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力教學設計(熱門13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5.49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人教版力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力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力教學設計(熱門13篇)

篇1:力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將摩擦力作為一個整體來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別研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學生更全面的從本質上掌握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採用“學習即研究”的理念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來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圍繞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問題。讓學習的過程轉變為研究的過程,從而實現物理學習的本質。

2、採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通過就地取材的物品來進行小實驗,看似簡單易操作,但卻能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採用知識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融於一體,通過實踐找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與類比、猜想與假設、實驗與歸納、控制變量法、描點作圖法等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內容是學生已具有一定國中知識背景下,進一步來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的深入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國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並可應用二力平衡進行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2.在國中階段對摩擦力有定性瞭解,但不夠深入高中階段加以細化;

3.在國中學習電阻時用到過控制變量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P57-P61,本節內容是在國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高中物理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大家在國中已接觸過摩擦力的學習,高中應從更深的一個層面來認識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問題很複雜,具體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有時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本節課,我力求使學生們可以正確認識靜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靜摩擦力;可以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舉説明靜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最大靜摩擦力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及動手體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通過對靜摩擦力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認識“力”的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最大靜摩擦力進行的實驗探究及數據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好的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分析靜摩擦力的應用,進一步體現出物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四、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研究靜摩擦力大小的範圍。

2、研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二)難點:如何對靜摩擦力進行方向的判斷。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和多媒體教學:

(1)教師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氣球,玻璃球,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紅墨水,細線,木塊,礦泉水瓶,PPT課件。

(2)學生用實驗器材2人一組:彈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1、趣味實驗演示

向壓實的整杯米中插進一根筷子,用筷子將米杯提起,將氣球放進玻璃杯內,向氣球內充氣,用氣球將玻璃杯提起。

發問設疑:將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麼呢?

2、深入分析:

對整杯米進行受力分析,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還有筷子對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學生提出疑問,這個作用力可能是什麼性質的力,進而給出在物理學中像這樣產生於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接觸且相互擠壓

通過回顧課前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向學生髮問,為什麼乾癟的氣球不能夠提起杯子?

對比分析,當氣球充滿氣時,氣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時氣球與杯子接觸且存在擠壓,當氣球內氣體放出時,氣球與杯子不接觸且不存在相互擠壓,氣球也不能提起杯子,進而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兩物體接觸並存在擠壓。

②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仍然由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入手,當氣球與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對桌面靜止時,氣球和杯子之間不產生靜摩擦力。當氣球提起杯子時,氣球和杯子之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力,這是由於當氣球提起玻璃杯時,玻璃杯會“想”相對氣球向下運動,我們將其稱為玻璃杯有相對氣球向下的運動趨勢,進而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的又一個產生條件是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③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夾玻璃球競賽:

競賽規則:誰能在十秒鐘之內,用筷子夾起的玻璃球多誰就獲勝。

十秒鐘過去,我們會發現,一位同學夾起了幾個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學幾乎沒有夾起玻璃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追問,為什麼比賽結果會如此懸殊?

教師解密,這是由於老師給“獲勝”的同學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層“橡膠外衣”,進而使筷子與玻璃球接觸的表面變得粗糙,才使得“獲勝”同學順利夾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三個條件是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2、靜摩擦力概念

通過得出了靜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可進一步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具體概念,即:兩個相互擠壓且相對靜止的物體,由於存在相對運動趨勢而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給出定義後,教師提出一個將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的小遊戲,讓學生親身體會靜摩擦力“巨大”力量,進而對靜摩擦力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3、靜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點

引導學生通過定義直接得出,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接觸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彎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導學生分析靜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與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這一結論。[來源:學科網ZXXK]

②對被氣球提起的杯子進行受力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逆向思考,分析靜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

杯子與木塊相連,不斷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塊滑動,可直觀定性的觀察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自然提出猜想,靜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個限度,教師加以解釋説明,給出靜摩擦力大小情況: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即fmax,這個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其數值範圍fmax≥f≥0,且最大靜摩擦力大於滑動摩擦力。

4、鞏固提高

①引導學生利用定義判斷靜止在曲面上的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並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讓學生分析在超市電梯上的人的受力情況,和人走路及傳送帶上的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

教師加以糾正和強調:受到靜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靜止的物體,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應用

教師給出靜摩擦力在生活中應用的相關實例,並給與解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靜摩擦力的利與弊。領會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靜摩檫力

一、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1、相互接觸、擠壓(彈力產生的條件)

2、與接觸面有相對運動趨勢

3、接觸面粗糙

二、靜摩擦力的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靜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無論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來靜摩擦力的大小0

八、作業設計

課後完成課後“問題與練習”中1、2、3題。

九、問題研討

(1)物理研究以實驗為基礎,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利用身邊的現象設計小實驗的方法來探索物理問題,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實驗讓學生探索物理問題?

(2)利用學習小組分組實驗並討論,如何運用小組評價機制?

篇2:力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瞭解關於蓮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文人賦予蓮的美好品質,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2、閲讀、背誦有關蓮的詩文,培養學生的理解、欣賞能力。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互相協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蒐集、篩選資料;組織討論會。

【課時安排】

三課時。課前準備教師準備介紹、推薦有關蓮文化的書籍、網站,激發學生興趣。站在學生的角度,製作一個有關蓮科學的PPT演示文稿範本。學生準備分組,在對蓮進行科學探究時,將學生分為分別探究蓮的歷史、蓮葉防水和自潔、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蓮生長繁殖之謎、千年古蓮發芽之謎的五個大組,分別查找、篩選五個主題的資料。小組選出組長,並製作為期兩週的活動計劃。小組同學互相協作,分工合作,將查找及篩選的資料製成圖文並茂的PPT演示文稿。自願報名成立討論會組委會,設計討論會章程。包括討論目的、討論內容、討論方式的確定,討論參與者的評價標準(老師把關),形成《討論章程》。“蓮文化”比賽會的前期準備工作。

【活動設計理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北宋 周敦頤)是對蓮的絕妙寫照,古往今來,流傳下來無數的表現、歌頌蓮的佳作。之所以蓮為眾多文人鍾愛,是因為我們賦予蓮人文內涵和人格魅力。蓮,是中國傳統審美架構中光彩奪目的碧玉,也是中國文人不甘流於世俗、執着追求高潔品質的真實寫照。對當代青少年的成長有着十分積極的、現實的指導意義。

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安排這樣一次綜合實踐活動,是體現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大膽嘗試。我們既不能將它看作是一堂傳統的語文“傳道授業”課,也不能簡單地把它等同於一次輕鬆而熱鬧的班隊活動。

何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它要達成語文學科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其次它實現目標的途徑是與生活密切聯繫的實踐活動,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再次是強調多種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多種學習手段的綜合運用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

這裏我們要設計的就是這樣的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指導學生通過以自主、合作、探究為途徑的實踐活動,對中國蓮文化進行認知、體驗、感悟和表述,培養語文學習必需的觀察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活動步驟分解】

為達成目標,計劃分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感知環節

觀察、閲讀、體驗

二、感悟環節

對比、分析、思考

三、表達環節

述説、抒發、闡明

四、評價環節

總結、考核、鼓勵

一、感知環節

(一)準備階段

1、參加本活動的相關學科指導老師(包括語文、生物、美術等)的準備工作:蒐集篩選資料,對要指導的內容和學生探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預案。

(儘管我們強調教師應該是一個冷靜指導者,但如果一個指導者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可能發生的情況沒有充分準備的話,那就只能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局外人。

新課程需要能綜合多學科知識教學的“一專多能”型的教師,在課改實驗初期可以通過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促進各學科內容的相互滲透,提高教師的“跨學科”能力。)

2、結合本冊課本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內容,指導學生蒐集資料和觀察的方法。例如:如何在圖書館查閲資料和書籍,如何在互聯網上搜索需要的信息,如何記觀察筆記等等。並開始着手蒐集文字和圖片資料。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云:磨刀不誤砍柴功。)

3、向學生簡要介紹研究性學習的範圍:蓮文化的魅力,明確研究總目標和基本方法。

(點到為止,讓學生明確將要做什麼,怎樣着手,要達到怎樣的預期效果。有這一步驟與發揮學生主體性並不矛盾,只有有了一定的“約束”,學生才能更好地“自由”發揮,盡情表現。)

4、在老師説明分組要求和原則後,學生根據需要自由分組,組成“探究小組”。

(分組合作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既鼓勵個人目標的達成,又強調集體目標的實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人人蔘與,人人進步;學習效率也會隨之大大提高。)

(二)活動階段

1、欣賞蓮、瞭解蓮(生物教師指導)

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前往公園觀賞蓮。細心觀察,與從書本和網絡上了解到的有關蓮的習性、

特點、品種、用途等知識相聯繫,分組探討,現場介紹蓮花的某一部分的特點,並説明其價值所在。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生物老師的指導下栽培蓮,寫好種植觀察記錄。

(要求有清晰的觀察、説明的思路和步驟。學生表達能力的體現,首先表現在是否有敏捷的思維和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訓練口頭表達能力是不能忽視的。)

2、蓮的繪畫、攝影(美術教師指導)

通過觀察、欣賞,用畫筆或者相機表現眼前的蓮。學會捕捉能給人一美好遐想或深刻感悟的瞬間、部分。畫的形式不拘一格。整理後用展板展出。

(和上面的一個活動相映成趣,上面的活動適合理性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關注事物的自然屬性,而這一個活動適合偏向於感性思維方式的學生。)

以上兩個活動學生小組可以自由選擇期中一個在假期完成。

3、追根溯源,自主探究蓮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

提供參考課題,各小組自主選擇

①蓮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②詠蓮文學作品賞析

③關於蓮的名勝古蹟

④蓮與佛教

⑤關於蓮的傳説故事

隨着對蓮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目光漸漸由蓮本身轉移到蓮的社會屬性,也就是蓮的人文價值。

這是接近真理的關鍵階段,在蒐集整理的基礎上要進入下一環節)

二、感悟環節

分小組活動(一課時)學生充分、自由討論,教師巡迴指導。

注意主題的挖掘和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分小組學習採用“半開放式”,即全班確定一個共同的內涵豐富的研究學習主題,然後由學生選擇一個在該主題範疇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題目,小組研究的題目可以重複,每個題目都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小組獨立開展合作研究,易於達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效果,促進研究水平的提高。全年級同步開展時,還可以鼓勵跨班級合作。)

三、表達環節

語文教師指導小論文寫作常識(1/2課時)

各小組完成課題研究報告(小論文)

彙報形式:1、展板:圖片、文字、美術作品

2、賽詩會

3、小論文交流評比

(這一環節正是體現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班隊活動的區別所在,即活動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把自己所觀、所感,經過思維加工,流暢地、生動地表達出來。)

四、評價環節

評價方式的改變:

1、個人自評

2、小組自評

3、小組互評 綜合評定等級,頒發“結題證書”

4、指導老師評價

5、觀摩者評價

篇3:力教學設計

1、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2、知道力的單位。

教材重點

難點重點:彈簧測力計測量時的正確使用、力的單位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

活動、實驗

教學過程

複習:1、什麼是力?什麼是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將球擲向牆壁,球被反彈回來,説明了什麼?

新授:

板書:一、力的測量和力的單位

講解:為了比較力的大小,必須規定力的單位

板書:1、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

介紹閲讀: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提問:1N有多大?

講解:1牛等於你拿起兩個雞蛋所需的力,一般情況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達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達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測量?

板書:2、測量力的大小的儀器:測力計

講述:最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讓兩個大小不同的學生分別上台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學生觀察彈簧的長度變化情況。

講述:根據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彈簧秤就是根據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的道理製成的

提問:你知道哪些彈簧秤?備註

待學生回答後,再出示彈簧秤的教學掛圖,介紹常見彈簧測力計。

(2)彈簧秤的使用

①與刻度尺的使用相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彈簧秤和構造、單位、零刻度線等彈簧稱上的刻度值是用什麼作單位的?

彈簧稱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説明:彈簧稱上的這個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彈簧稱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則彈簧稱會損壞。

彈簧稱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説明:不同彈簧稱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書:首先觀察測力計的指針是否與零刻度對齊,若沒對齊,要進行調零劃記下零點誤差;拉力要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讀數時以指針最靠近的刻度線為準;使用前應來回拉動掛鈎,避免掛鈎被外殼卡住。

學生實驗:每兩人為一組,發一個彈簧秤和幾個鈎碼,按下列步驟實驗

實驗步驟:

1、觀察彈簧秤,辨認指針、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使用彈簧秤時,測量力的大小不應超過量程,所以測量前應先估計所測力的大小。

3、檢查指針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彈簧測力計掛鈎,親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測量自己頭髮的能承受最大拉力;探究這一數值與頭髮提供者的性別、年齡、頭髮的長度與粗細是否有關

練習:課本P15:2、3作業:B作業本P3、4備註

板書設計:

一、力的測量和力的單位

1、力的單位

2、力的測量

(1)彈簧秤的工作原理

(2)彈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學

後記

(反思)

文章

篇4: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光影效果及有關的美術作品,瞭解光與美術的關係。

2、指導學生採用紙張,泡沫塑料,木材等材料設計製作作品,並用各種不同顏色的人造光源照射作品,進行展示。

3、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設計製作,作品展示等活動,感受美術設計工作的樂趣和創作展示活動的喜悦。

二、教學重點:

欣賞光影效果及有關的美術作品,瞭解光與美術的關係。

三、教學難點:

設計製作。

四、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各種相關的圖片與實物資料,紙張,泡沫塑料,木材等作品製作材料。

2、學生收集:

有關資料,準備製作作品的紙張,泡沫塑料,木材等作品製作材料。

3、師生共同策劃:

舉辦作品展示活動的方案,確定必須準備的光源,展台不止等物品與材料。

五、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導入課題,教師可先讓學生欣賞一些有強光影效果的示範作品,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發展階段

1、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欣賞,查閲各種資料,探討光影與美術的關係。

2、教師歸納總結光影與生活,光影與美術的關係,分析幾個相關作品的設計思路並演示一些具體的製作方法。

3、學生分頭設計方案,與組內學生談論改進方案,並按方案製作完成作品,並進行展台佈置。

4、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評價,欣賞。

(三)收拾和整理

指導學生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環境整潔。

(四)課後拓展

1、鼓勵學生積極的設計製作更好的作品,進行設計製作實踐,不斷提高美術的應用能力。並在生活中注意觀察的光影藝術。

2、欣賞教師提供的作品。

3、分組欣賞

4、分析作品的設計原理

5、設計製作

篇5: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於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國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會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隻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説並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説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像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後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為隨後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為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採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後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採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 利用網上資源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 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着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麼?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麼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説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並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 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並分組交流、討論:1.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麼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於什麼?4.浮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麼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麼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並逐漸壓入水底,然後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後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説明什麼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 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置對照組及設置方法,是否需要重複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項目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 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石塊所受浮力F0 小桶重G1 水桶和水總重G2 比較F與G0的關係

1

2

3

(投影)結論: 浮力的大小 F浮=(G-F)

教學設計説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並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麼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係。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並引導學生合併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並交流,然後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説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並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説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於對知識的理解。由於時間的關係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係。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並説明自己的收穫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麼有關?

教學設計説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 浮力

一、什麼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這個向上的託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採用合併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並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篇6:力教學設計

課型:造型?表現

欣賞、評述

課時:1課時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上一課的延續,一個黑點在紙中的不同位置,會給人不同的感覺,通過觀察和分析、比較,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其中的奧妙。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紙上畫擺放小圓點,體驗各種變化,並組合出各種創意的作品。

2、在擺放圓點中發現有創意的圓組合會產生美感,給自己帶來心靈的愉悦。

教學思路:

本節課教學內容意在讓學生從大自然和生活的萬物中發現圓點的幾種基本形狀:圓面、圓圈;發現圓點在紙上不同的位置,給人不同的感覺,產生基本變化:通過對教材創造性的處理,突出一個“玩”字,力求在教學中師生共同創設輕鬆和諧的氛圍,既競爭又合作,共同發現小圓點的魅力,用圓點來創造美。

教學重點:

讓學生從大自然和生活的萬物中發現線條的幾種變化,發現圓點在紙上的不同位置產生的不同感覺。

教學難點:

讓學生有創意地玩小圓點,用圓點組合出有創意的作品。

教學準備:

預習: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內容,收集圓的物品,觀察尋找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圓的圖案。

教具:平面構成“圓點的變化”。

學具:彩筆、瓶蓋、鈕釦等圓的東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

今天的美術課和平時有點不一樣,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教室裏來了許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來上這一堂美術課,大家用掌聲表示歡迎。其二、就是唐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位小夥伴,同學們肯定會喜歡上它的,大家看,它來了-------

展示課件動畫圖片和播放聲音,出現一個小圓點,(説話:同學們,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圓點,我喜歡穿各種色彩的衣服,我的本領可大啦!能大能小,位置和大小的變化還能給人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在生活中和美術作品中經常可以見到我的身影!大家都稱我為魅力的小圓點呢!)

“同學們,聽完了小圓點的自我介紹,它的自我評價還挺高,那今天,我們就讓小圓點來展示一下它的魅力吧!”板書:《小圓點的魅力》

二、講授新課

今天我們在欣賞小圓點魅力之前,必須知道,怎麼樣才能算小圓點?誰能告訴老師,圓該怎麼畫呢?

學生來一個畫圓,

老師用圓規示範畫圓的方法。當然我們在畫的時候不可能這麼標準,做到儘量而已!

老師加於講解:固定圓心,半徑相等長度,旋轉360度就是一個標準的圓了,如果裏面是實心(有色彩)就是圓點,如果裏面空心的那就是圓圈了!那今天我們畫的圓點就是實心的,因為比較小!所以才叫為小圓點。

(一)、大家看見今天的課題肯定會覺得有點奇怪,小圓點的魅力在哪裏?怎麼體現出來呢?我們馬上就可以領略到啦!

老師在黑板上貼好一張白紙,粘上一個小黑圓點,並做從上往下移動,出現三種畫面效果,讓同學們一起來觀察,一起來體驗小圓點位置變化後產生的不同心理感覺,並把自己的感覺提出來。

老師出示一個乒乓球,加與示範,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圓點,師生一起進行總結出三種感覺:

1.下落感(懸空的感覺)

2.穩定感(上下左右的作用力一樣,四平八穩。)

3.安定感(沒有地方可以掉了)

老師拿出2個小圓黑點,要求同學們在一張白紙上擺放出吸引感和排斥感。

(請出2位同學上來進行擺放)

並得出以下兩點感覺:

4.相互吸引感

5.相互排斥感。

老師總結:小圓點只要把位置改變了一下,就能產生不一樣的感覺,所以我們在畫畫時,要注意,主體物的位置就象小圓點一樣,位置不同也會產生不一樣的畫面和心理感覺!(出示課件,結合美術作品進行講解)

(主體物---蘋果,具有下落感)

(二)、同學們都知道,所有的美術作品都是由什麼組成呢?點、線、面,哪位同學告訴老師,點是如何變成線的呢?(張貼兩張點的範圖)

1.直線、曲線的感覺

圓點越密,線的感覺就越明顯,朝一個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條直線,朝其它方向排列就成了一條曲線。所以點排列在一起會有線的感覺。(師生互動,得出相同的感受)

2.移動的感覺

圓點從大到小,是一種透視現象,漸變後會產生移動的感覺!(師生互動,得出相同的感受)。

出示課件---火車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小圓點無處不在,看:

出示課件,展示生活中具有小圓點存在的圖片,聯繫生活,從身邊尋找靈感,激發學生創作慾望。(如---衣服、鞋、圍棋、人民會堂燈、藥丸、被子等等!)

老師加於講解,並滲透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圖案的相關知識。

(四)、小圓點不僅僅出現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而且美術作品中,也有他們可愛的身影呢!你們看!出示課件,展示畫面中具有小圓點存在的美術作品,讓學生明白小圓點的作用和獨特的畫面藝術效果。

同學們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老師從構圖、色彩等審美角度講解,讓學生認識俄國莫斯科畫家康定斯基、中國著名畫家吳冠中老先生及其美術作品,使學生在美術欣賞和審美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鍛鍊,最後重點介紹點彩畫派的創始人法國畫家修拉和其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

(五)、利用小圓點還可以擺放、拼出很多漂亮的圖形呢!大大小小的圓點組合在一塊,就成了一張美麗的作品了!

出示課件,展示小圓點的美術作品、書本範作。

讓學生結合美術作品,知道什麼是抽象和具象作品。並從作品中發現小圓點有大小之分、聚散之分,有無規則之分等。

出示老師的示範作品(2張)

繼續講解抽象和具象美術作品的概念,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運用的方法。

三、佈置作業,教師巡視輔導

小圓點展示自己的魅力這麼久了,現在該輪到我們一展自己的魅力了!但是小圓點還有幾句話要給我們交代,它要和我們説什麼呢?展示課件圖片和播放聲音:

老師再複述一遍,並根據不同水平定下三個評價標準(1個紅點、2個紅點、3個紅點)。

1.每位同學用彩色小圓點進行裝飾或用小圓點拼出其形狀。

2.要美觀。

3.更需要創意。

(播放輕音樂,愉悦課堂氣氛)

方法不限,可以大小彩點結合使用,也可以直接點出作品,或點出作品輪廓後再填充彩點,還可以和線條互相結合在一起使用,自己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靈活機動。

四、作業欣賞、評價

評價小圓點的美術作品,師生共評、自評,好在哪?不好又在哪?互相提點建議!再次改進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五、總結、拓展

本節課主要是運用彩繪圓點的方法完成美術作品,小圓點的魅力還遠遠不僅僅在於此呢!還可以利用其它方法、材料,如布、色卡、圓的小物件等等,都可以展示小圓點的魅力所在,在下一課時中我們會繼續學習,採用手工製作的方式再次顯示小圓點的魅力。

小圓點無所不在,美也無所不在,只要我們善於用發現、審美的眼睛去觀察、去創造,美就在我們身邊!

篇7: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徵,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2、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旱冰鞋、拉力器、氣球、磁鐵、鐵塊、鐵鋸條、鐵釘等。

(一)引入新課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

(二)新課教學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推車、拖拉機拉拖車、人提物體、手提箱子、手壓彈簧的幻燈片。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四個圖有什麼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力,車受到了力;拖拉機拉拖車,拖拉機對拖車施加了力,拖車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對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壓彈簧,手對彈簧施加了力,彈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學中把人、車、拖拉機、箱子、彈簧等稱為物體。把推、拉、提、壓等稱為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沒有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2)一個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3)只有施力物體或只有受力物體這樣的力存在嗎?

學生做出判斷,師生共同總結:

規律認知:

力是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的,沒有物體或只有一個物體不可能發生力的作用。

即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它們同時出現和同時存在。

2、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台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後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了。

結論: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並不一定非要接觸。

通過練習以下練習,讓學生學會怎麼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1)、用手提桶時,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

(2)、人通過繩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

教師提出問題:用手拍大腿時,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別是什麼?拍大腿時有什麼感覺?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況?

3、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實踐活動: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牆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牆,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後退

教師對實驗進行總體歸納: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説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划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説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説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通過讓學生觀察用手彎曲物體的演示,讓學生總結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單位。

學生閲讀教材回答:力的符號;力的單位;以及力的單位的符號。

在此介紹英國科學家——————牛頓,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觀教育。

列舉生活中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力的大小等。使學生對形成感性認識。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師使用課件,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請同學到講台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捏氣球、用力彎鋸條等。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三)佈置課外活動作業:

既然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將力作用在堅硬的物體(如:玻璃、桌面等)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嗎?

通過課後小製作,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板書設計: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單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於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後之分。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課後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是廣大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以下幾點措施,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我的粗淺經驗介紹如下:

(一)樹立教師的威信,爭取學生的配合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爭取學生配合,尤為重要,而學生肯不肯配合老師又在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信不信任教師,因此要想較好地調動學生,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樹立較高威信。首先教師自己要有這個意識,然後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自我包裝和推銷,將自己輝煌介紹給學生;

2、上好第一節課,爭取第一印象;

3、任何時候跟學生説話無論眼神、表情、語氣和身體動作都有充滿自信和果敢,要給學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稜兩可,猶豫不決;

4、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説到底教師最終還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征服學生;

5、藉助他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通過領導、班主任和其他教師,甚至高年級的學生介紹和讚揚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當老師通過努力獲得了學生信服,他們的情緒和學習自然就會被老師調動起來。

(二)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充滿激情和愛心

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動之以情、攻心為上是教師調動學生的重要的法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都必須充滿激情和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科學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樂觀、積極和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愛是推動教育過程的力量之源,教師對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充滿愛心,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和學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時時處處都為學生着想,讓學生都受到的教師的愛,他們也會愛自己的教師,所謂“愛屋及烏”,學生自然也就喜歡學習你所教的這門功課了。

(三)加強教法探索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熱情並不算太難,難的是長時間地維持這種學習熱情,尤其是認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成績沒有提高的話,熱情更難維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師的教學得法,學生的學習得法,那麼學生學起來就相對輕鬆,學習的效果就好,學生就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由於成功感能夠不斷地得以強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就可以較長時間地維持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法探索和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調動學生學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學上應該通過豐富的語言藝術、生動感性的實例,深入淺出,突出重點、難點,注意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力爭課堂解決問題,向45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課後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做好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包括如何制訂學習計劃,如何選參考書,如何掌握學習各個環節的學習技巧(閲讀技巧、記憶方法、概括知識的方法、向老師提問的技巧等),如何運籌時間,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考試熱點的分佈,會考各類題型的解答方法,考試過程的常見失誤與對策等方面。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會主動、輕鬆、針對性強,學習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積極性也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請多提寶貴意見。

篇8:力教學設計

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徵,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2、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旱冰鞋、拉力器、氣球、磁鐵、鐵塊、鐵鋸條、鐵釘等。

(一) 引入新課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

(二)新課教學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推車、拖拉機拉拖車、人提物體、手提箱子、手壓彈簧的幻燈片。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四個圖有什麼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力,車受到了力;拖拉機拉拖車,拖拉機對拖車施加了力,拖車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對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壓彈簧,手對彈簧施加了力,彈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學中把人、車、拖拉機、箱子、彈簧等稱為物體。把推、拉、提、壓等稱為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沒有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2)、一個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3)、只有施力物體或只有受力物體這樣的力存在嗎?

學生做出判斷,師生共同總結:

規律認知:

力是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的,沒有物體或只有一個物體不可能發生力的作用。

即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它們同時出現和同時存在。

2、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台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後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了。

結論: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並不一定非要接觸。

通過練習以下練習,讓學生學會怎麼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1)、用手提桶時,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

(2)、人通過繩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麼?

教師提出問題:用手拍大腿時,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別是什麼?拍大腿時有什麼感覺?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況?

3、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實踐活動: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牆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牆,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後退

教師對實驗進行總體歸納: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説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划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説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説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通過讓學生觀察用手彎曲物體的演示,讓學生總結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單位。

學生閲讀教材回答:力的符號 ;力的單位 ;以及力的單位的符號 。

在此介紹英國科學家------牛頓,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觀教育。

列舉生活中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力的大小等。使學生對形成感性認識。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師使用,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請同學到講台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捏氣球、用力彎鋸條等。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三)佈置課外活動作業:

既然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將力作用在堅硬的物體(如:玻璃、桌面等)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嗎?

通過課後小製作,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板書設計: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單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於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後之分。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課後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是廣大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以下幾點措施,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我的粗淺經驗介紹如下:

(一)樹立教師的威信,爭取學生的配合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爭取學生配合,尤為重要,而學生肯不肯配合老師又在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信不信任教師,因此要想較好地調動學生,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樹立較高威信。首先教師自己要有這個意識,然後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自我包裝和推銷,將自己輝煌介紹給學生;

2、上好第一節課,爭取第一印象;

3、任何時候跟學生説話無論眼神、表情、語氣和身體動作都有充滿自信和果敢,要給學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稜兩可,猶豫不決;

4、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説到底教師最終還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征服學生;

5、藉助他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通過領導、班主任和其他教師,甚至高年級的學生介紹和讚揚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當老師通過努力獲得了學生信服,他們的情緒和學習自然就會被老師調動起來。

(二)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充滿激情和愛心

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動之以情、攻心為上是教師調動學生的重要的法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都必須充滿激情和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科學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樂觀、積極和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愛是推動教育過程的力量之源,教師對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充滿愛心,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和學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時時處處都為學生着想,讓學生都受到的教師的愛,他們也會愛自己的教師,所謂“愛屋及烏”,學生自然也就喜歡學習你所教的這門功課了。

(三)加強教法探索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熱情並不算太難,難的是長時間地維持這種學習熱情,尤其是認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成績沒有提高的話,熱情更難維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師的教學得法,學生的學習得法,那麼學生學起來就相對輕鬆,學習的效果就好,學生就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由於成功感能夠不斷地得以強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就可以較長時間地維持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法探索和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調動學生學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學上應該通過豐富的語言藝術、生動感性的實例,深入淺出,突出重點、難點,注意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力爭課堂解決問題,向45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課後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做好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包括如何制訂學習計劃,如何選參考書,如何掌握學習各個環節的學習技巧(閲讀技巧、記憶方法、概括知識的方法、向老師提問的技巧等),如何運籌時間,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考試熱點的分佈,會考各類題型的解答方法,考試過程的常見失誤與對策等方面。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會主動、輕鬆、針對性強,學習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積極性也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篇9: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慾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教學難點:

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出簡單的規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方法:

多媒體網絡教室法,啟發與講解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課本圖片引入課題,引起學生探究力的興趣。(教師講述:在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中及大量的自然現象中,許多都有與力有關,怎樣認識力?

本節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force)是什麼:

①多媒體演示分析圖5-1中的各種力現象,指出兩個物體。(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分析,最終由學生概括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動詞(舉、推、壓、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説明: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這種作用,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

③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力是什麼?)

④教師提問: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能發生力的作用,不接觸的兩個物體能否也能發生相互作用?

⑤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現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實驗探究:讓學生做幾個簡單的實驗(用手拍桌子,兩手互拍等)後,多媒體演示課本P77/圖5-2後,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結論。

②教師説明:物體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這兩個力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③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有什麼特點?)

④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現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①多媒體演示課本P78/圖5-3、圖5-4中的現象,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

狀態發生改變。)”的結論。

②教師解釋什麼是“形變(deformation)、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加油站)

③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總結。

④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三、鞏固練習:

見《學案》。

四、新課小結:

這節課着重介紹了力是什麼,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業佈置:

1、課本:P79/1、2題。

2、達標題:第5.1節。

六、板書設計: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節力

1、力(force)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説明:①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②力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説明:兩個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

3、力可以使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説明:①形變(deformation)。

②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篇10: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能正確讀寫力的符號和單位。

2.認識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改變物體的形狀。

3.知道力的三要素,瞭解力的三要素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會畫力的示意圖。

4.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2.通過學生親自實驗,體驗並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所產生的效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協作精神。

2.在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中,體會分析和歸納在科學中的應用。

3.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內容組成,屬於力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後續各部分內容如“彈力”“重力”“力和運動”“壓強”“浮力”“簡單機械”等所必需的預備性知識。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是力與運動關係的基本觀點。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正確畫出力的示意圖是學生學習力學知識必需具備的基本能力。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物體間的力是看不見的,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這需要用到以前學過的運動知識。物體的運動狀態包含運動快慢和運動方向兩個方面。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給學生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所以本節教學難點是認識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三、教學策略

力是一個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體間的力是看不見的,要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並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讓學生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經歷感知、描述、測量等認識過程,對力這個概念逐步達到認識、深化的目的。教學中以大量的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情景,使學生能通過觀察、體驗,感知力的存在,並初步歸納、概括各個實例的共同特徵,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發生作用的兩個物體,一個是施力物體,另一個是受力物體。通過描述和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力的作用效果,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時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形變及運動狀態的改變兩個方面去認識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力的作用效果出發,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這樣學生就可以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導學生分析常見的事例和實驗,發現各實例毫無例外地都涉及兩個物體,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另一個物體同時會對這個物體施加一個力,這説明兩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樣學生對力的概念就有了一個初步較完整的`認識。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兩個蹄形磁鐵和兩個小車、氣球、鐵塊、小鋼球、微小形變演示儀。

五、教學過程

一、力的概念

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現象:手託課本、手拉彈簧、用落下的書砸氣球、磁鐵吸引鐵釘等。

歸納總結:以上現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體──作用──物體。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推、拉、擠、打擊、吸引、舉、排斥等等都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思考:手拍桌面時,手給桌面一個力,對這個力而言,哪個施力?哪個受力?思考:手託一本物理課本與託兩本物理課本,哪個力大?要知道具體數值是否需要一個標準?從而引入力的符號和單位。

學生進行實驗,積極參與教學。在活動與思考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總結得出:一個力必然聯繫着兩個物體,對一個力來説,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學生再舉一些例子,並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鞏固對“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的理解。

體驗: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

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

你背起一個質量是50kg的同學的力大約是400N等等。

從人對物體的作用到一般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由淺入深,從形象到抽象,符合認識規律,學生易於接受力的概念。在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和歸納能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活動:用手將彈簧拉長、用手壓皮球、用手使刻度尺變彎曲。觀察物體受力後有什麼變化?歸納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手按桌面,桌面是否發生形變呢?有什麼辦法觀察到微小的形變呢?

活動:用磁鐵靠近細線下懸吊的鐵釘,原來靜止鐵釘會怎樣?

演示:按圖1分別演示,觀察小鋼珠在桌面上的運動情況。注意觀察沒有磁鐵和有磁鐵的作用下,運動快慢和運動方向有沒有改變

歸納總結: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被認為它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上面的例子説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學生動手實驗、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討論交流,體會物體受力後的表現不過兩個方面:即形狀的改變或運動狀態的改變。其中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運動快慢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

充分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這裏採用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鍛鍊了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我們已經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麼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呢?試着舉例説明。

找一名學生按圖2進行實驗:分別在A、B、C處用力開門,感受開門的難易程度是否相同。這説明了什麼?

思考:一個力有三個要素,所以提到一個力,不僅要關心它的大小,還要關心它的方向和作用點,能否用一個圖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類比用光線表示光的方法,它是用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那麼,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師生總結: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這個圖就叫力的示意圖。其中線段的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箭頭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在同一個圖中有幾個力,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教師示範一些作力的示意圖的試題。規範畫圖方法和步驟。

學生容易想到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總結得出力作用的地點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進而瞭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所以物理中通常把它們稱為力的三要素。

學生可以再舉出一些這方面的生活實例,加深理解

出幾道作力的示意圖的試題供學生練習。

通過舉例進一步使學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同時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論證能力。

從生活到物理,再從物理到社會,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們知道磁鐵吸引鐵,説明磁鐵給鐵一個吸引力。那麼磁鐵吸引鐵的時候,鐵吸引磁鐵嗎?能否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結論。

演示實驗:

(1)(用投影儀演示)把兩塊蹄形磁鐵固定在小車上,讓它們的同名磁極相對,將兩個小車在水平桌面上靠攏。要求學生注意觀察以下三種情況下的現象。

①按住磁鐵A,釋放磁鐵B;

②按住磁鐵B,釋放磁鐵A;

③同時釋放兩個磁鐵。

(2)讓兩個彈簧對拉,有什麼現象發生。這表明一個彈簧對另一個彈簧施加力的同時,也受到另一個彈簧的力。

歸納總結:一個物體在對別的物體施加力的同時,也要受到別的物體對它施加的力,因此,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設計並進行實驗:可以用細線懸吊磁鐵,手拿鐵塊靠近磁鐵,如果看到磁鐵靠近鐵塊,説明鐵塊吸引磁鐵。或者把磁鐵放在小車上,用鐵塊靠近,進行實驗。

學生觀察並描述看到的現象,分析得出:磁鐵A對磁鐵B施加排斥力的同時,磁鐵B也對磁鐵A施加排斥力。

學生實驗:

(1)用手拍桌子。

(2)學生兩隻手互相拍打。實驗後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並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進行分析。

學生的潛意識裏是磁鐵吸引鐵,鐵不吸引磁鐵。通過實驗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設計和進行實驗的過程能進一步鞏固力的作用效果知識。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篇11:《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慾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教學難點:

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出簡單的規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方法:

多媒體網絡教室法,啟發與講解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課本圖片引入課題,引起學生探究力的興趣。(教師講述:在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中及大量的自然現象中,許多都有與力有關,怎樣認識力?

本節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force)是什麼:

①多媒體演示分析圖5-1中的各種力現象,指出兩個物體。(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分析,最終由學生概括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動詞(舉、推、壓、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説明: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這種作用,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

③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力是什麼?)

④教師提問: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能發生力的作用,不接觸的兩個物體能否也能發生相互作用?

⑤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現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實驗探究:讓學生做幾個簡單的實驗(用手拍桌子,兩手互拍等)後,多媒體演示課本P77/圖5-2後,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結論。

②教師説明:物體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這兩個力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③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有什麼特點?)

④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現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①多媒體演示課本P78/圖5-3、圖5-4中的現象,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

狀態發生改變。)”的結論。

②教師解釋什麼是“形變(deformation)、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加油站)

③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總結。

④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三、鞏固練習:

見《學案》。

四、新課小結:

這節課着重介紹了力是什麼,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業佈置:

1、課本:P79/1、2題。

2、達標題:第5.1節。

篇12:《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找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可以引起物體的形變。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力的知識學習,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揭示學科特點,能用身邊一些簡單的學習用具通過實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物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力的概念;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難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難點方法:列舉大量事例,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難點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

“力”字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產力、體力等解釋。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產中的力的現象。本節課我們將學習有關力的知識。2、力是什麼?

a、請學生列舉自然、生活、生產中有關力的事例。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什麼事的時候需要用力?(教師舉例總結如:馬拉車,人推木箱,壓路機壓路等)其它物體之間是否也產生力的作用呢?(讓學生舉例老師分析)不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地球對月亮的引力。(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舉例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這一句話的深刻含義,及會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例如:一本書放在桌面上,那麼書對桌面有一個向下的壓力,同時桌面對書有一個向上的支持力:)

3、在上述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師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彈簧測力計受拉力伸長、受壓力縮短。

b、學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鼓勵學生使用身邊的學習用具做實驗,例如:直尺,練習本,橡皮等,引導學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讓學習差一點的學生演示,注意鼓勵,態度和藹。)

c、學生通過身邊的一些自然想象舉例説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嘗試歸納總結: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簡稱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同時讓學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舉例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及時鼓勵)

4、力的三要素

引導學生舉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舉例:用力彎直尺,改變力的大小觀察直尺的彎曲程度。再例如扳手擰螺絲,用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嗎?同樣還可以利用教室裏的門改變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點進行關門試驗,體驗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會畫力的示意圖。注意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實驗:1、兩名學生面對面雙掌對推。

2、請兩名學生上台演示實驗:拉彈簧。

3、請同學們用手拍桌子。

b、請同學們談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離岸時竹篙點岸;手拉橡皮筋;兩人雙手對拍、對拉;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及體會並歸納: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同時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練習(嘗試用自己總結的所學知識解決物理習題及身邊的一些物理現象)

例如:體育課上,同學們用腳踢球為什麼腳會感到疼?

7、課堂小結

本節課初步學習了有關力的知識,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知道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講課的.過程中由於較多的使用了學生身邊的一些學習用具通過簡單實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物理和生活的聯繫,寓教於樂從而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多鼓勵表揚。使學生在輕鬆的學習過程中自信力逐步得到提升,從而更好地學好本門課程。

篇13:《力》的教學設計

《力》的教學設計

教學課題

第一節 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②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③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表示力.(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徵,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②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③通過探究活動感悟影響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觀察和活動,培養學生樂於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於參與觀察、實驗等科學實踐活動.②通過作力的示意圖,培養學生嚴謹、規範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儀器材料

實物投影儀、磁鐵、鐵釘、鐵球、兩個刷子、三角板

板書設計

§7-1 力一、力的概念1.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2. 力的符號:F 3.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4.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5. 力的單位:N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四、力的圖示:(作圖略)五、力的'示意圖:(作圖略)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新課引入

一、什麼是力

教師先投影圖片“人壓跳板跳水,運動員踢球”:或觀察教材90頁中前四幅圖片(通過投影或製作成電腦動畫),從不同側面展示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等情況.演示:起重機吊起鋼管,磁鐵吸引鐵棒.總結這些實例的特點:這些都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作用.從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説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讓學生回憶生活中有關力的一些現象學生總結共同特點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鐵吸引鐵釘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來了.説明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學生舉例

力的相互性

演示:1.兩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變彎曲.2.兩小車上各放一條形磁鐵,鬆手後兩車同時開始運動、手託球.錄像3.穿旱冰鞋的同學互推

力的單位: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 (N).在這裏介紹牛頓的資料 那麼,“牛頓”這個單位究竟有多大?我手託兩個雞蛋,告訴學生,手托住兩個中等大小雞蛋,大約需要1牛的力.然後舉起我們用的物理書放在手上,該書對手的壓力大約2.5牛.同學們親自體會一下物理書放在手上時感受到的壓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實物投影儀展示:用磁鐵吸引靜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個小鐵球,鐵球在磁鐵的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由靜止變為運動.教師繼續用磁鐵吸引小鐵球,小鐵球的運動方向發生改變.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請同學到講台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彎鋸條,
三、力的三要素教師可以從“開門”或用板手擰螺母的實例來引出力的三要素.推力離門軸較遠,比推力離門軸較近易推開門.用扳手擰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間容易把螺母擰緊.首先要注意選擇力氣懸殊的兩名同學以讓其他同學信服,再要注意兩個同作用點的選擇.這個活動一是能較好的説明力的三要素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二是調動課堂氣氛,應該讓學生試一試.沒機會親自試一試的同學課後可做一做.
力的圖示在力的圖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要注意作圖順序,應先定標度,再定點,定方向,定長度,最後畫箭頭,箭頭的尖端正好對齊線段的末端.教師應動筆畫規範的力的圖示
力的示意圖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箭頭教師介紹力的示意圖,並指出力的圖示和示意圖的區別.教師可對一個力分別作出圖示和示意圖,從畫圖的對照中找出二者的區別.學生只要求會畫力的示意圖.

課後作業

練習冊相關部分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