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44K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賞析精品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篇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案例

教學目的:

1 認識魯迅。瞭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説,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 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教學要求:

1、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敍和生動、具體的描寫。(寫景)、記敍的感情色彩。、兩相比照的結構。

4、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敍事)

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裏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着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教學難點:

1、弄懂插敍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敍後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教學課時:3 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展示相關圖片)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説、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裏。本文寫於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裏讀書。

當時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衝擊着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鬥爭很尖鋭。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鬥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鬥。因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於1926年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裏,魯迅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裏和北京沒有什麼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着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鬥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於是,對於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醖釀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説直到中年以後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藉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敍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藴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正字音:

確鑿záo菜畦qí 蟋蟀shuaì 纏絡竹篩shāi覓食m 淵博yuānbï

鼎沸dǐngfâi繡像xi ù 錫箔bï 籤賞jiànshǎng腦髓nǎosuǐ盔甲kuī jiǎ

蟬鋭chántuì 。秕穀bǐ gǔ 錫箔xī bï 倜儻tì tǎng拗ǎo

人跡罕至(稀少)人聲鼎沸(水開)。拗過去(ǎo用力彎曲)斂在盒裏(liǎn放)

攢成小球(cuán湊在一塊)高枕而卧(wî睡)。總而言之(yán説)無處覓食(mì尋找)

三分析(如何寫景)

1從標題分析寫作內容及順序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魯迅用“從„„到„„”的標題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帶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間轉移順序寫的。閲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後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2 找出兩段生活的過渡段,劃分結構。

——“我不知道„„”承上啟下,全文分為兩部分。

3 朗讀第一段,找出關鍵句,作者寫道:“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似乎”表示對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確鑿”則是完全肯定的語氣。有矛盾嗎?該怎樣理解作者的用意?

——關鍵句是“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似乎”是因為不相見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確鑿”是因為童年生活快樂而難忘記。 朗讀第二段,劃出能準確表達事物特點的詞語並分析,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

1)抓住事物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後才叫,與後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4)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後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後者

5 朗讀美女蛇一段,學生複述,分析作用。

——運用了聯想手法,增添神祕氣氛,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樂趣。

四、作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課文,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青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着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悵。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本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在我的“樂園”裏,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説,有雪地裏捕鳥的樂趣;即使在三味書屋裏,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設計了“各抒己見”這一環節。預設的問題是:“有人認為,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苦屋,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麼?”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課堂上本環節是學生參與人數最多,積極性最高的一個環節。有的説三味書屋是苦屋,理由是學習內容枯燥無味;有的説三味書屋不是苦屋,因為作者也寫了一些趣事,如尋蟬蜕、折臘梅枝„„經過學生的探究,再由教師點撥,提煉出這樣一個觀點:三味書屋中既有苦也有樂,應該説是一個“苦中有樂”的書屋。再聯繫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題自然得以凸現,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上問題的提出很關鍵。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有效性,必須能撥動學生的心絃,必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這樣學生才樂於回答,急於回答。問題必須提到點子上,課文的難點才能得以突破。

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其它環節的設計不太合理,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讀課文的方式有些單一„„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摸索,力求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賞析 篇二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1、本段寫出百草園的什麼情況?這在文中起着什麼作用?

寫出百草園曾是“我”的樂園,點出了憶寫百草園的緣由。

2、怎樣理解:“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這句話是“夕拾”,是從成人的眼光看當年的百草園。“確鑿只有”,斷定百草園沒有什麼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上面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一方面表明由於“時間的流駛”,一些景緻是否能夠清楚的記得,不敢妄下結論;另一方面,也是為下文甩出一個“線頭”,──“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本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層,寫出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引起下文回憶描寫百草園。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1、作者描寫了百草園這麼多景物,用了一個怎樣的句式把它們連綴起來?

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就有……。 2、“不必説”之後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的共性是什麼?

⑴ 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

⑵ 碧綠、光滑、高大、紫紅。

⑶ 它們的共性都是靜物。

3、“也不必説”之後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麼行為,它們的共性是什麼?

⑴ 鳴蟬、叫天子、黃蜂。

⑵ 長吟、伏在菜花上、直竄向雲霄裏去。 ⑶ 寫的都是動物。

4、請速讀此段下面的內容,然後憑記憶説一説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語言複述這部分內容)

5、作者先描寫的是什麼,後描寫的又是什麼?以你個人的經驗、體會説一説為什麼會有無限趣味。

⑴ 先寫動物,後寫植物。

⑵ 參考答案: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對自然的觀察,而是自己動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嘗……覺得更加好玩。增長許多知識……

6、作者為什麼能把“百草園”寫得如此精彩?

⑴ 從句式上看,用“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宕開一筆為的是突出下面“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就已趣味無窮,可見園裏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這是“以一概全”的寫法

⑵ 從描寫的範圍來看:先寫整體。後寫局部。

⑶ 從描寫的對象來看:既有植物,又有動物。

⑷ 從觀察的角度來看:

① 有好看的(視覺):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

② 有好聽的(聽覺):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③ 有好玩的(觸覺):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的斑蝥,有可以牽連不斷地拔起來的何首烏的臃腫的根。

④ 有好吃的(味覺):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⑸ 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有擬人: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寫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⑹ 從遣詞描寫來看,用詞十分準確、生動,形容黃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輕捷”“直竄”,形容石井欄用“光滑”都十分貼切。

作者把百草園描寫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確是兒童的樂園。

7、用“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説一段話。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1、這一段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來寫鳥,把它們找出來,説説這樣寫的好處。並思考為什麼要寫捕鳥?

運用的動詞有“掃開”、“露出”、“支起”、“撒”、“系”、“牽”、“看”、“拉”、“罩”。寫捕鳥也是寫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2、請你也寫一段話,或敍述做某個遊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着用上一系列動詞。

王叔叔一雙大手端着幾十塊蜂窩煤,邁着大步走進院子。只見他工作服上沾滿了煤灰,脖子上還搭着一條抹黑了的彩條毛巾。他一邊走一邊大聲喊:“李奶奶,煤來了!”説着,“蹬噔噔”幾步走到窗前,彎下腰,輕輕把煤板放下,接着把煤一摞一摞地碼在長凳上。就這樣王叔叔一趟又一趟地搬着、碼着,嘴裏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氣,額頭不住地淌着汗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篇三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的:

1、認識魯迅。瞭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説,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教學要求:

1、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敍和生動、具體的描寫。(寫景)、記敍的感情色彩 。、兩相比照的結構 。

4、準確的形容,準確的表述動作。(敍事)

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裏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着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教學難點:

1、弄懂插敍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敍後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教學目標及重點:1 初步接觸魯迅的作品及生平掌握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景物的寫法 理解文中詞語的表達作用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一、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童年》 教師解説:

每個人都有難忘的童年,童年的小夥伴、童年的故事是我們記憶中的珍寶。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回憶自己童年的往事,寫下了一篇優美的散文,字裏行間藴含着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讓我們伴隨着這優美的旋律走進魯迅先生的童年!

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展示相關圖片):

魯迅{1881---1936}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三者順序不能顛倒,可向學生朗讀毛澤東評價的原話)作品有雜文、小説、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裏。雜文(《二心集》、《三閒集》、《墳》小説《吶喊》、《彷徨》散文《朝花夕拾》,詩歌《野草》,他的雜文像“匕首”“投槍”,《自嘲》中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本文寫於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裏讀書。

當時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衝擊着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鬥爭很尖鋭。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鬥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鬥。因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於1926年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裏,魯迅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裏和北京

沒有什麼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着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鬥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於是,對於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醖釀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説直到中年以後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藉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敍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藴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提問:從題目中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明確:

1(是什麼)寫百草園的生活、三味書屋的生活; 2(為什麼)作者為什麼會離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3(怎麼樣)從“從。。。到。。。”可以看出文章空間的順序寫

二、正字音:

確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纏絡

竹篩shāi

覓食m

淵博yuān bï

鼎沸 dǐngfâi

繡像 xi ù

錫箔bï 籤賞jiàn shǎng腦髓nǎo suǐ盔甲kuī jiǎ

蟬鋭chán tuì

。秕穀bǐ gǔ

倜儻tì tǎng拗ǎo

人跡罕至(稀少)

人聲鼎沸(水開)

。拗過去(ǎo用力彎曲)

斂在盒裏(liǎn放)

攢成小球(cuán湊在一塊)高枕而卧(wî睡)。總而言之(yán説)無處覓食(mì尋找)

三、分析(如何寫景)

1、從標題分析寫作內容及順序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魯迅用“從„„到„„”的標題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帶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間轉移順序寫的。閲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後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2、找出兩段生活的過渡段,劃分結構。

——“我不知道„„”承上啟下,全文分為兩部分。

3、朗讀第一段,找出關鍵句,作者寫道:“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似乎”表示對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確鑿”則是完全肯定的語氣。有矛盾嗎?該怎樣理解作者的用意?不矛盾,似乎修飾確鑿,——關鍵句是“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寫出百草園曾經是我的樂園,點出寫作緣由,實際上精確的表達了作者當時特殊的心情—對百草園的依戀。 “似乎”是因為不相見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確鑿”是因為童年生活快樂而難忘記。

4、朗讀第二段,

劃出能準確表達事物特點的詞語並分析,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描寫景物。

1)抓住事物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

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後才叫,與後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現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4)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後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後者

5、朗讀美女蛇一段,學生複述,分析作用。

——運用了聯想手法,增添神祕氣氛,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樂趣。

四、作業 1.、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文章描繪百草園,用了“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把這些詞語去掉讀一讀,跟原文對比,體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並試着模仿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春夏秋三季百草園特點,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敍事)

1、冬季百草園的特點,“比較的無味”該怎麼理解?

——“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有雪則好玩,尤其是捕鳥,相對其它三季,樂趣少些,但還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羅漢,人跡罕至,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費字不多,寫出兒童愛玩心理。

3、劃出捕鳥動詞,分析作用。

——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敍,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緻,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着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穀,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着,看鳥雀下來後再猛然一拉。最後説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敍,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準確、生動、真切寫出捕鳥地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寫出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不點樂園,卻樂在其中。對比閏土父親的描寫,則寫出閏土父親的善良,沉靜,捕鳥經驗豐富。

練習:請模仿課文描寫冬天雪地捕鳥,也用一系列的動詞(至少五個以上)描寫你做過的一種活動。

4、第九自然段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用了三個“也許是因為„„”的排比句式,對離開百草園的原因進行推測,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而且表現了“我”對百草園的深刻眷戀依依不捨,對三味書屋的懼怕之情。)

總結:通過描寫百草園是一個絢麗明快、充滿生氣的樂園,充分表達了我對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點。

三、交流探討。括號內添什麼詞合適?

百草園

三昧書屋 有無限趣味的樂園

)的私塾

景物美麗豐富

陳設(

) 生活有趣多彩

學習(

) 長媽媽講神話故事

老師(

) 和閏土的父親學捕鳥

讀的書(

)

1、劃出有關三味書屋的環境描寫和作者感覺的詞。

———陳舊、呆板、冷清,與百草園的勃勃生機形成對比。

2、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的對比 。

——學習環境:呆板(黑油竹門,匾,畫)

學習生活:枯燥:(正面描寫)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

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折花、尋蟬蜕,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四、作業

雪地捕鳥這段文字總共不到70個字,連用9個表達動作的詞,把雪地捕鳥的系列活動生動而有層次的表現出來了。每句話都寫得實實在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字句,試寫一個遊戲,表現系列動作,注意用詞準確,不超過100字。

第三課時

一、複習冬天百草園

二、分析(如何寫人)

1、分析對先生外貌的描寫

——寫出我對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卻不作回答,而且臉上還帶怒色。先生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罰跪的規則,也不常用。你怎樣評價這位先生呢?

——提問本是魯迅出於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應,是當時私塾制度所規定的。只要學生讀自己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問題,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不可取,會大大挫傷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壽鏡吾先生學識淵博,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仍有和藹,開明的一面,對罰跪,戒尺等到落後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態度,因而魯迅一直對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課外延伸:下邊是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三個故事:

他曾製作一張書籤,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裏。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籤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讚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揹着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着“君子自重”4個字。

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裏做些事,特別是為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後,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把這些情況和課文作個比照,思考下邊幾個問題。

1)如何認識“我”在三味書屋的生活? ①“偷樂時光”:書屋後同無聲的遊玩,課堂上有口無心的吟唱,老師入神時我們的“相宜而樂”;②先生迂腐的神態、陶醉的吟誦也令我歡心。

(作者如實地描寫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風俗畫,一幅生動活潑的“鬧學圖”。引導學生在義本中找結論。) (結論很明顯:三味書屋的教育是失敗的,學生不喜歡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再有“書沒有讀

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説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從同學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這樣的批評是很深刻有力的。)

2、)你怎麼看待百草園的趣味和三味書屋的無味? (同:都有兒童之樂,都表現了作者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草木蟲鳥的獨特感受,對有本事的人的單純崇拜,對自由、歡樂的追求。異:百革園: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土,快樂無限,樸素自然的情趣;三味書屋:嚴肅、凝重的學堂;片刻逍遙;平淡中開掘美好情趣。) (允許學生多角度的自由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求知是人類的痛苦,也是人類的快樂——在價值觀上,注重學生對玩樂和求知的正確態度。) (什麼才是真正的成長?是年齡的增大還是體重的增加?可以結合課文談。)

3、)少年魯迅視百草園為樂園,又是一位用功讀書的學生,兩者有矛盾嗎?你從中獲得什麼啟示? (在課業負擔沉重,學生還未徹底從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來的情況下,他們不僅嚮往百草園的,大概也會羨慕三昧書屋那種比較寬鬆而自由的學習生活的,因此應該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他們的意願,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老師不應多加干涉)

4、)你從少年魯迅在書桌的右下角刻個“早”字聯想到什麼?

——魯迅還是一位熱愛學習的好學生裝,他只是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不滿而已。

4、、怎樣評價這位老師?找出評價的理由。

不能全面否定這個老師,這是不太公平的,引導學生讀文本,從文本中要答案。

(這位老師不可能具備現代教育所需工作者具有的現代觀點,但他既有嚴厲可畏的一面,又有可敬可親且有趣的一面。)

5、對文章所描述的內容,有下列三種理解,你是怎麼理解的? (選2)

1)。嘲諷脱離實際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漠視、束縛、殘害。

2、)真實的再現封建時代少年兒童入學前後的生活,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表達了作者對生氣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懷念和追求。

3、)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三、總結本文寫作特點

1、本文采取了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後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敍,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緻,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着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穀,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着,看鳥雀下來後再猛然一拉。最後説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敍,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

2、全文前寫百草園,後寫三味書屋。就局部而言,寫百草園含三大塊內容:夏天的百草園、美女蛇的傳説、冬天的百草園。寫三味書屋,先寫三味書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陳設,寫第一次行禮、第二次行禮,插敍“怪哉”蟲的傳説,後寫讀書生活(讀書、習字、對課),寫溜到後園裏玩耍,再寫師生朗讀,寫孩子們偷偷在課堂上做戲、描繡像。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幅幅生活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一幅幅畫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內在聯繫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聯繫主要表現為內

容上合乎邏輯、順乎情理的承前啟後,同時作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應的過渡文字,起到結構全文的粘合劑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憶的口吻,簡潔概括介紹百草園的位置、規模、名稱、變遷、景觀,特別點出“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那麼,“樂”在何處呢?帶出下文。第二段寫樂在夏季。第三段,由“長的草”不去,因為相傳有“赤練蛇”,為下段寫美女蛇搭了“橋”。第四、五段正好寫樂在關於美女蛇的奇妙傳説。這傳説寫完,第六段稍加議論,作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一句起步。關鍵是“比較”二字,跟誰比呢?顯然,是跟剛剛寫完的夏天的百草園比。於是第七、八段寫雪地捕鳥之樂。一直到第九段將被送進書塾而無限留戀地告別百草園一蟲一鳥,一草一木,幾行動人的抒情,完成轉而記敍三味書屋生活的過渡。

四、作業

五、板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敍事散文)——選取自《朝花夕拾》

魯迅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間轉移順序

一我在百草園的快樂生活(“樂園”的樂趣)

不必説

(碧綠)菜畦

(光滑)石井欄

靜景

春季

整體概貌(略寫) {

(高大)皂莢樹

(紫紅)桑椹

也不必説

鳴蟬(長吟) (肥胖)黃蜂(伏)

動景

夏季

↓↓

(輕捷)叫天子(直竄)

油蛉(低唱) 蟋蟀(彈琴)

動景

秋季

分寫局部(詳寫) {

單是„„就

蜈蚣、斑蝥(噴煙)

木蓮果實(蓮房般)

靜景

何首烏根(擁腫)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明確:14種景物

高低錯落有致

動靜相映成趣

形聲色味俱全

春夏秋景皆備

雪地捕鳥: 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

冬季

神祕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聯想)

——熱愛自由快樂生活,熱愛大自然二、三味書屋的生活

學習環境:

呆板

(黑油竹門,匾,畫)

學習生活:

單調枯燥:{(正面描寫)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

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折花、尋蟬蜕,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教書先生:方正、質樸、博學、嚴格中有和藹、開明的一面

——好學、追求探索知識,封建教育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

狀物:1抓住特點,符合兒童心理

2多角度寫景

3融情入景

4狀物有序,條理分明

敍事:準確、生動、簡潔

寫人:客觀、帶有感情。

教學反思: 1.在分析先生 的思想性格的時候注意把主題的一部分

對封建教育思想和內容還有教育方法的批判引申進來。也就是把先生的性格的部分和教育的影響(即性格的雙重性)展示出來。

2、聯想的作用和要求

3、魯迅知識的再熟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賞析 篇四

魯迅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賞析

一九二七年,40多歲的魯迅把《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更名為《朝花夕拾》,在其上發表了此前他的10篇散文,把自己記憶中最美好的情景事物呈現給了他人。相比於他雜文的嚴峻凜然、鋒芒畢露、潑辣犀利、意味深長等特點,這些散文卻透露着玲瓏剔透、情趣盎然、細膩生動、鮮美可口(魯迅自語,見《朝花夕拾》小引)的感覺。而我最為欣賞的則是其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表現出的少年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是迄今為止我所讀過的文章裏最為清晰和強烈的。

這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如果讓我僅從文筆角度欣賞它的話,我想,最為重要的就是作者從字裏行間體現出的真性情。文章非常清晰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具體、生動、真切地描寫了自己所見的東西,即使在我們(當然,我指的是成人)看來,情趣了了,但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卻顯得趣味盎然。這也充分體現了魯迅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熱愛探求知識的品性。

文章裏,非常分明地表現了兩個情緒,一是百草園的景物,童年無限的生活情趣;二是三味書屋裏教條、枯燥、乏味的讀書經歷。我喜歡對百草遠的描寫。

“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一句是理論界爭論比較多的,而我恰恰非常喜歡它。 “似乎”和“確鑿”兩個詞用在一起,好象是矛盾,而且也手到一些人的指摘。但我認為這恰恰體現出了魯迅的語言功底非常好,運用得心應手、傳神入化。這兩個詞精確地體現了魯迅現時的特殊心境。這種心境無疑就是他對百草園的懷戀。百草園確實只有一些野草,所以説“確鑿”,但這個百草園只是童年的印象,還不能十分肯定它的現在,所以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可能還不精準,但那的確是我的樂園,這是十分確鑿的。

文章的開始部分,就十分引人入勝:在百草園裏,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這麼多景物,而且不是象流水帳一樣毫無生氣地羅列,是生動、細膩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點綴在前面的詞彙使得這些景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彈琴„„這讓我想起自己在去年遊覽魯迅故居時的感受,一個這麼普通的園子,何以被魯迅寫得那麼具有魅力和情趣呢?反思後頓悟,是我以成人的平常眼光去看,它才如此平淡,而作者卻以兒童的眼光,看出了它美好的景色和無窮的趣味。這更我對這位民族鬥士投以敬佩的目光,原來,魯迅才是真的性情中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對於兒時的作者來説,百草園都有無窮的樂趣。冬天捕鳥的描寫更始讓人歷歷在目、蠢蠢欲動我當年初讀此文時,一直想學着按文中的描寫去嘗試一下,這實在是被魯迅的文筆煽動的,呵呵。

至於三味書屋的描寫,當然有它的動人之處。許多人説它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體制。我倒寧肯相信,那仍然是作者對兒時的一種記憶,雖然,它不夠美好。

常常想,這樣一位“橫眉冷對千夫指,伏首甘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充滿大無畏精神的鬥士,能夠寫出如此充滿情調、洋溢着詩情畫意的美文,是我們的幸運,也是魯迅本人的幸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