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精選9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6.19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人教版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精選9篇)

篇1:《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

2、瞭解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各部分在種子萌發過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運用感觀及工具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4、培養探究種子奧祕的興趣,養成認真細緻、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種子的內部構造;觀察發芽的蠶豆,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

認識胚根和胚芽、瞭解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各類種子、發芽不同時期的蠶豆、鑷子、小刀、放大鏡、觀察記錄表、相關課件。

【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知道生活中的各種植物的種子,但對於種子的內部構造並不瞭解,他們可能對探究種子的內部構造產生興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出示小貓種魚的圖片)聽過這個故事嗎?

小貓很有趣,農民伯伯種的是植物的……

2、出示各種各樣的種子,討論不同點。

3、每一種種子都有自已獨一無二的特徵,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如果條件合適,他們就會發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種子萌發的祕密,(板書課題)到種子的內部去探個究竟。

4、這裏的“萌發”是什麼意思?(發芽)

二、研究種子外部結構

1、那麼,種子的外表有什麼地方是相似的?

2、交流:都有一層皮,上面有一個月芽形的痕跡。

3、講解:種子最外面這層皮叫種皮,想想它對種子有什麼作用?(保護)

在種皮上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兒?

它是種子從果實上脱落後留下的痕跡叫種臍,在種臍一端有個小孔,叫種孔。猜猜種孔有什麼作用?(水分容易從種孔進入種子,促進種子萌發。)

三、研究浸泡的種子

1、剛才直接用眼觀察,得到了許多科學信息,你們想不想知道種皮保護着怎樣的生命呢?試着分一下,怎麼樣?

2、引導——浸泡

3、這三個燒杯是老師提前一天浸泡的10粒花生、

油菜、黃豆的種子,當初這三個燒杯裏分別放了200毫升水,現在你發現了什麼?

4、這水到哪兒去了?(種子吸收了。)

5、種子吸收了水分有什麼變化嗎?

(胖胖的,軟軟的,種皮像要漲破似的)

四、探究種子的內部構造

1、這些可愛的種子,現在我們可以和它們親密接觸了!

2、你準備怎麼觀察?

(請一生上前示範剝去種皮的過程)提問要注意什麼?

(簡介鑷子的使用)

3、觀察剝去種皮的種子。

4、繼續觀察:小心地將種子裏的豆瓣分開,用放大鏡觀察在這兩片豆瓣的連接處有什麼,是什麼樣的?

5、畫圖記錄種子的內部。

4、各組操作觀察,教師巡視指導

5、你能展示一下你的發現嗎?

6、將這些種子的種皮剝開後,你們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些共同點,是什麼?

(都能分成兩半;都有一個小芽等。)幾片子葉?(兩片)凡是具有兩片子葉的植物叫雙子葉植物,所以蠶豆是雙子葉植物。還有……是雙子葉植物,……也是雙子葉植物。這個“小芽”是什麼?(板書:胚根、胚芽)下面大家在你手中的種子裏找一找胚根、胚芽。課件材料中指出胚根、胚芽。

8、找到了嗎?在你畫的圖中標出胚根、胚芽、子葉各部分。

9、種子裏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發育成一株植物。

五、觀察發芽的蠶豆

1、你們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老師這裏有一個問題:胚根、胚芽、子葉這些結構以後長成什麼?各部分有什麼作用?誰能猜猜看?

2、學生猜測。

3、大家的猜測很豐富!但要想知道結果,有什麼好方法?

4、實驗其實很簡單。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個小盒子,只要墊上一些棉花,並保持棉花濕潤,然後把浸泡後的蠶豆種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會做嗎?

5、重點記錄內容的討論。

6、實驗操作記錄:

1)發放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2)觀察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外形。

3)解剖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7、彙報交流研究發現。

8、討論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9、大家想不想親眼看一看種子萌發長成一棵植物的情景?

六、課堂小結。

篇2:《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內容簡析

《種子的萌發》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節的內容,課標的內容標準是“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因此,本節課就是一個探究種子萌發所需環境條件的實驗課,可以設計三個探究實驗。第一個探究實驗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過程,向學生介紹關於變量和對照實驗知識(實驗變量只有一個,設計的對照實驗互為對照組);第二個探究實驗,重在訓練學生作假設和處理數據表格的能力;第三個探究實驗重在訓練學生作假設、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的能力。

由於本實驗設計到三個實驗變量,要求學生能自主學會設計對照實驗、確定實驗變量。所以,本節實驗是七年級上冊探究實驗的核心實驗,一旦學生熟練掌握,對後面的探究實驗能尊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標定位

學生已學過種子的結構,對設計對照實驗也有一定基礎。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利用業餘時間提前在家中完成有關探究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和分析的基礎上,對探究實驗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目標:

1、説出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

2、學會設計控制變量和對照實驗。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做出假設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會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的能力。

3、發展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學會珍愛生命。

方法闡釋

本節課主要採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在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中,不斷運用學過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鋪墊,讓學生在學習只有一組對照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多組對照實驗的設計。通過知識梯度由簡到難的`自然過渡,能有效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通過小循環勤反饋,在每個環節後進行鍼對性的習題訓練,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提高教學有效性,體驗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學生提前完成的種子萌發實驗的瓶子。

環節一利用視頻,激情導入

教師視頻播放種子的萌發過程,引出問題:這是一種什麼現象?種子在什麼環境下能萌發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形象的視頻播放,讓學生對被子植物種子的萌發過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設置環環相扣的探索點,有效積發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性。

環節二循序漸進,突破難點

第一步:根據書本資料做出假設,將假設的三個條件寫於黑板上,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思考怎樣設計對照實驗?通過小組討論、同伴互助、教師引導,讓學生能自主設計對照實驗。

第二步:教師讓學生展示課前實驗的結果,描述實驗過程,能有效幫助其他學生對種子萌發實驗的設計有一個初步認識。通過視頻播放再次展示四個實驗瓶中的具體條件,讓學生思考四個瓶子中的條件和黑板上假設出的條件是否相對應,並在黑板上用“√”和“×”進行標註。

第三步: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舊知(一組對照實驗中只有一個變量),根據所學知識讓學生找出其中有幾組對照實驗,其控制變量是什麼。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第四步: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了解探究種子萌發的不同實驗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教師質疑:種子的萌發需要光嗎?種子萌發過程中要施肥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分析討論。通過師生合作,歸納得出:種子一般都播種在土壤中,見不到光。所以,大多數種子的萌發不需要光。由於種子的子葉或胚乳中儲存了萌發階段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所以在種子萌發過程中不需要施肥,如果施肥,也是用於幼苗的生長髮育需要。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習題:將顆粒完整的活種子分成甲、乙兩組,在約25℃的條件下分別播種。甲組種在肥沃、濕潤的土壤中,乙組種在貧瘠、濕潤的土壤中,這兩組種子的發芽狀況是:()

A.甲先萌發   B.乙先萌發   C.同時萌發  D.都不萌發         答〔    〕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分解知識梯度,按照由簡到難的順序,設計環環相扣的探索點,有效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通過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巧設探究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環節三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教師質疑:環境條件都滿足了,種子就一定能萌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瞭解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進行生命教育,感知種子萌發的不易。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通過學以致用,讓學生學會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明白在農業生產上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播種之前必須測定種子的發芽率。通過知識拓展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知識拓展】

種子的休眠和壽命

有些植物的種子,有完整的活的胚,但在適宜萌發的條件下,仍不萌發,好像必定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睡眠”才能萌發,這種現象叫做種子的休眠。種子休眠是植物經過長期演化而獲得的對外界條件以及季節性變化的一種適應。

例如生長在温帶的植物,種子在秋天成熟,如果落到土壤裏很快就萌發,不久寒冷的冬季就到來,幼苗就可能被凍死。如果種子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眠,就可避過冬天。各種植物的種子,休眠時間的長短是不同的。小麥、水稻和棉花等種子的休眠期很短,種子收穫後,很短時間就可完成。有的植物種子的休眠期需要幾周,甚至更長的時間。經過休眠期的種子,播到土中後,如果不萌發,其中有一個原因可能是種子已失去生活力。因為種子有一定的壽命。不同植物的種子壽命長短有很大差別。例如:楊、柳的種子壽命只有10多天;大多數栽培作物種子的壽命為3~5年;桃、杏、李等種子壽命為5~6年;在特殊情況下,蓮的種子壽命可長達千年。

有過這樣的記載:新中國建立不久,科學家在遼寧省普蘭店泡子屯附近的泥炭層中,挖出了沉睡1000多年的蓮子。1951年把古蓮子播下,它們竟在1953年夏季開出了豔麗的荷花。為什麼古蓮子千年不死?原因是古蓮子表面有一層堅硬的既不透水又不透氣的種皮,使種子在缺水缺氧(加上當地的低温)的情況下被迫處於休眠狀態。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利用同伴互助,幫助學生掌握新知。通過學以致用和知識拓展,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有效地滲透生命教育。

環節四課前探究,加深理解

課前,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完成種子萌發過程的探究實驗。課上,(組間進行交流)由各小組根據實驗現象描述種子萌發過程的實驗記錄和結果。根據學生的疑惑,教師視頻播放菜豆種子萌發長出根、莖、葉的動態過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

質疑:(1)種子萌發為什麼需要一定的水分?讓學生明確種子萌發時只有吸水脹破種皮,才能促使胚的進一步發育。然後,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分別發育成莖和葉、以及連接根和莖的部分。通過知識拓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種子萌發為什麼需要水。(2)種子萌發與環境中的營養條件有關嗎?視頻播放有助於學生理解種子萌發所需的營養主要從子葉或胚乳中獲得與環境無關。

【知識拓展】

種子吸水膨脹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你能不能想想到,小小的種子在吸水膨脹的時候能夠產生多大的力量?讓我們來做個簡單的試驗吧!取一個玻璃瓶,往瓶子裏裝滿幹大豆,灌滿清水,蓋緊瓶蓋。然後,吧玻璃瓶放到温暖的地方。不久,幹大豆就吸水膨脹了,以至最終十玻璃瓶爆裂開來。

據説,從前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幹豌豆裝滿一個鐵爐子,幹豌豆吸水膨脹時,竟頂起了80千克的爐蓋。更為有趣的是,人們曾經利用種子膨脹時產生的力量,解決了科學研究上的一個難題。原來,人的顱骨是有許多塊參差不齊的骨組成的。相鄰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顱骨十分堅固,要想把一塊塊骨片完整的分離出來,那是十分困難的。17世紀的解剖學家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往顱骨裏面裝滿乾燥的種子,讓種子吸水膨脹,結果一塊塊骨片都漸漸的彼此分離開來,絲毫沒有損壞骨片和接合縫。

種子膨脹的力量能夠頂起土壤中堅硬的土塊,甚至可以頂起在體積和重量上超過它不止一倍的土塊,這對幼苗的及時出土,是十分有利的。

從中,你有什麼啟發嗎?

在此基礎上,通過訓練:(1)農業生產上如何促進種子的提早萌發?

(2)如果你到種子公司購買當年播種所需的種子,應選擇什麼樣的種子呢?

(3)我國北方早春播種後,為什麼要地膜覆蓋?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將課內外探究實驗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有效解決實驗現象週期過長,課上難以觀察的問題。合作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形象直觀的視頻播放,可將抽象問題具體化,較好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知識拓展,有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學以致用,則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環節五達標檢測,複習鞏固

某同學設計了兩組實驗裝置,用來探究種子萌發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他所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燒杯、吸水紙、標籤、清水、綠豆種子等。

篇3:《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進行對比實驗並做記錄。

2、運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探究種子奧妙的興趣,養成認真細緻、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觀察蠶豆種子的構造與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演示:課件

分組:培養皿、鑷子、小刀、放大鏡、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複習:植物媽媽利用哪幾種方法將種子散播到了遠處?

討論:種子在怎樣的環境下可以萌發呢?

板書課題:種子的萌發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首先要了解種子的內部構造。

(2)介紹實驗材料。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範用鑷子剝蠶豆皮的方法,強調要領:a.不要着急;b.把剝了皮的蠶豆從開口的那邊小心掰開,放在培養皿中。

(4)分組研究。研究重點:種子可以分成幾部分?注意比較三種種子的異同。

(5)彙報交流。

(6)認識種子的各部分(畫圖)。雙子葉與單子葉的例舉。推測:種皮、胚根、胚芽和子葉在蠶豆種子生長過程中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2、觀察發芽天數不同的蠶豆種子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種子的各部分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2)發放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3)觀察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外形。

(4)解剖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5)彙報交流研究發現。

(6)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三、小結

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蠶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葉。

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質疑

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在種子結構上不同,花和受精過程也不同嗎

五、佈置課外活動作業

持續觀察蠶豆種子發芽的變化過程並做好記錄。

六、板書設計

種子的萌發

種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葉)

↓ ↓ ↓

根莖和葉養分

篇4:《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知道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

2、知道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並能指出種子結構與幼苗各結構的對應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和分析實驗現象,分析種子萌發的原因,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種子萌發的條件,初步樹立內、外因辯證統一的觀點。

2、通過了解種子的休眠特性、種子的壽命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知識結構圖解

二、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內容為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至於種子萌發過程中胚根、胚軸、胚芽以及子葉將成為幼苗的哪個器官前邊已講過。這裏更重要的是種子能否萌發,在此要強調:

(1)一粒種子的萌發需要內因和外因條件,其內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葉內的營養貯存充足;種皮的完整以及是否處於休眠和壽命之內。外因有適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氣等。

(2)種子的萌發條件是農業生產上極為重視的問題,科學種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種子的萌發率,而這恰恰是受種子萌發條件所控制的,所以,講清楚種子萌發所需的各種條件是本課的重點所在。

種子萌發的條件和種子萌發的過程都可以通過實驗探究和觀察進行了解,關鍵是弄清種子萌發所需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過程中內部物質的轉化。但七年級的學生知識有限,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比較淺顯、直觀的例子加以説明。

種子的休眠和壽命雖然不是重點,但這部分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密切,尤其是種子的休眠是抵抗外界不良環境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性,暫時的休眠正是為了日後能夠更好地萌發。這種特性對於保證植物種類的繁衍是有巨大意義的。關於種子休眠的意義,必須向學生講清楚,不然他們會感到這是不可思議的。

三、教法建議

1、“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課前,可以發給學生一些種子,佈置學生在家裏進行有關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同時觀察種子萌發的過程。上課時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討論,配合教師事先完成的實驗,完成有關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的探究。

2、在本節的內容中,要想説清種子萌發的條件不難,難的是讓學生明白種子萌發為什麼需要這些條件,如果其中的某些條件達不到種子萌發的要求時會出現什麼情況,解決這些問題僅利用課本中的實驗是不夠的,所以可以在課上或課下安排學生進行一些有關種子萌發的實驗,以加深種子萌發條件的理解。

在種子萌發的三個外界條件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温度這兩項的原因,學生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至於種子萌發需要空氣的原因,則比較抽象,要涉及到呼吸作用的概念,由於呼吸作用的概念要通過今後的不斷學習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道理。所以,教師在講解時不易把這個概念講的過於透徹,可以結合種子萌發的實驗,分析一下在室温下完全浸沒在水中的種子為什麼沒有萌發,時間一長,種子還會腐爛。這説明種子在萌發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如有機物的轉變和運輸,胚細胞對有機物的吸收、利用以及長成幼苗等生命活動,都需要有氧,只有種子不斷地進行呼吸,才能保證這些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由於水中缺乏氧,種子就不能進行呼吸,一系列的生命活動就不能進行,種子也就不會萌發,甚至死亡。並且可以利用上課前2~3天,在培養皿裏培養一批剛剛萌發的小麥種子,課前把這些種子和幹小麥種子沖洗乾淨,以便上課時供學生咀嚼並領略萌發種子的甜味,讓學生對種子萌發時有機物的轉變具有感性的認識。

3、種子萌發的過程可以通過實物觀察瞭解到,但教師要聯繫實際,引導學生分析出萌發條件(外界)促使種子內部有機物(內因)的轉化並被細胞吸收,確保胚根、胚軸、胚芽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最後使胚發育成幼苗,幫助學生樹立起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辯證觀點。

4、關於種子壽命的知識,要儘量聯繫實際,如當地農民在貯藏種子時的經驗。如果課時允許,還可以佈置學生做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組做發芽率的實驗,並加以比較、分析。從實驗中可以看出,陳舊的種子發芽率低。通過實驗還可以看出種子是有一定壽命的。農業生產上為了保證出苗整齊,必須要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根據發芽率可以計算出每公頃應該播種的數量,做到節約播種。

篇5:《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重點:種子的萌發條件

難點: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的原因,以及種子萌發時內部物質的轉化。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為主

設計思想:

採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後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關於種子萌發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實驗進行觀察,並通過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及掛圖來描述,最後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鍵的問題:一粒飽滿的且胚完好的種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條件下是否一定能夠萌發成幼苗?從而將話題引入種子的休眠和壽命的問題中。

教學過程:

(課前可提前一至兩週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種子萌發的條件是什麼?並隨機的發給學生一些種子,讓其根據自己的經驗,讓種子萌發。觀察其萌發過程中的變化,並對實驗的過程進行記錄。)

一、導入:

提出問題:

1、説明種子的各部分結構及其作用是什麼?

2、種子中含有哪些物質?

3、如果你是農民,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種子種在田裏?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並引入課題:

種子裏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這是種子能夠發育成幼苗的內部條件。那麼,是否種子具備了這些自身的內部條件就能萌發成幼苗呢?種子的萌發還需要什麼條件,種子又是怎樣萌發成幼苗的,這些內容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二、講授新課:

(一)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組織學生彙報課前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分析。

2、分析學生的實驗,指出其中不科學或不準確的內容,如“學生很容易認為陽光也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之一”。

3、引導學生分析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有哪些,並設計對比實驗。

4、組織學生觀察教師提前完成的實驗結果,並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5、總結:

根據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種子萌發時還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如:光照條件、酸鹼性等。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1、組織學生彙報課前實驗時對種子萌發過程的觀察記錄。

2、出示種子萌發過程的錄像或課件,組織學生觀看。

篇6:《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教材與學情分析:

《萌發的種子》這一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四年級下期第二單元第六課時。“萌發的種子”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研究的過程,也是生命單元唯一的一個長期研究活動,活動中教師要給足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研究的準備,培養學生對生命現象長期觀察的素養。它僅靠課堂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適當的根據需要把某些研究延伸到了課外。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進行對比實驗並做記錄。

2、運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探究種子奧妙的興趣,養成認真細緻、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蠶豆種子的構造與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三、教學準備

演示:課件

分組:培養皿、鑷子、小刀、放大鏡、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複習:植物媽媽利用哪幾種方法將種子散播到了遠處?

討論:種子在怎樣的環境下可以萌發呢?

2、播放種子發芽的錄象,配上兒歌《小雨沙沙》

板書課題:種子的萌發

設計意圖:

情景導入,揭示課題。播放種子發芽的錄象,配上兒歌《小雨沙沙》,很自然地引入了課題。這個靈感還來自於我的孩子,我覺得這首兒歌不僅和種子發芽很有關係,而且生動活潑、耳熟能詳,學生都會唱,這樣和學生很自然地親近起來,學生也很容易從緊張的氣氛中融入課堂。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首先要了解種子的內部構造。

(2)介紹實驗材料。浸泡2天的蠶豆、油菜、黃豆的種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範用鑷子剝蠶豆皮的方法,強調要領:a.不要着急;b.把剝了皮的蠶豆從開口的那邊小心掰開,放在培養皿中。

(4)分組研究。研究重點:種子可以分成幾部分?注意比較三種種子的異同。

(5)彙報交流。

(6)認識種子的各部分(畫圖)。雙子葉與單子葉的例舉。推測:種皮、胚根、胚芽和子葉在蠶豆種子生長過程中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2、觀察發芽天數不同的蠶豆種子

(1)種子萌發的過程中種子的各部分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2)發放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3)觀察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外形。

(4)解剖不同發芽階段的蠶豆種子。

(5)彙報交流研究發現。

(6)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

篇7:《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種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葉)

↓ ↓ ↓

根 莖和葉 養分

本課教學方法設計意圖:

為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進行探究。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由於科學課堂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的特殊性,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始終注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親自實踐,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是由一個個的活動構成。我在教學時設計了若干個活動,以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思維循序漸進地發展。

篇8:《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觀察發芽的蠶豆這部分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驛細小事物的觀察能力。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這部分是在三年級下冊三單元植物的一生裏面已經研究過的,所以在這兒我只強調鑷子解剖種子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其它的都放手交給學生去操作。

學生很容易得出蠶豆種子可以分成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以前在三年級研究的時候還提到胚軸,這兒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胚軸就沒有提出來了。

對種子各部分的作用也是採用“推測――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方式。

出示圖片:分別觀察、比較發芽3天、發芽6天、發芽9天的蠶豆各有什麼區別?歸納種子各部分作用。

子葉在蠶豆發芽過程中的作用,這是一個讓學生自行設計研究的探究活動。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自己設計一個實驗活動畢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讓學生先自學P33頁介紹的一個對比實驗的研究操作過程,引導學生科學地研究問題。而且要求學生下課後繼續研究並在第33頁作好記錄以後交流。並指出:“我們的科學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在課堂上研究,我們還應該在生活中也注意積累知識,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究,科學家們就是這樣成功的。未來的科學家們就在你們中間。”鼓勵學生繼續探索。

(三)小結

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蠶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葉。

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拓展與延伸

出示的太空中的植物圖片,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

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激勵他們不斷的學習和探索。

(五)質疑

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在種子結構上不同,花和受精過程也不同嗎

(六)佈置課外活動作業

持續觀察蠶豆種子發芽的變化過程並做好記錄。

板書設計:

篇9:四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教學設計

內容簡析

《種子的萌發》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節的內容,課標的內容標準是“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因此,本節課就是一個探究種子萌發所需環境條件的實驗課,可以設計三個探究實驗。第一個探究實驗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過程,向學生介紹關於變量和對照實驗知識(實驗變量只有一個,設計的對照實驗互為對照組);第二個探究實驗,重在訓練學生作假設和處理數據表格的能力;第三個探究實驗重在訓練學生作假設、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的能力。由於本實驗設計到三個實驗變量,要求學生能自主學會設計對照實驗、確定實驗變量。所以,本節實驗是七年級上冊探究實驗的核心實驗,一旦學生熟練掌握,對後面的探究實驗能尊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標定位

學生已學過種子的結構,對設計對照實驗也有一定基礎。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利用業餘時間提前在家中完成有關探究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和分析的基礎上,對探究實驗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目標:

1、説出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

2、學會設計控制變量和對照實驗。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做出假設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會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的能力。

3、發展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學會珍愛生命。

方法闡釋

本節課主要採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在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中,不斷運用學過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鋪墊,讓學生在學習只有一組對照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多組對照實驗的設計。通過知識梯度由簡到難的自然過渡,能有效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通過小循環勤反饋,在每個環節後進行鍼對性的習題訓練,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提高教學有效性,體驗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學生提前完成的種子萌發實驗的瓶子。

環節一 利用視頻,激情導入

教師視頻播放種子的萌發過程,引出問題:這是一種什麼現象?種子在什麼環境下能萌發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形象的視頻播放,讓學生對被子植物種子的萌發過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設置環環相扣的探索點,有效積發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性。

環節二 循序漸進,突破難點

第一步:根據書本資料做出假設,將假設的三個條件寫於黑板上,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思考怎樣設計對照實驗?通過小組討論、同伴互助、教師引導,讓學生能自主設計對照實驗。

第二步:教師讓學生展示課前實驗的結果,描述實驗過程,能有效幫助其他學生對種子萌發實驗的設計有一個初步認識。通過視頻播放再次展示四個實驗瓶中的具體條件,讓學生思考四個瓶子中的條件和黑板上假設出的條件是否相對應,並在黑板上用“√”和“×”進行標註。

第三步: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舊知(一組對照實驗中只有一個變量),根據所學知識讓學生找出其中有幾組對照實驗,其控制變量是什麼。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習題:如圖所示是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實驗裝置,沒有標號的`種子將正常萌發。據圖回答問題。

(1)本實驗共有____組對照實驗。

(2)種子萌發需要的環境條件是____、____和____。

(3)第②粒種子不能萌發的原因是____。

(4)第③粒種子不能萌發的原因是____。

(5)第④粒種子在什麼條件下有可能萌發____。

第四步: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了解探究種子萌發的不同實驗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教師質疑:種子的萌發需要光嗎?種子萌發過程中要施肥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分析討論。通過師生合作,歸納得出:種子一般都播種在土壤中,見不到光。所以,大多數種子的萌發不需要光。由於種子的子葉或胚乳中儲存了萌發階段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所以在種子萌發過程中不需要施肥,如果施肥,也是用於幼苗的生長髮育需要。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習題:將顆粒完整的活種子分成甲、乙兩組,在約25℃的條件下分別播種。甲組種在肥沃、濕潤的土壤中,乙組種在貧瘠、濕潤的土壤中,這兩組種子的發芽狀況是:

A.甲先萌發 B.乙先萌發 C.同時萌發 D.都不萌發    答〔  〕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分解知識梯度,按照由簡到難的順序,設計環環相扣的探索點,有效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通過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巧設探究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環節三 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教師質疑:環境條件都滿足了,種子就一定能萌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瞭解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進行生命教育,感知種子萌發的不易。通過練習進行鞏固。

通過學以致用,讓學生學會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明白在農業生產上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播種之前必須測定種子的發芽率。通過知識拓展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