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習題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9W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習題精品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習題 篇一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是作者少年時代生活戀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狀況,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愛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滿。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的這一思想感情,從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從知識、能力二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方面:

學習作者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景物特徵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觀察能力: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及描寫的方法。

寫作能力:指導習作《美麗的邢中校園》,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讓學生學習習作《這裏有我的歡樂》,而後與20年代作者的歡樂比較。在今昔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學習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精練、雋永。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學習作者的語言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如何觀察。常言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引導學生觀察,從生活中搜尋寫作的素材,把所學的方法用到實踐中來,讓學生學會“開車”

在本課中,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寫生活感受《這裏有我的歡樂》,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握教學重點。一則學習作者的語言,二則傳授觀察方法,三則練習所學的新知,讓學生在練中學,在學中練,以便鞏固。

教學程序

(一)、本課教學的整堂安排

根據課文內容和講練結合的原則,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即:第一環節:講授新知,大約用30分鐘;第二環節:練習鞏固,大約用15分鐘。

(二)、第一環節的具體安排

導入  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採用練習式導入  法。課前,先讓學生準備一篇100字的小文章《這裏有我的歡樂》。教師批閲以後,選出兩篇短文:一篇較好的,一篇較差的。一開始上課,先投影兩篇文字,評析其詞語的運用。肯定好的,同時也要指出不足。同時指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對景物的仔細觀察;準確的語言運用;練習寫作《美麗的邢中校園》。

教授新知

(1)、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前8段,並思考這部分內容中主要記敍了哪三個令作者難以忘懷的內容。

明確: 景物(美好)

百草園 故事(神奇) 樂園

捕鳥(有趣)

(2)、重點研讀第二段,放錄音。

學生思考:課文寫了百草園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們各抓住了靜物的動物的什麼特點來寫?

明確:作者用“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就寫出了十五種景物。寫靜物,作者分別抓住了形態和色彩。寫動物,則分別抓住形態、聲音和動態;另外抓住動作寫出四件趣事。

(3)、學生齊讀第七段,以捕鳥為例,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抓住關鍵的詞語(特別是動詞)。

掃開、露出、撒、系、牽、看、拉、罩

小結: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觀察需要從事物的形、色、聲、態等幾個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細,然後才能把這些感覺具體的寫到文章裏。

概括起來説: 觀察:看仔細描寫:寫具體

(三)、練習運用

指導寫作:《美麗的邢中校園》

A、寫作手法採用“移步換景”法。

B、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美麗”。

C、注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描寫抒情等表達手法的運用。

這既是本課的結尾,又是本課的高潮。它使學生從課堂的理論學習,走到實踐觀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整堂教學緊緊教學目標 展開,並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力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學以致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習題 篇二

一、基礎知識題

1、下列畫線的字注音全正確的一組是:( )

a、確鑿(záo) 菜畦(qí) 皂莢(jiá) b、桑椹(sèn) 油蛉(líng) 斑螫(máo) c、珊瑚(shān hú) 骨髓(shuǐ) 秕穀(bǐ) d、蟬蜕(duì) 盔甲(kuī) 倜儻(tì tǎng)

2、選出字形全對的一組:( )

a、覓食、輕捷、質撲、收斂

b、乘涼、監賞、啄食、緣由

c、書塾、消釋、顛倒、鼎沸

d、紳士、蠟梅、淵博、恭敬

3、選出下列詞語中畫線的字詞依次解釋得正確的一項:

人跡罕至 (為人)方正 同窗好友

a、稀罕 正方 同伴

b、稀少 正確 同事

c、稀奇 正派 同行

d、稀少 正派 同學

4、對“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句話中“只”的意義和作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單獨,表現“我”聽老師的話,認真學習。

b、僅僅,表現“我”聽老師的話,是一個好學生。

c、單獨,表現壽鏡吾私塾式的教學方法對“我”的束縛。

d、僅僅,表現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

5、文學常識填空:

魯迅本名________,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選自《________________》,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內容都是________________。魯迅先生的兩本小説集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閲讀下面文字,回答後面問題:

不必説______的菜( ),_____的石井欄,________的皂莢樹,_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 ),_______的黃蜂伏在茶花上,__________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cuàn( )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 )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水蓮藤纏絡着,水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的很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形。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1、按課文要求在橫線空處填詞;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粗的字注音。

2、這段文字對百草園景物描寫:

詳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話寫百草園採用了___________順序。先是由_______到________;再由________到__________。

4、文中加橫線一句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開頭的兩個“不必説”有什麼表達作用?

6、這段文字把百草園描繪得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幾種分析,請選出説法正確的一項( )

a、百草園中的各種景物的確美妙如圖。

b、暴露了兒童對封建社會的厭惡和嘲諷。

c、真實地再現了封建時代少年兒童入學前後的遭遇。

d、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a; 2、c; 3、d; 4、d;

5、周樹人 文學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回憶早年生活 《吶喊》、《彷徨》

二、閲讀題

1、略

2、詳寫的是:泥牆根一帶,略寫的是:整個園景。

3、空間,低,高;高,低

4、過渡句,承上啟下的作用。

5、用宕開一筆的方法,突出下邊“單是”句的內容,由一概全,表現出樂趣無窮,反映感受到的特有情趣。

6、d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習題 篇三

餘映潮教例評析

板塊碰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例評析

[教例簡述]

這是周章軾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與學》1994年第9期)。

步驟一,拉出“百草園”這一板塊的線條:

景物:長吟的鳴蟬

肥胖而伏的黃蜂 動態

碧綠的菜畦 多彩

紫紅的桑椹 生機勃勃

衝向雲霄的叫天子

活動:聽油蛉低唱

翻斷磚頭

按斑蝥

拔何首烏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樂趣無窮

聽故事

拍雪人

心態:樂在其中,十分依戀

步驟二,拉出“三味書屋”這一板書的線條:

景物:黑油的竹門

掛匾的書房 靜態

有鹿和古樹的畫 單調

狹窄的小園 沉鬱窒息

活動: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無味

死讀書 束縛不了

偷偷地描畫

悄悄地溜玩

心態:興趣轉移,單調無聊

步驟三,將“百草園”與“三葉書層”進行對比——板塊碰撞:

兩幅畫面不同

兩種活動不同 兩相比照的結構

兩種情致不同 傳旨揭要的構思

兩種心態不同

文旨:表現了熱愛生機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天真童雅,客觀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陳腐內容和落後的方式。

[評析]

這個教例,淡痰地表現出過程,鮮明地表現出結果。

這個教例,基本上不表現方法,突出地表現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課文結構特點,先品讀一個板塊,再品讀一個板塊,然後對比施教——進行板塊碰撞,在對比之中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理解課文的構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兩個板塊的“分部”教學是對教材的理解性品讀,兩件板塊的“碰撞”教學則是對教材的昇華式品讀。這種整體式的板塊碰撞深化了閲讀理解的層次,使教學內容具有生動的立體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讀的品位與質量。

由這個“板塊碰撞”,筆者聯想到比較式閲讀教學:

比較式閲讀教學,一個恢宏龐大的教學方法子系統,多少有識之士闡發了真知灼見,多少能工巧匠設計了精彩教案。人們説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見度極高的“視角”,人們説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們説它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人們還沒有説破:

比較閲讀教學,閲讀教學中一種基本的優秀教學設計思路!

請認真地運用這種教學設計思路吧,它將讓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案呈現在你的教學藍圖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習題 篇四

魯迅先生的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直作為國中語文教材,文中,作者對“百草園”的景物有如下一段描述: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

2001年,某地級市會考語文卷出了這樣一道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百草園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其參考答案是:“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

無獨有偶,2001年10月,筆者有幸參加了某省“全省國中語文教學優質課觀摩”活動。活動中,一教者在引導學生玩味上述語段過程中,作了這樣的小結:“‘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寫的是春景;‘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寫的是夏景……”;優質課觀摩總結階段,一位專家點評該課時指出:“教者分析景物描寫的順序到位……”(事後瞭解到,教者使用的《教參》就有這位專家參編的——《教參》原文寫道:“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是春季的景色;“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的景色)。

不難看出,《教參》也好,優質課也好,專家點評也好,會考題也好,都如出一轍。那麼,對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之景作這樣的理解、考查對嗎?我們只要多留心生活,多一點理性分析,答案應是:否。

筆者在此主要想探討兩個問題。

先談魯迅先生此處所描繪的是何季節之景。

應該肯定的是,魯迅先生筆下的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絕不能用“春景”來概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也絕不能用“夏景”來概括。

聯繫此“景”所在語段後面的文字,應當看到:魯迅先生這裏所寫的應是開闊地帶之景,是概寫;後面所寫的是狹長地帶(泥牆根一帶)之景,是詳寫。

“菜畦”何時“碧綠”,春季自不必説,然,只要對農事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人勤地不懶,秋季的“菜畦”比春季的“菜畦”更“碧綠”,亦即秋菜比春菜顏色更青。“石井欄”是器物,一年四季都“光滑”,無所謂什麼季節之景。“皂莢樹”,也稱“皂角樹”,屬豆科落葉喬木,書載最高可達30米,我國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生長普遍,一般樹高5米左右,春季開黃白色花,夏秋季節可收成熟皂莢——用兒童的眼光觀其“春華夏實”或“春華秋實”都不無樂趣,即使秋日樹葉黃枯,冬日只有光禿樹幹,也無損於“皂莢樹”的“高大”形象,因而,不能斷其僅為春景。“桑椹”是桑樹的果實。桑樹在我國生長極其普遍,樹幹也極高。為了探究“桑椹”在江南紹興幾時“紫紅”,筆者2002年春暮曾尋訪了一回魯迅故居,今年又通過筆友網上證實:“百草園”那裏高大桑樹上結的“桑椹”當在春末夏初時節“紫紅”,是故,斷其為春景亦欠妥。“樹葉裏”“長吟”的“鳴蟬”是在夏季,但“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卻是春季獨有。筆者雖生活在江北,但據我的多年留心觀察,結合紹興筆友描述,“百草園”那裏“菜花”開得最盛當是清明節前後,而到了初夏麥黃時節,菜籽已收穫囤倉,因此,“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絕非夏景。關於“叫天子”(雲雀),《辭海》和《十萬個為什麼》都有相近描述:雲雀,亦稱“天鷚”、“告天子”,鳥綱,百靈科……春日鳴聲嘹亮且多變化,常于田野、山坡且飛且鳴,直升至相當高處,又復斂聲而下,迅速隱入草叢……,故而,“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乃春景無疑。

再説對魯迅先生此處所描繪的景物及寫景順序如何界定。

既然“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不能用“春景”來概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也不能用“夏景”一言以蔽之,那麼,魯迅先生筆下的這段“百草園”之景及安排順序應如何界定呢?筆者以為可表述為:描繪 “百草園”開闊地帶(主要是春夏季節)之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先寫“靜物”,再寫“動物”;寫“靜物”,由低到高,寫“動物”,從高到低。

此種界定不難理解。“描繪開闊地帶(主要春夏季節)之景”無需贅述。“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從宏觀的角度可視為靜止的事物,姑且借用繪畫、攝影用術語“靜物”來界定,而“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四種事物從方位的視角上看則是由低到高;“鳴蟬”“黃蜂”“叫天子”屬“動物”,其棲息物“樹”“菜花”“草”從方位的視角上講則是從高到低,其中“叫天子”棲息的“草”便是人們常説的茅草——雲雀春季喜在新長的茅草叢用棉絮、茅草花等物造窩下蛋孵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習題 篇五

1、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説,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裏行間都洋溢着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閲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級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着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1)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通過書籍或網絡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導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着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説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着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説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着可以説: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朗讀法

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好處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一是可以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口讀耳聽,口耳並用,增加了向大腦傳輸信息的渠道。二是一邊緩緩閲讀,一邊慢慢思考,將“讀”與“思”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加深對讀物的理解。三是聲情並茂,培養語感和情感。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經説過:讀書無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需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這句話深刻地説明了“質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語文教學的過程不是老師要告訴學生要學什麼,而是學生自己發現自己要學什麼。這樣可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大程度的鍛鍊。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麼私塾裏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着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前面已經説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説《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國中語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説課稿範文教學反思。

B、我們常説:語文教育的兩個指向性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掌握適應社會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標和尋找到自身靈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標。讓受教育者在文學作品中窺視靈魂,從文學作品中體驗人生,從文學作品中豐富情感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有人説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置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