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民收入問題調查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9W

農民收入問題調查多篇

農民收入問題調查 篇一

關於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景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我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為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供給合理化提議,幫忙當地羣眾解決實際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選取惠民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採用入户走訪、實地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信息獲取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景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很多剩餘勞動力,並且,隨着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本事較低,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8年,國中、國小文化程度佔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佔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所以,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明白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説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進取的作用,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構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應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户的生產模式不僅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所以,家庭聯產承包職責制也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幹部成了美差,有人為了當上村幹部,花費鉅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後、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幹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為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景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本事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提高、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此刻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國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為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很多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很多的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髮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6.社會保障措施不力,致貧因素增加。由於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不足,農民生產和生活保障本事差,致使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本事差,農民在住房、醫療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此外,國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在執行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農民實際收益不大,像農村合作醫療,僅從定點醫療機構的藥價看,同一品牌和劑量的常用藥,從定點醫療機構購買的,藥價即使扣除報銷部分,往往比從藥店購買的還貴,因而其最大受益者並非農民,而是醫院。

7.農民工地位低,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由於城鄉差別,農民工在與城鎮居民的崗位競爭中多處於弱勢,因而農民工多從事髒、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無固定住房,子女教育無着落,個人生活不方便以及無權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養老保險等保障,並且工作很不穩定,甚至不能按時足額領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資。

三.對策與提議

從上述能夠看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多管齊下,切實解決上述問題。

1.立足農業特色,發展鄉鎮企業,推動城鎮化進程。針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這個問題,我認為應立足農業特色,靠發展農業和相關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據各鄉鎮的農業特色,建立與其相關的鄉鎮企業,例如在大年陳鄉建立水果加工企業,在何坊鄉建立蔬菜加工企業,在石廟鎮建立桑蠶加工企業。經過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城鎮化步伐,創造有效的就業崗位,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

2.整合社會力量,從多方面提高農民素質。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事業,進取開展農業知識的科普宣傳,發放一些農業科普書籍,定期組織專家進行農業科技知識講座,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二是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等高素質人才回鄉任職,使之成為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播者。三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宣傳文化陣地。

3.提高勞動生產率,推進農業集約化經營。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土地集中到種田能手手中進行規模經營,將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和其他非農領域。同時,農業部門加強對集約化經營的技術、資金、信息、機械、市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廣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節儉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抗風險本事,從而增加收入。

4.推進鄉村民主建設,切實提高村幹部素質。對於村幹部選舉中出現的不一樣問題,應採取不一樣的方式解決,對於出現“賄選”現象的村莊,能夠在村內設置觀察員,監督村裏的選舉行為,同時加強鄉(鎮)政府的行政干預,嚴厲打擊“賄選”行為。而對經濟落後地區的村莊,政府應加大對其民主建設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識、有才能的人蔘加選舉。

農民收入問題調查 篇二

1、農民收入問題的現狀和困難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十分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03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2622元,摺合為320美元,平均每一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03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03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02年相比,不僅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可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十分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此刻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景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僅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為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到達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到達12.2%。即使研究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為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到達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僅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為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到達了一個新高,為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03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能夠超過5%,可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一樣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説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一樣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所以,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本事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靠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本事。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景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確定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户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還沒有真正構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為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異常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為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供給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職責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異常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脱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啟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此刻農民都期望自我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説,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三、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温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構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能夠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為農民供給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忙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衞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税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取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税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税,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税。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進取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衞生體制改革,進取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農民收入問題調查 篇三

一、農民增收的現狀和困難

對農民增收的現狀和困難進行認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強農民增收工作的針對性,增強農民收入穩定性的前提。從此次調研情景看,目前農民增收的現狀和困難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農民收入滯後於經濟增長。具體表現出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緩慢的特徵。

(二)農民的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近年來,農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劇的市場化導致農民生活和生產費用大幅度增加。這與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長緩慢極不相稱。所以,農民收入增加低於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現象比較明顯。

(三)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都力圖經過調優農業種植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但由於農民自身對接市場本事弱、信息少,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農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增收空間尚未徹底釋放,農業生產收入還很低,甚至沒有什麼收入。

(四)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究其原因,主要有:從農民自身意願看,一方面由於農民對就業收益期望值較高,另一方面由於農民儘管有就業衝動,但就業適應性較差。從企業用工看,企業認為本地農民不好管理,對超勞動時間、超強度的工作不易理解。所以,我們的農民難以充分業變,就業困難很大。

(五)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據統計,農村文盲半文盲的農民佔絕大多數,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絕大多數缺少必須的技能。所以,在農村中,“無資金、無技術、無項目”的農民人數最多,“創業無心”、“創業無門”、“創業無能”的現象十分突出。

二、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

為什麼農民增收如此困難究其原因,農村本身還存在一些障礙性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產業因素。受羣眾生產習慣、市場意識以及龍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着種植業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一些有優勢、有特色、有市場、有效益的農產品,如蕃茄、優質雜糧等,總量還很小,種植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業沒有做大做強,樣樣多,樣樣少,沒有規模優勢,還沒有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導和農民增收的主體。異常是水產業,雖市場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還沒有發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現為文盲半文盲的農民較多,勞動者素質不高。多數農民市場意識淡薄,適應市場的本事差,缺乏進市場、闖市場的勁頭,滿足現狀,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層幹部的素質和本事還未能完全適應新時期農村工作的要求,沿襲着傳統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產品流通、研究市場、研究技術服務的本領。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現為由政策推動農民增產增收的效果不夠明顯。近年來,中央相繼出台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農業税外,我們的農民切切實實得到的實惠較少,農村和農民狀況變化不大,效果不夠明顯。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響體此刻兩個方面:一方面體此刻農民身上,我們的絕大部分農民不懂也不會用新技術,一些新的技術也不願理解,年復一年地沿襲着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不變;另一方面體此刻科技服務體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農業技術人員不足,服務機制不活,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面較小。

(五)資金因素。首先,我縣財政收入很低,財政自給率還不足4%,所以,每年的支農資金十分有限,鄉村兩級的經濟實力更為脆弱,支農尤為乏力;其次,信貸政策不寬鬆,擔保條件比較苛刻,貸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額還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資金需要。再者,能夠爭取上級扶持的農業項目較少,進入農業領域的社會資金和工商資本也比較少。所以,資金投入不足一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六)農户信息不靈。改革把農户推向市場經濟的前台,農户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了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在這種情景下,農户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就目前而言,農户信息不靈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與提議

在現階段,農民是否能夠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質量如何,不僅僅直接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並且關係到大多數農民的情緒,關係到農村社會的穩定,關係到黨和政府在農村的威信和執政黨地位問題。“天下可憂在民窮,天下可畏在民怨。”農民增收問題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並且也是個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在解決這個事關全局的問題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指出,全黨必須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羣眾根本利益的高度.

農民收入問題調查 篇四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大國,而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人們的生存,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民。此刻農民收入問題已成為我國的一個熱點問題,一個難點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長,但不一樣時期和不一樣地區農民收入增長不是勻速的,就全國平均而言,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4年,為超常增長時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5。9%。第二個階段,1985-1990年,為波動增長時期,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長4。2%。第三個階段,1991-1996年,農民收入反彈回升,1996年比上年猛增9%,是90年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第四個階段,1997-2000年,為緩慢增長時期,表現為增幅逐年下降,維持緩慢增長。連續4年增幅下降後,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到達2366。4元,比上年回升2。1個百分點,實際增長4。20%,屬於恢復性增長。

一、調查問卷:

1、您家鄉的居民的住房大多是?

(1)平房(2)樓房(3)別墅

2、您家鄉的發展狀況如何?

(1)發達(2)不發達

3、您家鄉的鄉鎮企業數量如何?

(1)很少(2)一般(3)很多

4、您家有多少人口?

(1)3(2)4(3)5(4)6

5、您的家庭收入平均每年是多少?

(1)3000元以下(2)3000-3500元(3)3500-4000元(4)4000元以上

6、您的家庭收入來源?

(1)農作物(2)外出打工(3)經商

7、您的家庭開支最多的是?

(1)家庭生活費(2)孩子教育費(3)醫療費

8、您家有多少人蔘加了醫療保險?

(1)無(2)1(3)2(3)所有

二、調查分析

1、農民收入問題的現狀和困難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十分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03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2622元,摺合為320美元,平均每一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03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03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02年相比,不僅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可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十分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此刻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景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僅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為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到達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到達12。2%。即使研究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為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到達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僅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為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到達了一個新高,為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03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能夠超過5%,可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一樣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説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一樣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所以,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本事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靠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本事。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景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確定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户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還沒有真正構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為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異常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為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此刻農民都期望自我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説,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三、調查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温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構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能夠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為農民供給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忙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衞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税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取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税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税,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税。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進取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衞生體制改革,進取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農民收入問題調查 篇五

農民工工資問題調研報告

我國城市建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建築業蓬勃發展,建築業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接納農民工的主要行業。僅*市的農民工數量已達6萬多人。農民工的辛勤勞動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農民工的工資卻常常遭到無理剋扣和無故拖欠。雖然一向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明確要求,要切實解決建築業存在的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但建築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情景仍較嚴重,仍為目前社會的熱點問題和政府着力解決的難題。本文在具體分析建築企業用工現狀和拖欠農民工工資成因的基礎上,試圖對建立解決建築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長效機制問題作一些有益的探析。

一、建築施工企業勞動用工現狀

(1)工資支付情景

由建築施工企業直接招用的工人,工資基本能夠按月足額發放,項目部(俗稱重包或大包工頭)一般不直接僱傭農民工,而是採取勞務分包給作業隊或工班長(俗稱包工頭),經過工班長使用農民工。工資支付由項目部根據工程分包協議將工資款撥付給作業隊或工班長,再由工班長支付給民工。因受建築工程施工、驗收和結算階段性的影響,目前普遍採取按月支付部分工資(生活費),年底或工程結算後兑現工資方式。工程結束後,項目部與作業隊或工班長最終結算,並支付剩餘工資款,再由作業隊或工班長根據工作量將工資發放給民工。

(2)對農民工日常管理情景

目前建築施工企業主要採取項目負責制,項目經理全權負責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由於項目的專業勞務由項目部分包給作業隊或工班長,個別作業隊或工班長還存在再次分包現象,出現三包四包情景。專業勞務人員(主要是農民)由作業隊或工班長負責招用,項目經理與作業隊或工班長髮生勞務承包關係,作業隊或工班長與專業勞務人員發生勞動用工關係,對於農民工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依靠作業隊或工班長進行,管理鏈為:企業→項目經理→作業隊或工班長→農民工。在整個建築工程管理鏈中,農民工處於管理鏈的最下端。由於項目部缺乏對民工的直接管理,不能準確掌握民工工資的發放情景,導致部分工班長拿到工資後逃逸,而造成農民工拿不到工資事件的發生。

(3)建築施工企業用工形式

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合同制職工,主要是公司和項目管理人員;二是勞務企業用工(具有勞動用工主體資格),但數量不多;三是作業隊或工班長式用工,這是目前建築業主要用工形式。目前建築施工企業決策和管理層與勞務作業層已逐步分離,從事一線建築勞務作業的基本上是農民工。這些從事建築勞務的農民工基本上都是由作業隊或工班長(俗稱“包工頭”)組織來的非成建制勞務隊伍。

(4)勞動合同簽訂情景

建築施工企業主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率低。由於建築施工企業採取項目分包方式,將工程項目承包給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再將工程勞務分包給作業隊或工班長,建築施工企業對項目工程施工中使用民工情景不清楚,而農民工是直接由作業隊或工班長直接僱傭的,與施工企業有什麼約定他們並不關心,建築施工企業與農民工主動簽訂勞動合同簽訂率低。近年來,由於勞動保障部門,加強了對建築領域勞動用工執法監察,勞動合同簽訂率逐年提高。但由於目前建築領域用工情景現狀,施工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流於形式,應付檢查。目前建築企業多是施工隊或工班長式的用工,作業隊或工班長(包工頭)與施工企業或項目經理(分包或轉包)簽訂勞務承包協議,作業隊或工班長與農民工多為口頭協議,約定從事的工作、要求、數量、工資待遇,一般不簽訂書面協議。

二、造成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原因

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並具有共同特點的重要原因是:一是建設資金不到位,導致建築施工企業施工過程中資金鍊斷裂,而處於這鏈條的最終一個環節農民工工資被拖欠;二是農民工工資支付方式,都採取工程竣工總結算方式,平時只發生活費,工程竣工再結算,已成為不成文的規矩,積累的數額越大,集中支付的風險越大。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建設單位資金不到位,拖欠工程款現象普遍

調研中發現,建設單位拖欠建築施工企業工程款現象十分普遍。建設單位在資金不到位或資金不足的情景下,仍急於施工,一些房地產開發商本身就沒有足夠的資金搞開發,僅靠拖欠工程款運轉,建築施工企業需要墊付很多資金進行施工,當資金不足,施工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付給作業隊或工班長,從而無法保證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大部分建築施工企業不得不採取每月只發部分工資(生活費),工程完工後或年底再進行結算的辦法來支付工資。由於工程建設的工期一般較長,造成拖欠工資的時間也較長,有時甚至出現民工幹了一、二年還拿不到全部工資現象,構成了建設單位拖欠施工企業工程款、施工企業拖欠作業隊或工班長勞務費、作業隊或工班長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層層拖欠現象。這是造成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根本原因。

(二)建築市場不規範,施工企業層層轉包、分包

建築施工企業由於資金不足,常把項目工程轉包、分包出去,而工程往往轉包、分包給一些沒有資質的社會自然人,然後再勞務分包給作業隊或工班長,農民工工資則必須等到包工頭一層一層結算工程款後才能拿到,工程建設轉包、分包過多,造成支付環節及利潤分配次數較多,是導致農民工被剋扣或拖欠的重要原因。

(三)建築施工企業缺乏管理,用工主體不合法

目前大多數建築施工企業、項目部對施工隊伍採取“以包代管”的管理模式,建築施工企業將勞務分解、承包給若干個不具備勞動用工主體資格的專業作業隊或工班長,由作業隊或工班長招募家鄉的老鄉進行施工,有的作業隊或工班長甚至又將勞務分包給他人,構成了層層分包現象,導致用人管理十分混亂。施工企業或項目部對招用工具體情景基本不瞭解,也不能實行有效的管理,企業與農民工的勞動關係更難確認。去年,我市某建築施工企業發生一齊團體討薪事件,工班長(包工頭)勞務承包中賠了錢,工班長造假花名冊、記工單、亂打欠條,唆使30名農民工團體上訪討薪,並爬上塔吊以死相威脅,要走10餘萬元。

(四)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缺乏法律保障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築業用工具有階段性、臨時性和很強的流動性,給企業直接與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帶來了困難;二是大部分施工企業並不直接招用民工,而是工班長(包工頭)招用,招用的人數、用什麼人以及人員的去留並不能制約,還要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增加用人成本,農民工也不願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三是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偏低,維權意識不強,認為沒有必要簽訂勞動合同,簽了合同限制了尋找更好工作的自由。所以,雙方簽訂勞動合同都缺乏進取性。

(五)工資支付制不完善,支付方式不合法

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企業必須將工資直接支付給勞動者,但大部分施工企業、項目部是經過轉包、分包關係進行層層結算,最終由工班長(包工頭)支付給農民工,施工企業對用工、工資支付情景不能實現有效的監督管理。有的工班長(包工頭)結算到勞務費後,剋扣民工工資,甚至一走了之。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以往處理過一齊包工頭攜款80萬元逃跑事件,60多名外地民工滯留工地,春節不能回家,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責令施工企業補發民工工資,攜款逃跑之事企業另案處理。這是一齊典型的建築施工企業勞動用工、工資支付管理不善造成的案件。

三、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辦法

(一)加強項目資金的有效監督,防止拖欠工程款

要嚴格執行項目資本金制度,嚴格審查建設單位的建設資金到位情景,對於資金不到位或嚴重不足的項目要堅決停止招標。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建設資金使用情景的動態管理,防止和避免驗資報告不實或虛假驗資,從項目前期到項目施工過程,建立起一套預防拖欠工程款的有效監督機制和制約機制,規定必須期限,如建設單位不按期支付工程款,可責令施工企業停止施工,並規定造成的損失由建設單位承擔。

(二)強化建築市場管理,杜絕建築施工企業違法操作

目前,建築市場競爭激烈,建築施工企業帶資墊資承接工程成為必要條件,建築工程違法轉包、分包現象屢禁不止,墊資施工、層層轉包、分包是導致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採取有力措施堅決杜絕無資質企業和個人承攬建築工程,制止建築施工企業層層轉包、分包,嚴厲查處違法分包和違法掛靠行為。對建築施工企業違規操作,造成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要在市場準入方面進行限制。

(三)建立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

目前,在建築市場不太規範,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違規現象時有發生的情景下,建立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很有必要。建築施工企業開工前要向建設行政部門交納工資保證金,如果建築施工企業無法按時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建設行政部門直接扣除工資保證金,用來支付農民工工資。對拒絕交納保證金的施工單位,建設主管行政部門不批准開工建設,對已繳納工資保證金,保證金不足時,施工企業要繼續繳納工資保證金,拒絕繳納的,建設主管行政部門有權責令暫停施工。

同時規定,建設單位和建築施工企業共同承擔工資支付連帶職責。在建設領域,建築施工企業墊資現象普遍存在,多數工程主體已建到第二、三層後,建設單位才開始注入資金撥付工程款,使得施工企業成本增加、資金緊張,在建設施工企業遇到資金困難的時候變轉嫁到農民工身上,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所以,規定建設單位與施工企業雙方,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範圍內共同承擔連帶職責。

(四)加強建築施工企業勞動用工管理

企業是勞動用工的主體,每一個建築施工企業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工的管理工作,依據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沒有勞動用工主體資格的施工隊、作業隊或個人的用工屬非法用工,建築施工企業分包、轉包產生的勞動糾紛和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後果要由建築施工企業承擔職責。建築施工企業要切實加強勞動用工管理。企業必須依法與招用的農民工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並向勞動保障部門辦理用工備案,參加社會保險,要執行國家有關工資支付規定,按月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並直接支付給勞動者本人。

(五)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規範企業用工行為

一是要加強對建築施工企業的執法監察。要開展經常性的日常巡查、專項檢查、以及多部門聯合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行為,要依法查處,並不斷加大處罰力度。

二是及時受理農民工投訴、舉報拖欠工資案件。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建築施工企業要責令限期整改,對逾期不執行整改的要予以行政處罰,對因違法轉包、分包造成的勞動糾紛和出現拖欠工資的,要由建築施工企業承擔連帶職責或全部職責。

三是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建立快速聯動機制。目前,法律沒有賦予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行政執行權,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對突發性的農民工團體上訪討薪事件,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異常是建設、法院等部門的協調配合。

農民收入問題調查 篇六

一、農民收入狀況分析

1.農村土地利用率低,創造的價值少

種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於生產成本過高,生產的產品價格低,90%的農民認為種地越來越不合算,所以農民種地的進取性不高。今年狀況稍有好轉。

農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創造的價值很少。農民大多從田間收入一些傳統的糧食作物,從單位面積土地收益來看,除去成本以後,所剩不多。

2.農民實際收入低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的實際收入很低,人均年節餘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節餘分佈看,無節餘甚至是入不敷出的農户比例佔61%,收入高的農户集中在少數。有33%的農户基本無節餘,每年的收支勉強能持平。

在無節餘的農户中28%的農户則是每年辛苦勞動不僅僅無剩餘,反而要靠借款、欠債維持生計。這部分農户中,約有8%的家庭是因為家中有孩子上大學的費用過多而造成負債;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景則讓人心痛:家中沒有象樣的傢俱,房子低矮、漆黑,有許多人還表示因為缺錢,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會上醫院看病的。

節餘的農户佔39%,其中人均節餘額在500元以上的農户比例為6%;人均節餘額在200―500元的農户比例為9%;剩下的24%的農户人均節餘額都在200元以內。

3.農產品轉化率低、加工增值少

農產品商品轉化率低。調查結果證明,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作為商品部分的(佔農產品總量的28%)是自我食用部分(佔農產品總量的72%)的約13。

農產品加工增值少。對於出售的產品,95%無任何加工而直接銷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將黃豆加工成豆腐,將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創造的農產品附加值少。

4.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少,外出打工收入低

調查中發現,農村勞動力就業面臨困境:一是農村勞動力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剩餘。尤其是在以產水稻為主的江夏區大橋鄉,村民們説:“我們每年就忙那麼幾陣子,合起來也就兩三個月吧。”二是農民在非農領域就業難。在所調查的地區,鄉鎮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不景氣,吸納剩餘勞動力的容量有限;農民自身資金積累少,缺乏技術,做生意、辦工廠困難很大。三是剩餘勞動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但獲得收入較低。調查結果顯示,外出打工的農民佔農村剩餘勞動力的56%。但據外出打工的農民講,他們出外打工都是乾重體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

5.生產成本高

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成本高。在所調查的五個區域,農民從田間獲得的年收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種子、生產工具和灌溉、脱粒等生產成本合計高達105元人,若計算勞力支出,生產成本就更高了。

6.不合理的經營性支出多

調查發現,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承擔了許多不合理的經營性支出:某些農村基層組織與所謂的服務農民的經營性公司相結合,經過壟斷經營,或明或暗地提高農民所需生產資料的價格。一農户反映,某糧種的實際價格為2元包,而那些組織攤派過來必須要4元包。農民信息相比較較閉塞,政府又在致富信息上指導不多。調查中我瞭解到,有的農民輕信了一些小報上的虛假信息,被騙去了不少的錢財,也有的因為投資的項目不切合實際而賠了本。

7.落後的消費意識造成不合理的消費支出多

不合理的消費支出主要表現:一是農村重人情,婚嫁壽葬的支出多。過分強調人情的“禮尚往來”給不少家户帶來不必要的負擔,你花3000元,我花5000塊,攀比現象嚴重。二是農民平時省吃儉用,而逢年過節支出過大。三是部分農民有抽煙、喝酒、賭博等不良嗜好,並且越是貧困的地方這種現象越嚴重。

二、農民收入不高的原因

1.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對工作的思路不明確

71%的農民認為,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層引導不力。部分農村基層組織認為農村的生產由農民自我負責,放棄了對農民生產的引導。實際上在市場經濟的今日,農民發展經濟,需要農村基層組織有力的引導。如果農村基層組織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導農民發展經濟為中心,那麼農村的工作就難以做好。

2.農民的效益觀念不強

農民在生產中沒有注意農業種植結構的合理性。調查數據顯示,農產品中糧食居多,糧食作物的產量佔了農產品總量的74.5%,而一些相對單位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種植的比例卻不到5%。

3.農民文化素質水平低

調查數據證明,高中及相當學歷的僅佔13%,國小及國小未畢業者,其比例高達48%。以上只是理解基礎文化教育的情景,而事實上,掌握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三、農民增收的潛力

1.農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創造財富的源泉

在所調查的地區中,60%以上的農民表示為了能夠在閒暇時賺點錢,他們什麼活都願幹。據出外打工的農民介紹,為了早日富裕起來,他們願意用自我的辛勤勞動去換取低廉的報酬。

2.農民已經啟蒙性地理解市場經濟意識

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民經過報紙、電視、收音機等媒體的宣傳,出外打工者的切身體會及身邊發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覺或不自覺地理解了許多市場經濟的信息,思想意識也開始有啟蒙性地轉變。

3.富饒的土地是農民致富的物質基礎

農民的收入較低,但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極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對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使土地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必將為增加農民的收入供給穩定的保障。

4.國家已具備加大對農業投入的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收入持續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經濟上已具備了對部分地區農民進行產業化引導和扶持的經濟實力。

5.農產品加工潛力大,市場需求大

在實際生產中,農產品附加值的增長與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麥,0.2斤小麥值不了0.1元錢,但加工成麪粉就能值0.2元錢,再做成饅頭呢,就能賣0.4元錢,若做成麪包,大概就會再增值到2塊錢,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麪人(玩具),恐怕就能賣7、8元錢了……況且,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農產品的加工深度越來越大。

四、對農村工作的幾點提議

1.基層組織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工作

發展農村經濟是搞好農村一切工作的源頭,農村基層組織應據此開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準備的工作上,各級組織應當做好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各種服務工作,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應用、市場意識、技術信息等的引導,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放寬農民進行其它生產的限制。在實際工作中,縣、鄉(鎮)各級政府應當提出具體的發展經濟和農民增收的目標,並結合當地實際情景,制定詳盡的工作計劃,在資金和技術兩個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要素上,供給政策上的支持。

2.根據自願原則,相對集中土地,構成規模經濟

村裏在進行土地調整時,留足農民要種的田,將願意轉讓土地使用權的土地儘量集中在一齊,經過招投標的方式,將集中後的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給種植(養)大户經營。由於大户專業經營,規模大、產業化程度相對較高,能夠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潛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權流轉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轉讓自願和聯產承包職責制不變的基本原則。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導,切不可強制執行。

3.引導農民建立合作性服務組織

農民合作組織應按市場規律建立成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合作經濟組織應參與市場競爭。為了避免壟斷,應允許自發地組建多個實體,競爭服務。合作經濟組織的業務以服務農民為宗旨而開展,包括科技、購銷、加工、儲運、資金等服務。

據調查,武漢市建設鄉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農,若能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在蔬菜的產前、產中、產後對農户供給相應的信息與服務,或依託武漢這個極大的蔬菜消費市場進行農工商一體化,產加銷綜合經營,將必然提高菜農的收益,提升產業化水平。

4.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從農村的實際情景來看,農村經濟的發展應當以農業作為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環節,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產業佈局上下功夫,經過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以武漢市建設鄉新集村為例,該村依託武漢這個極大的生活消費市場,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居民的收入在所調查的地區中較高。但該村的蔬菜產業化程度低,仍以農户小規模經營為主,品質單一,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小。該村能夠優化產品結構,對中低檔蔬菜擴大產業規模,與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場加強聯繫,逐步將其建設成為武漢的中低檔蔬菜基地;同時,加強與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的聯繫,發展高科技蔬菜、反季節蔬菜,供應武漢各大酒店。

5.繼續在農村倡導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

對於農村的改革,還有必要繼續倡導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農户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雖然可能暫時地拉大,但先富起來的農户和地區能夠起模範帶頭作用,引導並帶動其它農民和地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調查對象中,有一農户家產達三、四百萬,户主是一個包工頭,他的發展也只是短短四、五年的時間。由於他的輻射作用,周圍的村民隨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這樣有經濟頭腦、市場意識強的能人,在農村中並不少見,但因為資金、技術、政策、土地等生產要素條件不具備,他們的潛能無法完全釋放。如果縣、鄉(鎮)政府領導將這些人作為重點服務對象,讓他們首先富裕起來,他們就能在農民增收中更好的發揮骨幹帶頭作用。

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人再引導單個的農民向農民合作組織或農業公司等轉變,這樣能夠加快農業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只要農民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並且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農民的收入就能夠提高,農村就能夠富裕。沒有農村的富裕,就不會有城市的長久繁榮。我們吃的穿的都要靠農民耕種,真誠地期望農民早日富裕,農村和城市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