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物理《加速度》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2W

物理《加速度》教案精品多篇

《加速度》教案設計 篇一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內容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物理教科書·物理1》(魯科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3節,本節內容分兩個課時完成。這是第二課時加速度的概念學習,在整個共同必修課程中,該內容的學習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運動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將運動和力聯繫起來的橋樑。由於加速度概念與其他物理知識的聯繫性強,涉及面廣,特別是在分析、解決跟動力學相關的實際問題中經常牽涉到,因此對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僅直接關係到本章後續必修模塊的進一步學習,而且還將影響以後選修模塊的學習和掌握。所以這一課時的內容是本章知識的重點之一,本節課的關鍵是促進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前一課時學習了速度的概念,學生學習了用比值法來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快慢(位置變化快慢),在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回顧引出速度概念的過程,用類比方法遷移到加速度(速度變化快慢)的概念學習中來,這給學習加速度這一概念降低了台階。但由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於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快慢的區別很難分清;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加速度有關的現象不多,這更給學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學概念帶來了難度。

三、設計思想

教師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體驗後有所發現,有所聯想,運用科學思維,萌發並提煉出科學問題,使教學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順序進行探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後從公式和圖像兩個方面加以理解,通過對生活中和實驗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對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義,本課時教學的設計流程是:學生主觀感受(第一層是運動物體有速度,第二層是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第三層是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提出問題—發散類比—拓展探究—交流與合作—分析與論證。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確定方法,會區分加速度與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率之間的關係。

(3)會用v-t圖像求加速度。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視頻及多媒體課件對生活實例中運動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感受,用類比的方法探究推理,強化用比值定義的物理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運用類比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2)增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難點:加速度的矢量性。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播放視頻引入新課

情景1:播放城市中繁忙的交通景象。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運動物體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即運動物體具有速度。

情景2:播放公路上不同交通工具的運動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

情景3:播放轎車啟動和火車出站時啟動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

問:轎車的啟動與火車的啟動有何不同?

[學情預設]

學生回答可能有多種情況,例如:

(1)轎車比火車運動得快。

(2)轎車啟動所用的時間短。

(3)轎車的速度改變得更大。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肯定,經過提示、點撥,得出轎車與火車啟動過程中速度改變的快慢是不一樣的。

2.新課教學

(1)描述速度改變的快慢

教師問:物體速度的改變是有快慢之分的,如何來定量描述物體的速度改變的快慢呢?用多媒體展示同學們所採集的熟悉的4個物體的運動情況視頻。請同學們判斷一下,誰的速度改變快,誰的速度改變慢(表1)。

表1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數據表來概括總結規律,鍛鍊分析能力,讓學生聯想類比前節課我們是怎樣描述物體位置變化(運動)快慢的,實現物理學方法的遷移,學習體會物理學的思想與方法。

教師問:甲、乙兩物體誰的速度改變快?

學生分析:甲乙兩物體經歷的時間△t一樣,甲的速度變化量為3m/s,乙的速度變化量為20m/s,得到乙速度變化快的結論。

教師問:乙和丙兩物體誰的速度變化快?

學生分析:乙、丙兩物體的速度變化量都為20m/s,但所用時間不同,乙用時2s,丙用時100s,乙所用時間少,速度變化快。

教師問:甲、丙兩物體速度變化不同,經歷的時間也不一樣,如何比較它們的速度變化快慢呢?

學生分析:可以用速度變化除以時間,得出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多的速度改變快。

教師肯定學生的分析並指出這種方法具有普遍意義,並由此算出以上4個物體每秒速度變化的數值分別為:1.5、10、0.2、0,由此來看速度改變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2)得出加速度的概念

①定義:

物體的速度變化跟發生這一變化所用的時間比值,叫做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知識鏈接]加速(動詞)

加速度(名詞)

利用英文單詞詞性變化幫助理解加速度的含義。

③單位及符號:

[知識鏈接]死亡加速度

西方交通管理部門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500g(g=10m/)這一數值,以警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車加速度超過此值,將有生命危險。那麼大的加速度,一般情況下車輛是達不到的,但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時,將會達到這一數值。因為,一般車輛碰撞時間極短,大多為毫秒級。例如,兩輛摩托車時速20km相向而行發生碰撞,碰撞時間毫秒級,能產生多大的加速度?

[設計意圖]通過閲讀以上內容和動手計算增強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進一步理解騎摩托車要戴安全頭盔,乘坐轎車要系安全帶的道理。

(3)深入理解加速度

①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

例,A車在2s的時間內速度由10m/s變為15m/s,則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車在3s的時間內速度由10m/s變為2.5m/s,則它的加速度是多大?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感受,讓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自主認識到加速度只有大小還不能説明具體問題,要説明具體問題一定需要另一個因素,這一因素即為加速度的方向。然後從公式角度理解加速度與速度變化量的方向關係。最後讓學生分別做出A、B兩物體的初、末速度圖示,通過圖示法確定出速度變化量的大小和方向,總結出加速運動和減速運

“加速度”教學設計動物體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關係:加速運動的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減速運動的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

②加速度和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快慢的關係

討論:課本26頁“討論與交流”,思考下列問題。

a.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説明。

b.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説明。

c.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對嗎?

d.速度變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

e.有沒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況?(展示課件:飛機水平勻速飛行)

f:有沒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況?(展示課件:火箭發射升空過程)

③v-t圖像中的加速度

表2

例,在表2中任選一組數據用描點法畫出運動物體的v-t圖像。

[設計意圖]給出一個勻變速運動物體的瞬時速度及對應時刻表格,讓學生用描點法動手畫此物體的v-t圖像,鍛鍊運用圖像分析物理問題的能力,説明速度圖像中直線的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七、教學小結與反思

本節課主要目的是建立並理解加速度概念,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時低台階,然後步步登高,充分激活學生思維,從易到難、從現象到本質、從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可以較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強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學會探索自然規律的基本方法,從而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二

教學過程

一、速度

師:在上面的問題中,要比較B和C運動的快慢,要找出統一的標準。物理學中用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比值定義法)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時間內物體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單位:國際單位:m/s(或m·s)。常用單位還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師:如果物體運動的快慢不是時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時間裏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還是否是恆定的?這時又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例如:百米運動員,10s時間裏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並不是一直相等的,開始時跑得慢些,快到終點時要快些。那麼他在1s內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師:百米運動員是否在每秒內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師:對於百米運動員,誰也説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當我們只需要粗略瞭解運動員在100m內的總體快慢,而不關心其在各時刻運動快慢時,就可以把它等效於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此時的速度就稱為平均速度。所以在變速運動中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內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號表示。關於平均速度的幾點説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這實際上是把變速直線運動粗略地看成是勻速運動來處理。(2).這是物理學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運動研究未知運動,用簡單運動研究複雜運動的一種研究方法。

師:百米賽跑運動員的這個=10m/s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説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後50米內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對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位移內)而言的,對同一運動物體,在不同的過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的。(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的總體快慢,這就是“平均..速度”與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根本區別。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運動速度的平均值,必須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解。

2.瞬時速度: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時刻(或此位置)的瞬時速度。理解:(1)反映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它能精確地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變速運動。

(2)瞬時速度是在運動時間

時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時

(極限)就是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3)瞬時速度是矢量,在直線運動中,某一位置瞬時速度的方向與物體經過該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

師:以前我們學過,勻速直線運動是瞬時速度保持不變的運動。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相等。瞬時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時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師: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速率。

師:瞬時速度的大小是瞬時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師:不是。例如,沿閉合圓周運動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並不等於零。其實我們國中所學的速度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示路程與發生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 ..

師:速率是矢量還是標量呢?為什麼? 生:標量,因為它表示的是瞬時速度的大小。 師:還要注意平均速率並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學生閲讀】

讓學生閲讀16頁“常見物體的速度”,增強感性認識。教師強調要注意括號中的單位。

【説一説】

讓學生閲讀17頁“説一説”,進一步認識、理解比值定義法。

【速度與現代社會】

讓學生自己閲讀17頁——18頁“速度與現代社會”,瞭解科學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貢獻與聯繫。

【本節小結】本節我們主要學習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體在一段時間間隔△t內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時速度精確描述了物體處於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的運動快慢。特別要注意它們的定義式以及與時間的聯繫。

課堂鞏固練習:

【例1】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某時刻速度是10m/s,那麼這個物體( C D) A.在這一時刻之前0.1s內位移一定是1m B.在這一時刻之後1s內位移一定是10m C.在這一時刻起10s內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從這一時刻起開始勻速運動,那麼它繼續通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一定是100s 【解析】某時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該時刻的瞬時速度,不能説物體從此時起以後運動的快慢情況,以後做直線運動或勻變速直線運動,或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均可能。所以選項A、B

均錯。如果從某時刻(速度為10m/s)起質點做非勻變速直線運動,從這一時刻起以後的10s內位移可能為50m,所以選項C正確,如果從這一時刻起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那麼經過1000m路程所需時間t=100s。正確選項是C、D。

【例2】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 B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 火車以速度v經過某一段路, v是指瞬時速度 D. 子彈以速度v從槍口中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對各種速率和速度的説法中,正確的是? ( D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 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 勻速運動中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於其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 勻速直線運動中任何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體做直線運動,從A經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為2m/s,從B到C的平均速度為4m/s,從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為4m/s,則:(1) AC這段的平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例5】物體由A點沿直線運動到B點,前一半時間做速度為v1的勻速運動,後一半時間做速度為v2的勻速運動,求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若物體前一半位移做速度為v1的勻速運動,後一半位移做速度為v2的勻速運動,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體沿直線運動,先以3m/s的速度運動60m,又以2m/s的速度繼續向前運動60m,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公式段位移所用時間之和。全過程的位移s=120m

,s為總位移,t為總時間,等於前一段位移與後一

物體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後段位移用的時間為

整個過程的用的總時間為t=t1+t2=50s

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三

1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節“力的分解”是在前五節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它是前幾節知識內容的深化,依據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強化矢量運算法則,同時矢量運算始終貫穿在高中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進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國中知識的擴展和深化。在國中物理中,學生只學習了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代數和”的運算在學生頭腦中已成定勢,造成了學生的認知斷層,因此本節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在具體情況中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難點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斷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2 教學目標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提高科學素養為指導思想,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標準理念,提出三維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義,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②能力目標:強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維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德育目標: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對立統一規律,聯繫實際培養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3 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實驗體驗、問題解決式教學法。其指導思想是讓“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觀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從理論深入到實際。其操作策略是:①問題學生提。學生通過提出問題,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②認知準備。注重學生認知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達成度,這堂課前的認知準備分兩個層次,一是淺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階段的認知準備,學生提出的問題,能擊中要害,抓住關鍵。③學生體驗、感受,形成直覺思維,能突破難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④巧用評價,激活學生內動力。採用師生情感共鳴、配合默契、體驗成功的內在激勵方式,從深層、長久、公平的角度,讓評價內化為學生內動力。

4 學法指導

①引導學生質疑。質疑在不好理解處,質疑在不好分析處,質疑在不好掌握處。②提供思維策略。用實際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③教給分析方法。實際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5 教學過程

1、課前預習,自主探索

①課前一天晚自習,引領學生學會預習,給足他們自主探索的時空,讓學生帶着一定的知識儲備走進課堂,提高合作、探索學習的有效性。②提出問題(書面)教師彙集、列序。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這裏有一個鈎碼,可用一根細線提起,可用兩根細線提起,哪種情況細線容易被拉斷。演示用一根細線提起來,再將此細線穿過鈎碼,兩端上開,細線斷了。以此激活課堂。

3、共識目標,質疑問難

同學們預習後提出了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能達到本節的教學目標。展示教學目標、展示經教師篩選、排序的問題,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學定教。

4、循疑而進,問題解決

①什麼是分力?什麼是力的分解?屬表徵問題,學生在書上勾畫(多媒體展示)。

②為什麼説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請學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兩分力,那麼兩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語言加工)。從而領會分力與合力的關係:等效代替不能共存。”

③什麼情況下力的分解有確定的解?

請學生畫,同桌討論,看教材上圖1-29。引導學生總結: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兩種情況有確定的解。(這不是重點,欲放即收,決不越俎代皰)。

④在具體問題中怎樣進行力的分解?

通過實例分析説明:為什麼要分解?實際效果怎樣定?分力方向如何找?分力大小如何求?

例1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請將F分解。

長膠板兩端擱置,中間放一木塊,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塊。運動一段位移,請學生觀察此力的效果:長膠板彎曲程度減小,木塊水平起動(可多媒體展示)。

講清三個層面:①沒有沿F的方向起動,説明沒有沿F方向的效果,因為有兩個效果,所以要分解。②膠板彎曲程度減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動”兩個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③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兩個分力的大小,然後計算求解(以上用動畫展示,絕不在數學上花功夫)。

例2 物體靜止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怎樣?

先請學生將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覺?再讓學生分析、作圖、計算,教師巡視、糾編,找出做得好的通過實物展台讓學生觀看,作出評價。最後,實驗驗證:橡皮繩一端系方木塊,另一端固定在傾斜的膠板上。

觀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膠板,使傾斜角增大,觀察重力的兩個效果的變化情況並與求解的分力表達式對照。請思考:斜面上的情況,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嗎?怎樣分解?如圖2,將重力G分解為垂直檔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

5、聯繫實際,實踐探索

學生閲讀教材,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拖拉機拉耙來耙地,車輛上橋、下橋),深挖教材的編寫規律。討論:為什麼公園滑梯傾角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小傾角?

6、回顧反思,學有所得

同學們,依據上例的解題過程,請你總結力的分解的方法:①根據實例效果確定分力的方向;②由平行四邊形定則確定分力大小。

7、思維策略,鞏固訓練

①如圖3支架,繩子對O點的拉力產生什麼效果。

請一名學生上講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處掛上適當重量(50N)的水桶,請他談談感受。同桌的同學,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勁壓,互相交換做,這種自我感受、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印象深刻。

教師展示分解過程,講解分解方法。創設問題,不知ΔABO的角度,怎樣計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認知衝突,提出作圖法求解,教師講解此法,使本節課有整體建構。

②同學們,一根線和兩根線懸掛同一砝碼,兩根線的張角較大時,易斷!知道為什麼嗎?多媒體展示畫好了的幾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結論。

8、總結擴展,突出重點

①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②在具體情境中用實際效果去分解力;③分力的大小可計算、可作圖。

9、作業佈置,開放練習

①觀察身邊的力的分解實例;②書面作業。

6 板書設計(略)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與意義並能運用相關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與平均加速度、瞬時加速度的比較,學生能夠提析比較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生活舉例,學生能夠感受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提高對物理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速度的概念與物理意義。

難點: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講解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以同學們生活中經常坐的小汽車和摩托車為例,問同學們哪個更快,同學們此時大多數都會説汽車快,這時教師繼續提問:假設一輛靜止的小汽車和一輛靜止的摩托車,兩者同時發動,問誰更容易先將速度達到20m/s?同學們有的會説汽車,有的會説摩托車。教師此時總結:一般情況下我們摩托車更容易先達到20m/s,因為摩托車的反應更快,那這反應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就來探究這其中的“反應”。

2、建立概念:

提供兩組數據:就這兩組數據讓同學們計算並進行小組討論,比較汽車、摩托車的速度以及1s內的速度變化量。之後教師做強化並引出1s內的速度變化量就是“反應”的快慢,我們在物理學中把這一個量叫做加速度。

3、深化概念:

強調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單位、計算公式、以及平均加速和瞬時加速之分和加速度與速度方向的聯繫。

4、鞏固提高:

一子彈在穿入木塊前速度為600m/s,穿出速度為200m/s,歷時0.2s,問在模板中的子彈加速度?

5、小結作業:

總結課堂內容,讓同學們思考v—t圖像與加速度的聯繫。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五

基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科學哲學發展而來的概念轉變理論,對於當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概念學習是一個發展過程,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佔據重要的影響。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物理概念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應該依靠學生頭腦中原有的前科學概念,通過概念的轉變,形成科學概念,但目前運用概念轉變對高中物理教學進行教學設計還很少見到。

我在教學過程設計中,主要採取“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的概念轉變教學策略。整節教學內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節的內容安排是“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速度”、“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對於“速度”這一內容,具體的設計思路是:通過問題情境引入“速度”的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完成的關於“速度”的概念圖和二段式測驗情況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呈現問題情境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產生認知衝突;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切入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衝突,對已有的概念產生不滿,教師在此基礎上解構迷思概念,所謂“迷思概念”就是頭腦中存在的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通過有效策略引導學生解決認知衝突,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進而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最後通過課堂形成性練習促進學生形成新的認知平衡,完成概念轉變。

對於“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這節課而言,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與其他教學策略相比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整節課是在充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而運用解決認知衝突的策略幫助學生解決認知衝突,解構迷思概念,完成由迷思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高中物理關於速度的科學定義並不是強制性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逐漸被學生欣然接受,因而整節課的重點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六

1、速度

(1)定義:速度等於物體運動的 跟 所用的時間的。

(2)公式:

(3)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4)單位:國際單位為 ,符號是 ,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每時(km/h),釐米每秒(cm/s)等。

1m/s=3.6km/h

(5)速度是 ,它的方向就是 的方向。

2、平均速度

(1)定義:變速運動物體的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物體在這段時間(或位移)內的 。

(2)公式:

(3)平均速度表示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地運動快慢。

(4)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與一段時間內發生的 方向相同。

3、瞬時速度與瞬時速率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 的速度,叫瞬時速度,常稱為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叫 ,有時簡稱速率。

(2)物理意義:精確描述運動快慢。

(2)瞬時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瞬時速率是標量。

答案:1、位移,發生這段位移,比值,物體運動快慢,米每秒,m/s,矢量,物體運動;2、平均速度,位移;3、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瞬時速率。

疑點突破

1、如何區分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與某一過程中的一段位移、一段時間對應,而瞬時速度與某一位置、某一時刻對應。

(2)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質點運動情況,而瞬時速度能精確的描述質點的運動情況。

(3)平均速度的方向與所對應的時間內位移的方向相同,瞬時速度的方向與質點所在位置的運動方向相同。

2、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在勻速運動中,由於速度不便,所以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既是平均速度,也是各個時刻的瞬時速度。

在變速運動中,平均速度隨位移和時間的選取不同而不同。對做變速運動的物體,我們在它通過的某一位置附近選一段很小的位移,只要位移足夠小(即通過這段小位移所用的時間足夠短),那麼這段小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是物體通過該位置的瞬時速度。

問題探究

(1)用什麼方法判斷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

(2)如何比較兩個百米運動員的快慢?

(3)如何比較一個百米短跑冠軍同一個奧運會萬米冠軍誰跑得快。

探究:(1)比較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較快。(2)比較兩位百米運動員的快慢可在位移相同的條件下比較時間,運動時間較長的較慢。(3)二者的位移不同,運動時間也不同,比較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比較單位時間內的位移,比值大的較快。

典題精講

例1、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火車以速度v通過某一段路,v是指瞬時速度

D、子彈以速度v從槍口射出,v是指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根據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定義進行判斷,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瞬時速率就是瞬時速度的大小;火車以速度v經過某一段路,v是指平均速度;子彈以速度v從槍口射出,是指從槍口射出時的瞬時速度。

【答案】B

例2、某質點由A出發做直線運動,前5s向東行了30m經過B點,又行了5s前進了60m到達C點,在C點停了4s後又向西行,經歷了6s運動120m到達A點西側的D點,如圖1.3-1所示,求

(1)每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2)求全過程的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取A點為座標原點,向東為正方向建立座標軸。

(1) ,方向向東。

,方向向東。

,方向向西。

(2)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 ,負號表示方向向西。

例1、Ⅰ、Ⅱ是兩物體運動的位移圖象,如圖1.3-2所示,兩物體分別做什麼運動?那個物體運動較快?

【思路解析】

從位移圖象可以看出兩圖象均為直線,即位移隨時間是均勻變化的,所以Ⅰ、Ⅱ兩物體均做勻速直線運動,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快則直線的斜率大,所以Ⅱ運動得快。

【答案】都做勻速直線運動,Ⅱ運動較快。知識導學

1.位移與時間的比值反映了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快慢,也就是位移的變化率。

2.速度和位移一樣都是矢量,矢量的共同特點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逐步加深對矢量的理解。

3.一般情況下平均速度不等於瞬時速度,只有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隨時間變化時平均速度才等於瞬時速度。

4.瞬時速率在數值上等於瞬時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於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在定義上等於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國中所講的速度的概念。但在高中階段,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路程一般大於位移的大小,平均速率一般大於平均速度的大小,當位移的大小等於路程時,即物體做單方向直線運動時平均速率等於平均速度的大小。

5.通常所説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含義,注意根據上下文判斷速度的準確含義,是指平均速度還是指瞬時速度。

疑難導析

關於(1):譬如,研究一輛汽車通過一座平直大橋的速度,對應的位移是橋長,對應的時間是過橋的時間,對應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若要研究汽車到達某一位置的速度,則表示瞬時速度。

關於(2):譬如,火車從北京開往上海整個過程的速度,可以不考慮中間停站所用的時間,用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表示火車運動的快慢。但要研究百米運動員衝過終點時的速度,則需要的是一個準確值,速度為瞬時速度。

關於(3):譬如,物體沿圓周運動,某段時間的平均速度的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即這段時間通過的圓弧所對應的弦的方向,但每一時刻速度方向,都沿物體所在位置圓的切線方向。

問題導思

提示:此題涉及比較物體運動方法的問題:(1)相等時間內比較位移的大小;(2)通過相等位移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3)比較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的大小。

典題導考

【綠色通道】

對於平均速度、瞬時速度説法正誤的判斷要緊扣它們的定義。平均速度對應一段位移或一段時間,瞬時速度對應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

[典題變式]

以下所説的速度,哪些是指平均速度,哪些是指瞬時速度?

A、子彈射出槍口時的速度為700m/s

B、一百米賽跑的運動員用10s跑完全程,某人算出他的速度為10m/s

C、測速儀測出汽車經過某一路標的速度達到100km/h

D、返回艙以5m/s的速度着陸

答案:A、C、D中的速度是瞬時速度,B中的速度為平均速度。

【綠色通道】

此題主要是考察對平均速度的計算,平均速度等於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這段時間的比值。注意位移與發生該段位移所用時間的對應性。另外速度是矢量,有方向,首先要選取一個正方向,位移有正負,則速度也對應地有正負。

[典題變式]

1、一輛轎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其速度計顯示地讀數為72km/h,在一條與公路平行地鐵路上有一列長為200m的火車與轎車同向勻速行駛,經100s轎車由火車的車尾趕到了火車的車頭,求火車的速度。

答案:v=18m/s

【綠色通道】

對位移圖象得幾點説明:(1)位移圖象不是質點運動得軌跡。(2)勻速直線運動得位移圖象是一條直線。(3)在圖象上的某一點表示運動物體在某時刻所處的位置。(4)圖線的斜率大小反映物體運動的快慢,斜率越大表明物體運動越快。

[典題變式]

如圖1.3-3所示為某物體運動的位移圖象,根據圖象求出:

(1)0~2s內,2s~6s內,6s~8s內物體各做什麼運動?各段速度多大?

(2)整個8s內的平均速度多大?前6s內的平均速度多大?

【答案】(1)0~2s做勻速運動,v1=2.5m/s;2s~6s物體精緻;6s~8s內,物體做勻速運動,v3=5m/s(2)1.875m/s;0.83m/s

自主廣場

我夯基 我達標

1、關於速度的説法,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

A、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體運動得快

B、速度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快慢,速度大表示物體位置變化大

C、速度越大,位置變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

D、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標量

解析: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表示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若物體位置變化得大,即位移大,但若時間長,則速度不一定大。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標量。

答案:AD

2、以下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彈出槍口時的速度是800m/s

B、汽車從甲站到乙站的速度是40km/h

C、汽車通過站牌時的速度是72km/h

D、小球在第3s末的速度是6m/s

解析:平均速度是某段位移上的,或某段時間內的。它等於某段位移和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答案:B

3、關於瞬時速度、平均速度,以下説法中正確的是

A、瞬時速度可以看成時間趨於無窮小時的平均速度

B、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和物體在這段時間內各個時刻的瞬時速度的平均值大小相等

C、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D、物體做變速運動時,平均速度是指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解析:當時間非常小時,物體的運動可以看成在這段很小時間內的勻速運動,平均速度等於瞬時速度,故A正確。

平均速度是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而不是各時刻瞬時速度的平均值。

根據定義,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而平均速率是路程跟時間的比值。

答案:A

4、一個質點做變速直線運動,其運動情況有如下記錄,則記錄中表示瞬時速度的有

A、質點在前5s內的速度是8m/s

B、質點在第7s末的速度是12m/s

C、指點通過某一路標時的速度是15m/s

D、質點通過某一路段的速度為10m/s

解析: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它與時刻、位置相對應。

答案:BC

5、對於各種速度和速率,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A、速率是速度的大小

B、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C、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標量

D、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解析:教材中沒有出現平均速率的概念,而有些人根據速率的概念主觀地認為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實際上平均速率定義為路程跟時間的比值,故B錯。平均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一致,它不能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向。物體運動的方向是瞬時速度的方向,故D錯。正確選項應為A。

答案:A

6、汽車以36km/h的速度從甲地勻速運動到乙地用了2h,如果汽車從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勻速直線運動且用了2.5h,那麼汽車返回時的速度為(設甲、乙兩地在同一直線上)

A、-8m/s B、8m/s

C、-28.8km/h D、28.8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樣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負方向分別用+、-表示。當為正方向時,一般不帶+。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據具體問題自己規定,有時也隱含在題目之中。例如該題中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36km/h,為正值,隱含着從甲地到乙地的方向為正,所以返回速度為負值,故淘汰BD。

依據甲、乙兩地距離為:362km=72km,所以返回速度為-72km/2.5h=-28.8km/h=-8m/s。

答案:AC

我綜合 我發展

7、下列關於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説法中正確的是

A、若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每一個時刻的瞬時速度都等於零,則它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等於零

B、若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零,則它在這段時間內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一定等於零

C、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於它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變速運動中任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於它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解析:物體的各個時刻瞬時速度都等於零,證明物體精緻,即位移為零,因此平均速度一定等於零。

物體在某段時間內平均速度為零,説明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位移為零,但不能證明物體不運動,例如物體做往返運動回到出發點,位移為零,但瞬時速度不為零。

勻速運動中,由於瞬時速度都相等,因此平均速度等於瞬時速度。

變速運動中,速度時刻在變,但平均速度可能與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相等。

答案:AC

8、甲、乙兩車從A地出發經歷不同的時間後都到達B地,甲運動的時間較長,則

A、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大

B、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小

C、甲的瞬時速度一定比乙小

D、甲、乙通過的位移一定相等

解析:位移只決定於初、末位置,故甲、乙通過的位移一定相等,D正確。

由平均速度公式知,位移s相同,而甲運動時間較長,所以B正確。因甲和乙不一定是做直線運動,所以瞬時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大小無法確定。

答案:BD

9、如圖1.3-4所示,物體沿曲線軌跡的箭頭方向運動,現要考慮物體處於圖中A點時瞬間的速度。假設物體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線軌跡運動所用的時間分別是1.5s,0.9s,0.4s,0.1s,通過測量和計算,可以得出物體在這四段曲線軌跡上的平均速度分別是

解析:分別測量出AE、AD、AC、AB的線段長度,然後換算成實際運動的位移,根據平均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

答案:1.7m/s,3.9m/s,6.0m/s,15m/s

我創新 我超越

10人類為了探測距地球約30萬千米的月球,發射了一種類似於四輪小車的月球登陸探測器,它能夠在自動導航系統的控制下行走,且每隔10s向地球發射一次信號,探測器上還裝有兩個相同的減速器(其中一個是備用的),這種減速器的最大加速度是5m/s2.

某次探測的自動導航系統出現故障,從而使探測器只能勻速前進而不再能自動避開障礙物,此時地球上的科學家必須對探測器進行人工遙控操作。

下表為控制中心的顯示屏的數據:

受到信號時間 與前方障礙物距離(單位:m)

9:10:20 52

9:10:30 32

發射信號時間 給減速器設定的加速度(單位:m/s2)

9:10:33 2

受到信號時間 與前方障礙物距離(單位:m)

9:10:40 12

已知控制中心的信號發射與接受設備工作的速度極快,科學家每次分析數據並輸入命令最少需3s。根據以上材料,考慮下面兩個問題:

1、經過數據分析,你認為減速器是否執行了減速命令。

2、假如你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應採取怎樣的措施。通過計算分析説明。

共同成長

見仁見智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恩曼曾講過這樣一則笑話。

一位女士由於駕車超速而被警察攔住。警察走過來對她説:太太,您剛才的車速是60英里每小時!(1英里=1。609千米)。

這位女士反駁説:不可能的!我才開了7分鐘,還不到一個小時,怎麼可能走了60英里呢?

警察説: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繼續象剛才那樣開車,在下一個小時裏您將駛過60英里。

太太説: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駛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在開過60英里的路程。

請你根據物理學的觀點來分析,這位女士沒有認清哪個科學概念?你是怎麼認識的?

合作共贏

請你和你的同學一起進行下列探究活動。

用鐵錘十分準確地每隔1s敲打一下掛在樹上的一段鐵軌,假設你既能看到錘子的敲打動作,也能聽到敲打的聲音,你能否只用一把卷尺測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簡述方法。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篇七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下面就談談我對這節課的體會。

1.讓數學課堂紮根於生活。課始我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慾望。讓學生通過比較思考“笑笑從家到學校用了6分鐘,淘氣從家到學校用了8分鐘,他們誰走得快?”讓學生通過實例理解我們常説的走得快指的是走路的速度快,而速度不能只看時間的長短,它還跟路程有關,由此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

2.注重合作探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激發認知衝突,進而補充“笑笑家到學校的距離是240米,淘氣家到學校的距離是640米”條件,讓學生繼續思考、合作探究“現在,你能判斷誰走得快誰走得慢了嗎?”,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並通過算一算,比一比,使學生清楚地看到比較兩個人走路的快慢,實際就是比較兩個人1分鐘行駛的路程,而這1分鐘行駛的路程,正是我們所説的速度。從而使學生明確在路程與時間都不相同的時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後再由小組合作,歸納總結出了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3.注重突破重難點的教學。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義,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引導學生得出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式這一重要內容之後,又提供三個情境,讓學生口算出3種物體的速度:8千米/時、8千米/分、8千米/秒,讓學生來談談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引導學生髮現速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路程和時間有關,學生對“速度”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速度有快有慢,單位也各不相同,這需要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環節我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劉翔跨欄速度、獵豹跑的速度、聲音和光的傳播速度之快、蝸牛爬行速度之慢等使學生在輕鬆與震撼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了速度,進而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我還不失時機抓住教學過程中的有利機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為了讓學生明白什麼是速度。

4.引進評價機制。好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勵學生的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對發言學生給予及時的肯定、一定的激勵,這對其他學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勵和鞭策。

一節課上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由於前面在探索“速度的定義及體會生活中速度的例子花去了過多的時間,使得後面的時間有點趕了;

2.拓展練習時間不足。

3.課上完了,學生知識到底掌握得怎樣,我自己心裏沒有什麼把握。一節好課,還需深鑽教材,各環節精雕細琢,注重細節教學。

4.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的關係,充分相信學生,不應過多的牽引,再靈活去運用它。

5.可以設計畫線段圖分析題意環節,滲透幾何直觀教學思想,培養空間觀念。

這些都是我還要努力的方向。

教學目標: 篇八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瞭解加速度的定義式和單位。

理解加速度概念,區別速度、速度變化量和速度變化率。

瞭解加速度的矢量性,會根據速度和加速度的關係判斷運動性質。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和加速度定義式的得出過程,瞭解體會比值定義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通過生活實例的分析説明,體現研究物體運動時加速度的意義。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利用示例圖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其探索的精神。

領會人類探索自然規律中嚴謹的科學態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對人類認識世界的意義,培養學生區分事物的能力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培養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勇於發展自己的主張,勇於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