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蠟燭教學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6W

蠟燭教學案精品多篇

《蠟燭》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通訊這一新聞文體的特點。

2.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過行為領悟人性善良的本質,讓學生體會嚮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把握課文內容。

2.分析課文,學習通過反覆、細節描寫把文章寫得生動感人。

教學難點:

分析蠟燭、炮火的特殊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炮火是葬禮的伴奏音樂,炮彈炸出來的水坑是埋葬地點,墳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來的,舉行葬禮的人與被葬的人素不相識,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下面讓我們走進這篇通訊報道——《蠟燭》

二、新授課

(一)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並用兩個字來表達讀後的感受。——感動

(二)理清文章內容

這篇通訊的作者是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當時他秋為隨軍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這裏,我就來扮演西蒙諾夫,讓我們通過合理的想象,還原一下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過程。

“你好,可愛的戰士們,我是記者西蒙諾夫,你們真的很英勇,我聽説在戰場上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們能給我講一個嗎?”

(請學生複述故事)

“這個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為我要寫的是一篇通訊,所以要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非常的準確,所以我可以再核實一下這幾點嗎?”

【時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

最後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三)文章主題

(1)“我想請問戰士們,你們認為這個南斯拉夫的老婦人與我們的紅軍戰士素不相識,她為什麼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埋藏我們的戰士?”——對戰士的崇敬與哀悼

(2)“我們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義在什麼地方?”

——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老人和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對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寫作技巧

(1)“真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達到更為感人的藝術效果呢?”

感人因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可以運用反覆、動作描寫及細節描寫,補充説明

(2)“那麼,我們給這樣一篇文章起個什麼名字呢?為什麼嗎?”

蠟燭——象徵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着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

“謝謝大家,那我這就回去趕快完成篇文章。”

三、遷移訓練

那麼,讓我們回到課堂,學習西蒙諾夫來設計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個女孩拾金不昧把錢還給失主。我們為這樣一個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設計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氣惡劣

2、女孩需要錢

3、錢對失主來説很重要。

四、結語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為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着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蠟燭》語文教案 篇二

【學習目的】

1、情感朗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行動探究,體會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活動。

3、語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學習重點】

朗讀、探究、體味南斯拉夫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

【學習準備】

解決字詞;查閲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燭光引讀

教師呈現《燭光裏的媽媽》圖片。

同學們,我們面對着搖曳的燭光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是啊,面對這樣的燭光,我們感受到了老師那份情同母子的愛。可同樣的蠟燭,在南斯拉夫老婦人的手裏,卻有着不同的意藴,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西蒙諾夫的《蠟燭》,它會使我們感受到怎樣的一種超越國界的情感呢?

板書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2、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敍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3、讀了課文後,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這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1、設置問題情景一:課文以蠟燭為題,這裏的燭光,你認為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呢?

討論明確: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2、設置問題情景二: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討論明確:

⑴ 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⑵ 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⑶ 他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⑷ 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設置問題情景三:

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儘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後歸類。)

文章不斷對炮火(11)、老婦人的黑色圍巾(4)、老婦人的動作跪、爬(各3)、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6)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和描寫。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反覆加以描寫?

⑴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為老婦人的行為而感動。

⑵ 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説明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 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⑶ 對黑圍巾的多次描寫,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⑷ 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四、語段品讀,體會精神

學生品讀課文語段,暢談感受。

例:課文倒數第二小節。

感受: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着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五、內心體驗,互動釋疑

1、內心體驗:

⑴ 老婦人始終沒有説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① 老婦人為什麼不説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② 老婦人為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裏又是怎麼想的?

⑵ 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2、互動釋疑:

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

學生可能這樣説: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

2、課外延伸:

⑴ 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⑵ 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於二百字。

《蠟燭》優秀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通讀課文,瞭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敍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默讀課文,明白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劇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體會伯諾德一家對德國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分角色演一演。

課時安排

1課時

A案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閲資料、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德國人的殘酷迫害。

教學過程

一、揭題,瞭解故事內容

1、導語:同學們,晏子的能言善辯,使我們體會到了機智應對的語言魅力。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劇本。(板書:半截蠟燭),從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語言的機智巧妙。(學生齊讀課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想想講了一件什麼事。

2、瞭解故事內容。

(1)學生默讀,瞭解故事內容。

(2)指名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位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學習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1、過渡:同學們,絕密情報終於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那麼,是誰保住了祕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們一家與德軍的巧妙周旋中,你認為誰的貢獻最大?你最欣賞誰的語言,為什麼?

2、學生自讀感悟,做批註。

3、同座之間進行交流,説説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貢獻的過程中引導感悟人物語言。

(1)預設一:認為伯諾德大人貢獻最大。(因為當她看到德軍點燃蠟燭時,急忙取出油燈,還説這燈亮些,準備把蠟燭換下來,從這裏看出伯諾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機智……)

師:在這麼危急的情況下,你們認為伯諾德夫人當時説話應該是怎樣的神情、語氣?(輕鬆自然、鎮定、不露馬腳)。誰來試着讀一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師:讀到這裏,我們不禁感到伯諾德夫人多麼機智勇敢,想演一演嗎?那你可要好好地準備準備了,仔細揣摩一下她的動作、心理和表情。(學生準備──指名演。)

老師做旁白,一名學生演。

表演得怎麼樣?同學們評價一下。(“急忙”取油燈,吹蠟燭,但是在德軍面前卻是非常從容的。)

再演一次。學生讀伯諾德夫人的心理活動,教師旁白,學生演。評價。

(2)預設二:傑克也有貢獻。(因為他想出了抱柴火這個辦法,雖然沒有實現,但一定是他這種勇敢的做法感染、帶動了妹妹傑奎林,她也才會勇敢地和德軍戰鬥。)

師:傑克的表現怎麼樣,請大家自己讀讀課文。

學生交流:(從他説的話“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火吧。”看出傑克很聰明,他這麼説德軍不會懷疑他。從“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燭台”看出他十分鎮定。)

師:讓我們帶着鎮定的語氣來讀讀這段話。(學生讀)

(3)預設三:認為傑奎琳的貢獻最大。(因為是她將蠟燭拿走,保住了情報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聰明。她説“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選擇了一個合適的理由,還打了個懶懶的哈欠,讓人覺得她真的很困的樣子。傑奎琳選擇了司令官,而沒有選擇中尉,因為從上文看出兩個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説明她很聰明。她説“我覺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這樣的話可以得到德軍司令的喜愛,就不會刁難她。説明她很機智。)

師:你們覺得傑奎琳的話該怎樣讀呢?

學生交流看法。(天真、純潔。)

師:大家試着讀一讀。(自讀、指名讀、評讀、再讀。)

師小結:保住情報站是全家人齊心協力的結果,小女兒傑奎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師小結:是啊,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助我們擺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個家庭,拯救一個國家。(電腦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

師:學完了課文,你想説什麼?

三、初步體會劇本這種文學形式的特點

1、導語:跟你讀過的寫人記事的文章比較比較,這篇課文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2、學生默讀思考。

同桌同學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內容。對話之前一般有個括號,提示這個人説話時的動作或神情,或者説明他們當時正在幹什麼或當時的情景。)

師:是啊,劇本就是通過人物對話和提示語來推進情節,刻畫人物的。這樣不僅讓我們感受到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而且領略到人物語言的獨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後找些劇本來讀一讀。(為學生推薦《日出》《雷雨》等經典之作。)

四、作業

1、講述《半截蠟燭》的故事。

2、小組合作進行課本劇的表演。

3、閲讀其他劇本,感悟人物語言。

B案

課前準備

1、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基本情況。

2、記敍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暢談感受

1、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寫法上很特殊的課文──《半截蠟燭》,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讀課文,自由交換意見。

3、課堂交流每個人自己的看法。

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1)課文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2)整篇課文是對話的形式。

(3)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隨機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二、再讀課文,瞭解大意

1、我們今天讀的是劇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點不一樣,你能讀懂這個劇本嗎?輕聲地讀一讀。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麼樣的故事?

2、課堂交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故事的大意。具體的説法可以有很多種,不要過於強調概括和簡練,只要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轉述出來,並能説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過,都應該得到鼓勵。

3、説説讀劇本和讀課文有什麼不同?你是怎麼從劇本里讀懂這個故事的?

學生可能會有各種回答,教學重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閲讀感覺和體驗,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不一定能明確的説出)讀劇本更要聯繫上下文,聯繫具體的情景。

《蠟燭》優秀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九年級化學上冊起始部分的內容,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化學活動與探究實驗,因此,本課是化學實驗的基礎,對全部國中化學乃至今後的化學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課題通過兩個探究活動來加深學生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認識。這兩個探究活動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煉出來的,會給學生以新的感受和啟迪。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學生通過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後三個階段的觀察,着重培養他們對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同時進行設計簡單實驗的嘗試。對“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的探究,力求使學生對探究科學問題的過程有個完整的體會: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設計實驗、動手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並從中體驗到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悦,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石蠟的性質,初步學會對蠟燭燃燒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準確描述;

2、能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石蠟性質及變化的有關結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初步瞭解觀察實驗的基本要領;

2、基本掌握通過實驗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學習書寫探究活動報告的方法;

4、初步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

3、初步樹立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通過對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以及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化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難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推理能力。

二、教學對象分析

由於學生剛接觸化學這門學科,對於化學的認識朦朧、膚淺,對於化學的瞭解幾乎為零,通過前面的學習,雖然知道了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但是對於怎麼研究物質、利用什麼方法研究物質並不清楚,教師要力求通過本節課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個完整的認識。同時在這節課中,學生對於第一次通過實驗的手段研究物質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沒有化學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如何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實驗,使之順利完成實驗操作,歸納結論是需要老師認真考慮的。

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探究活動,在教法上主要採取教師引導與學生實驗探究相結合的方法。要想使學生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就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的過程,所以在本課題的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討論得出結論,將好奇轉變為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加深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認識。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學習化學知識,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活動程序是這樣設計的: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求證、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學生不會想到煉丹和鍊金竟然還能和化學掛起鈎來,更想不到煉丹和鍊金竟然還孕育了化學這門科學,所以,我先抓住學生這個認識上的盲區,製造一種充滿懸念的情境。首先設問:大家是否還記得《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在通過投影展示相關的圖片的同時,告訴學生:我們不要小看這個煉丹爐,其實古代煉丹和鍊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學實驗室的前身。在學生錯愕的神情中,我趁熱打鐵的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的化學成果與創造都是在實驗室中通過反覆地實驗而得出的,所以説要想學好化學就必須重視化學實驗。通過以上懸念的設置,激發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強烈的好奇心,也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認識到對於學習化學來説,實驗是非常重要的。

繼續設問: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正是因為對這些物質的研究,才使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生活中到處都有着化學的身影,比如蠟燭,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們對於蠟燭都很熟悉了,請同學們説一説,你對蠟燭或蠟燭燃燒已經知道了多少?在學生回答的同時,我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將內容羅列在黑板上。這個問題提出的目的在於和後面對於蠟燭研究後的收穫做對比,使學生更深刻的意識到化學實驗對於研究物質的重要性。

(一)蠟燭點燃前

在學生的回答告一段落之後,我用愉快的語氣告訴同學們:下面,我們就一起用化學的眼光、實驗的手段來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蠟燭,來體驗一下化學探究的樂趣。

首先,請同學們對照着學案上的表1,自己想辦法探究蠟燭的物理性質,並將結論填寫在學案的表格中。在學生的課桌上已經提前準備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燒杯等物品,對於這些物品,學生早就很想擺弄擺弄了,再加上學案中表格的引導,學生能夠很順利地完成這個探究實驗。在學生探究階段,我注意觀察各小組的表現情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輔導。

顏色

氣味

狀態

觸摸感覺

密度

觀察記錄

比水在學生順利完成後,我又用誇張的語氣告訴學生:恭喜你們!剛才你們探究蠟燭物理性質的這個過程就是自己設計實驗的過程!看來同學們對於設計實驗還是很有天分的麼!通過歡快的語氣、高調的表揚,使學生體會到設計實驗、動手實驗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蠟燭燃着時

剛才我們已經觀察了蠟燭的顏色、氣味、狀態、密度等物理性質,同學們還知道蠟燭燃燒時會放熱,現在我們繼續通過實驗來觀察蠟燭燃燒時火焰的情況。學生分組實驗後討論、歸納實驗現象,其中可能涉及到放熱、有火焰,火焰顏色深淺不一及蠟燭變短等,這時可以投影一幅較清晰的蠟燭火焰分層的圖片,使學生清晰的看到蠟燭火焰分為三層。然後,我繼續提出探究的問題:蠟燭燃燒時產生的火焰顏色深淺不一,可能與什麼有關?請同學們大膽猜測,並設計一個實驗證實你的猜測。這樣做的目的是針對發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的過程。

在學生提出各種猜測之後,師生共同分析判斷,確定實驗步驟,我示範講解並指導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然後在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後,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在充分肯定學生表現的同時,繼續提出問題:蠟燭越燒越短,那麼蠟燭燃燒後生成了什麼呢?這個實驗放給學生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我採取的是示範講解結合閲讀教材的方式使學生順利的進行分組實驗: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觀察現象;再取一用澄清石灰水潤濕內壁的小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觀察現象。實驗結束後,學生討論總結髮現幹而冷的小燒杯內出現水霧,説明蠟燭燃燒後生成水 ;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説明蠟燭燃燒後生成二氧化碳。但也有個別的學生實驗沒有成功,小燒杯內沒有出現水霧。這是什麼原因呢?大膽放手讓學生討論、講解,最後得出結論:小燒杯要用幹而冷的;燒杯離火焰的距離要適中。

上面的設計是讓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得出結論,在獲得成功喜悦的同時,更加深化了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化學思想。

(三)蠟燭熄滅後

給學生先變一個魔術:把蠟燭吹滅後,快速用一跟燃着的火柴去接近蠟燭燈芯,學生奇怪的發現,火柴還沒有接觸到蠟燭燈芯呢,蠟燭竟然就被點着了。學生對此感到新奇而又疑惑,我因勢利導,請學生自己試一試。學生興趣盎然的動手操作,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祕:原來蠟燭在剛熄滅時會有一股白煙,燃着的火柴只要接觸到白煙就能把火柴點燃。然後再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深化:白煙是什麼?學生猜想白煙可能為水蒸氣、二氧化碳或者石蠟蒸氣,小組討論後否定了前兩個猜想,然後我提出探究任務:你們能通過實驗來證明白煙是什麼物質嗎?

學生設計實驗:用火柴去點蠟燭剛熄滅的白煙

得出結論:説明該白煙是由石蠟蒸汽冷凝形成的。對於點不着的同學,仍然由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後解決問題。

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同學們認識了蠟燭的性質、變化及其變化過程中伴隨的現象。為了使所學到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再進一步追問:通過這個探究活動,你認為化學是一門什麼樣的科學?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是什麼?化學學習中應關注哪些內容?

學生討論後小結並投影:

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學習化學知識;

3、關注物質的性質,關注物質的變化,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通過小結幫助學生構建完整認知體系。

教學後的延伸:

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雖然獲得了許多新的認識,但還是膚淺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如蠟燭為什麼流淚?蠟燭的眼淚為什麼逐漸變硬?希望同學們多觀察多思考,不放過身邊任何一個物質變化的可疑現象,根據實際情況,通過探究去尋找答案。(目的是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鼓勵學生的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