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辯論賽一辯資料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8W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辯論賽一辯資料通用多篇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總結陳詞 篇一

謝謝主席,各位評委,各位同事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謝對方辯友的慷慨陳詞,在開篇立論時我方一辯就明確了我方觀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下面,我將從三方面總結我方觀點:

第一,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是人類本身的限制所決定的。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人生不過短短數十載。成大事者雖然擁有比一般人更卓越的思想和更超羣的能力,但畢竟精力有限。他們應集中精力做一般人不能做成的大事,而不是拘泥於無關緊要的瑣碎小節。好鋼用在刀刃上,如果不能將成大事者這樣的稀缺人力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則意味着巨大的損失和浪費。

第二,成大事者的羣體特性決定了其不拘小節的必然性。作為具有長遠眼光、把握全局的氣魄的成大事者,為了成其大事,甚至可以不束縛於常人之恥,不困頓於常人之辱。司馬遷為著述青史而超越宮刑之恥,越王勾踐為復興故國而超越為奴之苦,若是他們一味拘於這些個人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又哪來得留傳後後世的史家之絕唱?又哪來得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千古美談呢?

第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有利於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建設更好更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走入全球化的浪潮,社會呈現出分工日益細化,人力資源配置日益優化的趨勢。成大事者更應專注其本職工作,把握全局,而不是越界干涉,影響下屬的工作積極性甚至引發信任危機。只有各階層各司其職,才能通力合作,使社會取得更大發展。

縱觀整場辯論賽,我方發現對方辯友兩處處站不住腳的觀點,但由於時間有限,下面我簡單列舉如下:

對方辯友都偷偷的把“不拘小節”換成一個貶義詞,對於小節的“小”字本身的定義有錯誤,對方辯友在一開始就給了很多例子,認為千里之堤下面的蟻穴是小事,對方認為找工作面試時穿的衣服:小事,對方認為很多問題都是小事的時候,可是我們都看到,這些事情往往是在當今那個事件當中,影響事情成敗關鍵的一個點,怎麼會是小事呢?可是對方認為都是小事。第二點對方辯友的意思,我們要拘小節,要面面俱到,可是我想請問一下在座的各位,有時間的時候,有精力的時候,誰不想面面俱到,誰不想把頭髮梳好,誰不想把衣服穿好,但問題在於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在我們面對時間和精力分配的時候,我們要做選擇,這就是社會上,不管是在座的各位,還是任何人都面對的問題。我們必需洞察方向、把握大局,把握好事物的主要矛盾,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把時間精力要分配向各自專注領域。所以這種情況下,當我們必然要有所取捨,這就是今天我們在這裏告訴大家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我們要懂做取捨,我們要懂得不為一些小事情所約束。愛因斯坦算是一個成大事者吧,他在科學界的成就應該不容置疑吧,如果他把更多時間花在所謂做飯或其它無關緊要的瑣碎小節上面,這種情況下,他的科學成就還會在嗎?我們會不會因此而喪失一個偉大科學家,所以站在這裏,這場比賽要討論的問題很簡單,成大事者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精神品質,所以在這裏,我要告訴大家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應該小的失敗小的成功所約束,不應該被他人的眼光所約束,這就是成大事者的應該有的浩然和氣魄。謝謝大家!

辯論賽題目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而言 篇二

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而言,這句話出自《後漢書•虞延傳》,商務印書館的解釋是形容待人處世不拘泥於小事,不為小事所約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所以絕對不是無謂的小事,從“成大事者”的主體特點看。成大事者,決非普通的成才。他必然在某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並對社會產生較大並持久的積極影響。縱觀古今之成大事者,可以發現他們身上共同的特徵:(1)具有長遠的眼光,對事物發展有敏鋭的洞察力和預見力;(2)他們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能夠明晰“小節”的地位作用,不會拘泥於無原則的瑣事上;(3)成大事者往往性格獨特,不拘小節。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中就提到:要用人唯賢,不拘小節……包括一些有怪脾氣的人(鄧小平文選第二卷),這就從客觀上肯定了人才與不拘小節的關係。

從現實角度分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欲成大事,必需洞察方向、把握大局。正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心無旁騖,才能專心致志。若拘於小節,將精力和時間過度的投放在非原則的瑣事之上,“眉毛鬍子一把抓”,必然對成大事產生阻礙作用。

從理論層面判斷:事物的矛盾可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小節”是次要矛盾。處理問題不能捨本逐末。要知道,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成大事不拘小節是告訴你適當的時候要學會取捨,不要讓細枝末節影響你的判斷力執行力成大事不拘小節是告訴你適當的時候要學會取捨,不要讓細枝末節影響你的判斷力執行力 歷史真實人物 :陳藩“一屋不掃” ,劉邦空口趕人情10000錢 ,美國內戰北方軍事統帥據説是個酒鬼 ,文天祥少年留戀歌舞 ,杜牧“留得青樓薄倖名” ,蔣介石嘴裏動不動蹦出來個“娘西皮”,蘇軾説:君子所取者遠,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必有所忍。

然而我理解的不拘小節決不是自由散漫,不守規矩,而是不浪費精力在枝梢末節上,抓住事物主要矛盾解決大問題。正本清源,“不拘小節”一詞出自《後漢書》,形容人豪爽灑脱,不斤斤計較,又解釋為不拘泥生活瑣事。小節,指非原則的瑣事。拘,是拘泥的意思,即固執、不知變通。 成大事者,決不是普通的成才那麼簡單。他必然在某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並對社會產生較大並持久的積極影響。

以此為據,我方認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首先,心理學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欲成大事,必須將精力集中於該領域,正所謂心無旁騖。若拘於小節,將精力和時間過度的投放在非原則的瑣事之上,必然對成大事產生阻礙作用。因此,從應然層面看,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其次,縱觀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可以發現他們身上共性的特徵:具有長遠的眼光,對事物發展有敏鋭的洞察力和預見力。這就使得他們能夠認清小節的地位作用,不會在這些無關原則的瑣事上投入過度的精力以至拘泥其中,同時,他們能夠從全局和整體上着眼,不被眼前小節所拘。因此從辯題的特定主體看,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再次,拘小節對成大事具有負面影響。它侷限了人的視野,消耗了人的時間和精力,荒廢了真正重要的事業。試問若人終日為瑣事焦頭爛額,拘泥其中難以自拔,又如何成大事?因此拘小節者難成大事,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當然,我方並不認為成大事者都是一心只是搞研究,兩耳不聞人間事的呆子。他們同樣要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但是,在做自己事業的同時兼顧生活並不等於拘小節,因為他並沒有拘泥其中,在這些事情上花費過度的時間和精力而不能自拔 小節,是一個籠統抽象的整體概念。任何一件瑣事都只是小節某一方面的具體體現,不能用來代替小節的概念。這也是我們今天辯論的一個共同的前提。

綜上所述,從理論和事實層面看,從成大事者這一特殊主體的角度看,從拘小節與成大事的關係看,都證明了我方立場: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關於具體論題: 。

又楚漢相爭時,項羽以劉邦的父親為質,威脅要把劉邦他爹做成人肉羹,劉邦笑嘻嘻的説:“能不能也分我一碗呢?” 類似的事情只有樂羊子攻中山時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兒子,事後樂羊子卻被魏候罷了兵權,因為魏候不敢相信一個置自己親生兒子性命於不顧的將軍。 而劉邦居然敢這樣的對待自己的父親!這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例子。 桓公時期,諸侯之間兼併還不嚴重,實力差距還不大,任何一個諸侯都沒有能力以武力號令其他諸侯, 這時候,桓公要完成稱霸的“大事”,就必須以“禮”取信於諸侯,“守信重義”的名聲很重要, 所以只要是符合這個大目標的事情,無論多小的小節,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做到。 反之,桓公好色,這樣的小節他卻並不拘泥,因為這於大局無關痛癢,其他諸侯根本不在乎這些。 劉邦所在秦末時期的亂世,所謂的禮儀廉恥如同狗屎,成王敗寇,暴力征伐才是決定性的力量。 所以在實力不如項羽時,劉邦不拘泥於“孝”的束縛,寧可當縮頭烏龜,瓦解了項羽的攻勢。雖然這很無恥,但他能達到目的。 雖然劉邦不拘泥於“孝”這樣的道德小節的束縛,但拜將韓信一事可以看出,在籠絡人才時,他仍然要拘泥於各種小節以收買人心。

所以説,沒有不拘泥於小節就不能成大事者,也沒有拘泥於小節就肯定能成大事者。

能不能成大事,要看會不會審時度勢,能不能抓住和成大事這個大目標以及和現實環境密切相關的關鍵環節。 只要是關鍵的環節,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都要盡力做到。這跟事情的大小是一丁點兒的關係也沒有。 所以説,能不能成大事與是否拘泥於小節,根本就沒什麼聯繫。這個論題就是扯淡。

首先,需要説明的是,成大事不拘小節,與平時完全不拘小節兩者不同,“成大事” 是條件狀語。為成大事,遇到小節不受其影響和阻撓,果敢決斷,這是成大事者的素質。然成大事者果真“不掃一屋”呼?非也,關鍵在於“掃一屋”是否阻礙了大事。小節和大事是相對的,修身者,養心靜氣,提高修為是大事,粗茶淡飯,陋室布衣是小節;齊家者,安居樂業,六畜興旺是大事,婆媳爭風,流短蜚長是小節;治國者,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是大事,貪功求賞,求田問舍是小節;平天下者,建千秋功,立萬世法是大事,道德禮儀,祖宗規矩是小節。成何等大事便不拘何等小節。北宋司馬君實,文史出眾,一身清廉,剛正不阿,然事事循禮法,合規矩,反對新政又無興國良策,只知道以史為鑑,不敢推陳出新。新舊兩黨苦鬥多年,國政萎靡,民怨沸騰,不出數十年,衣冠南渡。司馬温公實為拘小節而難成大事者。真宗朝寇準,相比之下揮霍無度,生活奢侈。然宋遼澶淵之盟,真宗膽怯,遼人所提,無不應允,寇準喝令宋使與遼人爭鋒,減除歲幣。個人揮霍錢財卻為國家爭回大筆歲銀,即所謂成大事不拘小節。簡言之,為成大事,可以忽略或暫避無關緊要的細節,然決不是為不拘小節而不拘小節。成大事者若事無鉅細,就是他做到了,也未必是件好事,諸葛亮就是個例子,他事無鉅細,全由他經手,那那些文武百官有什麼用,不放心他們,又會為何要給他們官做呢!結果自己54歲就因疲勞英年早逝了,諸葛亮是個做大事的人,但是他沒有成,這和他太過於拘小節是有很大聯繫的。最後我再重申一下我方觀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我方認為成大事者需拘於小節!只有從身邊小事做起,才能有做大事的經驗與魄力。 1 何謂大事,大事必是興國,利名生的事情,非有大智慧,大氣魄者不能擔此責也,非投入全部精力和智慧不能為此也。 2 何謂“拘”,拘,即拘泥的意思,指有所束縛,有所困頓的意思。 所以既要完成需要以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的大事,就不應當為小事所拘泥,否則將延誤大事。 這是他們的資料 你們要好好的研究啊

反方一辯的開篇立論。

首先要提醒對方辯友的是“成大事者也拘小節”一句運用了仿詞的修辭,也就是説他在舊瓶裝新藥,為我們講述當今社會為人處事的準則,對方辯友怎麼能忽略掉人類社會2千多年的發展史而為它下如此蹩腳的註解呢?我方認為,“拘” 意在重,“也”意在成大事者會拘小節,決不是拘拘每一個小節。 (對方辯友為了説明小節與細節的區別可謂煞費苦心,只可惜也有您慧眼看不透的地方。同樣是木板,我們如何得出其中一塊會生死攸關呢?因為實踐檢驗過,血的教訓讓我們把原來同等地位的小節中的一個提到了細節的高度。也就是説,小節恰恰是潛在的細節。這可決不同於對方之中的轉化奧。如果對方辯友有要成為後來者的前車之鑑的準備,以自己的慘痛失敗見證新的細節產生的犧牲精神的話大可不拘小節奧!不過,現代社會的經典理論----100%-1%=0的企業經營理論告訴我們:成大事者也拘小節。其原因有三:

(1)從成大事者的主體特點看,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到不可想象,但擁有成大事的素養的人太多太多,而機會只有一個,那麼從小節反映的品質就有決定的作用。著名的美孚石油的總裁洛克菲勒的接班人阿奇博爾德是如何一步登天的呢?因為他無論到哪裏出差都會在姓名登記的後面加上“每桶4美圓”。他正是從小節上的責任心打動了洛克菲勒。

(2)從現實角度分析,人的精力固然有限,但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告訴我們,細節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會為了一個顧客的垂詢的商品動用管理系統並在5分鐘內打電話回覆。於是它可以全球連鎖。麥當勞進軍中國市場前曾耗5年心力做市場調查,於是它才可以落户中國大地。

(3)從理論層面分析: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主次矛盾之間是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聯繫,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如果只抓一點不及其餘就會陷入了形而上學的謬論。綜上所述,我方一致認為成大事者也拘小節!

(或者:所謂成大事者,應該是在其專注的領域裏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並具有正面意義的。以此為據,我方認為,成大事者應拘小節。理由有二:>O~&tg

首先,小節“不小”,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小節問題同樣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平時不拘小節,就有可能微恙成大疾,小問題演化成大問題。俗話説:“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不慮於微,始成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 。這不都説明了小節不“小” 嗎?!qo^

其次,拘小節更能成大事。因為成大事需要兩方面的因素,即主觀和客觀因素。拘小節能更好地發揮主觀因素,這樣做有利於養成嚴謹和細緻的作風,有利於全面地考慮問題,而這些素質則正是成大事者所必備的基本素質。縱觀古今中外,各個領域,許多成大事者都是拘小節的。老子説: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正是因為他被樹上的蘋果砸中後沒有忽視小節,這些都説明拘小節者更易成大事。8D

俗話説得好,“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乾坤之大,鑑於微小” ,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更應該在學習、生活中去拘小節,培養嚴謹、細緻、全面考慮問題的作風,日後才更能成就一番偉大事業)

資料:

(一)1.辯題之間的不同。對方辯題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很明顯,之間的不同在於“也”,在於“拘與不拘”。對方的辯題是一個全名否定的題目,而我方則是部分性的。這便是有利於我方的地方。

2.解析詞義。“成大事”。何謂大事?其實,大事的含義對每個認識不同的,比如,一位農民,一次豐收對他來講已經是成就了大事了;而對於一家大企業來講,能進入世界前500強或許才是成了大事(這就很明確了,其實在辯論賽中很多東西都是相對而言的)。所以,“成大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個“成大事者”便不一定就僅指一個人了,它也可以指一個團體,一羣人。

“也”這一字就很能顯出對我方有利的地方了。也,就是説,我們不否定成大事有時候不拘小節,不否認大局觀,但我們同樣不否定“成大事者是拘小節的”。

拘,意在重,有所顧及,有所限制。其實,在辭海中拘的解釋並不利於我們,可是我們可以利用轉化,加上現代的理解,畢竟事物是在發展的!

小節,其實在一辯中可以不用解釋。因為對方肯定會講:“對方辯友請您講一下„小節與細節‟的區別。”那時再作解釋,不要在一辯中浪費時間,並且四辯時也可指出這一問題。小節的解釋也是不利於我們的,所以我們就死咬住小節跟細節是相通的,是可以轉化的,注意不是相同。

3.時間段問題。我們其實是可以這樣立足的。首先必須講明,成大事是已經發生的事,這是前提。之後我們再來看,成大事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中尋找事例。再次説明,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是“成大事者是否拘小節”,而不是如何成大事。

(二)小節,字典上解釋為“與原則無關的瑣碎的事情”。但小節並非小事兒,一些不文明的習性乃至一些有損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節引起的。小節,把握不好就會身受其害。

小節不慎道德失準。只要稍留意就會發現,在一些公共場所有個別人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購物插隊,等等,這種不拘小節的行為,已影響和破壞了他人的生活環境,侵犯了別人的合法權益。近期媒體報道有消費者對這些行為投訴,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在敦促大家自覺養成公德習慣,值得我們拍手稱道。

小節不慎影響團結。有人把不拘小節當成為自身開脱的“萬金油”,只要做了有損他人利益或影響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的事,就把錯誤歸咎於“不拘小節”。常見的不良行為主要有:傳播小道消息、公眾場合衣着不整、説粗話等。這些行為如果不加註意或制止,常常是影響團結的隱患。

小節不慎貽誤人生。有道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古往今來,因小節導致失節的事並不鮮見。有個寓言故事就揭示了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偷拿了鄰居家一根針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時卻定了與一位偷牛賊同樣的罪。小偷很不服氣,問法官為什麼偷了區區一根針卻判得與偷牛一樣重。沒等法官回答,偷牛賊搶着説:“我當初就是從拿別人一根針開始的。”近年來,一些人因貪污受賄而落馬,追根溯源,也大都是從吃別人一頓飯、收別人一些土特產開始的。總認為這些東西是人之常情,禮尚往來,但事實上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繼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那些腐敗分子在反省時總是後悔當初不該輕易地吃了喝了收了,可惜悔之晚矣。 小節不拘,終累大德。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小節問題並非小事,它不僅是國民素質的一種反映,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日常小事着手,於細微處講品格,莫讓小節影響了構建和諧社會之大德

進程中一個環節疏漏也會半途而廢,主因次因常常是轉化的。

大家目標趨同、戰略趨同、結果不一致,主要原因就在於對於細節與小節的尺度把握,細微處一樣體現競爭力。

一個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鐵片造成了空難,一個小小的零件不合格造成宇航飛機爆炸,一份電文翻譯錯誤造成一場戰役的失敗。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往往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於平淡,認真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也就是細節的魅力。(對方説的對錯我們先不糾纏,現在我們是在談成大事者,而不是如何成大事)

·劉備教訓阿斗説:”不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 ·子言之:“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君子要注重禮節,對於君子來説,禮節是君子的重要因素,不可視為小節,小節會因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意義) 老子説:“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做難事要從簡單的做起,做大事要認真,注重細節,不和我們矛盾) 列寧:要成就大事,就要從小事坐起。(要先學會做小事,才能做大事,不會做小事有怎能做大事呢?我想不拘小節,不代表就不會做小事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因小失大,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抱合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要讓時針走的好,就要控制好秒針的運行”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拒細流古能成其深”

周恩來會待外賓的時候總是處處小心,禮儀得體,着裝講究。(表面上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着裝之類可以稱得上小節,但是在總理的身份就完全不一樣了,他的一舉一動關係到得都是一國之榮辱,當然算不上小節了)

現在成大事總會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而且關注的不僅是“大事”,連“小節”也關注。如果“小節”沒做好的話必然要給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也會阻礙“大事”。 如:德國足球前國家隊教練道姆因毒品醜聞被解聘。原利物蒲及英格蘭國家隊球員福勒,因在進球后做出吸毒狀的慶祝動作,以及球場外的各種事件,終被球隊掃地出門。.。

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幹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説:“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蕃改之,後有所成。 。古人説“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就是很鮮明的觀點,大事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積累而成的,每個細節都決定着最後的成敗,以往我們説的不拘小節是指的在生活中不拘小節而成功者無一例外的在工作中都是相當“扣”的。劉伯承元帥在指揮作戰時,不輕信地圖,實地偵察,後來發現地圖與實際情況有所衝突,如果不是因為他注重細節又怎麼能取得戰鬥的勝利呢。

所以説,這個題目很好打的,關鍵是你要運用微積分的知識,就是化整為零,對方的不拘小節的例子很可能會偏題的。

例子:

正一:請對方辯友注意!我們説的拘就是指“拘泥”的意思。這也就是説,我們説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並不代表我們不要小節,而是説我們不被小節限制,超越小節!

反方: 請問對方辨有友又是如何知道什麼樣的小節是必須要拘,什麼樣的小節是不該拘的吶,還不是因為你們的不拘小節造成過無法忽略的後果嗎?

正方:請對方辯友注意,我們討論的是要不要拘小節,我們不拘,不是不在乎,不注重,而是不被索碎小事牽拌,不被牽扯過多精力,,我們當然也力求完美,但要成大事,就要把握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向,將精力盡可能的利用到最充分,要知道當主要矛盾得到解決時次要矛盾也會迎刃而解。對方辯友顯然在跟我們打哈哈,一個勁的把注重和拘泥混為一談,難道不是已經同意我方觀點了嗎??的確,小節和細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轉化的,但在不同的大事面前是不同的,對方辯友能任意地把細節的影響嫁接到小節上嗎?那不就是認為細節=小節嗎?H和He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那你渴的時候喝個氦二氧我看看。對方一辯所説麥當勞和沃爾瑪成功的例子,都是因為他們做到了舉足輕重 、事關大局的事,這些事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難道這些是所謂的無關大局的細枝末節 、瑣碎小事嗎?從古至今,凡成大事者必有其過人之處,必有超人的預見力和判斷力,能夠舍小取大,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實現,從而成就一番偉業。反之,如果分不清輕重緩急,被小節所羈絆,必定會妨礙成就大事的進程,甚至於一棋走錯,滿盤皆輸。所以説成大事者必不拘小節,拘小節者定不能成大事。

反方:正方辯友在前面説了一句讓人十分不解的話,“當主要矛盾得到解決時次要也會迎刃而解”可是真的如此嗎?要知道,我們在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統籌兼顧的解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解決有時也會對主要矛盾的解決產生重要影響。而對方辯友卻把主次矛盾的解決混為一談,只抓一點不及其餘,真是形而上學的謬論啊。順便再問對方辯友一句,小節和大事的區別是什麼呢?或許對一座高山來説,一筐土並不算什麼。但孰不知“為山九仞,功虧一匱”?歷史以血的事實再三教導我們:決定成敗的往往正是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啊!

正方:小節確實難把握,但這不能否認不拘小節的正確性啊,當小節轉化成大節時我們不但要注重還要儘可能做到最好,但決不能被瑣碎小事束縛,對方辯友所舉的例子全是在不影響大事的前提下注意小事,但他們決沒有被這些小事束縛其中不能自拔,這便是“拘”字的真正含意啊,你們自始至終都沒有找到支持你們論點的論據啊。如果那些清官拘於清,正日滿腦的一身清風舉止端莊,還哪有心思去為百姓做事呢?在小節上嚴於律己,難道不是為大事服務嗎,那我們怎麼能拘泥於小節而阻礙了大事呢?或許對方貶友會找一些拘於小節但卻仍有一些成就的人,但不能否認這種拘小節的行為確實對其成功產聲了跗面影響、難道不一敗塗地遍體鱗傷,就還要固執的高唱成大事者拘小節嗎??對方三辯一直在強調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請問看似無關緊要是否等同於無關大局呢/如果不等那麼你所説的小節就是你將大節臆斷而成的吧,那你的滔滔不絕還有什麼意義呢?

反方:我倒想請教對方辯友,你所説的風度翩翩跟這人是不是清官有什麼必然聯繫?難道一個人注意一下儀表就會因為拘小節而不會成功嗎?當一個人代表一個公司甚至是國家出去談判的時候,如果不注重自己的着裝禮儀的話,會給對方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呢?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我想沒有人願意跟一個連自己的着裝都無法正確處理的人談判吧!請對方辯友舉一個很成功但一輩子沒拘過一次小節的人給我們看 OK!

正方:(應拘細節,但不應拘小節)首先要注意“小節”絕非“細節”!他們有着怎樣的區別呢?“細節”是從事物本身的組成而言,“小節”是從與事物的相關程度而言。細節是構成事物的基礎,是要素,不可忽視;而“小節”是指無關大局的細枝末節,非原則的瑣事,對事件的發展和方向不起決定作用。一個很小細節的疏忽往往會影響事物的成敗;而一個很大的小節可能對事物的發展於事無補。

這好比河中的貨船,如果船底缺了一條小木板就會沉入河底,這條木板就是細節;而如果水面上的甲板上缺了一塊木板,除了影響美觀外,卻不會造成任何損失,這條木板就可稱為小節。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哦! 再者,我方也承認,小節與細節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貨船被當作藝術品擺在藝術館裏的時候,它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此時的船用於欣賞,則要強調其完整性和藝術性,此時每一塊木板都是細節,不可或缺。這正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相互轉化的結果。所以,小節決不同與細節。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對方辯友不要混為一談哦!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歷史早有明鑑

劉邦赴鴻門宴,在形勢危急之下,巧妙脱身,道:如今人為魚肉,我為刀俎。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重點句)

還有一個實例,戰國時期,齊王(可能是齊威王)在酒宴上款待眾將時,燈突然滅了,他的姬妾告訴他有一個將軍騷擾了她,她將這將軍的盔上翎羽扯下,只要燈亮便一切知曉,而齊王卻讓所有將軍摘下翎羽,後來再兵敗被圍時,那一個將軍捨身救主,挽救了齊王的生命。正是由於不拘小節而為自己後來贏得一條生路

劉邦在天冷時巡查兵營,並將大衣給韓信披上。 吳起巡查兵營時,為一個生毒瘡的士兵用嘴吸毒

辯論賽成大事者要拘小節 篇三

辯論賽:成大事者也拘小節

一辯辯詞:

大家好!今天我們辯論的論題是“成大事者應不應拘小節”。我方觀點是“成大事者也拘小節”。理由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大事都是由小節組成的。如果把大事比作是一台機器的話,那麼小節就是組成這個機器的無數個零件。機器再先進再有用,卻因為零件的不合格,而導致整個機器無法工作,從而使所有付諸在機器上的辛苦和努力全都白費!這值得麼?這不正好説明了“成大事者也拘小節”的正確性嗎?

二、小節反映態度。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到不可想象,擁有成大事才能的人太多太多,而機會卻微乎其微,那麼從小節中反映出來的態度就有着決定性的作用。著名的美孚石油的總裁洛克菲勒的接班人阿奇博爾德無論到哪裏出差都會在姓名登記的後面寫上“每桶4美元”。他正是用從小節中反映出來的認真態度打動了洛克菲勒,成為了他的接班人。

三、小節反映思想。俗話説得好:“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動;播下一種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由此可見,一種好的思想是首要的,也是必須的,同時還是最為人們所看重的。所以,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的小節就尤為重要了,注重小節當然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了。

四、小節反映修養。如今,在眾多公共場合中,市民們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這種行為不僅極大的影響了市容,還反映出了現代社會中市民們普遍低下的修養——從中折射出來的社會風氣問題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是啊,小節的確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內在的修養。

五、小節決定成敗。君不見,一個滑落在跑道上的小鐵片造成了一場空難,君不聞,一個小零件的不合格造成了飛機的爆炸,君不知,一份電文的翻譯錯誤而造成一場戰役的失敗。古今中外,這些因不拘小節而毀了大事的例子還少麼?“1-1%=0”的現代公式告訴我們:小節決定成敗! 綜上所述,我再次重申我方觀點:成大事者應拘小節!

成大事者也拘小節。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幹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説:“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蕃改之,後有所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自己的門庭都掃不乾淨,何以掃天下雪 勿以善小而不為。大事都應該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不屑做,拒絕做,大事就只能成為空想。

成事者必有眾人幫助,如果不拘小節,則難以服眾。我們剛剛學習了《鴻門宴》,劉邦為成大事,婦女無所幸,財物無所取。今天,凡成功企業與成功者,無不看眾人氣。人氣何來,自然要從小節來。比爾以前不分場所,一概休閒,如今每逢場面,必西裝革履方顯英雄本色。所以,我説要發展必重小節。

其實,世界上的人各方面素質差不大,關鍵是小節方面。有多少大意失荊州,又有多少一失足成千古恨!真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我等後人復哀後人呀!現在成大事總會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而且關注的不僅是“大事”,連“小節”也關注。如果“小節”沒做好的話必然要給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也會阻礙“大事”。

如:德國足球前國家隊教練道姆因毒品醜聞被解聘。原利物蒲及英格蘭國家隊球員福勒,因在進球后做出吸毒狀的慶祝動作,以及球場外的各種事件,終被球隊掃地出門。.。

小節,字典上解釋為“與原則無關的瑣碎的事情”。但小節並非小事兒,一些不文明的習性乃至一些有損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節引起的。小節,把握不好就會身受其害。

小節不慎道德失準。只要稍留意就會發現,在一些公共場所有個別人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購物插隊,等等,這種不拘小節的行為,已影響和破壞了他人的生活環境,侵犯了別人的合法權益。近期媒體報道有消費者對這些行為投訴,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在敦促大家自覺養成公德習慣,值得我們拍手稱道。

小節不慎影響團結。有人把不拘小節當成為自身開脱的“萬金油”,只要做了有損他人利益或影響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的事,就把錯誤歸咎於“不拘小節”。常見的不良行為主要有:傳播小道消息、公眾場合衣着不整、説粗話等。這些行為如果不加註意或制止,常常是影響團結的隱患。

小節不慎貽誤人生。有道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古往今來,因小節導致失節的事並不鮮見。有個寓言故事就揭示了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偷拿了鄰居家一根針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時卻定了與一位偷牛賊同樣的罪。小偷很不服氣,問法官為什麼偷了區區一根針卻判得與偷牛一樣重。沒等法官回答,偷牛賊搶着説:“我當初就是從拿別人一根針開始的。”近年來,一些人因貪污受賄而落馬,追根溯源,也大都是從吃別人一頓飯、收別人一些土特產開始的。總認為這些東西是人之常情,禮尚往來,但事實上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繼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那些腐敗分子在反省時總是後悔當初不該輕易地吃了喝了收了,可惜悔之晚矣。

小節不拘,終累大德。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小節問題並非小事,它不僅是國民素質的一種反映,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日常小事着手,於細微處講品格,莫讓小節影響了構建和諧社會之大德。進程中一個環節疏漏也會半途而廢,主因次因常常是轉化的。

總結陳詞

不拘小節別説成大事,即使是小事也很難做成。就像我們的領袖毛主席,他一開始也不是一點點的把自己做大做強?相信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在菜市場看書的故事,他之所以會這麼做,不就是因為他注意到“注意力”這個小節嗎?如果硬要説説成大事者真的不拘小節的話,那麼也是成完大事後。“地基不牢的房子不是好房子,基礎不紮實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細節上不能注意,做事上只會漏洞百出,破綻百漏。所以我認為,成大事者也拘小節成大事者,拘小節”。這麼讓人精神鼓舞的一句豪言壯語,相傳了這麼多年。成大事的人會這麼説,以彰顯其英雄本色;未成大事的人也會這麼説,以掩飾其落花流水之窘迫。高爾基老先生説過:“一切偉大的事業,或者是説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組成的。”此言一出,既表達了“成大事者”對“小節”的格外青睞,又譏諷了未成大事者,對“小節”的盲目排斥。

所謂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是在告訴我們要想在事業上有一番作為,必須在自身上多下苦功夫,從小處着眼,苦練基本功,打鐵還需自身硬。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是在告誡那些有思想有抱負想有一番作為的仁人志士,萬丈高樓平地起,根基不實難成氣候。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和人民要求我們無論是學雷鋒還是幹事業,都要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其中三昧不言而明瞭。其實人生就像爬樓梯,要一步一個台階。俗話説一口吃不了胖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那麼,這小節就像一個美麗的項鍊,有一粒粒珍珠串在一起才熠熠生輝,這珍珠就是我們聚集的小節,而這項鍊就是我們成就的大事業。

細節決定成敗,更是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成大事一定要顧慮小的行為,行大禮也要特別計較小的謙讓。如果一個人在小的行為上有了過失,則會前功盡棄,一敗塗地,在小的禮節上有了閃失,則會讓人生出幾多怨恨,作出幾分排斥。這就告訴我們,不要因小失大,要從大處着眼,小處行動。

舉例

與人相處,倘不拘小節,或許會給人灑脱、直率、豪邁的印象。但是,一個不拘小節者,有時也可能就是不懂禮貌的人,甚至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不拘小節者,擅長我行我素或者唯我獨尊,以至於爽快之梯,有搭在別人牆上的嫌疑。

縱觀歷史,不得不承認,更多的拘小節者幹出了更大的事。

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不要自己哼唱,也不要用手指敲打或者用腳踢什麼東西;別人講話時,不要插嘴;別人站着時,不要坐下;別人停下來時,不要自己走;和別人在一起,不要讀書或看報。如果確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要請求離開;事先沒有得到允許,不要看別人的書或寫的東西;別人寫信時,也不要離得太近。這是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14歲時抄在筆記本上的部分“守則”。可以説,這都是些小節,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節,然而,華盛頓卻把它看做了成長所必須的“維生素”。假如他不拘小節,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很難想象他會把美國搞得花團錦簇。

著名的木桶理論認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而小節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那塊最短的木板。春秋時的子罕以“不貪為寶”;清朝廉卿張伯行以“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為銘;林則徐因自己有易發怒的弱點,自書“制怒”條幅掛於中堂;煙癮特大的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堅持不抽一支煙。

一滴水見太陽,窺一斑而知全豹。小節相當於試紙,可以測出一個人的素質與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以成為命運的偏旁部首。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們後天的修養使然。也就是説,日常生活中,他們注重細枝抹節。相反,那些所謂的氣度不凡、不拘“小節”者,一不留神就因小“疵”而掩了大 “玉”。

世上無小事,人間無小節。有一首外國民謠:丟了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可見,不拘小節,無以成大事。

一些小事尚不能做好,何其能成就大事業呢?一個人的素質由小事可反映出來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提問及其參考回答: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你如何理解“大行不顧細謹”這句話呢? 反方:縱觀這整場,這精彩的思維對決無不顯示出我們的思辨能力,但是,對於對方的觀點,我方不得不再次質疑。時代的辯題需要時代的意義,《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可謂是歷史的轉折,在這場謀與智較量的驚魂宴上,項劉雙方人才盡展其才,其中樊噲的一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救了劉邦,“大行不顧細謹”這句話逐漸流行了下來,併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許多人都堅信這句話,去追求大業,但在這種信念催動下,真正幹出大事的可謂屈指可數。對於很多人,那隻會把它作為一種不嚴謹態度的幌子。要知道天下大事,必先行於細謹。對方不應該只停留在鴻門宴之中啊,事物是不斷髮展的,我們應着眼於現在,看看細謹的現實意義吧。根據現代漢語的解釋“謹”是一種自我約束,一種自我完善和提高,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對待物的智慧,一種超脱的情趣。自古燕趙多豪俠之士,若如對方所説,大行不顧細謹,也許這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可能行的通,而300年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指出“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雖然很多微小的分工不被人們所注意,但卻使生產力成倍提高,社會所有基層都富裕起來。顯而易見,這是細節的力量。誰還敢説“大行應不顧細謹”。

正方三辯提問及其參考回答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你認為毛澤東主席心胸廣闊嗎?

反方:我承認,毛主席的確不會因為戰士們的錯誤而去責怪他們,但當聲名顯赫的部下們犯錯時,那他就會去“斤斤計較”。這説明毛主席雖然心胸廣闊,但有時還是會拘小節的。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難道“負荊請罪”的故事不正表明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嗎? 反方:對方辯友理解錯這個故事了!當藺相如的門客私下議論時,正是因為他拘了小節,才使廉頗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而向藺相如認錯道歉。所以説成大事者還是會拘小節的。

自由辯論提問及其參考回答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難道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不正指出了成大事者應拘小節的錯誤性嗎?

反方:請問對方辯友,你有什麼依據呢?

正方:書中的“罰二十以上皆親覽”就是最好的依據。

反方:這只是説諸葛亮拘小節而已,又沒有説諸葛亮是因為操勞小事而去世的。我們都知道,在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十分地安定,這恰恰這説明了成大事者應拘小節的正確性呀!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因不拘生活上的小節而取得了偉大成就的愛因斯坦的事例不正好説明了成大事者不應拘小節的正確性嗎?

反方:請問對方辯友,愛因斯坦取得成就是因為他不拘生活上的小節嗎?

正方:當然!他不拘泥於生活上的小節,只把精力放在科學研究上,因此才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反方:對方辯友又理解錯“拘”的含義了!況且,如果愛因斯坦對助手們所犯下的錯誤置之不理的話,那他可能取得那麼偉大的成就嗎?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不拘小節的美國總統林肯竟能連任兩屆美國總統,這不正好印證了“成大事者不應拘小節”的正確性嗎?

反方:請問對方辯友,你有證據嗎? 正方:林肯總統更同意用真誠的心去感化政敵,而不是去消滅他們,這就是證據。

反方:這隻能説明林肯總統心胸廣闊,並不能説明他不拘小節。而且,對方辯友應該清楚,林肯總統對有違人民意願、有損人民利益的政策是“斤斤計較”。這説明偉人也是會拘小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