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物理重力加速度的測定實驗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2W

大學物理重力加速度的測定實驗報告(精品多篇)

大學物理力學實驗單擺測重力加速度心得體會 篇一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容重又叫土壤的假比重,是指田間自然狀態下,每單位體積土壤的乾重,通常用g/cm3表示。土壤容重除用來計算土壤部孔隙度外,還可用於估計土壤的鬆緊和結構狀況。本實驗要求學生學習土壤寄人籬下的測定方法,掌握環刀法測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驟,掌握用容重數值計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內容和原理

用一定容積的鋼製環刀,切割自然狀態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滿環刀容積,然後稱量並根據土壤自然含水率計算每單位體積的烘乾土重即土壤容重。

三、主要儀器設備

容積為100立方厘米的鋼製環刀。

削土刀及小鐵鏟各一把。

感量為0.1及0.01的粗天平各一架。

烘箱、乾燥器及小鋁盒等。

四、操作方法與實驗步驟

在室內先稱量環刀(連同底盤、墊底濾紙和頂蓋)的重量,環刀容積一般為100立方厘米。

將已稱量的環刀帶至田間採樣。採樣前,將採樣點土面剷平,去除環刀兩端的蓋子,再將環刀(刀口端向下)平穩壓入土壤中,切忌左右舞動,在土柱冒出環刀上端後,用鐵鏟挖周圍土壤,取出充滿土壤的環刀,用鋒利的削土刀削去環兩端多餘的土壤,使環刀內的土壤體積恰為環刀的容積。在環刀刀口墊上濾紙,並蓋上底蓋,環刀上端蓋上頂蓋。擦去環刀外的泥土,立即帶回實驗稱重。

在緊靠環刀採樣處,再採土10-15克,裝入鋁盒帶回實驗室內測定土壤含水量。

五、公式

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土壤容重:

環刀內乾土重(g)=100環刀內濕土重/100土含水率

土壤容重(g/cm3)=環刀內乾土重/環刀容積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 篇二

實驗名稱:二組分金屬相圖(注意::蘭字部分即為預習報告,不用另外抄寫一份!)

班級:102班 姓名:王亮 學號:××××× 實驗組號:3月14日 指導教師:

一、實驗目的:

1、用熱分析法(步冷曲線法)測繪Zn-Sn二組分金屬相圖;

2、掌握熱電偶測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二、實驗原理:概述、及關鍵點

1、簡單的二組分金屬相圖主要有幾種?

2、什麼是熱分析法?步冷曲線的線、點、平台各代表什麼含義?

3、採用熱分析法繪製相圖的關鍵是什麼?

4、熱電偶測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三、實驗裝置圖(註明圖名和圖標)

四、實驗關鍵步驟:

不用整段抄寫,列出關鍵操作要點,推薦用流程圖表示。

五、實驗原始數據記錄表格(根據具體實驗內容,合理設計)

組成為w(Zn)=0.7的樣品的温度-時間記錄表

時間 τ/min 温度 t/oC

開始測量 0 380

第一轉折點

第二平台點

結束測量

六、數據處理(要求寫出最少一組數據的詳細處理過程)

七、思考題

八、對本實驗的體會、意見或建議(若沒有,可以不寫) (完)

1.學生姓名、學號、實驗組號及組內編號; 2.實驗題目: 3.目的要求:(一句話簡單概括)

4.儀器用具: 儀器名稱及主要規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用具名稱。 5.實驗原理:簡單但要抓住要點,要寫出試驗原理所對應的公式表達式、公式中各物理參量的。名稱和物理意義、公式成立的條件等。畫出簡單原理圖等。 6.實驗內容; 7.數據表格:畫出數據表格(寫明物理量和單位); 8.數據處理及結果(結論):按實驗要求處理數據。 9.作業題:認真完成實驗教師要求的思考題。 10.討論: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數據結果、誤差分析等進行總結,對進一步的想法和建議等進行討論。實驗報告要求 1.認真完成實驗報告,報告要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驗報告紙,作圖要用座標紙。 2.報告中的線路圖、光路圖、表格必須用直尺畫。

大學物理實驗課程設計實驗報告 篇三

關鍵字:大學物理實驗、誤差、定義、分類、分析、心得體會摘要物理實驗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和對物理量的測量,使我們學習實驗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方法,包括一些典型的試驗方法和物理思維,如實驗“固體密度的測定”“單擺側重力加速度”“牛頓第二定律的驗證”“金屬比熱容的測定”、“碰撞實驗”、“伏安法測電阻”、“用惠更斯登電橋測電阻”、“示波器的使用”“薄和透鏡焦距的測定”,當通過對這些實驗的操作以及後期的實驗報告的寫作,可以有助於我們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的培養。

物理實驗課老師對我們的要求是,在實驗之前做預習報告,以此讓我們自主學習,自覺,創造性的獲得知識,以便在做實驗可以積極主動,發現錯誤和解決錯誤。最後讓我們寫實驗報告,以此培養我們書面形式分析、總結科學實驗結果的能力。

因此,接下來,我將從誤差這個內容來談談學習大學物理實驗的心得體會。

一、誤差的定義、誤差的分類和各個實驗的誤差分析及措施

1、誤差的定義:誤差是因為測量儀器、方法、環境及實驗者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所以測量結果都存在誤差,誤差自始至終會存在一切實驗和測量中。直接測量的結果是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的總和。

它的估算值稱為不確定度。精確度高表示比較集中在真值附近,及測量的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都比較小,因此,誤差分析的主要原因是限制和消除系統誤差,估算偶然誤差,提高測量的精確度。

誤差的分類和各個實驗的誤差分析及措施:按誤差的性質和產生原因可分為系統誤差、偶然誤差和過失誤差三種。

事實上再對這十個實驗做實驗報告時,都必須要考慮到這三種誤差均保持不變,而條件改變時,誤差按某種規律變化,這種誤差稱為系統誤差。

系統誤差的來源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由儀器的結構和標準不完美或使用不當產生的,例如:用天平稱量物體質量時,要考慮到天平稱物前的平衡與否、天平的完好性和靈敏度;歐姆法測電阻的實驗中使用電錶時要考慮到電錶的示值與實際值符不符合;示波器實驗中電壓是否穩定等等。

一種是由儀器設備安裝調整不妥,不滿足規定的使用狀態產生的,例如:牛頓第二定律的驗證實驗和碰撞實驗使用到的其氣墊導軌不調水平、單擺實驗擺線不垂直、物理天平的零點不準確等等,但這種系統誤差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就必須在實驗過程中儘量避免該類系統誤差。

另一種是理論和方法的誤差:這種誤差是由測量所依據的理論公式近似或實驗條件達不到理論公式所規定的要求引起的,例如:單擺實驗所使用的公式的近似性;伏安法測電阻不考慮電錶內阻;透鏡實驗用不同方法所測出結果也要考慮方法不同帶來的誤差。

還有一種是環境和人為誤差:外部環境引起誤差的原因有:温度、濕度、和光照等。

當然由於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所造成的,例如:螺旋測微器、遊標卡尺、米尺的讀數的人為差異;單擺時,使用停表計時,超前和滯後等等。

措施:這類誤差有些是可以消除的,如儀器設備安裝不妥和使用不當這類系統誤差,其餘的可以通過改進實驗設備,提高其精確度和靈敏度,提高實驗者的實驗素質和掌握實驗技巧或使用實驗方法如對比法,儀器對比法,人員對比法,來減小誤差。

2、誤差分類

(1)系統誤差是在一定條件下,對同一物理量進行多次重複測量時,誤差的大小和符號

以不預定方式變化着的誤差,也叫隨機誤差。

在做透鏡實驗、牛頓第二定律的驗證實驗、碰撞實驗和固體密度的測定時特別要考慮偶然誤差,在做電學實驗時,也要考慮到電壓的穩定與否,而儀器調平衡時,平衡點確定不準,一樣帶來偶然誤差,在固體密度測定的實驗,儀器顯示數值跳動,帶來計時的偶然誤差等等。

措施:多次側量,取平均值。

(2)偶然誤差是在實驗測量的條件下,多次測量同一個量,誤差的絕對值符號的變化,

(3)過失誤差(粗大誤差):主要是實驗者的粗心大意或操作不當造成的。

如看錯刻度,讀錯數值,計算錯誤,這類誤差與實驗事實不符,應捨去不用。

例如單擺實驗中,畫擺長與週期的平方的圖像時,若有一個值偏離直線很遠,可以捨去不用。

二、心得體會

實驗誤差是實驗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從對實驗誤差的分析,會覺得十分的困難,因為它要考慮的東西很全面,一不小心就會出錯,有時候考慮不全面就會卡在一個問題上,久久想不出來。

後來發現,通過對實驗誤差的學習,自己瞭解了誤差的定義,誤差的分類,誤差的處理,會明確從哪些角度去分析實驗中有疑問的現象,漸漸的也會發現自己考慮事情會比較全面,因此在遇到問題時,自己學會了用分析的思維去解答。

這是我在實驗中學到的,感慨真的獲益匪淺。

參考文獻:《大學物理實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覃以威主編

《物理量測量》(科學出版社)袁長坤主編

《大學物理實驗》(清華大學出版社)丁紅旗主編

《大學物理實驗》(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李天和主編

《大學物理實驗》(科學出版社)唐曙光主編

大學物理力學實驗單擺測重力加速度心得體會 篇四

實驗內容:測肺活量(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課題:肺和呼吸

實驗器材: 塑料瓶(大飲料瓶)、100ml燒杯、白紙條、記號筆、膠水、水槽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學生操作

實驗結論: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大學物理實驗課程設計實驗報告 篇五

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報告實驗目的:通過演示來了解弧光放電的原理

實驗原理:給存在一定距離的兩電極之間加上高壓,若兩電極間的電場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場時,兩電極間的空氣將被擊穿,併產生大規模的放電,形成氣體的弧光放電。

雅格布天梯的兩極構成一梯形,下端間距小,因而場強大(因)。其下端的空氣最先被擊穿而放電。由於電弧加熱(空氣的温度升高,空氣就越易被電離,擊穿場強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氣也被擊穿,形成不斷放電。結果弧光區逐漸上移,猶如爬梯子一般的壯觀。當升至一定的高度時,由於兩電極間距過大,使極間場強太小不足以擊穿空氣,弧光因而熄滅。

簡單操作:打開電源,觀察弧光產生。並觀察現象。(注意弧光的產生、移動、消失)。

實驗現象:

兩根電極之間的`高電壓使極間最狹窄處的電場極度強。巨大的電場力使空氣電離而形成氣體離子導電,同時產生光和熱。熱空氣帶着電弧一起上升,就象聖經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夢中見到的天梯。

注意事項:演示器工作一段時間後,進入保護狀態,自動斷電,稍等一段時間,儀器恢復後可繼續演示,

實驗拓展:舉例説明電弧放電的應用

大學物理重力加速度的測定實驗報告 篇六

1、引言

熱敏電阻是根據半導體材料的電導率與温度有很強的依賴關係而製成的一種器件,其電阻温度係數一般為(-0.003~+0.6)℃-1。因此,熱敏電阻一般可以分為:

Ⅰ、負電阻温度係數(簡稱NTC)的熱敏電阻元件

常由一些過渡金屬氧化物(主要用銅、鎳、鈷、鎘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燒結條件下形成的半導體金屬氧化物作為基本材料製成的,近年還有單晶半導體等材料製成。國產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導體熱敏電阻。由於組成這類熱敏電阻的上述過渡金屬氧化物在室温範圍內基本已全部電離,即載流子濃度基本上與温度無關,因此這類熱敏電阻的電阻率隨温度變化主要考慮遷移率與温度的關係,隨着温度的升高,遷移率增加,電阻率下降。大多應用於測温控温技術,還可以製成流量計、功率計等。

Ⅱ、正電阻温度係數(簡稱PTC)的熱敏電阻元件

常用鈦酸鋇材料添加微量的鈦、鋇等或稀土元素採用陶瓷工藝,高温燒製而成。這類熱敏電阻的電阻率隨温度變化主要依賴於載流子濃度,而遷移率隨温度的變化相對可以忽略。載流子數目隨温度的升高呈指數增加,載流子數目越多,電阻率越小。應用廣泛,除測温、控温,在電子線路中作温度補償外,還製成各類加熱器,如電吹風等。

2、實驗裝置及原理

【實驗裝置】

FQJ-Ⅱ型教學用非平衡直流電橋,FQJ非平衡電橋加熱實驗裝置(加熱爐內置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以及控温用的温度傳感器),連接線若干。

【實驗原理】

根據半導體理論,一般半導體材料的電阻率 和絕對温度 之間的關係為

(1-1)

式中a與b對於同一種半導體材料為常量,其數值與材料的物理性質有關。因而熱敏電阻的電阻值 可以根據電阻定律寫為

(1-2)

式中 為兩電極間距離, 為熱敏電阻的橫截面, 。

對某一特定電阻而言, 與b均為常數,用實驗方法可以測定。為了便於數據處理,將上式兩邊取對數,則有

(1-3)

上式表明 與 呈線性關係,在實驗中只要測得各個温度 以及對應的電阻 的值,

以 為橫座標, 為縱座標作圖,則得到的圖線應為直線,可用圖解法、計算法或最小二乘法求出參數 a、b的值。

熱敏電阻的電阻温度係數 下式給出

(1-4)

從上述方法求得的b值和室温代入式(1-4),就可以算出室温時的電阻温度係數。

熱敏電阻 在不同温度時的電阻值,可由非平衡直流電橋測得。非平衡直流電橋原理圖如右圖所示,B、D之間為一負載電阻 ,只要測出 ,就可以得到 值。

當負載電阻 → ,即電橋輸出處於開

路狀態時, =0,僅有電壓輸出,用 表示,當 時,電橋輸出 =0,即電橋處於平衡狀態。為了測量的準確性,在測量之前,電橋必須預調平衡,這樣可使輸出電壓只與某一臂的電阻變化有關。

若R1、R2、R3固定,R4為待測電阻,R4 = RX,則當R4→R4+△R時,因電橋不平衡而產生的電壓輸出為:

(1-5)

在測量MF51型熱敏電阻時,非平衡直流電橋所採用的是立式電橋 , ,且 ,則

(1-6)

式中R和 均為預調平衡後的電阻值,測得電壓輸出後,通過式(1-6)運算可得△R,從而求的 =R4+△R。

3、熱敏電阻的電阻温度特性研究

根據表一中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之電阻~温度特性研究橋式電路,並設計各臂電阻R和 的值,以確保電壓輸出不會溢出(本實驗 =1000.0Ω, =4323.0Ω)。

根據橋式,預調平衡,將“功能轉換”開關旋至“電壓“位置,按下G、B開關,打開實驗加熱裝置升温,每隔2℃測1個值,並將測量數據列表(表二)。

表一 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之電阻~温度特性

温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電阻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表二 非平衡電橋電壓輸出形式(立式)測量MF51型熱敏電阻的數據

i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t℃ 10.4 12.4 14.4 16.4 18.4 20.4 22.4 24.4 26.4 28.4

熱力學T K 283.4 285.4 287.4 289.4 291.4 293.4 295.4 297.4 299.4 301.4

0.0 -12.5 -27.0 -42.5 -58.4 -74.8 -91.6 -107.8 -126.4 -144.4

0.0 -259.2 -529.9 -789 -1027.2 -124.8 -1451.9 -1630.1 -1815.4 -1977.9

4323.0 4063.8 3793.1 3534.0 3295.8 3074.9 2871.1 2692.9 2507.6 2345.1

根據表二所得的數據作出 ~ 圖,如右圖所示。運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所得的線性方程為 ,即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2.7kΩ)的電阻~温度特性的數學表達式為 。

4、實驗結果誤差

通過實驗所得的MF51型半導體熱敏電阻的電阻—温度特性的數學表達式為 。根據所得表達式計算出熱敏電阻的電阻~温度特性的測量值,與表一所給出的參考值有較好的一致性,如下表所示:

表三 實驗結果比較

温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參考值RT 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測量值RT Ω 2720 2238 1900 1587 1408 1232 1074 939 823

相對誤差 % 0.74 0.58 1.60 0.89 4.99 6.20 7.40 8.18 10.00

從上述結果來看,基本在實驗誤差範圍之內。但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隨着温度的升高,電阻值變小,但是相對誤差卻在變大,這主要是由內熱效應而引起的。

5、內熱效應的影響

在實驗過程中,由於利用非平衡電橋測量熱敏電阻時總有一定的工作電流通過,熱敏電阻的電阻值大,體積小,熱容量小,因此焦耳熱將迅速使熱敏電阻產生穩定的高於外界温度的附加內熱温升,這就是所謂的內熱效應。在準確測量熱敏電阻的温度特性時,必須考慮內熱效應的影響。本實驗不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6、實驗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發現熱敏電阻的阻值對温度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而且隨着温度上升,其電阻值呈指數關係下降。因而可以利用電阻—温度特性製成各類傳感器,可使微小的温度變化轉變為電阻的變化形成大的信號輸出,特別適於高精度測量。又由於元件的體積小,形狀和封裝材料選擇性廣,特別適於高温、高濕、振動及熱衝擊等環境下作温濕度傳感器,可應用與各種生產作業,開發潛力非常大。

參考文獻:

大學物理力學實驗單擺測重力加速度心得體會 篇七

肺活量檢測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一次最大吸氣後再盡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氣體量,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機能活動量,是反映人體生長髮育水平的重要機能指標之一。

指標分析

成年男子肺活量約為3500毫升,女子約為2500毫升。壯年人的肺活量最大,幼年和老年人較小。

注意事項

1. 靜呼吸法:將右手大拇指按住右鼻孔,慢慢地由左鼻孔深呼吸,有意識地想像空氣是朝前額流去的。當肺部空氣飽和時,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把左鼻孔按住,屏氣10秒鐘再呼出。然後按住左鼻孔重新開始。每邊各做5次。

2. 睡眠呼吸法:躺在牀上,兩手平放身體兩側,閉上眼睛開始做深呼吸。慢慢抬起雙臂舉過頭部,緊貼兩耳,手指觸牀頭。這一過程約10秒鐘,雙臂同時還原,反覆10次。此法還可助您安然入睡。

3. 堅持抬頭挺胸直腰的正確姿勢,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坐、站或走路,如能長期堅持挺胸抬頭直腰的姿勢,肺活量可增加半成至兩成,而身體各組織所獲得的氧氣量也隨之增加。

4. 防止煙霧損害肺部,居室和工作、學習場所都要注意空氣衞生,居室要常開窗户,促進空氣流通,及時消除室內煙霧,吸煙者戒煙。

大學物理的演示實驗報告 篇八

實驗題目:弗蘭克赫茲實驗

實驗器材:F-H實驗管、恆温加熱電爐、F-H實驗裝置、示波器。

實驗內容:

1.熟悉實驗裝置,掌握實驗條件。

該實驗裝置由F-H管、恆温加熱電爐及F-H實驗裝置構成,其裝置結構如下圖所示:

F-V管中有足夠的液態汞,保證在使用温度範圍內管內汞蒸氣總處於飽和狀態。

一般温度在100C至250C。

並且由於Hg對温度的靈敏度高,所以温度要調好,不能讓它變化太大。

燈絲電壓控制着陰極K發射電子的密度和能量分佈,其變化直接影響曲線的形狀和每個峯的位置,是一個關鍵的條件。

2.測量Hg的第一激發電位。

1)起動恆温控制器,加熱地F-H管,使爐温穩定在157C,並選擇合適的燈絲電壓,VG1K=2.5V,VG2p=1.5V,Vf=1.3V。

2)改變VG2k的值,並記錄下對應的Ip值上(每隔0.2V記錄一個數據)。

3)作數據處理,作出對應的Ip-VG2k圖,並求出Hg的第一激發電位(用逐差法)。

3.測Ar原子的第一激發電位。

1)調節好相關的數據:Vp=8.36V,VG1=1.62V,VG2k=0~100V,Vf=2.64V;

2)將相關檔位調到自由檔位,在示波器上觀看得到的Ip-VG2k圖,是否符合實驗要求(有六個以上的波峯)。

再將相關檔位調到手動檔位。

3)手動改變VG2k的值,並記錄下對應的Ip值上(每隔0.05V記錄一個數據)。

4)作數據處理,作出對應的Ip-VG2k圖,並求出Hg的第一激發電位(用逐差法)。

4.得出結論。

原始數據:

=1.3VVG1K=2.5VVG2p=1.5VT=157C

求汞原子的第一激發電位的數據表

)手動改變VG2k的值,並記錄下對應的Ip值上(每隔0.05V記錄一個數據)。

4)作數據處理,作出對應的Ip-VG2k圖,並求出Hg的第一激發電位(用逐差法)。

肺活量的測定實驗報告 篇九

課程名稱:指導老師: 成績: 實驗名稱:  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的測定 實驗類型:操作性實驗[1]  同組學生姓名: 一、實驗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儀器設備(必填) 五、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七、討論、心得

一、實驗目的和要求

1)學習並掌握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及三相比的測定與計算方法; 2)結合實驗,加深對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等量的含義的理解。

二、實驗內容和原理

1)內容:利用已知體積的環刀取自然狀態的土壤樣品一份,烘乾除去水分,測量得環刀的容

積、重量,以及土壤的重量和其含水量,則可計算出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含水率等指標。

2)原理:各項指標的計算公式:

(1)土壤容重(g/cm)=  烘乾後帶土環刀重—環刀重

環刀容積

(2)土壤含水率(%)=帶土環刀重—烘乾後帶土環刀重

烘乾後帶土環刀重—環刀重 (3)土壤孔度(%)= (1— 容重/

比重)X100  (4)土壤比重 = 2.65 (取平均值)

三、主要儀器設備

小環刀,手柄,三角鏟,遊標卡尺,天平(感量0.01),電熱恆温烘箱

四、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 步驟:

二、實驗內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 六、實驗結果與分析(必填)

五、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 1)記錄:

環 刀

平均值 土 壤

2)處理:

(1)土壤容重(g/cm3)=  烘乾後帶土環刀重—環刀重

環刀容積

= (142.22 – 59.65)/(3.14×4.2612)=1.448 g/cm3

(2)土壤含水率(%) =帶土環刀重—烘乾後帶土環刀重

烘乾後帶土環刀重—環刀重

= (165.79-142.22)×100/(142.22 – 59.65)=28.55  (3)土壤孔度(%)= (1— 容重/比重)X100  = (1—1.448/2.65)×100 =45.36

(4)三相比 = 土壤固相容積率:土壤液相容積率:土壤氣相容積率

= (100-45.36):28.55:(100-28.55-(100-45.36))=54.64:28.55:16.81

六、實驗結果與分析 1)實驗結果:

土壤容重= 1.448 (g/cm);

質量/g 59.65 59.66 59.64 59.65

土壤+環刀/g 165.79

內徑/cm 4.270 4.250 4.264 4.261

高/cm 3.54 3.56 3.55 3.55

乾燥後/g 142.22

土壤含水率(%)=28.55; 土壤孔度 (%)= 45.36

三相比=土壤固相容積率:土壤液相容積率:土壤氣相容積率= 54.64:28.55:16.81 2)結果分析:

①土壤容重可以反映土粒排列情況、孔度大小、土壤肥力和耕作管理狀況:一般含礦物質多而結構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積比重在1.4-1.7之間;含有機質多而結構好的土壤(如農業土壤),在1.1-1.42之間。我組所採樣的土壤容重值約為1.448 g/cm3,採集地點為環資實驗樓樓下的綠化帶中(綠化還未完全長好,土樣中較多雜質,下方有石塊),由此可見,此地的土壤含有機質較少,結構較差。

②土壤孔度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重要參數。土壤孔隙度大小取決於土壤的質地、結構和有機質的含量。一般作物適宜的孔隙度為50%左右。實驗結果土壤孔度為45.35%,可知該處土壤孔度較小。

③土壤含水率測定結果為28.55%,根據季節與作物生長狀態判斷,含水量適合。 總之,由上述分析可得,該處土壤並不是十分理想,不大適合植物生長。

七、討論、心得

1)在測定上述指標的過程中,許多誤差是難以避免的,如:重量、體積的測量誤差。但是有一些誤差是可以儘量減小的,如:用環刀取土時,在不破壞土壤自然壘結狀態的情況下,應使土壤充滿環刀,使得土壤的體積儘量完全接近環刀的體積。 2)注意:

① 在選擇實驗土壤時,要先判斷該土壤是否為田間自然壘結的;取時要用手柄慢慢將整個環刀壓入(或敲入)土中,不可壓得太實,切勿破壞土壤的自然壘結狀態,; ② 挖開環刀周圍的土壤,小心取出環刀,切勿使環刀內土塊脱落; ③ 小心切除環刀上下的餘土,使土壤剛好填滿整個環圈; ④ 在取完土壤後回實驗室的過程中,不可將之擩平。

實驗按形式和內容可分為演示性、操作性、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創新性等類型。 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