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讀《五百年來王明月》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5W

走近聖賢、當自知佳處

教師讀《五百年來王明月》有感

教師讀《五百年來王明月》有感

第一次接觸王明陽還是很多年前看過他不分晝夜地全力“格竹子”,連續做了七天,等待他的依然是失敗,最後病倒了的搞笑且糊塗的的故事,也正是這搞笑且糊塗的故事引起了我對王陽明的興趣。

先還是老套路,不懂就問度娘,瞭解一下王陽明。原來這個大名鼎鼎又耳熟能詳的“知行合一”理論,竟然是出自王陽明,我汗顏自己的孤陋寡聞的同時也對王陽明產生了好奇,隨後馬上買了書,查找相關的資料,開始了我和古聖賢明代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王明陽的結伴之旅。

知行合一  止於至善

作為教師最震撼的還是他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從第一步的知到行(知道做到),第二步的“行到合”(沉浸式體驗),再到第三步的“合到一”王明陽的理論不高深但要行動起來也不容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我的教育教學路上學習和踐行知行合一這一理念,我自認為也是不成曲調也是歌。記得有一次上課時, 坐在第一組最後一個的那個男生突然溜出教室,回來的時候手裏提了不少吃的東西。我發現後,很生氣,覺得這個男生太不守紀律了,要放在平時我一定會殺雞儆猴,決不輕饒。那天我把火氣壓下來了,決定在晚自習時找他單獨談心。

晚上我找他,一改之前的態度,邊牽着他的手邊打趣的説:“雖然平時是你罄竹難書,但今天我找你的目的不是要批評你,而是想與你談談心。”聽了我的這句話, 男孩緊張的神態一下子放鬆了,露出一絲難以察覺的微笑。接着我進入正題,問:“你為什麼在課堂上隨意進出課堂,買了這麼多的東西還不分給老師吃點了?”他笑而不答,顯然是放鬆了警惕。我馬上進行引導,問:“你是否應該向老師請求許可或在課後再出教室做想做的事情呢?”他低下了頭,説:“是的。”聲音非常的小。我説:“你很聰明,一點就通。你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卻不能讓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 給大家留下了沒禮貌、不守紀律的壞印象,多不好,是不是?”他猶豫了好一會兒,才吞吞吐吐的説:“是的。我心裏煩躁,經常做一些自己都討厭的事。”聽了這話,我立刻關切的問道:“為什麼心裏煩躁?”他頭更低了聲音更小了:“我的情緒容易失控,經常衝動。”

在我們的交談中我發現這個孩子他的癥結就在於,易衝動、喜歡用先發制人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錯誤,有一種傳統 “家長式”的固執又倔強的壞毛病,甚至有時好心卻把事情辦拙。我便進一步開導:“你看隨意生氣影響了人際關係,造成同學關係緊張,進而影響了你的學習和生活,讓你在學習上不能集中精力,心情壓抑且衝動後又後悔,是不是?”他答:“是的。我知道我衝動的情緒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控制不住。”我為他的誠實和他對自己的深入的瞭解感到高興,説:“老師為你誠實感到高興,下一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可以用別的方式宣泄,如運動、寫日記或大喊。除此之外,我還給他講了“言宜慢,心宜善”的故事,並鼓勵他把這六個字視為座右銘,來控制自己衝動的情緒,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在以後的學生生活中我時時關注他、事事關心他,後來他完全變了,連以前和他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還是現在也稱兄道弟了。作為教師的我全仰仗王陽明“知行合一” 的理論來指導自己去育人,才讓自己正在明白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事上練  站得穩

王陽明一介文人,南贛平匪患,平寧王之亂,平廣西匪患,是把自己的大智慧運用在軍事實踐中,在兵不強,將不壯的情況下,屢見奇功,充分説明了他的“事上煉”之絕妙。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不僅練學生其,範上練實則要練自己,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才可以真正實現一棵樹搖動另一棵,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那次的捐贈活動,學生認為也只是簡單的捐錢,但我不這麼想,我想要學生真正的明白什麼是善舉,“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是種何等幸福的體驗。在活動前我很用心的做了一個PPT課件,把收集到需要幫助的人羣信息用圖片和文字展現出來,動心又動情的給學生讀了些得到幫助的人的答謝的文章。活動開始時我帶頭親自掏錢,隆重又有儀式感的把錢投入了募捐箱,之後我還活動來一次昇華總結,那節課後學生們無不動容,心靈上頗受震撼。這就只是一件簡簡單單的小事,在這件大家都能做好的小事裏,平時我對學生的上心,對學生的真心,對育人的盡心,每件事情都讓自己帶頭領先的作用,練好自己的德和範,定帶領學生都穩穩地前行。

此心光明  亦復何言

王陽明的一生可謂磨難重重,立下不世功業卻不被朝廷認可,直到生病去世也沒回到心心念唸的老家,逝于歸途,按説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但他去世之前卻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這種思想這種境界,當然是我們一般人達不到的,生活中,我們免不了遇到挫折和磨難,如果把“常快活是真功夫”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處事裏,在我們的教育教學路上猶如一枚指南針,讓我不會偏離方向,也猶如一架望遠鏡,開拓者我的人生格局。能夠成為學生被信任、被需要、被尊敬的師長,何嘗不是作為教師的幸福感呢!

與聖賢王陽明為伴後,讓我找到了精神食糧,讓我學會了擔當,讓我學會了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到極致,之後當自知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