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64W

國小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精品多篇】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一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由我們五年級五位數學老師共同設計的這節《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由魏老師精彩的展示給了大家。下面就由我來對本節做一下點評,如有説的不到和歉缺之處還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多多包涵。我認為本節課有四個亮點。

第一個亮點:教師講的“實”,學生學的“透”。

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的明確,落實的有效。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掌握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思想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而本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這兩個目標。通過學生的自學——學生的動手實踐——教師的生動的展示。學生很好的掌握了面、稜、頂點的特徵很好的認識了長方體的長、寬、高。

第二個方面:本節課教學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和長、寬、高的認識,難點是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區別。教師始終圍繞着重點和難點來展開教學,比如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驗證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初步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特徵。再通過教師的面、稜、頂點,的的演示進一步的認識長方體的特徵,使學生很好的區別了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特徵,紮實的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輕鬆的排除了本節課的難點。尤其是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命名,使學生很清晰的知道長方體有兩種情況,很有創意。

第二個亮點:教學思路“清晰”。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學生學習立體圖形的開始。

而本節課最可貴之處就是教師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對教材進行處理和設計。

為了達到知識的連貫性教師設計了由點——線——面——體的課前導入,這樣設計既滲透了“面”與“體”的關係,又使學生的認識由平面過渡到立體,使本節課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知識的系統性。在新課學習中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可見,通過認識長方體——探究長方體——做長方體——計算長方體四個教學環節逐步抽象出長方體的特徵,教學思路清晰可見。

第三個亮點:教師基本功強,課堂氣氛活躍。

大家可以看到本節課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的高,為什麼?因為教師的自身魅力贏得了學生;教師過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學生;巧妙的課堂設計吸引了學生;的生動演示激活了學生;高超的課堂調空能力抓住了學生。在這樣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細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會有本節課可喜的效果。

第四個亮點:直觀、具體、為課堂增光添彩。

本節課的直觀、具體,惟妙惟肖,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體現了高科技教學的優越性,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空間觀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節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當然再好的課堂也不能面面具到,聽完這節課之後我覺得少了一些相應的練習,為此我覺得是不是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教師的評價語言應該再豐富一些,教師的激情應該再高漲一些。

以上是我個人的幾點不成熟的意見,還望各位評委和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二

由我們五年級五位數學老師共同設計的這節《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由魏老師精彩的展示給了大家。下面就由我來對本節做一下點評,如有説的不到和歉缺之處還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多多包涵。我認為本節課有四個亮點。

第一個亮點:教師講的“實”,學生學的“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的明確,落實的有效。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掌握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思想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而本節課很好的完成了這兩個目標。通過學生的自學——學生的動手實踐——教師課件的生動的展示。學生很好的掌握了面、稜、頂點的特徵很好的認識了長方體的長、寬、高。

第二個方面:本節課教學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和長、寬、高的認識,難點是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區別。教師始終圍繞着重點和難點來展開教學,比如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驗證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初步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特徵。再通過教師的面、稜、頂點,的課件的演示進一步的認識長方體的特徵,使學生很好的區別了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特徵,紮實的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輕鬆的排除了本節課的難點。尤其是長方體a和長方體b的命名,使學生很清晰的知道長方體有兩種情況,很有創意。

第二個亮點:教學思路“清晰”。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學生學習立體圖形的開始。

而本節課最可貴之處就是教師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對教材進行處理和設計。

為了達到知識的連貫性教師設計了由點——線——面——體的課前導入,這樣設計既滲透了“面”與“體”的關係,又使學生的認識由平面過渡到立體,使本節課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知識的系統性。在新課學習中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可見,通過認識長方體——探究長方體——做長方體——計算長方體四個教學環節逐步抽象出長方體的特徵,教學思路清晰可見。

第三個亮點:教師基本功強,課堂氣氛活躍。

大家可以看到本節課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的高,為什麼?因為教師的自身魅力贏得了學生;教師過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學生;巧妙的課堂設計吸引了學生;課件的生動演示激活了學生;高超的課堂調空能力抓住了學生。在這樣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細胞,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會有本節課可喜的效果。

第四個亮點:課件直觀、具體、為課堂增光添彩。

本節課的課件直觀、具體,惟妙惟肖,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體現了高科技教學的優越性,拓寬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空間觀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節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當然再好的課堂也不能面面具到,聽完這節課之後我覺得少了一些相應的練習,為此我覺得是不是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教師的評價語言應該再豐富一些,教師的激情應該再高漲一些。

以上是我個人的幾點不成熟的意見,還望各位評委和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三

最近教研組正在進行全員參與的公開課展示活動,今天有幸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秉着學習借鑑的精神,走進了陳老師的課堂,聽後也有一絲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體驗,自主建構新知

陳老師從生活情景入手,讓學生在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讓學生在頭腦中檢索生活的長方體形狀,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由“關於長方體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一問,有效的把握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並以此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建構起長方體的特徵,陳老師在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了面、稜、頂點的概念之後,又通過讓學生動手去摸這些部位,親身去感受。接着是從數量上來認識,數數看有幾個面?有幾條稜?有幾個頂點?進而更深入地認識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這樣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數一數、想一想,使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生親自感受的基礎上建構起長方體的印象更加深刻,不但記得牢,而且用得上,不易忘。

二、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學法指導

《新課程標準》修訂版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從教學方法上來看,陳老師注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

由於長方體的面和稜都比較多,特別是稜,學生在數的時候,很容易漏掉或重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老師提出了“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面和稜?”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談論中有序的數出面和稜。特別是在有順序地數長方體的稜時,有意地指出按照稜的方向不同來數的方法,及時、有效的指導也為接下來得到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借鑑,不留遺憾

1、課堂節奏上有些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鞏固練習的處理上有些趕。

2、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老師引導的過多,留給學生觀察談論交流的時間有些少,小組合作交流流於形式。

四、聽後所思

1、如何有效、高效的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提高到什麼程度?

2、如何處理好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時間與課堂實際教學時間之間的關係,以避免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五、教育感言

教學是一門藝術,把課上好是每一位老師的應該做又必須做到了,不管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展示課都應該關注學生,而不應該把學生當作是訓練自己教學藝術的試驗品,因為孩子們傷不起,教學不足可以後續彌補,但誰又能為孩子所受到的影響買單。上好常態課,把每一節當作一件藝術品去雕琢,我想:孩子們的數學素養一定能有所提高。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四

最近教研組正在進行全員參與的公開課展示活動,今天有幸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秉着學習借鑑的精神,走進了陳老師的課堂,聽後也有一絲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體驗,自主建構新知。

陳老師從生活情景入手,讓學生在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讓學生在頭腦中檢索生活的長方體形狀,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由“關於長方體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一問,有效的。把握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並以此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建構起長方體的特徵,陳老師在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了面、稜、頂點的概念之後,又通過讓學生動手去摸這些部位,親身去感受。接着是從數量上來認識,數數看有幾個面?有幾條稜?有幾個頂點?進而更深入地認識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這樣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數一數、想一想,使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生親自感受的基礎上建構起長方體的印象更加深刻,不但記得牢,而且用得上,不易忘。

二、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學法指導

《新課程標準》修訂版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從教學方法上來看,陳老師注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

由於長方體的面和稜都比較多,特別是稜,學生在數的時候,很容易漏掉或重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老師提出了“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面和稜?”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談論中有序的數出面和稜。特別是在有順序地數長方體的稜時,有意地指出按照稜的方向不同來數的方法,及時、有效的指導也為接下來得到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借鑑,不留遺憾

1、課堂節奏上有些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鞏固練習的處理上有些趕。

2、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老師引導的過多,留給學生觀察談論交流的時間有些少,小組合作交流流於形式。

四、聽後所思

1、如何有效、高效的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提高到什麼程度?

2、如何處理好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時間與課堂實際教學時間之間的關係,以避免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五、教育感言

教學是一門藝術,把課上好是每一位老師的應該做又必須做到了,不管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展示課都應該關注學生,而不應該把學生當作是訓練自己教學藝術的試驗品,因為孩子們傷不起,教學不足可以後續彌補,但誰又能為孩子所受到的影響買單。上好常態課,把每一節當作一件藝術品去雕琢,我想:孩子們的數學素養一定能有所提高。

國小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等;投影片;動畫.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台、長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

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徵.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麼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麼?

請摸一模三條稜相交處有什麼?

教師板書:面、稜、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徵.【演示動畫“長方體的特徵”】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稜?稜的位置、長短有什麼關係?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稜:12條,相對的4條稜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説一説長方體的特徵.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別呢?

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你能看見幾條稜?哪幾條稜?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

看不見的稜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後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稜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徵.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徵”】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麼變化?

(長、寬、高變為相等,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為正方體)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徵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徵.

學生討論、歸納後,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稜:12條稜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相同點: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説一説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國小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認識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新世紀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特徵,形成長方體的概念。

2.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用具】

長方體模型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新課引入

1.同學們聽説過北京大學嗎?上北大是老師讀書時的夢想。你能從北大校區中找到我們曾經學過的圖形嗎?

2.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3.揭題:這節課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究小組合作

1.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1)遊戲:你們會玩摸長方體的遊戲嗎?

A你怎麼確定摸到的一定是呢?還有什麼方法?(他是用“面”、“稜”、“頂點”描述這個長方體的。)

B小組內互相説一説:什麼是長方體的面、稜、頂點?(我想什麼是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你們可能有所瞭解,在資料袋中也有提示説明。)

C全班反饋

D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2.探究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

A它們之間有聯繫嗎?各有什麼特徵?

B分小組活動。(下面小組分工合作,利用學具,通過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麼精彩的發現?將發現寫在記錄表上。)

C全體發饋,同學提問。(根據小組的發現,誰能向他們提出問題?)

D你們還有問題嗎?

E教師提問:正方體與長方體有關係嗎?為什麼説是特殊的長方體?(預設:認識長方體長、寬、高特徵;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

F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徵,你可以畫出一個長方體嗎?

3.教學如何畫長方體。(如果這樣放最多可以看見他的幾個面?還有哪幾個面看不見?)(在畫圖時,除了畫前、後兩個面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邊形,實際上它還是長方形)

三、運用新知體驗價值

1.如果現在只看到長方體的長、寬、高,你還能畫出一個長方體嗎?(閉上眼睛,畫長方體。)

2.説出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説出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

3.猜一猜:根據長、寬、高長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麼物體?

4.做一個如圖的長方體寶寶牀的牀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長的木條?

5.你準備選擇下面哪一種尺寸的牀板?(單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課總結拓展創新

1.想一想:為何北大校區眾多建築設施的外觀造型都是長方體呢?

2.實驗活動:用準備的材料做一個長方體(再次體驗長方體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