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陳情表》原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8W

高中語文《陳情表》原文【精品多篇】

作品註釋 篇一

(0)臣密言:開頭先寫上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當時的書信也是這樣的。

(0)行年四歲:年紀到了四歲。行年,經歷的年歲。

(1)險釁(xìn信):災難禍患。指命運坎坷。

(2)夙:早。這裏指幼年時。閔凶:憂患。

(3)背:背棄。指死亡。

(4)舅奪母志:指由於舅父的意志侵奪了李密母親守節的志向。

(5)成立:長大成人。

(6)祚(zuò作):福澤。

(7)兒息:兒子。

(8)期功強近之親:指比較親近的親戚。古代喪禮制度以親屬關係的親疏規定服喪時間的長短,服喪一年稱“期”,九月稱“大功”,五月稱“小功”。

(9)應門五尺之僮:指照管客來開門等事的小童。

(10)煢(qióng窮)煢孑(jié結)立:生活孤單無靠。

(11)吊:安慰。

(12)嬰:糾纏。

(13)蓐(rù入):通“褥”,褥子。

(14)廢離:廢養而遠離。

(15)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16)太守:郡的地方長官。

(17)察:考察。這裏是推舉的意思。孝廉:當時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孝”指孝順父母,“廉”指品行廉潔。

(18)刺史:州的地方長官。

(19)秀才:當時地方推舉優秀人才的一種科目,由州推舉,與後來經過考試的秀才不同。

(20)拜:授官。郎中:官名。晉時各部有郎中。

(21)尋:不久。

(22)除:任命官職。洗馬:官名。太子的屬官,在宮中服役,掌管圖書。

(23)猥:辱。自謙之詞。

(24)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這裏指太子。

(25)隕(yǔn允)首:喪命。

(26)切峻:急切嚴厲。

(27)逋慢:迴避怠慢。

(28)州司:州官。

(29)日篤:日益沉重。

(30)苟順:姑且遷就。

(32)伏惟:舊時奏疏、書信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

(32)故老:遺老。

(33)矜育:憐惜撫育。

(34)偽朝:指蜀漢。

(35)歷職郎署:指曾在蜀漢官署中擔任過郎官職務。

(36)矜:矜持愛惜。

(37)寵命:恩命。指拜郎中、洗馬等官職。優渥(wò握):優厚。

(38)區區:形容感情懇切。

(39)陛下:對帝王的尊稱。

(40)烏鳥私情:相傳烏鴉能反哺,所以常用來比喻子女對父母的孝養之情。

(41)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勉縣東,二州區域大致相當於蜀漢所統轄的範圍。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長官稱牧,又稱方伯,所以後代以牧伯稱刺史。

(42)皇天后土:猶言天地神明。

(43)愚誠:愚拙的至誠之心。

(44)聽:聽許,同意。

(45)結草: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魏武子臨死的時候,囑咐他的兒子魏顆,把他的遺妾殺死以後殉葬。魏顆沒有照他父親説的話做。後來魏顆跟秦國的杜回作戰,看見一個老人把草打了結把杜回絆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顆夢見結草的老人,他自稱是沒有被殺死的魏武子遺妾的父親。後來就把“結草”用來作為報答恩人心願的表示。

(46)犬馬:作者自比,表示歉卑。

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閔通:憫煢煢孑立一作:獨立)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祖母一作:祖母劉)

賞析 篇二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説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晉武帝為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徵召。

李密為什麼“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説的“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瞭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脱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僕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説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裏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韓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於是刎頸而死。”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説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作鋪墊,然後反覆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牀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係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説,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麼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重點語段 篇三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隻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聖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雲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後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聖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殉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説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説服力。

陳情表原文 篇四

【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註釋】

險釁(xìn):災難禍患。指命運坎坷。

夙:早。這裏指幼年時。閔凶:憂患。閔,通“憫”,憂傷。

背:背棄。指死亡。

舅奪母志:指由於舅父的意志侵奪了李密母親守節的志向。

成立:長大成人。

祚(zuò):福澤。

兒息:兒子。

期功強近之親:指比較親近的親戚。古代喪禮制度以親屬關係的親疏規定服喪時間的長短,服喪一年稱“期”,九月稱“大功”,五月稱“小功”。

應門五尺之僮:指照管客來開門等事的小童。

煢(qióng)煢孑(jié)立:生活孤單無靠。

吊:安慰。

嬰:纏繞。

蓐(rù):通“褥”,褥子。

廢離:放棄贍養而遠離。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太守:郡的地方長官。

察:考察。這裏是推舉的意思。孝廉:當時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孝”指孝順父母,“廉”指品行廉潔。

刺史:州的地方長官。

秀才:當時地方推舉優秀人才的一種科目,由州推舉,與後來經過考試的秀才不同。

拜:授官。郎中:官名。晉時各部有郎中。

尋:不久。

除:任命官職。洗馬:官名。太子的屬官,在宮中服役,掌管圖書。

猥:辱。自謙之詞。

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這裏指太子。

隕(yǔn)首:掉頭,喪命。

切峻:急切嚴厲。

逋慢:逃避怠慢。

州司:州官。

日篤:日益沉重。日,一天比一天的。

苟順:姑且遷就。

伏惟:舊時奏疏、書信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

故老:遺老。

矜育:憐惜撫育。

偽朝:指蜀漢。對曾經就職的朝代的辱稱。

歷職郎署:指曾在蜀漢官署中擔任過郎官職務。

矜:矜持愛惜。

寵命:恩命。指拜郎中、洗馬等官職。優渥(wò):優厚。

區區:拳拳,形容感情懇切。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

烏鳥私情:相傳烏鴉能反哺,所以常用來比喻子女對父母的孝養之情。

二州:指益州和梁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陝西省勉縣東,二州區域大致相當於蜀漢所統轄的範圍。牧伯:刺史。上古一州的長官稱牧,又稱方伯,所以後代以牧伯稱刺史。

皇天后土:猶言天地神明。

愚誠:愚拙的至誠之心。

聽:聽從,同意。

結草: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魏武子臨死的時候,囑咐他的兒子魏顆,把他的遺妾殺死以後殉葬。魏顆沒有照他父親説的話做。後來魏顆跟秦國的杜回作戰,看見一個老人把草打了結把杜回絆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顆夢見結草的老人,他自稱是沒有被殺死的魏武子遺妾的父親。後來就把“結草”用來作為報答恩人心願的表示。

犬馬:名詞作狀語,像犬馬一樣。作者自比,表示歉卑。

【翻譯】

臣子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小時候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會行走。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什麼兄弟,門庭衰微而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裏又沒有照應門户的童僕。生活孤單沒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卧牀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後推舉臣下為孝廉,後任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優秀人才。臣下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態度傲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職,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俯伏思量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並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樣子;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的內心不願廢止奉養,遠離祖母。

臣下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着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着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請允許我完成臣下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倖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着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着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鑑賞】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洗馬(即太子侍從官),就是文中説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晉武帝為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徵召。

李密為什麼“辭不就職”呢?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説的“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瞭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脱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僕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説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裏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韓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於是刎頸而死。”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説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作鋪墊,然後反覆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牀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係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説,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為什麼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