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科學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39W

五年級科學教案多篇

五年級科學教案篇1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愛好

?教學重點】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預備】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麼,同學們談一談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後,談自己的觀點,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裏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温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捨,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師:大家談了自己看法,我們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實呢?大家説説要注重什麼?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温度組,土壤組等。)

4、以其中一個組為範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麼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麼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什麼?

三、閲讀書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閲讀教材上的舉例(提示:選大小差不多的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兩個盒子裏,每盒放入2-3顆綠豆,並墊紙巾。

2、教師分發記錄表,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實驗報告。

3、將對同學完成的實驗報告進行評價。

四、佈置作業;

五年級科學教案篇2

第五課 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的動物適合晝間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動物適合夜間生活,如蝙蝠、貓頭鷹等;

3、建立事物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繫的初步認識。

過程與方法:

1、能提出並識別晝夜對鬱金香、合歡樹等的影響以及時差對人的影響,並設法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和解決方法;

2、能用圖表記錄晝夜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如用圖表記錄蒲公英的變化;

3、能設計一些調查活動,回答和解決哪些動物適合晝間活動,哪些動物適合夜間活動;

4、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某種植物和花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晝夜交替對生物的奇妙影響,並以一定的方式讚美,如美文等。

教學重點

知道晝夜的交替變化會對動植物產生影響。

教學難點

調查夜間小動物的活動。

教學準備:

有關晝夜對動植物產生影響的圖片或影像資料,明暗對比明顯的紙盒。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生活中有些現象很奇特,比如:我們到了晚上想睡覺,早上沒人叫卻也會按時醒來,夜來香傍晚時花朵才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學生髮表各自意見。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二、探究晝夜對植物的影響。

1、觀察鬱金香、合歡樹、酢槳樹、牽牛花、夜來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圖片(媒體出示)。思考: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麼變化?是什麼在影響着它們發生變化?

2、學生討論並交流。

3、從這些植物的變化中可以發現什麼規律嗎?

4、學生討論並交流。

5、小結:每種植物的生活習性都是受着節律的支配,這種節律有時按24小時變化着,和鐘的週期一樣。這種影響植物的節律我們也稱作生物鐘。

6、正因為晝夜對植物的影響,有位科學家就利用不同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做了一個花鐘。(多媒體展示有關花鐘的詳細內容)

7、我們能不能利用晝夜對植物的影響規律來改造植物,比如,讓鬱金香在晚上也能開花。

8、學生討論並交流。

第二課時

一、探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

1、既然晝夜對植物有影響,那麼對動物也有影響嗎?能不能舉例説明。

2、學生交流各自解釋。

3、多媒體展示:獾、蜻蜓、壁虎、貓頭鷹、刺蝟、狐狸,這些動物哪些在晝間活動?哪些在夜間活動?

4、學生交流各自見解。

5、我們可以通過什麼途徑瞭解答案?

6、學生討論、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師生共同確定研究方法並進行調查訪問。

8、交流調查訪問結果。

二、探究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1、蝸牛、螞蟻等動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動,哪些是在夜間活動。

2、我們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

3、學生討論並交流研究方法。

4、學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發現。

作業:選擇一種夜間活動的動物,查資料瞭解它為什麼喜歡在夜間活動,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動物

白天 螞蟻 蜻蜓 蝴蝶

黑夜 貓頭鷹 壁虎 老鼠

五年級科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比較現代自行車與過去自行車的差別中發現自行車的傳動方式。

2、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一些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3、能夠對兩種傳動方式進行比較。

4、會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方式。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傳動裝置及傳動裝置的作用。

2、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結構和功能。

3、瞭解自行車是怎樣傳動的。

4、認識玩具和常見機械的傳動裝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於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

2、能夠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傳動方式。

教學準備:

自行車、齒輪、鏈條、皮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你們知道自行車為什麼會向前進嗎?

2、交流。

3、比較兩種自行車的差別。

4、重點觀察現代自行車。

5、讓學生交流使自行車向前進的動力來源。

6、教師講解部分結構,齒輪、鏈條。

二、探索和調查

1、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齒輪和鏈條行進的,請學生畫出示意圖。

2、展示、交流示意圖。

3、製作鏈條傳動的模型。

4、展示製作的模型。

5、講解鏈條傳動的概念。

6、讓學生解釋,鏈條傳動需要哪些基本構件。

7、讓學生説,鏈條傳動的作用。

8、如果沒有了條,兩個齒輪之間可以構成簡單機械嗎?

9、出示齒輪傳動裝置。

10、講解齒輪傳動的構成和名稱。

11、比較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的區別。

12、觀察傳動裝置的正轉和反轉。(大輪帶小輪和小輪帶大輪的區別)

13、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在生活中分別適用於什麼地方。

三、回顧和解釋

1、研究自行車蹬一腳踏板,後輪轉幾周。

2、量量自行車車輪轉一圈,在地上行進多長距離。

五年級科學教案篇4

2、神經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知道大腦、脊髓和神經是協同工作的,其中大腦和脊髓是人體的神經中樞。

2、知道人體活動中神經傳導的線路。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做不同部位,不同個體之間的神經反應速度實驗並進行解釋。

2、能夠解釋人的神經反應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道保護神經中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人進行各種活動時,神經的反射線路(即反射弧)

教學難點:

能説出人體進行不同的活動時,神經傳導的線路。

教學準備:

人體神經系統掛圖,兩支削好的鉛筆(每人),一塊橡皮。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

1、同學們,我們同桌同學之間來做一個遊戲,看看誰被打到手的次數多,誰被打到的次數少,每位同學實驗五次。

2、講明遊戲的規則和要注意的事項。

3、開始測試。

4、學生彙報實驗的結論,並討論分析原因。

5、共同討論分析原因後,得出實驗的結論。每個人的反應速度是不相同的,反應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應慢的同學則被打到手的次數比較多。

6、質疑:我們大家所説的反應快慢是怎麼一回事。

引導討論:將學生已有的前知識引入到即將進行的新知識研究中來。

二、探究人體內的神經是怎樣分佈和傳遞信息的。

1、談話引入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已知:人對外界的刺激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反應,那麼外界刺激的信號是通過誰來幫助傳遞的?我們大腦發出的命令又是通過誰幫助傳向身體各處的?

2、學生討論、彙報。

3、提問:請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腦輸送信號的神經和傳遞大腦發出命令的神經會不會是一種神經呢?

4、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不會是同一種神經,因為它們傳遞信號的方向不相同,傳遞信號的作用也不一樣)

5、小結:

把信號從感官或身體的其他部分傳入大腦(或神經中樞)的神經稱之為傳入神經,因為這種神經的作用是傳遞感知的,所以又稱為感覺神經,把大腦發出的信號(命令)傳遞到肌肉等處的神經,稱之為傳出神經。因為這種神經傳遞的命令大多是分佈到肌肉上去的,指揮身體的運動,所以又被稱之為運動神經。

6、談話:神經在身體各部位的分佈是否均勻呢?

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吧!

7、學生實驗

測測皮膚裏神經的敏感性,通過實驗探測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感覺有很大的差異,説明神經末梢在身體的各部位分佈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佈多,有些部位分佈少。

三、瞭解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相同。

1、談話: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它分管人類的感覺、運動、語言、思維、記憶和情緒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級神經中樞,人類的絕大多數活動都要經過它的思考並做出判斷。和腦相連的是脊髓,它位於椎管裏,它和大腦共同組成了人體的神經中樞,只不過它是低級的神經中樞,只能分管一些簡單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學生活動

同桌同學互做膝跳反射實驗。(眨眼反射等)

3、討論

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

①從腦發出的神經叫做腦神經,它主要分佈在人體的頭部和內臟,相關的反射活動是不經過脊髓的,如人“看到紅燈停、綠燈行”,相對應的反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反射弧)

大腦

眼傳入神經↓作出反應

(接受紅、綠燈信號)(視神經)脊髓→傳出神經→腿部肌肉

②從脊髓發出的神經叫脊神經,它主要分佈在人體的軀幹和四肢,相關的反射活動是要經過脊髓的傳遞的,如人的手觸摸到仙人掌後,會很快地縮回來,相對應的反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反射弧)

大腦

上傳信號↑↓作出反應

手上感應器→傳入神經→脊髓→傳出神經→效應器

四、總結:説説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年級科學教案篇5

五年級科學下冊《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並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蔔,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認知衝突,激發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裏,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活動要點:規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準。)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裏,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説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説明是浮的。限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迴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並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後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説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蔔、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蔔、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説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並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説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蔔在水中是浮的,把蘿蔔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並思考其中的原因。

(説明:橡皮和蘿蔔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於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迴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麼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補充:這裏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蔔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裏,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裏,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繫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麼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磚塊 沉

木塊 浮

塑料塊 浮

猜測與沉浮相關因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裝好,並補充大小輕重相近的蘿蔔、橡皮各一,以便下節課各組實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