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精選9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8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9篇《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相關的範文。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精選9篇)

篇1:歷史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説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黴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關係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係的影響,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係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着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思維能力,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收集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課前預習,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採用情境教學法、閲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着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xx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後,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佈退出北約,20xx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麼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祕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於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後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閲讀材料,分析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衝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閲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誌――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誌,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於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説”;1947年杜魯門國會諮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説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説)――冷戰形成的標誌(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冷戰的表現

利用多媒體演示視頻,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冷戰的表現,並以表格的形式總結。

設計意圖: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並茂,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創造了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冷戰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以小記者採訪的形式突破本課難點:把學生分成五組人,分別扮演民主德國人、朝鮮人、古巴人、中國人、和越南人,一名學生扮演小記者,分別採訪五國人,讓他們分別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際國內形勢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發表言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冷戰對國際關係的影響是: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

設計意圖: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

四、兩極格局的影響

辯論:正方:兩極格局有利於世界和平;反方:兩極格局不利於世界和平。

設計意圖: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礎課程。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樹立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此處及時昇華了本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兩極格局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但由於美蘇雙方勢均力敵,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正確認識,落實了本課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

最後――分層訓練、鞏固提高: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分組討論學案上的大學聯考真題和課時訓練題,發現並提出問題,小組間互相講解,教師適時對易錯題或難題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設計意圖:大學聯考真題訓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中把握大學聯考方向;分層訓練是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小組間共同探討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表達能力。

篇2:歷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分析美術作品背後的藝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社會功能,掌握類似美術作品的欣賞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並能運用鑑賞方法鑑賞美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對比、合作探究,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能夠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

難點: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激趣導入

教師組織教學,以輕鬆的談話方式開始課程,提問學生:當你想去了解歷史的時候,都會利用哪些渠道?學生自由發言,我會總結:除了通過查閲史料、參觀博物館、領略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運用網絡等資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術作品也是帶領我們進入歷史、瞭解歷史的另一條渠道。順勢導入新課《進入歷史》。

環節二:描述分析

1、教師通過播放幻燈片展示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針對畫面內容,向學生提出下列問題:

(1)為什麼畫面當中只有一個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為什麼是女人來抬步輦?

(2)為什麼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

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回答問題,教師總結:畫面描述的是吐蕃國王派使臣祿東贊拜見唐太宗,希望與大唐聯姻的場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裝,在一羣宮女的簇擁下,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將唐太宗畫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貴以及大國姿態,整體呈現出唐初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和睦。

2、師生共同欣賞教材中的作品《荊軻刺秦王》,要求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構圖上的特點,同時思考問題:同樣是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為什麼該作品能夠產生一種緊張的氣氛?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畫面場景圍繞柱子展開,畫家並不要求歷史的真實,秦始皇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關鍵是通過刺秦王的場景為進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氣氛。畫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間慌亂的場景。

3、教師組織學生分組,並播放幻燈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以及照片《開國大典》的圖片資料,帶領學生對比分析:油畫與歷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態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動?為什麼?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畫家在作畫時將人物的位置進行了精心安排,神態上也做了相應的藝術處理,這樣組織畫面是為了渲染開國大典這一盛事的舉辦,記錄了歷史性的一刻。

4、除了一些重大的歷史時刻,還有一些美術作品中會有權利的體現,教師出示作品《瑞鶴圖》,請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屋頂上這麼多鶴有什麼特殊的寓意?

師生共同總結:在古代,祥瑞和奇觀都反映着一個國家或者朝代的興衰情況。畫家截取了宮殿的屋頂,真實的為我們再現了今天早已不見的北宋宮殿的莊嚴。空中的白鶴圍繞着屋頂成一個環形盤旋,這是天下太平的象徵,對這個景象的描繪是對皇權合理性的一種強調。而宋徽宗親自畫的這幅作品告訴人們:只有作為皇帝的他才有權利享有這個奇觀。

環節三:總結解釋

教師提出問題:總結一下美術與歷史的關係?談一談你的看法。

學生回憶作品並進行回答:美術作品反映歷史。教師總結:人類永遠有對歷史的認識、渴望和想象,除了寫下來的文字,美術的圖像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透過這些圖像,藉助相關的資料,能使當代的人們走進歷史,與歷史對話。

環節四:拓展延伸

教師展示《拿破崙加冕》《加萊義民》《梅杜薩之筏》《大衞》,組織學生欣賞,並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作品表現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選取的是什麼樣的特定場景?

2、畫面突出了哪些細節?為什麼要這樣處理?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或立場?

小組之間討論,選出代表回答問題。必要時教師補充一些背景知識,説明美術作品與一般歷史事件的關係,從而加深學生對本課課題的理解。

環節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對藝術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藝術加以小結。最後鼓勵學生在平時生活與學習中留意以歷史為表現對象的藝術品,自己提問並尋找答案。

安排學生課後選擇一幅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要求學生在下節課口頭回答自己的發現。

四、板書設計

篇3:歷史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這學期的世界史教學內容分為八個單元,講述世界近現代史。一共21節課,每節課一個課時。

二、背景分析依據是:

本學期,我們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在全面落實政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指導下,在上級領導下,以課程改革為模式,以考試改革為突破口,加強常規教學研究,深化高三歷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年級和班級狀況分析:

九年級的情況是:難動,難説話,死板。雖然大部分同學上課都能把老師的思路轉過去,但還是有同學答的跑調,放出來也拿不回來。今年第三年,尾巴大,尖子生少,中低成績失敗率高。特別是九年級(xx)班有大量男生學習態度差,習慣差,理解力不足,很難達到100%的目標。一般來説,有很多人不願意學習,智力低下。所以今年的歷史畢業考試成功的負擔是很重的,所以在教學上一定要下更大的功夫備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和消化功課,爭取每一節課都能取得實效。

四、這學期的要求和努力實現的目標:

1.加深對《歷史教學大綱》和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把握課堂45分鐘的效率,在教學中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當凝練,概念清晰,組織清晰,重點突出,難點明確,認真落實三個基礎,打好基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2.做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閲讀、思考和訓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3.深入學習和了解畢業考試中各種題型的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實踐。比如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重點是思維和分析能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重點是掌握大綱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這樣才能順利通過畢業考試。

4.加強教育科研,理論聯繫實際,搞好歷史研究。

5.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和方式的多樣化,充分利用文化景觀和歷史遺蹟,豐富歷史課內容。

6、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使用幻燈片放映、投影、錄音、錄像、電影、模型多媒體、網絡等。

7.認真積極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各種教學和繼續教育活動,豐富自己的專業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4:歷史教學設計

書法的歷史和發展軌跡

一、書寫的重要性

時代發展到現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電腦走進了家庭,走進了個人的生活,作為文字的記載工具,書寫似乎已經落伍了。你寫得再快,沒有電腦高手快,(每分鐘近200字)。在這個情況下,書寫還需要嗎?事實證明了,書寫還是需要的,不僅需要,而且仍然是很重要的。

(一)、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無法取代傳統的書寫;

(二)、作為傳統的書法藝術不會消亡。

二、什麼叫書法

古人對書法的理解,漢楊雄認為:“書,心畫也。”唐朝張懷鸛説:“書者,法象也。”清劉熙載説:“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以上定義過於玄虛。

近人由於書法創作繁榮,書法定義也引起了書者和書家的興趣。有人説“書法是造型的藝術”;有人説“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有的人説“書法是抽象的藝術”;有的人説:“書法是表現的藝術”……

書法的內涵有三個方面:一是表現的對象是漢字;二是書法表現的內容,三、是不同書者的感情和審美觀而造成的不同的書法風格。書法是書寫漢字,將情感寄予在漢字的點劃、結構和章法之中。

書法是什麼?是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情感意象的藝術。

三、漢字為什麼會成為藝術

藝術是給人以精神享受,一個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在觀賞書法作品的時候,對書法作品的線條節奏和結體時候,能夠揣摩出作者的感情脈搏、激發想象,啟動靈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超然的境界之中。宋代蘇東波説:“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

為什麼書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首先書法的對象是漢字。漢字是象形文字,漢字的性質為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張揚個性的舞台。

其二,漢字有着豐富的書體,縱向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分書和楷書,點畫形式的多變。橫向看,不同的地域在不同時期創造出了不同的偏旁字體,同一個字有許多不同的寫法。

第三、書寫的工具是毛筆、墨和宣紙。

毛筆在商朝時就出現了。毛筆柔軟而富有彈性,用筆時提按頓挫的變化,能寫出粗細方圓各種不同的形狀和質感,所以,毛筆的表現能力(點畫)是鵝管筆、鋼筆、鉛筆以及油畫筆所無法表現得出的。

墨可濃可淡,濃者近,淡者遠,平面圖上可以表現出立體的縱深的效果。蘇東波用墨濃,作品顯示出珠光寶氣,神采奕奕。董啟昌善用淡墨,熒潤空靈古雅飄逸。

宣紙有很強的吸水性、滲透性和化印性。行筆慢則化,行筆快則幹。枯潤燥濕,能敏感第記錄下書寫的速度。虛虛實實,變化多端。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的對象和加工的工具在表現上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對比豐富。筆劃的粗細、方圓;用墨的濃淡、枯濕;字體的大小、繁簡;結體的疏密、正欹;紙張的生和熟也表現出作品的不同風格。美是對立的和諧,書法的對立如此強烈,所表現出來的和諧和美感就成了藝術的條件之一。之二個特點:書法的表現形式較為隨意,粗細、正欹、疏密、大小都可以根據作者自己的審美觀作出比較隨意的處理。

書法的對象和書寫工具在表現上具有的豐富性和隨意性,是世界上其他書寫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總而言之,獨特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

篇5:教學設計的歷史

教學設計的歷史

教學設計的歷史

教學設計的起源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大量在實驗研究方面接受過培訓、具有開展試驗研究經驗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被招募來從事軍事培訓材料的研究及開發工作。二戰結束後,心理學家們還致力於各種教學問題的解決。

教學設計早期的發展是以程序教學運動作為重要的驅動力,此次運動始於1954年,ner撰寫的論文《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Heinich對程序教學運動作了描述:通過把教學內容分析和分解為具體的行為目標,設計達到這些目標所必要的步驟,建立程序來試驗和修改這些步驟,然後根據目標是否實現來確認這個程序,程序化教學成功建立了一個小型但有效的自我教學系統--一種教學技術。

20世紀60年代早期,行為目標的普及和標準參照測驗運動也是教學設計發展進程中的另外兩個重要因素。[行為目標]Ralph Tyler被認為是行為目標之父,1943年他提出定義每一個目標的術語都必須是能清楚闡明課程能幫助發展的行為的;20世紀50年代,Benjamin Bloom和他的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標分類學》,使得行為目標得到進一步的推進;而Mager使得行為目標的運用得以普及,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編寫了《為程序教學準備目標》。[標準參照測驗運動]標準參照測驗旨在測量個人在某個特定行為或者一系列行為方面的表現情況,與他人的成績無關,而常模參照測驗旨在瞭解學習者的成績分佈情況,比較不同學習者的表現。Tobert Glaser是最早使用標準參照測驗這一術語的,他指出,可以用標準參照測驗來評價學生的起點行為(入門技能),也可以用來確定學生掌握課程所要求的行為的程度。

教學設計歷史上另一個重要事件是1965年Robert Gagne著作的《學習條件》的出版。本書描述了學習結果的五大領域(言語信息、智力技能、動作技能、態度和認知策略)和九大教學事件(引起注意、告知目標、刺激回憶先前習得性能、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引發行為表現、提供反饋、評價作業、促進記憶與遷移),加涅的層級分析研究對教學設計領域也有着重要的影響,上位技能的習得是基於下位技能的掌握。

形成性評價間接開始於“史普尼號”人造地球衞星的發射,1975蘇聯震驚了美國,美國投入數百萬美金到教育事業,但成效低,主要問題是所開發的教學材料沒有經過試用就直接生產,Michael Scriven在1967年提出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這兩個術語,認為在教學材料形成階段的試用和修訂過程成為形成性評價,而對最終產品進行測試則稱為總結性評價。在此之前,也有許多學者的見解設計到這兩種評價,1967年,Markle提出了在設計過程中和設計過程後對材料進行評價的詳細程序。

基於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教學設計模式開始被提出來了。20世紀70年代是系統方法的萌芽期,很多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工商業、軍隊、國際界、學術界等許多不同的部門也對教學設計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80年代,教學設計對教育的影響較其他領域還不大,但是隨着微型計算機的興起,CAI才越來越被人關注。

進入21世紀,對教學設計的原理和實踐產生重要影響的兩個方面分別是:績效技術運動和建構注意理論。績效技術運動強調的重點是工作績效(而非學習的績效)、商業成果以及對績效問題的非教學解決方案,它拓寬了教學設計領域的範圍;關於學習和教學的建構注意觀點對教學設計領域的許多理論家和實踐者的思想和行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MSN(中國大學網)

篇6:八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徐光啟與《農政全書》、宋應星與《天工開物》、徐霞客與《徐霞客遊記》及其對古今中外的巨大影響。

2、能力目標:①能夠比較分析晚明主要科學成就,從中發現晚明主要科技成就的特點。②能夠結合已有知識和中外文化交流實例,分析晚明科技發展和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

3、通過對本課學習,以晚明科學家為榜樣,培養自己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獻身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知道明清時期的科學巨匠及其代表作品,如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徐光啟與《農政全書》、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等。

2、難點:領悟明清時期中國傳統科學的輝煌成就與近代科學的落後的原因。

三、教學策略

採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

篇7:八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説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説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説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據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275、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説]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數據。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據展示]

(1)到2001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到2002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談一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給你帶來的感受?

板書設計:

2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對比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

二、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革內容

2、就業保障體系的內容及作用

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課堂的動腦筋

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生掌握快,知識通過對比牢固,效果好。

篇8:高一上冊歷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2、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重難點

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

2、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詞彙,引起學生的注意。分析中國社會如何打開國門引入西方科技。

鴉片戰爭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硝煙引起英國不滿

根本原因:英國企圖打開中國市場,傾銷產品,掠奪原料,把中國淪為其殖民地

鴉片戰爭過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廣東戰事;所謂《穿鼻草約》;英軍強佔香港島)

2、1841、1-1841、5(廣東戰事;《廣州和約》;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廈門、浙東、長江戰事)

戰爭失敗原因:

1、清朝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經濟、科技的落後。清王朝處於封建制度的衰敗時期,政治昏暗,各種矛盾加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禁錮,使得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後,財政拮据,軍備廢弛,武器低劣,封建統治自身已陷入嚴重危機,連其本階級的有識士都感到面臨“末世”,在這種情況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2、統治集團昏庸。“時代呼喚巨人,上台的卻是侏儒。”鴉片戰爭當中,清政府各級決策者錯誤頻出,上層指揮簡單低效,各級官員欺上瞞下,導致不知己不知彼,對戰局應變低效。兩年的戰爭過程中,同樣的決策錯誤在各地重複上演。這既是由於清政府的所致,也是清政府的具體表現。正是在清朝統治集團的這種狀況下,英國方面的優勢才得以顯示和發揮出來。

南京條約的內容:

1.宣佈結束戰爭。兩國關係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2.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中國向英國共賠償二千一百萬西班牙銀元(一個賠款以“銀元”為單位的不平等條約)。

4.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5.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南京條約影響:

社會性質的變化。條約簽訂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主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着統治地位;條約簽訂後,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主權遭破壞。外國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會革命任務(革命對象)的變化。條約簽訂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鴉片戰爭的影響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篇9:高一上冊歷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榮”、衝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意義深遠的新政。

學習本課的目的主要在於使學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及羅斯福新政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認識。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不僅僅是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上的一次重大危機,也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危機,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以及國際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世界整體性發展進程。而羅斯福新政則避免了美國經濟的徹底崩潰,不僅保存鞏固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且開創了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樹立了典範。所以本課在世界現代佔有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學生對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內容接觸較少,需藉助更多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針對本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閲讀多種形式的歷

史資料,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現象,客觀地去評價歷史事件。

學習方法:自主研習、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歸納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特點和影響。

歸納羅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點和影響、充分理解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對西方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閲讀課內外多種史料獲取歷史信息、認識歷史現象、

分析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羅斯福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和勇於面對危機克服困難的精神。

認識到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重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羅斯福新政措施和影響

難點: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播放CCTV公益廣告《讀書-主持人篇》視頻,

【教師活動】閲讀可以提升我們的品味和文化素養。同樣閲讀豐富的史料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以閲讀課的方式來學習一下《羅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師一起迅速瀏覽課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個子目:

【師生共讀】1.“柯立芝繁榮”;2.衝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3.意義深遠的新政。

【投影展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略)

二.【新課探究】

(一)自主研習

1.自讀課本33頁小字回答:柯立芝繁榮的背後隱藏着什麼矛盾?

2.自讀課本33--34頁內容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3.自讀課本35--36頁內容歸納羅斯福新政涉及的領域、措施、影響。

(二)自學檢測、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強調

【教師引導】一戰後,國際環境相對穩定,資本主義經濟也出現了一度繁榮,歷稱為“柯立芝繁榮”,那麼繁榮的背後隱藏着什麼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一:柯立芝繁榮的背後隱藏着什麼矛盾?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生產的相對過剩,造成產品大量積壓,最終引發了股票狂跌,企業倒閉、一些大股東瞬間變得一無所有【投影展示】資料和漫畫

【教師引導】這樣1929.10.24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就在美國爆發了,那麼這場危機具有哪些特點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二: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學生回答】學生根據材料分析説明

【教師引導】這場爆發於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全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下面大家閲讀以下史料探究”經濟危機的影響”

【投影展示】反映經濟危機影響的歷史資料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國際關係角度説明“經濟危機的影響”

【教師引導】這次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乃至國際關係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受害的是美國,災難中的美國此時迎來了第32屆總統大選。胡佛和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下面大家共同讀他們的競選主題,

【投影展示】胡佛和羅斯福競選畫面和競選主題

【學生活動】學生讀競選主題

【教師引導】假如你是美國的民眾,你將把寶貴的一票投給誰呢?

【學生活動】投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就加一個小插曲,【投影展示羅斯福的生平】據此闡述一下羅斯福最讓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學生自由發言】(略)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了解一下羅斯福執政時遇到了那些棘手的問題?

羅斯福總統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投影展示】危機中美國面臨的種.種問題和羅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師引導】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共同歸納一下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強調】新政的特點就在”在它拋棄了美國信奉的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最後使美國成功渡過了危機。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共同瞭解一下新政後的美國,歸納一下“新政的影響”

【投影展示】新政後美國社會發展的資料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資本主義發展角度歸納新政效果。

【教師引導】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僅挽救了美國,而且使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開創的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二戰後被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推廣,迎來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無缺”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呢?

(三)師生交流園、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從來在美國沒有另外一個人比我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私人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有更堅強的信仰……當這個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的時候,是這個政府(即羅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羅斯福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羅斯福

【教師引導】問題1.新政有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2.新政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3.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什麼?

【投影展示】全面客觀評價羅斯福新政資料

【教師引導】目前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發展,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從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應該吸取哪些經驗呢?

三.以史為鑑: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寧新經濟策:——借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社會主義道路

羅斯福新政:——借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教師點撥】啟示:開拓國際視野,相互學習、相互借鑑、不斷髮展進步,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教師引導】本節課我們利用大量的可內外資料探究了“羅斯福新政”的重點知識,下面大家根據老師提供的知識結構梳理一下本課內容,以便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

四.知識梳理、課堂小結

【投影展示】學生根據板書自行梳理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