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説課稿經典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W

[寄語]説課稿共含8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説課稿經典

第1篇:説課稿

説課稿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温馨一家人》是繼品德與社會(三上)《我的家庭》後又一個關於"我與家庭"的教學主題,是對上一個單元的一種提升。《孝心獻老人》以生活中尊老愛老的圖片導入,然後介紹了一些古今中外尊老、敬老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接着是一個重陽節和爺爺、奶奶出遊的小故事,表達了對祖輩的孝敬和感激之情,最後設計的以瞭解祖輩、尊重祖輩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是讓學生進一步加深與祖輩的溝通,激發學生對尊老敬老的道德認同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明白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自己作為晚輩承接了長輩們的養育之恩,關愛之情,就要懂得回報,要了解老人的需要,尊重老人的意願,孝敬老人。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上《我的家庭》單元中瞭解了家庭成員的組成,交流了家人的故事,體會了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感受了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萌發了感激之情。但是,因為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把長輩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尤其是對老人,往往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或者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在做法上存在偏差。加上我國目前面臨着老齡化社會,在此情況下進行敬老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學課時

本課共分兩課時,今天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

四、課時目標

1. 瞭解老人曾經對家庭和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2. 理解為什麼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3. 瞭解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懷,具有尊重、孝敬老年人的美德。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老年人的需求,關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做到尊老敬老。

難點:為什麼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我們該為老人做些什麼。

六、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從中不僅獲得理智上的滿足,而且要在心靈、情感的充盈中得到精神的體驗。新課程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孝心獻老人》這課就是讓學生懂得自己作為晚輩,承接了長輩的養育之恩,要懂得回報,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意願,孝敬老人。在教學中,我關注着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瞭解到關心,從關心到尊敬孝敬,把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向高潮,力求讓他們在自主感悟中自育自悟。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採用了五個步驟來喚醒學生的真情,激發他們的情感體驗:

(一)猜字導入,喚醒真情

課的開始我從讓學生猜甲骨文開始引入,模仿孝的動作,以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知道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奠定學生尊老愛老的感情基礎。

(二)回顧付出,感悟真情

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讓學生課前向老人瞭解他們年輕時的工作情況,課堂上通過介紹,展示光輝歲月的見證,讓學生通過那證書、獎狀、獎章等實物,瞭解他們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再啟發學生回憶老人對孩子一件最感動的事,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小品的形式展示,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情感體驗,感受老人對家庭的付出和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又通過老師小結性的話語,明白老人們為社會、為家庭和兒女的辛苦付出,從而突破了為什麼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這一教學難點,從而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三)社會回報,感恩真情。這一環節旨在瞭解了老人的貢獻後讓學生感受全社會,全世界的人都在關心老年人,意識到孝敬老人既是傳統美德,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在這裏我靈活地處理教材,把多種教學資源引入課堂,使教材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先讓學生閲讀教材對世界各地對老人的關愛,用知識小競賽的形式激勵學生學習,然後又結合剛剛過去的重陽節,瞭解舟山各地開展的活動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課前對社會關愛老年人的這一調查,則讓學生通過調查,親自到生活中體驗,使學生學會感恩,學會關愛老人。錄像中老人的心聲,是對學生調查內容的小結,也讓孩子們在自然的情境中得到教育。通過《夕陽紅》生動的畫面,樂曲的渲染,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四)創設情境,激活真情。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落實到行動中去。要孝敬老人,就要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願。通過調查讓學生了解老人的需求,感悟到老人對孩子的無私,用公益廣告《常回家看看》告訴孩子們,老人不僅需要豐衣足食,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在瞭解了老人需求的基礎上再來制定活動計劃,讓學生的情感在平時的行為中得到鞏固,讓孝心深入學生的心靈。

(五)總結延伸,傳遞真情。我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希望他們做到敬老愛老,進行了課外延伸。因為延伸活動是幫助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達到統一的有效途徑。課後加強實踐,讓學生用課堂上獲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實踐,去深入體驗,從而把活動引向縱深。最後以孝字結束,首尾呼應,藉助歌聲中讓學生的情感久久迴盪在學生的心中。

第2篇:説課稿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説課稿範文。

各位老師:

大家好!

首先感謝刁園長,感謝徐舍幼兒園給了我這麼一次與大家學習和研討的機會。

一、教材來源

科學探究的內容從生活中來,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生活,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在一次户外活動中,孩子們玩起了自帶的小車,有的説:“我的小車滑的遠”有的説:“我的小車跑的更快”孩子不經意的言語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何不讓幼兒自己來玩小車呢?《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在一日活動中,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和疑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因此幼兒的科學教育應更多地在一日活動中隨機生成,順應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基於這一理論指導,在我的心中產生了生成這節課的慾望。

同時,這個活動我結合了上次我在和橋幼兒園聽的一節科學課,它是由實驗幼兒園蔣煊老師執教的,她的這節課活動目標是:

1、在主動操作中感受坡面高度與汽車下滑速度的關係。

2、討論相對公平的規則,探索正確的比較汽車下滑速度的方法。

3、積極參與活動,學會初步合作,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的過程:第一個環節基本上差不多,沒有多大變化,但第二個環節蔣老師還是一人一跑道一積木,通過比賽引導幼兒探討、感受汽車下滑速度與斜坡高度的關係,她的重點在於引導幼兒自己討論比賽規則,挑戰性不夠。經過我們研討,我們一致認為大班孩子常規的培養應放在平時,活動中更要注重經驗的提升,探索能力的培養,知識的獲得,讓幼兒在實踐中完善,在探索中成長。為此我就結合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加以修改,我設計了本次科學探索活動——斜坡開汽車。

二、活動目標

1、探索斜坡高度與汽車下滑速度的關係。

2、樂意與同伴交流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

3、積極參與活動,體驗與同伴分工合作帶來的快樂。

三、活動過程

活動開始前,我在教室裏讓幼兒自主玩小車,在此基礎上,幼兒能説出許多玩小車的方法,知道我們用了力小車就會開動。接着導入設疑:假如不用力,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小車自己開動?可能多數幼兒回答不出,這時我出示跑道和積木,引導和幫助幼兒解決這一難題。幼兒會根據我提供的材料搭出高的斜坡和低的斜坡,而後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操作交流演示,分享成功。這一活動,主要在於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解決不要力氣讓小車自然下滑的方法,引出斜坡。

第二個環節就是探討、感受汽車下滑速度與斜坡高度的關係。南京師範大學張俊教授曾説過:科學思維是一種實證的思維方式,即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理性思考。幼兒有了思考就得讓他去實踐,凡事都要試一試。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就是通過猜想“小車從不同高度的斜坡上滑下來速度怎麼樣”,而後付諸於實踐操作,最後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去驗證猜測。在幼兒操作中,我所做的就是觀察與傾聽,必要時和孩子們一起玩,做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鼓勵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通過這個遊戲,幼兒會發現小車從高的斜坡上滑下來速度快,斜坡越高,汽車下滑的速度越快。同時證明有時候猜想不一定正確,一定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答案。

最後就是斜坡在生活中的運用,科學活動來自於生活,為生活所服務,從而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斜坡。同時出示毛糙的跑道,引導幼兒探討比較小車從光滑的斜坡和毛糙的斜坡上滑下來速度的不一樣。

根據《綱要》中“科學活動是培養孩子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要求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實際操作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1、活動設計着眼於幼兒發展水平、經驗與需要。

我班幼兒正處於大班上學期,他們善於探索,喜歡研究新鮮事物,樂於合作,表達能力強,無論在科學活動中還是區域活動中,總是能看到他們鑽研、探索的身影。

2、活動內容源於幼兒生活。

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生活經歷中引發出來的。在幼兒户外活動時,在幼兒自主玩小車的過程中我觸發靈感,形成了一個在不同坡度上開汽車的實驗設想,並利用簡單的生活用品,如:搭建斜坡用的kt板和積木,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的東西,讓幼兒更多體會到科學的真實,為他們剝去科學的神祕外衣。

幼兒生活中的隨機經驗是最自然、最能使幼兒對科學產生一種切身的體會與認識,有益於萌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3、以探索方式進行科學實驗

本次探索活動,實際上是幼兒一次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在實踐中,幼兒將根據材料的提供,變化坡面高度、反覆實驗比較不同高度對汽車滑行速度的影響。活動中是兩兩合作進行的,我主要是以引導方式,啟發幼兒解決問題,從而給幼兒自主探索實踐留了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以下我來説説大班科學活動《斜坡開汽車》的反思和心得體會: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事物,是以科學領域的關鍵經驗為基本目標的探究式科學活動,也是高結構化的科學活動。活動前,教師引導幼兒自己玩小車,並以此為載體開展探究活動,充分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活動中,教師首先緊緊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具有觀察性、開放性和層次性的提問,誘發了幼兒的積極思維、大膽操作和自主表達。其次,通過“做中學”活動的重要環節,讓幼兒通過猜想與驗證、分析與總結、交流與表達來獲取知識,並在此過程中習得學習的方法。最後,生成新的問題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幼兒始終是主體,我只是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充分體現了《綱要》理念以及科學教育“做中學”、“玩中學”的思想。

同時,通過這節課,讓我明白了要上好一節課,不僅要在上課的時候全身心投入,對教案的理解也尤其重要,只有老師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才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在做好前提條件的情況下才能更有信心。還有就是,科學的嚴謹性,許多事,我們不僅僅是預設,想想就好了,而是要去實踐。還有就是通過幾次的科學活動,讓我明白了科學活動應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主動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探索後的交流,因為操作=探索。

第3篇:説課稿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説課稿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口技》。

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結晶的文言文,長期以來對它的教學,我們許多教師一直沿襲“串講法”:一字一字地講,一句一句地譯,中間再穿插繁博的文言語法,令一篇篇文質具佳的文章支離破碎。學生學習文言文“味同嚼蠟”,教師執教文言文“舉步維艱”。 今年3月,我參與了我校文言文教學的校本研究,從交流前的準備、教學研究、教學效果和教學反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文言文教學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串講模式,通過教師個性化的文本解讀,通過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讓文言文教學變得有趣、有味和有效。 下面請允許我將部分探究成果向各位老師作一個簡單的彙報。

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口技》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記敍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藝,令人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本文的“善”是文眼,2-4段詳細描寫了口技者模仿的各種各樣、紛繁複雜的聲音,最為精彩,即(下面我所要談到的)技“善”。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層:第一層描寫了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的情景,摹擬的聲音有:犬吠聲,打呵欠、伸懶腰聲,説夢話聲,啼哭聲,哼唱聲,絮叨聲,以上種種聲音都能惟妙惟肖地一齊發出。這個場景突出了聲音的由遠到近、由小到大,而且這樣的情景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難怪賓客們聽得入神,可見口技人設計演出內容的匠心。第二層描寫了這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摹擬的聲音有;打鼾聲,手拍乳兒聲,老鼠作索聲,盆器傾側聲,婦人夢中咳嗽聲,聲音由急到緩、由鬧到靜,聲音的種類較第一層少了,但是這暫時的安穩恰是下面的高潮的過渡。張弛兼具,更顯出口技人善於把握演出節奏的能力。第三層是整個演出的高潮,摹擬的是這家人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口技人摹擬了從失火到救火的全過程。作者用“忽”一字表現出“火起”的聲音來得突然,接着口技人為我們再現了因火警而引起的人們驚恐萬狀的聲音,以及火勢兇猛的情形,“力拉”、“呼呼”、“許許”等擬聲詞的使用,加劇了緊張氣氛,這是寫“失火”。口技人還再現了救火的聲音:求救聲、潑水聲、拉倒屋子的聲音、搶奪火中財物的聲音,聲音由少到多、由簡到繁。如此簡單的道具,卻能表現如此複雜的聲音,讓賓客如此入情入境,不得不讓人讚歎口技人絕妙的口技技藝。

同時,通過文本解讀,我發現,在表現手法上,也體現了“善”,即文“善”,具體體現在以下10個方面:

1、敍事有條理:全文以時間先後為順序,順着賓客所聽到的記敍了三個場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動;二是不久全家逐漸入睡;三是寂靜中突然火起,全家捲入火警。三個層次,井井有條,互相聯繫,自然合理。口技摹擬的聲響也是按照一定順序描寫,使讀者有親聞其聲,親臨其境的感覺。

2、行文有波瀾:這篇文章的更傳神之處,在於行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後,“賓客意少舒”,波瀾漸低,但“火起”以後形勢大變。全文如音樂的旋律,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最後一步緊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後,波瀾達到高峯,千態萬狀,令人應接不暇。

3、敍中有描寫:本文在正面記敍時,勾勒出三幅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畫面。如各種聲音,全憑描寫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感。又如在敍述口技表演過程中隨時描寫聽眾的反應,描寫他們的神情態度。這種寫法,既能具體地顯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間接表現口技技藝的高超。

4、敍議有結合:“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這是議論句,精當地用在口技表演到了高潮之時。它是賓客心理活動的表白,也是給口技“妙絕”的鑑定。議論使文章更豐富了,自然把“妙絕”的口技推向了“絕頂”。

5、首尾有照應:除了記敍穿插描寫以外,首尾之間還注意照應。開始與結束兩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確簡單,即使全部發揮作用,也難以發出那“百千齊作”的聲音,這就不能不歎服藝人絕妙技藝。

6、側面有烘托:表演前佈景、道具簡單,表演開始後聽眾的入神反應,表演結束後的“撤屏視之”,重申佈景、道具之簡單,這些是從側面烘托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

7、繁簡有得當:一事有一事的發展變化,其中有大小,有輕重,有順逆,有鬆緊,所以不能平均主義地寫。《口技》一文,中間形容口技之妙詳寫,開頭結尾簡寫;同是寫火起,由“忽一人大呼”到“搶奪聲、潑水聲”具體寫,由“凡所應有”到“不能名其一處也”概括寫,在繁簡方面都處理得很恰當。

8、鬆緊有節奏:在節奏方面緊鬆也有分寸。第三段夫婦入睡,微聞鼠聲,幾乎歸於靜寂,“賓客意少舒”,隨着表演內容的變化和節奏的放慢,聽眾也從興奮狀態中鬆弛下來。緊接着“火起”,形勢大變,“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以為大火即將燒身,意欲競相奔命,幻覺當真,如臨災場,緊張之至,無以言表。

9、文字有簡練:《口技》所記的事很奇妙,也相當紛雜,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這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字簡練的特點。

10、語言有生動:本文選詞恰當,寫什麼象什麼。如寫小兒是“含乳啼”,大兒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遙聞”,老鼠是“作作索索”,無不貼切而生動形象。為了説明聲音發生的先後,選用“既而”、“當是時”、“未幾”、“俄而”等表示時間的副詞,表現時間的推移,變化多樣。

通過作者林嗣環精當的文字和多種表現手法的運用,讀者在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基於以上解讀,我將《口技》的技善和文善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本節課的主體活動也將圍繞這一重點與難點有效展開。

教學設計:

一、導入,激趣(約3分鐘)

開始的導入,我採用激趣導入法,通過播放《洛桑學藝》的視頻片斷,學生暗自讚歎、驚訝的同時,教師順勢導入:洛桑不過三五種聲音同時模擬而已,明朝林嗣環寫的《口技》更妙,能幾十種、幾百種聲音一起發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口技藝人高超的技藝。

如果説一節課是響鼓,那麼導入則是第一槌, 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這樣的導入確實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的魅力,同時也使學生對新課的學習充滿了期待。

二、讀課文,説譯文(約15分鐘)

首先,找一名學生朗讀第一段,其它同學可以幫其糾正讀音。

然後,找一名學生翻譯第一段,其它同學可以向翻譯的同學提問重點字、詞的意思,老師相機點撥。

接下來,依次類推,完成5個段落的文義疏通。

文義疏通完畢,學生再讀課文,在理解基礎之上的朗讀,更加順暢。

落實“言”,就是充分體現文言文的工具性。在教學中,老師的“言傳”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學生的“意會”和興趣更是可貴。因此在設計上我特別注重合作學習,養成互相切磋的習慣,在交流討論,探究質疑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最後,教師出題,小組競賽。

這一環節就是檢測效果的時候了,熱熱鬧鬧的課堂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題目當中去,通過解題訓練能力。我將零散的字詞分門別類,講難點、教方法、教技巧、找規律。比如我設計的:咬文嚼字貫古今(即根據課文裏“字”的意思,推測右邊詞語的意思)

眾妙畢備——醜態畢露(都) ..

賓客意少舒——舒筋活血(伸展,鬆弛) ..

不能名其一處——莫可名狀(説出) ..

幾欲先走——走馬觀花(跑) ..

兩股戰戰——懸樑刺股(大腿) ..

會賓客大宴——會逢其適(適逢,正趕上) ..

變色離席——聲色俱厲(臉色) ..

通過這類詞語指導學生:學習古文不要只是死記硬背,要學會融會貫通。

除此之外,還有相關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過比較,能幫助學生髮現詞語含義和各類句式的細微差別,在辨別中加深記憶。通過歸類,將散見於課文中的各類知識,歸結整理,使之系統化,便於掌握,並且,因新憶舊,温故知新,互相印記,記憶更加深刻。

三、讀課文,析文句(約20分鐘)

首先,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出層次。

這個環節,我改變了齊讀的方式,讓學生雜然的讀,各讀各的,由於每個學生的理解不同,讀出的層次也不盡相同。在第一次執教時,教師沒有作示範,學生的層次感不是很清晰,第二次教師注意了這個問題,提出朗讀要求之後,隨即將第二段做了示範朗讀,學生立刻感受到可以通過朗讀聲音的大小、強弱,讀出層次。

然後,在層次清晰的基礎上,教師以句子為單位,以對句子的表達作用進行理解為重點,要求學生髮言。

剛拋出這個問題,學生也是有些迷惘的,他們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從哪個角度入手,於是教師又作了一個示範:就拿第一句來説 “京中有善口技者。”

文章開篇就用這句話介紹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總説,即全文意在説明這位“善口技者”的技之“善”。

此時,學生們豁然開朗,原來老師是想讓他們分析某一個句子的表達作用,也就是這句話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同時還可以抓住一些關鍵詞來分析。接下來,學生們踴躍發言,老師相機點撥,其中確實也擦出了不少智慧的火花。如:

生(回答):“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句話,將道具一一列舉,表現了口技藝人高超的技藝。

師(追問):四個“一”説明什麼?

生(回答):沒有其它東西了,就這麼些。

師(又問):這些事物對口技聲音的發出有沒有什麼幫助?

生(回答):沒有。

師(總結):對,口技藝人的表演主要憑的是他的“口”,表面雖無任何讚詞,實際卻以道具的簡單來??

生(脱口而出):襯托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師(提升):這裏是一種襯托的手法,同時也是在為其高超技藝製造懸念。

生(談到):結尾處又寫道:“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句又再次強調口技藝人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剛才的精彩表演的確是從“口”中發出,

再次表現藝人絕妙的技藝。

師(追問):嗯,開頭交待,結尾又再提及,這是什麼手法?

生(回答出):首尾照應。

師(總結):開始與結束兩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確簡單,即使全部發揮作用,也難以發出那“百千齊作”的聲音,這就不能不歎服藝人絕妙技藝。

又如:

生(説):“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這句話高度讚頌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妙絕。

師(肯定):“高度”這個詞用得好,作者對他的評價極高。這是什麼表達方式? 生(回答):議論。

師(再問):在這裏作用是什麼?

生(答道):引起人們的思考,口技人竟然憑藉一張口,一個舌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就摹擬出了複雜的聲響。

師(總結):對,這是賓客心理活動的表白,也是給口技“妙絕”的鑑定,敍議結合,這是文章的一個妙筆,不僅使文章更豐富了,還自然把“妙絕”的口技推向了“絕頂”。

如此簡單的兩句話的分析,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的點撥,得出了懸念、襯托、敍議結合、首尾照應這幾大寫作特點。

再如:

生(説):“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行走。”這三句運用了側面描寫,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師(迴應):表達得非常好,找得也很全面。能否抓住關鍵詞具體説説聽眾這三次的心理?誰來説第一句?你來。

生(分析):“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滿”字點明人人如此,能把每個人帶入到情境中是很不易的。“無不”是雙重否定,強調了口技者造成的以假亂真的效果。

師:很好,他在分析的時候,抓住了哪一類詞?

生:副詞。

師(點撥):再換一類詞體會呢?比如:伸頸??

生(很快找到):“伸頸”“側目”,説明賓客聽得入神,唯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錶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歎”,寫出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

師(總結):你們看,一句話,幾個詞,就表現了這麼多豐富的內容,看來文字雖然簡煉,卻很生動,也難怪作者能只用三百多字,寫盡這麼奇妙與紛雜的技藝。

這一組師生對話中,老師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既讓學生學會了賞析句子的一大方法,又巧妙地通過品味字詞,體會到本文文字的簡煉和語言的生動。

3、全班按提示分角色朗讀

在理解了文章的寫法,品味了詞句的特點之後,教師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按照屏幕的提示,讀出層次感,讀出故事味。

我是這樣劃分角色的:

(師)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男生)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

(女生)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生)忽一人大呼:“火起”,(男生)夫起大呼,(女生)婦亦起大呼。(男生)兩兒齊哭。(全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師)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第一次執教時,由於第4段角色變幻比較多,朗讀在銜接上顯得很不自然,第二次執教,我有意識地在朗讀前先對第4段作了指導,教學生學會搶讀,即在前一句話音剛落,就接下一句,一遍試讀下來,學生們掌握了方法,全文讀來也自然水到渠成。

四、讀課文,説感受(約7分鐘)

首先,讓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出情感,帶着對口技藝人深深的評價(讚歎、敬佩)來讀。

讀完後,我隨即請他們就“感受”進行發言準備。其實所有的發言都是在上一環節中鋪墊好的,學生只需在此基礎上作一些歸納和總結即可。

最後,由老師總結以下幾條:

技善——演員表演:道具簡單,聲音複雜,層次分明

觀眾反應:身臨其境

文善——敍事有條理、行文有波瀾、敍中有描寫、敍議有結合、

首尾有照應、側面有烘托、繁簡有得當、鬆緊有節奏、

文字有簡練、語言有生動

在學生歸納時,有一些點是沒有講到的,比如:敍事有條理、行文有波瀾、繁簡有得當、鬆緊有節奏,老師在歸納總結的時候,就這些內容作一個補充説明,學生的知識得到全面掌握,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在整節課上,“讀”與“説”兩個板塊作為教學設計中的兩條線索,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交替、相互連綴。由於需要讀與説,便充分而科學地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與空間,使他們在課中有充分的活動與豐富的積累,有創造的條件與成功的希望。幾個小板塊細緻劃分,且不斷變化學習的要求與角度,學生能夠讀得起來,也能夠説得起來,整個教學過程由整體——局部——細節,一步一步向前,一層一層深入,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教學反思:

如火如荼的《口技》教學的校本研究即將告一段落了,掩卷而思,在付出辛勞的同時,也頗有收穫。具體有以下幾點:

1、找準一個突破口

一節課,總有部分學生置身於課堂之外,這固然有他們學習狀態的原因,但也有教師課堂設計的重要因素。再老的課文,只要花心思,總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所以,文言文教學找準突破口是一個關鍵。在設計《口技》時,我想:只要設計一個合理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全身心入情、入境,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激發並保持學習興趣,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且每個環節都要儘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基於此,我找到了《口技》一課的教學突破口:“善”,設

第4篇:説課稿

關於説課稿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一、説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獲得語用經驗,培養語感,練就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來做教學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師應該明白,教材無非是給了我們兩則學習寓言的例子,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從對這兩個例子的學習中,認識寓言、瞭解寓言並指導學生進行寓言創作,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感的遷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赫》、《蚊》兩個故事,情節都很簡單,而且篇幅短小,很適宜七年級階段的學生學習。拉?封丹説:“一個寓言可以分為身體與靈魂兩個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赫》採用白描的手法,講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裏問自己身價的故事,這是寓言的身體,而它的靈魂是文章的最後一句“這個故事適用於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所以,這則寓言身體與靈魂俱在。《蚊》也有着類似的結構,只是情節要比前者複雜一些,但學生通過閲讀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兩段,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想象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的店裏,瞭解自身價值,這是故事的起因和開端。第二層想象赫耳墨斯詢問雕像者,他從宙斯問到赫拉,私下認為自己的價值應該更高一些,這是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故事短小,構思精巧。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結局出人意料,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在人物描寫上注重心理活動描寫和對話描寫。 《蚊》在結構上與《赫》相同,故事情節較《赫》複雜一些,在寫法上側重於動作描寫,並將蚊子、獅子擬人化,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動物之間的關係來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清新、形象、貼切。文中描寫蚊子與獅子戰鬥的過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兩相妙合,毫無牽強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創作寓言也離不開生活,不能違背常理。

二、説教法和學法(教無定法,學無定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伊索寓言>兩則》做為語文學習材料,實施教學更應遵從這些原則。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語文學習的“實踐性”不放鬆,充分藉助繪畫、表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多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儘可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參與的機會,以便他們能從對課文的解讀中獲得語用經驗、語感體驗。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要能夠領會聯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並激活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對《<伊索寓言>兩則》的教學,應做到將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激活、物化為學生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並運用於寓言創作之中。所以,教法上應做到走進例子解讀與走出例子創作並重,讓學生成為學習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過“畫畫講故事”讓學生帶着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初識寓言,接着在師生互動和小組學習中走進課文解讀例子,再以學生在解讀例子時獲得的語用經驗和語感體驗為基礎,進行自我創作,引導學生在實踐訓練中物化作者的語用經驗、情感和生活經驗為自己的語用經驗、情感和生活經驗,實現語用經驗的轉移、語感的遷移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學生如何學習這兩則寓言,我認為方法也是多樣的。在“小鳥找水喝”的故事教學中,學生的學法便是一種,他們通過畫畫講故事學習寓言。學習《赫》,我建議採用“讀讀-講講-演演-評評”的方法,即先自讀故事,然後講故事、演故事,最後師生互評故事説收穫。而學習《蚊》,由於前面已有兩種學法做例子,我將採用更大膽的方式,讓學生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前面的“拋磚”,直接產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將水到渠成。

三、説教學程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教育應當貫穿於學生的興趣當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節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動。對知識感興趣並想擁有它、實踐它,是每個渴求知識的人所具有的情感衝動,任何一個可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東西,任何一項可能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知識或技能都是他們所感興趣的,極有可能使學生煥發出旺盛的求知慾,我們做老師的,要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鼓勵他們去表現,進而讓學習成為學生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基於此,整個教學過程由三步構成:

1、畫畫講故事,初識寓言

“如果你想記住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將它與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繫起來。”套用這句話,如果你想讓學生學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與學生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繫起來。在師生互動學課文時,我擬從學生的生活本身和他們已取得的經驗出發,採取“畫畫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以便學生從心理認識到學習(寓言)是一種快樂,也很容易,引導學生初識寓言,培養學習寓言的興趣。藉助多媒體投影向學生展示題為“小鳥找水喝”的一組簡筆畫(這組畫共四幅,展示出來的僅有三幅,一幅圖為小鳥在太陽底下飛翔,一幅為小鳥在一棵樹上歇息,並在小鳥的頭部畫一個小的問號,第三幅圖意為小鳥看到一個瓶子裏有水,但卻無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傾倒的虛影。而第四幅圖則為空白,用一大問號表示),請全班學生思考小鳥如何才能喝到水,並畫第四幅畫。鼓勵學生將自己畫的成果展示給大家看。 這樣做,我有兩個意圖。一是將學生在美術課上學到的簡筆畫知識引入到語文課堂中來,實現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運用。二是結合畫的結果,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講《小鳥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學習課文中的寓言故事牽移,實現生活例子與課文例子的銜接。我儘量藉助投影設備將學生畫的畫投影出去,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畫,然後請同學們結合所畫的想故事,並給許多學生以機會,讓他們講這個故事(這時學生必將因為自己的畫得到展示而高興,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完成講故事的活動)。老師對在講故事時想象出了小鳥心理活動的學生大加表揚,以問“我們應向小鳥學習什麼?”為結語,完成學生由已有知識和經驗(畫畫、講故事)向未知知識(寓言)的隱性轉換。

2、互動學課文,瞭解寓言

教學的第二步,便是與學生一起完成對課文中兩則寓言故事的學習。我以一個語文活動中心和交際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與他們一起完成對《赫》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分讀、講和演、評三步,先由學生自讀課文,走進故事,然後讓學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礎上講故事,並請學生上台表演這個故事,結合學生講、演情況師生同評,找出講、演中的不足和優點,對故事的寫作特色作一簡要分析(側重於讓學生説學習收穫),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節,挖出隱藏的寓意,並找到人物描寫的側重點。 我再以一個積極的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對《蚊》的學習之中。學生分小組對《蚊》進行學習,我穿行於小組之間,對他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並及時解答他們的疑問,幫助學生清除學習路上的攔路虎。給一定時間讓學生代表小組宣講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與學生一起總結學習這兩則寓言的收穫,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節上的特點以及如何進行寓言創作等知識,從寫法上對學習過程做一個簡要總結。

3、聯想加想象,創作寓言

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説:“倘若從一般教訓出發,僅僅把寓言寫成寓意的,寫出來的準是一個惡劣的寓言。”這告訴我們,學寫寓言若僅有簡單的議論,而沒有生動活潑的故事是不行的。萊辛還説:“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裏大家可以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遍的道德格言;那麼,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所以,對於寓言的創作,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故事要有生動活潑之處,故事裏所藏的寓意讀者一讀便能知,不給讀者設置理解障礙。二是人物描寫的手法要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靈活使用。如何藉助課堂教學的“舉一”,實現“反三”的歷練目標呢?我跳出《<伊索寓言>兩則》給學生設定的框架模式(先講故事後點明寓意),給學生呈現大量的可供選擇的原始創作材料,讓他們在其中選擇一個展開想象和聯想,進行創作。也只有這樣做,才能充分照顧個體的不同,給學生以廣闊的施展空間,空間越廣,學生想象和聯想的餘地就越大,就越能讓學生自由發揮。 一是給出不同類的寫作題型。我列出給題目寫寓言、給開頭續寫寓言、給寓意寫寓言、完全自主創意寫寓言等多種寫作題型,並在各題後附一定量的參考題目,給學生提供多樣的選擇。 二是提出不同類的寫作要求。給題目寫寓言(太陽和大風、水滴與石頭、新龜兔賽跑、粉筆與黑板的對話等)、給開頭寫寓言(老虎回家之後……樹幹對樹葉説:“……”等)、給寓意寫寓言(告誡人們要保護環境、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等)、自主創意寫寓言(自擬題目,自找寓意進行創作)對學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體驗,有對問題的不同思考角度,寫出來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這樣既避免了雷同思維,又能讓學生給合各自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寫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寓言。

四、説課外延伸(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課堂教學應給學生在課外進行延伸性學習以指導,僅藉助一節課兩個例子的教學是無法讓學生學得關於寓言的所有知識的,在課堂上創作寓言也因受到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功利性,這與語文學習的漸進性、廣泛性要求是不相適宜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學習的革命》一書中也説:“在學習方面,沒有東西可以替代針對個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業。”老師結合課堂學習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與之相關的“課外作業”是很有必要的。這節課,我將給學生布置兩類作業。 一是引導學生直接接觸相同類的語文材料,推薦幾本寓言故事集他們閲讀。這其中有中國寓言(如《中國寓言故事》),也有國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學生在閲讀過程中記下自己的收穫,給沒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議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在課堂上寫的寓言故事講出來,進行交流;也可以蒐集存於民間的寓言故事,舉辦一個“講寓言故事”比賽活動,把對寓言的學習延伸下去。 老師角色的恰當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導,學生主體性的激發,必將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帶着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運用自已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去解讀作者的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進而實現生活體驗、情感傾向和語用經驗的轉化,再結合相應訓練在實踐中得以歷練,讓學生帶着語文課堂的收穫走向生活實踐,實現學習與生活的有機銜接,這樣的教學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説課稿

關於説課稿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説教材:

《春天來到深山裏》是由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原創作的一篇童話故事。本文講的是一隻生長在深山中的小鹿因為沒有看見過春天,從而對春天充滿了疑問,又因為在山下,在村莊找到了春天而無比快樂的故事。從中,表現了小鹿對春天無盡的渴望與嚮往之情。

説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從以下兩條線來展開:第一條線是識字線。低年級語文教學以識字教學為主,而且新的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的生字倡導多認少字的原則,所以,本節課我對於生字的學習採取認讀為主,從對字音的感知到對字義的理解,從詞語的運用到句子的朗讀,多次復現生字,進行識記,以達到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恰當運用生字的目的,提高學生對生字的識記能力。第二條線是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線。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瞭解小鹿對春天的疑問,感受小鹿找到春天的快樂,從而初步理解小鹿對春天的渴望與嚮往之情,進而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喚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字兩個字(美、孩)。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小鹿對春天的渴望與嚮往之情。

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喚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多種方法識字

教學準備:

小鹿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動物朋友,(出示圖片)你們看,它是誰?(小鹿)對,它是一隻來自深山的小鹿,那麼,春天來了,這隻小鹿會與春天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大家想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原創作的童話故事《春天來到深山裏》,讓我們到童話中去了解小鹿與春天的故事吧!(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興趣是學生的最好的老師,是獲得知識的第一扇大門,只有開啟興趣之門,才能夠步入知識的殿堂。而且小朋友們對小動物又有着極大的好奇與喜愛的心理,所以,我選擇用小鹿動物圖片引出問題,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本節課接下來的有效奠定基礎。

二、多種方法識字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聽清每個字的字音。

2、學生自由讀文,畫出生字,藉助拼音或是查工具書自學生字。

3、同桌交流自學情況。

4、集中識字

(1)、出示帶有音節的生字(個別音節和個別生字用不同的顏色區分出來)

(2)、指生認讀生字。

(3)、教師引導提問:從字音上你有什麼發現?從字的組成上你有什麼發現?

(發現兩個同音字,一個整體認讀音節,還有五個形聲字)

(4)、啟發學生説出多種識字的方法。

(5)、教師適當補充。(使學生注意到:盛是多音字,並組詞;豎——橫;濃——淡;聆:聽;濃郁:本文指花的香味濃重;藉助實物,字理識字:束,量詞,説短語)

5、認讀生字卡片,貼卡片。

6、出示詞語

(1)、指名讀

(2)、領讀

(3)、齊讀

(4)開火車讀

(5)、用你喜歡的詞語説一句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主要從對字音的感知到對字義的理解,從對字形的識記到對詞語的運用,逐漸提高難度,結合多種方法識字,有利於開拓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學到更多的與生字有關的知識,充實孩子的頭腦,加深對生字的識記。而且這其中,培養了孩子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口語表達的能力。

三、指導書字生字

1、觀察生字,找出關鍵筆畫及其位置的特點。

2、教師範字,學生書空。

3、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4、擴詞。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合作讀文

思考;小鹿原來對春天充滿了什麼?後來,小鹿找到了春天,它的心情怎麼樣?

2、小鹿和春天的故事,表現了小鹿對春天有着什麼樣的情感呢?(教師可以適當點撥)

3、小結,進行情感教育。

設計意圖:

初步感知課文,適當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五、鞏固練習

連線

[鞏固生字,詞語,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識記與運用]

六、作業

1、朗讀課文。

2、把這個童話故事講給家人聽。

第6篇:説課稿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説課稿的精選範文。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我説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

一、説教材:

《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描寫了詩人得以辭官歸隱的喜悦心情和對自由、閒適的田園生活的熱愛。歐陽修説:“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讀。

新《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高中生“要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數量的名篇”。《歸去來兮辭》所在的單元也有相應的教學目標:“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要重視誦讀和背誦。”根據本文為自讀課文的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設置了一課時內容,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辭的文體特點。

2、疏通文句,歸納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3、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誦讀課文,在瞭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情感。

(三)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隱,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實具體的文言知識及涵詠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課文的學習重點,而體味作者在述志中滲透出的或喜或悲、或決絕或猶疑的複雜情感則是本文學習的難點。作者遠遠瞧見家門便“載欣載奔”,可見因為能購歸隱田園心中着實高興。全篇圍繞着作者的鄉間生活寫着歸隱的樂趣,如顧盼園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種秋收的田中之樂。然而文章歡愉的氣氛中卻不時跳出一兩句讓人惻然的言語,如“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或棹孤舟”,“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懷良辰以孤往”,“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等。在作者快然隱居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隱士,是人生苦短的慨歎,是世乏知音的孤寂,還有一絲有些猶疑的灑脱。

二、説教法:

1、自讀法。《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自讀課文,相對於本單元其他篇目,它的詞句理解難度較低。因此,這堂課可以學生為主,由學生自己完成疏通課文的任務,然後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文句,學生之間相互解答,然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本課的文言常識。

2、研討法。對於文章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學生大多能得到陶淵明是個高風亮節的文人,作者樂於田園的隱居生活等結論,針對其複雜情感的流露,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點撥提示,促使學生往深一層想。

3、誦讀法。古文,必須通過誦讀才能培養出一種古文的語感,尤其是這篇文章是講求音韻的辭賦。只有通過反覆的吟誦,學生才能愈來愈深刻的瞭解文章的內涵。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會使用到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在介紹文體,歸納重點文學常識時,直接的投影展示,便於學生迅速掌握知識點。

三、説學法:

1、預習法。學習一篇課文,預習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知識量大,所需掌握的內容多,不經預習直接聽課,學生很可能會不知老師所云者何,聽課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初步瞭解文章大意,聽課時對文章重難點的把握就會事半功倍。

2、自讀法。“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生學文言文,實際上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讀懂文言文。《歸去來兮辭》表情達意,筆到意隨,音韻和諧,文辭流暢,天然無飾,便於學生理解品讀。藉此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能力是再好不過了。

3、探究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動性,針對文章內涵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一來可以鍛鍊學生的思辨能力,二來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約3分鐘)

以箏曲《漁舟唱晚》引入課堂。

提問:聽這首古箏曲,你認為它講述了一種怎樣的生活?

引導學生回答到安逸閒適,沒有世俗紛擾的生活。

我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渴望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我們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記》、詩歌《歸園田居》都是這一題材的文作,今天,我們再一起學一篇他的辭賦《歸去來兮辭》。

(二)介紹文體:(約2分鐘)

找一位預習充分的同學,描述辭的文體特徵。

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又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後人一般也將辭賦並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辭和賦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説來,辭重言情,而賦重鋪陳。

(三)通讀文章,疏通詞句,總結重點字詞句式:(約15分鐘)

由於預習充分,在課堂上可給學生少許時間(2分鐘左右),整理一下思路,提出難以理解的詞句,學生之間相互答疑,老師從旁予以糾正。

總結:

1、重要實詞:

役(役使)、諫(諫正、勸止)、觴(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陽)、盤桓(徘徊、留戀不去)、疇(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樣子)、行(將要)、期(至、及)、聊(姑且)。

2、重要虛詞:

①五個疑問代詞

田園將蕪胡不歸(為什麼)奚惆悵而獨悲(為什麼)

復駕言兮焉求(幹什麼)曷不任去留(何)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麼)

②來:來虛詞,可當助詞講,無義。

兮:語氣詞,多用於詩賦中,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或“呀”。

以:介詞(讓;用;把;因為;按照;帶着)

連詞(同“而”,表修飾;同“而”,表並列;表目的,來;才;因為)

而:代詞(通“爾”,你的)

連詞(表假設,如果;錶轉析;表並列;表修飾;表承接)

之:代詞(他們;我;這、此;這樣的人,這類人)

結構助詞(定語中心詞之間,的;主謂間取消獨立性;賓語提前標誌;中心詞與補語間,得;定語後置標誌;無實義)

3、古今異義詞:是、非、親戚。

4、詞類活用:幼(形-名)、怡(使動)、傲(形-名)、日(名-狀)、策(名-動)、時(名-狀)、悦(意動)、樂(意動)、琴(名-動)、書(名-動)、棹(名-動)、善(形-動)。

5、通假字:曷。

6、特殊句式:

①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②問征夫以前路(狀語後置)

③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

④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狀語後置)

⑤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⑥樂乎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

(四)涵詠體味文章思想感情:(約20分鐘)

1、學生自由誦讀一遍文章,老師檢查學生誦讀情況。

2、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任務:畫出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學生活動)

3、能體現作者思想情感的語句:(學生品讀思考,老師予以點撥)

①歸去來兮!②三徑就荒,鬆菊猶存。③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④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⑤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要點:結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作者卓然不羣,厭倦了黑暗腐敗的官場,強烈的渴望鄉園田居的生活。對於他來説,物質的享受並非他的追求,精神的愉悦才是他最終的歸宿。)

①乃瞻衡宇,載欣載奔。②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③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長關。④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⑤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要點:樂於田園生活,詩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所以他才能生活的如此愜意自得。)

①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②景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③或命巾車,或棹孤舟。④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⑤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要點:人的情感是複雜的,這些語句就是作者在文中樂的背後隱現出的憂。有出世的逍遙,也有誤入歧途的痛悔;有得養天年的安樂,也有人生苦短的感歎;有家人親友相伴之樂,又有曲高和寡,知音難尋的傷感;有離開官場的決絕,也有對國事的一絲牽掛。全文可説是樂憂相生。)

(五)小結:

《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訣別官場的宣言書。通過這節課的品讀分析,我們發現作者的情感世界極為豐富,樂憂互現,決絕與猶疑並存,但有一個信念卻是不變的,那就是與官場徹底決裂。因為作者深深知道自己心懷天下,“大濟蒼生”的抱負在那黑暗的官場是無法實現的,因而他更樂於歸隱田園,做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他的高潔與堅定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六)再次朗讀課文。

(七)作業:

1、將本文改為一篇敍事抒情相結合的散文,500字以上。

2、背誦課文。

第7篇:説課稿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説課稿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一、説教材

本節內容是高一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第二課時內容。本節主要內容包括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三部分內容,基本上每一個內容教學時間為一課時。本節課主要學習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本節課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起着關鍵作用,應該是在在前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為後面學習天氣系統、洋流和全球氣候變化變下基礎和理論依據,是承前啟後的紐帶。 關於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要注重通過教材中涉及的活動引導探究學習,以實現難點突破。活動中首先以北半球為例,在假設下墊面均勻,太陽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轉的前提下,形成單圈環流。這樣既讓學生複習了熱力環流的知識,又很好地為三圈環流的形成做了鋪墊,讓學生認識到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也是在熱力的基礎上,假設下墊面均勻,太陽直射赤道,但是要考慮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對大氣環流的影響而形成的。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畫單圈環流和三圈環流,或者用動畫演示,以讓學生能夠掌握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規律,並培養其繪示意圖的能力。在學生熟練掌握了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規律後,進一步闡明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而發生的季節移動規律,這種移動完全可以用動畫的形成進行呈現,不用過多的進行講解和分析。 本節課緊接着上節課內容學習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二、説教學目標

1、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説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

2、理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海陸氣壓中心季節性轉變的影響。

3、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的形成和影響。

三、説重點和難點

重點: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北半球海陸氣壓中心季節性轉變的影響。

難點: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的形成和影響。

四、説教學過程

通過學生上黑板畫圖複習上節課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和移動規律。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順利導入新課。

過渡:實際上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的,由於海陸分佈,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大氣環流比上述狀況要複雜得多,氣壓帶被分割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在海陸相間的地帶被破壞成塊狀,北半球尤為明顯。地球上的高低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氣候有很大影響。

活動題:指導學生思考課本36頁活動題目,回答問題。學生讀圖,冬季和夏季大陸上各有一個空氣柱,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在空氣柱上用箭頭表示空氣垂直運動方向。得出結論:冬季大陸降温快,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大,形成高氣壓,大陸上的冷高壓切斷副極地高氣壓帶。夏季大陸升温快,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少,形成低氣壓,大路上的熱低壓切斷副熱帶高氣壓帶。冬夏季大陸氣壓帶被分割成高低氣壓中心。

學生閲讀課本37頁圖2、13和2、14。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和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分析北半球海洋和陸地高低氣壓中心的變化。

五、説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第二課時內容,在教學內容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指導學生做活動,讀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閲讀地圖從地圖中發現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最後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分佈以及影響。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重要的地圖和教學環節和結論,使整個教學過程集中緊湊。重難點凸出。不足之處是還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學習興趣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第8篇:説課稿

小編猜你正在找這篇説課稿範文,但願你能喜歡。

我説課的內容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國小藝術課本第八冊第九單元課題四《三毛之父》。

我準備從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序五方面加以説明。

一、 説教學設計

我將本課設計為以美術為切入點的綜合性藝術課,藉助美術作品欣賞、動畫片欣賞、表演三毛、即興繪畫等手段,設想將藝術領域裏的繪畫和音樂、表演等進行自然的融合,探索藝術課的教學方法,獲得藝術課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 説教材

1、內容、地位、作用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三毛之父——張樂平爺爺和他的漫畫。漫畫作為獨特的藝術門類,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人們把漫畫稱之為沒有國界的世界語,並被西方藝術評論家們譽為 “ 第九藝術 ” ,漫畫藝術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漫畫具有引人開懷;發人深思;啟人心智的三大特質。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學生提高審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由欣賞29位畫家為張樂平老人所做的不同的漫畫肖像作品入手,瞭解不同的漫畫表現形式及其表現的思想和主題,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漫畫創作。感受張樂平老人的連環漫畫藝術作品,對作品進行描述、表演,能夠對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瞭解不同的漫畫形式,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嘗試進行漫畫創作。能夠了解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內涵是人文主題的體現,所有的藝術作品都表現了一定的思想和主題。

通過以上的教材分析,才能使全體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我準備用下列教學方法。

三、 説教學方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學生,我主要採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法”,從參觀藝術小屋中的29位畫家作品到了解三毛的故事,採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欣賞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動腦的積極思維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運用課件現場演示,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並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樣多法並用,既培養了他們感受漫畫藝術的能力,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

(2)“演示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據詞語的描述和圖樣、圖解、符號記錄等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因此,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具,展示教學相關資料和課件,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學生都能用多種感官感知到演示對象。演示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和漫畫作品交替使用,把演示與講授有機的結合,更好的引導學生邊看、邊聽、邊思考、邊討論,以獲得最佳效果。

(3)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在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嘗試、在探索中創新,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總之本課程的全過程就是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

四、 説學法指導

要畫漫畫像,就必須抓住神態、表情、特徵進行誇張、變形,這樣才能畫出有趣的漫畫像。但漫畫並不是醜化,而是誇張、變形了的臉部特徵,使變形後的形象有另外一種美感。要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運用這些理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本課利用大量漫畫作品和教師演示過程,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和感受漫畫的表現特徵。

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全方位的滲透到教學程序中去。

五、 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由激情引趣,導入新課——分析、講解、欣賞演示——學生自主創作——互評作品、小結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根據教育學原理:直觀性教學能顯示事物的內容結構、發展過程,使肉眼感知不到或短時看不見的現象或事實出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充分觀察和思考事物的變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初創設一種真實的問題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學生喜歡看喜歡看動畫片,喜歡看漫畫,從這一點切入主題,提高學生對本課的興趣。教學開始部分,通過欣賞29位畫家作品導入,引導學生觀察,29位畫家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同一個人。雖然畫家用了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方法進行人物刻畫,但是畫家都是抓住了典型形象的特徵,並將其適當誇張,所以能看出來29位畫家共同的主題。再欣賞漫畫形式的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片段,引出今天的主題——三毛之父。

2、分析、講解、演示過程

(1) 三毛的故事,老師快速畫出“三毛”,請學生認識這個老朋友。

(2) 課件演示漫畫《三毛流浪記》,小組討論這些畫分別表現了什麼樣的故事。

(3) 小組合作自由選擇其中任意一副進行創編表演。

(4) 我們也來畫漫畫。再次仔細的觀察漫畫,討論漫畫的特點,就是誇張、變形、幽默……

(5) 學習並選用29位畫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嘗試為自己最熟悉的同學進行漫畫式的繪畫表現。要畫漫畫像,首先要了解臉部的特徵,然後再用誇張、變形的方法畫出漫畫像。(這時候學生是初次嘗試漫畫,表現的不夠大膽仔細)

(6) 請一名臉部很有明顯特徵的同學到講台上來。請大家説出他的臉部特徵,老師根據特徵,用誇張變形的方法示範畫出他的漫畫像。

(7) 小結:要畫漫畫像,就必須抓住神態、表情、特徵進行誇張、變形,這樣才能畫出有趣的漫畫像。但漫畫並不是醜化,而是誇張、變形了的臉部特徵,使變形後的形象有另外一種美感。

(8) 學生把自己的作品進行加工,老師巡迴輔導。(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播放輕音樂)

3、互評作品,小結

(1) 請完成裏作業的同學把自己的漫畫作品防在展示台上展示介紹,並猜猜他(她)是誰。請別畫的同學上台來與作品進行比較。

(2)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三毛和三毛之父——張樂平爺爺,並學會了怎麼樣觀察分析人臉的特徵,使用誇張、變形的手法為好朋友畫出一副漫畫像,我想大家以後一定會畫出更多更好的漫畫作品,成為一名真正的漫畫家。

(3)結束授課,師生互相道別。

板書設計:漫畫特點:誇張、變形、幽默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8篇説課稿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説課稿範文。

Tags:説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