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屈原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24K

屈原的故事(精品多篇)

.屈原和“楚辭” 篇一

兩千多年以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以此紀念自投汨羅江,用生命譜寫愛國樂章的屈原。而和屈原的愛國事蹟一樣不朽的,還有他創作的那些宏大瑰麗的詩篇。

屈原是戰國中後期楚國人,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因為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早年間他曾深受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位為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屈原一心想要振興楚國,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則聯齊抗秦。然而屈原的勵精圖治卻遭到朝廷中一幫小人的嫉恨,於是羣小屢進讒言,使楚懷王逐漸疏遠了屈原。後來,秦國派張儀入楚,幾次三番欺騙、忽悠楚懷王,屈原苦諫無果,反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

秦昭王八年(前299年),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又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楚懷王在公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去了秦國,結果被囚禁至死。其子楚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沅、湘流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國都,屈原眼見國土淪喪,政治理想破滅,遂以死明志,投汨羅江自盡。

在痛苦的放逐生涯中,屈原寫出了《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傳世名篇。其中,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可以看作是屈原的自傳。詩人從自敍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言誣陷的苦悶與矛盾心情,揭露了楚懷王昏庸、羣小猖獗、朝政日非的政治現實,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不附和惡勢力的自愛精神及對國家至死不渝的忠誠。《離騷》中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開創了後世詩賦中以“香草美人”為寄託的意象體系。

屈原死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學習屈原作品的形式,創作辭賦。到了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共十六卷,定名為《楚辭》(后王逸為《楚辭》作注,增入他的作品《九思》,故傳世通行本《楚辭》為十七卷)。

《楚辭》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又一詩歌高峯,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是一部對中國文學具有極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此後,“楚辭”成為以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的專稱(又稱為“楚辭體”或“騷體”)。在語言形式上,“楚辭”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字數不等,句法句式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等虛字來協調音節,造成跌宕起伏、一唱三歎的韻致,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此外,“楚辭”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敍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並以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見長。

總而言之,“楚辭”是以屈原為首的詩人們為後世留下的一個純潔美好的世界。當我們忘情地誦讀美麗的“楚辭”時,就能和戴高冠、佩長劍的屈原一起走進楚地山川,享受壯闊的心靈之旅。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故事 篇二

農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但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和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這一天裏,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賽龍舟。同時,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應出我國的優良傳統。

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後來屈原的主張受到了某人的反對,並且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聽了,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便寫了《離騷》、《天問》等不少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詭計,進宮陳述,不料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城都。議和那一天終於來臨了,楚懷王如期赴會,結果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死於秦國。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國又來攻打楚國,楚衰王一見,嚇得倉惶逃離京城,秦兵攻佔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死於秦國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中。

江邊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羅江中,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還拿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不傷害屈原的遺體。

關於屈原的故事 篇三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屈原的故事吧!

關於屈原的故事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着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原的事蹟,主要見載於司馬遷的《史記》。根據《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於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於是年正月十四誕生於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前3),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着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屈原的故事 篇四

這條路很慢,修遠也很慢,所以我會上下搜索。這句家喻户曉的名言出自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是對屈原一生的最好寫照。

起初,屈原是“楚懷王的弟子”。知識和抱負的廣博,處理混亂的清晰,修辭的熟練。進入與國王商討國家大事以下達命令;如果你出去,你會遇到客人和王子。王很負責。“然而,正是他的傑出才能引起了其他大臣的羨慕,贏得了楚王的信任,引起了人們的不滿。於是,像歷史上許多聽讒言的君主一樣,楚懷王逐漸疏遠了品德高尚、才華橫溢但總是“糟蹋風景”的屈原。混亂的戰國時期,各國虎視眈眈,互相欺騙;而楚王身邊的大臣和嬪妃只會互相欺騙、勾引、勾結。只有屈原始終以一顆忠君報國的心,反覆向楚王提出利國利民的建議。但是,他的“忠言”怎麼能和那些“好讒言”相提並論呢?他怎麼靠自己打敗龐大的奸臣團伙?所以,他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祖國一天天滑入危險的深淵。

“整個世界渾渾噩噩,我一個人,而大家都醉了,我一個人”。這是屈原的偉大還是他的悲哀?

屈原就像一朵從污泥中冒出來的蓮花,卻一塵不染。他是混沌世界裏一個獨立而高貴的靈魂!最後,當他絕望地站在汨羅江邊的時候,連老漁夫都覺得他的行為不值得:“聖人不是陷在事情裏,而是可以和世界同行。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為什麼不隨波逐流?大家都醉了,你怎麼不喂他們喝一口?”

屈原帶着一種無人關心、無人理解的忠誠和悲痛,寧死不屈,毅然抱住巨石拋入河中,為國捐軀!

楚王不信任他,大臣們不支持他,世人也不理解他,但歷史永遠記得他是一個忠厚正直、憂國憂民、寧死不屈的偉人。有理想是多麼可貴,更可貴的是為了理想而堅持!如果你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被磚頭和臭雞蛋砸過,大多數人肯定會放棄並承認失敗,但屈原從未放棄,所以等他是一個可悲的結局;但對於歷史來説,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為信仰而戰的精神是史詩!

人活着,不都應該有那麼一點精神嗎?比如岳飛,文天祥,劉胡蘭,董存瑞,他們在亂世不抱信仰,奮力前行,甚至不惜報國?他們都是歷史上的偉人,他們的光芒將照亮世世代代前進的道路!

屈原的故事 篇五

提起端午,必談文化傳承,而屈原精神則是不可迴避的焦點。從各種祭奠形式中,不難看出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崇高敬意。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得轟轟烈烈的今天,傳承端午文化,其實完全可以用好屈原精神,講好“兩學一做”故事。

學習屈原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提高黨性覺悟。屈原雖屢遭排擠,多受君王猜疑,但其始終抱有“雖九死其猶未悔” 之志,原因在於他有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對廣大黨員幹部而言,追求光明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缺失了這份精神之“鈣”,就無法保持黨員該有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因此,黨員幹部應該主動提高政治“免疫力”,自覺抵制各種誘惑,依此來夯實自身的黨性基礎。

學習屈原牢固的為民思想。屈原是典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踐行者。正是他時刻惦記百姓疾苦,因此百姓用反芻的方式讓他流芳百世。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最終要回歸到為人民服務上。事實上,羣眾路線也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年代,我黨取得的各種成績無一不是依靠人民羣眾。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羣眾意識,始終和人民羣眾保持親近感。只有這樣,黨的形象和戰鬥力才會實現無止境的提升。

學習屈原不朽的正氣精神。氣者有三:“正氣、邪氣、俗氣。”在屈原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烈烈正氣,正是擁有這寶貴的精神品質,屈原達到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精神境界,而這厚澤世人的高貴之處,恰恰是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所必須的營養品。 “樹正氣、祛邪氣、抵俗氣”,其實也是一種責任擔當。作為一名黨員,無時無刻都要牢記“樹一方正氣,帶一方正風”的作風要求,無時無刻都要拋掉“兩袖清風不幹事,無所事事太平官”的思想,從而以“敢作為,會作為”的政治素養傳遞社會正能量。

屈原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藴含着鮮明的榮辱觀。把它用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上,不僅增添了時代意義,更會使其在提升中國軟實力上綻放光彩。因此,講好“兩學一做”故事,屈原精神、端午文化不可缺席。

屈原的故事 篇六

風中輕輕嗚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戰國時代楚國臣子屈原,是個有膽識、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詩都很厲害的人。但是也因為他的天賦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當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燒,便在楚王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氣之下,把屈原趕出宮外,但屈原仍時時擔心國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後,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趕出宮外,後來屈原就帶着滿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羅江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愛國事蹟,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屈原雖然被小人污衊,被趕出宮外,但他仍關心着國事,為國家操心,連死前的一分一秒,腦子離鄉的也都是國事,我們很應該效法屈原的愛國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獻給了楚國皇帝,無怨無悔,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樣愛國,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樣的小人,到處污衊,中傷別人。

愛國是很重要的,如果連國民都不愛國的話,國家就會變得四分五裂。同樣的,我們在過團體生活的時候,聽從組長的命令,積極地做好自己的事,像這種愛國也服從精神是我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得。

愛國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樣,都不是愛過的好大臣,楚國就不可能和秦國成為當時的第一強國了。我們現在沒有皇帝了,但是我們要如何做個愛國的好國民?我們出生的國家就是我們的家鄉。愛護家鄉不亂丟垃圾、不吸毒,使我們國家的治安變好,就會有許多觀光客來遊山玩水,是國家的風氣變好,科技進步,自然而然就成為強盛的國家。

其實愛國的方法有很多,像我們雖然不能處理國家大事,但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卻很多!我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來守護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現在,我們紀念愛國的屈原,因為我們不忘過去。我們不忘過去,所以我們騰飛,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堅強與獨立;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反思與遠眺;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沉痛和懷念。

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每個人不忘歷史。我們心中都明白,紀念不是純粹紀念,在紀念中,在一種回首和追思的過程中,我們會勵精圖治,依然接過手中飄飄的紅旗!

屈原的故事 篇七

屈原名平,和楚國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擔任楚懷王的左徒,學識淵博,記憶力很強,對國家存亡興衰的道理非常瞭解,對外交往來,接人待物的辭令又非常熟悉。因此他入朝就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制定政令;對外就接待各國使節,處理對各諸侯國的外交事物。楚懷王對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職位相同,他為了能得到懷王的寵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懷王命屈原制定國家法令,屈原剛寫完草稿,還沒最後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見到之後想奪為己有,但屈原不肯給他。他就和楚懷王説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每頒佈一條法令,屈原就自誇其功,説是‘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出來’。”懷王聽了,非常生氣,因此就對屈原疏遠了。

屈原對懷王聽聞失靈而不能分辨是非,視線被讒佞諂媚之徒所矇蔽而不能辨明真偽,致使邪惡傷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萬分痛心,所以才憂愁苦悶,沉鬱深思而寫成《離騷》。所謂“離騷”,就是遭遇憂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處境窘迫的時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勞累困苦到極點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無法忍受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堅持公證,行為耿直,對君王他一片忠心,竭盡才智,但是卻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其處境可以説是極端困窘了。因誠心為國而被君王懷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誹謗,怎能沒有悲憤之情呢?屈原寫作《離騷》,正是為了抒發這種悲憤之情。《詩經·國風》雖然有許多描寫男女戀情之作,但卻不是淫亂;《詩經·小雅》雖然表露了百姓對朝政的誹謗憤怨之情,但卻不主張公開反叛。而像屈原的《離騷》,可以説是兼有以上兩者的優點。屈原在《離騷》中,往上追述到帝嚳(kù庫)的事蹟,近世讚揚齊桓的偉業,中間敍述商湯、周武的德政,以此來批評時政。闡明道德內容的廣博深遠,治亂興衰的因果必然,這些都講得非常詳盡。其語言簡約精煉,其內容卻託意深微,其情志高潔,其品行廉正,其文句雖寫的是細小事物,而其意旨卻極其宏大博深,其所舉的雖然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而所寄託的意義卻極其深遠。其情志高潔,所以喜歡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身處污泥濁水之中而能洗滌乾淨,就像蟬能從混濁污穢中解脱出來一樣,在塵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濁所玷污,清白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推論其高尚情志,就是説與日月爭輝也是恰宜的。

屈原被貶退之後,秦國想發兵攻打齊國,可是齊國與楚國有合縱的盟約,秦惠王對此很是擔憂,於是就派張儀假裝離開秦國,帶着豐厚的禮品來到楚國表示臣服,説:“秦國非常痛恨齊國,但齊國和楚國有合縱的盟約,若是楚國能和齊國斷交,那麼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貪圖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張儀,就和齊國斷絕了關係,並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欺騙了楚國,對使者説:“我和楚王約定的是六裏,沒聽説過有什麼六百里。”楚國使者非常生氣地離去,回到楚國把這事告訴了懷王。懷王勃然大怒,大規模起兵攻打秦國。秦國也派兵迎擊,在丹水、淅水一帶大破楚軍,並斬殺八萬人,俘虜了楚將屈丐,接着又攻取了楚國漢中一帶的地域。於是楚懷王動員了全國的軍隊,深入進軍,攻打秦國,在藍田大戰。魏國得知此事,派兵偷襲楚國,到達鄧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從秦國撤軍回國。而齊國很痛恨懷王背棄盟約,不肯派兵救助楚國,楚國的處境非常艱難。

第二年,秦國提出割讓漢中一帶土地和楚國講和,但楚懷王説:“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到這話,就説:“用我一個張儀來抵漢中之地,請大王答應我去楚國。”張儀到楚國之後,又給楚國掌權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禮,並用花言巧語欺騙懷王的'寵姬鄭袖,懷王竟然聽信了鄭袖的話,把張儀又給放跑了。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再擔任重要官職,剛被派到齊國出使,回來之後,向懷王進諫説:“大王您為什麼不殺了張儀呢?”懷王感到很後悔,派人去追趕,但已經來不及了。

在此之後,各諸侯國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楚國大將唐眛(mò,陌)。

當時秦昭王和楚國結為姻親,想和楚懷王見見面,楚懷王想要前往,屈原勸諫説:“秦國是虎狼一般貪暴的國家,是不能信任的,還是不去為好。”可是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前去,他説:“為什麼要斷絕了秦王的好意呢?”懷王最終還是去了。但他剛一進武關,秦朝的伏兵就斬斷了他的歸路,把懷王扣留,為的是讓他答應割讓土地。懷王大怒,不肯應允。逃到趙國,但趙國拒絕接納。然後又來到秦國,最終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任命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因子蘭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死在秦國,楚國人都把此事的責任歸罪於子蘭。

屈原對子蘭的所作所為,也非常痛恨。雖然身遭放逐,卻依然眷戀楚國,懷念懷王,時刻惦記着能重返朝廷,總是希望國王能突然覺悟,不良習俗也為之改變。他總是不忘懷念君王,復興國家,扭轉局勢,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種心情。然而終究無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於此也可見懷王最終也沒有醒悟。作為國君,不管他聰明還是愚蠢,有才還是無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賢士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然而亡國破家之事卻不斷髮生,而聖明之君、太平之國卻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所謂忠臣並不忠,其所謂賢士並不賢。懷王因不知曉忠臣之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果使軍隊慘敗,國土被侵佔,失去了六郡地盤,自己還流落他鄉,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是由於不知人所造成的災禍。《易經》上説:“井已經疏浚乾淨,卻沒人來喝水,這是令人難過的事。國君若是聖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而懷王是如此不明,那裏配得到幸福啊!

令尹子蘭聽到以上情況勃然大怒,最終還是讓上官大夫去向頃襄王説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生氣,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髮在荒野草澤上一邊走,一邊悲憤長吟。臉色憔悴,形體乾瘦。一位漁翁看到他,就問道:“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到這裏來呢?”屈原説:“全社會的人都污濁而只有我是乾淨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漁翁説:“一個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能隨着世俗風氣而轉移,全社會的人都污濁,你為什麼不在其中隨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為什麼不在其中吃點殘羹剩酒呢?為什麼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討了個被流放的下場呢?”屈原回答説:“我聽説過,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剛洗過身軀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塵土抖乾淨,人們又有誰願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寧願跳入江水長流之內,葬身魚腹之中,也不讓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於是,屈原寫下了作品《懷沙》,其中這樣寫道:

陽光強烈的初夏呀,草木茂盛地生長。悲傷總是充滿胸膛啊,我急匆匆來到南方。眼前是一片茫茫啊,沉寂得毫無聲響。我的心情沉鬱悲慨啊,這令人傷心日子又實在太長。撫心反省而無過錯啊,蒙冤自抑而無懼。

想把方木削成圓木啊,但正常法度不可改易。拋開正路而走斜徑啊,那將為君子所鄙棄。明確規範,牢記法度啊,往日的初衷決不反悔。品性忠厚,心地端正,為君子所讚美。巧匠不揮動斧頭砍削啊,誰能看出是否合乎標準。黑色的花紋放在幽暗之處啊,盲人會説花紋不鮮明;離婁稍微一瞥就看得非常清楚啊,盲人反説他是失明無光。事情竟是如此的黑白混淆啊,上下顛倒。鳳凰被關進籠子裏啊,雞和野雉卻在那裏飛跳。美玉和粗石被摻雜在一起啊,竟有人認為二者也差不了多少。那些幫派小人卑鄙嫉妒啊,全然不瞭解我的高尚情操。

任重道遠負載太多啊,沉陷阻滯不能向前。身懷美玉品德高啊,處境困窘向誰獻?城中羣狗胡亂叫啊,以為少見為怪就叫喚。誹謗英俊疑豪傑啊,這本來就是小人的醜態。外表粗疏內心樸實啊,眾人不知我的異彩。未雕飾的材料被丟棄啊,沒人知道我所具有的知慧和品德。我注重仁與義的修養啊,並把恭謹忠厚來加強。虞舜已不可再遇啊,又有誰知道我從容堅持自己的志向。古代的聖賢也難得同世而生啊,又有誰能瞭解其中緣由?商湯夏禹距今是何其久遠啊,渺茫無際難以追攀。強壓住悲憤不平啊,抑制內心而使自己更加堅強。遭受憂患而不改變初衷啊,只希望我的志向成為後人效法的榜樣。我又順路北行啊,迎着昏暗將盡的陽光。含憂鬱而強作歡顏啊,死亡就在前面不遠的地方。

尾聲:浩蕩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湧着波浪。道路漫長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我懷着長久的悲傷歌吟不止啊,慨然歎息終此世。世上沒人瞭解我啊,誰能聽我訴衷腸?情操高尚品質美啊,芬芳潔白世無雙。伯樂早已死去啊,千里馬誰能識別它是駿良?人生一世秉承命運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內心堅定心胸廣啊,別的還有什麼值得畏懼!重重憂傷長感慨啊,永世長歎無盡哀。世道混濁知音少啊,人心叵測內難猜。人生在世終須死啊,對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愛。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將永為人模楷。

於是,屈原就懷抱石頭,投入汨羅江自殺而死。

屈原死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們都愛好文學而以擅長辭賦著名。但他們都只學習了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終沒人敢像屈原那樣直言勸諫。此後楚國一天比一天弱小,幾十年之後終於被秦國消滅。

自從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後,漢朝有個賈生,在擔任長沙王太傅時,經過湘水,寫一篇辭賦投入江中,以此祭弔屈原。

屈原的故事 篇八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我們無法抗拒的困難,這些困難會讓我們動搖對這個夢想的信念,但我們必須堅持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向自己的命運屈服。屈原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

《屈原列傳》年,他被流放兩次,一次是因為王懷的愚蠢,他不知是非;曾經因為子蘭的誹謗。最重要的是,他想在——年進行改革,這導致了許多官員和貴族的不滿,但屈原正在積極為祖國培養人才。然而,楚國的貴族政治日益衰落。楚懷王、他的兒子和王祥都是壞國王。秦國的張儀用重金收買了嫉妒心重的大臣屈原和楚懷王最寵愛的妃子鄭袖,從而引發了全面的政治攻勢。後來,屈原去了楚懷王,請楚懷王聽從他的建議。然而,楚懷王最喜愛的妻子和大臣們對他百般阻撓,最終沒能聽從屈原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秦兵大舉進攻,最後楚滅。屈原一遍又一遍地回頭,擦乾眼淚,終於在岸邊撿起一塊河石,記錄了楚國的輝煌與衰落的歷史,扔進了洶湧的河流。天地不言,唯有河水不死。

在這個故事中,屈原有着強烈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精神。面對國家的覆滅,屈原並沒有試圖討好新國王,而是毅然抱着石頭跳下汨羅江,寫下了“自古誰命不死,留心為貢”的讚歌。而且要遵循自己的理想,讓自己不後悔,這樣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因為我們經受住了夢想的考驗,是時候實現夢想了。而且要時刻更新思想,防止思想變得像黃河水一樣渾濁。

其實在這篇文章裏,我們要學習的是,人只有在經歷困難的時候,才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把困難變成自己的墊腳石,讓自己的人生一個接一個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