二、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

1、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

2、歸納總結:

明確:第三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作者寫了三種不同層次的人:

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宋榮子、列子。第一種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宋榮子能“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遠勝於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列子雖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仍然“猶有所待”。因此這三種人都不能説已入“逍遙遊”之境。

最後莊子説,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才能“無所待”而“逍遙遊”。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其中最主要的是“無己”,只有無自我、無功利、無聲名,才能得到絕對的精神自由。

三、引導學生學習莊子散文的特點。

明確:《逍遙遊》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篇目,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説理於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在這篇文章中莊子想象了一個“逍遙”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其實不可能達到,但莊子卻通過種種具體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來使“逍遙”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誇張,造成浩大的氣勢和廣闊的意境。

2、在想象中對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膽的想象中藴含了自己的熱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體讀課文,再體會。

五、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寫一段“與莊子對話””的文字,談談你對莊子“無為”思想的看法。

《逍遙遊》教學反思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於《內篇》之首。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時代,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裏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裏尋求解脱。學生學習此課的難點是理解什麼是逍遙遊,教學重點是分析此文的論證思路。當然作為文言文幫助學生解決文字上的閲讀障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對於此文我設計了三個課時,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論證思路,理解主旨三點來教學。

文句的理解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我只是對關鍵字句以及學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並且設置了文言題目。從練習的完成效果來看,大部份學生經過老師的幫助都能讀順課文。不足的是在設計此教學內容的時侯沒有把誦讀結合起來,第一課時課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顧及對知識點的消化,反而使個別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

分析本課的論證思路,我採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題帶動。如第一段我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根據課文相關語句,分析鯤鵬的形象。二是作者寫鯤鵬、蜩鳩其用意是什麼?其餘各段分別設置了下面幾個題目:第二段作者運用了哪些事物,闡述了什麼道理,試分析本段的論證思路。第三段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從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難以把握文段的論證思路,不能對層層遞進的內在邏輯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運用了反問句式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不太能理解此種論證之法。學生對關鍵語句的把握不能做到準確。細思之,主要是我設置的問題過於寬泛,學生難以通過篩選信息組織答案。同時也與預留時間不夠有關係。於是造成了大多問題是“自問自答”。雖然經過我的講解學生了解了文章論證結構,但與預設通過此環調動學生思維的教學目的有較大差距。對於此環節我應降低難度,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通過精當的提示引導學生是我應該改進的地方。

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學生雖能記住此意,但並不能理解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説: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着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第三段學生因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理解這種哲學思辯的問題自然是難的。如何深入淺出的讓學生理解,這是日後教學必須重視的問題。

莊子的逍遙自由觀是逃避現實的、消極的、虛幻的。但是莊子對於人類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執着的。這無疑是對人類自由本性的體認。他想像的所遊之處,透露出莊子對殘酷的、是非淆亂的現實的厭倦,也表現了莊子對自由的憧憬和眷戀。在封建桎梏下的人們從現實與逍遙境界的對比中,可以感受到社會的黑暗,激發對自由的嚮往;也可因之消極、悲觀走向沉淪。後世許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無待逍遙的啟示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給以揭露和抨擊,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的心聲。莊子的逍遙觀鮮明地提出了在客觀必然性面前如何實現自由的問題,這是值得肯定的。這是對莊子“逍遙遊”實質的理解。學生理解起來是最為艱難的。

總結此文教學的經驗,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導是正確而易行。然如何通過問題設置來提高教學的時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