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摩擦力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W

摩擦力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並結合北師大版八年級第七章第六節內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學設計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對學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意義,甚至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學設計中,以“激發— — 衝突— — 順應(或同化)— —建構” 為基本模式。在上課之前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 播放大約2分鐘的與摩擦力有關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上課時再輔以生動形象的影視剪輯畫面引入課堂,誘導學生主動學習。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首先設計學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動和用手握住玻璃杯兩個小試驗,讓學生體會感受摩擦力.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使學生逐漸深入地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 充分運用多媒體播放影視及生活、生產中的畫面,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其中的摩擦現象。讓學生在快樂、輕鬆的氛圍中感受科學,從而構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課堂,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1、學習任務分析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第七章第六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動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響活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該內容主要引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觀察現象,引發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培養善於思考的科學態度。為高中學習摩擦力打下基礎。

(1) 教學重點

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影響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學難點

難點為摩擦力有阻礙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的性質。

2、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是八年級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躍,不容易長時間集中,喜歡自己動手實驗,比較好動活潑。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能力,已經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變量法。但是對事物的本質的把握,還有一定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各種影響因素,靈活運用f=u、N.知道如何區分摩擦力和最大靜摩擦力,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知道靜摩擦力為

O

2.過程和方法。經過摩擦力的探究學習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多種影響因素中“變量控制”的實驗技能。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實驗的互動與合作,培養探究學習的興趣,培養出學生精益求精的處理問題的科學態度。

4、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剪輯畫面,畫面中出現“人騎魚”和“人在雞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車打滑,情景課件滾動代替滑動、加潤滑油、磁浮列車、氣墊船;4人一組,每組有玻璃杯,水,潤滑劑,彈簧測立計,木板,毛巾,木塊,鈎碼;小自行車。

5、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與什麼有關?

(同學回答的有:)

與重力有關;

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與物體的運動快慢有關;

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實驗

次數

實驗條件

彈簧秤

示數

壓力情況

接觸面情況

1

木塊

木板

2

木塊

毛巾

3

木塊加鈎碼

木板

比較1、2,當壓力相同的時候,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比較1、3,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時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6、教學設計

【新課教學】

課前播放有關“生活中的摩擦現象”的影視。播放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剪輯畫面,畫面中出現“人騎魚”和“人在雞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師:同學們,看到畫面中的主人公“騎魚”時是多麼的浪漫,為何在雞蛋清中卻狼狽地摔倒?想知道為什麼嗎?

生:想!

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教師用多媒體呈現課題:《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師: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摩擦力。請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後把手用力壓在桌面再一次拖過。(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動手體驗)

師: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體呈現上面這段話.同時向學生介紹:滾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

· 自評·學生通過觀看實例後。直觀地知道什麼是滾動摩擦力,什麼是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減少了對有關概念的機械記憶。

師: 同學們能否舉一些生活中你們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關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時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時有滾動摩擦力。

生3:擦桌子時有摩擦力。

師:同學們談得非常不錯,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到處都是。我們今天主要探究滑動摩擦,同學們知道怎麼測量它的大小嗎?

生:用彈簧測力計。

師:對,不過拉動時得勻速拉動。至於原因嗎?我們下節課再探討。(教師邊講邊演示)

師:現在請同學們大膽猜想,然後分四人一組進行一個體驗實驗,然後交流:“你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1)讓學生用一隻手握住一圓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讓玻璃杯靜止在空中.此時學生能輕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當在玻璃杯的外壁塗上一層潤滑油後,學生再握住玻璃杯時就感覺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須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斷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隨着杯中水的不斷增多,學生就會感覺到杯子下落的趨勢越來越厲害,此時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須不斷加大握杯子的力.

(4)當水加到一定量以後,不論該學生怎樣努力卻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斷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實驗後,可以進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讓杯子靜止在空中,則手必須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觸並且擠壓了.也就是説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之一是接觸並且擠壓.

(2)杯子和水受到的總的重力方向豎直向下,杯子相對手的運動趨勢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靜止,則由二力平衡知識可知,靜摩擦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即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同時也説明了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之一是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3)隨着杯子中的水不斷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總的重力變大,杯子下落的趨勢越來越厲害,然而,杯子並沒有下落,説明手給杯子施加的靜摩擦力越來越大,即靜摩擦力的大小會隨着物體所受的其他力的變化而變化.

(4)沒有塗潤滑油之前能輕易地握住杯子,塗潤滑油以後要握住杯子就必須用大一些的力,説明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靜摩擦力的產生有影響,即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接觸面粗糙.

(5)第四步實驗現象説明靜摩擦力的大小有一個極大值— — 最大靜摩擦力.當水和杯子的總重力大於手和杯子間的最大靜摩擦力時,則杯子開始下滑.這個現象還説明了,在該實驗中,能讓杯子處於靜止狀態的力並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給杯子的彈力),而是手施加給杯子的靜摩擦力.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雖然不能通過眼睛直接觀察到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卻能通過自己的觸覺強烈地感覺到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以及相對運動趨勢的激烈程度,從而能正確地判斷出靜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變化,對學生加深理解靜摩擦力有很大的幫助。

充分交流後,請學生彙報交流的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猜想內容板書:

與重力有關;

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與物體的運動快慢有關;

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師:為了獲得答案我們需要進行實驗探究,其過程是:A.提出問題;B.猜想與假設;C.制定計劃;D.收集證據;E、分析與論證。前兩步我們已經做了,現在從第三步開始做。

師:影響摩擦力的因素較多。我們今天主要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當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時, 同學們知道需要用到什麼研究方法嗎?

生:控制變量法。

師:對。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來證實我們提出的猜想呢?現在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學生開始討論實驗方案,教師巡視,參與討論。

討論結束後,抽兩組學生交流實驗方案,學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組學生相互補充。歸納得出的實驗方案及實驗記錄表格用多媒體投影在屏幕上。

收集證據

實驗

次數

實驗條件

彈簧秤

示數

壓力情況

接觸面情況

1

木塊

木板

2

木塊

毛巾

3

木塊加鈎碼

木板

教師要求學生每兩人一組進行實驗與證據收集,教師巡視各組的實驗情況。 ’

師:同學們的實驗完成了嗎? 完成了的請舉手。現在請同學把實驗探究的結果進行全班交流,哪一組先來?

生1:比較1、2,當壓力相同的時候,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生2:比較1、3,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時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幾個猜想,可由同學們課後自己驗證。

· 教師自評·各實驗小組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實驗探究結果,請學生講解探究結論中有哪些內容與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於學生總結不受限制,可能會提出與結論不一致的問題, 在學生互相質疑的過程中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體驗與反思。

師:摩擦對人類來説,是有利還是有害的呢?

學生七嘴八舌,各説不一。教師沒做説明.而是用多媒體課件演示— — 汽車打滑。

師:同學們,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生:(齊答)增大摩擦力。

師:誰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壓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還可以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師:同學們剛才的回答非常不錯,同學們能再舉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嗎?

多媒體播放相應的畫面,學生自主舉手發言。

生1:人走路時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顯的花紋。

生3:汽車輪胎的花紋

生4:在冰雪路上行駛的汽車要系防滑鏈。

師:同學剛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來同學們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學們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總是有用的, 比如轉動的機器會因為摩擦而加劇磨損,那如何減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齊答)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師:同學們的思維非常流暢,不過減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這些,請看屏幕。

多媒體播放情景課件:

1.滾動代替滑動;2.加潤滑油;3.磁浮列車;4.氣墊船。

引導學生感悟畫面中出現的有關摩擦力的現象。當畫面中出現:“氣墊船在草坪上行駛,從人身上碾過,將人身上的衣物弄得個精光”時,全班鬨堂大笑。

師:同學們看了剛才的畫面,有些什麼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減小摩擦力的實例

生: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結論: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師:同學們知道加潤滑油、磁浮列車、氣墊船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生:使接觸面彼此分隔開

師:對.同學們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兩物體相互接觸.因此減小摩擦力的最好的辦法是使接觸面彼此分隔開,加潤滑油、磁浮、氣墊等。

師: 我們這節課學習了增大摩擦力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師從講台下拿出一個小朋友騎的自行車放到講桌上) 同學們看一看自行車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減小摩擦?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生:(走到講台,邊指邊説)輪胎、腳蹬、把套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為它們上面都刻有花紋。

生2:(指車閘)它也增大了摩擦,因為它使用橡膠製成.同時要用力捏閘。

生3:(指前軸、中軸、後軸説)這些部分都減小了摩擦.因為它們都安裝了滾珠軸承,同時還加了潤滑油。

師:這幾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鼓掌。

師:同學們還有發現嗎?

生:我覺得車輪是減小摩擦的,因為它是圓的,以滾動代替滑動可以減小摩擦。

師:同學們學得真不錯!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探究過程,想一想有什麼收穫呢?

生1:通過學習.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現象,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還知道摩擦力可以分為靜摩擦力、滑動

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 電影畫面裏也有物理現象.這節課讓我明白了許多物理道理。

多媒體打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圖。

師:同學們剛才總結很好!

【小結】

在學生闡述隨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接觸面的大小無關,而跟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練習】

1.自行車在設計、製造、使用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識

2.下雪天,路很滑,易發生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想辦法幫助解決,並説明這樣做的理由。

7、資源及媒體的應用

,恰當適時地運用多媒體,構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在發展中尋求快樂,在快樂中尋求發展。在開課前和整個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在課堂情景的渲染、營造方面達到了淋漓盡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益,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將暫時興趣轉化為了持久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 幾乎每個學生都在實踐、在思考、在交流.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不過的摩擦現象。

8、教學設計後記

1、本內容的設計應用多媒體創設動態的、聲形並茂的情境,渲染課堂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身感受來自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給學生帶來新感受,使他們的思維迅速地活躍起來,自然地進入到學習的興奮狀態。並完整的呈現了實驗探究,其過程是:A.提出問題;B.猜想與假設;C.制定計劃;D.收集證據;E、分析與論證。本堂課的重點就是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由學生自己制定實驗方案,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 — 控制變量。雖然學生的方案可能不夠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過學生相互補充,教師點撥,能使學生學會科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現新課程理念。

2.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將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衝突產生得越強烈,順應的過程越徹底,知識的建構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學設計上,本課着力表現的正是針對“摩擦力”這一概念而“激發一衝突一順應一建構”的過程。在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岡素 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關注了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通過巧妙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摩擦力的理解,通過讓學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來使學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對摩擦的感性認識。

3.在教學中.將學習內容以問題情境的形式呈現. 這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呈現方式— — 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這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探究性學習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學習了重力與彈力之後,教材以生活事例展開,以實驗探究摩擦力的規律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的重難點

知識掌握方面:

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大小和方向規律,難點是滑動摩擦中壓力與重力的區別。靜摩擦是否與重力有關?

能力培養方面:

重難點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探究過程中掌握“控制變量”的方法。

三、教學設計思路

1、對靜摩擦力的學習以生活中的事例創設情景引入課題,探究了有關靜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啟發學生説出生產生活中應用靜摩擦力的例子,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2、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三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四、教學目標

按照新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兩種摩擦力的產生、方向、大小如何判斷;瞭解滾動摩擦;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通過探究教學,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養成動手、動腦、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學探究方法。使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學會學習,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②通過對我國磁懸浮列車和乒乓球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奮發學習的精神。

五、教學準備

學生:探究摩擦力改進儀器一套(上附一個彈簧測力計和最大靜摩擦力指示條)、一個摩擦塊、一塊木板(上下表面不同材料)、一塊長布條、四個鈎碼。

教師:與學生相同外,另加兩組演示教具。

六、教學實施

(一)靜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以兩個富有趣味性和神祕色彩的演示實驗(提米實驗和拉書實驗),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同時引入課題。引入時注意引導學生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為下面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準備。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投影課題名)

2、體會感覺,明確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體會一下摩擦力,把一本書提在手中體會一下我們對書的摩擦力。引導學生從摩擦力的產生處、物體具有何種狀態時、摩擦力起到了什麼效果等方面來討論分析。從而給出靜摩擦力的定義,找到靜摩擦力的方向和產生條件。(投影靜摩擦力的定義、方向及產生條件)

3、觀察體驗,提出猜想

投影推木箱的圖片,引導學生討論靜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變化?進而組織學生通過推課桌來體驗靜摩擦力的大小,提出對靜摩擦力大小特點的猜想。(投影圖片)

4、實驗探究,驗證猜想

剛才同學們的觀點是隨着推力的增大摩擦力跟着增大,並且存在一個最大值,這種猜想是否正確呢?下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展台投影)展示實驗器材,小紙片的作用是什麼?提示操作過程要點。請同學們明確分工,協調合作。(老師繼續巡視參與交流,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注意提醒學生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

5、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我們從上面的實驗中可以發現摩擦力的大小有什麼特點呢?你的理由是什麼?隨機提問幾個同學發表一下他們小組實驗的結論。(投影靜摩擦力的大小)

6、應用結論,走向實踐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對摩擦力有了初步的瞭解。大家想想實際生產生活中還有哪些利用靜摩擦力的例子。隨機提問幾名同學。(投影奧運圖片)

(二)滑動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探究式教學的理念—自主、探究、合作。

1、承上啟下,引出課題

回放剛才的圖片,在上面的事例中箱子被推動後,受到的還是靜摩擦力嗎?提示學生仿照靜摩擦力的定義來確定滑動摩擦力的定義。以推書為例分析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產生條件。(投影滑動摩擦力的定義、方向、條件)

2、創設情景,鼓勵猜想

討論並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今天,我們只對三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並將全班分為ABC三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A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B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接觸面的材料有關?C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①制定探究計劃,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既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應選用什麼研究方法呢?

②選定所需器材,明確基本步驟

確定實驗方法後,我們還需要考慮選用哪些實驗器材,如何進行操作,記錄哪些實驗數據,完成實驗表格等等。

③分組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實驗方法,探究計劃確定以後,開始分組實驗。實驗前,各小組認真閲讀學習指導卡的內容。注意與剛才的操作不同之處:實驗時要固定附有彈簧測力計的支架,水平拉動木板。因為拉動彈簧測力計難於控制勻速,讀數不穩,造成誤差過大,而拉動木板對勻速沒有要求。(展台投影操作演示)四名同學明確分工,協調合作,共同分析實驗數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積極評價

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數據,老師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每個大組抽取了一個實驗小組,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實驗結論。將各組的結論彙集在一起,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出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規律。(投影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分析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義。

5、應用遷移,指導實踐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鼓勵他們找出學習生活中存在滑動摩擦力的事例。(投影滑冰圖片)進而引出雪橇的事例。

通過人在有沙的地面上容易滑到的事例,插入滾動摩擦力,(投影滾動摩擦力的定義)並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滾動摩擦的事例。(投影滾動軸承圖片)

6、分層練習(備選)

每小組從三個練習中任選一個完成。(投影練習)

7、課堂小結(投影小結)

①獲得了哪些知識:

②掌握了什麼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③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你最深的體驗是什麼?

8、課外探究,把學習引向課堂以外

回扣開始的拉書實驗,很重的課桌我們可以推動,問什麼輕輕的兩本書卻拉不開呢?(投影問題)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再一次完整地體會探究實驗的整個過程,體驗探究實驗中的快樂和成就感,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把摩擦力與前面學過的相對運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實驗方案,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同時,通過小組每個成員的通力合作,讓學生認識到團結協作精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為創建和諧校園奠定基礎。通過探究實驗,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爭論“摩擦好不好”,使學生了解生活、生產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途徑,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繫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加強了物理與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繫,從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物理教學理念。

附:板書設計(適時投影)

第三節 摩擦力

一、靜摩擦力

1、定義:當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2、方向:總是沿着接觸面,跟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產生的條件:相互接觸,有相對運動趨勢,接觸面不光滑,有壓力。

4、大小:0 根據二力平衡確定實際的大小。

二、滑動摩擦力

1、定義:當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方向:總是沿着接觸面,跟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3、產生條件:相互接觸,接觸面不光滑,有壓力,有相對運動。

4、大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與接觸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表達式:分析各量的物理意義。

三、滾動摩擦

滾動摩擦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當壓力相同時,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得多。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產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養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係,培養一定的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法:通過直觀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運動,感覺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點;

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準備 木板、投影儀、毛巾、棉布、木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摩擦力演示儀等;

課時安排 1 課時

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視頻:NBA 籃球場上兩名球員相撞後在地板上長距離滑行的視頻

2、觀看圖片:老師在學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後膝蓋受傷的照片

3、提出問題:老師腿受傷是什麼惹的禍?——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一、摩擦力

1、學生活動: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談談感受。

2、對照上面的活動讓學生試探性歸納摩擦力的定義,教師可提示性提問:

(1)談某個力至少需要涉及幾個物理?(2)是否需要接觸?(3)摩擦力有什麼作用效果

3、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實質:

活動:通過展示用顯微鏡不同倍率放大後的手背的照片,説明摩擦力的實質是由於接觸面間的凹凸不平產生的

備註:觀看視頻,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

設計小實驗,讓學生體驗摩擦力,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猜想:

通過前面展示的老師在籃球場上膝蓋受傷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動體驗,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與接觸面所受壓力

(2)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與接觸面的面積

(4)與物體運動的速度

(5)………

2、設計實驗

(1)怎樣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活動:根據手中的器材(木塊、砝碼、棉布、長木板、彈簧秤),由學生自行設計一個測量摩擦力的方法。

實驗方案: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由彈簧秤的示數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設計實驗:

思考:怎樣驗證接觸面所受壓力大小與摩擦力的關係?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摩擦力的關係?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面積與摩擦力的關係?

想一想:要用到什麼科學方法?

備註: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猜想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3、動手完成實驗

主要設計表格參考:

表一: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

備註: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學生完成實驗數據記錄

4、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粗糙程度一定時,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備註: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摩擦與我們

問:你認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嗎?

答:有利有弊

問:怎樣減少有害摩擦;怎樣增大有益摩擦?

説一説:汽車在冰面上打滑,我們可以怎麼辦?

考一考:以下是駕照交通規則考試的一道試題:

動腦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長方體木塊和鐵塊各一個,現想探究木塊和鐵塊的下表面誰更粗糙,請你只利用一個量程滿足實驗要求的彈簧測力計,,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試給出實驗的設計方案。

備註:提出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學以致用。

四、收穫了什麼?

1、什麼是摩擦力

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五、練習

書本動手動腦學物理

備註:教師進行小結,回顧本節課的內容。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四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而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3)認識摩擦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4)經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經歷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

(5)學習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6)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繫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積極性高,活潑好動,喜歡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但也是比較容易衝動,缺乏耐心。利用他們的好奇心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通過激勵性的話語鼓勵他們,讓他們通過各自和團體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務。本節課的意義在於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小組實驗,研究分析生活實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國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第八章第三節內容,共1課時。本節內容是國中物理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是學習了力、重力的又一個重要的力,併為以後學習有關力的知識打下基礎本節課通過情景體驗,來認識摩檫力,探究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本節課重視科學探究中的猜想和數據分析,有利於養成規範的探究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1、通過手沿桌面滑動等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根據二力平衡,會使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物體運動時所受的滑動摩擦力;能運用轉換法、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探究,總結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過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車剎車等實例,會説出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評價任務:

1、通過“拔河比賽”、“手沿桌面滑動”、“推動牙刷”等方式,評價學生理解摩擦力的定義,檢測目標一的達成度。

2、根據二力平衡測量摩擦力,運用物理實驗方法進行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並得出結論,評價學生設計實驗、操作、語言表達能力,檢測目標二的達成度。

3、通過舉例,閲讀課本,會説出增大和減少摩擦力的方法,評價學生自學、歸納總結的能力,檢測目標三的達成度。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價要點

環節一

明確目標

情境導入

(3分鐘)

活動一:

1、出示教學目標,明確要求。

2、穿釘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輪鞋的強壯男生進行拔河比賽。

(完成目標一)

1、明確目標。

2、情境導入,引出課題。

(評價目標一)

環節二

生活體驗

感受摩擦力

(8分鐘)

活動二:

1、學生通過手沿桌面滑動感受摩擦力。

2、教師演示在桌面上推動牙刷,引導學生髮現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完成目標一)

1、學生親身感受,認識摩擦力。

2、學生根據教師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義。

(評價目標一)

環節三

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

(25分鐘)

活動三:

1、學生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組選取研究課題。

2、實驗前,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測量摩擦力?小組根據課題研究設計實驗方案並分享。

3、各小組進行實驗,分享自己的結論。

4、教師引導學生對各小組的結論進行歸納總結。

5、引導學生思考傳統的實驗裝置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完成目標二)

1、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大膽猜想。

2、引導學生如何測量摩擦力。

3、學生根據研究課題設計實驗。

4、分組實驗,得出結論。

5、引導學生改進實驗裝置。

(評價目標二)

環節四

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鐘)

活動四:

1、引導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現象。

2、學生閲讀課本P25—P26頁,分組討論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標三)

1、通過舉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過閲讀課本和討論,得出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評價目標三)

附:板書設計

第3節摩擦力

1、概念: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作滑動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受到的壓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壓力(2)使接觸面更粗糙

2、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1)減小壓力(2)減小接觸面粗糙程度(3)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4)使接觸面分離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五

【設計理念】

摩擦力一節的課堂設計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義的引出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採用了透鏡式教學。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列舉日常生活、生產中物體受摩擦力的事例,學生討論、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點,然後讓學生根據這些特點,給摩擦力下定義。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節的重點,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通過實驗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最後進行評估交流。整個過程全部放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悦。教師只起引導組織作用。

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節設計的一個亮點。將辯論引入課堂。教師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淪。通過辯論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增、減摩擦力的方法。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是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結不僅讓學生總結本節學到知識,而且提煉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程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②通過實驗探究並瞭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③知道摩擦力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學習從實驗數據歸納簡單的物理學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理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點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對摩擦力的定義採用透鏡式教學模式“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採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採用猜想與反駁教學模式。

教具和媒體

教師演示用:小車、彈簧秤、木塊、金屬塊、實物投影

學生演示用:小車、長木板、毛巾、彈簧秤、木塊、金屬塊

【教學過程實錄】

一、複習提問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兩種力?

生:重力、彈力

師:什麼是重力?什麼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課

師:請看實驗:老師把小車放在桌面上,此時小車處於什麼狀態?當用手推小車時,小車怎樣呢?(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回答)

生:開始處於靜止狀態,後來小車慢慢停下來。

師:為什麼運動的小車會慢慢停下來?

生:小車受到阻力(討論、回答)

師:這個力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摩擦力。

板書:第三節摩擦力

三、進行新課

師: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説明物體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問題)

生:討論舉例(蒐集事例)。

師:(副板事例)運動的小車、汽車、足球等這些物體它們都受到了摩擦力。他們都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生:討論回答。

師:點撥、歸納(兩物體是否接觸,在什麼位置,是運動還是靜止)。(歸納分析)

(説明:通過摩擦力事例,討論其共同特點,對國中學生來説是比較困難的,此時教師應及時充當優秀學生的角色,參與討論。)

師:根據剛才的分析,同學們討論一下,給摩擦力下個定義。

生:討論、回答,補充(得出結論)

師:板書定義。

(説明:摩擦力定義的得出,主要採用了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的創造性思維程序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明確了摩擦力的定義,對於摩擦力,同學們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呢?(提出問題)

生:(討論,並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作用點在什麼地方?方向向哪兒?

師: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由於時間關係,今天我們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首先來解決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請同學們看摩擦力的定義,然後討論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的作用點在物體表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師:(板書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並舉例鞏固。)小車在桌面上向右運動時,桌面對小車的摩擦力向左。解決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再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討論、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重力、速度、接觸面的面積……(猜想或假設)

師:(副板書)摩擦力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係應該採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

生:(討論回答)控制變量法。

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這些因素有關,首先應該測出摩擦力的大小,那麼如何測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麼方法。

生:(討論、回答)講桌上展示實驗方案。(其他學生現察進行評估、補充)(設計實驗)

(説明:在測量摩擦力時,物體怎樣運動?為什麼勻速?怎樣判斷?教師應及時參與討論,並找出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

師:明確了摩擦力的測量方法,下面我們先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重力和接觸面這兩個因素是否有關呢?

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展示實驗方案並進行評估,找出最佳方案。

師:明確了實驗方案,各小組先討論、設計好實驗表格,並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隨後交流。

(説明:在明確了研究目的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完整地設計出方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蒐集實驗數據。)(進行實驗)

師:(實物投影展示實驗數據)請同學們觀察這幾組同學設計的表格與你設計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遞給老師,(展示並進行評估)根據這幾組表格的`內容,同學們討論一下,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生:(討論,個別回答並補充)摩擦力與重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重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師:對剛才的結論,同學們有沒有疑問?(評估交流)

生:思考、討論。

師:(教師充當優秀學生的角色參與討論)老師對摩擦力和重力有關有疑問,認為不大確切。為什麼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做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師生實驗:請同學們伸出右手食指,並將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輕輕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動的過程中感覺有什麼不同?哪位同學談一下體驗。

生:(實驗談體會)手指前進越來越困難(受摩擦力越來越大)。

師:什麼原因使摩擦力變大呢?

生:(討論回答)手對桌面所施加壓力不同,壓力大、摩擦力大。

師:因此,我們對上述結論應做怎樣的修改呢?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大小應改為與壓力大小有關。

師: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時,物體受的重力和它對桌面壓力大小是相等的。有關壓力的知識我們後面再學習。(板書)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度有關。

師: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利用桌面器材繼續實驗。(提示:研究接觸面積時,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應控制相同。)

(説明:實驗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並進行實驗,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親自體驗成功的喜悦,探究的樂趣。)

師:(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通過實驗你得到了什麼結論?

生: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師:通過實驗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隻跟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現在老師有一問題:摩擦力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學生討論,舉手示意,教師對兩種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分組,開一個辨論會,認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認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師是主持人。正、反雙方在辯論時,一次一人發言,各舉一例證明自己的觀點,自由辯論。)

生:自由辯論。

師:由於時間關係自由辯論此結束,請正反雙方各派一名代表做總結性發言。(學生代表發言

師:通過辯論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時大好,有時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處,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設法增大,為我們服務,有害的我們要千方百計減小。那麼增大和減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學生討論回答)

師:(板書)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説明:以上將辯論引入課堂,學生興趣高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結

(讓學生討論小結)本節課:

(1)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我們主要採用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3)在研究問題時,採用了幾種思維程序?

(①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

②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説明:小結不僅要總結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本節研究問題的方法及思維程序提煉出來,學生初步學會這些方法並體會到它們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題

1.自行車在設計、製造、使用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識。

2,下雪天,路很滑,易發生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想辦法幫助解決,並説明這樣做的理由。

六、作業

以“沒有摩擦力的世界”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六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難點在於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難點在於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重點是研究滑動摩擦力,要求會計算其大小和判斷其方向,難點是靜摩擦力,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教師要試圖將學生國中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的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學中要力圖從兩種摩擦力的區別與聯繫出發,讓學生從產生的條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範圍及其計算來理解兩種摩擦力的異同。通過探究實驗去加深鞏固。

同時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從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引入,以探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兩種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繫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並通過網站知識與現代科技聯繫很密切的內容。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範圍及其最大值; ·能根據靜摩擦力的規律,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

·知道動摩擦因素與哪些因素有關,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靜摩擦力略大於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比滾動摩擦力; ·會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的計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規律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學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參與比賽等形式,激發興趣提高探究創新意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實驗和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對科學的求知慾。 ·培養學生實踐──認識(規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能説明生活、生產中採用應用摩擦力的實例,發展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以及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以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難點:

·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靜摩擦力方向的判斷。 ·靜摩擦力大小的簡單計算。

【實驗器材準備】

長方體木塊(每組3塊)、彈簧測力計、毛巾、玻璃板、毛刷、身邊的物體(例如:水杯,黑板擦、鋼筆、橡皮,講桌等物體),長木板(帶滑輪)。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分析歸納、觀察提問、討論分析、應用舉例、練習鞏固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

3、知道在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要小。

4、能舉例説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生活實例瞭解摩擦現象的普遍存在,並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聯繫實際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養成勇於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認識科學知識和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願意服務社會的意識。

3、通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善於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設計理念】

對於摩擦現象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這一認知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和過程,瞭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實現學科核心向學生核心的轉移,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具體事例將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實現STS教育。

【教學準備】

摩擦力教學自制課件;彈簧測力計、木塊、鈎碼、毛巾、木板、砂紙、兒童自行車。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生活情境:請幾個同學到前面分別用纏了皮筋和沒纏皮筋的筷子夾彈子看誰夾的快。

問題情境:利用課件出示問題汽車關閉發動機後為什麼還能前進?最後為什麼又會停下來?(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信息去分析問題,提出解釋。引出摩擦現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麼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課件出示: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在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理解摩擦力概念

1)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是什麼?

2)摩擦力產生在什麼地方?

3)摩擦力向什麼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麼?

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後總結得出結論:(只有相互接觸且有相對運動時才會在接觸面上產生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總是阻礙相對運動的產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響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過課件和課本插圖以及遊戲:讓一名同學分別拉一個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學比較拉力的大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並在黑板上展示)

2)小組討論實驗方法(引導總結:控制變量法)設計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變因素變化因素摩擦力實驗結論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粗糙程度

運動速度

接觸面積的大小

3)實驗探究、蒐集證據

首先師生共同討論後由教師演示壓力大小對摩擦的影響,由學生觀察實驗數據填入表格全班討論寫出結論,然後由不同學生小組(每組4人)在講台上給全班同學演示其他因素對摩擦的影響(其中一人專門作講解,一人記錄)小

組討論後由一人將結論寫進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與論證交流、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對同學前面的猜想正確的用紅筆打√錯誤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

1)問題的提出:通過冬天在結冰的路面上行走人為什麼容易摔倒?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問題和將粉筆橫放與豎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課本上觀察現象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科學世界”。

2)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方法。

3)全班總結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鞏固和提高

1)如下圖中汽車正在水平向右運動,當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向中部滑動時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無)摩擦力,箱子和車廂____(有或無)若有則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下面那條措施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

B、自行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

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

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

3)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槓之前總要在手上塗些鎂粉,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槓上做迴環動作時,握槓不能太緊,這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師生共同研究自行車(教師把兒童自行車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觀察自行車構造,自主提問,解釋加深知識理解)

六、交流、評估與小結

小組討論交流本節課的收穫與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分類。

2)增大與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業佈置

1)工人在用油桶運油時總是將油桶放倒向前滾動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2)自行車氣不足的時候為什麼騎起來費力?

3)寫一篇科學小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考慮到科學探究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基礎上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師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師演示然後再由學生小組進行探究最後形成結論。然而通過教學過程發現學生的設計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計,只要引導得法,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完全能夠完成實驗和探究過程。在後來給其他班上課時我沒有再演示而讓學生小組完成全部探究過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更加高漲。這我又聯想到在前面一章的複習中我嘗試讓學生依據課本上的章節提示問題和黑板上的補充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師引導複習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由於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太多而不敢過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從而制約了學生的進步與創新。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物體處於運動狀態時或具有運動的趨勢時會與周圍的物體發生摩擦,這種現象經常會出現在學生身邊:汽車輪胎與道路之間的摩擦,航行的船體與水流之間的摩擦,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之間的摩擦。還有許許多多的摩擦現象發生在學生的周圍,只不過學生沒有覺察到而已。本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對摩擦現象開展研究活動,瞭解什麼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本課教學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摩擦發生的條件。首先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摩擦現象,教科書有兩幅圖,一幅是孩子高興地從滑梯上滑下來,另一幅是參加汽車拉力賽的賽車在運動中,通過圖來引導學生討論: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現象,摩擦現象發生時與哪些現象聯繫在一起,摩擦力是一種怎樣的作用力。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來發現:當物體靜止的時候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運動的時候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孤立時、沒有與其他物體接觸時,有沒有摩擦存在;當物體不孤立、與其他物體有接觸時,有沒有摩擦存在。從而發現摩擦發生的條件。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教科書安排的內容是:在一塊較平滑的木板上,放置一些不同的物體,包括質量大小的不同,材料品種的不同。將木板緩緩地加大傾斜角度,使上面的物體逐個地滑下來。根據觀察到的現象,要求學生對影響物體下滑的因素,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看法或假設,然後,再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看法或假設。

第三部分:針對不同的情況,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教科書通過一個典型事例——想辦法增大或減少一個裝滿水的瓶子的摩擦力,來啟發學生設計日常生活中需要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和了解到有關力的形式、力的表示、力的種類的知識並

已認識到幾種常見的力,如重力和彈力,這些將成為本節課學習的基礎和鋪墊。

三、教學內容

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祕密》:課本第50~52頁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知道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瞭解什麼是摩擦現象;

2、瞭解摩擦力的大小既與壓力的大小有關,也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知道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2、能夠做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3、能夠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實驗;

4、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情感目標:

1、對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2、意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也存在着負面影響。

五、教學準備

1、實驗材料:測力計、帶掛鈎的木塊、鈎碼、乾布、乾毛巾、幾支圓杆鉛筆。

2、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屏幕出示拉人畫面(一個小朋友端在地上伸出雙手,另一個小朋友站着拉着他的雙手在地面上滑行。)

師:同學們,屏幕上的場面你們熟悉嗎?

生:熟悉。

師:這種拉人的遊戲我看見很多同學都曾經玩過。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經歷,思考這個問題,這個遊戲在什麼地面上好玩?

生:光滑的地面。

師:穿什麼鞋容易滑?

生1:平底鞋。

……

師:拉着體重不同的同學滑,感覺有什麼不同?

生:輕的同學比較容易拉,重的同學很難拉。

2、師: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其實這都與我們今天準備研究的摩擦力有關係。好,今天老師就想和你們一起做一回科學家,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祕密,那同學們想通過我們這個探究活動知道些什麼呢?

生1:我想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生2:我想知道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

生3:摩擦力有什麼作用?

……

3、師:看來同學們的好奇心可真強呀,想知道這麼多的東西。好,我們這節課就圍繞着同學都想知道的東西來探究。(屏幕出示探究目標)

(二)探究過程

1、認識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及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師:剛才的拉人遊戲是一種摩擦的現象,現在請同學們用兩隻手掌互相摩摩,兩隻手互接觸,相互運動也叫做摩擦,你還看過哪些物體相互摩擦的現象呢?

(生説出磨刀、擦黑板寫字等現象)

師:看來同學們都是有心人,能發現日常生活中這麼多的摩擦現象,現在請同學再開動腦筋想一想,當這些現象發生時,它們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請你們發揮小組的力量,圍繞着你們剛才説的例子去分析一下。

(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派個代表説説你們的討論結果?

生1:我們組發現磨刀時,只有刀在磨刀石上來回運動時才會有摩擦現象,如果把刀拿起來,或只把刀放在磨刀石上不來回運動沒有摩擦現象。

生2:我們組分析了擦黑板的現象,也發現只有在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和運動時才有摩擦現象的發生。

……

師:同學真聰明,通過和小夥伴的合作,分析出了摩擦存在的條件:接觸和運動。

2、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係?

師:接下來我們還要一起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首先請同學們把你們找來的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種類,不同輕重的物體放在一塊比較平滑的木板上,逐漸傾斜木板,(如課本50面圖所示)比較它們下滑時的摩擦現象。

(學生小組活動)

師:誰來説説你們通過這個活動發現了什麼?

生1:我們發現不同的物體它們下滑的快慢不同。

生2:我們也有這個發現了這點,也就是説不同的物體它們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樣的。

師:同學們的發現真多,那這些物體所受到的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係呢?同學們可以將自己認為的可能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提出。

生1:摩擦力可能與物體的輕重有關。

生2:摩擦力可能與物體表面情況有關。

……

師:剛才同學們都大膽地提出自己想法,但這只是我們的預測,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證明一下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各小組經過討論選擇一種可能的因素,作為你們小組的假設,選擇老師為你們每個小組準備的工具(測力計、帶掛鈎的木塊、鈎碼、乾布、乾毛巾),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與給與適當的指導。)

師:剛才我發現很多小組的同學都能選擇好工具設計了有趣的實驗,哪個小組的同學把你們設計的實驗與結論與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1:我們小組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摩擦表面

的情況有關,所以我們一起設計了一個這樣的實驗:把帶掛鈎的木塊放在我們平滑的桌面上,用測力計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接着又在桌面上鋪上乾布,固定好,再放上木塊,用測力計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最後又把乾布換成乾毛巾,讀出這時的拉力。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現兩個物體的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兩個物體的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生2:我們小組假設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輕重有關,所以我們組設計的實驗是這樣的:把木塊放在桌面上,放上一個法碼,用測力拉木塊,使木塊慢慢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接着在木塊上分別放兩個、三個法碼,讀出這時的拉力。我們發現放的法碼越多,拉力計的讀數越大。

生3:我們設計的實驗和他們差不多,得到的結果也是放的法碼越多,拉力計的讀數越大。也就是被拉動的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動的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

師:同學們真有科學頭腦,設計了這麼多有趣的實驗證明了摩擦力與兩個物體接觸面光滑程度有關,還與被拉物體輕重有關。

3、學以致用

(1) 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的一些實際現象。

①鞋底和輪胎為什麼都有凹凸的條紋?增大摩擦力對鞋底和輪胎有沒有不利的方面?

②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為什麼先要擦上鎂粉?

③為什麼要經常在自行車轉動軸的地方加潤滑油?你還看到哪些東西需要加潤滑油的例子?

(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例子來解釋,其餘學生幫他評價。)

(2) 設計增大或減少摩擦力的方法。

(出示裝了半瓶水的瓶子)

師:看來摩擦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真的挺廣泛,而我們學知識最終的目標是要把它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現在你能運用這節課獲得的有關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識,想辦法增大或減少這個裝一半水的玻璃瓶的摩擦力嗎?

生1:倒掉一些水可以減輕瓶子的重量就可以減少它的摩擦力。

生2:這樣的話,要增大它的摩擦力,可以往瓶子裏多裝一些水。

生3:在瓶底塗抹潤滑劑可以減少它的摩擦力。

……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麼多方法。

(三)課堂小結

那麼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活動,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

(生自由説)

(四)課堂延伸

師:這節課時間差不多了,但並不代表着我們的研究活動結束,這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留待同學們回去思考(屏幕出示)“如果沒有摩擦力存在,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同學們回去以後可以通過閲讀書籍、上網查詢等手段,繼續研究與摩擦力大小有關的知識。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引入我採用了一個學生熟悉的場面“拉人遊戲”。因為這個遊戲我看過很多學生在課間有玩過,於是我就順勢讓學生説説“這個遊戲在什麼地面上好玩?穿什麼鞋容易滑?拉着體重不同的同學滑,感覺有什麼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回答出這些問題,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學生未能解釋,我便順勢引出這與我們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摩擦力的祕密有關。然後讓學生提出想通過這節課想研究的有關摩擦力的問題。讓學生先確定了自己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摩擦力,我請學生舉例自己在生活中風到的一些摩擦現象,然後讓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分析這些現象找出摩擦存在的條件。其實在這個環節中,我覺得是有些不足的地方,畢竟指名讓學生自己舉例分析,對他們來説是不夠直觀,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的現象,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可能會降低了難度,效果應該會更好。

在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通過觀察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種類,不同輕重的物體放在一塊比較平滑的木板下滑時的摩擦現象,由此學生髮現不同的物體它們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樣的,然後再讓學生各抒已見,提出可能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假設,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這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實踐出真知的道理,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的興趣。

至於在設計增大或減少裝一半水的玻璃瓶子的摩擦力的方法時,我光讓學生把他們想到的方法説出來,雖然已對他們説出的有效方法都給予了肯定,但沒有準備好學具讓學生真正實踐一下,這點我覺得還是有點不足的。如果可以將這個活動設計成競賽,學生自己討論制定競賽規則與要求,自己擬定記分方法,然後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我反思,自我評價,應該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進行嘗試,以改進本課的不足之處。

摩擦力教學設計 篇九

在《摩擦力》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教學材料的結構更具有科學性,我經過反覆探索,對實驗教學的材料作了以下設計:

1、木板和木塊的設計。

要使木塊在木板的光滑面、粗糙面的摩擦力大小對比明顯,又不改變木材的特質,我們把舊橡木板的兩面刨光後,在其中一面塗上一層乳膠,再粘上一層粗鋸末。由於實驗室砝碼規格為50克,為了使木塊再增加砝碼後摩擦力明顯增大,同時在加墊鉛筆實驗時,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讀出摩擦力的大小,我們採用了重量為150克,長14釐米,寬7釐米,高為5釐米的木塊。

經過以上處理,木塊在木板的光滑面、粗糙面的摩擦力對比明顯。木塊在增加砝碼後,摩擦力明顯增大。木塊下面墊鉛筆時,由於木塊長達14釐米,不會立即從鉛筆上掉下來,使學生更容易讀出摩擦力的大小。

2、小毛巾的設計。

學生在討論如何增大木塊與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時,想出了不少辦法,有的説用小刀把木板刻上橫道,有的説把木板表面刮毛等等,這些辦法都是想使木板表面更粗糙。我們想到小毛巾柔軟粗糙,雖然教材中無此材料,但由於實驗效果好,我們就設計了這一材料,讓學生把小毛巾蒙在木板上,測試木塊在蒙上毛巾的木板上的摩擦力。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由於教學材料的結構科學合理,每組學生都在試驗後得出了一組能夠揭示摩擦力大小的規律的數據,所以很容易就歸納出了本課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