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山中避雨》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04W

《山中避雨》教案精品多篇

《山中避雨》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記敍文的六要素。

2、理解本文的記敍線索。

3、體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語言美、樸素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較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清記敍的兩條線索。

2、“樂以教和”的主題。

教學難點:

主題的品析。

教具:

簡筆畫、錄音機、歌曲《當我們同在一起》

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樂以教和”的主題教學難點:

關於“沒有嘗過今日這般的音樂的趣味”的理解。

一、導入

師生同唱歡快的兒童歌曲《當我們同在一起》

同學們,我們一起唱了這首歌之後,大家的心情怎麼樣呢?生答:輕鬆、愉快

像是回到了童年,很歡快

老師站在我們中間和我們一起唱歌,我們就像是朋友歡聚在一起,很高興

很興奮,都想站起來唱了

感覺大家都很快樂,像是去郊遊的路上,大家在一起歡歌

師:

對,我們就像是去郊外遊玩的路上,大家邊走邊唱,心情愉快,一片歡歌笑語,但是,如果這時下起了雨,阻礙了我們的行程,大家的心情還會這麼高興、興奮嗎?

生答:不會,會抱怨天氣

很失望,會很生氣

心情很失落

覺得掃興,沒心情唱了

師:面對這樣的情況,大家的心情就會發生變化了,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山中避雨》,作者也有這樣的經歷。(板書課題)

二、看圖回顧內容

請同學們看黑板上的五幅圖,它們分別對應了課文中五個段落的內容,請同學們用四個字分別概括它們。抽生概括:

教師板書:遇雨苦悶、借琴安慰、拉琴和歌、眾人齊唱、依依惜別

三、引導提出“樂以教和”

這位同學概括的很好,把情節和人物的情感變化完整的給我們呈現出來了,兩位女孩由開始的皺眉報怨到後來的喜極而歌,還惹來了青年們的齊聲歌唱,是什麼把大家拉在了一起呢?對,是音樂的力量(教師板書)書中哪個詞最能體現這個意思呢,快速瀏覽全文找找看。生答:樂以教和

教師板書,同時抽生解釋這個詞

生答:音樂是用來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諧相處的。

師:

書上哪一段落能具體體現“樂以教和”這一意思呢?生答:第四段

四、教師範讀課文

請同學們聽老師説的同時,拿支筆在手上,勾畫出最能體現“樂以教和”的詞事或句子。

五、賞析句子

抽生回答:

1、“苦雨”、“荒山”更顯出了“温暖”的可喜可貴。

2、“鬧”寫出了當時無拘無束的熱烈氣氛和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摯感情。

3、“温暖”寫出了環境的温暖和內心的温暖,表過〔〕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4、“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我與大家分享音樂的不同感受:A、茶店雨窗下,環境與往日不同,天然之美;B、人物素不相識,是琴聲歌聲把大家結合在一起,是和諧之美;C、大家的歌聲是發自內心的,感情十分真摯,是一種真摯之美;D、大家一起歌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氣氛熱烈,氛圍之美。

(教師板書)

以上種種趣味之中,最主要的是作者感受到這次拉琴與歌唱,十分自然而真摯,是音樂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大家相處得如此和諧。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課文,一起來感受一下。

六、拓展

音樂的魅力是如此大,生活中,音樂隨處可聽,各類音樂都給了人們心靈的蔚藉與情感的抒發。同學們,你們能説説你遇到過的類似的對音樂的體會嗎?

生:每次升旗儀式的時候,大家一起聽唱國歌,隨着那雄渾的節奏,心情非常激動,感覺熱血沸騰。

生:同學過生日的時候,大家會為他(她)唱生日歌,讓所有的人都參與進來,讓氣氛變得很熱鬧,讓我們其樂融融,而且跟着音樂大家會更親切。

生:前段時間我們軍訓的時候大家唱團結就是力量,我們集中聲音一起高歌,感覺很有力量,充滿氣勢,聲音在操場迴響,從響亮的歌聲中能夠感受到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向上的集體。

剛才的同學都談得不錯,其實很多時候音樂都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震憾。

七、師生齊唱趙傳的《當我們同在一起》結束本堂課。

播放音樂

教師:今天,我們也在音樂聲中來結束這一課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高唱這首《當我們同在一起》,我們大家是一個凝聚的集體,我們要一起同心協力握緊方向,勇敢的向前衝,絕不低頭,絕不退讓。

八、板書

《山中避雨》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生動而優美的語言對錶達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認識“樂以教和”的道理,體會音樂的巨大感染力。

3、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文中描寫作者拉琴、眾人合唱的語段,仔細體會文章表現出來的詩情畫意。

難點:體會文中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語言。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記敍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西湖這麼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各抒己見)豐子愷先生有一天去西湖遊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會怎樣?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山中避雨》。

二、簡介作者:

豐子愷,現代著名作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浙江同鄉人,曾用名豐潤、豐仁,號子愷。主要作品收集在《緣緣堂隨筆》。

三、自由朗讀、認讀字詞:

寂寥(liáo)嘈雜(cáo)宂(rǒng)長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樂(yuè)以教和

四、瀏覽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1、標號自然段序號;

2、理清記敍文六要素。

時間:前天地點:西湖山中

人物:“我”兩個女孩青年們起因:避雨

經過:遊玩避雨→躲雨苦悶→借琴撫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結果:樂以教和

3、作者遊覽避雨,引發什麼感受?(學生思考)

五、默讀課文,講述故事。

根據六要素,同桌互相講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學生講述,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補充。

六、配合音樂,讀課文。

根據音樂的快慢,調整語速,儘量跟音樂相協調。

七、小結:

先由學生小結課文內容,教師再歸納。

《山中避雨》教案 篇三

作為語文教師,我一直有個願望,那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語文懂得什麼是美。在我的想像中,語文並不僅僅是一門工具學科,不僅僅是內容上的綜合——語文、政治、哲學、道德的綜合,還有形式上的綜合與思維上的綜合,並從形式上的綜合進而實現學科的類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藝術和技術、文學和科學、語言表達思維和技術操作思維……這樣,才是符合現代人多元的個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麼,感知和把握現實和想象中的美,將成為人們學習的目標和鍛鍊的目的。

因此,語文可以是一種雅緻的文化,一塊滋養心靈的沃土,一種洗盡鉛華超越現實的精神享受。儘管這有烏托邦之嫌,但是新鮮的、豐富的、獨特的美感會培養我們未來民族的浪漫情懷和無窮的創造力。於是新課標中提到的“感受和體驗美”就成為語文教學中獨特的風景線。而美感的個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給語文教學中的審美過程帶來了神祕色彩和特殊的質感。

對美的“感受和體驗”一旦開始,將縱深到什麼地方?教者將如何引導學生向更遠的意趣尋覓探幽?下面的案例曾給我帶來長時間的回味和思考……

教學基本思路

《山中避雨》是豐子愷的一篇意趣幽遠的散文。是寫作者和兩個女孩在西湖遊山,忽然遇雨。在避雨過程中作者體會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而兩個女孩卻“苦悶萬狀”。後來作者借來了胡琴拉了起來,不僅女孩唱起了歌,連三家村的青年們也唱了起來。作者感到“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直到後來與眾人惜別,還依依不捨,作者證實了一句話“樂以教和”。

本課主要通過閲讀課文聯繫生活實際經驗,來感受、體驗作者所説的意境和道理。在課前的設計中,我沒有打算使用多媒體課件,因為“感受和體驗”是讀者與作者間的心靈對話、思想對話,而視覺的固定模式一開始就會束縛和模糊學生的情感的個性化建立。主要還是試圖通過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大家共同探究、研討語言的方式來掀起“感受和體驗”的高潮。至於學生會體驗到什麼程度,引發出哪些美感,我無法預知。但為了讓學生體會音樂帶來的美感,我還是事先選了幾盤磁帶,其中包括《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中國古琴曲《高山流水》,希望當堂能夠恰切地運用。

基本教學過程

果然有人提到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避雨的作者説‘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學生們已學會了聯繫上下文,很快有人回答:“那是因為‘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性’。”大家以為問題已回答完畢,就要轉入下一個問題。我抓住時機問學生:“下雨不能遊山應該很煩,‘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是怎樣的趣味?為什麼會如此牽引作者的心?”大部分學生有些茫然,每到這時就是小組討論的開始了。

有的學生從書下注釋中找到了“寂寥”是寂靜空曠的意思;找到了“山色空濛雨亦奇”是山色迷濛若有若無的意思。可是作者為什麼被這種境界所吸引,學生還沒有感覺到,豈不同文中的那兩個女孩一樣不解其中味嗎?我必須接着引導下去,“誰曾經感受過雨中的快樂?”話音剛落,激起了大家強烈的反響。金超同學説,小時候最喜歡打着雨傘穿着雨靴到外邊蹚水玩。這下找到了他們的興奮點,有的説玩得衣服褲子鞋都濕了,跟小水雞兒似的;有的説還撩水打水仗;有的説還喝過雨水;有的説最愛往水深的地方蹦,好踩出水花來……我並沒有制止他們的激動和漫無邊際的回憶,而是在他們回憶完之後,問道:“那時你們討厭雨聲嗎?”“不討厭!”異口同聲地回答。“那你感覺雨聲像什麼?”“像音樂!”“像説話!”“像鼓掌!”……“你們感覺怎樣?”“好玩,自由自在!”又幾乎是異口同聲。

我覺得時機到了,就啟發他們:“作者在山前的小茶店裏看雨感覺也特別好,那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次小組討論。

一位同學説:“作者是音樂老師,他一定覺得這雨聲像音樂。”我稱讚他:“你不但説得有道理,而且很美!”但馬上有人反對,“不對,後文説‘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宂長的雨聲’,‘嘈雜而宂長’怎麼能像音樂呢?”我説:“你的目光很敏鋭呀!看來這不光是雨帶來的感受,他在什麼地方觀雨?”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郭小甜同學説:“南方的雨是(煙雨)迷濛的樣子,作者的眼前(又)有大山,看上去一定顯得很朦朧,那種美想畫都不容易。”郭小甜是一位丹青高手,她的一番朦朧美的解釋不僅讓大家頗為佩服,而且還引到了對山的體驗和感悟上。李龍裔同學説:“因為下雨,使山(在雨中)顯得格外寧靜,格外高大。而作者生長在城市,他被山的高大和寧靜吸引了,(感覺到)自己很渺小,使他找到了心靈的寧靜。”李龍裔的回答讓我很吃驚,他的感受居然如此細膩,我連忙又問:“在城市裏,心靈為什麼很難寧靜呢?”“城市人都忙於工作,還要你爭我鬥,壓力太大了。”你瞧,當今的社會人的心靈感受和從前時代的豐子愷又是多麼相似啊!我不無感慨地説:“所以,人常常要回歸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可以向自然學到好多東西,這樣才能不失本性地生活。”

我本以為可以圓滿地結束這一環節了。突然,很少發言的肖晶同學舉起手來,説想給大家讀一首詩。我毫無心理準備,也不知道她的用意。但我看出她很激動,我不能拒絕她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意了並鼓勵了她。

她朗誦的居然是新時期著名的詩人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她讀完之後,全班同學不由得熱烈鼓掌,我不知道是什麼感染了他們,他們能理解這樣的詩嗎?對此,肖晶如是説:“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的喧囂裏,被壓力和負擔所掩埋。假如給我一個自由的機會,我也渴望找到海邊的一所房子,坐在海邊,聽海浪的聲音,並且説:‘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家頻頻點頭,並且再一次熱烈鼓掌。我問她在什麼地方看到的這首詩,她回答:“在網上。”我一方面驚訝於學生的課外閲讀竟如此豐富、方式如此活躍,另一方面更吃驚他們對美的體驗和感悟能力如此之強、成熟。這首詩的心境和豐子愷所寫的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絕對不是簡單的拷貝,肖晶的理解無疑給學生帶來了另外一種新鮮的、更具時代感的感受和體驗,並且由此產生的聯想也正在延伸。

所以我認為此時不能結束。我問大家:“你們愛聽音樂嗎?音樂給了你怎樣的感受?”大家一通意猶未盡的發言後,我繼續啟發他們:“但你從沒記錄過聽音樂的心靈感受,下面我們就聽一段音樂,把你想像的和感受的記下來。”

他們並不知道我放的古琴曲叫《高山流水》。這是一首意境高妙,但又感染力極強的音樂。聽完後,他們在不停筆地寫着。有的想到了仙山美景,有的想到了舞蹈、棋局,有的想到了金戈鐵馬的戰場,有的想到了吟詩作賦的詩人……有一位張佳寶同學(平時對語文幾乎不感興趣)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拿起來給大家朗讀:“……(那)聲音彷彿是遼闊無垠的大海,彷彿(是)親眼看見的大海一樣。波濤洶湧,(我)聽到了海的聲音和他的咆哮。作者好像在(一個)島上體會到了它的神韻,感覺(受)着大海浪濤的音樂,海的音樂。我聞到了海的氣息,永不消沉。”在大家的掌聲中,我情不自禁地説:“你有作家的潛質,你有詩人的情感!”

自我分析與評價

汪曾祺在《使這個世界更詩化》中説:“……活着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賞的。”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二種》裏説:“情趣愈豐富,生活也就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認為語文就是要培育詩化了的心境,也就是讓心靈充滿韻致。教育,是需要詩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事實上,只有詩意的追求,才能夠讓我們進入一種真正的教育的境界。

詩意化教學的祕密不是別的,就是啟動學生那顆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審美的眼光打量我們的周圍,從現有生活資源中去獲取一種快樂和幸福,並充分地享受它,延長它,從而造就靈魂,激發創造。

這節課雖然並沒有偏離我的教學構思,但有很多東西是超乎想像的。

首先,教師在帶領學生審美的過程中究竟處於怎樣的地位?什麼時候需要你的引導?什麼時候不需要?在我給了他們感受、體驗、思考、想像的機會之後,我明白了他們對語文課的真正期望。那就是——描繪他們的心靈,傾吐他們的感受。想起在過去的教學中,也曾出現過今日這樣熱烈的場面。但有幾次因為怕教學任務完不成,而“扼殺”了他們的話題。就像今日,雖然後來的討論與思考早已偏離了教材,但卻是一次有效而生動的體驗。從這一角度講,我們很好地完成了關於課文中意境的感受過程,並且使用了體驗繪畫、音樂等“非語言文字”的手段和方式,不是很受歡迎嗎?

其次,對於教學中研究對象的縱深度和延伸方式取決於學習者和體驗者。教師在引導了延伸方向之後,沒有權利遏制學生與之相關的感受和體驗。教師應依據學生活躍的和個性的體驗過程來變更早已準備好的現成的教學模式。

再次,要更加關注學生個體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感受。一次觸及心靈的體驗也許會啟開一扇早已封閉了的心靈之門。而不管是音樂、繪畫甚至我們的本行文學,我們都有不及學生的閲讀和理解範圍,教師必須學會傾聽,必須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才能與之交流,並恰當地點撥。幸好我略懂繪畫,幸好我喜歡海子,並瞭解他。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美。

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學生開掘他們的潛質,通過我的教學工作,我很幸運地發現,我懂得他們,甚至先於他們的父母。因為這一部分是他們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沒的,很少被人關注的脆弱的心靈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這是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