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89W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鑑賞詩歌描摹音樂的藝術技巧。

2、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重難點】

藉助在《琵琶行》中學到的詩歌藝術手法,鑑賞本詩描摹音樂美的特別之處。

【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解法、朗誦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一段音樂)音樂是無形的,要用有形的文字把它描摹出來,難嗎?我們學過哪一首描摹音樂的詩歌呢?你是否還有印象?(齊背《琵琶行》)

二、明確本堂課的任務目標(PPT展示)

三、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全班齊讀,老師指導誦讀,掌握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誦讀方法。詳見課本39、40頁。把相關概念在課本上標註出來。

2、再次誦讀。

四、品讀探究,小組展示

作者是如何用有形的文字把無形的音樂描摹出來的?請結合詩句,談談詩人用了哪些表達技巧?

要求:前後桌形成一個小組,各小組成員合作討論交流3分鐘,派一名代表總結髮言。

⑴詩人是如何正面細緻刻畫音樂的呢?

崑山玉碎(壯其聲之清脆)有時激越得像崑崙美玉碎裂的聲音,

鳳凰叫(壯其聲之和緩)有時又柔和得像鳳凰對舞唱和的聲音,

芙蓉泣露(壯其聲之慘淡)有時悽傷哀怨,像是帶露荷花在哭泣

香蘭笑(壯其聲之冶麗)有時又明快歡樂,像是盛開的蘭花在微笑

⑵在這句詩歌中,詩人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摹聲音?

“崑山玉碎鳳凰叫”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

⑶舉出運用擬聲手法描摹音樂的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讓我們回顧《琵琶行》中以聲喻聲的形象化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寫凸現了音樂的什麼特點?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聲勢;小弦切切如私語——輕幽的音韻;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而和諧;間關螢語花底滑——悠揚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而冷澀;銀瓶乍破水漿進——突發而激烈;

鐵騎突出刀槍鳴——清脆而尖鋭;四弦一聲如裂帛——剛勁而激越。

⑷舉出運用通感手法的例子

①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彷彿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③還有遠處閃光的河帶,岸邊的薄霧,怒放的凌霄,絳紫或淡藍的牽牛花,那蛋殼般薄薄的靜……《按時看日出的人》王開嶺

(5)側面烘托,即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

①江娥,就是湘妃,傳説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灑淚,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絕。

②素女,是神話中的月宮仙子,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③紫皇,“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被音樂打動。

④女媧,神話中的創世紀女神,遠古時代,天裂地塌,災兇四起,女媧採煉五色石修補蒼天,又消除其他禍患,才使得劇烈動盪的宇宙安定下來。女媧聽得入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斜

⑤神嫗,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樂,能彈箜篌。虛心向李憑學習箜篌技藝。

⑥老魚、瘦蛟,潛在神祕深山的幽澗中。隨音樂在水波中上下跳躍,翩翩起舞。

⑦吳質,吳剛,月宮中神仙,整天伐桂。徹夜不眠,倚着桂樹,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⑧寒兔,月宮中嫦娥的寵物。蹲伏在一旁,任憑露水斜飛滴在身上,也不肯離開。

⑨雲,優美悦耳的絃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諦聽。

⑩十二門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長安方圓70多裏,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門,共十二門。人們陶醉在美妙的絃樂聲中,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

拓展: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

少年見羅敷,脱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手法:採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

分析説明: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歎、讚賞、痴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羅敷的美貌,

效果: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天地,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五、比較鑑賞,拓展延伸:

閲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説説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於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並不多,只有“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其餘為側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風格淒寒冷豔、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敍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敍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六、知人論世,體悟情感

楊巨源《聽李憑彈箜篌》

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

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雲門》第幾聲。

有人説,根據楊巨源詩歌的記載,李憑的樂曲應該以優美流暢為主,為什麼在李賀的筆下傳達出的音樂效果卻是哀傷、淒冷的呢?

教師總結:李賀雖少年時就詩名遠播,但天妒英才,卻使他一生不得志,他的父親名李晉,“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因避諱,李賀終身不能參加進士考試,他只能懷着一顆苦悶哀怨、甚至悲痛絕望的心成為科舉考場外的“孤魂野鬼”,於是他將命運的捉弄,人生的失意,生活的痛苦,心情的苦悶一概寫進詩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失魂落魄的“鬼才”詩人有時也想尋找生活點滴的温暖,當他聽到皇家第一樂師李憑驚天動地的絕妙音樂時,他感受到了音樂熱烈而強大的魅力,但當提起筆時,卻鬼使神差地再一次撕裂了自己苦悶絕望的心,飽嘗苦澀,飲盡辛酸,27歲時,李賀便離開了我們。

七、回顧目標,背誦全詩

1、個人示範背誦

2、男女生分開背誦

3、全班齊背

八、課後作業

對比閲讀讀韓愈的《聽穎師彈琴》,説説它們的異同。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瞭解李賀的生平及詩歌特點。(2)理解詩歌內容。

2、能力目標。(1)鑑賞本詩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穎詭奇的語言特點。(2)鑑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3、情感目標。反覆誦讀詩歌,品味本詩幽奇神祕的意境。充分感受詩歌創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詩的內容,鑑賞詩歌側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閲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養成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閲讀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唐代詩壇上有五大高手,他們是“詩仙、詩聖、詩佛、詩鬼” 。“詩鬼”指的是誰呢?(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

二、走進作者

1、不幸詩人李賀。

(1)苦命詩人:少年天才卻與功名無緣,要怪只能怪他的父親。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但是就是這三年,他把握了機遇:和當時樂師李憑結為知音,寫出了李賀最得意的一首描寫音樂的《李憑箜篌引》。(2)短命詩人:夭折的年輕詩人。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但是天妒英才,李賀27歲就與世長辭,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皆摹寫聲音之文。

三、解題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箜篌:從西域傳來的大型絃樂器,有大箜篌、小箜篌、豎箜篌、卧箜篌四種。李憑善彈的是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三絃,彈時如琵琶豎抱在懷,用兩手齊奏。

引: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知內容。

五、賞析詩歌(略)

六、寫作手法探討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來無蹤,去無影。它不像藍天白雲、飛禽走獸、山峯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果用文字將其再現出來,絕非易事。更何況要描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麼詩人李賀是如何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出來呢?用了哪些方法?舉例説明:

1、主要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襯托手法是從側面落筆,通過渲染演奏的環境氣氛,聽眾的情緒變化來突出箜篌的音樂魅力。例如“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正面描寫(以聲寫聲或以形寫聲)。

如:“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崑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崑崙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淒厲婉轉;“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把聽覺轉化為視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運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佈置作業

1、背誦《李憑箜篌引》。

2、比較閲讀《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

【課堂小結】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着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動了神話傳説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教學反思】

1、《李憑箜篌引》是描寫音樂的名篇。教學容量很大,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紮實的預習,否則一課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作者介紹打破了傳統的介紹生平的方式,而採取分類介紹的方式。

3、通過設計幾個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來完成理解詩歌內容和鑑賞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

4、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體會作者對聲音的藝術描寫,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優美音樂的描寫與讚歎——

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二、預習檢查

1、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唐宗室遠支。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鬱,於是形成了悽豔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説,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於811-813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2、解題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致力於把比較難於捕捉的聲音轉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引”,樂府詩體的一種,與“歌”“行”“吟”一樣,標明着古詩的一種體裁,屬古體詩,它的章節、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較自由。

三、欣賞流程

(一)朗讀

調動多種朗讀形式(略)

(二)閲讀賞析

全詩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藉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鵰的功效。“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藴。“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雲天。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悦耳的絃歌聲一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彷彿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後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雲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

“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着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第二段: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崑山”句是以聲寫聲;而“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

“崑山玉碎鳳凰叫”,用“崑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在傳説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崑崙山。“崑山玉碎”後,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淒厲婉轉,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着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

思考:“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崑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淒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悦。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彷彿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裏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彷彿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第三段: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憑藉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後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徵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複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淒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繫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睏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痴迷狀態,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四、課堂小結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慼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淒寒冷豔的氣質。

預習佈置預習《長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