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屈原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8W

屈原教案(精品多篇)

屈原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繫已學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知識,發現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結合屈原的生平與遭遇讀懂文意,並且能與準確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與內心情感中寄託的複雜感情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繫當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並培養高尚的聯繫與人生價值觀,培養勇於面對困境,百折不撓及珍愛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啟發、品析、評論 、多媒體輔助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結合《離騷》的複習,瞭解屈原的生平與高尚的節操,進而瞭解司馬遷寫此傳的目的。

屈原傳是人物評傳,司馬遷寫屈原是抒憤:—個忠心耿耿的大賢,被讒而終不得用,以至於身殉理想。詩人的。悲劇。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聯齊抗秦的主張,變法自強的主張,力保楚國無虞,進而可以統一天下,但這個主張損害了楚國羣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這樣的悲劇。

司馬遷作此傳,意在表明,小人讒言私慾,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窮困,國家喪亡;提出尊賢重道,明察賢佞是國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堅持自己的操守、價值觀。

屈原以他的價值觀,超越了世俗功利價值尺度,獲得了永恆的意義。故曰:“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義也是自我的人生意義,是在與世俗的、強權的、讒佞的對抗中呈現的。

屈原的自一殺是以生命的結束來拒絕非楚國文化的行為,同時也是使楚國臣君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這是一種悲劇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詞知識〖多媒體輔助〗

【通假字】

離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見通現顯現;

指通旨主旨;

濯通濁濁水;

絀通黜罷黜;

質通贄見面禮;

內通納接納;

被同披披散;

【古今異義】

明於信而見疑其文約,其辭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齊與楚從

楚誠能絕齊使使如秦受地興師伐秦而齊竟怒不救楚

與王圖議國事王甚任之屈平屬草稿未定爭一寵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以一儀而當漢中地秦伏兵斷其後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同形異義】

治亂悉發國中兵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因厚幣用事者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三、朗讀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與屈原的精神

〖學生朗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練習與實踐

1、鞏固梳理字詞知識

2、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課時學習的字詞

二、學生找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研討解決

三、重點語句翻譯訓練【多媒體輔助】

〖口述與書面練習結合〗

其稱文極小而其指極大

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委質事秦。

而設詭辯於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舉賢以自佐。

懷王因為不知忠臣的區分,所以在內受鄭袖的迷惑,在外受張儀的欺騙。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人笑。

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數十年。

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四、練習與實踐

口頭翻譯最後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第三課時

一、口頭複述最後三段內容

二、理請全文脈絡,品味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與構思的精妙

開頭兩段是敍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幹和職任。楚制,高級官員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職,屈原任此,忠於楚國,獲得懷王信任,關鍵在“明於治亂”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戰國時代必須在國內修法度,富國強兵,在國外,連齊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懷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賢重道,這樣—來,便觸犯了楚國貴族的特權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時俗之工巧合,儷規矩以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改度。”當時的楚國貴族一味地顧及私利而不顧公義,討好楚王,破壞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聵,致使羣小得勢,賢人日退。

此傳只寫了一個細節:上官大夫給楚王進讒,毀謗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奪了他的政治權力,這樣無異於自毀長城。懷王心胸狹隘,並且虛榮浮誇,頭腦糊塗,他倚仗先王開創的楚國國力,稱雄於世,實際上是個平庸無才的人,因而不能與賢臣共事,更不能正確判斷局勢,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兩段寫屈原被罷黜使齊後仍然心繫楚國與楚王,堅持力排眾議,忠貞進言。從側面與羣小作有力的對比,為下文楚王不聽勸諫導致最終身死國滅做有力的鋪墊。

五至八段寫楚王誤信讒言深入險地,導致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在敍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歎與評價,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後兩段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與沉江而死的細節描寫及後人對屈原的繼承表現屈原精神的意義與影響,也點明瞭寫作目的。

三、練習與實踐

1、背誦第三段,並且在理請層次的基礎上熟練默寫。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屈原寧死不屈的行為與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創新理解。

【教學反思

屈原教案 篇二

一、自學發現(自習完成)

(一)書聲琅琅(以讀為本、入情入境)

1、通讀一遍,獨立感知。(10分鐘)

(1)讀出文言節奏,注意停頓、重音、語氣等。

(2)不看註釋,在讀的過程中運用儲存的相關知識,試着迅速理解翻譯詞句意思,並劃出一時不能理解的詞句。

(3)讀完後,合上課本,在腦子中形成對本文的整體印象。

2、寫出你的整體感知

我的感知是:

3、再讀文本,分條寫出你的個性發現。

我的發現:

和我交流的同學的有價值的發現:

(二)夯實基礎(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1、為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屬(zhǔ )草稿 慘怛(dá) 帝嚳(kù ) 靡不畢見(m) 濯(zhuó)淖(nào) 蟬蜕(tuì) 滋垢(gu ) 濁穢(huì) 皭(jiào)然泥而不滓(z) 既絀(chù) 既咎(jiù ) 眷(juàn )顧 被(pī )發 漁父(f) 憔(qiáo )悴(cuì ) 哺(b )育 啜(chu )泣 罹(lí )難(三)研讀文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句式:判斷句 )。為楚懷王左徒(擔任 )。博聞強志 (記憶力 ),明於治亂,嫻(熟悉 )於辭令。入(對內 )則與王圖議(計議,計劃)國事,以出號令;出(對外)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連詞,表原因)心害(作“患”講,嫉妒)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zhǔ,動詞,寫作)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動詞,強取)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動詞,自誇,炫耀)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連詞,表因果)疏(動詞,疏遠)屈平。

温故知新:

伐 :1、誇耀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討伐 其後秦欲伐齊

3、功業 此五霸之伐也

4、砍伐 伐竹取道

屬:1、寫作 屈原屬草稿未定

2、通囑,囑託 屬餘作文以記之

3、類,這些人 吾屬今為之虜

造:1、制定,起草 懷王使屈平造為憲令

2、到。.。.。去 (少年好事者)徑造廬訪成

微:1、含蓄 其文約,其辭微

2、無,沒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不顯露的 微服私訪

屈平疾(動詞,恨,痛心)王聽(名詞,聽力,識別力)之不聰(聽覺靈敏)也,讒諂(説好人的壞話,諂媚國君)之蔽明也,邪曲(同義複詞,邪惡,不正,形容詞作名詞,邪惡的小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被動句),故憂愁(內心很痛苦)幽思而(連,表因果)作《離騷》。“離騷”者,猶離(通“罹”,遭遇)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處境艱難)則反(通“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dá,內心痛苦),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目的連詞,來)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動句),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大概)。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表目的,來)。明(動詞,闡明)道德(古今異義,道理品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通“現”表現)。其文約,其辭微(含蓄),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通“旨”)極大,舉類(事物)邇而見(通“表現”)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動句)。自疏濯(通“濁”)淖污泥之中,蟬蜕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jiào,潔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温故知新:

疾:1、恨,痛心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2、病 君有疾在肌膚

3、強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類:1、事物 舉類邇而見義遠

2、像 佛印絕類彌勒 屈原既絀(通“黜”,罷免官職)。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通“縱”,合縱,聯合抗秦)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名詞作狀語,拿着豐厚的禮物)委(動詞,呈獻)質(通“贄”,見面禮)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連,表因果)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裏,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gài),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温故知新:

既:1、已經 屈平既絀

2、。.。之後 既罷,歸國

從:1、通縱,合縱 齊與楚從親

2、使。.。.。隨從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3、聽從,順從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患:1、憂慮 擔心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

2、憂患,災禍 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絕:1、斷絕 楚誠能絕齊

2、橫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非常,極 佛印絕類彌勒

質:1、通“贄”,見面禮 乃使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2、人質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3、質地,底子 永州之野產異蛇,黒質而白章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介,用)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回來。顧,還),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名詞作狀語,像虎狼一樣)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連,並)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通“納”,接納)。復之(動,到)秦,竟死於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內:1、通“納”,收留 亡走趙,趙不內

2、在國內 內立法度,務耕織

3、在宮內 內惑於鄭袖

勸:1、勸説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

2、鼓勵 勸學

歸:1、運回 竟死於秦而歸葬

2、舊時指女子出嫁 後五年,吾妻來歸

3、回來 田園將蕪胡不歸

楚人既咎(責備)子蘭以(介,因為)勸懷王入秦而不反(通“返”)也。屈平既嫉(動,恨)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副詞,徹底,全部)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念;振興)之,一篇之中,三致(表達)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沒有才能),莫不欲求忠以自為(為自己),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zhǔ,一件連着一件),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被動句),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被打敗)地削(被分割),亡(失去)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被動句),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動,詆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動,放逐)之。

屈原至於江濱,被(通“披”)發行吟澤畔,顏色(古今異義,臉色)憔悴,形容(古今異義,形體容貌)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被動句)。”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被動句)?”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潔淨的樣子),受物之汶汶(mén,渾濁的樣子)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介詞“於”)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皎潔的樣子)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ùo塵垢)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這)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動詞,效法)屈原之從容(古今異義,言語舉動適度得體)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被動句)。

二、小組交流班級展示(上課進行)

1、小組交流。

交流要求:

(1)各學習小組將個性發現和所探究問題進行交流,豐富知識,集思廣益,開拓思路,查漏補缺,使個性發現最大化。(2)交流中要在個性發現欄目和探究問題欄目記下別的同學有價值的發現,記錄越多收穫越大。(3)選出小組發言人,向全班同學報告你們小組的個性發現和最值得探究的問題,交流完後,由小組書寫員迅速將成果寫在黑板上。交流發現數量:至少一個。

2、班級交流

交流要求:

(1)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交流個性發現(2)合併所探究問題,選出最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由中選者擔任臨時教師組織同學探究。

我所記錄的其他小組同學的有價值的問題和解答:

三、總結髮現(自主整理學習收穫,用一分鐘概括本課的學習收穫)

交流完後請你梳理你的記憶,看看留在你腦子裏的發現

1、你認為本課重要字詞你記住了多少?試着迅速寫寫或説説字詞及其意思用法。

2、你認為最個性的發現是:

理由:

3、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是:

理由:

4、你還有什麼疑難:

四、基礎檢測練習

1.下列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C ) A.短於頃襄王 短:揭露短處 B.頃襄王怒而遷之 遷:調動官職 C.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祖:稱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A)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國,不可信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④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⑤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禍也⑦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⑧離騷者,猶離憂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屈原愛國忠君的一組是(C) ①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②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④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雖流放,眷顧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⑤D.②④⑤ 4.選出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A) A.顏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體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剛洗完澡 C.而能與世推移推移:推進移動 D.寧赴常流而葬科江魚腹中耳常流:經常流動 5.選出加點詞義解説正確的一項(B)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③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羅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作者引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的用意是(C) A.屈原過於清高、正直,不僅遭人嫉妒,而且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權達變適應社會,順應時代。 B.説明屈原堅守節操,德才兼備,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責楚王無知人之明,同時也含蓄批評屈原孤芳自賞的態度。 C.讚揚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節操和志向,作者借漁父之口,表達了對迫害屈原的那個昏聵邪惡的統治集團的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潔美好的節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認為整個世界都混濁的見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觀辯證些。 7.翻譯下面句子

①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他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的規律,無不透徹 ②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用一個張儀抵漢中地方,請您讓我到楚國去③人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懷王)進入武關,秦國埋伏軍隊斷了他的後路,於是扣留懷王強求楚國割讓土地

五、自學參考資料

1、關於《離騷》的簡介。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篇浪漫主義傑作,迸發出了詩人崇高理想和熾熱感情的燦爛光彩。全詩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敍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關心楚王朝的命運而把改革的希望

聽了不服氣,就去向古帝虞舜陳訴。當他認為已得到公正的評判之後,便滿懷信心周遊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尋實現理想的途徑。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樣混濁,天帝無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種種原因沒能成功。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現自己在現實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寫作者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啟示,決定行止。在絕望中,他聽從靈氛的勸告,選定吉日,駕着飛友,出國遠遊,到別的國家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當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遊的時候,突然望見了下面祖國的大地。這時候,“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再也不忍離開祖國,最後以殉國的決心結束全篇。

在《離騷》裏,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對那些貴族羣要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鬥爭,他“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難道是我個人害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他深切關懷人民的疾苦,説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劉桓公,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勉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即使在被疏遠以後,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實現,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淨諫,會招來禍患,但他的態度卻是“餘固知謇謇(忠言直諫)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面對那些貴族羣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工讒善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決不同流合污,堅定地表示:“寧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後的傑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2、關於司馬遷的政治遭遇:

司馬遷與屈原有着類似的遭遇。他侍奉漢武帝,原來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為主上服務。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卻受到極不公正的懲罰。他和李陵本無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時,他因李陵平素頗有“國士”之風,又因李陵被俘前,只憑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數十萬兵力連戰十餘天,轉戰千餘里,最後才因矢盡道窮,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許是想暫時保全自己,然後再找機會報答漢朝。加上他又看不慣那滿朝文武的醜態,當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興,就爭着奉觴上壽,現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惱怒,就又爭説李陵的壞話,於是就想為李陵説幾句公道話。這一來,就觸怒了武帝,被下獄治罪,被處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來,受腐刑,這是極大的恥辱。他之所以還活着,是因為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後,發憤寫出《離騷》一樣。

屈原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記敍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2、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虛詞,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識

3、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學重點:

1、重點閲讀第三自然段,背誦並理解作者在敍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後,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敍夾議,讚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並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敍了與屈原有關的幾件大事,並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教學設想:

1、利用預習提示,引導學生整理文言知識,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記敍、議論相結合的寫作特色,體會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教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藉助“預習提示”,圈點重要文言知識,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貶分明地為屈原立傳的。字裏行間噴瀉着激憤和哀怨之情。司馬遷以無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讚了他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學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興國的愛國思想和寧死不屈的鬥爭精神。他含着熱淚為屈原立傳,抒情寄憤以澆胸中塊壘。因此,這篇課文記傳中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實際上是一篇夾敍夾議的人物評傳,這是不同於《陳涉世家》《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地方。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仔細體會。

二、背景材料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偉大詩人。

屈原出身於和楚王同宗的沒落貴族家庭,因其“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應對諸侯,後又任三閭大夫,對內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對外堅持聯齊抗秦,以楚為中心統一中國,受到腐朽貴族集團子蘭、靳尚等人的攻擊,遭讒而去職。約在楚懷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漢北(今湖北省西北部)。從此,楚國國勢日益衰微,懷王寵姬鄭袖和大臣靳尚等舊貴族集團的人物,包圍了懷王,後懷王又受到秦國使臣張儀的欺騙,與齊絕交,使楚陷於孤立,兩次派兵攻秦,結果損兵折將,失去漢中六百里國土。懷王晚年,不聽屈原勸阻,在子蘭等人慫恿下,去秦講和,被秦扣留,客死於秦。頃襄王繼位後,繼續對秦執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評舊貴族集團誤國,繼續受到子蘭等人的迫害。約在頃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帶。他對國家前途憂心如焚,痛恨奸佞誤國,但又不肯同惡勢力同流合污,繼續堅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兩次被放逐的前後,寫了不少憂國憂民的詩篇。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他覺得無力挽救楚國危亡,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極端悲憤絕望,寫了《哀郢》、《懷沙》兩首詩後,相傳在舊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自沉於湘水附近的汨羅江。從此這一天就被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名曰端午節。

三、整體初讀,明確課文的內容和段落

1、思想內容:課文通過記敍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這篇課文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2、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黜、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體,學法設計

這篇史傳的顯着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於敍事”,而是“以議論行敍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説它是“太史公變調”,即史傳中偶然出現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於司馬遷為了便於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裏,而在於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本來很少,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隻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蹟,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麼要採用“以議論行敍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説,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採用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於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至於記敍部分,弄懂若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此外,這是我們中學階段最後講讀史傳文,學完以後,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歸納、拓展一些史傳文知識。

五、課內預習課文。要求:

1、藉助工具書,對照註釋,疏通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①課文主要記敍了屈原的哪些事蹟

②圈點出概括屈原悲慘遭遇的語句。

③在課文中劃出概述屈原傑出才能和最能表現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詞語。

④給課文分段,總結出各部分內容。

六、討論課文結構。

七、佈置作業: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慘怛()商於()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嚳()皭然()汶汶()汨羅()屈匄()隨屬()唐眛()

2、完成相關的課後練習

3、熟讀課文,背誦重要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