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設計過程(共21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1篇《教學設計過程》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教學設計過程》相關的範文。

教學設計過程(共21篇)

篇一: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節內容

活動1:如圖1,觀察下列圖形,從中找出共同特點.

圖1

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觀察圖形,發現圖中都有圓,然後回答問題,此時學生可以再舉出一些生活中類似的圖形.

教師活動設計:

讓學生觀察圖形,感受圓和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渴望以及探究熱情.

二、問題引申,探究圓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活動2:如圖2,觀察下列畫圓的過程,你能由此説出圓的形成過程嗎?(課件:畫圓)

圖2

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小組合作、分組討論,通過動畫演示,發現在一個平面內一條線段OA繞它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週,另一個端點形成的圖形就是圓.

教師活動設計:

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圓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一界定: 圓:在一個平面內,一條線段OA繞它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週,另一個端點A所形成的圖形叫作圓;

圓心:固定的端點叫作圓心;

半徑:線段OA的長度叫作這個圓的半徑.

圓的表示方法:以點O為圓心的圓,記作“⊙O”,讀作“圓O”. 同時從圓的定義中歸納:

(1)圓上各點到定點(圓心)的距離都等於定長(半徑);

(2)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都在同一個圓上.

於是得到圓的第二定義:

所有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組成的圖形叫作圓.

活動3:討論圓中相關元素的定義.如圖3,你能説出弦、直徑、弧、半圓的定義嗎?

圖3

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派一名代表發言進行交流,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結果.

教師活動設計: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得出上述概念的嚴格定義,對於學生的不準確的敍述,可以讓學生討論解決.

弦:連接圓上任意兩點的線段叫作弦;

直徑:經過圓心的弦叫作直徑;

弧:圓上任意兩點間的部分叫作圓弧,簡稱弧;

弧的表示方法:以A、B為端點的弧記作AB,讀作“圓弧AB”或“弧AB”;

半圓:圓的任意一條直徑的兩個端點把圓分成兩條弧,每一條弧都叫作半圓.

優弧:大於半圓的弧叫作優弧,用三個字母表示,如圖3中的ABC; 劣弧:小於半圓的弧叫作劣弧,如圖3中的BC.

活動4:討論,車輪為什麼做成圓形?如果做成正方形會有什麼結果?

(課件:車輪;課件:方形車輪)

學生活動設計:

學生首先根據對圓的概念的理解獨立思考,然後進行分組討論,最後進行交流.

教師活動設計:

引導學生進行如下分析:如圖4,把車輪做成圓形,車輪上各點到車輪中心(圓心)的距離都等於車輪的半徑,當車輪在平面上滾動時,車輪中心與平面的距離保持不變,因此當車輛在平坦的路上行駛時,坐車的人會感覺到非常平穩;如果做成其他圖形,比如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對角線的交點)距離地面的距離隨着正方形的滾動而改變,因此中心到地面的距離就不是保持不變,因此不穩定.

圖4

三、應用提高,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

活動5:如何在操場上畫一個半徑是5 m的圓?説出你的理由 師生活動設計:

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表述自己的方法.根據圓的定義可以知道,圓是一條線段繞一個端點旋轉一週,另一個端點形成的圖形,所以可以用一條長5m的繩子,將繩子的一端A固定,然後拉緊繩子的另一端B,並繞A在地上轉一圈.B所經過的路徑就是所要的圓.

活動6:從樹木的年輪,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樹生長的年齡.如果一棵20年樹齡的紅杉樹的樹幹直徑是23 cm

,這棵紅杉樹平均每年

半徑增加多少?

圖5

師生活動設計:

首先求出半徑,然後除以20即可.

〔解答〕樹幹的半徑是23÷2=11.5(cm).平均每年半徑增加11.5÷20=0.575(cm).

四、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小結:圓的兩種定義以及相關概念.

作業:請做一個正方形的車輪,體會在車輪滾動的過程中車身的情況.

篇二:鄉愁教學過程設計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説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教學該怎麼設計呢?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2.指導學生學會抓住詩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詩歌

3.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情、情中理:兩岸溝通、祖國統一是人心所向,是歷史的必然

教學重點:

學會抓住意象去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理

教學時數:

1課時

篇三:鄉愁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國中階段我們學過哪些表現鄉愁的古詩詞?(學生當場回憶背誦馬致遠的《天淨沙&8226;秋思》)是啊,鄉愁就是遊子想家時那種牽腸掛肚的思念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騷客抒發過這種美好的情愫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一首膾炙人口的現代抒情詩

二.揭示目標,明確任務

三.整體感知,誦讀欣賞

1.齊讀註解①,瞭解作者

補充背景:1928年餘光中出生於南京,1949年隨國民軍到台灣,台灣與大陸由於人為的長期隔絕,有近四十年不通來往,漂流到孤島上去千千萬萬的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祖國和親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辦公室靠着台灣東海岸,他説:“我看太平洋和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我憑窗而立,就可以直視海峽,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陸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這一番話讓我們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園情結是多麼的濃烈!1972年,飽嘗了23年鄉愁之苦的余光中終於按捺不住,在台灣的寓居內,用了僅僅20分鐘時間創作了《鄉愁》,唱出了兩岸人們共同的思鄉曲1992 年餘光中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圓了43年來的思鄉夢;2004年春節,余光中在中央電視台親自朗誦了這首詩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聽這首詩的配樂朗讀,感受詩人的濃濃鄉情

2.朗讀悟情:

(1)指導朗讀:在詩中註明重音,朗讀時語調舒緩,感情深沉,節與節之間要有起伏

(2)學生展示朗讀,其他同學做好評價

四.自主學習,合作鑑賞

(一)賞析意象,感悟詩歌的情感美(着重指導學生學會抓住意象理解抽象情感的方法)

1.鄉愁本是十分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是通過什麼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的?為什麼選取這樣的事物?

【明確】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郵票——寫信可寄相思 (初涉人生,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寄託在一封封的家書上)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張船票雖然窄小,卻凝結着對妻子的不盡相思)

墳墓——生死隔絕哀思難訴(墳墓矮小,卻將慈母與我天人相隔,既無家書傳達,又無船隻抵達,其間的酸楚似乎已成了鄉愁的全部

海峽——海水無盡憂思無盡(海峽雖然淺淺,卻將台灣與大陸分隔多年,遠望大陸,這思鄉之情就融進了這一灣海峽之中)

【小結】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每個階段的鄉愁是否一樣?這首詩的四個意象是按照什麼關係排列的?它們之間又有着什麼關係?

【明確】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概括了詩人的一生的鄉愁

小時候——母子之情

長大後——夫妻之愛

後來 ——喪母之哀

現在 ——戀國之思

【小結】層進關係前三節都表達對親人的思念感情愈來愈強烈,過去的鄉愁是為了襯托現在的鄉愁,在最後一節詩人將個人的悲歡與愛國之情,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具有以往鄉愁詩無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唱出了時代的共鳴

3.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明確】“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4.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明確】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小結】詩人用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闡明抽象的鄉愁,這就是創設意象意象是理解和賞析詩歌的主要途徑,寫詩也要善於創設意象

(二)賞析形式,感悟詩歌的音樂美((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加以點撥,不作重點講)

詩歌是非常注重形式的,這首詩形式完美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引導歸納)

篇四:《鄉愁》教學過程設計

《鄉愁》教學過程設計

《鄉愁》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達到思念祖國。

一、導入

同學們,從小到大,你們離開過爸爸媽媽嗎?當離家三五天,或半個月的時候,你們回想家嗎?

我們想家時,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原離祖國,漂泊在異鄉的遊子,特別是台灣同胞,因海峽兩隔,長期不能見到親人們,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一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勾起遊子對故鄉的眷念。

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余光中那濃濃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資料助讀

1、余光中(1910~)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台灣。

三、朗讀,整體感知

1、聽錄音磁帶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停頓、重音)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

教師作簡要點評。

4、齊讀課文。

其餘學生聽讀,準備點評。

四、研讀詩歌

1、“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感情,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2、學生合作研討:

⑴《鄉愁》一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的情感。説説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時間推移而一步步加深、昇華的?

⑵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

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⑶詩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緊扣了事物的特徵。但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麼詩人説是“淺淺的”?

3、生研討後回答,教師明確。

4、比較閲讀。

5、台灣當代女詩人席慕容的《鄉愁》也是抒寫鄉愁,説説它與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6、背誦課文:

⑴有感情朗讀課文。

⑵自由背誦。

⑶指名背誦。

7、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長新的主題,古詩中有許多象余光中的這首“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首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詩人的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分組合作討論。

自由背誦課文。

五、課堂反饋練習

閲讀舒蘭的《鄉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你

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正年少

人也圓

三十年後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滿

鄉愁也滿

1、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分別指什麼?

2、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3、鑑賞詩歌。

六、作業佈置

《鄉愁》中一個詩節就是一場悽美的離別,都沒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寫清楚。

拓展閲讀:《鄉愁》學習思路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説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裏,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後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裏,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四節詩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着色,那色彩便是鄉愁,一層層加深。

篇五:《陋室銘》教學過程設計

《陋室銘》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俗話説: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這是形象的比喻,説自己的家就算再亂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就把自己家稱為陋室,這個在作者看來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參觀一下。

作家及寫作背景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時期,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劉禹錫創作了《陋室銘》。

文體介紹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整體感知課文

初讀課文,熟悉課文。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學會流暢的朗讀,流暢的朗讀時理解文意的基礎。

學生自由讀一遍,讀時注意字音、停頓。讀準、讀順。

聽錄音,對照字音、停頓,糾錯。認真聽並揣摩體會字音、停頓。

抽生單獨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讀,聽後進行評價。

學生齊讀,體會感受。

五、具體感知

1、二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由默讀,同時結合註釋和工具書,口頭翻譯全文,瞭解課文大意。如果有疑難處可前後桌小聲討論,仍不能解決做記號等會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2)組織解疑,檢查自學效果並引導解疑。

(3)翻譯重點文言詞彙和語句(提問學生單獨回答),學生思考、回答、識記。老師點撥、指導。 名:著名。 馨: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 案牘:官府的公文。 鴻儒:博學的人。 勞形:使身體勞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間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裏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賓語前置:有何之陋?)

2、三讀課文,體會感情。

感受音韻美。這是一篇銘文,有押韻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讀一遍,感受它的音韻美。

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是什麼?這句話是怎樣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先由説“山”、“水”然後引出“德馨”的。

b、作者寫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嗎?

答:不是,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處,雖寫陋室卻表現了“陋室不陋”。

c、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寫陋室自然環境清幽寧靜。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是寫陋室往來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是寫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適。

d、作者明寫劉禹錫的陋室,為什麼又要提到諸葛廬和子云亭?而且還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

答:引古代賢士的名室來證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樣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卻以為陋室不陋,那麼作者想借陋室表達他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託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開頭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從自然環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來描寫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後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文章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高尚情趣。我們把這種寫法叫做託物言志。

託物——陋室:對陋室的環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進行描寫。

言志——表達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主題思想)

根據板書提示嘗試背誦

1、 以遊戲形式進行,一人背一句。

2、學生自願起來單獨背誦。

3、全體齊背一遍。

小結:文中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運用託物言志的寫法)我們不僅要體會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學習和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

篇六:《再別康橋》教學過程設計

《再別康橋》教學過程設計

《再別康橋》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

一、導入新課

本人學過多年的語文了,記得最深的還是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歌作品,比如“一隻鵝,兩隻鵝,撲通撲通跳下河”。(學生笑)

(抓住學生笑的時機,請他們談一談笑的原因,藉此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然後請學生誦讀自己喜歡的詩歌作品)

既然同學們都喜歡讀詩,那對詩歌一定有自己的認識,請問“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萬片無數片”是一首詩嗎?(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學生討論)

經過討論後,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看法,一致認為不能算作一首詩,因為實在讀不出什麼韻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飛入蘆花皆不見”)經過討論,同學們明確了,加上最後一句增添了詩歌的韻味,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富有詩味。

由此可見,詩歌總是帶給人們豐富的想象,我們學習詩歌,就是要通過豐富的想象,感悟詩歌的意境。今天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

二、背景介紹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説過: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生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説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這段文字,請學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出來,可繼續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由此引導學生認識到康橋對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橋對於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寫了多篇與康橋有關的作品:《康橋再會吧》《我所知道的康橋》《再別康橋》,有人甚至説,在徐志摩身上縈繞着“康橋情結”。

三、朗讀詩歌,體會作者離別的情感

1.先推選一位同學朗讀,請其他同學簡單評價;

2.再欣賞黃磊的朗誦錄音;

3.通過朗讀,感悟作者在即將離開康橋時的情感。

討論後明確:作者主要表達了對康橋的“殷殷的摯愛,深深的依戀”之情。

四、鑑賞詩歌,感受詩歌創設的意境

1.詩歌的哪些章節恰當地表達了作者的離別情感?(學生討論)

(1)第一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一節的鑑賞,可以圍繞三個問題展開:①離別時為何要“輕輕的”②“輕輕的”為何要提前③為何不向人作別而向雲彩作別)

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作別姿態。詩人曾説:“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2)第二~四節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彩虹似的夢。”

(這幾節的鑑賞,可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獨特效果②作者此時在幹什麼③“甘心做一條水草”説明了什麼④為何要強調“油油地在水底招搖”)

這幾節寫康河的美景,表達作者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新娘”這個意象尤為恰當, “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麗的形象,不但寫出康橋的明麗動人,更寫出詩人在即將離別時的記憶猶新的感覺,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現不出的,詩人的難捨離愁可見一斑。

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徵。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閒,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悦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後面所説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文心雕龍?情采》説:“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為情驅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初到倫敦,康橋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他發現“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這在徐志摩《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説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 “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徵。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3)第五~六節 “尋夢, 撐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爛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兩節的鑑賞,可以圍繞以下問題展開:①徐志摩心中的夢是什麼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處歌唱什麼呢③為何又不能放歌④為何選擇沉默地離去)

第 5、6節,詩人接着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裏“尋夢”“放歌”的強烈衝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裏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採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讚頌的“寧靜美”,並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夢是什麼呢?概括而言,是“愛”“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愛”,“找尋自然的美”,“嚮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説,徐志摩是一個“自然崇拜者”。而康橋,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夢想,他覺得,在康橋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讀者才更能體會他將離去時的憂傷。

篇七:離騷教學過程設計

離騷教學過程設計

《離騷》有着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象,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並重令無數人為之傾倒。

一、內容與解析

1.內容:

本課內容主要是教學屈原的《離騷》

2.解析:

《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它有着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象,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並重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瞭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離騷》整首詩通過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話傳説和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作者革新圖強的政治抱負和同腐朽勢力作鬥爭的堅強意志,抒發了熱愛祖國的感情。課文節選的這部分主要敍述作者因潔身自好,堅持正道而受到周圍眾人的猜疑和造謠中傷,君主也疏遠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決不就此退縮,和蠅營狗苟的'小人們同流合污,一方面設想自己要隱退,同時更加努力培養自己美好的德行。這部分內容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關心和對美德的追求,表達了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絕不同黑暗勢力妥協而與世同流合污,絕不改變自己的高尚操守和報國情志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與解析

(一)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閲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 的 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二)解析

1、瞭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瞭解《楚辭》的一般特點和“騷體詩”的形式特點,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瞭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從而進一步掌握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徵。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對文章的字、詞和句子的不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離騷》中的生僻字較多,二是對騷體詩這種先秦的詩歌體裁形式的陌生,三是對屈原情況的瞭解不夠。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工具書去疏通字、詞,理解句子,對騷體詩這種詩歌形式作必要的補充以及對屈原的生平事蹟做適當的擴充。

四、教學條件支持

1.課文錄音。

2.投影:用於展示課文結構、詞義辨析、語法現象歸納等。

五、教學過程設計

2課時

問題一:關於屈原的情況?

【提示】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據《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裏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聖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於康樂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

2、楚辭

篇八:《桂林山水》教學過程設計

《桂林山水》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學習首節

(一)人們都説,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麼意思?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二)為什麼人們都説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一同去桂林遊覽一下,讓我們一起走近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二、初步感知桂林山水

讓我們伴着優美的音樂,開始我們的桂林之遊吧,請先來欣賞一組精彩的桂林山水圖片。

□演示:配樂欣賞。這部分內容有傍晚捕魚、高田風光、黃布倒影、黃布灘、草坪風光等20幅圖片組成,配有音樂,目的是讓學生先對桂林山水有一個初步的感知。 欣賞圖片的.同時教師做以下文字説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

瞧!青山浮水,綠水映山。

這山,這水是那麼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這是螺螄山,它多像是一隻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看!象山的夜景多美麗啊!

這是蘋果山,像不像一隻又大又圓的蘋果。

煙雨朦朧的灕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這是雪獅嶺,一隻多麼威武的大獅子啊,仔細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綠山綠水,讓人覺得好像走進了仙境。

嗬!一隻多麼逼真的大駱駝!

美麗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徵喲!

三、加深對山水特點的理解

(一)讓我們從桂林的美景中回來,回到課文中,先來了解美麗的灕江。

1.介紹灕江:如詩如畫的灕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發源於桂林市東北興安縣的貓兒山,它如同一條秀麗的玉帶般一路流經桂林、陽朔,一直到桂林東南部的平樂縣,全長有170多千米。

如詩如畫的灕江之所以這麼美麗,是因為它有三個特點,你們能在課文中找出嗎?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靜、清、綠。

2.學生齊讀描寫三個特點的句子。

3.理解水的三個特點:

(1)靜。

①請同學們來看插圖:看,灕江的水是那麼靜,水面上幾乎沒有一絲波紋,簡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一下灕江水的靜?

□演示:桂林的水。

讓同學們體會灕江水的靜。(灕江的水多靜啊,像不像一面鏡子?山的影子是那麼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朗讀指導:灕江的水多靜啊,你能把有關句子讀一讀嗎?朗讀指導。(注意“真靜啊”,作者發自內心的由衷的讚歎)

(2)清。

①灕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麼程度呢?書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紹,同學們肯定覺得不夠形象!想知道灕江的水到底清到什麼程度嗎?

②先請同學們來看一幅圖片。

□演示:水中倒影。

③看了圖片,同學們對灕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觀的感受,讓我們再來看一組具體的數字吧。

□演示:對比圖。用一個Flash動

[1]?[2]?[3]

篇九:政治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了解封建社會下農民處境有所改善的三個方面,以及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具體體現(尤其是農業)。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夠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封建社會的進步性,以及學生“自讀書、自質疑、自求索”的能力。

3、覺悟目標:使學生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生產力在當時的影響,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2、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尤其是農業。

【教學難點】

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教學準備】

投影儀、自制幻燈片、自編朗頌材料、琵琶《塞上曲》選段、教學題卡若干。

【教學方法】

“三自一導”式,即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讀書、自質疑、自求索。

【課時安排】

1課時。

篇十:政治教學過程設計

師:同學們,通過學習社會發展常識,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生產發展的歷史。前面我們學習了封建社會的建立,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關知識。

一、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板書)

師: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第101~102頁,看看本框第一個標題“從商鞅‘徠民’政策説起”中出現了什麼?重點了解“徠民”政策的內容及該政策得以推廣實施的社會歷史狀況。

生:(閲讀教材,即“自求索”。)

師:什麼是“徠民”政策?

生:“徠”就是招政的意思,“徠民”就是把鄰近秦國的三晉的民眾招致到秦國去充當勞動力。

師:“徠民”政策在當時的確得到了推廣與實施,這與當時什麼樣的歷史狀況分不開呢?

生:與當時秦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的歷史狀況分不開。

師:通過對以上史實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社會的建立是促進當時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板書)

師:請同學們深入思考一個問題: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體現了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什麼樣的客觀規律?

生:(小聲議論後答出)“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只有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時,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師:下面,我們把封建制生產關係與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點進行對比,看看封建制生產關係為什麼適應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即封建制生產關係的歷史進步性。(板書)

師:(出示投影)這裏,我將兩種生產關係的特點以表格形式進行了一番對比。請同學們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係、消費品的分配形式”三個方面,比較農民與奴隸在社會處境和勞動積極性上的差異。

生甲:封建制下的農民有自己的勞動工具,甚至可以有一點點自己的土地。而奴隸制下的奴隸一無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佔有農民,農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於地主階級。而奴隸主完全佔有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農民把收穫的產品以地租形式交納給地主後,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點產品歸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隸制下的奴隸主完全佔有勞動成果,他們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師:從以上三位同學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產關係下農民的處境有所改善,因而勞動積極性也提高了,封建制生產關係具有歷史進步性。由於它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也必然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出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科學文化。

現在,我給大家帶來一段配樂朗頌。要求同學們在不看書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並作簡要記錄。(配樂朗頌開始……古曲聲中,結合教材內容,又涉及到課外知識的一段材料,把學生帶入一種濃郁的封建氣息中,讓學生似乎親臨到封建生產中。)

師:(朗頌完畢,配樂音量漸小,然後關閉)以上材料中講述了什麼問題?

生: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些表現。(板書)

師:根據記錄,請談談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農業、手工業、商業、封建城市、行會。(板書)

師:請同學們瀏覽教材第104~114頁,進一步明瞭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五個方面的表現。

生:(自讀教材)

師:剛才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一段配樂朗頌,又瞭解了書上的相關內容,現在我們將全班同學分成五個小組,各小組在通讀全篇教材的基礎上,各就指定專題看書、討論、質疑、解疑,各組長作好自學記錄,然後在全班範圍內交流自學成果。比一比,看哪個組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最短、質量最高。

(教師到各組瞭解並給予適當指導。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組織下,積極地看書、討論、提問、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專題的內容,五分鐘左右各組基本完成任務。)

師:現在,請全班同學交流自學成果。我們採用這樣的形式:由每組組長代表本組同學提出問題,請其他組同學回答,大家共同評價。按五個小組的順序依次進行。

第一組組長:我們小組自學討論的專題是關於“封建社會農業的發展”。大家在學習、瞭解了農業發展的狀況後,主要提出了兩個問題:

1.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個方面:第一,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第二,耕作技術有了顯著進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

2.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是什麼?

生乙: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廣。

生:(第一組組長肯定上述答題正確。)

師:第一小組同學把握了本專題最核心的內容,做到了去粗取精,這也正是我們的學習任務和目標。至於該內容提到了封建社會農業發展的傑出成果,諸如曲轅犁、都江堰等,這是歷史課上學過的,我們不再重複。下面請第二組提問。

篇十一:政治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集體和個人的關係;知道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體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個人更應該關心和維護集體利益,關愛集體,人人有責。

2、能力目標:正確認識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關係的能力;具有關愛集體的實踐能力,自覺地維護集體榮譽和利益的行為能力,發揚集體的好作風,善於團結他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關愛集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和道德情操;樹立責任意識;體驗“團結就是力量”的自豪感和快樂。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弄清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2、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關愛集體。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

第一框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

一、我是集體一員

1、集體和個人的關係;

2、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

二、關愛集體人人有責

1、為什麼説關愛集體人人有責?

2、如何關愛集體(關愛集體的表現)?

篇十二:政治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懂得自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2、知道中華文化的特點以及對我國發展和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

3、能夠從中華民族的歷史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和勇於提問解答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生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理解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具有把握中華文化基本特點的能力,能以實際行動弘揚優秀的中國文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影響。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

難點:理解中華文化的力量和影響。傳統美德,薪火相傳

篇十三:政治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談一談自己在本班所感受到的一些温暖。

師問:為什麼你們會覺得温暖呢?

學生回答之後教師小結:集體與個體是相互依存的。

二、講授新課: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

1、我是集體的一員

閲讀P19材料之後思考

為什麼畢業20年後小懂的爸爸仍能感受到當初班集體的温暖?

(1)集體和個體的關係

①集體的存在離不開個體②個體只有緊緊地依靠集體,才能有無窮的力量

這個班級的學生會受到什麼影響?如何改變班級的這種狀況?

(2)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

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維護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個人利益是集體的責任,而集體利益的實現是集體中每個成員努力的結果。因此,集體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個人更應該積極關心和維護集體利益。

2、關愛集體人人有責

閲讀P20材料之後思考

李澤羣是多管閒事嗎?

生答:不是,是關愛集體的表現。

(1)為什麼説關愛集體人人有責?

生答:因為集體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集體,只有人人都主動關心、愛護集體,為集體建設出力,集體才會真正成為我們依戀的家。

(2)如何關愛集體(關愛集體的表現)?

(1)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集體的安排,積極主動地為集體建設貢獻力量。

(2)發揚集體的好作風,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集體遇到的困難。

(3)在集體中能求大同存小異,善於團結他人,讓集體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三、課堂小結:

1.為什麼眾人拾柴火焰高?

2.為什麼三個和尚卻沒水喝?

請一位學生談自己的收穫: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集體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個人更應該關心和維護集體利益,關愛集體,人人有責。所以我們應自覺地維護集體榮譽和利益,發揚集體的好作風,善於團結他人。

篇十四:政治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從學習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單元的目的入手引入課題

一、 中華文化 博大精深

活動一:閲讀質疑 自主探究

(一)中華文化 博大精深

1、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2、中華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組成部分(具體內容)?有什麼特點?

3、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4、中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是什麼?

(二)傳統美德 薪火相傳

1、中華民族有哪些傳統美德?(傳統美德包括哪些內容?)

2、為什麼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有什麼品質?

活動二:看誰説的多?提到中華文化,你會想到什麼?

答:旗袍、中國功夫、長城、京劇、孔子、漢賦、唐詩、宋詞、宋元曲、明清小説等等

1、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勞動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團結,相互學習,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開發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活動三:看視頻:品味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2、中華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組成部分(具體內容)?有什麼特點?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等

中華文化的總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思考探究:

3、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為什麼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

4、中華文化的地位和影響是什麼?

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③中華文化不但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人類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活動四:連線題

活動五:交流碰撞

我們中華民族擁有如此燦爛的文化,可是有很多中國人,特別是很多中國青年卻熱衷於外來文化。你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

過渡:我們中華民族在自己的發展歷程中,在創造燦爛的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代代相傳的美德

二、傳統美德 薪火相傳

活動六:故事會

1、請説出課文中的三個歷史故事:蘇武牧羊,徙木為信,負荊請罪。

2、這些故事藴含了哪些傳統美德?

説説自己身邊弘揚傳統美德的事例

這些美德只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一部分,那麼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是什麼?(播放課件)

1、中華民族有哪些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

2、為什麼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

結合南京路上好八連這一相關材料説明:中華傳統美德有什麼品質?

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

中學生如何對待傳統美德?如何在家庭,學校,生活,學習,社會生活中繼承發揚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教學小結:

課堂鞏固及練習:

篇十五:《采薇》教學過程設計

《采薇》用士兵的口吻,在戰後歸家途中,追述戍邊作戰時的苦況,再現從軍生活的勞苦悲傷,多層次地表現行役之苦。

【設計意圖】

《詩經》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年代久遠,不易理解。《詩經·采薇》閲讀起來難度有點大,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就沒法在一節課內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務。但如果佈置好預習,學生預習工作抓得好,這節課就可以把主題很好地挖掘出亮點來。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歎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於忍受悲傷和痛苦、不甘於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願,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嚮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並不“小”。從他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説,他是弱小的;從他不願屈服於命運的擺佈、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説,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

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着就會被迫捲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嚮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

所以本課可以以探究的方式來深入解讀其中的奧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研讀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⑵ 培養學生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⑴ 能自行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⑵ 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鑑賞。

⑶ 適當延伸拓展,啟發思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 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⑵ 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學會由表及裏,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本,由瞭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並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難點:

結合時代背景,瞭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為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篇十六:《采薇》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提出預習要求。

2、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並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通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通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佔用課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導入

《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3、積極回憶《論語》中寫到《詩經》的相關條目。 《論語》是高一年級必讀的經典,分散在各節課堂之前講解,能培養學生每日讀論語的習慣,同時,通過老師的解讀,更明白經典的精髓。孔子與《詩經》有着非同小可的關係,所以,這節課前解讀《論語》可以作為導入,自然引入課堂。 課文探討 温故知新

1、《詩經》和“《詩經》六義”。

2、《采薇》的背景 複習學過的知識,瞭解本篇課文的背景。 通過複習這些知識,能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好這些知識點。 重點探究:戍邊思鄉主題。

列出六個題目作為探究台階: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麼特點?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情有何關係?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麼內容?與濃濃的鄉愁矛盾嗎?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裏?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麼理解這首詩交織着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衞國的複雜心理? 學生結合問題以及自己預習的情況展開討論,師生互動,逐步推進討論的進程。

篇十七:《化石吟》教學過程設計

《化石吟》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3.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體會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1.激趣:利用電教媒體放映多種恐龍的圖片,並配以恐龍的模擬聲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質疑:距今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恐龍早已滅絕,我們看到的恐龍模樣是怎樣再現出來的?

3.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猜測,保留同學們的奇思妙想。

4.閲讀:網上搜索“猛獁冰封3萬年遺體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組圖)”。

5.小結:正是這些沉睡億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套珍貴的密碼,人類才得以把思緒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世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6.解題:

(1)理解“吟”的意思。

吟,這裏是讚頌的意思。

(2)化石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一組圖片就知道了。

①欣賞化石圖片(網上搜索)。

②説説化石是什麼?

③定義化石:動物或植物死亡後的殘體經過長時間而沒有腐爛,有機體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積巖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時留下的痕跡,漫長時間後成為地殼的一部分,這就是化石。

(3)課題是什麼意思?(讚美化石)

二、誦讀全詩,加強理解。

1.自由誦讀,初步理解。

學生分小組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能有選擇地背誦。

2.閲讀資料,加強理解。

①最早的魚兒、最早的鳥兒、最早登陸的魚兒、最早的樹,依次指的是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獁象:也稱“毛象”,古代哺乳動物,大小近似現代象,身上長滿棕色長毛,上門齒向上彎曲。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更新世(延續時間自160萬年前至1萬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區。中國東北、內蒙古和寧夏等地曾有這類動物的化石發現。

③“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還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機物的殘餘,並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屍骨。

⑤太古:遠古的時代。

3.開火車分小節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誦讀者對於會認字和會寫字是否讀準,節奏是否掌握恰當。

三、評價討論,理解感悟。

1.讀後評價,同學們在評價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詩歌的理解感悟。

(1)關於讀音。

思緒xù不朽xiǔ軀qū殼裹guǒ藏檔dàng案葱蘢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關於寫字。

強調“裹”的寫法,“果”字夾在“衣”中間。

(3)關於節奏。

結合學生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重點指導: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4)關於感情色彩的處理:

①針對剛才同學們讀的情況大家互相評價,指出讀得好與不好的地方。

②説説應該怎樣讀,自己讀讀。

③説説為什麼要這樣讀。

④師生共同探討詩歌感情色彩的處理,整體感受。

第1、2節是第一層,開頭運用排比的手法通過連續不斷的問句,以疑問略帶遐想的語氣引發作者和讀者的想象和思考。

第3、4、5、6節是第二層也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用一種讚美的語氣、擬人的手法來寫化石,語氣中滿是對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讚頌和對大自然的由衷的歎服。

第7節是第三層,用陳述的語氣為第2節做了肯定的回答,進一步讚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整首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應通過反覆誦讀、評價討論來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進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

3.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1)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的讚美之情。

(3)詩歌分為三層:第一層為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第二層為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第三層為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4.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四、全文總結,整體感知。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感歎科學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板書課題。

二、研讀賞析,精讀課文。

1.學法指導:我們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後,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閲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奏地、反覆地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

2.學習第一層、第三層並結合理解第5節。

(1)一、二組讀第一層,三、四組讀第三層。

(2)學習分析。

①師引入:哎呀,讀了第一節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最早登陸的魚兒竟然沒有腿,最早的樹又不開花,這些最早的動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徵人類是怎樣知道的?(是化石告訴我們的)

②小結:對,是沉睡億年的石頭告訴我們的,是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告訴我們的。

③對照了解前後呼應。(幻燈片演示詩歌第二節、第七節)

A演示第二節,師指讀問:請問同學們,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演示第七節,師:第七節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沉睡億年的石頭説了話。

B(學習方法同前)演示第二節,師指讀問: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演示第七節,師:第七節又做了回答,齊讀。

師引導學生齊讀: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C對比着讀後,你們發現了什麼?(第一層問、第三層答)

D小結:第一層問第三層答,第三層就是對第一層的呼應,進一步讚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學的偉大。這就是寫作手法中的前後呼應。我們在今後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這種方法,使文章結構更完整、緊湊。

E再讀一遍。(一、二組讀第二節,三、四組讀第七節)

篇十八:《認識分數》教學過程設計

《認識分數》教學過程設計

班級:松陽實驗國小三(5)班

執教:徐遠敏

一、談話

小朋友們,你們好!我叫徐遠敏(板書),你們可以叫我徐老師。初次與你們見面,我本該先自我介紹一下,可我這個人沒什麼特點,也沒什麼優點,更沒有多少的缺點,讓你們馬上記住我,難呀。你能記住我了嗎?為什麼?

謝謝你們,能記住我。

走進這幢房子,我就感覺自己像似一個灰姑娘(灰姑娘的故事聽過嗎?我現在就是灰姑娘),魔術棒給了我一次和你們三(5)小朋友交流和學習數學的機會,我真是太幸運了,所以我今天也一定要記住我們三(5)班的每一個同學,你叫什麼?誰能介紹一下我們三(5)班的一些情況。我們班共有幾個人?女生有幾人?

我們通過交流相互都有些瞭解了,相信接下來數學學習會讓我們成為知己。現在,我們可以開始上課了嗎?師生問好!

[目的:1、調節緊張的氣氛;2、收集有關班級信息。

效果:與學生初次見面,就想和他們交朋友,學生好像不太喜歡,似乎還是有點緊張,學生沒有放開説話。

感悟:調節學生緊張的氣氛,做遊戲是比較好的一種方式,如讓學生做與老師的話相反的動作,學生在遊戲中一下就放鬆了。]

二、創設問題情境,產生需要。(約5分鐘)

1、如果我把這四蘋果分給他們兩個,我可以怎麼分?

生:每人兩個。

師:為什麼這樣分?

生:這樣公平。

師:這種分法,數學上叫什麼分?

生齊説: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誰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平均分。

生:4 2=2(教師板書)

2、我再想把這2個蘋果平均分給這兩個小朋友,每個人幾個?用哪個式子表示。

生:2÷2=1(師板書)

4、我再把這個蘋果平均分給後面兩個小朋友,(師用小刀切出蘋果)每人又得到幾個?用哪個式子表示

生:1÷2=0.5(師板書)

5、半個,可以用0。5表示,還可以用怎麼表示呢?(學生40妙鐘沒有學生髮言,但在思考,教師也沒有引導,)

6、師:你們想知道數學上還可以用什麼表示嗎?生:想

7、師:數學上還可以用這個數來表示(板書1/2)

師:誰知道它怎麼讀?

生:一分之兒;

生:二分之一;

師:它叫二分之一,我們應該從下往上讀(師在分數旁邊畫上一個箭頭)

生齊讀

師:這個數叫做分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目的:通過分蘋果情境,讓學生產生一種認知衝突,學過的整數已經不夠用了,必須產生一種新的數來解決這個問題。

效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可能由於學生還處於緊張狀態中,盡沒有學生説出半個可以用1/2來表示,這與預設有點不一樣,所以我只有直接引出分數1/2。

感悟:教師在預設時,必須站在不同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從而設計多個教學預案,只有這樣在駕馭課堂的時候,教師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二、自主建構1/2(約10分鐘)

1、師:分數由三部分組成,中間這條線叫做分數線,下面的叫分母,上面的叫分子。

2、1/2這個數,它表示什麼?怎麼來的?(教師拿着切揣的蘋果)

生: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半(師根據學生回答做分的過程,用動作強調是其中的一份)

師:誰再來説一遍?

生: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1/2(師強調就是這個蘋果的1/2)

生: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這個蘋果的1/2

師:説得很好,剛才我看動一個同學在聽別人説的時候還加上了動作。師模仿那個學生的動作,完整的講一遍。

師:你們能試着説一説嗎?

生自由説

3、師;半個蘋果能用1/2表示,那你能找出這些圖形的一半,用斜線標出它的1/2嗎?

生動手操作

師巡視收集學生的作品

反饋:師:現在請同學停下來,看黑板上的這些作品。這是誰的作品,你是怎麼創造的?

生:把長方形對摺,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師:其他同學你們和他的.方法一樣嗎?

4、現在,請同學們看上面這麼多的1/2,你和什麼話要説?(生沉沒10秒)

師:比如他們的形狀?

生:他們的形狀不同,有三角形,有半圓……

生:他們的大小不同。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他原來的那個圖形不一樣大。原來大的,它的1/2也達大,原來圖形小,它的1/2也小。

師:説得非常好。

5、在這些圖形,我們找到了1/2。那你們能從我們身邊找出一些1/2嗎?(學生沉默10)

師:我先來説一個:如果我把這塊黑板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能用1/2表示嗎? 生:能。

師:現在誰來説。

生:我把這本數學書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我把鉛筆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師:對他的話,有意見嗎?

生;沒有平均分。

師:你能再説一遍嗎?(生重新再説一遍)

生:我把窗户……

生:我把文具盒……

6、師:圖形、黑板、鉛筆,其實就是把什麼平均分成兩份?

生:物體、東西

師:其實就是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的它的1/2。

7、如果我把這個一排同學人數看作是一個東西,把它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生:1/2。

師:那這個1/2裏有多少個人?

生:4個。

師:如果我把全班同學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這個1/2裏又有多少人。

生:1/2

生:18人。

[目的:1、認識1/2及所表示的意義。2、通過1/2,體會分數的意義: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也可以表示一種數量關係。

感悟:第一、數學中,有些內容讓學生充分的説,還是很有必要的。如1/2所表示的意義,我先讓學生用完整的話説蘋果中的1/2,再遷移到平面圖形中的1/2,生活中各種物體中的1/2,學生在邊思邊説中掌握了1/2所表示的意義;第二、在觀察比較中,激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使學生有話想説,從而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認識其他分數(約8分鐘)

1、師: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不只只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兩份,有時候可能要分成3份、4份……更多的份數。

師:現在,我要把這個圓形平均分給四份(教師對摺,再對摺),我取其中的一份,用一個什麼分數來表示?

生齊答:1/4

師:如果取其中的兩份,又用哪個分數來表示

生:2/4

師:你知道我要出哪個分數?

生:3/4

師,那我要取幾份?

生:3份

師生齊叫出4/4

3、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幾個分數?他們有什麼特點?

生:他們都是平均分

生:他們都是把圓形中的一部分

師:請同學們聽清楚老師的問題:是觀察這幾個分數有什麼特點?

生:他們的分母都是4

師:為什麼都是4?

生:因為他們都是把圓平均分成了四份

生:分子一個比一個多。

師:為什麼?

生,分子代表他們取的份數,所以才會這樣

師:那也就説分子表示的是……

生:塗色部分的份數。

生:所取的份數。

2、如果我把這個圓形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幾分之幾?

生:1/8(板書)

師:5份又是幾分之幾?

生:5/8(板書)

師: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又是多少?

1/100(板書)

師板書29/100,它表示什麼呢?

生:表示把這個圓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29份。

3、師:現在,你能説出一個分數嗎?

生:2/5,3/9、23/50……

師:我們能把所有的分數都説出來嗎?

生:不能,有無數個。

目的:1、認識其他的分數;2、讓學生知道分子、分母各表示什麼?

感悟:學生在觀察比較1/4、2/4、3/4、4/4的特點中,知道了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意義,這一環節的教學很成功,在後面的練習中得到了驗證。讓學生任意説出一個分數,全班36個人,3/4的人得到了發言,學生參與面廣。

四、鞏固練習(約8分鐘)

1、師:小朋友,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分數,那我要考考大家,哪些小朋友是真正瞭解分數? 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塗色部分對嗎?

3/4 2/3 3/5 1/2

2、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3、看到這個圖,你會想到哪些分數?

五、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約5分鐘)

1、今天,我們通過分一分,認識了分數這個新朋友。那我們回顧頭來看看,分數與我們的老朋友除法,有沒有聯繫?

4 ÷ 2 =2

2 ÷ 2 =1

1 ÷ 2 =1/2

1 ÷ 4 =1/4

1 ÷ 8 =1/8

學生觀察後:

生:有聯繫。

生:分子就的被除數,分母就是除數。(教師用箭頭表示)

師:其他同學,也發現了嗎?

師:如果,我寫一除法式子,你知道等於多少嗎?1 ÷ 8

生齊答:1/8

師:板書2 ÷ 3等於多少

生:2/3

師:真得等於2/3嗎?這個知識大家可以課後去研究一下,以後我們也會學到。

2、通過練習,我們發現很多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如果我們能善於發現數學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那我們就一定能學好數學。

六、課堂總結(3分鐘)

師: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鐘聲馬上要響起,魔力馬上就要消失了,在最後的這一分鐘的時間裏,我想做一個調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收穫嗎?靜靜地想一想。

師:有收穫的請起立?用一個分數怎麼表示?

生:36/36

師:我採訪幾個小朋友,你有什麼收穫?

生:我認識了一種新的數――分數。

生:用分數表示必須要平均分。

……

師:謝謝,你們的收穫,你們的快樂,就是我這次灰姑娘之行的最大收穫。你們的表現,我也非常的滿意(板書1/1)。下課,朋友們,再見!

篇十九:《望廬山瀑布》教學過程設計

《望廬山瀑布》教學教學過程設計

一、背詩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一首古詩,説到古詩,你首先想到誰?(李白)

2.為什麼?請根據你搜集的資料説明原因。

3.那麼,你會背李白的詩嗎?

4.剛才有同學背到了《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

二、目標導向

既然這首詩我們都已經能背誦了,那麼,這節課我們該學些什麼呢?

三、朗讀古詩

1.任務驅動,學習單1

①放慢速度,像小詩人那樣誦讀這首詩。

②再讀一遍,在你認為需要停頓的地方畫上“/”。

③學習時間:2分鐘

2.學生自主誦讀,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導學:

(1)請學生展台展示並朗讀。發現問題,相機糾正。

(2)指導讀好課題,相機理解“望:遠看。”

(3)指導有節奏地朗讀。

四、理解意思

1.任務驅動,學習單2

①讀讀詩句,看看插圖,説説每行詩句的意思。

②在不理解的`字詞旁邊做上“?”

③小組交流,嘗試解決你的問題。

④學習時間:6分鐘

2.學生先自主後合作學習,教師巡視。

3.展示交流:

A前兩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1)日照香爐生紫煙,

①學生講意思。

②品讀“生”,圖文結合,生的意思是產生,而非升起。

(2)遙看瀑布掛前川。

①學生講意思。

②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妙?品讀“掛”,實物對比,體會作用?(化動為靜)

(3)出示“瀑布圖”,指導朗讀前兩行。

B後兩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①學生講兩行的意思。

②老師很想知道,三千尺到底有多高?(表示很高。)那麼“九天”呢?(天的最高處)補充:古代人將天分為九層,最高層為九天。

③顯然,瀑布沒有作者所寫的那麼高,它採用的是什麼修辭?(誇張)指導朗讀兩行詩。

④對比理解“疑”,相機教學“疑”的書寫。

疑是銀河落九天 疑是地上霜 意思都是好像

⑤體會比喻及其作用。

4.整體朗讀。

五、感悟中心

1.填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了( )的壯麗景象,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2.再次朗讀。

篇二十:《望廬山瀑布》教學過程設計

《望廬山瀑布》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

1、談話激趣:同學們,在開展今天的學習活動前,我們先去廬山遊覽一番,欣賞一下廬山風光吧!

2、學生觀看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

3、請學生談談自己對廬山的印象,暢所欲言。

4、導入新課:廬山風景迤儷,吸引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在遊覽廬山後題寫的詩作《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古詩:

1、聽古詩朗讀,學生自由跟讀。

2、初讀古詩,熟悉詩歌內容。(學生評議標準為熟讀。)

3、回憶古詩的學習要點:字、詞、句、篇。

4、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方法(聯繫上下文、查閲工具書、與已經學過的古詩對照等方法)自學古詩。

5、小組彙報,教師作適當的點評。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理解難點:生,瀰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長;疑,懷疑;落九天,從天的最高處瀉落。(彙報中要給每一個學習小組發言、補充的機會)

6、朗讀練習: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瀑布的氣勢雄偉。可採用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後評議的方法。

(三)、瞭解詩人:

過渡語: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於李白生平的知識呢?

1、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及時肯定知識豐富的同學。

2、通過課件展示李白生平,瞭解李白詩作的特點: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誇張。

(四)、鞏固詩歌的'學習:

1、回到《望廬山瀑布》一詩中體會李白詩作特點的表現,點到為止即可。

2、體會詩歌的意境,開展朗讀競賽,(評價要求為在讀出瀑布磅礴的氣勢同時,讀出語言的描繪的魅力。)

3、背誦積累古詩。教師點撥:讀背無定法,只要能表現文章內容,表現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五)課外積累展示:學生自由誦讀自己所知道的課外的李白的古詩。(力爭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

(六)、學唱古詩《望天門山》:

過渡語:同學們,古詩不僅能讀、能誦,還能唱呢!聽——

1、學生學唱古詩《望天門山》。

2、反覆六遍後,請已經能背誦的同學表演背誦,介紹經驗

3、學生自由背誦或唱詩,及時反饋背誦情況。

(七)、激發學習熱情:

導語:看着同學們如此熱烈地背誦,老師也不禁有些技癢了,我也來背一首李白的詩給大家聽,好嗎?

1、教師聲情並茂地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請學生指正。

2、鼓勵背誦李白的名作《將進酒》。要求積累一句、兩句均可。

3、師生共背《將進酒》。鼓勵有困難的同學課後繼續背誦,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提高自己的誦讀能力。

篇二十一:《圓明園的毀滅》教學過程設計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過程設計

《圓明園的毀滅》想讓學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國過去的貧病飢弱而忍受的恥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導入新課預習彙報

2.掲題引讀小組合作

3.成果交流精講點撥

4.總結全文,提升情感。

5.個性練習反思矯正

環節一、導入新課預習彙報

導入:

出示法國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説的一句話:“在世界東方的中國,有着人類的一大奇蹟,這一奇蹟,就是圓明園。”通過這一導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自然而然地隨着老師一同走進這個舉世聞名的圓明園。

預習彙報:1、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課文的朗讀情況。出示常規要求“三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

2、在預習中有哪些收穫?可以是收集到的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可以是從讀文中獲得的一句話、一個詞等。

3、質疑: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不懂得問題。(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決解決的放到文中共同解決)

環節二、掲題引讀小組合作

過渡:總結學生們的預習情況,老師也有幾個問題請同學們幫助解決?

幻燈片出示:為什麼圓明園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為什麼稱它為建築藝術的精華?

學生帶問題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在文章空白處寫出自己的體會,然後小組討論,組織好語言,準備交流。

環節三、成果交流精講點撥

圍繞掲題引讀中提出的2個問題,總體上是分兩部分進行的。

1.讓學生細讀探究二、三、四自然段,通過讀、悟課文語句,發揮想象感受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激發他們的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無限熱愛之情。在這部分中重點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圓明園中有什麼?”。(1)宏偉的建築:眾星拱月的佈局、民族建築、西洋景觀(2)珍貴的文物(3)名人字畫(4)奇珍異寶出示幻燈片讓學生欣賞這些畫面。並指導朗讀,讀出這種美。

幻燈片出示一架大炮,問:這是什麼?然後播放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的影像資料!看完資料學生談感受:憤怒、痛恨、惋惜等等。

3、抓住文結尾情感表達的空白點——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此時,學生不得不接受這個慘痛的歷史事實,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讀,説,寫。先讀在寫,讀出這種心情來。

此時我安排自由創作空間,給學生一個表達心聲的平台,讓學生抒發內心的真實感受,指導學生了解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學生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信心,把這份情感昇華為民族的責任感。

環節四、總結全文,提升情感。

這一節課的總結,我主要抓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點來總結。我是這樣設計的:這把火,燒燬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讓我們時刻記住——(課件出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生齊讀。這樣,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油然而生。

環節五、個性練習,反思矯正

我本着練習設計以學生髮展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特點,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挖掘學生內在潛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空間,拓展知識面的觀點,因此我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有人建議在圓明園的舊址上重建圓明園,恢復它的原貌,對這個問題,你有什麼看法?”

拓展閲讀:《圓明園的毀滅》讀後感

當老師上到《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我百感交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股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一股強烈的民族屈辱感油然而生。

圓明園本來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漫步園內,飽覽中外風景名勝,彷彿置身於幻想的境界裏。園內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徵這熱鬧街的“買賣街”,也有象徵着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園內不僅景色優美還收藏了唐、宋、元、明、清歷代的民人書、畫和各種奇珍導寶,説以它又是最大的博物館和藝術館。

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城,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任意破壞,最後還殘暴的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我國這一園林藝術魁寶,建築藝術的魁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灰燼。這一切,怎能不讓人感到痛心疾首呢?

現在這個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英法聯軍的所作所為永遠記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和世界每一個有着正義感的人的心裏。雖然現在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是國恥永難忘,同時也跟我們留下更多的思考,當時圓明園毀滅的時候是因為中國並不強大,因此遭到外國人的欺凌。這一件事是對“落後就要捱打”的最有力的證明,它時時告誡着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把中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Tags: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