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蠟燭》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6W

《蠟燭》教案(精品多篇)

《蠟燭》優秀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九年級化學上冊起始部分的內容,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化學活動與探究實驗,因此,本課是化學實驗的基礎,對全部國中化學乃至今後的化學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課題通過兩個探究活動來加深學生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認識。這兩個探究活動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煉出來的,會給學生以新的感受和啟迪。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學生通過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後三個階段的觀察,着重培養他們對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同時進行設計簡單實驗的嘗試。對“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的探究,力求使學生對探究科學問題的過程有個完整的體會: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設計實驗、動手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並從中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悦,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石蠟的性質,初步學會對蠟燭燃燒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準確描述;

2、能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石蠟性質及變化的有關結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初步瞭解觀察實驗的基本要領;

2、基本掌握通過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學習書寫探究活動報告的方法;

4、初步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

3、初步樹立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通過對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以及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化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難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推理能力。

二、教學對象分析

由於學生剛接觸化學這門學科,對於化學的認識朦朧、膚淺,對於化學的瞭解幾乎為零,通過前面的學習,雖然知道了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但是對於怎麼研究物質、利用什麼方法研究物質並不清楚,教師要力求通過本節課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個完整的認識。同時在這節課中,學生對於第一次通過實驗的手段研究物質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沒有化學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如何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實驗,使之順利完成實驗操作,歸納結論是需要老師認真考慮的。

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探究活動,在教法上主要採取教師引導與學生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方法。要想使學生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就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在本課題的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討論得出結論,將好奇轉變為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加深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認識。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學習化學知識,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活動程序是這樣設計的: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求證、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學生不會想到煉丹和鍊金竟然還能和化學掛起鈎來,更想不到煉丹和鍊金竟然還孕育了化學這門科學,所以,我先抓住學生這個認識上的盲區,製造一種充滿懸念的情境。首先設問:大家是否還記得《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在通過投影展示相關的圖片的同時,告訴學生: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鍊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在學生錯愕的神情中,我趁熱打鐵的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通過反覆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説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通過以上懸念的設置,激發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強烈的好奇心,也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認識到對於學習化學來説,實驗是非常重要的。

繼續設問: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正是因為對這些物質的研究,才使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生活中到處都有着化學的身影,比如蠟燭,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們對於蠟燭都很熟悉了,請同學們説一説,你對蠟燭或蠟燭燃燒已經知道了多少?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我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將內容羅列在黑板上。這個問題提出的目的在於和後面對於蠟燭研究後的收穫做對比,使學生更深刻的意識到化學實驗對於研究物質的重要性。

(一)蠟燭點燃前

在學生的回答告一段落之後,我用愉快的語氣告訴同學們:下面,我們就一起用化學的眼光、實驗的手段來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蠟燭,來體驗一下化學探究的樂趣。

首先,請同學們對照着學案上的表1,自己想辦法探究蠟燭的物理性質,並將結論填寫在學案的表格中。在學生的課桌上已經提前準備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燒杯等物品,對於這些物品,學生早就很想擺弄擺弄了,再加上學案中表格的引導,學生能夠很順利地完成這個探究實驗。在學生探究階段,我注意觀察各小組的表現情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輔導。

顏色

氣味

狀態

觸摸感覺

密度

觀察記錄

比水在學生順利完成後,我又用誇張的語氣告訴學生:恭喜你們!剛才你們探究蠟燭物理性質的這個過程就是自己設計實驗的過程!看來同學們對於設計實驗還是很有天分的麼!通過歡快的語氣、高調的表揚,使學生體會到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蠟燭燃着時

剛才我們已經觀察了蠟燭的顏色、氣味、狀態、密度等物理性質,同學們還知道蠟燭燃燒時會放熱,現在我們繼續通過實驗來觀察蠟燭燃燒時火焰的情況。學生分組實驗後討論、歸納實驗現象,其中可能涉及到放熱、有火焰,火焰顏色深淺不一及蠟燭變短等,這時可以投影一幅較清晰的蠟燭火焰分層的圖片,使學生清晰的看到蠟燭火焰分為三層。然後,我繼續提出探究的問題:蠟燭燃燒時產生的火焰顏色深淺不一,可能與什麼有關?請同學們大膽猜測,並設計一個實驗證實你的猜測。這樣做的目的是針對發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的過程。

在學生提出各種猜測之後,師生共同分析判斷,確定實驗步驟,我示範講解並指導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然後在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後,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在充分肯定學生表現的同時,繼續提出問題:蠟燭越燒越短,那麼蠟燭燃燒後生成了什麼呢?這個實驗放給學生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我採取的是示範講解結合閲讀教材的方式使學生順利的進行分組實驗: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觀察現象;再取一用澄清石灰水潤濕內壁的小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觀察現象。實驗結束後,學生討論總結髮現幹而冷的小燒杯內出現水霧,説明蠟燭燃燒後生成水 ;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説明蠟燭燃燒後生成二氧化碳。但也有個別的學生實驗沒有成功,小燒杯內沒有出現水霧。這是什麼原因呢?大膽放手讓學生討論、講解,最後得出結論:小燒杯要用幹而冷的;燒杯離火焰的距離要適中。

上面的設計是讓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得出結論,在獲得成功喜悦的同時,更加深化了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化學思想。

(三)蠟燭熄滅後

給學生先變一個魔術:把蠟燭吹滅後,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蠟燭燈芯,學生奇怪的發現,火柴還沒有接觸到蠟燭燈芯呢,蠟燭竟然就被點着了。學生對此感到新奇而又疑惑,我因勢利導,請學生自己試一試。學生興趣盎然的動手操作,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祕:原來蠟燭在剛熄滅時會有一股白煙,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觸到白煙就能把火柴點燃。然後再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深化:白煙是什麼?學生猜想白煙可能為水蒸氣、二氧化碳或者石蠟蒸氣,小組討論後否定了前兩個猜想,然後我提出探究任務:你們能通過實驗來證明白煙是什麼物質嗎?

學生設計實驗:用火柴去點蠟燭剛熄滅的白煙

得出結論:説明該白煙是由石蠟蒸汽冷凝形成的。對於點不着的同學,仍然由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後解決問題。

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同學們認識了蠟燭的性質、變化及其變化過程中伴隨的現象。為了使所學到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再進一步追問:通過這個探究活動,你認為化學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是什麼?化學學習中應關注哪些內容?

學生討論後小結並投影:

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學習化學知識;

3、關注物質的性質,關注物質的變化,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通過小結幫助學生構建完整認知體系。

教學後的延伸:

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雖然獲得了許多新的認識,但還是膚淺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如蠟燭為什麼流淚?蠟燭的眼淚為什麼逐漸變硬?希望同學們多觀察多思考,不放過身邊任何一個物質變化的可疑現象,根據實際情況,通過探究去尋找答案。(目的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鼓勵學生的大膽創新)

《蠟燭》教案 篇二

內容預覽:

3 蠟燭

西蒙諾夫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二)能力目標:

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三)德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教學方法:朗讀法、引導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記得有一篇課外閲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佔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着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4.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5.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6.總結老婦人的形象。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敍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三、教師小結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希望同學們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四、課後練習: 1)課後練習二。 2)課後練習三。

五、佈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並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學習本課時,我讓學生複述課文,在複述中把握記敍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閲讀記敍文的能力。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抓住老婦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層次的體會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題。

《蠟燭》優秀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通讀課文,瞭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敍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默讀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體會伯諾德一家對德國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分角色演一演。

課時安排

1課時

A案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閲資料、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德國人的殘酷迫害。

教學過程

一、揭題,瞭解故事內容

1、導語:同學們,晏子的能言善辯,使我們體會到了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劇本。(板書:半截蠟燭),從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語言的機智巧妙。(學生齊讀課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講了一件什麼事。

2、瞭解故事內容。

(1)學生默讀,瞭解故事內容。

(2)指名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位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1、過渡:同學們,絕密情報終於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那麼,是誰保住了祕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們一家與德軍的巧妙周旋中,你認為誰的貢獻最大?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麼?

2、學生自讀感悟,做批註。

3、同座之間進行交流,説説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貢獻的過程中引導感悟人物語言。

(1)預設一:認為伯諾德大人貢獻最大。(因為當她看到德軍點燃蠟燭時,急忙取出油燈,還説這燈亮些,準備把蠟燭換下來,從這裏看出伯諾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機智……)

師: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下,你們認為伯諾德夫人當時説話應該是怎樣的神情、語氣?(輕鬆自然、鎮定、不露馬腳)。誰來試着讀一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師:讀到這裏,我們不禁感到伯諾德夫人多麼機智勇敢,想演一演嗎?那你可要好好地準備準備了,仔細揣摩一下她的動作、心理和表情。(學生準備──指名演。)

老師做旁白,一名學生演。

表演得怎麼樣?同學們評價一下。(“急忙”取油燈,吹蠟燭,但是在德軍面前卻是非常從容的。)

再演一次。學生讀伯諾德夫人的心理活動,教師旁白,學生演。評價。

(2)預設二:傑克也有貢獻。(因為他想出了抱柴火這個辦法,雖然沒有實現,但一定是他這種勇敢的做法感染、帶動了妹妹傑奎林,她也才會勇敢地和德軍戰鬥。)

師:傑克的表現怎麼樣,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

學生交流:(從他説的話“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看出傑克很聰明,他這麼説德軍不會懷疑他。從“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燭台”看出他十分鎮定。)

師:讓我們帶着鎮定的語氣來讀讀這段話。(學生讀)

(3)預設三:認為傑奎琳的貢獻最大。(因為是她將蠟燭拿走,保住了情報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聰明。她説“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選擇了一個合適的理由,還打了個懶懶的哈欠,讓人覺得她真的很困的樣子。傑奎琳選擇了司令官,而沒有選擇中尉,因為從上文看出兩個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説明她很聰明。她説“我覺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這樣的話可以得到德軍司令的喜愛,就不會刁難她。説明她很機智。)

師:你們覺得傑奎琳的話該怎樣讀呢?

學生交流看法。(天真、純潔。)

師:大家試着讀一讀。(自讀、指名讀、評讀、再讀。)

師小結:保住情報站是全家人齊心協力的結果,小女兒傑奎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師小結:是啊,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助我們擺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個家庭,拯救一個國家。(電腦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

師:學完了課文,你想説什麼?

三、初步體會劇本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

1、導語:跟你讀過的寫人記事的文章比較比較,這篇課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2、學生默讀思考。

同桌同學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內容。對話之前一般有個括號,提示這個人説話時的動作或神情,或者説明他們當時正在幹什麼或當時的情景。)

師:是啊,劇本就是通過人物對話和提示語來推進情節,刻畫人物的。這樣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而且領略到人物語言的獨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後找些劇本來讀一讀。(為學生推薦《日出》《雷雨》等經典之作。)

四、作業

1、講述《半截蠟燭》的故事。

2、小組合作進行課本劇的表演。

3、閲讀其他劇本,感悟人物語言。

B案

課前準備

1、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基本情況。

2、記敍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1、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寫法上很特殊的課文──《半截蠟燭》,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課堂交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二、再讀課文,瞭解大意

1、我們今天讀的是劇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點不一樣,你能讀懂這個劇本嗎?輕聲地讀一讀。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麼樣的故事?

2、課堂交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故事的大意。具體的説法可以有很多種,不要過於強調概括和簡練,只要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轉述出來,並能説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過,都應該得到鼓勵。

3、説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什麼不同?你是怎麼從劇本里讀懂這個故事的?

學生可能會有各種回答,教學重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閲讀感覺和體驗,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不一定能明確的説出)讀劇本更要聯繫上下文,聯繫具體的情景。

《蠟燭》優秀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按照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大自然中物質變化多種多樣,小苗出土,葉子變色,小狗長大,這些都是動植物的變化。本節課研究的是動植物以外的“物質世界”中的相關知識,選取學生十分熟悉的蠟燭作為研究物質變化的對象。課文按照“問題一實驗一思考一結論一應用”的思路編寫,本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蠟燭在加熱和燃燒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的問題,瞭解學生對蠟燭的原有知識和經驗,然後分別預測蠟燭在加熱時、蠟燭在燃燒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進而引起學生對物質究竟能夠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產生認知需要,為下一步的實驗作好鋪墊。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課文首先安排了“加熱蠟燭,觀察有什麼變化?冷卻後,又有什麼變化?”的觀察實驗活動,目的是讓學生自己發現:“蠟燭在温度升高時,會從固體變成液體,温度降低時,又會從液體變成固體”的現象,從而認識物質變化的第一種類型。這部分內容學生比較熟悉,像水的三態變化,教學不做重點。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探究“蠟燭在燃燒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實驗現象的觀察上。教材第14頁上安排了三個實驗:觀察“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的乾燥燒杯內壁附着小水滴(霧狀)”、“燒杯內壁澄清的石灰水變渾蝕”、“燒杯底部有一層黑灰”等現象,然後組織學生討論:上述現象的產生説明蠟燭燃燒後變成了另外一些物質,這也是物質變化的第二種類型。最後對比蠟燭加熱和燃燒時發生變化的區別,告訴學生: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外形和狀態的變化,沒有變成新物質;另一類是變成了新的物質。

第三部分:學生自願選擇喜歡的實驗,在觀察、比較中判斷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屬於哪一類變化。教材第16頁上的活動一是將生雞蛋放入裝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會看到雞蛋殼上有許多小氣泡,過一段時間,蛋殼會變軟,慢慢變成了其他物質;活動二是將可樂罐壓扁,可樂罐的形狀發生了改變,但並沒有變成別的物質;活動三是在玻璃杯的鹼塊中例入少量白醋,會立即看到杯裏發生劇烈反應,翻騰着大量的泡沫,鹼塊逐漸消失了,變成別的。物質;活動四是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變渾濁,説明石灰水已經變成別的物質了;活動五將白糖加熱至融化,白糖只是由固態變成了液態,沒有變成別的物質;活動六將白糖加熱至變黑,白糖變成丁別的物質。

通過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可以在各組觀察實驗和交流彙報中,對物質的各種變化有更全面的認識。

學情分析

通過觀察,實驗發現物質的變化,分清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本學齡段學生的難點。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象中,發現物質變化的主要特徵。

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收集物質變化的證據,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

體驗實驗獲得證據、交流獲得結論的重要。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蠟燭熔化和燃燒的實驗,認識物質的兩類變化。

2、難點:尋找證據判斷物質變化的種類。

教學過程

《蠟燭》教案 篇五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朗讀法、引導法。

錄音機、投影儀。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閲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佔領地的一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學生講的實在很精彩。)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中的蠟燭將起着怎樣的作用?

2、學習了這麼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是讚美什麼或講述什麼的,那麼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着頭腦的。)

4、那麼,這裏的燭光,又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後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後練習了。

3)、課後練習二。

4)、課後練習三。

6、那麼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

(説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3)、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7、這是一篇戰地通訊,但是其中主要是記敍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覺得要是在開頭問會更好。)

8、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蠟燭》教案 篇六

目標定向: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2.學習作者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體會作品中所表現的各國人民在戰爭所凝結的友誼。

重點與難點: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這篇戰地通訊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位蘇聯青年,紅軍戰士,是為解放南斯拉夫而犧牲的,他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墳堆是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為他堆的,她不忍紅軍烈士暴屍戰場,她要讓紅軍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國土上。老婦人對一個蘇聯青年情同母子,他們之間已經沒有國界,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的情誼。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這種血肉凝結的情誼是如此深厚:老婦人置生死於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紅軍烈士的;老婦人年老體弱,她是不顧艱難,用雙手舀幹彈坑裏的積水,用雙手把烈士遺體拖進彈坑,用雙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墳堆的;老婦人擺正了烈士遺體,還吻了死者的嘴脣和前額;老婦人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結婚的喜燭,點在墳上。

教學方法:自學、點撥、研討、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二、自學生疑

1.給加點字注音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顫巍巍 舀水 腋窩 揣在

2.學生介紹蒐集的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三、學習釋疑

1.速讀課文,然後説説課文是以何場戰爭為背景來加以描寫的?請找出文章中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1944年,蘇聯紅軍進行戰略反攻,分別從南北兩側驅逐法西斯德軍。西蒙諾夫作為隨軍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這則故事選自散文特寫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句加以詮釋。

2.根據課文內容,猜測作者是何種身份的人?説出相應的理由。

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作者: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了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長篇小説《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了蘇紅軍在保衞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蹟。戰爭後期,曾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戰後曾到過美國,寫有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該劇本揭露了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有詩集《友與敵》。《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得斯大林獎金。

西蒙諾夫曾於1949年10月訪問我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了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7年至1971年發表《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獲1974年列寧獎金。

四、點難撥疑:

1.速讀課文,複述課文,然後再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然後交流並討論。

本文描寫一個南斯拉夫老婦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蘇聯紅軍的遺體後,將珍藏多年的喜燭點燃在烈士墳頭靜靜陪伴到拂曉的感人故事。

2.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敍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上一座橋前的方場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一位飽受法西斯侵略戰爭之苦的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愛的結婚的花燭點在烈士墳頭。

3.梳理文章思路:從敍事過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講紅軍戰士偷襲犧牲。

第二部分(8-31)講老婦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層(8-13)炮火餘生,發現烈士。

第二層(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層(27-31)點燃蠟燭,守護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婦人的英雄行為感動了紅軍戰士。

第四部分(43-44)再現並讚美蠟燭的火焰。

五、反思學習:

瞭解文體:戰地通訊。(可與第一課比較閲讀)

(一)通訊的特點

通訊與消息比,不僅需要六個新聞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齊全,還要報道新聞事實的情節、細節。通訊分事件通訊和人物通訊。通訊的表達方式,不僅用敍述,還要較多地採用描寫。議論、抒情等。

(二)通訊與消息的區別

同:用事實説話。

異:1.內容上,消息簡略單純,通訊詳盡、具體、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強,通訊創造性強。

從結構上看,消息由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組成,通訊跟一般記敍文相似,沒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形式。

在表達方面,消息主要用敍述。通訊表達方式豐富多樣

在語言上,消息簡潔樸素。通訊具體詳細。

3、時效上,通訊不如消息迅速及時。

六、遷移創新。

七、佈置課外作業:基礎訓練

《蠟燭》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整體閲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閲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閲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

1、通過閲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安排】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推測課文所寫作的時代背景,猜測作者的身份。

2、整體閲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3、通過閲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整體閲讀課文,能夠感知課文內容,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閲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閲讀文本,能夠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過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學內容與步驟

1、速讀課文,然後説説課文是以何場戰爭為背景來加以描寫的?請找出文章中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1944年,蘇聯紅軍進行戰略反攻,分別從南北兩側驅逐法西斯德軍。西蒙諾夫作為隨軍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這則故事選自散文特寫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語句加以詮釋 。)

2、根據課文內容,猜測作者是何種身份的人?説出相應的理由。

引導學生介紹課文作者: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8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等職。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了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長篇小説《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了蘇紅軍在保衞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蹟。戰爭後期,曾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戰後曾到過美國,寫有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該劇本揭露了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有詩集《友與敵》。《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得斯大林獎金。

西蒙諾夫曾於1949年10月訪問我國。1950年出版《戰鬥的中國》一書,描寫了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7年至1971年發表《生者與死者》三部曲獲1974年列寧獎金。

3、速讀課文,複述課文,然後再用一句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然後交流並討論。

4、根據課文內容,然後結合具體的內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老婦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蠟燭出來説明了什麼。並説説這個人物形象身上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感情。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明確老婦人的性格特徵與刻畫此人物形象的意義。

5、小結本課時教學:

佈置思考題:作品中如何刻畫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閲讀文本,在瞭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

1、閲讀文本,在瞭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教學難點

1、閲讀文本,在瞭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並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優美的語句,領會作品中語言的深刻含義,培養學生的確良語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學內容與步驟

1、複習導入。

2、再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刻畫老婦人的細節描寫之處,並説説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引導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找出相應的內容,然後交流這樣寫的好處。

3、再找出刻畫老婦人所用的描寫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心理活動、語言等方面的描寫,交流評價,看誰寫的最為妥貼。

4、引導討論:

作品中反覆描寫戰爭的場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蠟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

這篇戰地通訊非常感人,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這樣的藝術效果是怎樣產生的?

討論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5、小結課文教學,佈置作業:

課後閲讀《生死攸關的燭光》(見自讀課本)。

《蠟燭》優秀教案 篇八

一、談話導入

1、昨天我們讀了課文,知道《半截蠟燭》是發生在二次大戰期間,當時的法西斯用非常殘暴屠殺……

2、看錄像

(這裏的多媒體課件玫們〉膠麼Γ?淺S行АD諶蕕難≡窈蜕杓埔彩潛冉鮮手械摹#?br>

3、看着這血淋淋、沉甸甸的畫面,你們想説些什麼呢?

(1)法西斯、和法西斯鬥爭

(2)教師點評

(一種情境的渲染)

二、新授

1、就是這樣的誓言,伯諾德夫人一家也是為了這一目標而去和敵人進行鬥爭,知道他們怎麼做的?

(1)學生説

(2)千方百計地和敵人周旋

2、在這場鬥爭中,留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1)學生説:伯諾德夫人和機智

(2)學生説:傑克……傑奎琳……

(3)當時戴高樂將軍要頒發一枚勛章給他們,你們覺得應該給誰呢?

(4)學生不一

3、請大家自讀課文,説説看勛章頒發給你支持的那個人究竟有什麼理由呢?把你認為能夠體現他的詞句劃下來。

(1)學生讀

(2)找到的同學可以和你的同座好好交流,好好説説你們的想法

4、你想把這枚勛章頒發給誰呢?

(1)學生:頒發給伯諾德夫人,因為是她起頭保護祕密的,我是從這裏看出來的,……從這裏看出伯諾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機智……

老師不斷地追問:這樣的辦法好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這樣做敵人就不懷疑呢?

我們來看看,這麼好的辦法是在情況下想到的呢?

學生説:她看着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

這麼危急的情況,這麼嚴重的情況,這麼同學有沒有讀出來,請一位學生來讀讀。(自讀――指名讀――齊讀)

看看這麼危險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再讀讀相關的文字,你有沒有新的收穫。

學生讀

學生説:輕鬆自然、不露馬腳

請你好好地讀讀(指名讀、教師範讀)

還從哪裏看出來?(齊讀――指名讀)

讀到這裏,我們不禁感到伯諾德夫人多麼機智勇敢,想演一演嗎?(想)那你可要好好地準備準備了,仔細揣摩一下她的動作、心理和表情了。(學生準備――指名演)

老師做旁白,一名學生演。

表演得怎麼樣?同學們評價一下。(應該輕輕地吹,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書上用了一個什麼詞?“急忙”師生交流,通過插圖來理解,伯諾德夫人站在德軍的身後,可以急忙,但是在德軍面前卻是非常從容的。她的表情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應該是微笑的,語氣要變更一下。我們讀書就是這樣一遍又一遍能讀出不同的味道來。)

再演一次。學生讀伯諾德夫人的心理活動,教師旁白,學生演。

比剛才演得怎麼樣?有進步

我們從伯諾德夫人的表現……(不露馬腳)

(我覺得這個詞語用得並不是很好。“馬腳”這個詞語好像是個貶義詞,但是老師在學生第一次説出來的時候並沒有提出來,後面就有學生不斷地用這個詞語,用“不露聲色”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5、我知道很多同學想把勛章頒發給傑克,對嗎?你們的理由是什麼?

(1)學生説:

(2)我們來聯繫當時的情形一起來看看,當時時間正一分一秒地過去(聽擺鐘的聲音)在這樣的聲音中,你們感受到什麼?

(3)這燃燒的蠟燭就是生命,就是情報……

(4)就是在這麼危急的時刻,傑克的表現是什麼,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

(5)學生説:慢慢地站起來,十分鎮定

(6)讓我們帶着鎮定的語氣來讀讀這段話。(學生讀)

(7)除了這裏,你還從哪裏看出來?

學生説:

當時的敵人表現是什麼呢?一起讀讀敵人表現的語句。

“一把奪回燭台”你們能看出什麼?

這裏看出傑克的從容。但是他為什麼要一定把柴搬回來呢?還有誰説?(師生交流)

(這個問題追問得很好,體現了老師對於人物形象在備課時做了充分的準備。)

如果不去搬柴,就沒有鬥爭的希望了。(請你讀讀相關的語句)這裏有傑克的期待嗎?請一位學生讀一讀,我們一起來讀讀。(學生齊讀)兩遍

6、還有同學想把勛章頒給傑奎琳

(1)教師語言朗讀部分文章,配着鐘擺的聲音,“這時傑奎琳站了出來……”你們感受到什麼?

(2)師生交流

(3)還有誰找到了什麼理由嗎?

傑奎琳在“嬌聲”地説話,……請你用嬌聲的語氣來讀,嬌聲地説話可以讓人感覺非常可愛。(讀讀)

你還從這裏看出什麼?

(傑奎琳選擇了一個司令官,而沒有選擇中尉,中尉是個什麼人,選擇對象很合理,)

(天黑了,我要上樓睡覺,選擇了一個合適的理由)請你讀讀,老師範讀,老師和他讀得不一樣,你們體會出什麼。

這樣可憐的小女孩,可以得到敵人的同情。

你們還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呢?學生説:她鎮定地向敵人道了聲晚安,(教師點評)

再看看插圖,她上樓了,你們體會一下(用手護着蠟燭,生怕蠟燭滅了,她真想……學生説,可她還是向軍官道了晚安。)學生讀

就在她……

她在最後一刻拯救的是……

這樣的孩子頒發給她,應不應該呢?究竟怎麼辦?請大家快速地讀讀課文,把三個人物聯繫起來讀讀,看看,考慮一下。

(學説讀書、交流)

7、師生交流

(1)學生説:應該頒發給伯諾德夫人:因為傑克和傑奎琳是在伯諾德夫人做了榜樣之後,才會跟着做的。

(2)我覺得應該頒給傑克:因為他很勇敢而且鎮定,

(3)窩想頒給他們全家,因為是他們合作保證了情報的安全。

(4)我同意大家的看法……

8、電腦出示,二次大戰的結局(二次大戰)

9、課文學到這裏,你想説什麼?

(1)德國法西斯為什麼要侵佔別的國家

(2)課文為什麼以“半截蠟燭”為題?

(3)還有其他問題嗎?學生為什麼發生戰爭?

(4)我們的同學真會讀書,一邊讀書,一邊

剛才的問題,我們下節課再研究,明天我們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

(這裏又是敗筆,欺騙學生的敗筆。對於這一點的論述,我已經放在了《鹽城聽課有感》的專題裏面了,這樣對待學生是不公平的,你應該知道,學生都是拿教師的話當做“聖旨”,也許有學生會在那晚準備很長時間的道具或者台詞,第二天班主任老師告訴他不演了,他的心裏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總的來説,又一次看了這篇教案,回憶了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發現,老師是用心良苦的,為了這節課老師做了很多精妙的設計,做了很多獨特的構思,體現了老師的真心。她真的希望學生能在一種情境下學習,提升。我自歎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