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泉映月聽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79K

二泉映月聽後感精品多篇

泉映月聽後感 篇一

二泉映月是一首優美的民族樂曲,是一代民間藝人畢生心血的結晶,以前聽過不少次,發自肺腑的喜愛。上學時,有老師講到日本著名音樂指揮小澤征爾指揮過多次二泉映月的大型演奏,但當他來到北京,聽了一位音樂學院的學生用二胡拉的這首曲子,立刻流淚了!説自己對這首曲子的明白是錯誤的,是認為在風景優美的泉水邊抒發自己的情懷,沒想到這首曲子真實的含義是那麼悲傷,是一個藝人對自己一生的坎坷情愫,泉清月冷,心裏的感受也會淒涼萬分,怎會是閒情逸致的抒情呢?那時候只是説小澤先生是世界著名指揮家,能承認自己的錯誤難能可貴。

記得小時候好像聽過廣播劇,就是説阿炳悲慘的一生,過着食不果腹,貧病交加的生活。很多苦難磨練了他,在他的心裏必須對人間的世態炎涼和社會的不平有着很多觸及靈魂的深刻感受。他也是一個愛國者,親歷了舊社會種種苦難。之後入了寺院,對自己的心境必須有新的認識。在著名的天下第二泉邊,藝人雖然看不見汩汩的泉水,但身心必須感受得到泉水的激泠,雖然看不見月光,但他必須感受得到月輝的清涼,此刻此景,在他心裏是怎樣一種激盪啊。激情迸發,靈感湧動。一首包含自己血淚的幽怨在心裏再也抑制不住了。手中的二胡是自己傾訴的伴侶,皓月當空,天人合一,人琴合一,所感所發如月光清輝,如泉水幽咽,在琴絃上激盪出一生的心血。藝術的頂峯到達了,傳世之作如皎潔明月流傳人間。

以前聽過多次,也知道這首曲子的悲涼,但是聽了阿炳自己拉的,味道大不一樣,一種透骨之寒霎時襲遍全身,有起疙瘩之感,蕩氣迴腸,有寸斷感覺。那種激揚的鳴響是對心靈的震撼,沙啞的琴音,如空曠山谷捲起大風,又好像感受得到藝人的滿腔激憤,如泣如訴。雖説這不是他的最高水平,好幾年沒拉了。但絕對是他的心血呀,裏面的涵義只有他最清楚。因此只有他拉出來的才是最真切的。才會對人的心靈衝擊那麼強烈。其他藝術家怎會有他的經歷和感受呢?一種三伏天突遇寒氣的冰涼。這才是藝術。能夠深深打動聽眾。悦耳動聽稍有水平都能到達。但裏面傳出來的意境那就不是誰能做得到的了!

自古雄才多磨難,也唯有那麼深切的世間冷暖感受,才會在適宜的時機激盪出震撼靈魂的音符。聽着他的曲子,你會感受得到他內心的幽殤,能夠透過一把二胡表達給別人,讓一個不懂音樂的人也感同身受,這就是生命力!

由此想到各種藝術巔峯的名家們,都是既付出了艱辛的發奮,有必須的天賦,更有深切的觸及靈魂的生活深刻感受,才會使作品不一樣凡響,驚世之作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像田種蘭老師,也是經歷了很多磨難,有很高的天賦,又痴痴地熱愛,才會到達很高的藝術造詣。只是這種藝術未如字畫或者音樂那麼炫目、悦耳,才依然保存在極少數人手裏。這才是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

後人們都想知道先人們的藝術哪些是真的,他們做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樣貌?字畫好説,後人們能夠佇立跟前靜心欣賞。一幅《蘭亭序》,引得唐王李世民寧可什麼也不好,也要把它帶到冥府!可見她的喜愛程度。但樂曲就不一樣了,以前沒有錄像錄音設備,作曲家們彈出的曲調只能透過後人來表現了,但是後人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明白的不一樣,沒有先人們的真切心境,味道自會難以一致。就像我此刻問師兄們,誰能到達田老師的那種境界?回答是沒有,只在個別師兄身上某個方面貼近!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和遺憾之處。幸有解放後有藝術家為阿炳錄了曲子,才使我們這天能夠聽得到他本人的絕響。即使不是他的最高水平,但此時的情緒和表現,只有他最清楚呀!雖然之後的藝術家們也給我們留下了這首曲子的悲涼,但我感到味道是不一樣的。唉!以前的武術家們像師爺、師父,都不肯留下影像,致使我們難睹其真實藝術表現和失卻標準。此誠憾事呀!

我們搞藝術,經過發奮,行家們説有那個樣樣了,但是真正的是怎樣回事呢?有很多藝術只能憑自己的明白和天賦去打磨和雕琢了,也許後人會超過前人,但是味道總會不一致的。有的説後人表現出來的是皮。有的説是髓,有的説是神!能做到神就足令人驚歎了!好在這天的高科技能給我們留下彌足珍重的視聽藝術,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缺憾,但是怎樣也不如臨場感受的!

後人學東西知道了怎樣去磨練,更要知道那個味道,尤其是原版的,我們為能感受到流傳後世的美妙樂曲而開心,當我們得到了原版的作者本人的作品,真的是多了另一層明白,實在無缺憾了!那是真的呀!因此我們學東西要追根求源,見識到最原始的東西,才有可能少走彎路,向着頂峯進發,經過發奮到達或者超過前人的成就。但我們畢竟不可能有前人的經歷了,只能另闢蹊徑,見識到真的。發奮接近原來的本意,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百人百樣,正正因這樣,才使得藝術的殿堂裏,奼紫嫣紅爭奇鬥豔!

泉映月聽後感 篇二

聽《二泉映月》,漸漸朝遠方看去,眼前彷彿出現一幅畫面:寧靜的夜晚,月明星稀,月光灑在平靜的湖面上,清風吹過,一位身着破爛一衣裳,微駝着背的中年男生,面朝湖水,坐在一張單凳上,將音樂在他手臂的伸縮之間緩緩升起。

《二泉映月》從一聲長長的歎息開始,之後時而高潮,時而低緩,時而不安,時而平靜。在這緩急之間將他苦難的人生盡顯在我們面前,隨着音樂的響起,樂曲的悲涼便直入人心,彷彿他就坐在我們面前,真切的將他悲涼的人生向我們娓娓到來。這一弦一奏中,盡是阿炳的人生辛酸。他怨恨過,掙扎過,在音樂的變遷中,我們能感覺到他激烈而憤恨的指責,他質問上蒼,他吶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責和質問,在他看來又都是徒勞的。正因他明白,不會有所謂神仙、上帝,更不會有誰來將他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到天亮時分,他還得鼓起勇氣踏上他的賣藝乞討之路,繼續他苦難的旅程。音樂在一陣歇斯底里的躁動後,慢慢歸於安靜,柔和。正因生活讓阿炳知道,要改變苦難的生活就務必緊緊抓住自己的命運,改變不幸命運。對於生活,阿炳在經歷諸多凌辱,欺壓後,他依然倔強地抱有一線期望,既使他時常會飢腸漉漉,會居無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們覺得到隨着歲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後都會歸於平靜,直至人們省去繁華,掠去浮躁,隱沒絢爛,淡化苦難。平靜的樂曲,使處於困境中的阿炳,卻能像一個過來人或局外人的身份着看待過去,平靜如水。

泉映月聽後感 篇三

我此刻靜靜地坐在電腦前面,沏上了一杯清茶,打開小枱燈,聽着這支《二泉映月》曲子,閉目遐想,體會着阿炳與生活與社會的抗爭,這首曲子滿載着老人生活的艱辛和苦難,包涵着他堅強不屈的意志,更體現着中華民族的骨氣!聽着讓人感動得落淚。淒涼中透露人間冷暖,悲切中反映世事興衰。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幾多哀愁,江水東流。悲切滲透靈魂深處,三疊九折,一曲終了,歲月無痕,人生如歌,只有月華如水,淹沒了奏者和聽者的雙眼。好的音樂,是讓人告別頹廢、恢復信心、意氣風發、才思泉湧最純淨的聖水,洗滌靈魂,沁人靈魂!

“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悲痛、哀傷、哭泣。但是對一個命運的強者,對於敢於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説,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我們勇敢地應對苦難吧!”一箇舊社會的盲人民間藝人靠什麼戰勝苦難的生活?靠什麼度過坎坷的一生?靠什麼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樂。當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時,他拉起了動人的曲子,他彷彿看到什麼?看到了二泉美麗的景色;看到了惠山樹木葱蘢;看到為他日夜操勞的師父……是音樂給了他光明,是音樂給了他完美的世界。當阿炳身患疾病渾身顫抖的時候,他拉起那動人的琴聲。他彷彿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獨慢慢地遠離了他。是音樂安慰他孤寂的心,心絃的琴聲,使他不再感到孤獨,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當我感到疲倦時,當我感到孤獨時,聽着這首《二泉映月》,我感到了無比的快慰,感謝阿炳帶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感謝一切喜愛音樂的人們,音樂讓我們懂得了什麼叫亨受。

泉映月聽後感 篇四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他身世悲涼,四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裏學習演奏,之後父親去世,他也雙目失明,又因社會**,生活無着,只得流落街頭,賣藝為生。他飽嘗了人間的辛酸苦辣,受盡了欺壓凌辱。在他流浪賣藝時,依靠自己的音樂素養,慢慢拉出了絕美的《二泉映月》。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述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淒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牽着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着小竹竿,背上揹着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着,在淅淅瀝瀝的飛雪中,發出淒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我在民族音樂賞析課上聽着這首樂曲,望着窗外,我的腦海中浮現了這樣一幅悽美深邃的意境:萬籟俱寂的夜晚,泉水中倒映着清冷的月色,令人感懷身世,思緒萬千。在一個好似喟然長歎的引子樂句之後,相繼出現了兩個樂思,舒緩悠長的旋律彷彿發自內心的訴説。在起伏跌宕的反覆和變奏中,音樂逐漸由平靜低沉發展為悲壯激烈,無奈的慨歎化作抗爭的呼號。但感情的高潮旋即逝去,無邊的悲愁再度襲來,音樂回到開頭的意境。這一切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位飽嘗人間疾苦的人感慨唏噓、憂憤交加的心路歷程。

《二泉映月》從一聲長長的歎息開始,就切入個性舒服,彷彿咿呀的開了門,聲音顫動着,揮發着張力。然後漸漸的走,漸漸的走,慢慢的,如果把這個音樂想象成波的話,那麼此刻就應是前面的涓涓細流在那裏細細的蔓延,又像一隻手在那裏輕輕的挑着,而這隻手必須是天造之手,平凡的手怎樣接得住呢。不知不覺,音樂的走向有點開始寬了,往外面張揚了不少,似乎一開始是側着頭在那裏聆聽和體會,此刻已經是漸入佳境地能夠動作了,寬度繼續張開着,一寸一寸的'往外侵略着,每多出一點,我的心便舒緩一分,彷彿在迎接光明一樣,繼續走,此時的聲音開始往高處和偏處走了,高處是正常的走向,偏處則是閃光的部分,每次的靈光一現,都讓我驚喜,讓我的心為之一震,每次音階的跳躍好像一個精靈的舞蹈……再走,漸漸的高潮了,那隻天造之手,此時,似乎徹底放開了,開始了大開大闔,虎嘯龍咆,那極高處的點動就像把鐵棒磨成了細針一樣,讓人無法不為之驚歎……凡事的最高處總是破敗處你,音樂收尾了即將,力道也用的差不多了。最後趨於無聲,消失於無形。這一弦一奏中,盡是阿炳的人生辛酸。他怨恨過,掙扎過,在音樂的變遷中,我們能感覺到他激烈而憤恨的指責,他質問上蒼,他吶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責和質

問,在他看來又都是徒勞的。正因生活讓阿炳知道,要改變苦難的生活就務必緊緊抓住自己的命運,改變不幸命運。對於生活,阿炳在經歷諸多凌辱,欺壓後,他依然倔強地抱有一線期望,既使他時常會飢腸轆轆,會居無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們覺得到隨着歲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後都會歸於平靜,直至人們省去繁華,掠去浮躁,隱沒絢爛,淡化苦難。平靜的樂曲,使處於困境中的阿炳,卻能像一個過來人或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過去,平靜如水。

聽《二泉映月》,我感覺到隨着音樂的起伏,有一種東西流入心底,從而深深地感動了我,在變奏的樂曲中,我似乎聽到了自己的心聲,我的心隨着他的彈拉,在躁動不安後,慢慢歸於平靜,閉目靜靜地感受音節的跳動,感受輕重有變,忽強忽弱,時起時伏的節奏,感受在喧囂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種苦難而平靜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泉映月聽後感 篇五

一片不知從哪裏飄來的落葉,驚醒了遲來的秋風。孤月獨明,我獨自一人走在這深沉寂靜的古巷,並沒有奢望能如戴望舒一般“逢着一個丁香一般結着幽怨的姑娘”,腦海裏卻總會浮現這樣一個畫面:

清瘦的冷月如鐮,映照着寂寥深寒的湖水,月色下悽切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位蓬頭垢面的老婦用一根竹竿牽着一個瞎子步履蹣跚的向街的盡頭走去,他們的背影被昏暗的燈光拉得好遠好遠。瞎子的右腋夾着竹竿,背上揹着琵琶,左手卻依然拉着二胡,淒涼哀怨的樂曲在街上久久迴盪……

是的,他就是阿炳,一位一生命途坎坷,卻意志堅強的盲人。他的《二泉映月》我已不知聽了多少次,但每次傾聽都會讓我的思緒頓時澄澈,也總會在我的心底產生一縷悠悠的哀怨。往往一曲未了,餘音未歇,淚卻早已滿襟。

雖然我對音律一竅不通,但卻絲毫不會影響我從《二泉映月》中讀懂他的一生,也許這正是音樂的神奇之處。樂曲的開始,如深沉痛苦的歎息,彷彿藝人將積聚多年的愁苦在這瞬間爆發,而後他向世人娓娓道來他悲苦的一生,讓人即使身處美景之中亦不自知,只能隨着阿炳的講述而唏噓不已,總是感歎命途多舛,世事無常。彷彿那如泣如訴的哀怨,貯滿了惠山的梅樹;那淒涼悲憤的淚滴,吻過了二泉池裏片片荷花的清純;阿炳那酸楚的情愫,蓄滿了悽清寂寥的深夜冷月下阿炳憔悴的容顏讓人心碎,讓人有一種“心似泉水冷,蕭蕭風吹月獨明”的悽清悲涼之感。而當我還沉浸在阿炳悲苦的一生而黯然神傷之時,忽然音色一轉,悲愴、跌宕而又委婉的旋律,以複雜深邃的內涵向人們傾訴了對人生無盡的憤怒、無奈與不甘,其中纏綿不盡的愁思,絮繞不去的指天慨歎,像深夜裏湧動的潮水,陣陣揪心。是的,阿炳應對人生的考驗並沒有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與命運抗爭,激昂的樂音汩汩訴説着他對坎坷命運的憤憤不平,以及他內心的吶喊。這一聲聲聲嘶力竭的吶喊將悽清的心湖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所有的風景霎那間被琴音譯成悽美的詩句,一行又一行。彷彿天地之間只有一月、一泉、一人。樂曲結尾藝人阿炳彷彿仍在默默地傾訴着,傾訴着自己坎坷的一生。即使樂音已絕,卻依然讓人有餘音繞樑三日而經久不息之感,讓人為之動容,為之唏噓不已。難怪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中國第一次聽到宋飛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時會淚流滿面,他以東方人特有的虔誠態度説:“這種音樂只就應跪下去聽,”説着便從椅子上順勢跪下去,“坐着和站着聽,都是極不恭敬的。”

還依稀記得東山魁夷曾説過“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煩亂生活,掩蔽了它的聲音,當你夜半醒來會從心靈的深處,聽到悠揚的聲音,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不禁想到當年的阿炳形單影隻,飄零在外,唯有這一泉、一月陪伴那根淒涼哀怨的琴絃。這泉,這月,這琴音,原是他內心那一灣潺潺泉水的再現啊!

是的,現實之中,人們往往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而爾虞我詐,彷彿這些就是人生好處的全部,卻從未真正的迴歸心靈。試想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何種恬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是何等氣魄……在生命的洪流之中,人們總是無視於自己心靈的呼喚,總是為紅塵所累,總是為外界的風聲鶴唳而瑟瑟發抖;為世事的榮辱成敗而錙銖必較;為生命的瞬乎飄逝而惆悵莫名。在恐懼與壓力之中,他們的心靈之泉不再澄澈。直到等到他們老去之時才幡然醒悟,這樣的醒悟就如同考試之後公佈的結果,雖然恍然大悟,卻為時晚矣!

人生百年,恍若一瞬,在有限的歲月裏,不好再為紅塵瑣事而無心傾聽心靈之泉。傾聽自己內心那股潺潺流動的泉水,發奮做到與春秋同心,如纖草幽菊淡然,生則自呈個性,死則從容奔赴,這才是生命真正的好處所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