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5W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精品多篇】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範文 篇一

關鍵詞:創新 編寫 音樂教材

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版中學音樂教材,包括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課本)、教學參考用書(教參)、教學輔助材料(音響資料、影像資料及配套音樂課教案設計與評價等)。

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年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是在嚴格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的有關要求,在對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實驗教材及其近十年來在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38個實驗區的使用情況,進行深入調查、認真總結並廣泛吸收借鑑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及教材編寫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主要領導、音樂教育專家、優秀音樂教師、教研員組成編寫組,資深編輯、音樂製作人、頂級設計公司共同參與,歷時三年編輯而成。

現就音樂教材編寫特點及使用事項加以説明。

一、音樂教科書

音樂教科書(課本)是教材整體中的主體。它是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評價考核學生學習成績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

本版教科書(共6冊,包括簡譜版、五線譜版)的內容選擇、編寫體例,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國中學生生理和心理髮展特點、學習興趣,並按照教育性、科學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編寫原則,創編出為學生所接受、所喜愛的精品教科書。本版教科書具有準確詮釋音樂教學課程性質,體現音樂課程人文性、審美性與實踐性的學科特點。

(一)創新佈局 合理設置

1.全套教科書按學期編寫,共分為6冊,每冊5個單元,共30個單元(見表一)。每冊按4個板塊佈局:第一板塊內容與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增強集體主義精神,尊重歷史、生命、自然相關,充分體現了“以音樂之美育人”的指導思想。第二板塊以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為主,意在傳承音樂文化過程中增強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意識。第三板塊介紹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以期共享人類文明優秀成果,開闊視野,加深對音樂文化多樣性的理解。第四板塊圍繞音樂體裁與形式、音樂風格與流派、與姐妹藝術相關的音樂作品展開(見表二)。在突出音樂體驗的同時,關注學科綜合,傳達音樂學科與其他藝術門類或學科間有機聯繫的信息,深化學生對音樂文化藝術性的認識,全面提高音樂文化素養。

2.每冊教科書除包括5個單元之外,另設有供學生自主學習、課餘學習的小網站(音樂常識)、隨心唱響(自主選唱歌曲)、演奏(器樂曲)三個欄目。

(二) 創新選材 堅持原則

教科書曲目的選擇充分注意藝術質量。音樂教科書以音樂作品為依託,教科書的質量優劣關鍵在於歌曲、樂曲的選擇。本套教科書的選材原則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統一;音樂作品的經典性、代表性與時代感、時尚性統一;教育性與興趣性統一。簡而言之,選材必須是內容健康,具有審美價值與感染力的音樂精品力作。

1.與時俱進 更新曲目

全套教科書共有演唱曲目四十餘首、欣賞曲目百餘首、演奏曲目近十首、自主選唱(隨心唱響)曲目十餘首。較2001年版演唱曲目、欣賞曲目的更新率在70%以上,演奏曲目大部分重新編配,自主選唱全部更新。(因教科書每年微調,故統計難以精確)

例如,“歌唱祖國”單元中的歌曲《復興之路》,堪稱近年愛國主義歌曲的優秀作品。如“流行樂風”單元所選曲目有《讓世界充滿愛》、《我們同屬一個世界》、《隱形的翅膀》、《鈴兒響叮噹的變遷》等,既是關注人類、參與公益、勵志的歌曲,也是流行音樂中的代表作品。如《鈴兒響叮噹的變遷》,在流行風格發展變化多樣性上確為上乘之作。此外,人民音樂出版社當代作曲家曲庫中如《御風萬里》、《台灣風情畫》、《熱巴舞曲》、《巴蜀山歌》、《趕擺路上》、《地平線交響曲》、《金陵祭》等作品均入選,成為本套教科書的亮點。

2.調整比例 科學合理

全套教科書單編中國作品單元佔50%,中外混編單元佔36.7%(見表三),中外作品比例合理,中國作品約佔65%以上,中國作品為主,體現了教科書的中國特色。其中學唱歌曲兼顧了多樣性,如演唱形式特別是合唱輪唱每冊2—3首,京劇與地方戲曲每學年l首,中英文對照歌曲每冊不少於1首。重點欣賞與一般聆聽的音樂作品中聲樂與器樂作品比例適當,聲樂作品約佔60%,體裁豐富、形式多樣、風格迥異。

3.細化“課標” 落實標準

教科書按照音樂的表現要素、音樂的體裁與形式、音樂的風格與流派、音樂的情緒情感與音樂表現的學習目標要求加以細化,並據此選材(見表四)。

按“課標”關於音樂表現要素的4項要求,作品選擇涵蓋了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介紹了包括漢族在內的二十多個民族代表性作品。重點學習民歌、民族器樂、民族歌舞、戲曲、曲藝説唱等表演形式的中華民族音樂。如民歌中的號子、山歌、小調,蒙古族的長調、短調,侗族的大歌,苗族的飛歌,回族的花兒等;器樂曲中的廣東音樂、江南絲竹、河北吹歌、絳州鑼鼓;戲曲中的京劇、崑曲、老腔、越劇、豫劇、黃梅戲等;歌舞音樂中的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弦子、囊瑪、堆諧;曲藝説唱音樂中的京韻大鼓、蘇州評彈等10個品種的地方説唱音樂。其中多項內容被列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著名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瞿希賢等人的代表作,梅蘭芳等大師的表演流派均有介紹。

全套教科書介紹了近二十位著名外國音樂家的代表作,如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著名音樂家的代表作品。重點介紹了世界近三十個國家、地區多彩的音樂表演形式,如非洲的鼓樂,亞洲的西塔爾、佳美蘭、安格隆,歐洲的木吉他、排簫等樂隊、樂器演奏的作品。源自歐洲的圓舞曲、波爾卡等舞曲,美洲的墨西哥歌舞,阿根廷的探戈等。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篇二

一、圖片導入,引人入勝

形象直觀的圖片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集中學生的精力與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導入環節時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圖、教學掛圖、簡筆畫或收集的相關圖片,將豐富的教學信息寓於生動形象的圖片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如教學《草原》(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一課時,筆者通過出示蒙古草原圖片和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圖片,一邊展示一邊解説:“同學們,這就是蒙古草原,它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圖片中的這些人就是蒙古族牧民,他們吃着手抓羊肉,喝着奶茶。只要你到他們那裏,他們就會熱情款待你的。現在,請同學們繫好安全帶,跟老師一起坐着車去蒙古草原旅遊!”由此引出課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故事導入,激感

國小生熱衷於曲折生動的故事。教師如果能從學生的這一學習心理入手,在教學新課前有意識地將課文所藴含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不僅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還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融入故事的情景中,為學習課好鋪墊。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課時,筆者首先給學生講述了羅盛教的故事,故事講完後,有的學生沉默不語,有的學生熱淚盈眶,還有的學生輕輕哽咽。筆者用略帶悲傷的語氣引出課題:“殘酷的戰爭終於結束了,志願軍也要回祖國了。他們坐在開往祖國的列車上,車站到處都是前來送行的朝鮮人民。志願軍戰士深情地對送行的朝鮮人民説:‘再見了,親人。’那麼,課文中的親人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見證這感人的場面吧!”通過故事的講述,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兩國人民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體會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含義,真實地感悟到課題所藴含的情感。

三、音樂導入,渲染氛圍

李吉林老師認為:“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因此,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安撫他們的情緒,便於教師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教學《慈母情深》(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一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欣賞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學生都情不自禁地隨着音樂唱了起來,他們的神情是那麼專注,唱得那麼深情。等學生唱完之後,筆者提出問題:“這首歌中提到了誰?”學生立刻説出了答案,筆者藉機引出話題:“是呀,媽媽對我們太好了。為了我們能夠健康成長,她流了多少汗,也流了多少淚。今天,讓我們走進課文一起來認識一位慈祥的媽媽吧!”當學生接觸到課文中的母親後,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親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情感也就融入課文中,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為理解課文內容進行了有效的鋪墊。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 篇三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國小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但對事物觀察認識的持久性和專注性遠不及成人。而多媒體計算機以其特有的手段,通過聲情並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強烈心理需求,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如我在上蘇少版三年級上冊《金孔雀輕輕跳》時,我先播放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雀之靈》片段,同時提問:楊麗萍是我國著名的舞蹈家,這段原創舞蹈描寫的是什麼鳥類呢?這段舞蹈讓你想到了哪個少數民族?這種鳥類和我們想到的少數民族的聯繫為什麼如此密切呢?設下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慾,並通過探求找到答案。在該過程中,我給予學生適時的引導和補充,這樣很自然地,我們就把學生以前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這種氛圍下的學習效果當然比以前好很多。

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主體發展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一個最大優點就是創設聲情並茂的場景,使學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言,心中有想。這樣學生的手、眼、口、腦等多種感官在創設的場景中盡情發揮,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如我在蘇少版國小音樂二年級教材“郊遊”這一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柳樹在河邊迎風飄舞,鳥兒在樹上快樂地唱歌,小夥伴們迎着美麗的春景踏入了郊遊的行列……”與此同時播放《郊遊》的歌曲與畫面融合在一起,創造出與音樂主題相符合的意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被這種情境所影響,走進音樂情境中,隨着音樂感同身受地融入音樂學習環境中來。又如我在上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美麗的星座》時,先播放一些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的各類風俗習慣的影像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思考:你知道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嗎?每個民族都有哪些自己的風俗習慣呢?為什麼我們能夠在歷史的積澱下,成為一家人呢?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積極發言,提出了各自的見解。這樣的課堂,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同時還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昇華:使他們深深認識到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組成了五十六個美麗的星座,組成了我們的共和國。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音樂教材中有時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複雜,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難點。而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解決了過去許多教師無從下手的苦衷。如我在上蘇少版五年級上冊《愛的祝願》時,對於樂曲的結構,學生往往難以記住。我在課堂上使用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分別演示了旋律的走向和樂曲主題旋律出現的次數,經過用線條和圖片的方式讓學生記住樂曲的結構,這樣收到了其他教學手段不能達到的效果。又如我在上蘇少版三年級下冊《蘆笛》時,對於歌曲的節奏,學生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我在課件中出示基本樂理知識先讓學生回憶複習簡單的,然後滲透進歌曲的附點節奏中,通過多媒體出示歌曲的基本節奏,將歌曲中的帶附點基本節奏出示,這樣一來,學生就順藤摸瓜,比較容易地掌握了歌曲的難點。根據新課程標準,三年級要求識譜,在熟悉歌曲基本節奏後,再通過課件出示歌譜,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了,對接下來的歌曲學唱奠定了基礎,這樣本課的重點也就解決了。

四、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合作精神

合作式教學應為多個學習者提供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以便集思廣益。這不僅對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大有裨益,而且對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我在上蘇少版二年級上冊《鑽山洞》時,學生必須在《鑽山洞》的歌聲中做小兔跳,穿過“山洞”讓學生展開合作學習,用多媒體演示“鑽山洞”的走向和遊戲規則,老師作適當指導,讓學生相互合作,最後被套住的“兔子”要為大家表演節目。這種教學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又如我在上蘇少版四年級上冊《彼得與狼》時,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觀看《彼得與狼》舞蹈劇,聆聽感受音樂帶來的奇妙之處,展示每個人物所代表的不同樂器,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去了解不同樂器的音色以及演奏方式,學生能很快融入進來,自己也能模仿《彼得與狼》中的角色,與同學互相合作表演,感受童話故事中不同人物帶來的音樂體驗。

五、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

1.目的明確。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目的服務的,為此,在備課時,要備教材、方法、手段。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圍繞教學整體目標,研究如何實現整體目標。尤其是要注意信息技術的運用,必須跟學生的學習有關聯。如我在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美麗的星座》教學設計時,全課的立足點就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教育,為了較好地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我藉助多媒體手段展示五十六的民族舉國歡騰的場景和畫面,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深刻感受民族的團結和繁榮,因勢利導啟發學生為中華民族的繁盛而努力學習。

2.科學設計。不管是製作單一的課件,還是設計媒體教學,都要做好準備,合理設計教學。設計時應注重實用性,不繁瑣,利教利學,實現有效信息最大化。如蘇少版五年級上冊《步步高,新春到》一課,教材配有春節聯歡晚會的音樂視頻《步步高》和廣東音樂《步步高》民樂合奏,而後者包含了前者的內容,所以,從國小生認知角度考慮,我就省去了第一首,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就只在課堂上展示了第二首,而將第一首的相關信息整合到了第二首中。這樣,不僅避免了課件的重複繁瑣,也便於學生形成對知識的整體感知。

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案範文 篇四

一、聯繫生活,感受情境

文章源於生活,能真實地反映生活。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必須追溯源頭,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體悟其意境和情感,讓學生受到真善美的薰陶。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秋遊》一課時,結合課文中“天空中的雲,有的像……有的像……”的學習,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操場上,讓學生認真地對天上的雲進行觀察。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想象,爭先恐後地説着:“這朵像白兔,那朵像山羊”“這朵像馬兒,那朵像小狗”……接着,又帶着學生回到教室進行《秋遊》的學習。學生通過觀察,有了直接的體驗,感受了生活情境,對課文的內容不但理解得透徹,而且朗讀得特別有味兒!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的情景,能為學生創造一個真真實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從自己的觀察中得到了體驗,在體驗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理解課文內容,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用繪畫,再現情境

在國小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圖,不但可以再現課文中的情境,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如教學《拉薩的天空》(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認真看插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較鮮明的拉薩天空藍寶石般的形象:有貼着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映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那裏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然後,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出來,在體會拉薩天空之藍、之美以及布達拉宮的雄偉、壯麗中產生對拉薩的這種聖潔的美的嚮往與追求,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之情,培養學生髮現、感受、讚頌美的能力。

藉助繪畫不僅可再現情境,還可以凸顯文章的深刻含義。如教學《這兒真好》(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採用繪畫的方式再現情境。讓學生準備一張白紙,好比是荒島;然後在紙上先畫一隻小熊,一張紙上就只有小熊,也就是荒島上只住着小熊一個,它顯得很孤獨;接着根據課文內容再畫雲、樹、草、花、小動物們……於是,一幅充滿生機、美麗的小島圖畫就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圖中的小熊也不孤單了,這幅圖就好比是小島,學生就如同在島上生活過一樣,真實地體會到了美化環境、愛護環境的意義。這樣教學,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讓學生在快樂的繪畫中領悟課文內容,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

三、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天籟之聲。音樂與文學是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古代許多大詩人以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旋律,每一首詩便如音樂般讓人陶醉,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啟發。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把音樂語言和語言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能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王二小》(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時,教師通過播放歌曲渲染情境,並讓學生呼喚着王二小的名字,那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呼喚,使教學獲得了情真意切的真實效果。

四、藉助表演,融入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角色,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國小生都非常喜歡童話故事,對寓言故事也是情有獨鍾。在這類課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如教學《狼和小羊》(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一課時,在分角色朗讀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頭飾(兇狠的狼和温和的小羊),讓學生戴着頭飾一邊朗讀,一邊表演,學生都非常有興趣,爭着表演、朗讀。這一環節的教學,既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利用道具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通過表演融入課文情境,學得開心、讀得開心、演得開心,充分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懂得了像狼一樣兇惡的壞人要做壞事總是能找到藉口的,對它們光講道理是不行的的道理。

五、實物演示,強化情境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運用實物來演示情境,正是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快捷的方法。如教學《蘋果裏的五角星》(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一課時,初讀課文,老師和學生心中都充滿疑惑,蘋果橫着切真的會出現一個清晰的五角星圖案嗎?為了揭開這個謎,學生分組帶來了蘋果,課堂上現場做實驗,面對真實出現在眼前的五角星,不但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