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蠟燭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6W

蠟燭讀後感【精品多篇】

《蠟燭》讀後感 篇一

今天看了《蠟燭》這篇文章,受益匪淺。

本文圍繞一個停電的故事展開,主人公用蠟燭照明寫作業。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這個故事背後有一種值得我們去挖掘的高貴品質。

蠟燭願意犧牲自己來換取主人的光芒,不容易!現實中,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不做,那為什麼要比較兩者呢?點燃自己,用光照亮別人。蠟燭就是這樣生活的。它的生命雖然短暫,卻很有意義。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勤奮的老師,令人欽佩的警察,還有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他們都有蠟燭的奉獻。

前蘇聯大作家高爾基説過:“給予”比“索取”更愉快。蠟燭不就是這樣的嗎?它給人光明,不求回報,卻無私地給人。難道不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嗎?

的確,蠟燭微弱的光芒遠不如電燈,但遇到危險時總能站起來。難道不是一個值得稱讚的“大英雄”嗎?”甚至在這一點上,老太太也沒有説話,只是抬起眼睛,看着那些站着的脱下帽子向他們深深鞠躬的人;然後,拉直她的黑色大圍巾,顫抖着走了……”

老婦人此時雖然沒有説話,但心情極其複雜,有對烈士犧牲的哀悼,也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因為她飽受法西斯侵略,對侵略者恨之入骨,渴望解放與和平。她對這些為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獻出了一生的戰士們表示了極大的敬意,於是她向紅軍戰士們莊嚴而又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被炮火燒燬的土地上,在彎曲的鐵器和燃燒的樹木之間,南斯拉夫母親唯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蠟燭——仍然是一個蘇聯青年墳墓上的一個亮點。

這根蠟燭不會熄滅。它象徵着母親與兒子深厚的友誼——它是人類最好的情感,不分國界,情同母子。它會永遠燃燒,就像母親的眼淚,就像兒子的勇敢,如此不朽。

《蠟燭》讀後感 篇二

一個老婦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懷中的兩支蠟燭對於她是多麼重要呀!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給在痛苦與不安中的她帶來最好的撫慰。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呵護着她。也許她會在這兩支蠟燭的陪伴下走完最後的路程。蠟燭與老人相伴,但硝煙更將老人包圍,心中對法西斯入骨的恨隨着炮火的猛烈與日劇增。

此時有另一種愛毅然出現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就這樣無情地把傷痛留給了老婦人,“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死亡對於老婦人應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為自己的生而死。誰是親人?就是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而温暖的人。在此時兩個遙遠的國度已經沒有了距離,在此時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心應該貼的很近很近。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燭光跟隨戰鬥者的腳步而閃亮。

懷裏的蠟燭只有兩支,但誰能數得清沒有國界的正義者的心裏的蠟燭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由小小的“蠟燭”一一定義

蠟燭讀後感 篇三

我在學習機裏聽一則故事《紅蠟燭和美人魚》。

胡事是講述有一條美人它要做媽媽了,它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冰冷又黑暗的海底。它聽説人類最善良,所以它決定將孩子交給人類來撫養。有一天,美人魚肚子很痛,就游到岸上,把孩子生了下來,親了親孩子就游回了海里。小美人魚被鎮上賣紅蠟燭為生的一對老夫婦撿到了,並細心的撫養長大。

小美人魚為了報答老夫婦的養育之恩,在老夫婦的紅蠟燭上畫了很多畫,他們的蠟燭的就賣的很快,紅蠟燭不僅使老夫婦發了財而且保佑了買紅蠟燭的漁民出海平安。後來,老夫婦沒能抵擋住金錢的誘惑把美人魚賣給了殘忍的商人,而當天晚上,海上就出現了狂風暴浪,無數的船隻都覆滅在那無邊無際的大海里,包括商人的那船隊。

並且,從那以後,誰要是在廟裏點上了紅蠟燭不管再晴的天也會變成狂風暴雨。慢慢的,那個小村便消失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人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蠟燭讀後感 篇四

《蠟燭》敍述了二戰時期,一位蘇聯青年契柯拉耶夫戰死後,南斯拉夫一位名叫育乞西的老婦人冒着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安葬的故事。

這位老婦人的家已經被炸燬了,在她無家可歸的情況下,卻為蘇聯青年築造他最後的家,用珍藏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

蠟燭本為普通物,但當這小小的蠟燭出現在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戰場上時,當育乞西老人插在蘇聯軍人的墳頭時,這小小的蠟燭卻閃耀出了無限的光芒。這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後,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為蘇聯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後奉獻。此時雖炮聲隆隆,但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留存。

蠟燭讀後感 篇五

在這個學期中,我學習了《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後,使我驚心動魄,文中伯諾德夫人一家機智勇敢,使我敬佩不已。

本課講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佬經常來別人家中查看,在伯諾德夫人家中,一家人正在討論為了把祕密情報保護好,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不一會兒,德國軍官來到他們家中,搜查了以後沒有要走的意思,因為外面正颳着大風。士官問了他們幾個問題,她們都機智的回答了。到了最後關頭,正當傑奎琳走上最後一層台階時,蠟燭滅了。當我讀到最後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為伯諾德一家而擔心,還好情報沒有被發現。

這篇課文歌頌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之情,體現伯諾德一家人的勇敢機智,不畏犧牲的精神,她們用智慧與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就是被敵人殺死了,我相信她們是死而無憾的,是死得其所的,我真佩服她們。在與軍官的對話中,我感受到了她們不畏,視死如歸的的偉大精神。因為有了生存下來的信心,在有驚無險的對話中,在最後的緊要關頭,這樣才活了下來。

在解放之前,世界總是戰爭不斷,許多人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希望今後不會再有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

《蠟燭》讀後感 篇六

讀完,《半截蠟燭》後,我的眼睛有點濕潤了。故事中的伯諾德夫人是一位愛國家的女英雄。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法國家庭主婦和她的兩個孩子身上,他們的祖國被德國軍佔領了,一家三口決定參加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趕走敵人。伯諾德是一個機智聰慧的家庭主婦,把密報藏在半截蠟燭中,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所以騙過了德國前來搜查的軍隊,可危機並沒有消除。三個德國軍官闖進了房子。坐下來,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把蠟燭點燃。把伯諾德夫人嚇壞了,趕緊又從廚房裏拿出一盞油燈,又把蠟燭熄滅了。伯諾德夫人剛剛放鬆下來,一箇中尉又把蠟燭點了起來,伯諾德夫人又緊張起來。小兒子傑克慢慢地站起來説要去柴房拿柴,生火取暖,可剛端着蠟燭走幾步,軍官就攔住傑克不要去。傑克沒辦法就只好坐下了。這時,小女兒傑葵琳就站出來嬌聲地對德國人説:“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看了看傑葵琳,就同意了,傑葵琳鎮定地把燭台端走。

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我不禁想起了中國女英雄劉胡蘭,擁有着像劉胡蘭的崇高的品質,不願服從敵國的指令,而是誓死保衞家園。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英雄的風範。他們的高尚的品質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我們應該要愛護祖國,保護祖國,做一個又有英雄範的人。

指導老師:周老師

指導評語:小作者的文章條理清晰,運用讀後感五部曲——點、介、議、聯、結描寫讀後感,並從中聯想到了實際,很精彩。

《蠟燭》讀後感 篇七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半截蠟燭》,我深深地被伯諾德夫人和她的一雙兒女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了,尤其是她的兒女傑葵琳,有着強烈的愛國精神,而且又聰明機智,使他們一家三口人轉危為安。

故事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主婦,人稱伯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國家,全家三人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你讀完了這一段後,會不會想問伯諾德夫人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要投入到戰爭中呢?你明明知道這是一種危險的工作,稍有不慎你們全家就會有生命危險,你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如果你真的想要問的話,那我就告訴你伯諾德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那就是——愛國,目的當然是為了早日把野蠻的法國早日趕出自己的祖國。

他們一家三口的愛國精神使我想起了邱少雲的“391高地“事件。那件事情是這樣的:”邱少雲他們潛伏在敵人的軍營那兒,藏在稻草堆裏觀察敵人。敵人一不小心把稻草堆給點燃了,大火在頃刻間就燒到了缺少雲他們埋伏的那裏,此刻,邱少雲他們只要動一下身子,就能夠把自己身體邊的火焰給熄滅,可是這樣做的話就會有動靜,一有動靜的話敵人就有可能把他們捉去作俘虜,邱少雲他們不願被敵人捉去作俘虜,被逼問出任何一絲有關情報的事。於是他們便一動不動的,忍者劇痛,最後這位偉大的愛國的英雄人物,還是為了國家而犧牲了。

讓我們熱愛祖國吧!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多少英雄人物的生命和獻血換來的啊!

《蠟燭》讀後感 篇八

俗話説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暑假,我就讀了一本好書:彭學軍老師寫的《冰蠟燭》 。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本書是兒童文學短篇小説金品典藏,還是第二屆周莊杯全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説大賽獲獎作品選集呢!裏面有十五篇短篇小説,有《大寶》、《突然之間》、《你向左我向右》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公山的刺莓》了。這是一篇飽含父愛的作品。當我讀到白公與主人公爸爸下三子棋時,我想到了每年我生日時,爸爸媽媽都會給我準備一個大蛋糕,然後,再準備一個禮物,當我讀到主人公讓爸爸分柴的時候,爸爸只是象徵性的分了幾塊柴時,我又想到了每次外出旅行,爸爸總把最輕的包給我,自己揹着最大最重的包。有一次,爸爸週末沒回家,我心裏很生氣。後來,我才知道爸爸感冒了,他不回來是因為不想傳染給我們。

生活中,爸爸也非常愛我、疼我。學習時,一般題目我都能輕鬆破解,但如果遇到奧數難題,我就會找老爸。老爸總會和我一起思考,不一會兒紙上就打滿了密密麻麻的草稿,用最快的速度破解我的難題,然後他會用通俗易懂的解題方法讓我去思考理解,是我解題的“好幫手”。在家裏,爸爸是我的“好夥伴”。每次我不開心,爸爸都會陪我玩,讓我不孤單。我為有這樣的爸爸而自豪!

蠟燭讀後感 篇九

今天我讀了一篇短文,題目叫《蠟燭》。讀完之後,我為文中謙虛的蠟燭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而感動不已。

短文裏的枱燈不但趾高氣揚、驕傲自大,還喜歡到處炫耀自己,它因為自己有着漂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蠟燭。但當驕傲的枱燈壞了,而人們急需要光明的時候,主人把默默無聞的的蠟燭拿了出來,點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間裏的每一個角落。而蠟燭謙虛地説:“我發出的光太淡了,的確沒有枱燈亮,我很慚愧,我沒有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可它自己卻默默地燃燒着,一直到生命之火熄滅,才悄悄地離開了人間。蠟燭雖然沒有枱燈那樣美麗,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它,它總是發揚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它是多麼平凡而又偉大啊!在讚美蠟燭的同時,我們不由地想起了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的老師,他們就象蠟燭一樣永遠照亮着每一位學生的心靈。

從短文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時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不能驕傲,我們要向蠟燭一樣燃燒着自己,照亮着別人!

蠟燭讀後感 篇十

“即便在這裏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説話,她但是伸出雙眼來,朝這種脱了帽的肅立着的大家看過一眼,十分莊重的對她們深深地一鞠躬;隨後,把她的黑色大圍脖拉直了,顫巍巍得離開了……”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儘管沒有説話,可是她的情緒是極其繁雜的,有對烈士放棄的哀痛,也是有對紅軍戰士的敬意。由於她備受了法西斯的入侵之苦,對侵略軍抱有深仇大恨,因此她期盼釋放,期盼友誼。對這種為了更好地南斯拉夫老百姓的幸福快樂而無私奉獻了自身的所有生命的戰士職業,她深懷敬意,因此她對紅軍戰士“莊重”地“深深地一鞠躬”。

在炮火烤糊了的土壤資源上,在炸變彎的銅器和殺死了的花草植物中間,這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愛惜的物件――她的結婚花燭――還是銀光閃閃的點在一個原蘇聯年輕人的墳上。

這一點花燭是不容易滅掉的。它意味着着媽媽爸爸小孩的深情厚誼――它是大家最幸福快樂的情感,分不清楚國界線,親如母女。它將始終燃着,正像一個母親的淚水,正像一個孩子的勇敢,那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