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言文陳情表的寫作背景怎麼寫 陳情表文言文現象【精品多篇】

欄目: 素材及寫作指導 / 發佈於: / 人氣:2.56W

文言文陳情表的寫作背景怎麼寫 陳情表文言文現象【精品多篇】

關於文言文陳情表的寫作背景怎麼寫 篇一

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二、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三、繼續指導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常識;

一、本文寫法上的特點:融情於事

二、李密為什麼辭不就職?

兩課時

教學要點:

1、指導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第一、三段,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2、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常識。

一、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後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二、熟讀背誦

學生輕聲誦讀課文,對照註解,自己初步疏通課文

三、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

第一段:悽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

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1、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2、總起: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父死母嫁---祖母撫養---少年多病---無親無戚---祖母病卧

2、熟讀第二段。

3、指導背誦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節---寵命優渥---祖母病篤---不能廢遠

4、熟讀第四段。

5、討論:結合上節課反覆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意?

6、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一、導入課題

二、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麼困難?

祖母情深似海,聖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裏,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2、朗讀思考:李密最後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麼?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後盡孝。

三、賞析語言

至性之言,悲惻動人

四、作品評價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覆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麼?

引導:李密反覆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藉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2、討論:晉武帝為什麼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關於文言文陳情表的寫作背景怎麼寫 篇二

《陳太丘與友期》處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繫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着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閲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國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於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閲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朗讀法:反覆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使用活動目的導入 導語引人。 展示課題。 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整體感知

範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複述課文。

7、表演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並作強調。 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並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複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質疑

提出問題。

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 1、出示問題。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 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裏學到了什麼? 歸納出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一對問題的認識。

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閲讀《世説新語》裏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 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 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繫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於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並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於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於文本。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後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捨去

陳太丘與友期 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關於文言文陳情表的寫作背景怎麼寫 篇三

文言文言簡意賅,故省略成分現象較突出。文言文翻譯的增補法,就是要把語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補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中心詞等,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説》)中就省略了主語“異蛇”,翻譯時如果不增補齊全,意義就不太明確。特別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語和兼語,不增補全句子成分就譯成“叫進來,讓拜見夫人”,直接譯出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補後的句子應該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譯成“左光斗叫史可法來自己家裏,讓他拜見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文言文中許多句子結構和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經常出現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統稱倒裝句),如果原封不動地按照原句順序翻譯出來,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琵琶行並序》)譯成了“曾經學習彈琵琶向穆、曹兩位樂師”,讓人不知所云,調換成正確的語序“嘗於穆、曹二善才學琵琶”後就譯為“曾經向穆、曹兩位樂師學習彈琵琶”。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譯。翻譯文言文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國號、帝號年號、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專有名稱直接留用,不用翻譯。如“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一句中,“慶曆”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須翻譯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關的詞語代替現有的詞語,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沒有現成的字詞,只得借用相關的字詞來寄託所要表達的意義(即許慎在《説文》中稱之為“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在文言文翻譯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無法翻譯的。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國殤》)和 “顏淵蚤死”(《論衡》)兩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會“借”,你將無法翻譯通這些句子,不信試試?

文言文雖以言簡意賅見長,但有時為了表情達意,會增加一些字詞,刪減法就是把多餘的文言詞語刪除。有兩種情況較常見:一是偏義複詞或同義連用中,要刪除這些詞中陪襯的詞素。像“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中的“異同”就是偏義複詞,意義偏重在“異”字上,翻譯時要把“同”字刪去,譯為“不應當有所不同”。類似的有“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後序》)、“我有親父兄”(《孔雀東南飛》)等,都偏重在加點的詞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無實義的句首發語詞或句中助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刪去不譯。如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説》)中加點的“蓋”字就不用翻譯。

文言文中有時把幾件事情(或幾條線索)中相關的詞語並列在一起,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或起強調作用,這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叫互文並提修辭手法,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並不是説“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邊關”,而是説“秦漢時期的明月啊秦漢時期的邊關”。翻譯這類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應、補充或並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層意思一層意思進行翻譯——即“聯”。像“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並序》)、“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到影。 ”(《三峽》)之類的句子翻譯都要注意到這一點。

需要引起同學們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學習過程,文言文的翻譯又是文言文知識和現代漢語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只有在夯實文言基礎知識之後,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譯文言文。

關於文言文陳情表的寫作背景怎麼寫 篇四

1、教材地位

《陳太丘與友期》七年級上第二單元8課,是本單元最後一篇以家庭親情為主題的課文。這篇文章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見父子情深。

2、教材特點

這篇文章區別於其他幾篇文章之處在於———它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人必須明禮誠信。《陳太丘與友期》文章雖短小卻是文質兼美的。如果説明禮誠信是內容的體現,那麼構思巧妙則是寫作上的亮點。全文圍繞一個“怒”字展開:

(一)太丘怒。友人“過中不至”太丘“捨去”

(二)友人怒,惡語傷人“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元方怒。表現在兩個方面:

1、對友人“無信”“無禮斥責

2、對“下車引之”“作出”入門不顧“的反映。

基於以上的分析設定本篇文章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目標:培養語感,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本文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禮誠信很重要,陶冶性情。

依據課程標準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重點積累文言詞語和培養語感,培養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難點為通過對本文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禮誠信很重要,陶冶性情。

《陳太丘與友期》是敍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議論的內容。這也正是《世説新語》記事的特點。也就是説靠它來發展學生思維。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方式,確立為“誦讀——討論——誦讀”從而收到“書讀白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背誦全文任務。

根據課程材準要求: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採用(1)自主學習方法(2)誦讀品味法(3)圈點評註法。

1、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講陳元方小時候的故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們今天學習的《陳太丘與友期》又將講述一個怎樣的經典故事呢?師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掃清障礙尊君在不?

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3、誦讀文本,整體感知。

使用圈點評註的方法,找出喜歡的語句。

4、小組學習,質疑探討

1〉元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師生明確:元方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

2〉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師生明確:“過中不至”“無信”,“對子罵父”“無禮”

“友人慚”可見其知錯能改。

3)友人“怒”友人“慚”這種變化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5、思考“過中不至”四字可否刪去?為什麼?

師生明確:友人在元方指責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過中不至”四字不可刪去。因為友人失信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