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二泉映月聽後感 優選10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69K

【導語】

二泉映月聽後感 優選10篇

二泉映月聽後感 優選10篇 由本站會員“紅豆紅”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二泉映月聽後感篇2:二泉映月聽後感篇3:二泉映月聽後感篇4:二泉映月聽後感篇5:二泉映月聽後感篇6:二泉映月聽後感篇7:二泉映月聽後感篇8:二泉映月聽後感篇9:二泉映月聽後感篇10:二泉映月聽後感

【正文】

篇1:二泉映月聽後感

聽《二泉映月》,我感覺到隨着音樂的起伏,有一種東西流入心底,從而深深地感動了我,在變奏的樂曲中,我似乎聽到了自我的心聲,我的心隨着他的彈拉,在躁動不安後,慢慢歸於平靜,閉目靜靜地感受音節的跳動,感受輕重有變,忽強忽弱,時起時伏的節奏,感受在喧囂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種苦難而平靜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傾聽《二泉映月》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並且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得整首曲子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着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篇2:二泉映月聽後感

上個學期,語文書上有一課是《二泉映月》。課前,我聽了這首樂曲,那婉轉悠揚的旋律使我此刻還魂牽夢繞。今日,我又一次走進了《二泉映月》,熟悉的樂曲,彷彿把我帶入了山水秀麗的江蘇無錫:在我的眼前,彷彿展現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麗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湧動,這支婉轉的樂曲又彷彿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樂曲作者是身世悽慘的民間藝人阿炳,原名華彥均。他小的時候,先喪母后喪父,三十四歲因眼疾雙目失明瞭,流落街頭,賣藝為生。可是他從來不向命運低頭,憑着他手上的二胡,闖出了自我的天地。

樂曲開頭是一段引子,它彷彿是一聲深沉痛苦的歎息,彷彿作者在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一生的苦難遭遇。樂曲如同一個老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運屈服。他在傾訴着在所處的那個時代所承受的苦難壓迫與心靈上一種無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講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滿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真摯感情。樂曲連綿地延續着,隨着一步步地升騰、高昂,到達了全曲的高潮,我似乎能夠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出來的深沉的歎息,悲痛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那是阿炳的靈魂在疾聲呼喊,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也是對完美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昂揚的樂曲在飽含不平之鳴的音調中進入了結束句,而結束句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好像作者仍在默默地傾訴着,傾訴着,傾訴着……

曲子一遍遍地在屋子裏迴響,我的靈魂卻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我的眼前隱隱約約地出現了陸墟描述的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像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淒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牽着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着小竹竿,背上揹着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着,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淒厲欲絕的裊裊之音。”這樂曲聽上去是多麼婉轉,可是在它的背後,卻隱藏着怎樣的吶喊啊!一曲《二泉映月》,讓人斷腸,一隻二胡,訴盡了阿炳的裊裊心聲啊!怪不得小澤征爾聆聽了《二泉映月》,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説:“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日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所以,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

在阿炳的身上,我真正地看到了一種嚮往光明、嚮往完美生活、敢於與命運作鬥爭的可貴品質。而我,這個生活在21世紀温室裏的花朵,是遠遠不敢想象阿炳在那個年代所付出的艱辛的啊!這樣的年代造就了這樣的人啊,正是因為生活在混亂的年代,才產生了一個熱愛音樂的阿炳,產生了一首永垂不朽的二泉映月啊!

聽《二泉映月》,我的心在二胡的樂聲下,從躁動慢慢歸於平靜,閉目靜靜的感受音符的跳動,感受旋律的輕重強弱,感受在喧囂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種苦難而平靜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細流,生生不息。

篇3:二泉映月聽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二泉映月聽後感!

《二泉映月》是由華彥均作曲,華彥均人稱“瞎子阿炳”。他身世悲涼,四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裏學習演奏,之後父親去世,他也雙目失明,又因社會動亂,生活無着,只得流落街頭,賣藝為生。他飽嘗了人間的辛酸苦辣,受盡了欺壓凌辱。在他流浪賣藝時,依靠自我的音樂素養,慢慢拉出了絕美的《二泉映月》。

聽《二泉映月》,漸漸朝遠方看去,眼前彷彿出現一幅畫面:寧靜的夜晚,月明星稀,月光灑在平靜的湖面上,清風吹過,一位身着破爛一衣裳,微駝着背的中年男人,面朝湖水,坐在一張單凳上,將音樂在他手臂的伸縮之間緩緩升起。

《二泉映月》從一聲長長的歎息開始,之後時而高潮,時而低緩,時而不安,時而平靜。在這緩急之間將他苦難的人生盡顯在我們面前,隨着音樂的響起,樂曲的悲涼便直入人心,彷彿他就坐在我們面前,真切的將他悲涼的人生向我們娓娓到來。這一弦一奏中,盡是阿炳的人生辛酸。他怨恨過,掙扎過,在音樂的變遷中,我們能感覺到他激烈而憤恨的指責,他質問上蒼,他吶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責和質問,在他看來又都是徒勞的。因為他明白,不會有所謂神仙、上帝,更不會有誰來將他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到天亮時分,他還得鼓起勇氣踏上他的賣藝乞討之路,繼續他苦難的旅程。音樂在一陣歇斯底里的躁動後,慢慢歸於安靜,柔和。因為生活讓阿炳明白,要改變苦難的生活就必須緊緊抓住自我的命運,改變不幸命運。對於生活,阿炳在經歷諸多凌辱,欺壓後,他依然倔強地抱有一線期望,既使他時常會飢腸漉漉,會居無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們覺得到隨着歲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終都會歸於平靜,直至人們省去繁華,掠去浮躁,隱沒絢爛,淡化苦難。平靜的樂曲,使處於困境中的阿炳,卻能像一個過來人或局外人的身份着看待過去,平靜如水。

篇4:二泉映月聽後感

聽《二泉映月》有感

暑假裏的一天,爸爸媽媽帶着我去江陰遊玩。剛剛來到學院廣場時,不經意間,我隱隱約約聽到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樂曲聲。那樂曲聲聽上去哀婉淒涼、如訴如泣!這是什麼樂曲啊,怎樣那麼動聽?看到我如此好奇,爸爸撫摸着我的頭説,這就是他以往對我提起過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它因為什麼著名啊?難道關於它還有什麼故事嗎?望着一臉迷惑的我,爸爸把我拉到一處安靜的地方,耐心的為我講訴有關《二泉映月》的故事。原先,這首樂曲的創作者就是我國著名的民樂家阿炳。阿炳原名華彥鈞,他的一生十分坎坷,早年喪母,34歲時由於身患疾病導致雙目失明,從此只能流落街頭,靠沿街乞討、賣藝為生。在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嚐盡戀人間的酸甜苦辣之後,回想起自我的人生遭遇,他創作出了這首家喻户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聽了爸爸的講訴,我更加迷上了這首樂曲。晚上回到家,我找來《二泉映月》的磁帶,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欣賞着,感受着。那淡淡的樂曲,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時而低沉,時而激昂。透過它那悽婉的旋律,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雙目失明、骨瘦如柴的老人,捧着一隻殘缺不全的瓷碗,步履蹣跚,艱難地在寒風中行走着。風,吹亂了他的頭髮;雨,淋濕了他的臉龐。他的眼中沒有光明,僅有黑暗!我似乎聽到了作者那深沉的歎息,悲痛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也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未來充滿了期望,充滿了嚮往......在淒涼的曲調中,我聽到的不僅僅有苦難,還有抗爭,更有憧憬!

《二泉映月》猶如一縷甘泉,滋潤着人們乾枯的心田,給奮鬥的人以勇氣,給苦難的人以期望。阿炳雖然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留給我們的不朽作品《二泉映月》將會流芳千古!

篇5:二泉映月聽後感

剛上完《二泉映月》一課,我回家後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幹什麼?當然是聽一聽這著名的二胡曲啦。

《二泉映月》開始了!首先,樂曲委婉連綿,就像小溪裏平穩的溪水在緩緩流淌,優美動聽。聽着,聽着,我彷彿看到了阿炳用那雙蒼老而又靈活的手在拉奏樂曲,我彷彿看到了阿炳的嘴脣也在輕輕顫抖……漸漸地,樂曲進入了高潮,聲音時高時低、時緩時快,旋律升騰跌蕩。這時,我彷彿聽到了阿炳深沉的歎息,悲痛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又彷彿看到了阿炳的眼角閃着淚花,有一股堅強的意志力。

不知不覺,樂曲進入了尾聲,聲音恬靜而又平穩,好像是阿炳在用歌聲抒發自我對音樂、家鄉、清泉和月光的喜愛,抒發了他對完美生活的期待與嚮往,表現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樂曲結束了。

聽完了整首《二泉映月》,我靜靜地思索着,它好像給了我啟迪,給了我感受,給了我思考。

阿炳晚年因患眼疾,雙目失明。可是生活的艱難和疾病的折磨,沒有令阿炳自暴自棄,他仍然沒有放棄自我的夢想,執着的追求光明和幸福。所以,中國才留下了經典名曲《二泉映月》。

篇6:二泉映月聽後感

二泉映月是一首優美的民族樂曲,是一代民間藝人畢生心血的結晶,以前聽過不少次,發自肺腑的喜歡。上學時,有教師講到日本着名音樂指揮小澤征爾指揮過多次二泉映月的大型演奏,但當他來到北京,聽了一位音樂學院的學生用二胡拉的這首曲子,立刻流淚了!説自我對這首曲子的理解是錯誤的,是認為在風景優美的泉水邊抒發自我的情懷,沒想到這首曲子真實的含義是那麼悲傷,是一個藝人對自我一生的坎坷情愫,泉清月冷,心裏的感受也會淒涼萬分,怎會是閒情逸致的抒情呢?那時候只是説小澤先生是世界着名指揮家,能承認自我的錯誤難能可貴。

記得小時候好像聽過廣播劇,就是介紹阿炳悲慘的一生,過着食不果腹,貧病交加的生活。很多苦難磨練了他,在他的心裏必須對人間的世態炎涼和社會的不平有着很多觸及靈魂的深刻感受。他也是一個愛國者,親歷了舊社會種種苦難。之後入了寺院,對自我的心境必須有新的認識。在着名的天下第二泉邊,藝人雖然看不見汩汩的泉水,但身心必須感受得到泉水的激泠,雖然看不見月光,但他必須感受得到月輝的清涼,此刻此景,在他心裏是怎樣一種激盪啊。活力迸發,靈感湧動。一首包含自我血淚的幽怨在心裏再也抑制不住了。手中的二胡是自我傾訴的伴侶,皓月當空,天人合一,人琴合一,所感所發如月光清輝,如泉水幽咽,在琴絃上激盪出一生的心血。藝術的頂峯到達了,傳世之作如皎潔明月流傳人間。[由本站網友投稿]

以前聽過多次,也明白這首曲子的悲涼,可是聽了阿炳自我拉的,味道大不一樣,一種透骨之寒霎時襲遍全身,有起疙瘩之感,蕩氣迴腸,有寸斷感覺。那種激揚的鳴響是對心靈的震撼,沙啞的琴音,如空曠山谷捲起大風,又好像感受得到藝人的滿腔激憤,如泣如訴。雖説這不是他的最高水平,好幾年沒拉了。但絕對是他的心血呀,裏面的涵義僅有他最清楚。所以僅有他拉出來的才是最真切的。才會對人的心靈衝擊那麼強烈。其他藝術家怎會有他的經歷和感受呢?一種三伏天突遇寒氣的冰涼。這才是藝術。能夠深深打動聽眾。悦耳動聽稍有水平都能到達。但裏面傳出來的意境那就不是誰能做得到的了!

自古雄才多磨難,也唯有那麼深切的世間冷暖感受,才會在適宜的時機激盪出震撼靈魂的音符。聽着他的曲子,你會感受得到他內心的幽殤,能夠經過一把二胡表達給別人,讓一個不懂音樂的人也感同身受,這就是生命力!

由此想到各種藝術巔峯的名家們,都是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有必須的天賦,更有深切的觸及靈魂的生活深刻感受,才會使作品不一樣凡響,驚世之作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像田種蘭教師,也是經歷了很多磨難,有很高的天賦,又痴痴地熱愛,才會到達很高的藝術造詣。只是這種藝術未如字畫或者音樂那麼炫目、悦耳,才依然保存在極少數人手裏。這才是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啊!

後人們都想明白先人們的藝術哪些是真的,他們做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樣貌?字畫好説,後人們能夠佇立跟前靜心欣賞。一幅《蘭亭序》,引得唐王李世民寧可什麼也不要,也要把它帶到冥府!可見她的喜愛程度。但樂曲就不一樣了,以前沒有錄像錄音設備,作曲家們彈出的曲調只能經過後人來表現了,可是後人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理解的不一樣,沒有先人們的真切心境,味道自會難以一致。就像我此刻問師兄們,誰能到達田教師的那種境界?回答是沒有,只在個別師兄身上某個方面貼近!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和遺憾之處。幸有解放後有藝術家為阿炳錄了曲子,才使我們今日能夠聽得到他本人的絕響。即使不是他的最高水平,但此時的心境和表現,僅有他最清楚呀!雖然之後的藝術家們也給我們留下了這首曲子的悲涼,但我感到味道是不一樣的。唉!以前的武術家們像師爺、師父,都不肯留下影像,致使我們難睹其真實藝術表現和失卻標準。此誠憾事呀!

我們搞藝術,經過努力,行家們説有那個樣樣了,可是真正的是怎樣回事呢?有很多藝術只能憑自我的理解和天賦去打磨和雕琢了,也許後人會超過前人,可是味道總會不一致的。有的説後人表現出來的是皮,找範文就來WWW.DOWNHOT.。有的説是髓,有的説是神!能做到神就足令人驚歎了!好在今日的高科技能給我們留下彌足珍貴的視聽藝術,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缺憾,可是怎樣也不如臨場感受的!

後人學東西明白了怎樣去磨練,更要明白那個味道,尤其是原版的,我們為能感受到流傳後世的美妙樂曲而開心,當我們得到了原版的作者本人的作品,真的是多了另一層理解,實在無缺憾了!那是真的呀!所以我們學東西要追根求源,見識到最原始的東西,才有可能少走彎路,向着頂峯進發,經過努力到達或者超過前人的成就。但我們畢竟不可能有前人的經歷了,只能另闢蹊徑,見識到真的。努力接近原先的本意,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百人百樣,正因為這樣,才使得藝術的殿堂裏,奼紫嫣紅爭奇鬥豔!

篇7:二泉映月聽後感

聽,胡琴悠悠,引人入勝,美妙的樂曲彷彿把我們帶入了白雪飄飛的冬季,眼前好似展現出阿炳端坐泉邊的身影,耳畔似乎迴響起那委婉連綿的二胡聲。向我們講述着悽切哀怨的故事。

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聽了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後,熱淚盈眶,認為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細細聆聽。此曲還在1985年,被美國灌成唱片,在流行全美國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這一切成就都來源於瞎子阿炳。他3歲喪母,8歲當小道士,22歲喪父。他的生活的痛苦以及他的堅強令我對阿炳刮目相看。他稱二泉映月為“自來腔”,之後被音樂學院稱為“二泉映月”。與其説音樂描述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説是阿炳自我的痛苦身世。

《二泉映月》作為阿炳保留下來的幾首曲目之一,顯得彌足珍貴。曲子開端是一段引子,琴聲舒緩起伏,彷彿在向人們訴説月光灑在泉水上的美麗。繼引子之後,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阿炳沉思往事。隨着樂曲的引申,展開,我的腦海裏浮現出阿炳在街頭賣藝的情景,一雙顫顫的手,十指如柴,一滴,又一滴淚水落在兩根琴絃上。雙手輕劃過掛滿淚水的胡弦……聽着,聽着,我也被感動了,韻味深長。漸漸是激動昂揚的高潮,扣人心絃。昂揚的樂曲漸漸進入了尾聲,餘音裊裊,給人意猶未盡之感。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聆聽《二泉映月》,感悟我們的人生。

篇8:二泉映月聽後感

我此刻靜靜地坐在電腦前面,沏上了一杯清茶,打開小枱燈,聽着這支《二泉映月》曲子,閉目遐想,體會着阿炳與生活與社會的抗爭,這首曲子滿載着老人生活的艱辛和苦難,包涵着他堅強不屈的意志,更體現着中華民族的骨氣!聽着讓人感動得落淚。淒涼中透露人間冷暖,悲切中反映世事興衰。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幾多哀愁,江水東流。悲切滲透靈魂深處,三疊九折,一曲終了,歲月無痕,人生如歌,僅有月華如水,淹沒了奏者和聽者的雙眼。好的音樂,是讓人告別頹廢、恢復信心、意氣風發、才思泉湧最純淨的聖水,洗滌靈魂,沁人靈魂!!

“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悲痛、哀傷、哭泣。可是對一個命運的強者,對於敢於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説,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我們勇敢地應對苦難吧!”一箇舊社會的盲人民間藝人靠什麼戰勝苦難的生活?靠什麼度過坎坷的一生?靠什麼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樂。當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時,他拉起了動人的曲子,他彷彿看到什麼?看到了二泉美麗的景色;看到了惠山樹木葱蘢;看到為他日夜操勞的師父……。是音樂給了他光明,是音樂給了他完美的世界。當阿炳身患疾病渾身顫抖的時候,他拉起那動人的琴聲。他彷彿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獨慢慢地遠離了他。是音樂安慰他孤寂的心,心絃的琴聲,使他不再感到孤獨,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當我感到疲倦時,當我感到孤獨時,聽着這首《二泉映月》,我感到了無比的快慰,感激阿炳帶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感激一切喜歡音樂的人們,音樂讓我們懂得了什麼叫亨受。

篇9:二泉映月聽後感

一片不知從哪裏飄來的落葉,驚醒了遲來的秋風。孤月獨明,我獨自一人走在這深沉寂靜的古巷,並沒有奢望能如戴望舒一般“逢着一個丁香一般結着幽怨的姑娘”,腦海裏卻總會浮現這樣一個畫面:

清瘦的冷月如鐮,映照着寂寥深寒的湖水,月色下悽切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位蓬頭垢面的老婦用一根竹竿牽着一個瞎子步履蹣跚的向街的盡頭走去,他們的背影被昏暗的燈光拉得好遠好遠。瞎子的右腋夾着竹竿,背上揹着琵琶,左手卻依然拉着二胡,淒涼哀怨的樂曲在街上久久迴盪……

是的,他就是阿炳,一位一生命途坎坷,卻意志堅強的盲人。他的《二泉映月》我已不知聽了多少次,但每次傾聽都會讓我的思緒頓時澄澈,也總會在我的心底產生一縷悠悠的哀怨。往往一曲未了,餘音未歇,淚卻早已滿襟。

雖然我對音律一竅不通,但卻絲毫不會影響我從《二泉映月》中讀懂他的一生,也許這正是音樂的神奇之處。樂曲的開始,如深沉痛苦的歎息,彷彿藝人將積聚多年的愁苦在這瞬間爆發,而後他向世人娓娓道來他悲苦的一生,讓人即使身處美景之中亦不自知,只能隨着阿炳的講述而唏噓不已,總是感歎命途多舛,世事無常。彷彿那如泣如訴的哀怨,貯滿了惠山的梅樹;那淒涼悲憤的淚滴,吻過了二泉池裏片片荷花的清純;阿炳那酸楚的情愫,蓄滿了悽清寂寥的深夜冷月下阿炳憔悴的容顏讓人心碎,讓人有一種“心似泉水冷,蕭蕭風吹月獨明”的悽清悲涼之感。而當我還沉浸在阿炳悲苦的一生而黯然神傷之時,忽然音色一轉,悲愴、跌宕而又委婉的旋律,以複雜深邃的內涵向人們傾訴了對人生無盡的憤怒、無奈與不甘,其中纏綿不盡的愁思,絮繞不去的指天慨歎,像深夜裏湧動的潮水,陣陣揪心。是的,阿炳應對人生的考驗並沒有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與命運抗爭,激昂的樂音汩汩訴説着他對坎坷命運的憤憤不平,以及他內心的吶喊。

這一聲聲聲嘶力竭的吶喊將悽清的心湖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所有的風景霎那間被琴音譯成悽美的詩句,一行又一行。彷彿天地之間僅有一月、一泉、一人。樂曲結尾藝人阿炳彷彿仍在默默地傾訴着,傾訴着自我坎坷的一生。即使樂音已絕,卻依然讓人有餘音繞樑三日而經久不息之感,讓人為之動容,為之唏噓不已。難怪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中國第一次聽到宋飛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時會淚流滿面,他以東方人特有的虔誠態度説:“這種音樂只應當跪下去聽,”説着便從椅子上順勢跪下去,“坐着和站着聽,都是極不恭敬的。”……

還依稀記得東山魁夷曾説過“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煩亂生活,掩蔽了它的聲音,當你夜半醒來會從心靈的深處,聽到悠揚的聲音,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不禁想到當年的阿炳形單影隻,飄零在外,唯有這一泉、一月陪伴那根淒涼哀怨的琴絃。這泉,這月,這琴音,原是他內心那一灣潺潺泉水的再現啊!

是的,現實之中,人們往往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而爾虞我詐,彷彿這些就是人生意義的全部,卻從未真正的迴歸心靈。試想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何種恬適,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是何等氣魄……在生命的洪流之中,人們總是無視於自我心靈的呼喚,總是為紅塵所累,總是為外界的風聲鶴唳而瑟瑟發抖;為世事的榮辱成敗而錙銖必較;為生命的瞬乎飄逝而惆悵莫名。在恐懼與壓力之中,他們的心靈之泉不再澄澈。直到等到他們老去之時才幡然醒悟,這樣的醒悟就如同考試之後公佈的結果,雖然恍然大悟,卻為時晚矣!

人生百年,恍若一瞬,在有限的歲月裏,不要再為紅塵瑣事而無心傾聽心靈之泉。傾聽自我內心那股潺潺流動的泉水,努力做到與春秋同心,如纖草幽菊淡然,生則自呈個性,死則從容奔赴,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呀!

篇10:二泉映月聽後感

這首曲子開頭彷彿是阿炳在懷念舊人舊事,感歎往日時光之完美。然後像是阿炳作為一個江南導遊帶我們領略江南的秀麗風光、景色。接下來是他經過人世間的杯具後對人生的總結,悲悲慼慼,使人望到了人生需要珍惜的無常時光。一會兒又是疑問,彷彿他在心裏自問,他這個不幸的人到底該如何生活下去,儘量改善生活。一會兒又像在哭泣,彷彿又回憶起了以往的不幸,述説自我對平安、穩定的生活的嚮往。一會兒有在表達對完美時光的留戀與不捨。時而,他行走在山間,感受大山的氣魄,時而,他暢遊在河流,欣賞水的優雅;時而,他飛翔在天空,享受藍天的廣闊……

這首曲子同時也教會了我珍惜所有我在乎或不在乎的實物,哪怕它有多微小。

【小編簡評】

二泉映月聽後感 優選1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二泉映月聽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