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7.61K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淨沙秋思》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於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 ,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願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鬆放鬆。(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麼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遊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説到馬致遠,就説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我們説説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説説“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説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説,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説説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為開頭,説説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説“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jû)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麼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説,“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悽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淨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 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淨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造性閲讀:

(1)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淨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閲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麼?(放第7框)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這裏,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説説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麼?還可説説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裏?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裏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於景 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隻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遊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緻。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説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後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雲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關於思鄉主題的詩句:

牀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詩》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河樓》

讀古人思鄉的詩句,還會聯想到哪些?你有什麼感想?

台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表達台灣同胞盼望迴歸之情。還可聯想到現居美國的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表達在國外的華人、華僑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月之故鄉 天上一個月亮/水裏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裏/水裏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裏/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月亮在水裏/一個月亮在天上//

讀了後我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小結: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遊子思鄉之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閲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2、從畫面感受意境;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希望大家在課外閲讀中實踐.

六 作業: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體會《柳》的大意。

2、這首詩的意境、抒發的感情與課文各有什麼不同?

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4、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出描寫春風的詩句。

《天淨沙秋思》説課稿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一)教材內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過對蕭瑟秋景的描寫,借景抒情,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

(二)教材所處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5課,本單元為詩歌鑑賞單位。古典詩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構思,它對青少年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馬致遠及元曲的相關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

(2)理解本曲所表達的內容,把握此曲的主題思想。

(3)能夠體會《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羈旅情思。

依據:根據最新的教學課標的要求,詩詞曲的學習重在誦讀。

2、重點:

能夠背誦該曲,掌握該曲融情於景表達技巧。

3、難點:

領悟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説學情

該課是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雖然在國小階段接觸過古代詩歌的學習,但對於散曲這種文學樣式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授課內容中,應包含介紹散曲的相關文學知識,講授散曲的鑑賞技巧,引導學生感知本曲所表現出的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和點撥法。所謂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感悟中領會本曲所傳達出的思想感情。點撥法主要在應對學生回答問題時,所採用的教法。

依據: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點撥法有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去主動思考。

(二)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即讓學生在誦讀中去感悟曲中語言的音樂美以及繪畫美,以及就課堂問題,分小組討論。

依據: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定的目標(7—9年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中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分組討論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階段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同學們,在文學藝術長廊中,人們常把唐詩、宋詞、元曲放在一起來説。在前面的課文中,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唐詩,一首宋詞,那麼,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呢?(板書:元曲)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馬致遠的一首散曲《天淨沙·秋思》。

依據;可以複習下前面所學的內容,自然地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教師介紹文學常識:“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提問:現在我們知道,這首散曲是元曲,那麼元曲是否就是散曲呢?(板書:元曲=散曲?)

答案: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依據:加深印象,讓學生記憶深刻。

3、熟讀

首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感知曲中的感情基調,進而本曲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吟誦,教師邊指導,劃分節奏,在誦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

依據:“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4、點撥講解

a提問;《秋思》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作者是採用了哪些意象來描繪的?請學生來回答。依據:讓學生注意到小令中意象,體會作者融情於景的表達技巧。

答案: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板書: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還有夕陽)

b提問與點撥:在這幾個意象中,所用的修飾詞分別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答案:(根據學生回答,用彩色粉筆標出答案)所羅列的意象,都是比較蕭索暗淡的。

依據:帶領學生重新迴歸課本,引導學生理解本曲的內容。

c請學生討論:如果是你,獨自一人,遠在天涯,在這樣蕭瑟的黃昏中孤獨地走着,你的心情該如何?

依據:根據課後的習題而設計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我的總結語:在這樣的場景中,我們的心情往往是灰暗的,蕭索的。秋天本來就容易勾起遊子的離愁別緒,何況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望着漫長的前路,文中的遊子更加易想到故鄉的人,觸動起他悠悠的哀愁。

“枯藤”、“老樹”、“昏鴉”等這些景物的蕭條和暗淡正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是點明主旨的句子。(請學生在書中標註出)這些蕭索的景物與遊子的心情交融在了一起,正是使用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表達方法。(板書: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