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野望》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86K

《野望》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野望原文譯文及註釋 篇一

原文: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裏哭泣?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棠梨花掩映着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蕭蕭的雨聲裏回去了。

註釋: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喬木:高大的樹木。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lěi)壘春草綠。

壘壘:眾多的,重重疊疊的。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盡是:都是。盡,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冥冥:昏晦的樣子。重泉:黃泉,九泉,是人死後的歸處。蕭蕭:象聲詞,指雨聲。

賞析:

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人們會在寒食節到清明節這幾天,祭掃墳塋,慎終追遠。其實清明節與寒食節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掃墓原是寒食節的內容,因為兩節相連,漸漸的掃墓改在清明節進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達詔令:將掃墓祭祀活動編入“五禮”,使得清明掃墓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就描寫了寒食掃墓的情形。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累累,悽風勁吹,紙錢紛飛,説盡了生死離別。黃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親人卻寂靜無聲。道盡生離死別的苦痛。

野望原文譯文及註釋 篇二

原文: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峯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譯文:

雨後新晴的原野格外開闊空曠,極目遠望不見半點霧氣塵埃。

外城的門樓緊靠着擺渡的碼頭,村莊邊的綠樹連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銀白色的河水閃動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別明亮,青翠的山峯突兀出現在山脊背後。

正是農忙時節沒有悠閒的人,農民們一家一家全都在田畝間忙碌着呢。

註釋:

1、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2、極目:窮盡目力向遠處看。氛垢:霧氣和塵埃;氛,霧氣,雲氣;垢,污穢,骯髒。

3、郭門:外城之門。郭:外城。

4、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5、農月:農忙季節。

6、傾家:全家出動。事南畝:在田野幹活。事:動詞,從事。南畝:《詩經》有“今適南畝,或耘或耔”句,指到南邊的田地裏耕耘播種,後來南畝便成為農田的代稱。

翻譯: 篇三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那牛羣返還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野望原文譯文及註釋 篇四

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惟通:唯)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唐代七言律詩《野望》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悽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唐代七言律詩《野望》註釋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pǔ)清江萬里橋。西山:在成都西,主峯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鬆(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

海內風塵諸(zhū)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juān)埃答聖朝。(惟通:唯)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託。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日:一作“自”。

評析 篇五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樑浮豔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敍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着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于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閒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