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19W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秋天的懷念》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音和停連的朗讀技巧,把握朗讀時感情基調的變化。

2.體會作者對母親的複雜情感,理解文中母愛的內涵。

3.領悟文中“好好兒活”的內涵,珍惜生命,學會感恩。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

2.初步理解文中母愛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閲讀這段文字,你感受到“我”什麼情感?

那時的我,作為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預設 對母親的懷念、思念之情;對母親的懺悔、懊悔之情;對母親的自責、內疚之情;在成長中完全理解了母親的情感……

文段中的“我”就是著名作家史鐵生,他在二十一歲的時候,突然得了一場重病,導致雙腿癱瘓。在精心照顧他的第六個年頭,年僅四十九歲的母親因肝病早逝。他在許多作品裏都寫到了他的母親,可以説,他的成長之路,是母親以生命為代價鋪就的。因為他對母愛的理解是在母親去世以後,所以這也就成為作者心中永遠的痛。讀完這段文字你肯定有些疑問:母親所希望兒子的那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到底找到了沒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作家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起試着從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識作者

史鐵生(1951—2010),生於北京,作家。他的早期創作富有想象力、精緻綿密,中後期創作偏重於精神探索。代表作有小説《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務虛筆記》,散文《我與地壇》《合歡樹》《病隙碎筆》等。

2.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得流利、讀出感情。

讀完課文後我們來檢測一下大家對字詞的掌握情況。

①字音:

癱瘓( ) 暴怒( ) 砸碎( )

侍弄( ) 捶打( ) 翻來覆去( )

憔悴( ) 絮絮叨叨( )( )

仿膳( ) 豌豆( ) 訣別( )

②字詞:

侍弄:

翻來覆去:

憔悴: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訣別:

淡雅:

(2)為本文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預設

第一部分(第1、2段):“我”雙腿癱瘓後,重病的母親安慰“我”。

第二部分(第3—6段):母親在準備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前,因病離開了人世。

第三部分(第7段):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們”明白了母親的心意,決心“好好兒活”。

(3)悟感情

思考:把握文章的整體情感基調,並用一條曲線標出文章的情感起伏與節奏變化。

師分析:第一段主要寫我生病後脾氣暴怒無常的場景,應重讀“突然、砸碎、猛地、摔”這些詞語來再現“我”暴怒無常的情景,應輕讀“悄悄地躲、偷偷地聽、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來再現母親揪心與小心翼翼的情景。整體的感情基調是急、揚來體現“我”的暴怒。

接下來的幾段全班交流朗讀心得,明確全文感情的變化。

預設

第二段:第2段:寫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語氣陡然低沉,應讀出“我”內心的沉重與愧疚。

第3段:寫母親央求“我”去看菊花,母親因“我”的答應而喜出望外,語氣略有點輕鬆愉快。

第4段:獨句成段,母親驟然離去,又陡然低沉,要讀得緩慢、沉重,表現“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第5、6段:寫母親臨終前對“我”和妹妹的牽掛,要讀得沉重、痛心,強調“我”與母親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責。

第7段:寫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讀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讀之前要停頓較長時間,拉開回憶的時空,突出“我們”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決心要好好地活下去。

根據大家的分析,我們來繪製文章感情變化的曲線圖。

師小結:文章記敍了身患重病的母親精心照顧下肢癱瘓的兒子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深沉憂傷的,敍述的語氣平靜內斂,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變化的。

五、佈置作業

本文用“三次看花”串起敍事脈絡,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從不同角度梳理“我”的變化。

看花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的變化

對看花

對母親

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