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橡皮泥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7.92K

橡皮泥教案【多篇】

橡皮泥教案 篇一

【關鍵詞】美工教學;智障學生;精細動作

智障學生由於大腦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精細動作缺陷明顯,在精細動作的發育上要較同齡的普通學生遲緩得多。中重度學生剛入學時在美工方面表現出來的缺陷猶為明顯,例如,塗色方面:有的學生不會握筆,基本上都是先圍繞着一個局部重複地塗,然後又開始在整張畫紙上亂畫;剪紙方面:能用手拿着剪刀,但姿勢不協調,紙張剪不開;撕紙方面:能用手拿着紙張,但不能按照教師的指令完成簡單的撕紙活動;摺紙方面:摺疊時對不齊,容易將紙撕壞。這些能力不經過訓練,可能長期不具備。精細動作的缺陷嚴重地影響與阻礙了智障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但是經過美工教學,這些能力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康復和提高的。

一、塗色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美工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依照樣本進行塗色。學生第一次學習繪畫技巧是從塗色開始的,運用正確的方法動手塗色,可以培養學生的耐心、觀察和肢體協調能力。

第一步,通過兒歌和示範手把手教學生學習繪畫姿勢。在教授繪畫姿勢時,我先做了示範,同時講解繪畫姿勢的要點:頭要正,背要直,胸部離桌要一拳。眼高畫紙一尺遠,才能畫出好圖畫。然後輔助學生練習繪畫姿勢。

第二步,邊示範邊講解握筆姿勢:“使用鉛筆畫圖畫,拇指中指握住它。指離筆尖一寸遠,眼不近視又好畫。”“蠟筆質鬆易折斷,握筆需要靠筆端。塗色用力要均勻,塗出色彩才好看。”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輔助學生在練習本上練習握筆,並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位置及體驗手指使用的力度。

第三步,進行平塗練習。當中筆者安排了三項平塗方法的練習。例如,在長方形裏練習橫線平塗;在三角形裏練習豎線平塗;在蘋果圖形內練習斜線平塗。學生雖然學會了繪畫姿勢和握筆姿勢,但是假如只是重複地練習姿勢,學生肯定會覺得枯燥。這樣,讓學生運用不同的平塗方法在不同的圖案裏用不同顏色的蠟筆塗色,增加了塗色的興趣。同時,在輔助學生進行平塗練習的同時也要提醒他將圖案塗得均勻、飽滿而且不超出線外。

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學生的塗色能力提高了許多,從最開始的圍繞局部塗色甚至常常將畫紙弄破到現在已經能夠獨立地較為均勻地將一個圖案塗滿顏色了。同時,肢體協調能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大的鍛鍊。

二、繪畫

智障學生的繪畫基礎差異很大,在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詳細瞭解後,筆者採用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繪畫練習。在繪畫裏,畫線是基礎。學生學會塗色了以後,已經掌握了握筆的方法,對於畫線也有一些基礎。筆者採用了下面的訓練步驟教學生畫線:

第一步,給學生定好兩個點,然後請學生把點連起來,連好後,引導學生認識豎線、橫線、斜線。

第二步,讓學生在點線裏連各種線:直線、折線、鋸齒線、波浪線、螺旋線等。

第三步,描畫。在圖案中連線,圖案由簡單到複雜。

經過了連點、描畫線段、描畫圖形幾個步驟的訓練,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提高,手的靈活性也得到了鍛鍊,繪畫技能也有所提高。運用小步子、多循環、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對畫畫有了更大的興趣,增進了學習信心,提高了繪畫能力。

三、泥工

蘇姆霍林斯基説:“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泥工活動在國小美工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技能技巧、提高素質,開發智力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加強泥工教學,並同時使之與繪畫相結合,從而逐步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促進全面發展。

泥工是以粘土(黃泥、白泥、橡皮泥、麪糰等)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簡單的工具捏塑成各種物體、動物、人物形象等。在泥工活動中,學習泥工的技能主要是搓條、團圓、壓扁、粘合等。

在訓練中,分成以下幾個步驟:(1)讓學生自由隨意地捏橡皮泥。每個孩子都對橡皮泥有着與生俱來的興趣,沒經過教師指導前,有的學生會自己將橡皮泥分的很碎的泥,然後憑藉經驗給他們命名:豆子、蘋果、香蕉等,雖然從外形看來一點都不像,但是學生們還是玩的很開心。(2)在捏塑簡單的泥工作品中學習基本泥工技巧。①筷子(搓條)將適量的橡皮泥置於雙手掌心,通過雙手摩擦,將橡皮泥搓成長條,用同樣的方法再搓一個長度相同的長條 ,就成一雙筷子了。②湯圓(搓圓)將適量的泥放在右手掌心,左手逆時針搓,直至搓成圓。在搓圓的技能掌握後,加入新的學習內容――製作冰糖葫蘆,將做好的圓串進小棒裏。剛開始時,學生們很容易將圓捏變形,或者串偏了許多,需要耐心地指導與示範:一手小心翼翼地拿着圓,一手輕輕地將小棒對準圓的中間。③水餃(壓扁、粘合)將搓好的圓放在桌面,利用工具將圓壓扁成水餃皮,在水餃皮的中間放入幾顆豆子,將水餃皮粘合起來。

在泥工活動中,不僅僅製作出了一些滲透其個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實踐,將學到的知識得到自由廣泛的運用,訓練了學生的手指靈活性和手眼協調能力,同時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極大個性化發揮,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創造,拓寬了視野。

橡皮泥教案 篇二

1 發現並分析問題

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生對猜想“導體的電阻和哪些因素有關”時,由於“電阻”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對它的認識也處於比較膚淺的階段,再加上缺乏生活經驗,所以在課堂上表現茫然,覺得無從猜起,尤其是“導體的長度”和“橫截面積”這兩個影響因素。不少老師採用將“電流”類比“水流”,藉助“水管中的水流受到水管的阻礙作用”與哪些因素有關,進而聯繫到“水管的長度”和“粗細”,再遷移回“導體的長度”和“橫截面積”。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效果仍然不佳,只是將一個抽象的問題換成了另一個抽象問題,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結果成為教師的“啟發式”猜想,學生思維被迫跳躍,難以理解。

2 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瞭解了導體和絕緣體的知識,認識了一些常見導體,也知道可以用同一電路中電流的變化來顯現導體電阻的改變,電路見圖1,為便於接入導體,圖中M、N處接兩隻鱷魚夾。

3 思考問題的解決途徑

在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很多時候華麗的語言也顯得蒼白無力,“事實勝於雄辯”,如果能設計實驗,為學生的猜想提供真實的猜想依據,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進行猜想。在實驗中如果能讓學生們親眼看到當我們改變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時,導體的電阻也發生明顯變化,那該多好啊!只是在選擇導體時,難以找到能輕易改變長度、橫截面積的“柔軟”導體,於是筆者設計了以下兩種方案進行突破。

實驗方案1 能夠“拉長”的鉛筆芯。考慮到鉛筆芯是學生比較瞭解的導體之一,準備採用將兩支鉛筆芯並排捆綁,然後進行局部“拉長”的方法進行。為使兩根鉛筆芯之間接 觸良好,選擇了普通文具店也能購買到的“考試專用”扁口鉛筆芯。將兩支鉛筆芯疊放,用兩枚小橡皮筋進行固定,注意兩頭分別露出一小段,便於用鱷魚夾接入電路,如圖2。實驗時用兩隻鱷魚夾分別夾在鉛筆芯兩端(單根),觀察電流示數。然後將兩隻鱷魚夾輕輕拉開一定間距(注意不要使筆芯脱落),如圖3,此時可以看到電流表示數有明顯減小,實驗完成。

由於鉛筆芯比較細,這種實驗方案的器材可見度不是很好,所以又設計了以下方案,使實驗的可見度和現象更為明顯。

橡皮泥教案 篇三

一節科學課上老師教我們做一個有趣的科學實驗。

實驗開始了,只見老師先拿出了半瓶普通的礦泉水,兩根吸管和一塊橡皮泥;然後把一塊橡皮泥放在礦泉水瓶瓶口上;接着將兩根吸管插入橡皮泥中,其中一根吸管插置水面上方,另一根吸管插置水面的下方;老師再往插置水面上方的吸管裏吹氣,奇蹟發生了,礦泉水從另一根吸管像噴泉似的噴了出來。老師又試途把噴泉堵住,可是水又從吸管邊沿露了出來。

這時我產生了疑問,為什麼水會從吸管裏噴出來呢?老師告訴了我們答案:因為我們往在水面上的吸管裏吹氣產生了不少空氣,慢慢地空氣越聚越多,對水產生了壓力,所以水就會從另一根吸管噴出來。這就是空氣佔據空間的原理。

橡皮泥教案 篇四

[關鍵詞]強化體驗提升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90042

在物理探究教學中,我們經常先讓學生猜想:因變量跟哪些自變量(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然後教師針對各個因素設計實驗進行逐個驗證,排除無關因素,最後找到與因變量相關的自變量。但是,由於國中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加上這一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課堂往往出現學生不着邊際的“胡想亂猜”,弄得教師“手足無措”,最後不得不以“自説自話”來圓場。為討論方便,文章結合“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學進行適當的分析探討。

猜想“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是“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前的重要探究活動,但實際教學中,學生天馬行空般的猜想,常常讓一線物理教師感到難以把握。筆者記錄了建湖縣匯文實驗初級中學物理課堂中的這一教學環節。在這個課例中,教師不僅設計了多個實驗,一一檢驗學生的各種合理猜想,同時通過這些師生、生生活動,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探究實驗設計

1.浮力跟物體本身的重力有關

在學生的前概念中:“輕”的物體能浮在水面上,“重”的物體會沉入水底。導致有學生認為物體重力越小,浮力就會越大。為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探究實驗:在一個玻璃瓶中,分兩次裝沙,讓瓶浸沒在液體同一深度(也有同學猜到“浮力跟深度有關”),如圖1所示用稱重法,觀察測力計示數,比較兩次玻璃瓶所受浮力的大小。

2.浮力跟液體的多少(質量)有關

在學生的前概念中,物體受到的浮力是液體對它向上的“託力”,那麼液體越多,產生的“託力”越大,眾人拾柴火焰高。探究實驗設計如圖2所示:把裝有沙的密封玻璃瓶掛在彈簧測力計掛鈎下,浸沒在液體中,觀察測力計指針位置。再慢慢地注入更多的液體,觀察測力計指針有沒有變化。

3.浮力跟物體底面積大小有關

在學生的前概念中,底面寬大的物體受到的“託力”更大些。探究實驗設計如圖3所示:在彈簧測力計掛鈎上掛上錐形重物(用錐形瓶灌沙做成),分別測出錐形重物的錐尖向上和向下時,浸沒在液體中所受到的浮力,並比較其大小。

4.浮力跟物體形狀有關

實驗設計如圖4所示:將球形橡皮泥掛在彈簧測力計上,測出橡皮泥浸沒在液體中時受到的浮力;改變橡皮泥形狀,再測其浸沒在液體中時受到的浮力。

5.浮力跟物體表面積有關

在學生前概念中,扁平寬大的物體比“團縮”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要大。學生有了第4個實驗的經歷,先讓學生進一步推理,尋找答案,再利用上述橡皮泥重複圖4中的實驗進行驗證:首先將橡皮泥揉成球形,測一次橡皮泥浸沒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再將橡皮泥壓扁,測一次橡皮泥浸沒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會認為,壓扁的橡皮泥的表面與液麪平行放置受到的浮力最大,壓扁的橡皮泥的表面與液麪垂直放置受到的浮力最小。教師可以根據第3個實驗的結論進行推理,再用實驗證明:不管被壓扁的橡皮泥如何放置,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6.浮力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在學生前概念中,物體浸入液體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探究實驗如圖5所示:讓錐形重物浸沒在液體內不同深度,測出它受到的浮力,學生髮現錐形重物受到的浮力都相等。

但是,生活經驗告訴學生:在涉水時,越往深處走,“漂浮”感會越強,人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推斷浮力跟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也常常把浮力大小與深度的關係分成兩段述説。探究實驗設計如圖6所示,將錐形瓶掛在彈簧測力計掛鈎上,第一次讓瓶底浸入液體,第二次讓瓶口浸入液體,前後兩次浸入的深度一樣(但物體均未浸沒),結果測得瓶受到的浮力不相等,學生一下子就發現: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浸入的深度無關。

7.浮力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因為語文課上學過“死海不死”這篇文章,加上浮力導入時,教師可能用到清水、鹽水等,所以自然會聯想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跟液體密度之間的關係。這個探究實驗,教師都是有備而來。如圖7所示:只要讓同一個物體,浸沒在清水中、鹽水中、酒精中分別測一下浮力,馬上可以驗證學生的猜想。

8.浮力跟物體的體積有關

在學生的前概念中,浮力跟物體體積有關,物體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探究實驗設計:如圖8所示,選擇一大、一小兩個玻璃瓶,在瓶裏灌沙,既要讓他們全部浸沒在液體中,又要保持兩隻瓶和瓶中沙的總質量相等。首先讓兩個瓶浸沒在液體中,測出它們各自受到的浮力,發現大瓶受到的浮力大於小瓶受到的浮力,學生的猜想似乎是“正確”。慢慢從液體中提起大瓶,發現當大瓶露出液麪後其受到的浮力在減小,再往上提,大瓶受到的浮力還會小於小瓶受到的浮力。實驗驗證:浮力跟物體本身的體積是無關的。

實驗到這裏,教師追問:物體受到的浮力除了跟液體密度有關外,還跟什麼有關?學生自然可以回答:跟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即液麪下的體積有關。因為有量筒測不規則物體實驗的經驗,學生能接受浸入液體中的物體的體積就是被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二、教學反思

1.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有這樣一個認識誤區:認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教師沒有想到的,就認為是“生成”;凡是教師想到的、準備好了的教學內容,就是“預設”,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教師都希望學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其實,生成性學習與預設性,不是針對教師是否有準備而言的,恰恰

是指學生在學習情景中,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自然產生的學習動機,這些動機需要教師的引導、激發,所以對教師的教學,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是“預設”的。上述案例,教師根據她的教學經驗,幾乎準備學生會猜到的影響浮力大小的所有(相關或無關)因素,通^教師“預設”的實驗,探究學生當場“生成”的問題。學生經歷一個個實驗,去偽存真,為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構建起生動的物理模型。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因課前準備不充分,無法應對“生成性”的問題,常常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探究,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全方位、多角度認知,而且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也許有教師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國中課程標準中,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已經降低了難度,我們花這麼多的精力去探究,值不值得?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有專門的器材,當重物浸沒在液體中時,測一下受到的浮力大小,再測一下溢出液體的重力,馬上就可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去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呢?我們教師經常犯的錯誤就是“站在終點看起點”,用我們有經驗的成人觀去看待學生當前的學習,教學過程能簡單則簡單,忽視了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忽視了教學內容潛在的教育價值。孫子兵法有一個主張,叫“以迂為直”,運用到教學過程中,看似走了點“彎路”,實質上學生除了收穫知識與技能外,還可以體驗更多的過程與方法,從而收穫嚴謹的態度、豐富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橡皮泥教案範文 篇五

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應當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要目標,調動每個學生的認知興趣,順應每個學生的認知需要。

科學探究是滿足兒童求知慾望的重要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至關重要。學生親身經歷具有挑戰性的探究活動,可以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在教學《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時,我提供了許多塊重量相等的橡皮泥,充分放手讓學生探究。我組織學生每6個人一組進行比賽,看看哪些同學的橡皮泥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會沉於水底。實驗前請學生先猜一猜橡皮泥在水中是沉是浮,此時學生的探究慾望很高,紛紛要求上台演示,就連平時最不愛動手動腦的同學都舉手了。

上台的同學都很認真、細緻地做出各種形狀的橡皮泥,當一個同學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時,大家都非常高興,給予熱烈的掌聲,有的甚至興奮地要跳起來。有的同學的橡皮泥沉於水底,急得滿臉通紅,很不甘心地要求再來一次。還有一個同學的橡皮泥開始是浮的,過一會又沉於水底,她非常沮喪,她在總結時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原來橡皮泥船漏水,所以沉了。有一個平時不愛説話的同學説:“我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很幸運,我贏了!”比賽結束後,我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學生髮現,把橡皮泥做成空心或者是船形,浸入水中的體積較大,一般會浮起來;把橡皮泥做成實心的或者體積較小的形狀,多數會沉。學生在玩中學到了知識,在玩中找到了自信,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科學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科學教育要給予兒童真知,更要引導他們主動尋求真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對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具有重大意義。如教學《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我認真準備了實驗材料,要求學生設計實驗,認真觀察水在受熱時體積的變化、水在變冷時體積的變化。學生在小組內充分討論,儘可能設計並完善實驗方案,然後合作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學生觀察到:水受熱時體積增大,沿細管上升;受冷時體積縮小,水位下降。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學生很容易得出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看到學生沉浸在喜悦之中,我決定將探究引向深入:你們猜測一下其他液體如醋、食用油、豆奶、酒精,它們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學生的探究慾望進一步被激發,探究興趣更加濃厚。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得出結論:以上這些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實踐證明,只有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所獲得的知識才能真正納入他們的知識體系中,才能達到深層理解。

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如教學《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一課,我先讓學生玩氣球,把氣球吹足氣,讓噴氣口對準上、下、左、右四個不同的方向,觀察氣球怎樣運動。學生分析所觀察到的現象後認識到,氣球噴氣時,噴氣口與氣球運動的方向相反。我接着提問:“誰能安裝一個像火箭那樣驅動的小車?”根據提供的材料,學生很快安裝了一個噴氣小車。然後探究小車的運動,學生很容易理解是反衝力的作用使小車前進,而且也掌握了反衝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提問:誰知道火箭是怎麼升空的?讓學生由小車運動聯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課要結束時,我要求學生做一個氣球火箭,看誰的火箭飛得更高,把學習到的知識拓展到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